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8ecee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b.png)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摘要:我国始终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并且步入了风险社会。
因此,如何合理地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空间识别和规划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稳健发展。
本研究通过剖析突发事件类别、特征及群众应急避难行为特征,从而发现:突发事件隐含着不确定性、客观性、损失性和可测性,使得群众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有着普遍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大学城为案例,提出如何针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识别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
与此同时,对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包括:完善室外避难场所规划指导规程;完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标准;强化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为相关政府部门构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广州大学城1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1950年起,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1950年至2017年共68年间,有50年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超过40%。
因为应急避难疏散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与损失的重要措施,所以合理地规划应急场所相当重要[1]。
应急避难场所是隐含着特殊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一般发挥着规划固有的功能,而在遭受灾害时,则发挥着应急避难功能[2]。
美国于19世纪末提出通过公园和道路作为火灾的隔离带,并将其分为长期性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而且明确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备三大功能——灾前预防、灾时应变与灾后恢复[3]。
日本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颁布了《城市公园法》,明确了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各项指标;七十年代颁布了《城市绿地保全法》进一步明确了如何通过空间规划,有效地发挥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九十年代则颁布了《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规定了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规划指标。
与此同时,日本构建了多层次的应急避难生态圈,细分为城乡等级、街区等级及住宅等级。
北京中心城避震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
![北京中心城避震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2580d85171fe910ef02df8b9.png)
15分钟内可达“紧急避难所”MTG-3GX8P-D3Y4R-68BQ8-4Q8VD· 2007-10-23 8:56:40 · 来源:新京报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公布,此类场所中心城每年至少建20处本报讯(记者马力)北京的中心城每年要建设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2010年前需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的建设,基本满足市民疏散避难的需要。
日前,市规划委公布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其中要求紧急避难场所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市民步行5分钟至15分钟即可到达。
紧急避难场所步行5至15分钟到达该纲要是由市规划委、市地震局委托市规划院编制的。
应急避难场所可适用于多灾种,如火灾、水灾等。
按照用地分类,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难场所用地和长期(固定)避难场所用地。
纲要提出,一般情况下,紧急避难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不小于4000平方米以上。
紧急避难场所中人均面积的标准为1.5平方米至2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为2平方米至3平方米。
由于四个老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较少,因此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可以略低,但最低不应少于1平方米。
紧急避难场所虽然面积较小,但有距离住宅区较近的特点。
包括小公园绿地、小花园、小广场等,服务半径定为500米,市民步行5分钟至15分钟内到达为宜;长期(固定)避难场所面积较大,主要为城市公园、区级公园、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服务半径定为2000米至5000米,步行半小时至1小时内到达为宜。
新城每年建设3至5处应急避难场所纲要提出,北京要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场所建设任务,首先要保证规划重点地区的重点地段,尤其是奥运村、CBD地区。
从2006年起,中心城每年要完成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和配套设施建设,可接纳150万至200万人。
各新城每年建设3至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接纳6万至10万人。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323b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d.png)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引言应急避难所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安全避难和生活保障的场所,其建设对于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损失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指导方案进行详细论述,旨在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一个有针对性的指导框架,确保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安全。
二、背景随着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____年,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和规划合理的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三、目标与原则1. 目标:建设符合安全、舒适、环保要求的应急避难所,确保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避险和生活。
2. 原则:(1) 安全第一: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必须以人员的安全为首要考虑,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2) 科学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风险评估和民众需求,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布局和容量。
(3) 经济合理: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投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
(4) 灵活应变: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需要根据紧急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和威胁。
四、建设内容及要求1. 建设内容:(1) 应急避难所的选址和布局:a) 应急避难所的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水灾等风险区域,同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捷性。
b) 应急避难所的布局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建筑类型和建设规模。
(2) 建筑设计与设施:a) 应急避难所的建筑设计要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和防灾减灾要求,具备一定的抗震、防火和避难功能。
b) 设施设备要齐全,如通风、供水、电力、通讯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安全通道和避难层设施:a) 应急避难所的室内外安全通道要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和进出。
