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2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2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作 为一个术语概念,有三个层面的指称:一是 指一套课程;二是指“课程系统”,包括课程 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部分,又称为 课程工程;三是指“课程研究领域”(即中文 的“课程论”)。
课程的概念
在我国,“课程”的指称有四个层面:一是指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 总和”;二是“泛指课业的进程”;(这两层 含义相当于英语国家的“curriculum”)三 是“学科的同义词,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等”(相当于英语的“course”)四是指以 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相当于英语的 “lesson”)。
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多媒化。当今信息处理与利用不再只是采用 某种单一媒体,而是多种媒体并举。
另外,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 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 可变换性等特性。信息技术还具有区别于其 他技术的特征,即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 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 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
罗杰斯指出:人类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 无意义学习,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 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人”无关;另一是有 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 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 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 在一起的学习。
2.1.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概念的提出
信息概念的提出得益于人类社会对计算的大量 需求和对计算机器、信息处理机器的渴望以及数学 上的概率等理论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 军事等领域里,人类需要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 人脑已难以满足短时间内进行大量运算、处理大量 信息的要求。因此,人类就借助自己的智慧去创造 机器来帮助自身。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 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形成了围绕信息而存在和发展 学科群——信息科学与新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页,共50页。
广义(guǎngyì)的信息技术定义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于信息的获取、传递、 分析、处理以及应用的一系列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应用 于教育领域,服务于教育的发展(fāzhǎn)和进步,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信 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第七页,共50页。
二、课程(kèchéng)
第十七页,共50页。
“最邻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 展水平和教师(jiàoshī)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 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第十八页,共50页。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
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jìnrù)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shíjiàn)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 处。
第十四页,共50页。
2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理论 基础
第十五页,共50页。
第十九页,共50页。
(4)协作(xiézuò)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
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 内容包括: 自主学习能力 对小组协作(xiézuò)学习所作 出的贡献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二十页,共50页。
抛锚(pāo máo)式教学
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内涵的另一种观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九页,共50页。
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kèchéng)整合内 涵较主流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容的制约关系。 • 研究教学的模式、原则和组织形式,研究教学的
手段和方法,为教学实践活动建立规范,提出要 求。
教学理论的研究范畴(续)
• 研究教学评价,探讨教学评价的标准、要求和 手段,为调整教学活动环节,保证和提高教学 质量提供可靠的反馈系统。
• 研究教学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学科学和 教学艺术的联系、结合。
2.2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研究关于教学各方面问题的理论,其研究课题涉及教学过程、教学原 则、教学模式和方法等。
– 与学习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范畴
• 研究教学的价值、目的和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 • 研究教学的本质,揭示教学过程的因素、结构及
其客观规律。 • 研究教学内容,探讨社会、教师、学生与教学内
其他教学理论
•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 加涅针对学习条件的指导教学 •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 • 瓦根舍范例教学 • ……
2.3 教学设计理论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 什么是教学?
–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人 类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使其身心获 得较好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
略加以调整。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面向教师的“教” 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 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学 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打基础是有 利的
重“教”轻“学” 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查看案例>>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 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件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件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技术,如 PPT、教学软件等,辅 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在线课程
数字化学习资源
虚拟实验
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 内容以在线形式呈现, 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
利用数字技术,如数字 图书馆、在线数据库等,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进行实验模拟,帮助学
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 系,以科学评价整合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学习资源 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讨论、
互动等方式深化理解。
协作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生 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共同完成 学习任务。
混合式学习
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方式,既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 主学习,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 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 的技术支持。
未来展望
技术发展推动整合深化
个性化教学成为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课程 的整合将更加紧密和深入。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跨学科整合成为研究热点
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未来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促进知识 的融会贯通。
02 03
案例二
某中学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数学辅导,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 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则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案例三
某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和பைடு நூலகம்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 力。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探究性学
A
探究性
学习模式简介
习模式的
基本环节
B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四、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 主学习模式简介
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 主学习模式的特点
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 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系统设计的
说你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4、举例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 般模式及要素分析
2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及要素分析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价的原则

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多维化原则 评价方法多样化原则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类型
资 源
2.开放式的、以 资源为中心的课 程整合
全方位
3.方位的课程 整合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1.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
01 02
2.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 系统的各个要素中
03
3.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
学的各个领域中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一、 多媒体组合课程教学模式
调查问卷 评价量规
本章小结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教学方式根本变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促
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目标是提 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终生学习的态度及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培训课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培训课件

强调教师团队合作和 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协 调。
3 关联与应用
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 活和实际问题联系, 提高学习的关联性和 应用性。
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
协作学习
借助在线平台和协作工具,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资源共 享。
项目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 研究和实践,深入学习相关 课程内容。
在线测验
利用网络测验工具,提供即 时反馈和个性化学习路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互动学习
利用互动教学软件和在线 平台,增加学生参与和个 性化学习。
多媒体教学
利用幻灯片、音频和视频, 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沉 浸式学习体验。
远程教育
通过视频会议和在线课程, 实现远程教育和学习资源 共享。
课程整合的定义和原则
1 定义和背景
2 合作与协调
理解课程整合的概念 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提供先进设备和持续教师培训,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问题。
2
教学设计和评估
设计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并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3
保护隐私和网络安全
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安全,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
语言学习
使用在线语言学习平台, 提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 语言学习体验。
STEM教育
通过3D打印技术和编程 软件,激发学生的创造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研究
利用在线档案馆和数字 化资源,深入研究历史 事件和文化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挑战和解决方 案
1
基础设施和师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标准

