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构建保障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设施体系

北京是国家首都,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了北京市要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北京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是世界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三个国家首都城市之一(东京、墨西哥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北京市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京市十分重视抗震防灾的相关建设工作。2006年1月,市规划委市地震局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心城纲要》)并经市政府审议通过。作为我国首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纲要,《中心城纲要》指导着北京中心城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同时也为近几年新城及乡镇规划中城市防灾内容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之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也相继颁布实施,对城乡规划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为落实新颁布法律、规范的“新要求”、面对汶川地震所突出的抗震“新形势”、体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人文北京的“新理念”,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本次规划在《中心城纲要》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北京市域范围内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规划布局,体现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规划由市规划院主持承担,联合了市地震局、清华规划院、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工大交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

北京及邻区活动断裂分布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

第1章 北京地区地震灾害背景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1.1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情况

北京市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给北京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周边地区的地震对北京的波及影响也很大,如1976年唐山7.8地震,导致北京地区50多个乡镇严重受灾,12万间房屋倒塌,189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除破坏性地震外,北京地区还经常发生中等规模的有感地震,虽然基本上不造成或只造成很小的破坏和损失,但这些有感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在北京地区,地震灾害是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之一。

北京市是我国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属于地震设防烈度为Ⅷ度的

高烈度地区。北京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和历史地震活动规律表明,北京及邻近地区仍然存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由于地处复杂的地震构造背景中,首都圈地区多年来一直

被列为全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断裂带探测难度较大,情况全部掌握是一个长期积累

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全市地震断裂带基本框架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大致清晰。主要地震地质灾害分为地震断裂带、地裂缝、泥石流、滑坡和崩塌5类。 1.1.1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1) 地震断裂带

通过北京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地震构造背景、历史强震和小震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走向、断裂分布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清晰。北京地区大部分位于隐伏区,而目前隐伏区活断层探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北京地区活动断裂的位置及活动性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遥感、钻孔、第四纪厚度、小震活动等资料推测的,此类断裂的研究程度尚未达到规划和指导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通过北京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十五活断层探测及北京地区相关地震地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部分断裂(4条)已探明准确位置和活动性,此类成果可以为工程建设和规划提供服务,达到了规划精度的要求。

目前,北京地区主要推测的活动断裂带如下表:

北京地区地震断裂带示意图(市地震局/地勘局)

(2)地裂缝

多种情况可以致使产生地裂缝,如特殊地质构造造成地裂缝,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

下降,引起地面沉降进而产生地裂缝,以上两种因素共同诱导产生地裂缝,或者地层岩性差

异造成地裂缝。

目前,北京地区资料较充分的地裂缝主要为沿顺义-良乡断裂东北部展布的地裂缝和沿黄

庄-高丽营断裂东北部展布的地裂缝,测绘位置已比较精确,可按照相关要求限制建设。

北京地区地裂缝示意图(市地勘局)

(3)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指因地震的发生而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是由震区的地质地貌和降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条件和地形地

貌主要包括构造、地层、岩性、坡高和坡角,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内在因素,

对滑坡的发生起决定作用;降雨和地震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外在因素。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地震作用下的易发区范围大致确定,经深化工作后,可以指导城

乡规划建设。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市地勘局)

1.1.2地震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震地质环境上,北京及邻区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和条件。

通过北京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地震构造背景、历史强震和小震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走向、断裂分布的总体框架已基本清晰。

目前只有部分断裂(4条)、地裂缝(顺义-良乡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沿线2段)已探明准确位置和活动性,达到了规划精度的要求,指导规划建设有效规避地震灾害。

全市地震灾害的评估工作还不能完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等要求,在下一步相关工作中需继续深化和细化。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是确保首都安全,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确保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也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也将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积极地尝试和突破,将对我国其它大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1.2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现状

1.2.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场所类型统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