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作者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课文句段体会其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自我内心,积极构建个性的精神空间〖学习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作者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课文句段体会其作用。

〖学习难点〗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课文句段体会其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长在北京。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任卫生员、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婚姻鞋》等。

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有关链接“文学的白衣天使”,是作家王蒙送给毕淑敏的一个称号。

一方面从文,一方面行医,这几个字便再贴切不过地概括了毕淑敏的特质。

毕淑敏十六七岁便来到海拔五千米的青藏高原阿里当兵入伍,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

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后,她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数百万字。

毕淑敏的散文把日常生活中似乎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似乎人人所经所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

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宋人所推崇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目标导学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目标导学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精神追求对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学生需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精神追求。
-词汇掌握:重点词汇、短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冥思苦想”、“颠沛流离”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写作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有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表达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堂讨论的形式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7.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涵,提升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在讨论时可能表达混乱,需要指导他们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
-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举例解释:
-针对思辨探究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三间小屋”的象征意义。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精神世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师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师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2课时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

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记住作者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测试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雨果,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论教养》的作者是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不是美国作家。

据此,答案为B。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动。

“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中盛放着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呵护心灵,澡雪精神是可贵而必要的事,作者用那充满灵性的文笔把平凡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

智慧的心灵,思想的火花,隽永的话语,发人深省。

字词积累广袤(mào)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嘟囔(dū nāng)坍塌(tān)灰烬(jìn)窗棂(líng)轻觑(qù)赘生物(zhuì)间不容发(fà)自惭形秽(huì)抽丝剥茧(bō)鸠占鹊巢(jiū)相得益彰(zhāng)▲测试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广袤(mào)积赞(zǎn)宽宥(yǒu)B.憎恶(zēng)游戈(yì)间不容发(jiàn)C.麾下(huī)悲戚(qī)自惭形秽(huì)D.儒养(rú)开拓(tuò)灰烬(jìn)【答案】C【解析】A.积赞(zǎn)——积攒;宽宥(yǒu)——yòu;B.游戈(yì)——游弋;间不容发(jiàn)——jiān;D.儒养(rú)——濡养;故选C。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生学案教案.doc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生学案教案.doc

9.《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

2.字词注音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惊骇()濡养()麾下()灰烬()矗立()襟怀()广袤()驰骋()坍塌()()自惭形秽()鸠占鹊巢()李代桃僵()抽丝剥茧()形销骨立()3.解释词语自惭形秽: 鸠占鹊巢:李代桃僵:抽丝剥茧:金戈铁马:形销骨立:相得益彰:间不容发: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1.赏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2.分析“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句话的含义。

3.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三、课后作业1.将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工整的摘抄下来并注音(两遍)。

2.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9个小学生教育案例个案一: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一、导言《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的一部散文集,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本导学案将指挥学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二、课前准备1. 阅读教材:《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2. 提前阅读教材,做好阅读笔记3. 准备讨论问题和思考题目三、教学目标1. 了解毕淑敏的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2. 理解散文的特点和意义3. 分析散文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教学内容1. 毕淑敏的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毕淑敏是一位闻名的散文作家,她的作品以精致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闻名。

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通过对平时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们心里深处的渴望和挣扎。

她的作品充满温情和智慧,引人深思。

2. 散文的特点和意义散文是一种以抒情、议论、描写等方式表达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文学形式。

散文通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精神的三间小屋》就是一部典型的散文作品,它通过对平时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们心里的挣扎和追求,引发读者共鸣。

3. 主题和思想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主要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倾慕。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倾慕。

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珍视,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散文的特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室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毕淑敏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背景和意义2. 讲解:讲解散文的特点和意义,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2. 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3.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问题和思考题目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散文的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和思想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内容和主题;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惜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字理解和分析;主旨归纳和阐述。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归纳主旨并加以阐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入话题,与学生进行一次思维活跃的互动,让学生思考“精神的家”,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学习活动:步骤一:阅读课文,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二:分析文章,发现细节1. 学生集体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推断出主人公的心情和思想。

步骤三:课文分析,归纳主旨1. 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学生进行文章总结,归纳出主旨。

2. 选择学生进行发言,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

步骤四:写作训练,表达思想1.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一段小短文,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的家”的理解。

2.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进行修改和提升。

五、课堂小结本堂课主要围绕着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展开。

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的家”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阅读课外读物《格桑花开》。

2. 完成作文《我的精神之源》。

七、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内容和主题;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毕淑敏吗?她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2. 你听说过《精神的三间小屋》这部小说吗?你对这部小说有什么了解?第二步:整体了解1. 请简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毕淑敏及其创作背景。

2.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第三步:深入分析1. 请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王小梅、方鸣、刘大海等人物。

2. 请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如家庭、友情、爱情、人生选择等。

3. 请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部分。

第四步:阅读讨论1. 请同砚们就小说中的某一段文字或场景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同砚们就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其深层含义和启迪。

第五步:思考提升1. 请同砚们就小说中的某个问题或矛盾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2. 请同砚们就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展开思考,思考小说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

