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搜狗百科

合集下载

江文也搜狗百科

江文也搜狗百科

江文也搜狗百科江文也是台湾光复从前的优秀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天赋命名其早在 1930 年月即活跃于日本、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乐坛上,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深受俄国作曲大师齐尔品的欣赏。

江文也致力于保留中国音乐传统,创作出拥有民族风格的现代音乐,谱写了中国人的心声。

1910 年 6 月 11 日,江文也生于当时称之为台湾州淡水郡三芝庄(即此刻的台北县三芝乡),本名为江文彬。

1923 年 13 岁时即到日本东京就读小学,不久,进入长野县“上田中学”就读,在中学时就显现出对音乐浓重的兴趣。

1928 年自“上田中学”毕业此后,考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校”电气机械科,课余在“上野音乐学校”选修声乐。

1932 年毕业后在“东京时势新报社”主办的“日本第一届音乐竞赛”中,获声乐组当选。

这个竞赛是决定了江文也走向音乐家的一个重要事件。

乐坛上的新星1933 年,江文也在《经过初赛的感想》中提到,他在前一次的音乐竞赛以后,除了开始热衷于研读法文,也与田中规矩士及桥本国彦学习钢琴及作曲。

而他对学习作曲的态度是“自学” ,是告自己多听、多看、多想为主的“方法”。

他说:“尽可能地找大批作品来听,反覆无数次地听,而后在五线谱上,将自己耳朵里渐渐感觉到的音符实质写出,并将之弹出声音来听听看。

”“我能有今日的成,⋯⋯上作曲方面的功力大多半能够是自修的,同受益于日本第一版的大批唱片和,我把多名曲几乎背下来才学和声基。

很快的学到了欧洲音的作曲技法⋯⋯” 1934 年,江文也参加了第三届音大的作曲,并且在次的比中荣第二名。

得的作品是《来自南方的交响素描》的第二章《白的想象》。

1935 年此后,江文也在日本得,作品接二三地世,也逐地在日本确立了“作曲家江文也”的地位。

1936 年在柏林行的第 11 届奥运中,江文也以《台湾舞曲》得奥林匹克的外佳作的“ 可” (“特”)。

两年后,他的琴作品《十六首断章小品》又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音”中。

此,江文也的一些作品也分在欧美各地演出。

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纪念江文也诞辰100周年

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纪念江文也诞辰100周年

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纪念江文也诞辰100周年音乐艺术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纪念江文也诞辰100周年岑鹉内容提要:本文值作曲家诞辰100周年之际回顾学界研究江文也钢琴作品的20年历程,认为迄今为止,研究重点在于其创作风格的变迁,由此延伸为对创作”分期”和音乐风格问题的探讨.进而提出目前研究模式,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的个人思考.关键词:江文也;钢琴音乐作品;综述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70(2010)04—0111—07江文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作品丰硕且风格多样的作曲家.而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钢琴音乐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笔者根据《江文也音乐作品目录考》加以统计,其中整理入江文也音乐作品共132部,钢琴作品有31部,占总量的23%.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1949年之前,其中有我国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的钢琴作品,有我国钢琴作品最早出版的单行本,有我国作曲家所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还有我国最早编成的有中国音乐特色的儿童钢琴教材……②因而,在中国近代钢琴作品为数不多,蹒跚起步的阶段,江文也钢琴音乐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今年适逢江文也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如果从赵元任发表《和平进行曲》算起,也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史.笔者值此之际,回顾20年来学界对江文也钢琴作品的研究,谨以此作为对作曲家的缅怀.需要说明的是,在近代音乐创作,钢琴音乐发展史研究中对江文也钢琴作品也多有提及,但这种情况下常以几首作品为代表简明扼要地概述或者只是泛泛而谈,因而本文不再将其纳入综述的范畴,仅以专门研究类的文章为对象.此外,由于资料获得的局限,本文对台湾以及海外的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未能涉及.一,研究历史笔者目前所见研究江文也钢琴音乐的学术成果,发表于各学术期刊共计14篇,硕士学位论文有5篇.此外,1990年和1995年曾召开两次江文也音乐研讨会,并出版会议文集,两册文集中共有研究江文也钢琴音乐的论文5篇.(详见表1)在这些文论中,1990年代的期刊论文有6篇,文集论文5篇;@2000年以来十年的期刊论文8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整体来看,前,后十年的论文数量相差不大,但后十年出现了5收稿日期:2009—12—16作者简介:岑鹉(1966一),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钢琴副教授(浙江310053).112一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2010年第4期表1作者文章刊物年(期)宋学军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曲》的艺术特色中央音乐学院1990(3) 宋学军论江文也早期的钢琴创作音乐探索1991(2)魏廷格江文也钢琴作品风格的变化永府薇声1992(2)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上下)——为1992年台北梁茂春交响1993(1,2)”江文也纪念研讨会”而写汪毓和江文也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因素中央音乐学院1994(1)从战前日本音乐杂志考证江文也旅日时期之音刘麟玉中央音乐学院1996(1)乐活动王文俐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黄钟2001(2)钢琴教学要重视现代主义作品的教学——兼谈卞萌钢琴艺术2001(3) 江文也先生的钢琴套曲《断章小品16首》亦文亦”野”求”根”求新——从钢琴曲集《断章徐婷婷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11)十六首》看江文也的创作思想廖红宇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中国音乐2005(1)吴燕从江文也作品风格的演变中浅谈《七夕银河》淮南师范学院2005(5)日本传统音乐对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廖红宇莆田学院2007(4) 影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江文也《断章十六首》创吴金宝中国音乐学2007(4)作技法浅析新乡学院(社会科学周芳浅析江文也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2009(3) 版)魏廷格江文也钢琴曲初步研究文集1990从江文也的钢琴创作看东西方两种音乐文化的汪毓和文集1990交融郭宗恺江文也早期钢琴作品音乐风格之源起与蜕变文集2Oo0论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周行文集200o贡献和地位“天人合一”的关学思想在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朱学军文集2000体现江文创作风格的延续和中国化风格的探索与发雷美琴展一一江文也钢琴小品《北京万华集》与前后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类作品的比较研究赵鹏论江文也的钢琴创作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6月廖红宇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谢单单试析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特色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江文也《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的研究及孙月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在教学中的运用音乐艺术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11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江文也钢琴音乐进行较大篇幅的专门梳理和研究,因而在研究深度上有一定的进展.