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至情论

合集下载

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业师罗汝芳、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都影响至深。

徘徊出入在儒、释、道之问,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
面和多元境界。

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最终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汤显祖

汤显祖第一节“临川四梦”与“至情”论临川四梦是明代后期卓越的剧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剧作《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剧作中完整地展示了作者的“至情”论。

它们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汤显祖的“至情”论:1.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万物之情,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2.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二节《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一、对题材渊源的继承与发展。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增加其求婚的难度。

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角色,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二、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

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杜丽娘的性格发展:1.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

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步入后花园,经由花神的引点,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爱。

2.“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为情而死,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出对情人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称意成婚。

3.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情深一叙,慷慨陈词,连皇上也为之感动,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小丫头春香活泼可爱,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她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

书生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

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以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贺正皖朱三九(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摘要: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理论来源梦境历史意义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封建纲常礼教). 他反对风靡明代文坛的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力主独抒性灵,在作品中写出至真的人情.汤显祖通晓音律,但他不愿受音律的限制.他曾说戏曲”不妨拗折天下人的嗓子”.这虽然有偏激之嫌.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的创作观.汤显祖创立了临川派,强调”曲意”,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摸声”, “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一,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理论来源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皆有文名.他从小受到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 由于不肯顺从当时宰相张居正,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卓越.但因为压制豪强,触怒权贵,遭到上司的非议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反对.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l598年)愤然辞官,回归故里,于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戏曲创作.有两个人对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写道:”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时一在念.”这里的明德师就是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汤显祖少年时在罗汝芳那里接受教育.罗汝芳对李贽十分景仰,李贽的诸多论说有着十分强烈的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罗汝芳心领神会李贽的学说,并且言传身教到汤显祖的人格素养中.与追求人格独立的汤显祖一拍即合,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上人就是达观和尚,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深交.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冬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初会于南京.自南京一晤,汤显祖与达观一见莫逆,汤即拜达观为师.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极大.汤显祖显祖早年着意于儒,出入佛老,倾心于长生,而晚年栖心于佛,正是与达观的交往最终促成汤氏弃道入释.在情与理的辨析上,达观更折服汤显祖.在读到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之后. 汤显祖幡然领悟:”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寄达观》)对明代思想界”二大教主”.他曾充满深情地写道:”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全(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答管东溟》)由此观之,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剧救世, 用至情悟人的戏剧观念有深刻的影响.汤显祖少小承袭家风濡染,着意仕途.但当时科举制度腐败,官场黑暗,他坚决拒绝权贵的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在担任遂昌知县期间,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修相圃书院及演武堂,下乡助农,平反冤狱,惩处恶霸,深得民心,践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统观汤显祖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二,以梦境演绎的”至情”艺术明代前期,承袭宋元南戏和金院本戏的影响.