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P12.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P113.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微尘和CO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P514.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P385.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P516. 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P627. 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P628. 温度日较差:常用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计算。

9. 温度年较差:用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计算。

10. 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P7911.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

P8112.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强。

P9013. 相对湿度: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和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P9214.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气团的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P9215. 饱和差:同温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P9316.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的温度。

P9317. 混合比:包含在同一体积中的水汽质量与该气团的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P9318. 冰晶效应:在温度低于零度时,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和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和,此时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水滴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想象。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效劳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外表、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局部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到达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到达饱和时的温度。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3、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时数。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9、大气质量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0、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2、散射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开13、散射辐射太阳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5、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6、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7、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8、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9、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1、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感光性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2、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之比。

23、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称为农业气象要素。

大气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大气,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在内的混合物,由干洁大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大气臭氧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km高度的大气层中,我们称之为大气臭氧层,地球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大气臭氧层。

大气气溶胶粒子将悬浮在大气中沉降速率很小、尺度在10-4~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随时间、空间以及天气条件而变化。

大气杂质我们通常将实际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统称为大气杂质。

对流层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其厚度随地理纬度、季节而有所变化,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km,高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并且夏季时的厚度大于冬季。

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又被称为天气层。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气压: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干空气)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的温度降水: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矢量云量:将地平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份数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第二章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夹角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散射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在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太阳常数之比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由于地面的反射作用返回大气或宇宙空间反射率:反射辐射/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的能量第三章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干绝热变化: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湿绝热变化:一团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气温直减率为负值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层中某个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第四章蒸散: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总和。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太阳能利用率;某一生长季节内,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放出的热能与该时段同一面积上所接收的太阳总辐射(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

\饱和水汽压;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容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限度时产生的水汽压,就称为饱和水气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南北纬30°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大型高压系统。

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植物的光周期--植物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昼夜长短产生反应,在特定的时间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等原因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范围较大的闭合高、低压区,称之为大气活动中心;水汽压--空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寒潮--由于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出现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在中国近海海面有7级以上大风,就称为寒潮;活动面--由于辐射作用直接吸热和放热,从而影响其上下物质层(包括气层、土层、水层、作物层等)热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气候系统--是一个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短日照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短的白天和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

蒸腾系数-植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蒸腾)的水分克数,就称为植物的蒸腾系数。

锋面-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的交界面或过渡面。

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

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气象学名词总结

气象学名词总结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在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有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云、能见度,太阳辐射,日照等。

3.天气:天气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4.气候: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平均和特有的大气状态。

5.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7.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固体或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

8.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危害称为大气污染。

9.酸雨: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O2及酸性颗粒物)。

10.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输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以辐射方式放射或输送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12.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

13.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可见光通量称为光通量密度。

15.绝对黑体: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16.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7.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的投影与当时正南方向的夹角称为太阳方位角。

18.暮光:在日落之后,大气散射和折射到地面的光称为暮光。

19.曙光:在日出之前,地平线下的太阳光线投射到太空,经大气的散射、折射等投向地面,这种光称为曙光。

20.*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曙暮光时间之和称为光照时间。

21.*太阳辐射能:太阳不停地以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些放射出来的光、热能量总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3、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时数。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9、大气质量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0、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2、散射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开13、散射辐射太阳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5、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6、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7、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8、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9、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1、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感光性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2、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之比。

23、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①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②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云也少③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中间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③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④在中间层60-90km的高度上,有一个只有白天才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热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②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散逸层:①温度高,随着高度的增加略有升高②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反映。

气压:是大气的压强,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1cm2)铅直空气的重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E)称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气压之差称饱和差比湿:在一团空气中,水汽的质量气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降水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mm)为单位。

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成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辐射平衡:当物体放出的辐射等于所接收的辐射能时,物体的温度不会改变,便称之为辐射平衡。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有关辐射的基本定理:1.基尔荷夫定理:KλT=eλT①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同温度、同波长的放射率。

气象学 名词解释

气象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冰雪反馈机制:CO2增多,大气温度上升—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地球反射率减少—地-气系统获得辐射能增多—气温上升—冰雪面积进一步消融......2、干洁空气:除水汽之外的所有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3、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4、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P1)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100%。

(P16)6、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

(P17)第二章7、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一切入射辐射,而且能对一切波段和一切方向发出最大可能的辐射,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8、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δT4,式中δ=5.67×10-8W/(m2·k4)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P24)9、维恩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λmT=C,式中常数C=2896μm·K。

(P24)10、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P25)11、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

(P154) 12、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p=I/I。

(P29)13、大气窗:大气在整个长波段中,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称为大气窗口。

气象学

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天气:某一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3、气候:指某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变化4、小气候:是把局部地区受下垫面影响而与大气候不同的天气状态。

5、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的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6、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

7、比温:一团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湿空气的总质量之比。

8、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压强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是未饱和温度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9、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前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出目标或辨别的最大距离。