b) 避难层设施要具备一定的独立空间和安全设备,以应对危险物质泄漏和辐射等情况。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https://img.taocdn.com/s3/m/8f84c412b4daa58da0114ae1.png)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年,省政府印发了《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号)明确了“十一五”、“十二五”、年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标,提出最终达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的长远目标。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陕政发〔〕号),要求积极开展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规划在全省建设个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根据《“十二五”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分工》(陕政办发〔〕号),陕西省地震局牵头承担我省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工作。
协作单位本标准由陕西省地震局提出,由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应急办、宝鸡市地震局共同起草。
主要工作过程年,陕西省地震局组织相关人员调研全省应急避难场所情况,摸清现状,发现问题,了解市县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需求,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
年月月,陕西省地震局针对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申报《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地方标准制订项目,由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应急办、宝鸡市地震局部分同志组成标准编制组,开展工作。
年月,《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地方标准列入陕西省“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年月,编制组在北京调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详细了解了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的过程、成果、场所建设的方式、场所疏散方案、场所宣传与演练等场所相关信息,并与北京市地震局有关同志讨论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年月日,编制组在陕西省地震局召开启动会。
会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标准制订工作进行了安排,落实工作职责,明确人员分工。
编制组成员按照分工,开展工作。
年月日,编制组召开碰头会,分析收集资料,梳理编写基本思路,安排下一步工作。
年月月,编制组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对比现有同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陕西省地震局的编制组成员在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标准编写大纲,并征求了意见。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ec11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8.png)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及时的疏散和避难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场所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震频发区域附近且易于人们到达的地方,例如学校、体育馆和公园等。
同时,选择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大量的灾民,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2.建筑结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安全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通风设施等,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发生。
同时,需要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紧急出口和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级保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多级保护的能力,以满足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需要。
建设者需要根据当地地震震级和历史数据,评估场所的抗震能力和适用范围。
2.分区布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避难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
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应设立数量较多的避难场所,以满足人们及时避难的需求。
3.综合利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例如,在学校和体育馆等场所发生地震时,可以迅速转变为避难场所,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安全的场所。
4.配套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供水、供电、卫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的完备性将有助于提高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人员生活的便利性。
5.科技支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地震监测系统和生命探测器等设备,提升场所的监测和救援能力。
这些科技手段能够及时反馈地震信息和人员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124099c01f69e3142329414.png)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千人以上。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序号名称位置容纳人数(人)面积(平方米)1 地坛园外圆东城区地坛公园东南侧 2.7万 5.4万2 皇城根遗址公园东城区北至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4.5万9万3 顺城公园绿地西城区北至车公庄、南至复兴门,西二环路东侧3万 6.6万4 马甸玫瑰园西城区马甸桥东北角 2.2万 4.5万日本震后,55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中国网民对此感慨不已。我们不禁问,北京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什么样子?现状:北京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要求10分钟内走到,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市规划委调研显示,目前已开展建设的区县有9个,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数字意味着能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目前全市人均可用地资源为9.57平方米,而原东城、原西城、原宣武及海淀、大兴等区用地资源较少,人均可利用资源面积不足5平方米。“避难场所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多数集中在海淀、朝阳、宣武等,而其他老城区的太少了。”专家称,各区县的避难场所总面积和可容纳总人数与所建避难场所数量不完全呈正比例关系。朝阳公园:标识很多、发现不易朝阳公园是本市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之一,而且拥有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应急停机坪。由于朝阳公园面积很大,园门就有十多个,询问到应急避难场所应该进哪个门,工作人员说:应急避难设施大都分布在北园,所以进北门近一些,那边基本都是空旷的草地,比较集中的标识大概有9处,但是比较分散,需要自己去找。围着万人草坪转了一圈,仔细搜寻,发现周边一共有8个出入口,都标着数字,应该是应急疏散时用的,在草坪里还发现了一个很不显眼的小标识牌,是一个水杯接水的标志,这下面应该是应急的自来水管线。这片应急棚宿区很宽阔,远离高大树木和建筑,附近还有不少配电箱,中心广场有广播和探照灯,设施相当齐全,在灾难袭来时应该能安置不少人。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还提到,草坪下面还隐藏着应急简易厕所,有200个坑位,平时盖着盖板,但因为没有标识,没找到厕所的确切位置。在北园继续寻找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发现其他的应急指示标志,在西门附近,有游客说:一片宽阔的草坪中有个漂亮的泰国亭子,那一片就是应急停机坪,但还是没找到指示牌,西门口的工作人员证实了停机坪就在那个位置。他还说:公园北门区和东门区的两处房屋,现在是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在紧急时刻能迅速“变身”为应急指挥中心。此外,除了找到的这些,园里还有应急卫生防疫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及应急广播系统等。“整个北区都是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有120多万平方米。”难怪寻找不易,一旦灾难发生,如果没有专人指挥引导,居民们怎样才能自己找到这些应急避难设施呢?皇城根遗址公园:“标志牌能否再多点儿”在一段红墙旁边,竖着一块豆绿色的指示牌,上书“应急避难场所”几个字,让人知道这个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当有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这里可以暂避一时。据了解,皇城根遗址公园是2001年9月建成并免费开放的。在此晨练的老人说:他们都知道这里是“避难场所”,公园的两边都竖着牌子呢。另外,他们认为,这里也适合做“避难场所”。经历过1976年地震的苏师傅解释说:“你看,皇城根遗址公园的东西两边,分别为东皇城根北街、南街和北河沿大街,隔过这两条街,两边的建筑都很低,基本都是平房和三四层楼的房屋,视野开阔、地势空旷,要是地震了,可以在这里搭防震棚。”相对于这些老人,一些过路的年轻人却不知道这里是“避难场所”,面对询问,他们都很茫然,而且也不太关注。