发展衍化出包括杂剧和传奇的明代戏曲.杂剧的发展尤为兴盛, 统治者往往把杂剧作为歌功颂德和享乐消遣的工具.士大夫积极参与到杂剧的创作中.甚至皇族成员朱权,朱有敦也都热衷于杂剧创作,这些作品充斥着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纲常道德的内容.到了万历年间,传奇戏创作步人高潮,作家迭出.汤显祖就是这一时期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直指矫伪的文坛,主张反映现实.抒写真性情,本真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缚,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从戏剧创作独特的风格来看,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经久不息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他的”至情”戏曲观.汤显祖的”至情”观认为情与理不能共存.两者相互对立.他认为创作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复甘义麓》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至情”观.弟之爱宜伶学”二梦”(《南柯记》与《邯郸记》),道学也.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总于伶无与.伶因钱学”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者.这里深刻地道出了梦与情互为表里关系.也是他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所以”临川四梦”显着的艺术特征就是梦幻,汤显祖正是以梦幻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真情的追求,构建自己梦幻的至情王国.他反复在文序中申说情梦观念.在《沈氏弋说序》中写道:”爱恶者,情也.”在《赵帅生梦作序》中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在《与丁长孺》中写道:”弟传奇多梦语.”在《续虞初态?许汉阳传》云: “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不自厌.”在《寄邹梅宇》的信文中叙及:”二梦记殊觉恍惚.惟此恍惚,令人怅然.”汤显祖认为要使作品87?墨篁达到令欣赏者心动神驰的功效,莫过于用梦境来演绎人生世态,以此表现出广阔深邃的人类至情.以梦境来构思作品,实在是作为追求至情真情的戏剧家的高妙又有些悖谬之举.但我们可以在汤显祖的生活背景里找到原因.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是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仕途艰辛,官场失落,这使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历历在目的现象和经历,在汤显祖的脑海中烙下了梦魇般的印记.加之早年有追寻仙镜的历程,中年向佛的转向,所以汤显祖在隐居临川后.以梦幻的外衣来歌吟至真人性人情,显得如此熨帖,如此合情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颠峰之作,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得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之入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段话表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而且表明人世间的情事往往不可道尽,所以只有借梦幻来演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体现了汤显祖对现实的理解.既然人在现实中受到许多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要在艺术世界中打破传统的纲常秩序,表现”情”对”理”的反抗.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就是”至情”的化身.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孜孜以求,超越生死,死而复生.这一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理”的反抗.表现了对至真人情人性,自我生命的追求.但必须指出的是,汤显祖所倡导的至情,不仅仅限于至真的爱情,它是那种冲决一切,超越时空的人类至真情感.他在《骚苑笙簧序》中就赞扬屈原那忧国忧民的忠贞之情:”天下英豪奇魄之士,苟有意乎世容,非好色者乎?君父不见知,而有不怨其君父者乎?”“至情”所张扬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活力.它是对传统礼教秩序狂飙突进的冲击,它融入到了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个性独立的滚滚洪流中,是这股洪流中夺目的艺术浪花.三,汤显祖”至情”戏曲观在”言情”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中国是抒情艺术发达的国度,早在《尚书?舜典》就有这样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则加以引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所谓的”志”,就是思想感情.对真挚思想感情抒发的诗歌在《诗经?国风》中占很大比重,它们写得自然感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注疏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他认为情和志互为表里的辩证统一关系.陆机在《文赋》也写道:”颐情志于典愤”,”诗缘情而绮靡”.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感情决定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歌感情源于外物的触发.至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情是诗歌写作的动力”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抒情言志作品,例如卓文君《白头吟》,王粲《七哀诗》,杜甫《佳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出现了抒情气氛很强烈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这些作品和理论都是在传统”诗言志”的规范下进行的创作和理论总结,”以理节情”显得极为明显.汤显祖”至情” 观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在文学艺术上的共鸣.是对封建”以理节情”思想的有力挑战.是晚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国度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汤显祖的创作和戏曲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戏曲家吕天成推尊汤为”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王骥德在《曲律?杂论第三十九》说:”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巨大成就,在明末就有许多刻意学习他的风格的戏曲家,如阮大铖,孟称舜.他追求个性独立和”至情”观更是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总之,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至情”戏曲观代表了进步的时代文学潮流,对当时及后代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6参考文献:『1][明]王骥德.曲律.1983.09,第一版.r2]邹自振.汤显祖综论-2001.04.第一版.『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l964 『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中华书局,1962.『5]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