(2)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3)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杰作二、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1、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2、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三、教育信息化概述1、教育新华的含义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节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三、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6学时)要求和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是:硬件设施大幅度增长,应用大大落后于设施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来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大幅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另外,广大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的认识与掌握有待加强。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1、美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2、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3、英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4、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2、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4、信息技术使用“泛化”二、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2、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4、无效的协作三、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创设教学情景时,过分依赖多媒体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3、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四、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1、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3、重视“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一、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二、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三、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四、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五、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6学时)要求和说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教学机构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育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 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信息并进行交 流。
学生通过采用各种媒体和多种方式 交换信息和思想。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研究工具(research tools)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 找、评价、收集信息。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汇报 成果。
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要求,评价与 选择新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革新。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技能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 教育观念,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 性和创新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 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 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
——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观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的操作 和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以下各 种工具的潜能,与学科领域的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帮助学 生养成形成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社会、道德和人文观念 和习惯。
效能工具
研究工具
学习者
交流工具
问题解决/ 决策工具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tools)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并做 出明智的决策。
学生把技术应用在策略开发中,以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E-learning
——利用IT创建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导师 学生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上,掌握恰当的学习时机,教师们 应在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 力的基础上,再学习教学设计的理 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理论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情感 需求。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情感 和价值观,认为学习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人本主 义理论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 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支持和情感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2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
总结词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知识体系。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工 具和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 法与策略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01
02
03
数字化教学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满 足教学需要并可在多媒体 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 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设计原则
针对性、系统性、交互性、 共享性、实时性、动态性。
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系 统设计、制作与开发、测 试与评估、发布与维护。
混合学习理论
总结词
混合学习理论融合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 的优势。
VS
详细描述
混合学习理论主张将传统面对面学习和在 线学习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混合学习理论 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选 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进行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_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终)_PPT课件

第二章_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终)_PPT课件

2021/3/6
7
代表人物-皮亚杰
❖ 发展理论
顺应(accommodation)
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儿童会根据 新信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过程叫顺应.
例如,假定某个儿童具有敲击小物品的图式.如果给他一个 鸡蛋,他肯定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敲击鸡蛋.然而,由于敲 击鸡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鸡蛋破碎),这个儿童或 许会改变已有的图式.他以后或许会重击某些物体而轻触另 一些物体.
目录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多元智能理论 ❖2.2 混合式学习理论
2021/3/6
1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
2021/3/6
2
2.1.1 背景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 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章理论基础201871522目录?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多元智能理论?22混合式学习理论201871533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2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201871544211背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2021/3/6
10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 简介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他与皮亚杰处于同一时代,但直到 20世纪70年代,其作品才被广泛传播.创立了“文化历 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 文化背景作用的.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儿童首先需要掌握文化交流系统, 然后去学习运用这些系统来管理自己的思维过程,由此 产生认知的发展,形成运用思维控制自己行为的能 力.维果斯基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强调学习的社会文 化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1)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2.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
3.2003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21世纪的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 (1)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基本 学习技能、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掌握 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集中体现在校 园网的建设上:
80%以上只用于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没有 其他教育教学应用。
在其余的20%已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必修课以外 的应用中,有一部分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如电子图书 馆、财务报表、学生成绩统计等);另一部分则用于 辅助教学(大多停留在多媒体加powerpoint的应用水 平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 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 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 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 和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建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 心的教学结构,使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落到实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真正能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 程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深化改革的学校(即能够真正 围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形成” 主导——主体相结合“新型教学结构这一目标来进行 整合的学校)不到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6.重視挖掘、運用和培養兒童的直覺思維 。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是以人本主義心理
學為基礎,在批判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過 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的主要觀點有: 1. 教育的根本價值是實現人的潛能和滿足人
的需要。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完人” 。
影響課程的主要因素---知識
知識
知識在來源上決定課程內容的發展變 化。人們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 和發展起來的知識經驗,是學校課程 的重要來源,也是學校課程變革與發 展的重要前提。
影響課程的主要因素---社會
社會 社會在選擇標準上決定課程內容的發展
變化,在宏觀上決定課程結構形式的發 展變化。人類的知識經驗浩如煙海,人 們只能從中選擇出一部分,分門別類作 為學校的課程。
計算方式的變革 1. 數位化高速運算的數值計算。 2. 數位化文字的表示與計算。 3. 數位化多媒體的表示與計算
資訊技術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現代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逐漸普及,極大地擴 展了學生的知識來源。知識資源的拓展,提供了學 生發展的更廣闊的天地,而且資訊時代知識與資訊 的爆炸性膨脹以及日新月異的更新速度,也使得貫 穿於每一個人的一生的終身教育成為時代的必然。 終身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 協作,學會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也對中小學教育 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從小培養學生的“四會”能 力,從而成為資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在西方英語國家,課程(curriculum)作 為一個術語概念,有三個層面的指稱:一是 指一套課程;二是指“課程系統”,包括課程 規劃、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部分,又稱為 課程工程;三是指“課程研究領域”(即中文 的“課程論”)。

