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372e2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f.png)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设置难度梯度。对于基础层学生,重点培养其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对于提高层学生,则引导其探究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秀层学生,鼓励其开展物态变化相关的创新实验,提高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如熔化、凝固、蒸发、凝结等,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冰熔化实验、水蒸发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遵循科学的态度,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其观察力、洞察力,提高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雕、融化、蒸发、沸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如分析冰雪融化、饮料冒泡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4be35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7.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99ee3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f.png)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实验,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详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变化;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4)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将物态变化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难点:
(1)学生对物态变化规律的理解,尤其是升华、凝华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物态变化现象,至少列举三种,并简要说明其物态变化类型及能量变化。
2.完成教材第三章《物态变化》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同学们认真思考,确保答题质量。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2d9a2f121dd36a32d8296.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章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四季图片】【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温度计【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小实验】自制温度计【指令语】请同学们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
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设问】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从而更方便更精确地测量温度?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各种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用寒暑表【设问】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指令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指令语】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4213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b.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掌握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规律;•了解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装置、实验材料等;•教学素材:液体、固体、气体的实例描述、图片、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例如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会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质的不同状态。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知识讲解与学习•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解释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对物态变化起到的作用。
•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描述物质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否有规律?对学生来说,这些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水的变化作为实例,让学生分别观察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状态转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4. 拓展与应用•使用情境设计或问题解决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将一块冰放在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凉下来,为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加深了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拓展与应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ecbe5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b.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压强的关系;3.理解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物态变化以及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点1.物质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其条件;2.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四、教学难点1.了解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过程;2.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展示物质的物态变化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因;2.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模拟或观察真实的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等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物质的物态变化实验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
2. 探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并使用Markdown编写相应的内容。
Markdown文本格式示例:•固体的特征: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颗粒密集排列;•液体的特征:无固定形状,具有一定体积,颗粒间距较大;•气体的特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颗粒间距很大。
3.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0分钟)在学生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包括溶解、蒸发、沸腾和凝固的基本过程和特征,通过Markdown编写相应的内容。
Markdown文本格式示例:•溶解:固体或液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完全混合;•蒸发:液体表面部分液体分子脱离液体独立运动成为气体;•沸腾:液体沸腾温度下液体表面全部液体分子脱离液体独立运动成为气体;•凝固:液体或气体变成固体。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7f08d66137ee06eff91885.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一、学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重点难点:温度计的读数三、教学过程:我们常说今天真冷或者真热,水很烫,天寒地冻,寒气逼人,滴水成冰,春暖花开,烈日炎炎。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_________。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温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是0摄氏度,的温度是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代表1℃。
人的正常体温是℃左右(口腔温度),读作。
2、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即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范围,判断是否适合用于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然后看清它的,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3、体温计是测量范围是℃到℃;分度值是℃。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为了使体温计在从腋下或者口腔中拿出时读数不降,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管做的很细。
这一特点决定了体温计可以读数;也决定了体温计每次测量之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
(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温度与温度计练习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B C二.填空题(共8小题)1.(2011•绵阳)如图,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_________(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一样热”).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可靠的”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2.(2010•广东)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______.3.(2010•百色)2009年底,为了预防甲型流感,某校要求学生每天早上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测量体温,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_℃.4.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如右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值.(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2)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_________;(3)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5.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_________.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左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右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温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_℃,温水的温度是_________℃.第2节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1fbf8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5.png)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d2bc9c915f804d2b16c1c0.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
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
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
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375955ba1aa8114531d939.png)
3.1温度【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2、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4、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5、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器材】:杯、冷热水、自制温度计、常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同学们,冬天从寒冷室外将一块冰搬到温暖的室内,冰将逐渐化为水,把水装入锅内放到炉子上加热到一定程度,水就“开”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有水蒸气溢出。
物质由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如果由热变冷,则发生相反的过程。
本章将研究观察这一类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第一节温度计二.进行新课:(一)感受体验出示冷、热、温水各两杯引导学生体验对冷热程度的感觉。
完成学案(一)凭靠人的感觉测温度是不可靠,要想知道物体的真实温度、必须用仪器温度计(二)想想做做利用准备好的自制温度计,跟据课本上的“想想做做”的要求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现象幷完成学案(二)利用上述实验现象的原理可以制成温度计。
介绍为常用的温度计及摄氏温度1、出示三种温度计,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看课本摄氏温度的规定及读法。
并完成学案(三)(四)自学展示同学们!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及规定,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才能准确的测出物体的温度呢?请同学们看课本49页温度计的使用完成学案(四),并让学生组内讨论后,班内展示交流。
(五)自学交流自学课本体温计,完成学案(五)小组内交流(六)知识拓展学生自学“科学世界”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知识面。
完成学案(六)(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一下内容:1、温度计的原理2、摄氏温度的规定3、正确使用温度计三、布置作业:课本5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板书设计】一、温度1.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4e95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8.png)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2一、选择题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凝固B.液化C.熔化D.凝华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A.(1)(2)B.(1)(3)C.(3)(4)D.(2)(4)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A.熔化、汽化B.汽化、凝固C.液化、凝华D.熔化、升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cc58f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5.png)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精选篇1一、问题提出: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