以汤显祖“⾄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184以汤显祖“⾄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李⼀鸣?中国⽯油⼤学(华东)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往⽽深,⽣者可以死,死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作为中国明代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才华卓绝,多愁善感,代表作《临川四梦》,其中“⼀⽣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所做《牡丹亭》,以不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其提出的“⾄情”论,更是明代思潮的推动和继续。

何为⾄情?倘若以汤显祖所论,世间恐怕并⽆“情之⾄者”。

毕竟能“死⽽复⽣,⽣⽽复死者”,⼈世间绝⽆这种超⾃然的形态。

但是作为虚构的⽂学艺术,是可以通过起死⽽⽣,以达到情之⾄的。

《聊斋志异》作为笔记体⽂⾔⼩说,以花妖⿁魅穿梭其间,死⽽复⽣者,不计其数。

然有《连城》⼀篇,以其出⾊的知⼰之爱,经历⾄死,⾄⽣的爱恋,体现着个性的⾃由与解放,⼜富有现代传奇⾊彩,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优秀的作品之⼀。

清代杰出的诗⼈,⽂学家王⼠祯在其笔记⼩说《城北偶谈》中曾评论说:“雅是情种。

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

”可见,《连城》⼀篇与《牡丹亭》确有异曲同⼯之处。

“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存在,⽑诗⼤序就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为志,发⾔为诗。

情动于中,⽽⾏于⾔。

”此处的“情”是说内⼼情感,诉诸于诗⾏。

诗是饱含情感的产物。

汤显祖⽤情之深表现在他的戏剧作品当中,浓烈的《牡丹亭》,以其⾔堪为“⾄情”。

这种唯情⾄上的美学观,推动了晚明个性思潮的解放,⼜蕴涵着反对封建束缚,⽢为礼教抗争的积极思想。

其⾄情理论不仅仅是⼀种美学上的概念,更是⼀种代表着晚明精神的⽂化符号。

⾄情论,如果仅仅但从死⽽可⽣的⾓度来讲,过于偏狭。

综合考察,其⾄情论⾄少包含以下内涵:汤显祖的“⾄情论”的内涵不仅仅包含男⼥私情,还包含着⼈的⼀切⾃然情感。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个有情之⼈,不愿以“后妃之德”解读《关雎》,⽽她认定出这是⼀⾸恋歌。

汤显祖的至情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汤显祖的至情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汤显祖的至情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姚文艳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3期汤显祖,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以其《临川四梦》达到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做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而因何使其铸造了一峰多秀的气象而使同时代作家只能望其项背呢,笔者以为不单在于其情节结构的离奇、曲词音律的优美,更在于其对“至情”的追求。

汤显祖的“至情”论与明代中后期王学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活跃有重要关系。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前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其后的泰州学派进一步把“心即理”发展为理就是依本心而行,百姓日用即道,道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快乐。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极力宣扬“情”的解放。

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是使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也随之鲜明,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也陆续涌现。

文学家们面向现实,注重用通俗的语言,真实而细致地开掘和表现人的心灵,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致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过程。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是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临川四梦”即是汤显祖“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的具体体现。

“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1587)、《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因皆由神灵感梦来演绎故事情节而名之,以《牡丹亭》成就最高。

汤显祖“至情观”辨析

汤显祖“至情观”辨析

21 0 2年 1 月
J n2 2 a .01
汤显祖 “ 至情 观 " 辨析
唐 卫 萍
( 京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北 京 北 10 7) 0 8 5
[ 摘
要】 汤显祖 的 “ 至情观”在其戏剧作 品尤其是 I 士丹亭》 中展露无遗 ,然而 “ ”在 汤显祖这里 情
至少包 含两 个方 面 :一是对 “ ” 的承认 和赞 美 ,二是 “ ”对 “ ”的引 导 和收束 。前 者是 论 情 理 情


据徐朔方先生的考证 , ( 丹亭》 本事主要依据 的是 ( 丽娘慕色还魂记》话本 。如果我们把汤显祖 牛 土 卡 土 处 理 文 本 的方 式加 以明晰 地展 现 的话 ,汤显 祖所 关 注 的 问题庶 几 得 以显 现 出一 些 眉 目。 因此 ,汤 显祖 对 此
话 本 所做 的改 编是 进入 文 本 的一个 切 口。 两部 作 品 的 旨趣在 开篇 诗 当 中就非 常 明晰地 呈 现在读 者 的 面前 。话本 开场 诗 写道 : “ 闲向书斋 览 古今 , 罕 闻杜女 再还 魂 。聊将 昔 1风 流事 ,编作 新 文历 后人 。 这首 开场 诗 当 中 ,我 们可 以获 得三 个基 本 信息 : 3 ”【 从
史》 卷二三。本传载 : “ 张居正欲其子及第 ,罗海内名士以张之 。闻汤显祖及沈懋学名 ,命诸子延致。显 祖谢弗往 ,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 。 ”汤显祖后又不肯与张居正三子张懋修结交 ,云: “ 吾不敢从处女
子失 身也 。 1 ”[ 1 之 间颇为 自负狂傲 ,因而 春试 又下 第 。张 居正 死后 ,汤显祖 以三 甲二百 十 一名 赐 同 进 士 言语 出身 ,后 因不 受辅 臣 申时行 、张 四维 的 网罗 ,于礼部 观政 一年后 自请 赴任 南京 太 常博士 。

