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合集下载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竖起的最鲜明的一杆大旗,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但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最有创新性,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回首三十年,我们大致可以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开创与奠基的阶段。

第二阶段(1988-199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

第三阶段(1998-至今)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阶段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法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论争中成长。

中外学界对此观点不一,论争主要围绕着两个焦点问题:第一,要不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建立一个民族地域性学派是民族性的问题,还是世界性的问题;第二,“阐发法”是不是中国学派的方法论比较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实际研究中,中国学者发现原有的欧美学派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

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下,研究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学科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是台湾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宏观的语言文化背景。

就人文学科而言,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一直在西方的强势话语之下生存,使中国学术失去了演说自身的权力和方式,在文化的族群上已经显得无依无靠。

明白了我们自身的状态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进行切实的学术创新,这是当下学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派获得两个学术收获:从跨文化到跨文明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

比較文学中国化:在全面阐释中国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其历史形成及发展作一简略的回顾。

实际上,比较文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在中国的语境中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它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处于被打压的边缘地位,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逐步从边缘向中心运动,而新世纪伊始又受到各种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挑战,但最终还是幸存了下来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 克罗齐说:“我不能理解比较文学怎么能成为 一个专业?”因而下结论道:“看不出比较文学 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 有学者指出,克罗齐是“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 的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 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们几乎打得个片甲不 留。”⑵
• 这种“打得片甲不留”之势,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学 科的第一次危机。克罗齐的反对,不能不引起欧洲 比较文学学者的震撼,引起他们对危机的反思。
• 2、恢复了文学审美性,形成了科学+审美 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
美国学派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 一、如果说法国学派学科理论引发的危机 是一种学科收缩的危机,或者说是“人为的 设限”而形成的危机的话,那么,在批判法国 学派中诞生的美国学派的学科理论,则从它 诞生的那一天起,便面对着扩张的危机,或者 说是没有设限的漫无边际的无限扩张的危 机。
• 法国学者们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来建 立一套独立的方法论体系,因而他们不可避免地要 反对“随意性”的宽泛的且倍受攻击的“对比”, 从而走上缩小研究范围、限制研究领域的自我设 限道路。为了建立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他们宁肯放 弃美学的涵义,而追求科学的涵义。
• 其三,世界胸怀与民族主义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比较 文学的早期研究者们。
• 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 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 方法。”
• 既然比较文学不“比较”,那比较文学干什 么呢?
• 法国学者们在甩掉了倍受攻击的“比较” 二字后,将比较文学的范围大大缩小,缩小为 只关注各国文学的“关系”上,
• 以“关系”取代“比较”。
• 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第根说:“比较文学的目的,主 要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注重 关系的所谓“比较”是不足取的。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王向远[提要]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

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术谱系文学批评文学史文艺学跨文化诗学[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5-0130-07一比较文学系谱学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进行纵向梳理。

在历史方法与逻辑演绎的双向运动中,可以将比较文学的学术理论系谱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期,古代的朴素的“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的历史积淀期;第二期,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以文学批评的形态存在,是比较文学的学术先声期,第三期,现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实现了“学科化”。

在19世纪末学科成立之前,比较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期,也是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与方法论,而仅仅是一种以自国为中心、在有限的国际区域视野中的朴素的“文学比较”,呈现出地域性(非世界性)、偶发性的、简单的异同对比的特征。

这种朴素的“文学比较”在古代各文明民族国家,或多或少大都存在,但情况有所差别。

在中国,长期以来,汉文学以外的文学很少能够引起中国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与研究者的注意,属于中外文学比较的文字材料极为罕见。

有的学者在谈到中国比较文学031“史前史”的时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与北方的文学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

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

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

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

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

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

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

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研究”仍然有效,仍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充满学术生命力。

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伟大厦。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

比较文学_比较诗学_人文之道

比较文学_比较诗学_人文之道

第47卷第5期2010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7,No.5Sep.2010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张沛(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

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

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0)05-0118-07收稿日期:2010-06-28作者简介:张沛,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①Charles Bernheimer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p.1.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

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①。

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

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一门自身反思的学科:通过自身反思,也正是通过自身反思,比较文学不断深化、提升了自身,并由此不断生成和展示着自身。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作者:高仁薇来源:《大观》2018年第03期摘要: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领域,将“比较”的方法一以贯之,旨在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