从这5篇硕士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范畴来看,突出”小”而集中的研究趋势:只有赵鹏《论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强调的是全面梳理;其他,雷美琴《江文也创作风格的延续和中国化风格的探索与发展》以套曲《北京万华集》为立足点,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看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转型;廖红宇的学位论文则选择”传统音乐的运用”这个侧面来进行表2研究;2008年的两篇则具体到一组套曲,一首奏鸣曲,体现出专作专论的特色.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由概论性,梳理性的”泛”论,至专门性,具体性的”精”研的转变.二,研究内容1.纳入研究视野的作品笔者根据《江文也音乐作品目录考》对江文也的钢琴作品进行了统计,详见表2.其目年代作品名称出版情况1934Op.1(1)台湾舞曲1936东京白眉出版社l934Op.2(1)白鹭的幻想明确记载1935Op.108五月(组曲)明确记载1935Op.3(1)小素描(钢琴小品)1935龙吟出版社《日本现代钢琴曲集》1935Op.3(2)谭诗曲明确记载1935Op.4五首素描(钢琴小品)1936东京龙吟出版社1936Op.109人形芝居(木偶戏)1936东京白眉出版社日本《音乐新潮》第十四卷,1937年3月19360p.12(1)一人与六人(舞蹈音乐)号刊载.19360p.7三舞曲(小品)1936东京龙吟出版社1936Op.8断章小品(16首)1936东京龙吟出版社1937前0p.16第一钢琴协奏曲(双钢琴,无管弦乐协奏)手稿19380p.22北京万华集《北京素描》l0首(小品)1938东京龙吟出版社1940Op.31(1)钢琴小奏鸣曲(四乐章)手稿194OOp.31小奏鸣曲(三乐章)1942北京新民音乐书局1943Op.39浔阳月夜(钢琴叙事诗)手稿1945Op.39(1)江南风光(第三钢琴奏鸣曲)手稿1947—49Op.51(1)中国风土诗(小品)手稿19490p.54狂欢日(第四钢琴奏鸣曲)手稿19500p.53乡-~-~4-诗(钢琴套曲12首)手稿,1992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6首l951Op.52典乐(钢琴奏鸣曲)手稿1951Op.56渔夫舷歌(钢琴绮想曲)手稿,刊《音乐创作》1982第1期-114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2010年第4期(续表)年代作品名称出版情况1952Op.110小奏鸣曲(中级后期用)手稿1952Op.111儿童钢琴教本手稿1953Op.112杜甫赞歌手稿Op.12(2)DanzaRustrica明确记载Op.13(1)SonataMandalino明确记载0p.32第一小奏鸣曲明确记载,下落不明Op.37Suite’AnImpressingatMr.AndMrs.明确记载,下落不明Smythe’SHauseOp.39(2)SonataRapsodia钢琴奏呜曲明确记载,下落不明Op.4(1)ThreeAmoySongs(钢琴组曲)明确记载Op.9(1)EightpeipingSketches?明确记载为钢琴而作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刘麟玉考证由《城内之夜》改编的钢琴曲刘麟玉考证室内乐作品19350p.14第一奏鸣曲(室内乐大提琴与钢琴)手稿(未完成) 19370p.17祭典奏鸣曲(室内乐长笛与钢琴)1940东京龙吟出版社19370p.18(1)为双簧管,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刘麟玉考证0p.18在台湾高山地带(美丽的台湾岛)(室内乐手稿,1983人民音乐出版社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三重奏)0p.38古老的中国旋律(套曲)室内乐(大提琴与明确记载,下落不明钢琴)录中考证到的钢琴作品有31部,另在该文后记中提及刘麟玉考证的作品中又提到两部,附于表中,因此共计钢琴作品33部.此外,还有使用钢琴的室内乐作品5部,亦附于表末.根据表2所示,所知江文也全部33部钢琴作品中,可见乐谱者(正式出版或注明手稿保存情况)21部.反观表1所列的研究文论中,予以专文研讨的作品只有0p.8《断章小品》(16首),Op.22(JL京万华集》(《北京素描》10首),Op.54《狂欢日》(第四钢琴奏鸣曲),0p.53《乡土节令诗》(钢琴套曲12首)4部.这意味着,在这21部今天可见的作品中,只有4部即19%得到了专门的关注和具体的研究.2.研究重点目前为止,江文也钢琴音乐的研究重点是其创作风格的变迁问题.这一问题延伸为两脉,其一是由变迁引发的创作”分期”问题,即回顾江文也一生的钢琴创作,如何将其创作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二是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又尤以”中国风格”的研究为核心.1)分期研究关于分期研究,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三段说三段划分如梁茂春在《江文也的钢琴作品音乐艺术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115 (上,下)》文中,将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划分为两个高潮和一个过渡期,第一个高潮为1934 ~1937年,第二个高潮为1949~1953年,1938~1945年则为过渡期.其划分是以创作量作为依据的,在这个分期中1945至1949年被空缺, 笔者推测是因为当时作者没有发现江文也此五年问创作的钢琴作品.这个分期法与梁茂春,苏夏,汪毓和等学者们对于江文也整体音乐创作的分期是比较一致的.21世纪的研究中,这一观点最普遍被运用.如周芳《浅析江文也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赵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孙月红的《江文也(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的研究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等,都是沿袭了这个观点.(2)二段说汪毓和在《江文也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因素》一文中,将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日本时期,1934~1938 年),第二阶段为后期(回国后,1939~1957 年).这显然是以作曲家所处的大环境变化为划分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汪先生在这里的分期,不同于其2000年《不断向民族文化传统贴近——试论江文也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一文中的三分法,是作者随着研究推进改变了此前的观点,还是江文也钢琴创作与其整体音乐创作并不完全同步?如果是后者,这将是可以继续追究的有趣问题.(3)四段说魏廷格的《江文也钢琴作品风格的变化》一文,分期观点最为与众不同,他以创作风格为依据,将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划分为四段:早期1935~1936年,风格的转变1936,中期1937~1943,后期1949~1953.作者声明,是以自己收集到的江文也14首作品作为划分依据的,因此可以看到有的年份被空缺出来.2)风格研究对江文也钢琴音乐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1)变迁视角与分期研究相结合的,是对作品风格变迁的归纳,江文也一生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显着变迁,为研究者所共识.即,由日本与西方现代音乐风格向典型的中国风格的转变.观点存在分歧的部分在于对这一转变过程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从哪部作品开始形成了显着变化. 一种观点是,把《断章小品》作为风格转变的标志.如魏廷格,认为这部作品”典型的日本音调已经很少,鲜明的中国音乐音调则分量很重”,是”由日本音乐风格向中国民族风格的转变”的标志.王文俐也认为,”钢琴曲集《断章16首》是江文也的创作投入到民族之’根’的开始,也是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新的认识的开始.”郭宗恺也将《断章小品》风格的蜕变作为一个重要的标记,他指出”从此,终其一身,江文也蜕变成了专以中国的五声音阶写作的作曲家了.”但有学者与此观点不同.如梁茂春认为,”从这些作品中(《小品集》——笔者注)也可以看到那时他对中国音乐的了解还是十分肤浅的.他已经比较自如地掌握了日本音乐,但对中国音乐却还处在旁观的境地.”