汤显祖至情论

汤显祖至情论

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论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至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至情”的感悟。

本文将拟对其至情论作简要论述。

一、“情”与“非情”“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而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立鸡群,并在文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是人主动进取的一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在一定篇幅的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总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方方面面。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小到了男女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比“欲”的内涵要高,“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至真、至善、至美之物,如杜丽娘自身所言“一生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而“非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生与杜宝、陈最良三人始终围绕着“学而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一个“非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生以才自许,但一出场便堕入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一辈子诗书,最终不过是一介陋儒而已。

而杜宝对宦途生涯总是充满着一种忧患与疲倦感,又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一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子杨氏,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言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对于 汤显祖至情观与红楼梦爱情观的看法

对于 汤显祖至情观与红楼梦爱情观的看法

对于汤显祖至情观与红楼梦爱情观的看法曹雪芹的这个“情”字,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

汤显祖认为“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为情多”。

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

所以,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就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

他追求“有情之天下”。

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样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他写的《牡丹亭还魂记》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

剧中有一句有名的话:“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是要寻找春天。

但是现实社会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要“因情成梦”,更进一步还要“因梦成戏”——他的戏剧作品就是他的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

曹雪芹的“情”的观念,和汤显祖一样,是“儿女之真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

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

他和汤显祖一样,也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

但是他和汤显祖有一点不同,就是尽管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他依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情之天下”,可能很短暂,可能是瞬间,甚至可能是悲剧,但它确实存在。

在汤显祖那里,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存在于梦中,而在曹雪芹这里,贾宝玉的春天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可以说,在这里,曹雪芹也比汤显祖提升了一步。

【戏曲专题复习】——汤显祖

【戏曲专题复习】——汤显祖

汤显祖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一 .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

二 . 《红泉逸草》、《雍藻》(已佚)和《问棘邮草》等三部诗集。

三 . 《牡丹亭》( 1598 )、《南柯记》( 1600 )、《邯郸记》( 1601 ),《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在剧中完整展示“至情”论。

四 . “至情”论。

(一)主要源于泰州学派,也渗透着佛道因缘:1.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在《近溪子集》等书中提出“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肯定人的多重欲求。

2. 王学左派李贽论说有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对汤显祖产生积极影响。

3. 与李贽并列为当时思想界“二大教主”的禅宗佛学家达观影响汤显祖。

4. 隐居传统、寻幽爱静的家庭祖训的影响。

(二) “至情”论表现:1. 宏观上,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1)“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 2 )“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 3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2.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 途径上,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表达。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一 . 《牡丹亭》蓝本应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思想性:(一)与话本比较,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1.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

2. 话本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爽快;剧中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难。

3.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单薄;剧中则创造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丰厚完整。

4.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地演述出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汤显祖至情论的理解

汤显祖至情论的理解

汤显祖至情论的理解1. 引言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学家,他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牡丹亭》。

而《牡丹亭》正是他至情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汤显祖通过这部戏剧,阐述了自己对于爱情、人生和命运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形成了独具一格、深入人心的至情论。

2. 至情论的内涵至情论是汤显祖对于爱情和人生观念的总结和阐述。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主要人物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关于爱情、命运和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

首先,汤显祖认为爱情是人生最重要、最真实、最美好的东西。

他将爱情视为人类感性力量最高尚、最纯粹、最无私的体现。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与柳梦梅相见,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汤显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它能够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自己的信念。