不过,也有人向记者表示:“应该把‘避难场所’的牌子竖得更多一些,并标明利用方式。”万寿公园:“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万寿公园地处原宣武区白纸坊东街,属于市中心的人口稠密区,附近居民区、学校、医院林立,面积4.7公顷。万寿公园正门就立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标牌,而且公园内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应急避难标牌。应急“指挥”、“医疗救护”、“供电”、“物资供应”、“停机坪”、“棚宿区”、“供水”一应俱全。顺着这些指示牌,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设备。有些应急设备还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比如饮水台,就设计成了中国象棋棋子的模样。万寿公园还设有应急避险指挥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应急避难系统因为建成较早,设备齐全,还承担着原宣武区应急避险教育基地的功用。万寿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应急设备,是一套非电网(太阳能)独立供电系统,可以通过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里。据了解,按北京日均日照时间4小时计算,这套系统蓄电后,可以连续三个阴雨天正常工作。不过,这里的“知名度”似乎没有想象中高。公园里散步的老人,他们对这里的应急避险系统,多是一知半解。“这里标识很多,我们也听说了,但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给我们”。在公园外,采访路人时发现,如果进过万寿公园,便知道这里是应急场所,如果没进去过,则完全不知这里的功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医疗设施旁是鸟棚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北京市于2003年建立的第一个减震防灾避难场所,也是中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可容纳23万人。来到公园位于健德桥的入口处,一抬头就看到门口竖立着一块“紧急避难场所”的蓝色白字的标志牌,十分醒目。由于公园左侧临近马路,右侧建筑较少,场地显得比较开阔。进入公园,右侧路边就有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护、应急供水等6个指示牌分指不同的方向。在公园走了几圈,找到多个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点、监控点以及应急厕所的具体位置,却唯独没有看到应急医疗救护所在的具体位置,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块标有救护十字图案的立杆,但是发现周围的建筑已作他用,或作鸟棚、或作乒乓球室……公园一共被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入口都配有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图中清楚标识出各个紧急功能设施的所在位置,确保应急避险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区域。公园游客多数知道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紧急避难场所。但记者发现由于公园地方较大,而方向指示牌较少,仅凭一两个指示牌的提示并不能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马甸公园:厕所不好找位于北三环马甸立交桥以北、京昌高速公路以西的马甸公园占地约8.6公顷,可容纳1.4万人。此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周围高楼林立,居民住宅楼多。一进公园,就看到各种应急设施的指示牌安插在各处,应急指挥、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供电、供水以及应急厕所等指示一应俱全。公园一共有6个入口,东、西两入口是公园的大门,门口醒目地竖立着蓝色标志牌“紧急避难场所”,而其他小门则没有。供电、供水应急设施也很容易找到,但是应急医疗、厕所则没有找到具体位置。记者随访了一些游客,基本表示没注意这是应急避难场所。。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930f5d3d5bbfd0a78567303.png)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摘要】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心地区为例,分析了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宣传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标志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注:本项目受“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资助。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的标志。
自2004年北京市地震局确定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准方案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陆续也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出台了相应的标志。
为了研究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与应用情况,本文以北京石景山东部地区为例,调查分析了我国城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改进措施。
1 北京石景山区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围绕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分布、使用、管理、维护、宣传等各方面的情况,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报刊的基础上,对当地居民、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石景山分局和避难场所公职人员进行访谈以及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共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本次调查的区域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区东部,北至长安街西石景山路,南至莲石路,东抵玉泉路,西达西五环,调查区域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长约1000米。
调研范围为约4.16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6万人。
该区涵盖了三个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短期避难场所和四个临时避难场所,其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是北京32个市管中长期避难场所之一,是较好地建立了城市避难场所的典型地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东部,总规划面积162公顷,是一个国家级的雕塑文化艺术园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其服务半径为5000m,包括复兴路46号院、复兴路40号院、远洋山水小区、古玩工艺品市场。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50421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c.png)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出台的背景。
答: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安置避难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超过13.7万个,但场址选择、分级分类、功能设施等布局设计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统一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应急管理部等12部门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意见,我国将在2025年底前,全面开展省、市、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加强指导和规范各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促进构建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2问: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方向重点?答: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方向重点:一是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新建、改造和指定应急避难场所,统筹防灾防疫防空等多功能兼用设计。
三是加强室内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条件改善的需求。
北京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调查评价
![北京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调查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62611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d.png)