第六步: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就本次导学活动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请同砚们就《精神的三间小屋》这部小说进行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本次导学活动,置信同砚们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愿大家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之家。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第一部分】( 文章线索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引出话题—— )分析问题—— )总结升华——
探讨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盛放内容、理想状态、如何实现我们的 目标以及这一部分使用哪种论证方法。
盛放内容 理想状态 如何实现 论证方法
第一间小屋 合作探究
第二间小屋
第三间小屋
拓展延伸
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事业?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这三间小屋的顺序能否调换?
合作探究
课后思考
我人生的五样?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举止容貌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 自愧不如别人。 字词积累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 乱。措,安置,处理。 【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 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占鹊巢】也作“鸠居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所。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 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 著。 【毕淑敏】 祖籍山东,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 属学校。17 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 役 11 年。从医 20 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 协会副主席,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 走近作者 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 30 余次。她从 1987 年开始至今,毕淑敏共发表多部作品,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 获得全国性的声誉。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 《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 篇小说《红处方》等。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教学目的和目标: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3、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这 "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 ,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 ,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 ,<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二、课文分析: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2、1 -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 ?作者是怎样写的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5、第三间 ,安放我们自身 .6、概括18、19段的内容:总结全文 ,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 ,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三、总结散文的主题: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写作特点: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 ,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根底知识熟练朗读课文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 ,找出难读难写的字 ,并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 ?〔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读一读 ,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 "乐〞为线索 ,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 "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三、精读课文 ,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 "乐其乐〞 ?9.作者自号醉翁 ,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 "醉〞与 "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 "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 ,答复以下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 "醉〞与 "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 "而〞字 ,朗读时应分辨轻重 ,指出下边一句中 "而〞字哪个是轻读 ,哪个是重读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B、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 ,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 "乐〞字写 ,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 ,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解析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解析版)

10《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3.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画出本文结构导图【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2.知识链接毕淑敏语录(1)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着你的星座运行。

如期待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2)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3)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4)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5)期望能给人勇气也易引起泪丧,关键在于期望的“值”3.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襟.怀()灼.晃( ) 自惭形秽.( ) 憎恶( ) 俯拾即.是 ( ) 驰骋.( ) (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 )形容杂乱众多。

(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 )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 )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三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建造精神小屋的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物质的享受,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作者有感于此,写下了这篇文章,呼吁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广袤(mào)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濡养(rú)麾下(huī)嘟囔(dū nang)坍塌(tān tā)窗棂(líng)要诀(jué)自惭形秽(huì)不知所措(cuò)金戈铁马(gē)2、理解词义(1)广袤:开阔,广阔。

(2)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3)宽宥:宽恕,原谅。

(4)游弋:在水中游动。

(5)困厄:艰难窘迫。

(6)濡养:滋养。

(7)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8)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9)坍塌:倒塌。

(10)窗棂:窗格子。

(11)要诀:重要的诀窍。

(12)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13)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4)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以“精神的三间小屋”为话题,分别从“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部编版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本文介绍的是XXX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人类不仅拥有空间感,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人的精神活动需要有空间,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XXX是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的作品在文学界广受好评。

她的短篇小说《预约死亡》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十分精彩。

她的作品深入探索人类内心的世界,具有独特的美学风范。

文章中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指人的心灵需要三个空间:一个是宽宥,一个是游弋,还有一个是轻觑。

宽宥是指宽容自己和别人的过失,游弋是指心灵的自由和想象力,轻觑是指抛弃一切烦恼和束缚。

这三间小屋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研究本文需要掌握一些字词,如宽宥、游弋、轻觑等。

同时,还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深刻内涵,品味文章中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通过研究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总之,本文介绍了XXX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探讨了人的精神活动需要有空间的主题。

通过研究,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内心的世界。

明的情感是我们精神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爱”和“恨”的不同表现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对立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第一间精神小屋的内涵。

3)第二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答案示例: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作者从事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出发,强调了事业对于我们精神空间的重要性。

并通过对“事业”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描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第二间精神小屋的内涵。

4)第三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答案示例: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从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重视。

并通过对“自我”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描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第三间精神小屋的内涵。

2.语言运用1)找出一句使用了比喻的话,并解释其含义。

答案示例:第8段,“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座花园,需要用爱和恨的肥料来滋润。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一、导言《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讲述三个不同的故事,探讨了人的心里世界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本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激发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3.探讨心理成长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4.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心里世界和成长过程。

三、教学内容1.《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故事梗概;2.人物分析:小明、小红、小白;3.心理成长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用书中的一段话或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心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2.整体阅读:让学生阅读整本书,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书中的三个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4.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让全班学生了解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

5.教室讨论:引导学生就心理成长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

6.作业安置: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心里世界和成长过程。

五、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2.作业评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看是否能够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

六、延伸拓展1.邀请心理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书中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2.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七、反思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题和思想,提升了对心理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认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心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掌握课文《心智的三间小屋》的内容和主题;- 了解心智的构成和重要性;- 分析故事中人物心智的转变过程;-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评价小说中的情节;-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人物心智的变化;-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小说中的情节。