其次,汤显祖认为命运并非不可改变。

他反对宿命论,主张人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汤显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虽然命运有时会给人带来困境和苦难,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付出努力去争取,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汤显祖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志。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去选择和追求幸福。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以及其他一些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自由的追求。

汤显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应受到社会和传统的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3. 至情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至情论作为汤显祖思想的核心,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丰富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内涵。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真实地揭示了人性和爱情问题而闻名于世。

至情论思想贯穿于整个剧本中,使得这部戏剧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80408摘要汤显祖是我国明朝中晚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著作《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紫钗记》(即“ll缶)ll四梦”),之所以为历代所喜爱和推崇,除了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外,更主要的原因是“Jl每JJJ四梦”所包含的作者的进步思想,即“至情”主题的宣扬和对以“情”为基础的人性的关注。

明代初期,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从宣扬“天理至上”发展到“以理杀人’’,理学的森严统治到了极点。

到了中期,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阳明心学逐渐崛起并得到广泛传播,在士大夫心里占掘了主要地位,实现了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启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自身对现实的体会逐渐加深,以及受罗汝芳、达观和李贽等师友的影响,汤显祖反观人的本性,开始了对“至情”理想的追求和对程朱理学的挑战。

“临JlI四梦"可谓是四颗重磅炸弹,不仅在文学艺术界,而且在思想观念领域都有震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毕竟理学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并没有完全抛弃正统理学的思想;作品中多处包含了对理学的妥协。

但尽管如此,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喊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而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汤显祖的研究从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就开始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研究者选取了的不同的研究重点。

有人研究其作品中的文词鉴赏、曲律辩证,有人研究其作品中的精妙情节及其讽刺意味,还有人关注到了作品中戕害自然本性的精髓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汤显祖作品的理解,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文学和戏曲的角度入手的,从思想层面对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作品很少。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择了从思想角度入手,对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尝试性探析。

首先,本文根据“意识取决于一定物质条件”的哲学原理,详细阐述了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其次,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汤显祖“至情”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再次,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汤显祖作品中所渗透的“情”的思想及其从“一点情痴”到“生死为情"的升华,并重点阐述了汤显祖关于“情”与“理”的关系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汤显祖虽然“主情”,但并不是单纯的要以虮隋”代“理”,而是驳斥虚理、张扬实情,基于真情、维护合理,统一理欲于真情。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作者:李一鸣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为中国明代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才华卓绝,多愁善感,代表作《临川四梦》,其中“一生四梦得意处”又“惟在牡丹”。

所做《牡丹亭》,以不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提出的“至情”论,更是明代思潮的推动和继续。

何为至情?倘若以汤显祖所论,世间恐怕并无“情之至者”。

毕竟能“死而复生,生而复死者”,人世间绝无这种超自然的形态。

但是作为虚构的文学艺术,是可以通过起死而生,以达到情之至的。

《聊斋志异》作为笔记体文言小说,以花妖鬼魅穿梭其间,死而复生者,不计其数。

然有《连城》一篇,以其出色的知己之爱,经历至死,至生的爱恋,体现着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富有现代传奇色彩,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优秀的作品之一。

清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在其笔记小说《城北偶谈》中曾评论说:“雅是情种。

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

”可见,《连城》一篇与《牡丹亭》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存在,毛诗大序就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此处的“情”是说内心情感,诉诸于诗行。

诗是饱含情感的产物。

汤显祖用情之深表现在他的戏剧作品当中,浓烈的《牡丹亭》,以其言堪为“至情”。

这种唯情至上的美学观,推动了晚明个性思潮的解放,又蕴涵着反对封建束缚,甘为礼教抗争的积极思想。

其至情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上的概念,更是一种代表着晚明精神的文化符号。

至情论,如果仅仅但从死而可生的角度来讲,过于偏狭。

综合考察,其至情论至少包含以下内涵:汤显祖的“至情论”的内涵不仅仅包含男女私情,还包含着人的一切自然情感。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个有情之人,不愿以“后妃之德”解读《关雎》,而她认定出这是一首恋歌。