北京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调查评价丁桂伶;张会昌;张玲玲;翟淑花【摘要】Combining with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dden geo-hazard in Beij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 method, workflow, technical indexes, and other aspects of emergency safe havens investigation,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type, scale, material reserve, architecture form, route length, hazard condition, and other features of emergency safe havens in Beijing.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simple evaluation method of emergency safe havens suitabili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valuates sudden geo-hazard emergency safe havens, and puts forward the risk avoidance measures of geo-hazard.%结合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提出了应急避险场所调查的内容、方法、工作流程及技术指标等内容,总结分析了北京市应急避险场所的分布、类型、规模、物资储备、建筑形式、路线长度及受灾情况等特征。
同时,根据给出的应急避险场所适宜性简易评价方法对全市的应急避险场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避险防范措施。
【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6(011)002【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北京地区;应急避险场所;调查评价;避险措施【作者】丁桂伶;张会昌;张玲玲;翟淑花【作者单位】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 100013;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自1949年以来,北京地区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各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6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标准建设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标准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20d9d20bcd126fff7050b81.png)
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标准建设作者:来源:北京日报2011-02-10北京市将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记者29日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北京规划委已经会同北京市应急办、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规划院,开展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包括明确北京市、区、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内容、标准,研究成果8月底初步完成。
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据介绍,北京市规委已会同市地震局委托市规划院编制《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
按照这份“纲要”, 根据避难场所用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可以分为公园型、体育场型和小绿地型,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为1.5到2.0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人均用地(综合)面积标准为2.0到3.0平方米。
考虑到四个老城区的实际用地情况,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可以略低些,但最低不应少于 1.0平方米,但要尽可能在大型商场、超市,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企事业办公建筑等周围规划安排避难场所。
步行5到15分钟即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应平坦,易于搭建帐篷及临时建筑,并配备自来水管等基本设施,以满足临时避难及生活需要,特别是要考虑设置厕所的可能性,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应制定就近如厕的方案。
北京市中心城今后每年将完成20到30处避难场所,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步行5到15分钟即可到达。
将出台区县专项规划据悉,北京市将出台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审批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编制、审批主体和规划审查、审批管理办法,北京市规委同市地震局将提出加快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有关意见,以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抗防能力,初步构建北京市地震防站避难场所规划体系。
(刘扬)相关新闻综合性防震减灾中心将建“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加紧建设一个集地震观测技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实时监视系统、仪器标定实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紧急处置平台、地震科普教育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防震减灾中心。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4e49247375a417866f8f87.png)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摘要: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汶川大地震后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要把大规模的居民转移到几十公里外地乡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有可以应对这些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所。
能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现状问题对策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最主要的聚居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城市需要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愈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灾害的种类以及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都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
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紧急疏散人群,如何进行人员安置这个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现代城市中建筑密度打,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因为空间大,也因此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场地及灾后救援的场所,具有“直接启用”的特点。
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的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最近几年由于人类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5.12”地震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和乡镇人口聚集在市区,必然会造出城市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建筑密度加大,住房高度变高,容积率大以及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等问题,加之城市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应急避难场所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与建议
![应急避难场所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95d44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9.png)
27张晓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受聘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技术专家。
从事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研究,先后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开航风险评估、北京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技术支撑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起草标准6项,出版专著3部,取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成果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第一届安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首都管理创新案例一等奖1项,2020年被授予第二十四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荣誉称号。