第二种观点,将《北京万华集》作为风格转变的标志.雷美琴认为,《北京万华集》”是江文也把西方的作曲技术与中国化风格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自此,江文也逐步从一个日本的台湾作曲家转变为中国的台湾作曲家……对江文也前后期的创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赵鹏也在论文中提到江文也”转变的标志,是他于1938年8月创作的《北京万华集》……”与此相似但不完全统一的看法是,梁茂春认为,”《北京万华集》与《小品集》在音乐风格上的不同……前者是在日本风格中带着中风味,而后者则是在中国风格中带点日本风味了.”而汪毓和的观点则与之完全不同,他认为,”尽管作者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中国的题材内容和中国的音乐语言,他在艺术上还没有真正掌握住中国音乐的风格”,江文也风格的116一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2010年第4期最终转变,是《孑L庙大晟乐章》创作之后. (2)技法视角通过研究创作技法,进行音乐分析,从而归纳音乐风格,这是当下极为典型的音乐风格研究思路和手法.学者对江文也钢琴音乐的分期,风格的总结,通常都是将创作技法和音乐特征分析作为依据,只不过具体论述中各有侧重. 例如,廖红宇的硕士论文《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着眼于创作素材中的传统音乐因素,以此分析江文也在音乐创作民族风格上的手法特征.而谢单单《试析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特色》则进行从曲式,和声,复调,旋律到织体的全面分析,进而总结该作品的音乐风格.此外,还有以探究创作技法为主或为目的的研究,如宋学军《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曲) 的艺术特色》,王文俐《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乡土节令诗)》,吴金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江文也(断章十六首)创作技法浅析》等.(3)成因视角郭宗恺的《江文也早期钢琴作品音乐风格之源起与蜕变》一文,关注建国前江文也创作风格的变化,看到出生地,生活环境,特殊人物对江文也的影响.作者独辟蹊径,思考”江文也的早期作品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当时的日本环境如何提供江文也创作新音乐的动力”,“为何他会自当时作曲的巅峰……走回纯中国乡土的民族风格创作路线”等问题,剖析作曲家的台湾血统,日本当时的音乐环境,齐尔品的引导,汉文化的继承等因素对江文也音乐创作的巨大影响,体现出风格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特征.3.其他内容除了上述的焦点性研究内容之外,也有其他一些研究视角.例如,刘麟玉《从战前日本音乐杂志考证江文也旅日时期之音乐活动》, 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搜集了关于江文也钢琴作品的创作,演出情况以及社会评论的资料.卞萌《钢琴教学要重视现代主义作品的教学——兼谈江文也先生的钢琴套曲(断章十六首)》则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谈.宋学军《”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体现》认为“天人合一”的东方音乐文化精神,是江文也钢琴作品中最突出的音乐哲学观念,立足于对音乐作品意境的理解,通过钢琴音乐创作研究音乐家的思想世界.周行《论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则立足于评价江文也钢琴音乐的历史地位.三,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以上大致回顾了二十年来学界对江文也钢琴音乐的研究情况.笔者由此引申出三方面的思考.1.研究模式的思考当下对江文也钢琴音乐的研究,有两种常见的”模式”.1990年代的研究,多体现为宏观性的分期研究,具有”概述”的特色;2000年以来的研究,多有全面性的音乐分析,是典型的“音乐学分析”模式.研究模式的出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的变迁.”概述”性研究,为特定时期学术成长之必然,但是具有粗放性的特点,不够深入和具体.”音乐学分析”的模式适应于具体作品的深入研究,但是从研究成果来看,将表1的文章及其内容与表2作品统计作对比,会发现直至今日对江文也钢琴作品的挖掘仍然不足,对具体作品的展开研究依然过于微薄.在很多作品未纳入研究视野,大部分作品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想要求得整体把握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宏观研究上更进一步,是比较困难的.面对这种研究的模式化现象及其不足,一方面应该扩大研究范围,进行更多作品的具体,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则应该突破”模式”,探索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音乐艺术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1172.研究视角的思考从1990年代至今,江文也钢琴音乐的研究视角始终集中于”风格”问题,其他角度的研究只是偶尔闪现一二,因而存在研究视角过于集中的问题.反观目前的”风格”研究,多与”分期”,创作技术分析结合起来,缺少对于钢琴音乐与作曲家其他体裁音乐研究之间的关照,缺少对于钢琴音乐与”人”的研究的关照,缺少对人文环境的关照.例如,江文也的艺术歌曲,室内乐也都有钢琴部分的写作,但是就目前的成果来看,并未有相结合的深入研究.此外,目前从演奏,教学角度研究江文也钢琴作品的文章较为少见,这固然与其作品本身的钢琴技术写作,作曲家评价的历史原因等有关,但也反映出理论研究与音乐实践脱节的问题.3.研究理论的思考在”分期,风格”研究等焦点问题上,学界的观点多有分歧.面对这种现象,是满足于“学术争鸣”的喜悦,还是深思造成分歧的原因?关于分期问题为何存在不同观点?首先,三种不同分期,其分歧背后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划分依据截然不同,有的以作品数量为依据,有的以作曲家创作环境为依据,有的则以作品风格为依据.对于作曲家音乐创作,究竟应以怎样的依据来进行分类?这个依据是否需要统一?这是需要学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次,分歧是由占有材料的不同造成的.梁文以所知的26首江文也钢琴曲作为划分时期的依据,而魏文的四段分期则是建立在作者所掌握的l4 首钢琴作品的基础之上的.可见,占有材料的不统一,也是造成不同观点的重要原因.再如对于风格问题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家观点,判断风格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中国风格?判断中国的标准,是题材的展现,五声音阶的使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还是创作技法的特色?因而,笔者以为,在”分期”,”风格”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钢琴音乐研究学理探讨的不足,换言之,就是对”如何研究”,”研究的理论”的探讨不足,因而导致出现了研究方法,研究资料”各说各话”的现象.综上所述,江文也钢琴音乐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江文也钢琴作品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可以继续拓展的空间.笔者由衷地希望能够以此文抛砖引玉,促进对于这位作曲家及其作品研究的不断深人,以期回顾历史,借鉴于当代.注释:①刘靖之,江小韵:《江文也作品目录考》,载梁茂春,江小韵主编《论江文也——江文也纪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第90~143页.②周行:《论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载梁茂春,江小韵主编《论江文也——江文也纪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第113~225页.③因为第二本文集虽然出版于2000年,但是会议召开于1995年,论文的写作时间仍然是在1990年代中期.④参见梁茂春:《江文也音乐创作发展轨迹》,载《中央音乐学院》,1984年第3期;苏夏:《论江文也早期的音乐创作》,栽《中央音乐学院》,1986年第3期;苏夏:《浮沉中的江文也——1938年至1949年江文也创作,生活评介》,载《音乐研究~1990年第3期;汪毓和:《不断向民族文化传统贴近——试论江文也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载《人民音乐》,2000年第11期.⑤郭宗恺:《江文也早期钢琴作品音乐风格之源起与蜕变》,栽梁茂春,江小韵主编《论江文也——江文也纪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第212页.。