文章重点阐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当前发展前景下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特征;学科定位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段,具体来说就是欧洲阶段、美洲阶段以及亚洲阶段。

前两个阶段毫无争议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为代表。

其中,亚洲阶段的学科理论体系之一就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碰撞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但是就学术研究领域而言,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与主动权成了各种观点的动力与支撑,也是人们公认不讳的“守则”。

就当下的的中国学术界而言,“比较文学”这个文学术语早已不再是远离人们的认知或是被排斥,而是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如何将中国学派很好定位成了严肃的一个问题。

一、比较文学流派简述以影响研究学派为主的法国学派,平行研究学派为主的美国学派,比较文艺学学派为主的苏俄学派和中国学派可以说是比较文学的四个学派,其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堪称当下比较文学三个主要学派。

从第一个比较文学专家戴克斯特《卢梭和世界文学主义之起源》到系统运用“考证法”来研究比较文学的巴登斯贝格,以及阐述比较文学观点的梵·第根,法国学派的发展一直延续并不断发展着。

在它看来,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属于国际关系史,它适用于研究各国作家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

其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法国学派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者是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这使得其研究成果在拥有扎实的基础并值得推敲之余难免出现一些固有的弊端。

其一,过于强调比较文学隶属于国际关系史存在问题。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按其发展阶段加以阐述。

一、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1871一1958)、梵。

第根(1871--1948)、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一)等。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这样的研究使他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

巴登斯贝格不仅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是一个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比较文学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成为法国几所重要大学的正式学科,这与巴登斯贝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

他于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全书共分为“导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之方法与成绩”、“一般文学”四部分。

在书中,梵·第根对比较文学作了如下界定:“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①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②。

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文学家第一应该避免那些早熟的似是而非的批判;那些批评诱惑着心智,但它们的立脚点却是一些近似或一些错误,而它们又只会把人引导到空泛或不确的概论上去。

”③梵.第根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他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即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genologie)”、“主题学(thematologie)”;另一类是文学交流,包括“誉舆学(doxologie)”、“源流学(cren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 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比较文学开 端,为什么偏偏会走向旨在限制比较文学研 究范围的所谓“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轨 道上呢?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认真深思过、过 问过这一问题。韦勒克(Rene Wellek)曾深 刻地批判过法国学派,但却同样并未深究过 这一问
• 题。
• 为什么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会转 向仅仅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 史”?为什么欧洲的比较文学会走上自我设 限的道路?主要原因或许有如下数点:
• 第一阶段在欧洲,
• 第二阶段Leabharlann 北美洲,• 第三阶段在亚洲。
•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 研究”。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 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 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 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
• 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 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 的最重要人物。
•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 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 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 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 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后来的 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例如,美国学派 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 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 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 研究”。
• 这种反思,集中在比较文学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 问题上,如果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么,其学科的科 学性何在?
•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 法国学派这句名言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 击的最好盾牌。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字化技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影响 创新阶段的理论特点与数字化转型的关联 数字化转型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数字化转型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未来发展的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 全球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abc,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abc
01
03
02
学科理论初创的背 景:比较文学作为 一门学科的兴起和 发展,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包括文 学研究的跨学科趋 势、全球化时代的 文化交流需求等。
学科理论初创的标 志:比较文学学科 理论的初创阶段, 以法国学派的比较 文学研究为代表, 强调国别文学之间 的比较研究,注重 影响研究。
学科理论初创的 特点: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的初创 阶段,研究方法 相对简单,学科 理论体系尚未完 全形成。
学科理论初创的影 响:比较文学学科 理论的初创阶段, 为后续学科理论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比较文学学科的 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方向。
学科体系萌芽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开始形成,学者开 始意识到跨文化、 跨语言的研究需要 新的理论框架和方
践问题。
学科理论萌芽 阶段的特点是 探索和争议, 各种观点和学 派开始涌现。
这一阶段的理 论探索主要集 中在比较文学 的定义、范围 和学科属性等
方面。
争议主要涉及 比较文学与国 别文学、跨文 化研究等领域 的界限和关系。
学科理论的发 展需要经过长 期的积累和沉 淀,不断推陈 出新,逐步走
向成熟。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汇报人:abcΒιβλιοθήκη 推动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王向远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总页数】7页(P130-136)
【作者】王向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发展与传播媒介变化的三个阶段 [J], 郝岚
2.比较文学的理论形态、理论建设与学科变迁(专题讨论)——超越“国别文学”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理论形态和学科变迁 [J], 林精华
3."系谱同类项"与"功能同类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组理论对子 [J], 林玮生
4.19、20、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三种历史形态 [J], 王効民
5.论中国戏曲现代的美——兼谈戏曲三个历史阶段及三种形态 [J], 陈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讲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第三讲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C 基亚:四种主要著作(《查尔斯摩根》、
《英国在法国小说中》、《克洛代尔研究》、
《比较文学》)、认识比较文学的“性质” (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研究的“七个方面” (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 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
• D 卡雷:主要著作是《歌德在英国》,为其学
生基亚《比较文学》写序言提出定义,代表法
• C 奥尔德里奇:以《论比较文学》
(1945)为代表作;
•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国超验
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遗产与美国 生活》、《从文学看世界》、《比较文学
• (2) 法国学派的四个特点: • A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研究,即“国际
文学关系史”;
• B 强调事实联系,崇尚考证方法; • C 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科学; • D 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前提。
• (3) 法国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研究范围限于西欧文化体系与文化
遗产的范围之内;
• B 有时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忽略了
同时要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
• C 有民族沙文主义的倾向的存在。
杨、乐先生对欧洲中心主义的看法
杨说:“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不 过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方法,而欧洲人不能不从一种欧洲 的视角去看待他者”。
• 乐黛云先生曾说: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 的文化传统、思维方 式,自己熟悉的一切 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 认识这个世界。
表美国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定义。
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课件·比较文学学术史(选择填空)

