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
马铃薯淀粉感官标准
马铃薯淀粉感官标准
马铃薯淀粉理化指标
马铃薯淀粉卫生指标表
斑点:在规定条件下,用肉眼观察到的杂色斑点的数量。
以样品每平方厘米的斑点个数来表示。
细度:用分样筛筛分淀粉样品得到的样品通过分样筛的重量。
以样品通过分样筛的重量对样品原重量的重量百分比来表示。
白度:在规定条件下,淀粉样品表面光反射率与标准白板表面光反射率的比值。
以白度仪测得的样品白度值来表示。
粘度:淀粉样品糊化后的抗流动性。
可用粘度计(仪)测得样品粘度,并以BU来表示。
马铃薯淀粉
马铃薯检验标准
1.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GB888 88《食用马铃薯淀粉》而制定,食用马铃薯淀粉分为优级品、一级品、二级品。
1.1理化指标见下表:
1. 2理化指标见下表:
1. 3卫生指标见下表:
2.A检验规则和方法
产品入库前应先检察是否具有合格证,产品生产日期,包装是否整洁,不得破损。
2.色泽鉴定
鉴定时,将试样置于散射光线下,肉眼鉴别全部样品的颜色和光泽是否正常。
2. 2△气味鉴定
将试样放入密闭器皿内,在 60〜70C的温水杯中保温数分钟,取出,开盖嗅辨气味。
2. 3 口味鉴定成品粮应做成熟食品,尝其味道是否正常
2. 4其它指标的检验按GB888488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
2. 5抽样方法:小麦粉扦样包数不少于总包数的 3%并用取样器抽原始样品,充分混合均匀会后按四分法取适量用于检验。
2. 6△贮运条件:,运输贮存过程应防雨,防潮,防暴晒。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马铃薯淀粉标准
标签:马铃薯淀粉淀粉标准GB8884申明:本文仅对标准引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更新注解。
前言本标准是对GB8884-88《食用马铃薯淀粉》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时参考欧洲及国际上具行业代表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型、应用型企业的企业执行标准。
本标准与GB8884—8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一、增加了检测内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pH值指标、电导率指标;——根据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及国际惯例,增加了微生物指标。
二、修订了检测指标——水分含量:优级品由≤18%改为18%—20%;——白度:优级品由≥94%改为≥92%,一级品由≥89%改为≥90%,合格品由≥84%改为≥88%;——斑点:一级品由≤个/cm2,改为≤个/cm2;——细度:优级品由≥%改为≥%;——二氧化硫:由≤30ppm,改为优级品≤10mg/kg、一级品≤15mg/kg、合格品≤20mg/kg;——砷:由≤%,改为≤%;——铅:由≤%,改为≤%。
三、规范了检测方法——粘度:将原标准应用的恩氏粘度,改为国际通用的布拉班德粘度BU;为综合体现酸碱度,将原“酸度”指标删除,改用“pH值”;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 8884-1998同时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彪、周庆锋、吕春林、师学良、洪雁。
马铃薯淀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原料需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红薯淀粉标准
Q/TC红薯淀粉安徽陈家乐食品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要求 (1)4 检验方法 (2)5 检验规则 (3)6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3)前言本标准产品为红薯淀粉。
因目前该产品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特编制本企业标准作为企业生产和出厂检验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根据红薯淀粉的特征和使用特性编制,其技术要求参照GB/T 8885-2008、GB/T 8884-2007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制定。
本标准自2014年9月1日发布,从2014年9月15日起所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由安徽陈家乐食品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正华红薯淀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红薯淀粉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红薯为原料(原料应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53—2003 淀粉类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2086 淀粉灰分测定方法GB/T 12087 淀粉水分测定方法烘箱法GB/T 12095 淀粉斑点测定方法GB/T 12096—1989 淀粉细度测定方法GB/T 12097—1989 淀粉白度测定方法GB/T 8885—2008 食用玉米淀粉GB/T 8884—2007 马铃薯淀粉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3.1.1 红薯:新鲜、完整、无腐烂、无霉变、无病虫害。