引言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最初主要指核战争爆发时人民生存庇护的安全场所。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应急避难场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应急避难场所,不同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总体来讲,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为应对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供受害者疏散或潜在受害者进行临时或长期避难生活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应配套设施的场地或建筑。
中国孕灾环境复杂,季风气候特征显著、三级阶梯状地形突出、断裂构造发育、河网密布、气候变化敏感,再加上城镇化过程导致的承灾体大规模、集聚性的分布格局,致使自然灾害损失严重。
21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受灾人口超过3亿人次。
我国高度重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先后发布了53项应急避难场所相关标准,其中包括5项国家标准、44项地方标准、4项行业标准,涵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选址、设计、建设、配套设施、分级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地震等单灾种,也包括了多灾种的应急避难场所;既包括了城镇级,也包括乡镇、社区级的应急避难场所。
在规划方面。
各地区应急管理相关规划,均对应急避难场所建应急避难场所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与建议张晓峰1 葛悦1 于双瑞2作者单位:1.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542. 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1101设内容进行了明确。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 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 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https://img.taocdn.com/s3/m/d2e140ce33d4b14e85246880.png)
岭高速 公路 为界 ,分为东 西两段 ,西 段属海淀 区管辖 ,也称海淀 段 ;东段 属朝 阳区
管辖 ,也称朝阳段 ,也是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所 在的区段 。 通过 引入防灾避 险理念 的改 造升级 ,使得元 大都 城垣遗址 公 园具 有 了应 急防灾
避险 、 灾后临时安 置等 1 0 余项功能。 公 园内设置 了应急指挥 中心 、
合城市环境改 造 ,加 人防 灾避 险的理念 ” ,得 到 了与 会领 试 点建设工 作被正式 列人 日程。 为 了做好这 项 工作 ,2 0 0 3 年 4月,北 京市地 震局 、 址 公 园应急避 难场所试 点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 ” ,并立刻 启
员紧 急疏散 和避 险的需 要 ,预 留通 道和必 要的绿 地 、广 动建设 工作 。由于 当时 国内尚无应 急避 难
领导 小组借 鉴国际先进 经验 , 结合 公园自 场 和空地 。 地震 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会 同规划 、 市政 、 园林 、 例, 文 物等部 门划定地震避 难场所 。 ” 为此 ,北 京市地震局 、 北 京 市规 划设计 院等相 关单位 共 同开展 了一 系列 调研 工
罗华 春
满 洪 敏 董 赞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 中 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 的开端
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介绍
2 0 0 3 年 l 0月 1日,在北京 市地震局和北 京市朝阳区政府共 同努 力下,我 国第 一 个应 急避 难场所 ——元大 都应急避难场 所在北 京试点建 成。它是 以元 大都城垣 遗址 公 园朝 阳段为依 托 ,在公 园改造时 引入 防灾避 险理念 ,使之成为 平时百姓休 闲游 览
依次编 为 l ~7号地 。为 了更好地发挥其应 急疏散 安置
功能 ,确保 人员疏散 高效 有序 , 也便于受灾 民 众的管 理 ,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d8f3cf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9.png)
水源充足
确保附近有可靠的水源,满足避难人 员的饮水需求。
布局与设计
01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应急避难的需求,将场所划 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安置区 、医疗救助区、物资储备区等。
03
考虑可持续能源供应
在场所内规划可再生能源设施, 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以
备不时之需。
02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确保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顺畅,避 免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混乱和拥堵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考虑长期可持续性, 既满足当前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变化。
选址原则
远离危险源
避难场所应远离地震断裂带、火山、 水库等潜在危险源,降低灾害发生的 风险。
地势开阔平坦
选择地势相对开阔平坦的区域,有利 于搭建临时帐篷和安置设施,同时也 有利于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
交通便利
避难场所应靠近交通干道或交通便利 的地方,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 救援和物资运输。
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泥 石流、水灾等次生灾害 ,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
害。
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危害与影响
01
02
03
洪水灾害
洪水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基础 设施和农田,影响农业生 产。
台风灾害
台风可能带来强风、暴雨 和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房 屋倒塌、道路淹水、电力 中断等危害。
干旱灾害
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 恶化等危害,影响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护人 民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
及时救援
在灾害发生时,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成为救援力量 的集结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
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
![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60ccfef705cc17552709b7.png)
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简本)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保障本市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本市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首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规定》,以及《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为依据。
1.3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1.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首都社会公共安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体系,全面提高本市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
1.3.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震应急工作的首要职责,坚持预防为主,地震监测、预警、防御、应急准备与救援相结合,常抓不懈,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工作。
(2)属地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
在国务院、中国地震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专业处置,分部门负责,市、区县、街(乡)、社区(村)四级管理。
(3)军地协同,社会广泛参与。
依靠和发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和突击队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地震灾害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1.4地震事件的分类地震事件由地震灾害事件和其他地震事件两类组成。
1.4.1地震灾害事件。
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等的地震事件。
1.4.2其他地震事件。