三、教学难点- 理解心智的构成和重要性;- 分析心智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心智的三间小屋》;- 教具:多媒体课件、读本。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引入本课的主题——心智的重要性。

新课讲解(10分钟)1. 导入课文《心智的三间小屋》。

2. 向学生介绍心智的概念和重要性。

听读训练(10分钟)1. 分段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2. 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概念解释和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解释心智的构成以及心智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分析心智在故事中的转变过程,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心智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请几组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情节分析和思考(15分钟)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回答。

指导他们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并通过对心智的变化进行评价和解读。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心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心智。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阅读课文,并写一篇关于心智重要性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讲解- 听读训练- 概念解释和讲解- 小组讨论与分享- 情节分析和思考- 总结归纳- 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以上为《心智的三间小屋》的教案(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1)体会本文的说理技巧,理解“精神小屋”的丰富内涵。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的观点。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 年10 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毕淑敏在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她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和思考。

五、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广袤(mào)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濡养(rú)麾下(huī)嘟囔(dū nang)坍塌(tān tā)窗棂(líng)2、解释下列词语。

(1)广袤:开阔,广阔。

(2)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3)宽宥:宽恕,饶恕。

(4)游弋:在水中游动。

(5)困厄:艰难窘迫。

(6)濡养:滋养。

(7)麾下:将旗之下,即部下。

(8)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9)坍塌:倒塌。

(10)窗棂:窗格子。

3、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的是什么?六、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论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明确: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依次论述了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精神的三间小屋》《论教养》综合导学案+习题练习

《精神的三间小屋》《论教养》综合导学案+习题练习

8.《论教养》(利哈乔夫)9.《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综合导学案一、课前预习部分(一)音形义____然(mào)疲____不 ____(bèi kān)大发雷_____(tíng)____具(cān) _____ ____(quē xiàn) ________有礼(bīn bīn)____不关心(mò) _____所当然(lǐ)轻____(shuài)恪.守时间()随心所_____ ____养(hán) _____ ______(yú chǔn)宽____(shù)一____孤行 ____让(qiān)自吹自____ ____语(yàn) ____诺(yǔn)翘.鼻子()举止有____(dù)难____(kān) ____目而视遗____(hàn)____ _____造作(jiǎo róu) ____取(jí) ____ ____风雅(fù yōng)积淀.()坚持不____(xiè) ____ ____作态(niǔ niē)箴.言()____ _____ (zūn xún)____而 ____举(qīng yì) _____ _____(fáng ài)厌____(juàn) _____ ____(xuān huá) ____ ____(xù dao)____ ____(gān gà)内____(hán)随_____应变(lǐ) ____重(shèn)___诸实践自____形秽.()雄____(hún) _____怀(jīn)积攒.()宰相肚里能____船不知所____(cuò)宽宥.()不____而同_____ ____(jiāng yù)污浊.()憎恶..()()卑劣.()____视(miè) _______总总(lín lín)喜怒____乐间.不容发.()()随风飘____(shì)金____铁马无___自通(shī)铮.铮____响()游弋.()悲____压抑(qī) ____ ____骨立(xíng xiāo)惊骇.()困____欺____(è zhà)花____磨损(róng)针____在身(máng)轻觑.()濡.养()挟.持() ___下(huī)腐____(shí)____ ____ ____是(fǔ shí jí)抽丝____ ____(bō jiǎn) ____生物(zhuì)____占____巢李___桃____ ____ ____(gēng yún)要____(jué)相得____ ____ (yì zhāng) _____ _____(chí chěng)羊____小道____亮(liáo) ____ ____(yào shi)证____(jù)潮_____(xī)悄.无声息() ____塌(tān)灰____(jìn)窗____(líng)泥泞.()____ ____(zhǎo zé)飘____(líng)栖.息地()矗.立()【贸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彬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庸风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吹自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意孤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心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扭捏作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袤】______________________【宽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弋】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濡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麾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惭形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不容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销.骨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鸠占鹊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代桃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抽丝剥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铮铮作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师自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林总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者介绍《论教养》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文体是___________。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两套 附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两套  附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资料助读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是(jí) 驰骋.(chěng) 3.学生积累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该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难点)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重点)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读准字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赘.余(zhuì)窗棂.(línɡ)坍.塌(tān)要诀.(jué)困厄.(è)襟.怀(jīn)灼.晃(zhuó)
自惭形秽.(huì)憎恶.(wù)积攒.(zǎn)俯拾即.(jí)是驰骋
..(chěnɡ)云霓.(n í)
形销.骨立(xiāo)濡.养(rú)嘟.囔(dū)挟.持(xié)潮汐.(xī)灰烬.(jìn)2、理解词语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

广,从东到西的长度。

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驰骋: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泳。

轻觑:轻视、小看。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

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得,相互配合,映衬。

彰,显著。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销,消瘦。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得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

望,远远地看;即,靠近,接触。

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3、品味词语。

(1)“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回顾课文,品味语句。

1.“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从修辞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理解这句话中比喻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理解“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这句话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