马铃薯湿粉皮(粉条)2(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马铃薯湿粉皮(粉条)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鲜湿粉皮(粉条)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添加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经调浆、预热、熟制、冷却、成型、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马铃薯湿粉皮(粉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制品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1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84 食用马铃薯淀粉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23587 粉条GB 2554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产品分类根据产品的形状分为马铃薯鲜粉皮和马铃薯鲜粉丝。
4 技术要求4.1 原料和辅料要求4.1.1原料马铃薯淀粉:应符合GB/T 8884的规定。
4.1.2辅料:脱氢乙酸钠:应符合GB 25547的规定。
4.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4.4 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标准文本-河南食品安全标准信息服务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写。
本标准由河南省吉骏食品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马英斌。
淀粉制品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淀粉制品的分类、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红薯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主要原料,以生活饮用水、食用盐、酱油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为辅料,添加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脱氢乙酸钠,经配料、打芡、和面、制条、制浆、煮制、加热定型、成型、冷却、切段中的几种工艺加工、包装加工而成的非即食淀粉制品(大拉皮、土豆粉、川粉)。
2分类根椐所添加原辅料的不同,将产品分为以下几种:2.1 大拉皮以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入生活饮用水、食用盐、硫酸铝铵、脱氢乙酸钠,经配料、制浆、加热定型、成型、冷却、包装加工而成的淀粉制品。
2.2 土豆粉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入生活饮用水、食用盐、硫酸铝铵、脱氢乙酸钠,经配料、打芡、和面、成型、煮制、冷却、切段、包装加工而成的淀粉制品。
2.3 川粉以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或红薯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入生活饮用水、食用盐、硫酸铝铵、酱油、脱氢乙酸钠,经配料、打芡、和面、制条、煮制、冷却、成型、包装加工而成的淀粉制品。
3要求3.1 原辅料要求3.1.1生产用水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3.1.2 马铃薯淀粉应符合GB/T 8884 和GB 31637的规定。
3.1.3 木薯淀粉应符合GB/T 29343和GB 31637的规定。
3.1.4 食用盐应符合GB/T 5461和GB 2721的规定。
3.1.5红薯淀粉应符合DB43/T 473和GB 31637的规定。
3.1.6酱油应符合GB/T 18186的规定。
3.1.7硫酸铝铵应符合GB 25592的规定。
3.1.8脱氢乙酸钠应符合GB 25547的规定。
3.2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3.3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3.4净含量及允许短缺量净含量及允许短缺量应符合JJF 1070的规定。
马铃薯湿粉皮(粉条)(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马铃薯湿粉皮(粉条)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湿粉皮(粉条)的产品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辅以或不辅以水、食用盐、木薯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食品添加剂(硫酸铝胺、脱氢乙酸钠)经和浆、成型、熟化、冷却、冷冻等工序制成的马铃薯湿粉皮(粉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制品GB 27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83 食用小麦淀粉GB/T 8884 食用马铃薯淀粉GB/T 8885 食用玉米淀粉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23587 粉条GB 2554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GB 255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GB/T 29343 木薯淀粉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马铃薯湿粉皮(粉条)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经和浆(打糊)、成型、熟化、冷却、冷冻、真空包装等工序制成的条状或有一定宽度的,在沸水中煮一定时间后食用的非即食性食品。
马铃薯淀粉国家标准
砷(mg/kg,以As计)≤
0.50
-
铅(mg/kg,以Pb计)≤
1.00
-
二、马铃薯淀粉的检验
1、食用马铃薯淀粉的检验按照食用玉米淀粉的检验方法执行(即按照GB12986-12098-89执行)。
2、工业用马铃薯淀粉的检验按照工业玉米淀粉的检验方法执行(即按照GB12309-90执行)。
工业马铃薯淀粉
优级品
一级品
二级品
优级品
一级品
二级品
色 泽
洁白带晶莹光泽
洁白
白色或微带浅黄色阴影的粉末,具有光泽
气 味
无异味
具有马铃薯淀粉固有的特殊气味,无异味
口 感
