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答案
扎实推进课改,再铸教育辉煌《氓》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氓二、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愆、徂、泮等)的读音与意义。
2、分析本文比兴与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俩主人公的性格变化。
3、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导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背诵并默写诗歌。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疏通字词: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氓.(méng)之蚩蚩(chīchī)将子无怒(qiāng)匪我愆期(qiān)乘彼垝垣(guǐ yuán)载笑载言(zài)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ji ù)以我贿迁(h uì)自我徂尔(cú)淇(qí)水汤汤( shāng)渐(jiān)车帏裳(cháng)咥其笑矣(xì)隰则有泮(xí pàn)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三、解释文本加粗字词的意思:氓(氓古义:民,指老百姓。
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之(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蚩蚩,抱布贸(买,交换)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走近,靠近)我谋(商量,商议。
诗中指“商量婚事”)。
送子涉淇,至于(到,到达)顿丘。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优秀导学案含答案.doc
《卫风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惜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利叙述手法【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叔事诗的特点和对比于•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理解《诗经》“六艺”。
【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乙一。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__________ 篇,所以乂称“__________ ”o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____ 》《_____ 》《____ 》《—》;“五经”指《—》《—》《—》《—》《—》《—》),才更名为“诗经”。
(“五经” 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町分为“_____ ” “___ ” “___ ”三部分。
“风”乂称15国风,大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_______ ”,木用来指两人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o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_____ 、 ______ 、_______ 三类。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屮说:“赋者,铺陈其事而肓言之也。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蜃。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古诗两首:氓导学案
古诗两首:氓导学案氓》导学案【新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
【学习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课时安排】课时【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作品零距离:知识卡追溯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有诗105 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诗40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后人习惯上把“风” 、“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
《氓》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
氓,古义指民众、百姓或男子,念meng ;而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如“流氓”,念m ang。
知识卡片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氓》的背景和作者1.1.2 分析《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1.1.3 解读《氓》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1.2.1 《氓》的背景和作者介绍1.2.2 《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1.2.3 《氓》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解读1.2.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氓》的背景、主题思想和文学技巧等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氓》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2.1.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2 教学手段2.2.1 教材:《氓》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2.2.2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2.2.3 网络资源:相关文献、评论和分析文章等2.2.4 讨论板: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表观点和交流想法第三章: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3.1.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氓》,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1.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1.4 文学技巧解读:讲解《氓》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3.1.5 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进行课堂讨论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和文本阅读:1课时3.2.2 主题分析和文学技巧解读:2课时3.2.3 学生展示和讨论:1课时第四章:评价和反馈4.1 学生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1.3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4.2 教师反馈4.2.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4.2.2 作业反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4.2.3 改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第五章: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5.1 教材:《氓》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5.2 学术研究:相关文献、评论和分析文章等5.3 网络资源:在线文献、博客、论坛等5.4 教学工具:PPT、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氓》导学案(教师版)
《氓》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吟咏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探究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把握人物形象,逐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学习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方法指导】通过朗读把握情节与情感;通过合作探究悲剧原因来把握人物形象与表现手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爱情观;通过展示点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预习案】一、掌握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也是我国_现实_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méng)之蚩蚩..(chīchī)将.子无怒(qiāng)匪我愆.期(qiān)乘彼垝垣..(guǐyuán)载.笑载言(zài)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jiù)以我贿.迁(h u ì)无与士耽.(dān)自我徂.尔(cú)淇水汤汤..(qí shāng)渐.(jiān)车帏裳.(cháng)咥.其笑矣(xì)隰.则有泮(xípàn)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匪__通非(不是)②将子无怒;无通_毋(不要)③于嗟鸠兮:_于___通_吁_(唉)④犹可说兮:说通脱(解脱,脱身)⑤隰则有泮:_泮 _ 通_畔_(边岸)2.重要字词解释。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的教案优秀6篇
氓的教案优秀6篇《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主客感情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研读文章议论部分理解体会蕴含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理性思辨走出悲情,从而体会学习苏轼客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文意疏通,还记得最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欣赏喜欢苏东坡,你们说苏轼特别有人格魅力。
那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通过《赤壁赋》我们又能感受到东坡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二、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回顾文意,读完之后请3位同学翻译复述,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2.快速默读文章,提问文章中主客感情的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3.同学们很容易找到“喜——悲——喜”这一感情变化脉络,但是从“悲——喜”这一变化的缘由即文章第四段内容学生可能会忽视掉,这时教师通过设问点拨“客先悲后喜是因为什么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说的话对客有何作用”明确这里是主对客的开解。
三、深入研读1.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主客第一次喜是因为什么,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找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等文本内容,并进一步概括出“月夜泛舟、飘仙之乐”。
2.提问“客为何而悲主是如何开解他的”并让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小组进行10分钟的讨论探究,教师这时巡视指导,结束之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讲授。
小组1: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但今天在哪里呢,悲“人生无常”。
小组2:像浮游寄生于天地,像沧海一粟般渺小,羡慕长江无穷,哀叹自身“生命短暂”。