10、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1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为辐射通量密度。

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3、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14、大气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以后,又以辐射方式向外放出能量。

15、对流: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大规模的、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16、潜热转移:地面水分蒸发或升华时,要吸收地面一部分能量,当这部分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或凝华时,又把潜热释放出来给大气,大气便间接地从地面获得了热量。

反之,当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或凝华时,地面获得了能量。

实际上从地面上蒸发出去的水分远多于在地面上凝结的水分,通过水的相变化,使潜热转移。

17、热容量:研究土壤温度时经常用土壤容积热容量,即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B: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沿等压线吹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这个关系就是白贝罗风压定律。

D:大气上界:给地球大气层划定的一个大致的上界面,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相同处。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低压槽:从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

大陆度:表示该地段大陆影响,反映大陆气候强弱程度指标或特征数。

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

F: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G: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在一定光照范围,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光合效率也相应的增加。

但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即使继续增大,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成为补偿点。

光周期:昼夜交替、光暗交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落叶、休眠及地下块根、块茎形成的影响。

高压脊:从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

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

H:寒潮:冬半年,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大风、雨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现象。

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J:降水的相对变率:指某时期内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K:可能蒸散: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L: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N: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

农业界线温度: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暖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气象学之名词解释

气象学之名词解释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的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强度。

1382瓦/米2 ,1.35*105 lx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称太阳高度,以符号h表示。

昼长: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可照时数:即昼长。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 昼长+ 曙暮光时间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量: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距离与海平面上大气铅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

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照度与透过之前的辐照度之比。

即: Pm =Sm / Sm-1太阳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称散射辐射。

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总量:指某一接受表面在一时段内所接受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和,按时间不同分别称为日总量,月总量,年总量或生长季总量。

大气逆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又称地面净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饱和点: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产物与呼吸消耗量相等,这时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天气图与气象卫星云图用于分析大气物理状况和特性的图统称为天气图。

通常专指表示某一时刻、在一大范围地区内的天气实况或天气形势图,是根据同一时刻各地测得的天气实况,译成天气符号、折合数字,按一定格式填在空白地图上而制成。

主要有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两种。

前者填写的数值和符号有海平面气压、气温、露点、云状、云量、能见度、风向、风速、现在天气、过去天气等。

根据图上气压值绘出等压线,结合温度、露点、天气现象标出各类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及其天气分布等。

后者填写有关层次的高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根据图上高度和温度值分别绘出等高线和等温线,从而显示出空间天气系统及其天气形势的分布。

通过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的三维分析,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发送回来的云的图片,能显示出大范围的云况,是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之一。

在图上标有经线和纬线,通过分析,能提供各地上空所存在的各种天气系统、追踪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并可推断风和其他气象要素的分布。

根据卫星上装置仪器的不同,发送来的卫星云图分为红外卫星云图和可见光卫星云图两类。

由于卫星云图比较准确、及时、直观,已成为防汛人员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趋势和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力工具。

(二)地面等压线和3000m上空,308线……在分析地面图时,将气压相等的各站的连线叫做“等压线”。

从等压线的分布可以看出高压、低压等气压系统的所在地区,经过比较,就可以掌握它们的动态。

在分析高空图时,将某一等压面位势高度相同点的连线叫做“等高线”。

由于降水云系主要形成于3000m左右的上空,因而分析700hPa等压面的天气形势尤为重要。

气象广播中经常提到“3000m上空,308线在……一线”,指的是700hPa等压面的天气形势,为了便于理解,故称为“3000m上空”,308线就是气压为700hPa,位势高度为3080m(以什米为单位,即位势为308什米)的各地连成的等高线。

(三)高压、高压脊在分析天气图时,有些等压线是闭合曲线,如果其中心的气压值比周围高,这个区域叫做高压控制的区域,其中气压最高的地方,称为“高压中心”。

自高压中心向外,气压逐渐下降。

由于沿各个方向气压的下降率不同,所以等压线不是以高压中心为圆心的一组同心圆。

气压降得慢的部位,等压线就从高压中心向外凸出,该凸出部分,叫做“高压脊”。

在高压(或高压脊)控制的地方,空气由于受地球自转的作用,不断沿顺时针方向向外流散,在它的上空,就会有空气下沉补充流走的空气。

高空空气在向低空流动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空气中的水汽(或云滴)就会不断蒸发,同时也使地面的水汽和尘埃不易上升凝结。

所以,在高压中心附近,一般都是晴到少云天气。

(四)低压、低压槽在分析天气图时,如果闭合等压线内的气压比周围低,就称为低气压(简称“低压”)。

低压区域内气压最低的地方,叫做“低压中心”。

自低压中心向外,气压逐渐升高,但是沿各个方向气压的升高率不同,气压升高缓慢的部位,等压线就自低压中心向外凸出,该处的气压低于毗邻三面的气压,形似凹槽,故称“低压槽”。