(1)有感地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使公众有感的,震级小于4.0级的地震;或邻近省(区、市)发生破坏性地震,波及本市,使公众有感,但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可能或已经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地震事件。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r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r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https://img.taocdn.com/s3/m/8eb119d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4.png)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r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罗华春;满洪敏;董赟【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5-8)【作者】罗华春;满洪敏;董赟【作者单位】北京市地震局抗震设防管理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2003年10月1日,在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试点建成。
它是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为依托,在公园改造时引入防灾避险理念,使之成为平时百姓休闲游览的场所,灾时百姓疏散安置的场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城北部三环、四环之间,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沿小月河向北,至黄亭子一带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健德桥,东止于朝阳区太阳宫惠忠庵村,全长约9千米,最大宽度约160米。
整个公园以八达岭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属海淀区管辖,也称海淀段;东段属朝阳区管辖,也称朝阳段,也是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所在的区段。
通过引入防灾避险理念的改造升级,使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具有了应急防灾避险、灾后临时安置等10余项功能。
公园内设置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广播系统、应急监控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和应急简易厕所;利用既有房屋,规划了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和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利用道路和绿地,规划了39处应急避难疏散区。
罗华春,《城市与减灾》副主编、北京市地震局抗震设防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
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年留校任教,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年至今,在北京市地震局先后从事活动构造评价、工程地震、抗震设防研究与管理等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或行业重大项目10余项,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政策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的“奥运村公园地区活断层探测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应急避难场所东西方向全长4.8千米,可用于地震应急避难的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若按人均疏散占地面积1.5平方米计算,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的最大疏散安置能力达25.33万人。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0f3f7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2.png)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周宝砚【摘要】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伤痛,如何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伤害,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我国当前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各个方面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救灾合力没有形成,救灾资金总额偏少,救灾物资储备单一,避难场所数量不足,心理救助没有到位,救灾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与社会在救灾中的合力;要加大灾害救助资金的投入,拓展救助资金来源渠道;要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数量,丰富救灾储备品种;要加快避难场所标准化的建设;要加强心理救助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的法律法规.【期刊名称】《中国应急救援》【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问题;对策【作者】周宝砚【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政治学院一系【正文语种】中文自然灾害尤其是重特大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和生产生活秩序。
如何尽可能地降低灾害带给人类的伤痛,是政府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但从当前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各环节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不断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在灾害来临时能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才可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意义1. 应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也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据民政部统计,近20年来,我国因遭受各类自然灾害每年平均死亡约4300人,倒塌民房约300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平均每年约有1/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因自然灾害损失而抵消。
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达8.8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616.08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c277a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7.png)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引言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地震频发的国家,中国面临着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多种突发事件的威胁,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指导方案将提出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
二、目标1. 健全完善应急避难所建设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别应急避难所网络。
2. 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标准,确保其在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加强应急避难所的功能建设,提供综合性的生命保护和生活保障。
三、原则1. 科学规划:根据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分布特点和预测风险,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布局和分布,以确保避难所的有效利用和及时响应。
2. 差异化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建设多种类型的应急避难所,包括地下避难所、临时避难所等,以适应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
3. 多元投入:整合财政资金、社会捐助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
4. 综合考虑: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应急避难所的规模、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兼顾应急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四、实施方案1. 地质灾害区域应急避难所建设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应重点建设地下避难所。
具体措施如下:(1)科学选址:通过地质勘察和灾害风险评估,选择地质环境稳定、震级较低的地区建设地下避难所。
(2)合理布局: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将地下避难所分布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重点区域,以确保应急避难所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3)工程建设:采用先进的抗震设防技术和建筑材料,确保地下避难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地下避难所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安全检查,确保地下避难所的正常运行。