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eccfc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6.png)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1.重点: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2.难点:用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创设情境揭示目标观察图片回答:冰去哪儿了?水又去哪儿了?气从哪儿来?自主学习基础达标(一)自学提纲1.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3.将下列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①矿泉水②光盘③酒精④铅球⑤气球中的氢气⑥牛奶⑦肥皂⑧可口可乐⑨薯条⑩瓶中的空气第一类是依据第二类是依据第三类是依据4.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5.物质由组成,分子间存在,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问题导引交流展示1学生做课本图1—2化冰实验.(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实验的现象是 .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①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②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总结规律: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在小范围内振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位置不固定、活动范围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自由运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1.我们将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即、、。
此外,还有一种状态叫.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是,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eb9b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d.png)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三章 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2368e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01.png)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核心素养要求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
程放热。
4.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
5.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c2ca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b.png)
八年级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挑战性也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结合实验和动画,阐述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目标达成:
-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能量转化关系。
-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验题等。
2.教学实施: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3.目标达成:
-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规律和计算方法。
1.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2.学生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可能难以把握关键因素,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828c5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9.png)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温度教学⽬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课题:欣赏⼀段有春、夏、秋、冬的影⽚问题:你知道物质有⼏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结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的温度⽐较⾼?学⽣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温度:字母C代表摄⽒温度℃是摄⽒温度的单位,读做摄⽒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度,把标准⼤⽓压下沸⽔的温度规定为100摄⽒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负数表⽰例:37℃读作37摄⽒度-45℃读做零下45摄⽒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5、实验⽤温度计的使⽤:探究:怎样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格代表的数值(2)使⽤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相平(让学⽣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6bc73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1.pn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欲望。
2.通过学习物态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强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应用。
2.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解;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物态变化的概念。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观察仔细,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现象。
3.从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保护的角度出发,思考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例如空调的使用对气温的影响,冰雪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等,并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观点和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物态变化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a.采用图示、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降低学习难度。
b.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从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能量转化问题。
c.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难题。
d.教师适时给予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00468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b.png)
1.观察日记:请学生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的融化、水的沸腾等,进行连续几天的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提交形式:文字描述,可以辅以图片或图表。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实验,如探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水的沸腾等,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物态变化的规律。
4.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态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难点。
5.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和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汽车发动机中的冷却液是如何起到散热作用的?
c.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物态变化的例子?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提交形式:书面解答。
5.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物态变化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如物态变化在环保、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提交形式: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
9.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烧开、雾的形成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冰雪会融化成水?”“水烧开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温度
1、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绝对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换算关系T=t+273K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了解温度计的一些构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上面的玻璃管做均匀且细的目的是:
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以及,体温计玻璃泡上方设计细小的缩口的目的是: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融化、溶化、熔华)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如,海波、冰、石英水晶、各种金属;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如,松香、玻璃、沥青、蜡、食盐。
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图象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非晶体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图像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③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现象举例:加冰块;地窖存水。
④试说明用铜浇铸一尊铜像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2、汽化和液化
①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气化、汽华)
a、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沸腾的条件:温度必须达到沸点;需要不断吸热;
液体沸腾的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气压与沸腾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b、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②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另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请举例)。
③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现象举例:烧开水、擦酒精、“简易冰箱”、洗完澡冷、出汗保护、狗伸舌头;“呼出白气”、露珠、水蒸气烫伤。
④氟利昂是一种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的物质,是电冰箱的热“搬运工”。
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
传统冰箱采用氟利昂R12作为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较大。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较小的是R134a、R600a等新型物质作为制冷剂。
能效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
⑤试说明电冰箱中的氟利昂在正常工作时的物态变化?
3、升华和凝华
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升化)
一般在常温和常压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
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
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③升华和凝华现象举例:樟脑片变小、结冰衣服慢慢变干、干冰防腐;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冰块加盐的易拉罐,温度低于0度。
④“用久的白炽灯变黑”和“加热固态碘”的过程是先发生了升华,再发生凝华的。
三、使用“三步法”解决物态变化的分析问题
“三步”法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及在变化之前的状态。
(2)比较在变化过程中研究对象与周围物质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气流的变化等)。
(3)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由吸放热情况分析物态变化的过程。
试分析,夏天,刚从游泳池中出来,让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
错误分析:空气流动带走了人身的热量;吹来的是冷风;
正确分析: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如图,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a、b、c肯定都是晶体
B、a、b、c的熔点相同
C、a比c熔化的快
D、a比b的熔点高
5、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图4所示。
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6、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
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 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 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 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二、填空题:
1、在1标准大气压下,摄氏温度是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的温度规定为100℃。
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2、饺子在水中煮,怎么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就会发黄变焦,这一现象说明。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通常每1000 g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盐类约35 g,所以海水是咸水,但可能变成淡水“跑”到地球上来。
海水“跑”到陆地上变成淡水形成天然水循环,这个过程包含了水的和两种物态变化。
4、物理课上,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中包含的物理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
5、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态,-39℃时呈态,-38℃时呈态。
6、指出下列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名称及热放或吸热。
(1)在40℃时打开乙醚的瓶盖子(乙醚的沸点为35℃):、;
(2)阴雨天,水缸穿裙(即在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
(3)人体出汗则能降温:、;
(4)铜块放入铁水里不一会儿不见了:、。
三、实验探究题:
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现象。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热,但温度。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可能原因是:(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a是水的情况,图b是水的情况。
(填“沸腾前”、“沸腾时”)
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
小峰却不以为然,为此与小芳发生激烈的争辩。
小峰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遮阳伞,人在遮阳伞下与大树下同样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一样凉爽;小芳认为,遮阳伞下比树下炎热。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上述两人的观点,你支持的观点。
请设计一个实验,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1、
2、
3、
实验感想:
3、在水里放些糖或盐,制成糖水或盐水。
糖水、盐水的凝固点和纯水一样吗?请设计实验来寻找答案。
猜想结论: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四、分析题:
1、利用所学的知识,试分析“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物理现象。
2、据《北京晚报》报道,2005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使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很惊讶,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你的猜想。
(2)简单分析和解释你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