比较文学课件·比较文学学术史(选择填空)
• 这种中日两国比较论, • 流露出强烈的大和民族 • 主义,其结论虽颇有参 • 考价值,但也有相当的 • 主观性。



学科先声:近代“比较文学批评”
和“世界文学观”的形成
• 什么叫做 文学批评? • 什么叫做 比较文学批评?
• 文学批评:对作品进行主观鉴赏式的评价,分析,并不对作品做 精确的实证研究。
• 俄罗斯最早将“东方”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进行比较研究,对东方文 学研究也最有成效,弥补了欧洲比较文学中长期存在的“西欧中心 论”的偏颇。
• 与西欧的比较文学相比,俄罗斯比较文学的特征,在于其东西方 文学基本平衡的全球文学视野,在于其兼收并蓄的综合性与整合 性,凭着这一优势,俄罗斯的比较文学努力走出自己的路。
• “世界历史”观念 • “世界文学”观念
“世界历史”观念
意大利 维柯 《新科学》(1725) “各民族在他们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守十一个三位一体的规律。”
德国戈特弗里德 赫尔德 《人类历史哲学要义》 “世界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诗的时代(童年)、散文时代(青壮 年)、哲学时代(成熟时野与比较意识 1 古希腊
2 欧洲中世纪 教会一元化的统治
3 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前期 欧洲的比较文学意识有所萌生
——但丁《论俗语》
二、古代阿拉伯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一)伊本• 阿布德 •朗比 《珍奇的串珠》
(二)伊本•萨拉姆《名诗人的品级》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旗帜。没有其他作品比诗歌这面 旗帜更显著了。”
法国 朗松 《朗松文论选》
• 1.朗松认为文学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文学史的方法“主要就是历 史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文学史的研究就是要“尽可能找出 最大量的通过验证的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强调文献资料重要性, 但文学史不是文学批评,应当尽可能将那些“印象式批评”、“专断 主义批评”等主观的东西剔除出去。

比较文学范围

比较文学范围

一、小题1、比较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古罗马,但丁《论俗语》;(1)诞生与确定:19世纪70年代欧洲,标志:杂志;理论类著作:1886年波斯奈特《比较文学》;课程;学位、专著、工具书。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2)新领域的开拓:教堂山会议、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3)当前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今a.理论热:解构主义;b.东西比较热:刘若愚、阐发研究、夏兴;c.文化热2、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实证方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基亚:1951《比较文学》3、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丰碑4、意大利学家克罗琪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

5、比较文学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只要跨民族,就可成立)6、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李贺和济慈;安娜和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7、文学与哲学: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古希腊悲剧对黑格尔的影响;论语。

8、文学与宗教: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同文化体系内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与佛教:跨文化体系内跨学科研究。

9、文学与心理学:15010、文学与艺术:各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歌剧、题画诗、京剧、电影等11、文学与科学: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1818——双重自我,文学与道德的冲突;史蒂文森《化身博士》——追求自由1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二、名词解释1、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