2. 气象灾害区域应急避难所建设台风、洪水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应重点建设临时避难所和抗洪护堤等设施。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与人因分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与人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ad02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6.png)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与人因分析汪建;赵来军;王珂;马挺;倪嘉磊【摘要】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Japan and practical situations in China,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e-mergency shelter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Shanghai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 model is developed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By this mode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geologic and geographic factors, the speed on the earth' s surface, the possibility of water supply cut-off, are considered. Also,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patience to the water supply cut-off and human choices on emergency shelters, are considered. With the model and in light of human factor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atures on the need for emergency shelters is analyzed. It show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by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at from the model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needs cau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may be 60% less than the maximal one. In addition, it also shows the changing tendency for emergency shelter needs by time.%借鉴日本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上海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分析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质和地理、地表速度、断水率等工程技术因素,同时还考虑了人群忍受断水能力、人群避难选择等人因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于总体需求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人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综合考虑人因作用,计算结果与单纯建筑学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在避难的高峰时刻建筑物损害造成的避难需求低于总体需求的60%.该模型的结果揭示了避难人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期刊名称】《工业工程》【年(卷),期】2013(016)001【总页数】6页(P9-13,24)【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地震;人因分析【作者】汪建;赵来军;王珂;马挺;倪嘉磊【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13.4随着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部大地震等剧烈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构建保障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设施体系北京是国家首都,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了北京市要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北京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是世界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三个国家首都城市之一(东京、墨西哥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北京市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京市十分重视抗震防灾的相关建设工作。
2006年1月,市规划委市地震局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心城纲要》)并经市政府审议通过。
作为我国首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纲要,《中心城纲要》指导着北京中心城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同时也为近几年新城及乡镇规划中城市防灾内容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之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也相继颁布实施,对城乡规划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为落实新颁布法律、规范的“新要求”、面对汶川地震所突出的抗震“新形势”、体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人文北京的“新理念”,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本次规划在《中心城纲要》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北京市域范围内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规划布局,体现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
规划由市规划院主持承担,联合了市地震局、清华规划院、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工大交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
北京及邻区活动断裂分布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第1章 北京地区地震灾害背景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1.1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情况北京市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给北京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周边地区的地震对北京的波及影响也很大,如1976年唐山7.8地震,导致北京地区50多个乡镇严重受灾,12万间房屋倒塌,189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
除破坏性地震外,北京地区还经常发生中等规模的有感地震,虽然基本上不造成或只造成很小的破坏和损失,但这些有感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
因此,在北京地区,地震灾害是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之一。
北京市是我国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属于地震设防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区。
北京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和历史地震活动规律表明,北京及邻近地区仍然存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
由于地处复杂的地震构造背景中,首都圈地区多年来一直被列为全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断裂带探测难度较大,情况全部掌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全市地震断裂带基本框架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大致清晰。
主要地震地质灾害分为地震断裂带、地裂缝、泥石流、滑坡和崩塌5类。
1.1.1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1) 地震断裂带通过北京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地震构造背景、历史强震和小震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走向、断裂分布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清晰。