无砂齿
杂 质
无外来物
2、理化指标
项目
食用马铃薯淀粉
工业马铃薯淀粉
优级品
一级品
二级品优Βιβλιοθήκη 品一级品二级品水分(%)≤
18.00
20.00
20.00
马铃薯淀粉国家标准(GB8884-88)
食品商务网2006-08-30 11:14:47.0
根据食用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88)和工业马铃薯国家行业标准(QB.1-92),以马铃
薯为原料,经湿磨法加工制成的马铃薯淀粉分为优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具体感观和理化指
标见下表
1、感官要求
项 目
食用马铃薯淀粉
18.00
酸度(ml)≤
10.00
15.00
20.00
10.00
14.00
18.00
灰分(%)≤
0.25
0.40
0.45
0.20
0.40
0.60
红薯淀粉标准
Q/TC红薯淀粉安徽陈家乐食品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要求 (1)4 检验方法 (2)5 检验规则 (3)6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3)前言本标准产品为红薯淀粉。
因目前该产品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特编制本企业标准作为企业生产和出厂检验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根据红薯淀粉的特征和使用特性编制,其技术要求参照GB/T 8885-2008、GB/T 8884-2007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制定。
本标准自2014年9月1日发布,从2014年9月15日起所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由安徽陈家乐食品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正华红薯淀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红薯淀粉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红薯为原料(原料应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53—2003 淀粉类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2086 淀粉灰分测定方法GB/T 12087 淀粉水分测定方法烘箱法GB/T 12095 淀粉斑点测定方法GB/T 12096—1989 淀粉细度测定方法GB/T 12097—1989 淀粉白度测定方法GB/T 8885—2008 食用玉米淀粉GB/T 8884—2007 马铃薯淀粉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3.1.1 红薯:新鲜、完整、无腐烂、无霉变、无病虫害。
工业薯类淀粉国家标准
工业薯类淀粉国家标准㈠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木薯、马铃薯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工业淀粉。
㈡引用标准GB6682 实验室用水规格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12097 淀粉白度测定方法GB12309 工业玉米淀粉GB/T120707 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㈢质量要求⒈ 感官要求⒉ 理化指标㈢检验规则⒈ 同一生产期内所生产、经包装出厂的,具有同一批号和同样质量证明书的淀粉,为同一批次产品。
⒉ 生产厂必须按本标准规定逐批进行检验,并应附有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方能出厂。
⒊ 受货方在接到货时,有权从该厂产品中抽取样品,按本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㈣标志、包装、运输、贮存⒈ 产品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签标志按GB7718执行,并明确标出淀粉产品标准等级的代号,外包装上的文字内容与图示应符合GB191标准。
⒉ 包装⑴ 产品的包装必须袋质结实,标签清晰整洁,袋口密封,能保证在装卸、运输和贮存过程中无破漏现象,用于食品工业的产品包装袋还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
⑵ 袋装淀粉质量50kg以下,允许公差为±0.3%;50kg以上,允许公差为±0.2%。
⑶ 运输。
运输设备要洁净卫生,无其他强烈刺激味,运输时,必须用篷布遮盖。
不得受潮,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干燥、清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物品混装、混运,避免日晒和雨淋。
装卸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直接钩、扎包装袋。
⑷ 贮存。
存放地点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阴凉、,严防日晒、雨淋,严禁火种。
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和含有异味的物品堆放在一起。
产品包装袋应放在离地100mm以上的垫板上,堆垛四周应离墙壁500mm以上,垛间应留有600mm以上的通道。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2007及其中包含新检测标准注释申明:本文仅对标准引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更新注解。
前言本标准是对GB8884-88《食用马铃薯淀粉》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时参考欧洲及国际上具行业代表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型、应用型企业的企业执行标准。