江文也:作为一个历史的多棱镜

江文也:作为一个历史的多棱镜


我们很少看到,音乐与战争、和平、政 治、文化、宗教、历史、变迁、过错、误 解、排斥、认同、地缘价值冲突、爱国者、 叛国者等等,如此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交织字一个普通的音乐家身上。被称作 “亚细亚孤儿”的“中国的台湾籍日本作 曲家”的江文也,似乎命中注定要背负这 份历史的悲情。也因为如此,也许他的作 品注定涵盖更多更深刻的内容,以致在后 人聆听他的音乐、研究他的作品以及了解 他身世时候都不可能不怀着一种十分复杂 的心情。

直到今天,2000年日本出版的一张CD的封面: 上面英文写着“Bridge to Japan” (通向日本的桥梁) 可见,日本至今仍将江文也看作地道的日本作曲 家。使用的署名也是“Bunya Koh”。 也将江文也 同其他日本著名作曲家相提并论。见下图。此外, 1999年日本出版了学者井田敏的著作《まぼろし の五線譜―江文也という「日本人」》(身份暧 昧的日本作曲家:江文也),这是一本长达230页 的研究江文也的专著。该书序言一开头就写道: 昭和十一年(1936年)九月十三日,日本《朝日 新闻》的消息, 江文也以日本人身份在奥林匹的 作曲大赛获奖的事情。[i] [i] 井田敏《まぼろしの五線譜―江文也という 「日本人」》,株式会社,白水社,1999年版。

台湾音乐学家作曲家许常惠先生说“我们人 还是人﹐没有一个圣人﹐一个一生总会犯几次错 误。尤其是战争这个东西很可怕﹐哪边对哪边错 谁也搞不清楚﹐因为我两边都看的太多﹐打胜的 人就变成英雄了﹐他是维护正义的﹕打败的人总 是汉奸啦﹐什么侵略者啦﹐一定这个样 子。”“我曾经在香港《明报》写过一篇﹐同时 在台湾﹐你要讲汉奸﹐多少汉奸﹐今天在国民党 内高高在上﹐有很多台湾人﹐如果把底细翻出来 ﹐有好多是日本统治时代一样当官的﹐日本人投 降了﹐变成国民党的﹐国民党投降了也许变成民 进党﹐反正他很有办法。对艺术家我觉得是件很 不公平的事情。江文也﹐我们要讲他﹐到底他是 什么﹐我觉得他是个作曲家。”

简论江文也钢琴音乐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意蕴

简论江文也钢琴音乐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意蕴

简论江文也钢琴音乐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意蕴作者:吴晓来源:《音乐探索》2020年第01期关键词: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人文价值江文也(1910—1983),原名江文彬,原籍福建永定,1910 年生于台北,4 岁随父母迁居厦门,13岁开始留学日本,先后学习电气、声乐,还当过演员。

江文也于1933 年入东京音乐学校跟随桥本国彦学习作曲,1934 年开始音乐创作并发表作曲理论文章,1938 年定居北平从事创作与教学,1947 年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作曲教授,1949 年参与中央音乐学院筹建并于1950 年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并撤职,1978 年获平反恢复职务和名誉。

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著名音乐家,一生坎坷多舛的经历让他在音乐与文学上找到了情感的突破口,他的音乐即是他的阅历,是自由的艺术、诗意的化身,又渗透着淳朴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深厚的美学哲理。

他的作品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紧扣时代发展。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给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他的音乐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种种美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让钢琴诉说中国故事上的成就更加卓越。

一江文也是位胆大、多产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涉猎范围广泛,有钢琴音乐、室内乐、交响乐和歌(舞)剧音乐、宗教音乐等,其中尤以钢琴音乐创作成绩最为显著。

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大致可分为4 个时期①,其钢琴作品见表1。

一是早期留居日本时,江文也深受老师山田耕笮的影响,以欧洲与日本风格的作曲技法为主,但在他的音乐中一直贯穿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是创作风格转变期,以1936 年为节点,当时江文也受齐尔品邀請到北平、天津、上海等地考察中国音乐文化,他被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所吸引,对祖国深深喜爱的情愫油然而生,反映在他的钢琴创作中,就是以西方作曲技法为基础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我国五声音阶、民族音调和节奏等音乐元素。

江文也钢琴音乐作品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作品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作品研究作者:刘芳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有一位区别于常人的特殊作曲家,这位作曲家的身份、经历一直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日本之间“飘荡”,他的创作融合多种风格,不仅体现出日本文化,而且体现出多元的中国文化,这位作曲家便是江文也。

本文将围绕江文也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江文也;钢琴音乐;作品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139-03[收稿日期]2018-05-06[作者简介]刘芳(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

(西安710001)江文也出生于台湾,成长于厦门,成名于日本,辉煌于中国大陆。

他的一生由于经历了多种战争、多国文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人生阅历格外丰富,而这种种丰富都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体现。

鉴于此,本文将对江文也钢琴音乐作品做初步风格上的研究与梳理。

一、江文也钢琴作品的整体风格分析江文也的一生虽然曲折坎坷,但是他勤奋多产,创作的作品涉及钢琴领域、室内乐领域、管弦乐领域,数量多达一百多部。

这其中钢琴音乐创作不仅是江文也音乐创作的开端,而且贯穿于其一生,这里先就其钢琴作品的风格做阶段性的划分。

(一)日本风格——早期这一时期是江文也音乐创作的早期,此时年轻的他身处日本,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日本风格。

这主要是由于江文也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缺乏对大量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分析,但是在这一时期江文也的钢琴音乐中仍然能够捕捉到些微的中国风元素,中国和日本两个民族的音乐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心理角度的审美、语言角度的遣词造句等方面。

江文也的个人成长经历,其所处环境还是在中日两国文化交融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中国因素,符合当时日本所处的时代背景。