北京地区大部分位于隐伏区,而目前隐伏区活断层探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北京地区活动断裂的位置及活动性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遥感、钻孔、第四纪厚度、小震活动等资料推测的,此类断裂的研究程度尚未达到规划和指导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通过北京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十五活断层探测及北京地区相关地震地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部分断裂(4条)已探明准确位置和活动性,此类成果可以为工程建设和规划提供服务,达到了规划精度的要求。
目前,北京地区主要推测的活动断裂带如下表:北京地区地震断裂带示意图(市地震局/地勘局)(2)地裂缝多种情况可以致使产生地裂缝,如特殊地质构造造成地裂缝,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进而产生地裂缝,以上两种因素共同诱导产生地裂缝,或者地层岩性差异造成地裂缝。
目前,北京地区资料较充分的地裂缝主要为沿顺义-良乡断裂东北部展布的地裂缝和沿黄庄-高丽营断裂东北部展布的地裂缝,测绘位置已比较精确,可按照相关要求限制建设。
北京地区地裂缝示意图(市地勘局)(3)地震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指因地震的发生而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是由震区的地质地貌和降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主要包括构造、地层、岩性、坡高和坡角,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内在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决定作用;降雨和地震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外在因素。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地震作用下的易发区范围大致确定,经深化工作后,可以指导城乡规划建设。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市地勘局)1.1.2地震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震地质环境上,北京及邻区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和条件。
通过北京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地震构造背景、历史强震和小震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走向、断裂分布的总体框架已基本清晰。
目前只有部分断裂(4条)、地裂缝(顺义-良乡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沿线2段)已探明准确位置和活动性,达到了规划精度的要求,指导规划建设有效规避地震灾害。
全市地震灾害的评估工作还不能完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等要求,在下一步相关工作中需继续深化和细化。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是确保首都安全,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确保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也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也将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积极地尝试和突破,将对我国其它大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
1.2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现状1.2.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
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场所类型统计表已建应急避难场所统计表1.2.2已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设施配置情况各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了原有设施,指挥系统主要依托公园、学校等的现有管理系统,监控、通信、广播系统都比较完备;应急棚户区主要利用原有空地、操场、绿地、广场等;应急物资储备、医疗救护等场地主要利用原有办公、管理用房或预先划定的区域;应急排污和应急消防主要是利用场所现有设施、设备,做到了“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针对特殊的功能定位,本市有许多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应急生活设施具有多重保障。
在供水方面,朝阳公园北部园等7处应急避难场所配备了自备井,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取了市政管网、供水车、水井、机井、瓶装水等多种方式(左图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应急水井);在供电方面,海淀公园等4处应急避难场所配备了发电车(机),如万寿公园场所配备了多路电网供电系统、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可移动发电机等应急设施;在排污方面,北京国际雕塑园等8处场所设置了应急排污系统,并将专用排水管线铺设至预设的棚户区;在应急厕所配备方面,长期(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大多数都采取了现有厕所、应急暗坑式厕所、移动式应急厕所等多种方式(右图为暗坑式厕所);在垃圾销纳和储运方面,西便门三角绿地等5处场所不仅准备了垃圾桶还设置了垃圾销纳场(储运站)。
这些应急设施切实保证了灾时城市生命线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避难场所各项功能仍可充分发挥,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详见附表:《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汇总表》。
1.2.3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预案编制情况目前我市已建应急避难场所均编制了不同层级的《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预案》,明确了各项工作机制及分工。
如朝阳区元大都遗址公园场所的疏散安置预案中将设置了区级、街乡级指挥体系,在街乡级指挥机构下设了7个工作小组,疏散组织责任落实到了小区的各个楼门的“楼长”,并将方案发放到了街道、社区、居委会。
海淀区把疏散地点制成卡片,发放到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社区每户手中。
各避难场所因地制宜,在场所内适当储备的同时,与附近的商业企业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供应联动机制。
海淀区和昌平区还整合了区内大型商场、超市、物资调配中心资源,建立物资统一调拨体系,确保紧急情况下有三天至五天的应急物资供给。
1.2.4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演练工作本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既是灾时群众临时避难、生活的场所,也是防灾减灾宣教、演练的重要阵地。
在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宣传的同时,各单位以应急避难场所为平台,结合疏散方案,开展了多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更是将此项工作规范化,每年开展2-3次疏散演练。
元大都遗址公园避难演习1.3 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讲,北京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在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市各部门通力协作下,在数量、面积、可安置人口、应急设施配置、疏散安置预案的编制以及宣传演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但在场所建设规模、分布、资源利用等硬件建设和经费、体制机制、法律保障等软件支撑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也是本次规划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足、分布不均匀目前已开展建设的区县只有9个,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
场所的建设出现严重的扎堆现象,许多应急避难场所都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宣武区等,而东城、西城区比较少。
各区县的避难场所总面积和可容纳总人数与所建避难场所数量虽然大体趋势相同,但不完全呈正比例关系。
(2)建设标准不统一、不明确现状已建设的避难场所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性的规划引导。
这个问题在每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时几乎都存在,没有明确的应急设施和设备建设标准,功能不统一,很难建设成一个合格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
海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虽然由充足的财力保障,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规定,建设的好坏建设方市政管委也不清楚,万寿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基本上是参考国内外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3)场所用地资源利用不足目前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仅限于公园,未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场、企业闲置地等空间。
北京市区内许多企事业单位可用于应急避难的空间很多,像一些大一点的中小学,企业大院内部广场绿地。
而且由于许多公园建设较早,很少把减灾、避险思想引入城市规划或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没有在公园、绿地、居住区等景观规划中结合减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