本标准与GB8884—8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一、增加了检测内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pH值指标、电导率指标;——根据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及国际惯例,增加了微生物指标。
二、修订了检测指标——水分含量:优级品由≤18%改为18%—20%;——白度:优级品由≥94%改为≥92%,一级品由≥89%改为≥90%,合格品由≥84%改为≥88%;——斑点:一级品由≤7.0个/cm2,改为≤5.0个/cm2;——细度:优级品由≥99.60%改为≥99.90%;——二氧化硫:由≤30ppm,改为优级品≤10mg/kg、一级品≤15mg/kg、合格品≤20mg/kg;——砷:由≤0.5%,改为≤0.3%;——铅:由≤1.0%,改为≤0.5%。
三、规范了检测方法——粘度:将原标准应用的恩氏粘度,改为国际通用的布拉班德粘度BU;为综合体现酸碱度,将原“酸度”指标删除,改用“pH值”;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 8884-1998同时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彪、周庆锋、吕春林、师学良、洪雁。
马铃薯淀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原料需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马铃薯淀粉国内外法规标准中安全指标比对分析
34摘 要:随着国际贸易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要求差异较大,农药残留等污染物指标限量也各异,本文选取马铃薯淀粉,开展了国内外法规/标准安全指标比对分析,得出了我国与CAC、欧盟、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主要贸易区域或国家间马铃薯淀粉的相关法规/标准安全指标的差异,为今后马铃薯淀粉的国际贸易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安全指标,标准比对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1.01.007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afety Indexes of PotatoStarch at Home and AbroadGAN Ke-qin WANG Bin ZHANG Ming ZHANG Li-zhen TIAN Fang GAO Jun(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index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 and the limits of pollutants such as pesticide residues are also different. This paper chooses potato starch to carry ou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afety indicators in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home and abroad, and obtains the difference of potato starch between China and CAC, EU, Japan, South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other major trade areas or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safety indexes will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potato starch.Keywords: potato starch, safety index, standard comparison马铃薯淀粉国内外法规/标准中安全指标比对分析甘克勤 汪 滨 张 明 张利真 田 方 高 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金项目: 本文系标准创新管理专项“中非纺织、建筑等主要贸易领域标准比对分析”(项目编号:252019C-7273)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甘克勤,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标准技术服务。
马铃薯淀粉国家标准
酸度(ml)≤
10.00
15.00
20.00
10.00
14.00
18.00
灰分(%)≤
0.25
0.40
0.45
0.20
0.40
0.60
蛋白质(%)≤
0.10
0.15
0.20
0.10
0.15
0.20
斑点(个/平方厘米)≤
3.00
7.00
9.00
2.00
5.00
8.00
细度150UM(100目筛通过率(%)≥
马铃薯淀粉国家标准(GB8884-88)
食品商务网2006-08-30 11:14:47.0
根据食用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88)和工业马铃薯国家行业标准(QB.1-92),以马铃
薯为原料,经湿磨法加工制成的马铃薯淀粉分为优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具体感观和理化指
标见下表
1、感官要求
项计)≤
0.50
-
铅(mg/kg,以Pb计)≤
1.00
-
二、马铃薯淀粉的检验
1、食用马铃薯淀粉的检验按照食用玉米淀粉的检验方法执行(即按照GB12986-12098-89执行)。
2、工业用马铃薯淀粉的检验按照工业玉米淀粉的检验方法执行(即按照GB12309-90执行)。
工业马铃薯淀粉
优级品
一级品
二级品
优级品
一级品
二级品
色 泽
洁白带晶莹光泽
洁白
白色或微带浅黄色阴影的粉末,具有光泽
气 味
无异味
具有马铃薯淀粉固有的特殊气味,无异味
口 感
无砂齿
杂 质
无外来物
2、理化指标