这次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由此全面调整,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王向远[提要]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

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术谱系文学批评文学史文艺学跨文化诗学[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5-0130-07一比较文学系谱学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进行纵向梳理。

在历史方法与逻辑演绎的双向运动中,可以将比较文学的学术理论系谱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期,古代的朴素的“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的历史积淀期;第二期,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以文学批评的形态存在,是比较文学的学术先声期,第三期,现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实现了“学科化”。

在19世纪末学科成立之前,比较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期,也是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与方法论,而仅仅是一种以自国为中心、在有限的国际区域视野中的朴素的“文学比较”,呈现出地域性(非世界性)、偶发性的、简单的异同对比的特征。

这种朴素的“文学比较”在古代各文明民族国家,或多或少大都存在,但情况有所差别。

在中国,长期以来,汉文学以外的文学很少能够引起中国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与研究者的注意,属于中外文学比较的文字材料极为罕见。

有的学者在谈到中国比较文学031“史前史”的时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与北方的文学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南北文学比较虽跨越了狭义的“民族”(甚至“国家”)的界限,但却是在走向融合的“中华文化”内部进行的,而且是在汉语言文学内部展开的,因此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跨文化的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真正的跨文化的文学比较,是在印度佛教经典翻译的过程中发生的。

在佛经翻译过程中,一些翻译家在印的比较中,看出了印度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的一些特点,并且提出了有关译学理论的主张及中印文学不同特征的一些看法。

但那基本上是在宗教学、语言学的范畴内进行的,而且流于只言片语。

相比而言,在古代东西方各国,最具有国际观念与比较文学意识的,首推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作家与评论家,其次是东亚的朝鲜与日本。

公元8至11世纪阿拉伯帝国广泛接收和吸纳周边各民族的文化,熔铸成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在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学者、文学家们自然产生了文学与文化的比较意识,他们喜欢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诗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并判别优劣高下。

此外,中国的东邻朝鲜和日本两国始终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强大存在,因此很早就产生了异文化观念和国际文学眼光。

朝鲜人相对于中国自称“东人”或“东方”,而称汉学为“西学”,对汉文化特别是唐朝文化的繁荣强盛,普遍具有敬畏感、自卑感,但也同时普遍产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学的自觉追求。

日本的情况与朝鲜一样,其语言文字与书面文学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而且,汉文化与汉文学东渐日本,很大一部分是以朝鲜为中介的。

因此,日本人较早就具有了“国际”的观念,在认同汉文化的先进性的同时,相对于“唐土”,有了“本朝”、“日本”、“神国”、“皇国”等民族与国家的观念,并逐渐产生了民族文学的自觉,到了18世纪的所谓“国学派”,甚至用比较的方法论证日本文学优越于中国文学,从而由文学的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发展到了文学上的民族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或称“比较文学评论”)。

这种形态发源于、并且多见于近现代欧洲国家,19世纪后在欧洲的影响下,亚洲各国也进入这个的阶段。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各民族文学迅速成熟和发展,各国文学间的联系日益广泛和深刻,各国文学的特性与欧洲的普遍性共存,使得批评家要为某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现象做出定性与定位,就要运用国际的眼光与比较的方法。

尤其是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代,为了解放思想和释放想象力,其文学视阈大为开阔,文学家们不仅热衷民间民族文化,更追求异国情调乃至东方趣味。

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批评也相应地表现出了对外部文学的浓厚兴趣,不仅突破了此前西欧的乃至欧洲的视阈、而且初步具备了包括亚洲文学在内的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广阔视野。

“比较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虽然也有高低优劣的价值判断,但它的不同于古代朴素的“文学比较”的根本特点,是批评家们淡化了本国文化中心论思想,较多地具有了多元文化意识与文化平等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看待文学的民族性与多民族构成的区域性文学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世界文学”的观念。

同时,在比较批评的实践中,一些批评家不仅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比较批评的方法,而且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问题(虽然还是很简单的),如德国的弗·施莱格尔提出的“宏观把握”与“整体描述”的比较方法,法国的斯达尔夫人提出的“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区域划分与区域比较法以及“集体性的、现实的比较”的方法,不仅具有实践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这些都为19世纪后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提供了经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及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先声。