和高压的情况相反,低压周围的空气是呈逆时针方向向内流动的,由于受到地面的阻挡,流向低压中心的空气只能向上流动,形成“上升气流”,并把近地层的水汽和尘埃带到高空。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冷却凝结为云、雨。

所以在低压系统影响时易出现阴雨天气。

(五)倒槽、气旋波低压槽一般自低压中心伸向偏南或西南方,槽向北或东北方向开口。

若低压中心伸向北或东北方向,槽向南或西南开口,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呈“∧”型的低槽叫做“倒槽”。

如果在低压的西北侧有冷空气侵入,东南侧有暖空气绕低压中心旋转运动,这样的低压中心,就叫“气旋波”(或叫“气旋”)。

(六)槽线、切变线槽线,就是连结自低压中心到低压槽内气压最低的点而成的一条线,通常呈东北~西南向或北~南向,槽线的两侧风向有明显转折。

在水平方向,槽前盛行西南暖湿气流,槽后为干燥的西北气流。

在垂直方向,槽前有上升运动,如水汽充沛,常产生降水;槽后为下沉气流,天气转晴。

在槽线的两侧有明显的温度差异和风向的转变。

如果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只有风的转变,没有明显的温度差异,这就叫“切变线”。

当切变线形成后,由于两侧风向、风速的不一致,使切变线区域内形成辐合带,使大量气流上升,因此在切变线影响下,常出现阴雨天气。

(七)冷锋、暖锋、静止锋性质不同的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的交界面,通称“锋面”。

锋面分冷锋、暖锋、静止锋等。

因为锋面附近,是冷暖空气的交会地带,因而这里往往伴有云、雨或大风等天气现象。

冷锋,就是冷空气势力较强,冷气团向暖气团地区前进,它们的交界面叫做“冷锋”(意即冷空气前锋)。

冷锋一般向南到东南方向移动,冷锋过后冷空气逐渐占据原来暖空气控制的地区,冷锋影响前,一般吹东南风或南到西南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气温较高。

冷锋影响时,风向转偏北,气压逐渐升高,湿度减小,气温下降,一般会出现降水,夏季往往有雷阵雨,有时冷空气分股南下,第一条冷锋过境后不久,还会有第二条、第三条冷锋过境,后来的冷锋叫做“副冷锋”。

暖锋:是暖空气势力较强,向前推进,冷空气后退,锋面一般向北到东北方向移动,暖空气逐渐占据原来由冷空气控制的地区,这种锋面叫做“暖锋”。

暖锋影响前,一般吹东到东南风,风力增大,气压下降,天气转阴有雨;暖锋过境后,风向转南到西南,气压仍有所下降,温度升高,湿度较大,阵性降水会停止转多云,有时有雾。

静止锋:是由于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使两者之间的界面呈静止状态的锋面,叫静止锋;有时锋面移动缓慢或在冷暖空气之间来回作小的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称“准静止锋”。

如果静止锋在某地区停留时间较长,受它影响的地区将连绵阴雨。

静止锋以北到高空切变线以南的地区,通常为大片雨区。

淮河以南六七月份的梅雨,就是受江淮流域静止锋和高空切变线影响的结果(八)梅雨每年六七月间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一般都有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或降水集中时段。

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造成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的天气。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

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面积广,造成的洪涝灾害范围一般比台风要大。

如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约56天,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

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

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九)副热带高压常年位于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高气压带,简称副高。

它受海陆分布影响,常分裂为若干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在等压面图上,等高线呈椭圆形状,长半轴略与纬圈平行。

各副热带高压单体通常以地理位置命名。

影响中国天气的主要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一环,一般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它常呈东西带状,大范围的旱涝变化与它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夏季,在西太平洋副高控制区内盛行干旱天气,西北部边缘是副高与西风带波动相互作用地区,盛行西南风,是中国夏季风的主要水汽通道,有低涡、切变线和气旋波等低压系统活动,也是中国夏季主要雨带分布区。

雨带约位于500hPa副高脊线以北8个~10个纬距处。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位置和副高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位移与副高季节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一般年份,冬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北纬15度附近,雨带位于华南沿海一带;春季脊线开始缓慢北移,低纬地区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雨带移至南岭附近,华南雨季开始;初夏,西太平洋副高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位于北纬20度至25度。

雨带移至江淮流域,出现梅雨季节。

7月中旬前后,副高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在北纬30度附近,雨带移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8月下旬以后,副高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但这种变化各年差异甚大。

副热带高压除南北进退以外,还有东西摆动,造成中国历年旱涝分布不均的复杂多变现象。

(十)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

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

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

台风分级。

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

过去中国气象部门将8级至11级风称为台风,12级和12级以上的风称为强台风。

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统一分级方法,近中心最大风力在8级~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0级~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时称为台风。

为了叙述简单,以下仍统称为台风。

台风路径。

台风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

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

台风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

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大风。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

②暴雨。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mm~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