综合考虑江文也在日本本土进行日本音乐的创作活动,因而他这一时期的风格是日本式的。

历史淹没的永恒

历史淹没的永恒

历史淹没的永恒作者:张婧玉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8期【摘要】江文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比较突出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跨越于台湾、日本、中国大陆三个地域,而他主要的音乐成就则多集中于日本学习阶段和归国的教育阶段。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不断,虽身在日本,却心系祖国大陆。

纵然战争和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种种磨难,但他始终回国,执起笔来结合西方的作曲理论技巧,谱写出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江文也;民族音乐;继承;创新江文也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已经被雪藏了30年之久,但历史始终掩盖不了钻石所放射出的光辉。

近20年来,对江文也研究的学术期刊和硕士论文约有30多篇,此外还有一些为纪念江文也诞辰所开展的研讨会。

在1990年为纪念江文也80诞辰,在香港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刘靖之博士主编的《江文也研讨会论文集》。

1992年6月,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江文也研讨会并出版了张己任博士编辑的《江文也文字作品集》《江文也纪念研讨会论文集》各一册,还有大型的《江文也手稿作品集》以册。

1995年7月20日,有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江文也诞生85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隆重召开,并由梁茂春为纪念江文也先生而发表学术论文《江文也研究的新突破》。

到了2010年6月,又是江文也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福建厦门召开,由他的女儿江小韵、陈桦等研究人员发表致辞,并在文化艺术中心国际报告厅举行了“江文也音乐作品学术报告会”。

江文也的声乐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其文学价值在音乐史上是不可多见的,但其音响和曲谱却几乎在世上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何种原因?为什么世上没有有关江文也声乐版的书籍,却只有他的钢琴作品的出版?难道是因为他古诗词掌握的不够深厚,不具备出版权?这个问题成为众人心中的一个谜,有待后人对江文也声乐作品的进一步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作者:***来源:《音乐探索》2022年第02期摘要:江文也是20世紀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在钢琴创作领域有着突出贡献。

1938年,江文也从日本回到中国后,将所学的西方音乐理论技法灵活地与本民族的钢琴音乐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相融合,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

以江文也回国后创作的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创作实践中的民族化特点,从而总结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江文也;钢琴作品;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2)02 -0079-09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2.02.009前言江文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所涉及的体裁较为丰富。

在创作上,他一方面使用西方作曲技术,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包含了对中国民族风味的追求。

汪毓和先生将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1934—1938年,江文也在日本的阶段;后期是1939—1957年,江文也回到祖国之后①。

在江文也的后一个钢琴创作高潮时期,他进入到对钢琴音乐进行民族化探索的领域。

本文通过对江文也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分析,从对民族乐器的模仿、对戏曲元素的吸收、对民歌素材的借鉴、对传统调性结构的继承4个方面探究江文也钢琴曲民族风格表现的创作技法,进一步论述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借鉴意义。

一、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彩,因此能够奏出多变的音色,使音乐表现力更强。

这些演奏技巧以及独有的音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和文化,是中国音乐特色的体现。

江文也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民族乐器的分析与学习,模仿民族乐器的奏法、技法,使得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较强。

(一)琵琶江文也于1945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是由琵琶古曲《浔阳月夜》改编而来的钢琴叙事诗。

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1934-1937)

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1934-1937)

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1934-1937)江文也是一位著名的钢琴音乐家,他的音乐研究成果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文将分析江文也在1934年到1937年期间的钢琴音乐研究成果,并探讨这些成果对钢琴音乐的影响。

第一段:介绍江文也和钢琴音乐研究的背景江文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在巴黎音乐院学习并获得钢琴演奏专业文凭。

1934年,江文也在上海开始了他的钢琴音乐研究,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重要开端。

第二段:江文也的钢琴技巧和乐曲演绎江文也是一位技巧娴熟的钢琴家,他在演奏中追求精湛的技巧和感性的表现。

他钢琴演奏的风格深受欧洲古典和浪漫音乐的影响。

他曾演奏《广陵散》、《梁祝》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并将这些音乐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演绎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段:江文也的音乐理论研究成果江文也不仅注重钢琴演奏技巧,还对钢琴音乐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在钢琴音乐中探索了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规律和美学原则。

他还创作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乐曲,如《题红叶》、《画船听雨》等,这些乐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段:江文也的钢琴教育贡献除了在钢琴音乐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江文也还为钢琴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上海、南京等地组织了音乐教育机构,为年轻的钢琴学生提供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和演奏机会。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时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的影响和价值江文也的钢琴音乐研究成果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音乐理论和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也为后来的钢琴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样板。

江文也通过自己的音乐教育和演奏活动,培养了一代优秀的钢琴家和艺术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论:江文也的钢琴音乐研究成果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音乐理论、演奏技巧和音乐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民族特征与演奏研究

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民族特征与演奏研究

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民族特征与演奏研究江文也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而闻名于世界。

其中,他的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被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民族特征和演奏技巧,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乡土节令诗》的民族特征《乡土节令诗》是由江文也根据中国传统节气和民俗习惯创作的钢琴套曲,共包括四首曲目:《寒食》、《端午》、《七夕》和《中秋》。

每首曲目都通过音乐表现出对应节日的情感和氛围。

1. 寒食《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传统节日。

江文也在这首曲目中采用了民族音乐的技巧,如使用复调和弹跳的手指力度,营造出冷峻、肃杀的气氛,表现出寒冷的天气和人们怀念故人的情感。

2. 端午《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纪念屈原的习俗密切相关。

江文也在这首曲目中采用了大量的琶音和泛音技巧,以及左手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旋律运用,展现出这个节日浓厚的节奏和祭祀氛围。

3. 七夕《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牛郎织女节”,象征着爱情和浪漫。

江文也通过对钢琴声音的奏鸣和弱化处理,营造出一种幽静、柔美的情感氛围,表现出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情感。

4. 中秋《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江文也在这首曲目中通过对旋律进行扩充和变奏,运用高音部位的演奏技巧,以及强化和弱化处理等手法,表现出中秋节团圆、欢乐的气氛和人们的祝福情感。

二、《乡土节令诗》的演奏技巧除了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外,江文也的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需要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予以注意和掌握。

1. 大力度和小力度的配合江文也在《乡土节令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大力度和小力度的配合手法,即在旋律运行时,有时会强化某些音符,有时会弱化某些音符,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江文也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演奏艺术研究

江文也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演奏艺术研究

江文也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演奏艺术研究江文也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演奏和艺术研究两个角度对该钢琴套曲进行探讨。

《北京万华集》是江文也在1990年为纪念古都北京85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大型钢琴套曲。

它由10首独立的钢琴曲组成,每首钢琴曲都以北京特色的名胜古迹或传统文化为题材,展现了北京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首先,演奏《北京万华集》需要钢琴家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表现力。