小球藻马铃薯淀粉制品(粉丝、粉条、粉皮)(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小球藻马铃薯淀粉制品(粉丝、粉条、粉皮)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球藻马铃薯淀粉制品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淀粉、小球藻粉为原料,添加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经调浆、蒸煮糊化、老化、低温回生、切丝、干燥、切割和包装加工制成的马铃薯淀粉制品(粉丝、粉条、粉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1886.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GB 27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制品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GB 5009.18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铝的测定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84 食用马铃薯淀粉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23587 粉条Q/QLJ0040S-2017 蛋白核小球藻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产品分类根据产品形状的不同分为粉丝、粉条、粉皮。
淀粉分类
2.1.1.4.1小麦淀粉
2.1.1.4.2燕麦淀粉
2.1.1.4.3荞麦淀粉
2.1.1.4.4黑麦淀粉
2.1.2薯类淀粉
2.1.2.1木薯淀粉
2.1.2.2铃薯淀粉
2.1.2.3甘薯(红薯)淀粉
2.1.2.4竹芋淀粉
2.2.7.4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淀粉
2.2.7.5乙二烯接枝共聚淀粉
2.2.7.6苯乙烯接枝共聚淀粉
2.2.8物理变性淀粉
2.2.8.1预糊化淀粉
2.2.8.2射线处理淀粉
2.2.8.3高频处理淀粉
2.2.8.4湿热处理淀粉
2.2.8.5微球淀粉
2.2.9生物变性淀粉
2.2.9.1多孔淀粉
2.2.9.2脂肪替代物
2.1.2.5山药淀粉
2.1.2.6芭蕉芋淀粉
2.1.3豆类淀粉
2.1.3.1绿豆淀粉
2.1.3.2蚕豆淀粉
2.1.3.3豌豆淀粉
2.1.3.4豆豆淀粉
2.1.4其他淀粉
2.1.4.1菱淀粉
2.1.4.2藕淀粉
2.1.4.3荸芋淀粉
2.1.4.4橡子淀粉
2.1.4.5百合淀粉
2.1.4.6葛根淀粉
2.1.4.7蕨根淀粉
淀粉分类
(GBT8887-2009)
2.1原淀粉
2.1.1谷类淀粉
2.1.1.1大米淀粉
2.1.1.1.1糯米淀粉
2.1.1.1.2粳米淀粉
2.1.1.1.3籼米淀粉
2.1.1.2玉米淀粉
2.1.1.2.1玉米淀粉
2.1.1.2.2蜡质(糯)玉米淀粉
2.1.1.2.3高直链玉米淀粉
2.1.1.3高粱淀粉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最新资料】
GB/T xxxx—xxxx《食用甘薯淀粉》推荐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国家标准项目是列入2013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项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3年7月18日下达(国标委综合[2013]56号),项目序号为“373”,计划编号为“20130471-T-326”,项目名称为《食用甘薯淀粉》。
主管部门为农业部,技术归口单位为农业部,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圣琪生物有限公司、河南方城县固德威薯业设备厂、郑州精华实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平顶山市农天薯业有限公司。
(二)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12年生产甘薯7314万吨(FAO, 2012),占全世界甘薯总产量70%以上。
由于甘薯中淀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70%左右,因此淀粉是甘薯加工的主要产品。
甘薯淀粉同谷类(小麦、玉米)淀粉相比,其独有的特性包括:一是高粘性。
其分子结构上支链淀粉含量较高(80%以上)、糊化后粘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弹性,加工成的甘薯粉丝(条)韧性强,耐煮、筋、软、口感好、透明度均比玉米、小麦粉条好。
二是高聚合度,成膜性高。
三是甘薯淀粉口味特别温和,基本无刺激,它不象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那样,具有典型的谷物口味,因此对于口味极温和的水果罐头、膨化食品、风味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香草布丁之类的食物不产生任何遮掩作用。
食品加工中利用甘薯淀粉可直接加工成粉条(丝)、方便粉丝、粉皮、凉粉等食品,其韧性口感均优于谷类淀粉食品。
甘薯淀粉以其独有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化工、能源、纺织等十多个行业,受到消费部门和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目前国内尚无食用甘薯淀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国内现有GB/T 8883(食用小麦淀粉)、GB/T 8884(马铃薯淀粉)、GB/T 8887(淀粉分类)、GB/T 8885(食用玉米淀粉)、NY/T 1039(绿色食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国家及行业标准与甘薯淀粉的相关性较小,不适于直接指导食用甘薯淀粉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2007及其中包含新检测标准注释申明:本文仅对标准引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更新注解。
前言本标准是对GB8884-88《食用马铃薯淀粉》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时参考欧洲及国际上具行业代表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型、应用型企业的企业执行标准。