小组3:作者用月亮和水“变”与“不变”指出万物如果我们用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东西不到眨眼的功夫都在变;但是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比如我们的生命就像水和月亮不曾消失一样,可以永存,那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什么是绝对属于谁的,但是这清风和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景色,没有人可以禁止你,你拥有也是无穷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你和我都可以共同享用。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2)理解《氓》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领会其寓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氓》的词语和句式;(2)运用合作学习,探讨《氓》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运用探究学习,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诚信、友善等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3)引导学生从《氓》中汲取智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氓》;(2)理解《氓》的文言文内容;(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氓》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式;(2)《氓》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氓》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氓》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感受其韵律和气势;(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氓》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氓》的主题和写作手法;(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氓》;2. 运用《氓》中的故事情节,谈谈自己对诚信、友善等美好品质的理解和体会;3. 选择一篇与《氓》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氓》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的差异;2. 分析《氓》在古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氓》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品质?请举例说明;2. 学生回答:主人公的品质包括忠诚、善良、宽容等;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主人公的品质,并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培养这些品质。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氓》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氓》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3.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品质等。
最新《氓》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卫风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理解《诗经》“六艺”。
【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篇,所以又称“”。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才更名为“诗经”。
(“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是。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三类。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
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全文;(2)理解《氓》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善良、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氓》;(2)理解《氓》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氓》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氓》;(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氓》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意义;(3)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氓》中的美景、美德、美好情感等;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2)引导学生从《氓》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氓》;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主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速度等;3. 学习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氓》的理解程度及自身感悟;4. 诗歌推荐:了解学生对同类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氓》导学案教案
《氓》导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氓》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氓》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深层意象和寓意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读。
(2)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5.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背诵《氓》。
(2)检查学生默写《氓》的情况。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写成小论文。
2. 让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爱情的古代诗歌,如《离骚》、《孔雀东南飞》等,让学生对比《氓》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 现代诠释:鼓励学生将《氓》的主题和意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谈谈对爱情、人生等话题的感悟。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了《氓》的诗意和主题,分析了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相关背景《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
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3.了解《诗经》“六义”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其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
(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4)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打比方,作比喻。
(6)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解题①氓,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氓()淇()愆()筮()咎()徂()靡()隰( ) 蚩( ) 将()垝()垣()汤()渐()罔()咥( ) 载( ) 葚( ) 泮()(二)诵读感悟1.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读时以“二二”为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文本研究【思考1】梳理文本1.解释词语(第一章)氓.( )之蚩蚩..( ),抱布贸.( )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掌握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
《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我贿.迁:无与士耽.:女也不爽.:靡.室劳矣:言.既遂矣:静言.思之:总角之宴.:四、理顺思路: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五、学习诗歌内容:(一)学习“恋爱”部分(第一、二章):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六、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诗歌: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诗歌内容:(一)、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1、学生朗读后,思考: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二)、学习“决绝”部分(六章):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2、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三、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四、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
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熟读背诵《氓》。
六、课后感悟:古代婚礼《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分述如次: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
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
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
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
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
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
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氓》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一、掌握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也是我国_现实_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méng)之蚩蚩..(chīchī)将.子无怒(qiāng)匪我愆.期(qiān)乘彼垝垣..(guǐ yuán)载.笑载言(zài)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jiù)以我贿.迁(h uì)无与士耽.(dān)自我徂.尔(cú)淇水汤汤..(qíshāng)渐.(jiān)车帏裳.(cháng)咥.其笑矣(xì)隰.则有泮(xí pàn)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匪__通非(不是)②将子无怒;无通_勿_ (不要)③于嗟鸠兮:_于___通_吁_(唉)④犹可说兮:说通脱(解脱,脱身)⑤隰则有泮:_泮 _ 通_畔_(边岸)2.重要字词解释。
氓.:那个人来即.我谋:就至于..顿丘:直送到将.子无怒:愿、请秋以为..期:把……作为以我贿.迁:财物无与士耽.:沉溺女也不爽.:过错靡.室劳矣:无、没有言.既遂矣:助词、没实在意义静言.思之:助词、没实在意义总角之宴.:快乐四、理顺思路: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完整。
五、诗歌内容学习(一)学习“恋爱”部分(第一、二章)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氓:求--怒--卜--娶我:送--劝--盼--嫁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氓”从“蚩蚩”到“暴矣”,这种婚前婚后明显的态度变化,暴露出他卑劣的人格。
)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一开始很温柔,后来发现男主角的真实面貌则表现出刚毅勇敢的一面决然与男子分手,从顺服走向了反抗.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热情、幸福。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六、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诗歌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诗歌内容(一)、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1、学生朗读后,思考: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章的作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3、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二)、学习“决绝”部分(六章)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2、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三、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