这部曲目在乐曲结构和音乐形式上相当复杂,艺术难度较高。

钢琴家需要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准确性,以应对快速的音阶和琶音技巧。

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音色、音量和节奏等方面的控制,将曲目中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艺术研究方面,江文也通过《北京万华集》展现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独特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通过悠扬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巧妙的曲式设计,将传统的北京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江文也巧妙地运用了中国音乐的传统元素,如如春天的琴音、京剧的旋律,以及古琴的节奏,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融入到音乐中,赋予了曲目深厚的民族特色。

此外,江文也在这部钢琴套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音乐技巧和手法,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故宫的钟声》这首曲目中,江文也通过叠加的和声、高低音的对于和缓的旋律,再现了故宫内钟声的悠扬与庄重;而在《春之声》中,则运用了灵活的音阶和琶音技法,描绘了春天的欢快与活力。

总的来说,江文也的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不仅是一部具有艺术实力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演奏这部曲目需要钢琴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同时充分理解曲目中所蕴含的北京文化精髓。

艺术研究方面, 这部作品展现了江文也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通过研究《北京万华集》,可以更好地理解江文也的音乐创作与艺术追求。

无论是从演奏还是艺术研究的角度,江文也的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都是我国音乐界的珍贵资产综上所述,《北京万华集》是江文也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钢琴套曲。

论江文也《高山族之歌四首》的创作特色

论江文也《高山族之歌四首》的创作特色

论江文也《高山族之歌四首》的创作特色论江文也《高山族之歌四首》的创作特色江文也是新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其中,《高山族之歌四首》作为江文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创作特色。

本文将从诗歌主题、形象处理和表达手法三个方面探讨江文也《高山族之歌四首》的创作特点。

首先,从诗歌主题来看,江文也的《高山族之歌四首》主要围绕着高山族的生活、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展开。

在描述高山族生活的同时,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山族民俗、人文历史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

这使得整个诗集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回溯的意味。

江文也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对高山族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呈现出高山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并探索了高山族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这一诗歌主题的选择,江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高山族的文化传统,表达了对该族群的关切和敬意。

其次,在形象处理方面,江文也善于运用细腻的艺术手法刻画出高山族生活的细节和特色。

在《高山族之歌四首》中,诗人通过对高山族祭祀仪式、传统服饰、居住环境等细微描摹,创造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高山族形象世界。

例如,在《模样》一诗中,江文也写道:“那是一片秋天:我见过那种愁。

/高山族的天空飘浮,/正是冷红的云彩。

”通过对高山族天空和云彩的描绘,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将诗歌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以凸显高山族生活的独特性和魅力。

最后,从表达手法来看,江文也在《高山族之歌四首》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诗歌技巧和表现手法。

他以统一的节奏和韵脚为基础,通过变化多样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动词的演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模样》一诗中,江文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高山族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和张力,使人不禁为高山族的命运和困境而深感痛惜。

此外,江文也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通过意象的转化,使诗歌具有更高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

江文也钢琴作品演奏技术分析

江文也钢琴作品演奏技术分析

江文也钢琴作品演奏技术分析作者:张帅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张帅[1][内容提要]江文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百余部,有三十余首钢琴作品。

钢琴创作是他音乐创作的开端,并贯穿其一生,涵盖了他早、中、晚期的音乐风格。

但在日常音乐活动中,他的钢琴作品极少被演奏。

本文通过对江文也钢琴作品演奏技术及演奏要点详尽而又全面的分析,总结其在演奏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江文也/钢琴作品/演奏技术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3-0147-12江文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作曲家,他1910年生于台北,青年时期成长于日本,1938年毅然回国,从1957年被划为“右派”至文革结束的近20年间饱受人间疾苦,他1983年病逝于北京。

江文也早年学习声乐,后转向音乐创作。

他的作品曾走在现代创作音乐的前沿,之后回归中国音乐。

在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江文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学界才能比较客观的评价他及其作品,虽然90年代以来的学界对于他的作品价值、意义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研究的深度与全面性仍有待推进。

日常音乐生活中,除《断章小品》(Op.8)中的《北京正阳门》和《乡土节令诗》(Op.53)中的《七夕银河》等几首乐曲经常被演奏外,其它的乐曲常被大家忽视。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江文也钢琴作品的演奏意义和价值做初步探讨。

一、概述(一)江文也音乐创作概况江文也一生共创作了百余部音乐作品,包括12部宗教音乐、24部艺术歌曲、33部钢琴、20余部管弦乐、11部室内乐、14部合唱,及少量的歌剧、舞剧,几乎包含了音乐创作的所有体裁,有如此广泛涉猎的作曲家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罕有的。

其音乐风格随着他的经历而变化,基本可以分为早期1934—1936、转变期1936—1937、中期1938—1949春、晚期1949中—1978。

一位真实的江文也——《江文也全集》首发式与研讨会综述

一位真实的江文也——《江文也全集》首发式与研讨会综述

作者: 项筱刚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17-1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江文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中国音协;演奏厅;王次;姚恒璐;中国文联;梁茂春;
传统音乐文化
摘要:2016年12月9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与出版社承办的《江文也全集》首发式和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

上午9:30,《江文也全集》首发式拉开帷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副院长叶小钢,《江文也全集》主编王次炤,《江文也全集》顾问苏夏和台湾学者张己任,《江文也全集》各分卷主编金平、姚恒璐、董立强、陈泳钢,福建代表吴少雄、郑锦扬,家属代表江小韵,。

江文也“北平、北京时期”钢琴作品民族化探究

江文也“北平、北京时期”钢琴作品民族化探究

江文也“北平、北京时期”钢琴作品民族化探究朱婷婷【摘要】文章从创作观念、钢琴作品中的中国五声性特点和作品中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引用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作曲家江文也“北平、北京时期”钢琴作品的民族化进行了探究,以凸显其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先驱者的意义.【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9页(P158-166)【关键词】江文也;北平、北京时期;钢琴作品;民族化【作者】朱婷婷【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4.5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江文也(1910—1983)是一位经历特殊、勤于耕耘、成果斐然并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

他1910年生于台湾台北,1916年随父母迁居福建、厦门并就读于日文学校“厦门旭瀛书院”。

1923年随父赴日本,先后完成中学、工科大学的学习。

1932年大学毕业后投身音乐事业,并师从日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学习作曲,1934年其首部钢琴作品《台湾舞曲》(Op.1)问世。

1935年他与俄籍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结识,受其指点,创作观念上也发生转变。

次年,他随齐尔品来到上海、北平考察,开启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索之门。

1938年他接受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柯政和的邀请到该系任教,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开始创作一些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建院工作并任教于作曲系。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的创作风格是随他的人生历程变化而变化,故将其创作时期分为早期“东京时期”(1933—1938)、中期“北平时期”(1938—1949)、后期“北京时期”(1949—1983)等三个时期。