本标准与GB8884—8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一、增加了检测内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pH值指标、电导率指标;——根据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及国际惯例,增加了微生物指标。
二、修订了检测指标——水分含量:优级品由≤18%改为18%—20%;——白度:优级品由≥94%改为≥92%,一级品由≥89%改为≥90%,合格品由≥84%改为≥88%;——斑点:一级品由≤7.0个/cm2,改为≤5.0个/cm2;——细度:优级品由≥99.60%改为≥99.90%;——二氧化硫:由≤30ppm,改为优级品≤10mg/kg、一级品≤15mg/kg、合格品≤20mg/kg;——砷:由≤0.5%,改为≤0.3%;——铅:由≤1.0%,改为≤0.5%。
三、规范了检测方法——粘度:将原标准应用的恩氏粘度,改为国际通用的布拉班德粘度BU;为综合体现酸碱度,将原“酸度”指标删除,改用“pH值”;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 8884-1998同时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彪、周庆锋、吕春林、师学良、洪雁。
马铃薯淀粉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原料需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713 淀粉制品卫生标准GB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T5009.53 淀粉类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8886 淀粉原料GB/T12086 淀粉灰分测定方法GB/T12087 淀粉水分测定方法GB/T12091 淀粉及其衍生物氮含量测定方法GB/T12095 淀粉斑点测定方法GB/T12096 淀粉细度测定方法GB/T12097 淀粉白度测定方法GB/T14490 谷物及淀粉糊化特性测定法粘度仪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斑点 spot在规定条件下,用肉眼观察到的杂色斑点的数量。
以样品每平方厘米的斑点个数来表示。
3.2细度 fineness用分样筛筛分淀粉样品得到的样品通过分样筛的重量。
以样品通过分样筛的重量对样品原重量的重量百分比来表示。
3.3白度 whiteness在规定条件下,淀粉样品表面光反射率与标准白板表面光反射率的比值。
以白度仪测得的样品白度值来表示。
3.4粘度 viscosity淀粉样品糊化后的抗流动性。
可用粘度计(仪)测得样品粘度,并以BU来表示。
4技术要求4.1感观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感观要求5试验方法5.1 灰分按GB/T 12086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22427.1-2008淀粉灰分测定)5.2 水分按GB/T 12087规定的方法测定(其中在GB/T 12087测试方法的5.3条款测定中,可采用测试原理相同的自动水分测定仪)。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5.3 pH值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测定。
5.4 电导率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测定。
5.5蛋白质按GB/T 12091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标准为GBT22427.10-2008 淀粉及其衍生物氮含量测定)5.6细度按GB/T 12096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标准为GBT22427.5-2008 淀粉细度测定)5.7粘度按GB/T 14490规定的方法测定(其中粘度仪使用布拉班德粘度Brabender Viscograph)或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22427.7-2008 淀粉粘度测定)5.8白度按GB/T 12097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22427.6-2008 淀粉白度测定)5.9斑点按GB/T 12095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22427.4-2008 淀粉斑点测定)5.10二氧化硫按GB/T 5009.34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新执行标准为GBT22427.13-2008 淀粉及其衍生物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5.11砷按GB/T 5009.11规定的方法测定。
5.12铅按GB/T 5009.12规定的方法测定。
5.13菌落总数按GB/T 4789.2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 4789.2-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5.14酵母菌和霉菌按GB/T 4789.15规定的方法测定。
5.15大肠菌群按GB 4789.3规定的方法测定。
目前执行新标准为GBT 4789.3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计数)6检验规则6.1出厂检验6.1.1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6.2型式检验6.2.1型式检验包括技术要求中全部项目。
6.2.2产品在正常生产时每年检验一次,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检验。
a)更改关键工艺。
b)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时。
6.3批次和取样6.3.1批次a)在成品入库时,同一生产线,同一品种、同一班次、同一生产日期生产的产品为一批;b)在成品出厂时,每装取一个货位为一检验批。