“比较文学批评”它本质上是一种颇具主观性的、审美活动,具有很强的鉴赏性、自我感受131性、审美领悟性与价值判断功能。

①因此,它与作为科学研究的“比较文学研究”还具有相当的距离,甚至在许多重要方面,两者是矛盾对立的。

例如,“比较文学批评”具有个别性、片断性,“比较文学研究”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比较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与作品,“比较文学研究”除作家作品外,更包括了一切跨文化的文学关系;“比较文学批评”依赖主观感受,“比较文学研究”依赖客观材料;“比较文学批评”较为随意,其观点对与错难以验证,“比较文学研究”则需要严谨,其观点的正确与否能够以史料实证方法加以验证。

“比较文学”要由“文学批评”形态发展为“文学研究”形态,要由“比较文学批评”发展为“比较文学学科”,首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学科理论体系,特别是方法论体系,来规范和指导研究实践。

二比较文学学科的体系性的学术理论,不是从古已有之的“朴素的文学比较”中产生,不是从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中产生,甚至也不是从文学自身的研究中产生,而是从18 19世纪的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神话故事学等相关学科中借鉴过来的。

18世纪后,欧洲的整个思想与学术界的成果,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比较文学学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尤其是德国人的思辨哲学、历史哲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法国的实证哲学,英美人的文化人类学等,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影响很大。

可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基本形成之前或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已经由相关学科首先、或同时提出来,并部分地予以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包括:一,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理论前提,人类文化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确认,人类文化发展史及其不同的进化阶段所具有的普遍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二,文学的外部决定因素的研究,亦即跨学科研究的基点:种族、环境、时代;三,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型与基本单位:各民族文化类型及其“基本象征”物,各种文明“单位”与文明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比较、总结各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类型;四,比较研究方法:综合的、系统的,而非个别的比较(即现在我们所否定的简单化的X与Y式的双项比较);五,比较文学的研究各种研究类型,包括“原始共同语”、“神话残片”、“语言残片”的追根溯源式的“渊源学”的研究,探寻文学在各民族之间流变轨迹的“借用研究”、“传播研究”,以若干民族的集合体为单位的“文学圈”亦即区域文学的研究,对各民族文学作品按情节、题材、主题或“功能”加以分类并加以比较的“类型学”、“主题学”、“题材学”研究,等等。

相关学科的这些理论建构,在学术视野的全球性与宏观性、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证性、学科理论建构的体系性等方面,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产生与学科的成立提供了理论支撑,奠定了学理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由近代形态的“比较文学批评”,到现代形态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转型,由片断的比较方法论,发展为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论及学科方法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的欧洲国家,可谓水到渠成。

在近现代学术史及学科发展史上,一个学科的成立,还需要经历“学院化”的过程。

17 18世纪盛行的“比较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而19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主体则主要是学者和教授,主要基地在大学,带上了“学院派”的特征。

比较文学的第一部学科理论著作———英国人波斯奈特教授的《比较文学》,显示了将比较文学学院化的努力。

他把比较文学研究看成是文化史、文明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比较文学加以学术化、“史学”化了。

法国学派的理论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历史科学,属于文231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是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学的、科学的考证,这样就将“比较文学”与一般的“文学比较”划清了界线;“比较文学”不是审美的鉴赏与批评,而是一种科学研究,这就把“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批评”划清了界线。

梵·第根的这种界定在比较文学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比较文学”具备了“科学”的性质,并有理由、有资格成为一门“学科”。

对此,比较文学学术史应该给以高度的评价。

后来一直有人认为梵·第根这个定义“有明显的缺陷”,批评他仅仅从文学史的科学性角度来看待和要求比较文学,而轻视和排斥文学鉴赏和审美活动在文学发展中作用。

这样的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是对第根的比较文学“学科化”的意图缺乏理解。

第根虽然没有明说,但显然已经意识到:倘若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的形态而存在,它就不会成为一个学科,而比较文学要成为一个学科,就一定要“史学化”。

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史上,任何学术的研究都是“史”的研究,连法学、社会学研究这样的现实性极强的社会学科,都具有“史”的研究的性质,因此,“比较文学”要成为一种“科学”和一门“学科”,必须强调它的“史”的性质,即“文学史研究”的性质。

况且,第根主张比较文学要“摆脱全部的美学含义”,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完全不要审美判断,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只是要将比较文学从“文学批评”中摆脱出来,因为文学批评的本质是审美价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