(1) 梁荗春:《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第50—53页。

江文也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大型管弦乐、舞剧音乐、宗教性音乐、室内乐、钢琴曲、合唱和歌曲(包括声乐套曲)等。

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

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

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凌崎【摘要】江文也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史上成果卓著的作曲家,其传世作品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他的钢琴作品以其庞大的数量和优秀的质量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江文也因此而成为上世纪30、40年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典型代表人物.本文结合江文也个人的成长经历,深入分析其不同创作阶段钢琴作品音乐风格的演进以及其中民族因素的体现,并最终对江文也钢琴作品中西合璧的风格做出评析,以强调其个人的重要贡献和作品的重要地位.【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江文也;钢琴作品;民族风格【作者】凌崎【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江文也出生于台湾地区,早期教育在福建厦门完成,并于13岁即赴日本学习,并在日本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最终走向职业音乐家的道路。

在江文也出生的1910年,台湾已经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因此在其创作早期一度以日本音乐家的身份立于乐坛。

但是后来,他看清历史的真相,并在各方社会矛盾的激发下,最终接受北平师范大学的教师职位,从此定居于祖国大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音乐家。

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江文也由于在台湾的居住时间很短而且处于其年幼时期,因此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从江文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台湾的感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主观想象而非实际观察。

早在1936年,江文也曾跟随齐尔品到中国大陆,接触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1938年正式定居北平,江文也才真正与祖国融为一体,并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中国音乐家。

江文也的音乐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同时著有大量音乐理论著作,其早期声乐套曲《台湾山地同胞歌》,其在借鉴西方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简练地表现了山民粗犷的生活和细腻中不失豪迈的思想感情。

他定居北平之后,有著名的《中国名歌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文也搜狗百科江文也是台湾光复以前的杰出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天赋命名其早在1930年代即活跃于日本、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乐坛上,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深受俄国作曲大师齐尔品的赏识。

江文也致力于保存中国音乐传统,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音乐,谱写了中国人的心声。

1910年6月11日,江文也生于当时称之为台湾州淡水郡三芝庄(即现在的台北县三芝乡),本名为江文彬。

1923年13岁时即到日本东京就读小学,不久,进入长野县“上田中学”就读,在中学时就展现出对音乐浓厚的兴趣。

1928年自“上田中学”毕业以后,考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校”电气机械科,课余在“上野音乐学校”选修声乐。

1932年毕业后在“东京时事新报社”主办的“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中,获声乐组入选。

这个比赛是决定了江文也走向音乐家的一个重要事件。

乐坛上的新星1933年,江文也在《通过预赛的感想》中提到,他在上一次的音乐比赛之后,除了开始热中于研读法文,也与田中规矩士及桥本国彦学习钢琴及作曲。

而他对学习作曲的态度是“自学”,是告自己多听、多看、多想为主的“方法”。

他说:“尽可能地找大量作品来听,反覆无数次地听,然后在五线谱上,将自己耳朵里逐渐感受到的音符实际写出,并将之弹出声音来听听看。

”“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实际上作曲方面的功力大部分可以说是自修的,同时得益于日本出版的大量唱片和乐谱,我把许多名曲几乎背下来才学和声基础。

这样很快的学到了欧洲音乐的作曲技法……”1934年,江文也参加了第三届音乐大赛的作曲组,并且在这次的比赛中荣获第二名。

得奖的作品是《来自南方岛屿的交响素描》的第二乐章《白鹭的幻想》。

1935年以后,江文也在日本得奖连连,作品接二连三地问世,也逐渐地在日本乐坛奠定了“作曲家江文也”的地位。

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中,江文也以《台湾舞曲》获得奥林匹克的选外佳作的“认可奖”(“特别奖”)。

两年后,他的钢琴作品《十六首断章小品》又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际音乐节”中获奖。

此时,江文也的一些作品也分别在欧美各地演出。

他成了国际性的作曲家。

定居北京1938年,时年28岁的江文也接受了北平师范学校音乐系主任柯政和的邀请,担任作曲与声乐教师。

从此定居北平,以创作、教学为主要的活动。

1949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直到1983年去世。

从1938年到1948年,可以说是江文也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这期间的管弦乐曲有《孔庙大晟乐章》、《为世纪神话的颂歌》等;舞剧有《大地之歌》、《香妃传》;歌剧有《西施复仇记》、钢琴曲有《小奏鸣曲》、叙事诗《浔阳月夜》、《第三钢琴奏呜曲(江南风光)》;室内乐曲《大提琴组曲》;合唱曲有《南薰歌》等九首;独唱曲则有《中国名歌乐》、《唐诗--五言绝句九首》、《唐诗--七言绝句九首》、《宋词李后主篇,苏轼篇,李清照篇,吴药篇》、《古诗篇》、《律诗篇》等。

1950年以后,江文也的管弦乐作品有五首,一首遗失,最后一首《阿里山之歌》未完成。

留下的是1953年完工的《汨罗沉流》以及《第三交响曲》、《俚谣与村舞》;钢琴曲则有《乡土节令诗》,钢琴奏鸣曲《典乐》,钢琴绮想曲《渔夫歌》,为教学用的《钢琴奏鸣曲(中级用)》,《儿童钢琴教本》,及《杜甫赞歌》;弦乐合奏《小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颂春》;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管乐五重奏《幸福的童年》、《第四交响曲--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木官三重奏(一)、(二)》;独唱曲只有《林庚抒情诗曲集十首》。

作品的风格江文也在1938年前的作品,写作手法充满了当时1930年代最前卫的手法。

从他在1937年为日本音乐杂志写的一辑名之为《黑白放谈》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江文也不仅对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的文学家如凡雷里、蓝伯、瓦勒尼等人,也对当时前卫作曲家如德布西、拉威尔、瓦列滋、巴托克、•赫尼格、辛德密等人以及当时在西方乐坛流行的新国民乐派、新古曲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的作品及思想认识颇深。

江文也在日本的挚友高城重躬的回忆中也说:江先生的作品受匈牙利马尔托克民族乐派的影响,特别是钢琴作品很容易听出巴尔托克的风格。

依福部昭曾讲过,江文也受巴尔托克的影响……从江文也《台湾舞曲》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当时欧洲新潮流的吸收程度。