6.3.2抽样每一批次抽样方案按式(1)计算: (1)其中:n——抽取的样本数量,N——批数量。
6.4判定规则6.4.1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该批次产品为不合格。
6.4.2复检:标志、包装、净含量不合格者,允许进行整改后申请复检一次,以复检结果为准。
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可加倍抽样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7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7.1产品标签、标志产品的标签、标志按GB 7718执行,并明确标出淀粉产品标准等级的代号,外包装上的文字内容与图示应符合GB/T 191标准。
7.2包装7.2.1同一规格的包装容器要求大小一致,干燥、清洁、牢固并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
7.2.2包装材料用符合食品要求的纸袋、编织袋、塑料袋、复合膜袋等。
包装应严密结实,防潮湿、防污染。
7.2.3净含量:单件定量包装产品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同批产品的平均净含量不得低于标签上标明的净含量。
7.3运输运输设备应清洁卫生,无其他强烈刺激味;运输时,不得受潮。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干燥、清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物品混装、混运,避免日晒和雨淋。
装卸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直接钩、扎包装袋。
7.4贮存7.4.1贮存环境应阴凉、干燥、清洁、卫生,有防鼠、防潮设施,不应和对产品有污染的货物在一起贮存。
7.4.2贮存产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货堆不宜过大,防止损坏产品包装。
附录A(规范性附录)淀粉pH值的测定A.1 原理用pH计测量淀粉悬浊液的pH值。
A.2 仪器烧杯 100ml; pH计A.3 试剂蒸馏水或去离子水;A.4 操作步骤:A.4.1 每日测量前A.4.1.1 检查装有盐的玻璃电极。
A.4.1.2 用新配置的pH值为4和7的缓冲溶液较正pH计。
A.4.1.3 在记录本上记下较正结果。
A.4.2 测量A.4.2.1 称25g淀粉于100ml烧杯中。
A.4.2.2 加入50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A.4.2.3 搅拌使之成为悬浊液。
A.4.2.4 将悬浊液至少静置5min然后再搅拌。
A.4.2.5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电极。
A.4.2.6 在悬浊液沉淀之前测其pH值。
A.4.2.7 读出显示器pH值结果。
A.4.2.8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置于试样中的电极。
A.4.3 测量后的工作A.4.3.1 使用完毕,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电极并用柔软的纸小心拭干。
A.4.3.2 将电极置于饱和氯化钾溶液中保管。
A.5 结果分析A.5.1 显示器显示pH值,如允许差符合要求,取二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为结果。
A.5.2 分析人员同时或迅速连续平行进行二次测定,其结果之差的绝对值。
该值应不超过0.1。
A.5.3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附录B(规范性附录)淀粉电导率的测定B.1 原理用电导计测定定量的淀粉悬浊液的电导率。
B.2 仪器烧杯 100ml,电导计。
B.3 试剂蒸馏水。
B.4 操作步骤B.4.1 测量B.4.1.1 称25g淀粉于是100ml烧杯中。
B.4.1.2 加入50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B.4.1.3 将悬浊液搅拌均匀。
B.4.1.4 在淀粉沉淀前,将电极插入烧杯中,立即测量电导率。
B.4.2 测量后的工作B.4.2.1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将置于试样中的电极清洗干净。
B.4.2.2 不用的时候,电极应置于装有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烧杯中保管,如果显示值超过2.0μS,每天必须更换水。
B.4.2.3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将插在试样中的电极清洗干净,并置于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保管。
B.5 结果分析B.5.1 电导率的显示值用“μS”(西门子)表示,如允许差符合要求,取二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为结果。
B.5.2 分析人员同时或迅速连续平行进行二次测定,其结果之差的绝对值。
该值应不超过1.0。
B.5.3 结果保留整数。
附录C(资料性附录)淀粉粘度的测定C.1 原理加热已知浓度的淀粉悬浊液,淀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糊化,根据这种性质悬浊液中淀粉颗粒逐渐溶解,这就改变了淀粉糊的粘度,布拉班德粘度仪的外筒以一定速度(75r/min)旋转,在带动内筒的圆板上装有8根支杆,与此相对应,在外筒底部也装有8根支杆,使外筒在试样中旋转时产生的扭矩与弹簧的扭矩相平衡,将弹簧偏转的角度记录在记录纸上。
温度是通过安装在温度计上的水银触点,以一定的速度往上升高,它与时间成正比,每隔1min升高1.5℃或3.0℃。
另外,通过往冷却管中输送冷水可以一定速度进行冷却。
记录下的粘度-温度曲线称为布拉班德粘度曲线。
C.2 用途这种方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加热溶解的淀粉产品,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类型为:根据选择的浓度、储存器灵敏度和温度的变化,电脑软件自动绘制的粘度变化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