信息技术与课件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件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的发展趋势。
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 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与环境互动主动构建知识,教师作为 引导者,提供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构建 的,而非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知识体系。教师则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学习
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意义建构。
多元智能理论
总结词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包括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 间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
详细描述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这 些智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学习和发展中。因此,教 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 习方式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可以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利用 多媒体资源发展语言智能,通过计算机编程发展逻辑数学智能等。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 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 理、应用和评价能力,为学生的未来 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 息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出 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初步的整
合形式。
21世纪初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成为教育 改革的重要方向,出现了多种整合 模式和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定义 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 促进学习;也指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 促进学习;也指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 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 指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 指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 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李克东教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 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 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 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 识重构。 识重构。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①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②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运用信息, ③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第二章_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_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st in time:主要应用于课前(教师利用这种方 式在课前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 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在上课前能作 好充分准备,若有疑问还可随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与 交流)
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 习和WebQuest则属于同一类模式――“基于网络 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由于这类模式是围绕自 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展开,往往是多个 学科的交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要进行大量的 实际调查、访谈或测量,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只能 利用课外活动来完成,所以不适合作为课堂上的常 规教学模式。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 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 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这是基本原则和方法,各科教师需遵循
美国IITC主流观念
②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常用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Just in time , WebQuest,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 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在2003年12月由美国“Teaching & Learning”杂志 评选出的全美十佳“教育技术应用项目”中,无一例外 都是属于“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由此即 可看出上述主流观念的深刻影响。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 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 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 育(或计算机文化)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 取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入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方法和资源,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有机融合。

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理论层面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应运而生,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实践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整合模式和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为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四大教学要素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 结构中表现出6个特点: 三、“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双向的强交互,学生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不断与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 介于两种教学结构之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交流 ——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并获得教师的反馈。 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从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获得大量的知 识与信息,从不同侧面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同时,还可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挑选、重组或整 合。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选择适当的教学媒 体,并对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进行设计。
教学改革
•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 • ---建构主义
伴随问题
• 是否应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 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
第一种关系 • 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元的 ,即应多元与一元相结合 。
第二种关系 • 在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教改 实践时,既要考虑共同性 ,又要考虑特殊性,即应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谢谢观赏!
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 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 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 可以从其他途径(如图 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 书馆、网络)获取大量 源 的知识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优 点 缺 点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监控,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 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现,培养创造型人才。 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 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 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具有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 造型人才的培养。 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 师生之情的情感交流的作用, 也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 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 标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3 信息技术与课程则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 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早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integration
❖ 南国农: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要素中,使之成 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 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 教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 的手段。
❖ 这段话明确指出:
▪ 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21实际能力素养的创新 人才 而非教与学的某个环节或只为提高信息素养
▪ 整合的内涵:数字化学习环境 而非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手 段
❖ 为了帮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数字化内容与课程的整
合,报告还提出了进行有效整合应注意的三个步骤:
▪ 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 标联系起来;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 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 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 育(或计算机文化)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 取代。
JUST IN TIME
❖Just in time:主要应用于课前(教师利用这种方 式在课前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 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在上课前能作 好充分准备,若有疑问还可随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与 交流)
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 习和WebQuest则属于同一类模式――“基于网络 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由于这类模式是围绕自 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展开,往往是多个 学科的交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要进行大量的 实际调查、访谈或测量,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只能 利用课外活动来完成,所以不适合作为课堂上的常 规教学模式。
美国关于IITC的理论研究
❖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的报告 指出[3]:“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 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 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 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 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 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 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 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英国IITC现状
❖ 1999年,英国要求学校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 国家的各门必修课程的教学之中,在英国国家课程 中明确提出了,除了体育以外的其他科目,学生必 须给提供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的机会,通过信 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来支持他们在 其他科目的学习。
❖ 李克东: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 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 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 何克抗: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 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 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 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 实处。
▪ 步骤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 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 步骤3:依据步骤2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 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 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美国IITC主流观念
①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 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找以及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而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 的作用,还是要靠教师去言传身教。
信息技术融合、营造源自信息化教学环境学科教学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自主、探究、合作 变革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三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一下这个概念的内涵。
2.3 IITC的研究现状
1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22 我信国息信技息术技与术课与程课整程合整的合内的涵研究现状
美国IITC主流观念
②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常用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Just in time , WebQuest,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 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在2003年12月由美国“Teaching & Learning”杂志 评选出的全美十佳“教育技术应用项目”中,无一例外 都是属于“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由此即 可看出上述主流观念的深刻影响。
美国IITC主流观念
❖ 在这种主流观念的指引下,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 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 课前及课后下功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 过程的几十分钟内)去进行认真的探索;我们中国 则相反,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 效运用。显然,在这方面难以从美国或西方找到现 成的经验。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 助教学)阶段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 学习)阶段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