1938年以前的作品虽然前卫,江文也在“带着独特而有生气的性格,不用传统的表现方式而选择新的作曲概念”之外,还明显的具有“民族性的”题材与内容。

这个“民族性”的内容,在江文也音乐中所显示的显然与他生长的环境有关。

中国人的意识图说:江文也先生塑像(拍摄地点:江文也纪念公园,台湾台北三芝乡)影响江文也在“民族风格”方面转变最大的应该是俄国美籍钢琴家及作曲家齐尔品。

•江文也与齐尔品最初的见面可能是在1935年2月14日。

根据齐尔品夫人李献敏女士的说法,齐尔品立即就体认出江文也的才华,在得知他是台湾人后,就鼓励他朝“民族主义”的路线继续创作,也引导江文也去认识中国的民族传统。

他们两人在很快就发展出亲密的“亦师亦友”关系。

之后齐尔品不仅时常在各种场合演出江文也的作品,也不时鼓励他、指点他作曲的方向。

1936年6月中旬,齐尔品邀请江文也一齐到中国的上海、北京,这是江文也第一次到中国。

显然,这次的旅行是影响江文也对中国、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认知与感情最重要的事件。

这次旅行的经历、见闻,让他对祖国着迷,应该也是在心中中国人的意识与情感被引发了出来。

他在同年9月号的日本音乐杂志《月刊乐谱》上写了一篇《从北平到上海》一文,透露出他的心境说:“我清楚的感觉到心脏鼓动的鸣声,我的全身有如市街的喧扰般沸腾的要满溢出来。

我竟能在憧憬许久的古都大地上毫无拘束地疾驶着。

“我实际的接触了过去庞大的文化遗产,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这些遗产所压垮,压得扁扁的。

……虽然如此,但我直视遥远的地平线上的白云时,却在彼端发现了贫弱的自己。

”应聘到北平“……却在彼端发现了贫弱的自己。

”这样的觉醒,与在北平所受到的极度感动,使他在1938年接受了“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系主任柯政和的邀请,担任作曲与声乐教师。

而对接受“教授”这样的职位,江文也不是没有考虑的。

在日本乐坛,江文也一向被认为是“在野派”或是“非学院派”,他自己也对以山田耕笮为首的“学院派”不以为然。

江文也讲,俄国的管弦乐法权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海军出身,后来当了彼得堡音乐院管统乐法的教授。

已有前人引路,我也想努把力。

从上面的这一段话,不难看出江文也应聘“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之前的心境,以及他对欧洲音乐历史的了解与受到欧洲国民乐派影响的程度。

到北平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和声学与管弦乐法,也成为江文也常用的教学教材。

风格的转变从1938年返回中国后的江文也作品中,很快的就见到了他音乐风格的转向,明显的是扬弃了在日本时代所受到的西方当代主流风格的写作方式。

他的音乐逐渐以五声音阶为写作中心,在和声的运用上也不以当时流行于中国境内混合五声音阶与类似功能性三和弦的作曲方式,他的乐曲写作多是以线条为出发点,在乐曲织度方面也越来越单纯。

管弦乐曲《孔庙大晟乐章》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

江文也是一个以写作管弦乐曲为特长的作曲家,从目录与一些记载来看,他一生总共写过21首管弦乐曲,目前仅存九首,其中一首还是未完成的。

已经出版的只有《台湾舞曲》与《汨罗沉流》。

虽然大部分乐谱已经遗失,但依量的方面来说,在中国也是少有的。

就大部分的作品完成于1950年以前来看,江文也绝对称得上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管弦乐曲的先驱。

1950年以前中国的管弦乐曲可以说是稀有乐种,囿于环境的限制,即使写出一首管弦乐曲也难得演出。

曾经是江文也学生的邓昌国回忆道:“江文也先生作品极为丰富,当时北平器乐不甚发达,许多他的作品如《孔庙大晟乐章》试奏不甚理想,《台湾舞曲组曲》更是复杂难奏。

”江文也对管弦乐队以及对配器的掌握,在1950年以前的中国的确无人能出其右。

在《孔庙大晟乐章》中,西洋管弦乐队居然奏出令人错以为是中国乐器合奏的音响与意境,这种表达的方式,令人想起周文中的《渔歌》,那已是距离《孔庙大晟乐章》完成26年以后的事了!在1938年到1958年的20年间,以数量来说,江文也的声乐曲与钢琴曲占了多数,就声乐曲的音乐风格上,和早期的作品比较,乐风显得质朴、端庄、含蓄、调性明确、节奏平稳,结构也显得十分单纯,几乎所有的作品全都以五声音阶来写作。

钢琴的伴奏特别具有特色,每首伴奏都随诗词的内容而不同,写作是以线条式来思考的,而且使用的“和弦”也仍然不是出自于大小调性以三度音叠置的三和弦,以四度音叠置构成的“和弦”依旧是特色。

他的钢琴伴奏与诗词的配合十分精妙,在歌声完了以后,钢琴仍然能够引领着听者的情绪,大有诗韵犹存之感,显示出钢琴的独立性。

在中国大量的艺术歌曲作者中,能像江文也这样细致的处理声乐曲中声乐与钢琴的作曲家,实在寥寥无几。

在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历史中,江文也是他同时期的音乐家里写作钢琴曲数量最多的一位,在这些钢琴音乐中也反映了他一生音乐风格的发展过程。

他的钢琴作品皆完成于1953年之前,总共有22部,约占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

他中、后期的钢琴作品,与俄国19世纪末期国民乐派的作品风格“似乎”相似。

然而在呈现“中国风格”时,江文也的作法仍然是与1950年代的中国作曲家大不相同。

周行先生在《论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一文的结论中,这样写着:江文也的钢琴创作正处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开拓和初步发展时期,他是此时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中创作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又具有鲜明代感和富于探索精神,表明了他对不断发展的世界音乐潮流的参与意识。

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独树一帜……返回中国后的江文也除了写作音乐与教学以外,还醉心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与音乐理论,并以他诗人的情怀写了许多他在北京的种种感受,他的文字著作多达10部之多。

在1941年以日文出版的《上代支那音乐考--孔子的音乐论》中,江文也第一句就说:“‘乐’永恒的与国家并存。

”又接着说:“当今,已十分习惯西洋式音乐史的人们,如果阅读此文,首先会觉得奇怪,然后会起疑,……此即中国音乐文化史与其他国家有其特异的不同处。

以西洋式的想法或许无法相信,或者也是难以理解的特征之一。

”虽然,江文也在《孔子的音乐论》中是在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然而“‘乐’永恒的与国家并存”这句话其实已经表明了“音乐具有国家民族的特点”这个意思。

而且接下来的话,也显示出在1941年的江文也已经深深地了解不能“以西衡中”的这个观念。

坚持民族传统综观江文也的一生,1938年以前,诚如韩国磺所说的“国际的作曲家”,不仅活跃于日本,作品也在国际间演出而受到注目。

江文也1938年决定返回中国,放弃在日本的锦绣前程,以前一直是研究江文也生平的一个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