汤显祖的至请说代表形象杜丽娘

汤显祖的至请说代表形象杜丽娘

汤显祖的至请说代表形象杜丽娘•相关推荐汤显祖的至请说代表形象杜丽娘汤显祖的“至请说”以及代表形象:杜丽娘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他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他的“至情论”思想和艺术才能的剧作。

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引)《牡丹亭》的故事来源于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不过话本演绎的是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因游园感梦而亡。

她自画的小照为后任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

柳因而日夜思慕,并和丽娘鬼魂幽会。

在告知父母之后,为杜丽娘发冢,起死回生,成就婚姻,终偕连理。

这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

而《牡丹亭》剧本却是写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幽思难忘,抑郁而死。

杜宝迁官离开此地,将杜丽娘葬于官衙后花园。

柳梦梅上京赴试,借住杜家原址,无意中拾到杜丽娘自画小照,他看画思人,终于感动杜丽娘的鬼魂,与他相会。

在柳梦梅的帮助下,杜丽娘起死回生,和柳生结为夫妻。

但此时已位及人臣的杜宝却把杜丽娘看成妖孽,不但不承认柳梦梅是女婿,还请皇帝着人擒拿“妖女”。

一直到柳生考中状元,杜丽娘又上朝申诉,由皇帝出面作主后,才终于承认了这对夫妻。

汤显祖以生花妙笔,将话本所体现的传统的还魂故事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使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牡丹亭》里最主要的人物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人物,《牡丹亭》对杜丽娘的性格,以及她的独特性格的发展,作了合乎情理的描写:杜丽娘,出身在一个名门大家,父母对她的教育是传统的封建礼教教育,使她具有许多为封建家长所要求的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谨守闺训,淑静端庄等等。

,在父母的管束下,杜丽娘在太守衙门住了三年,居然没去过自家的后花园!但是杜丽娘毕竟是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她和常人一样,具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精神上的被压抑、枯燥单一的生活环境,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苦闷,同时也萌生了反抗的意识。

阐释“至情论”的《牡丹亭》

阐释“至情论”的《牡丹亭》

阐释“⾄情论”的《牡丹亭》《牡丹亭》讲了⼀个杜丽娘起死回⽣的故事,阐述的是“有情⼈终成眷属”的理念,因⽽在民间有个名字,叫做《还魂记》。

这部剧是明代万历年间戏剧⼤师汤显祖创作的爱情悲喜剧,也是《西厢记》后,中国戏剧史上⾥程碑式的剧作。

《牡丹亭》的故事是这样的——贫寒书⽣柳梦梅,⼀⽇梦见在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位姑娘,说与他有姻缘之份,从此柳梦梅便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的⼥⼉名叫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

她读《诗经·关睢》章⽽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便昏昏欲睡,睡梦中见⼀个书⽣⼿拿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遂在牡丹亭畔幽会。

从此杜丽娘愁闷消瘦,⼀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将⾃⼰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将⾃画像藏在太湖⽯底。

杜丽娘的⽗亲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有情⼈终成眷属。

这个剧情,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由幸福的爱情观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问世以来⼴经传演,众⼝交誉,并在艺术创作⽅⾯深刻影响着后世来者。

在中国⽂学史上,从产⽣《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约过了三百多年,但封建礼教对⼥性的束缚和压迫却愈演愈烈,正统理学对⼥性的⾼度防范和严厉禁锢令⼈窒息,汤显祖正是截取了这⼀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杜丽娘这⼀典型形象。

故事⾥,迂腐的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好⽐封建礼教的樊笼,禁锢着杜丽娘的⾝⼼。

⽗亲按照封建礼仪条规来管制她,以⾄于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没有去过。

杜丽娘的母亲要把她调教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连⾐裙上刺绣鲜艳的花鸟都要受到⼲涉和责怪。

可以说,杜丽娘的处境⽐《拜⽉亭》⾥的王瑞兰、《西厢记》⾥的崔莺莺更为冷酷困厄。

然⽽,作为⼀个具有独⽴识见和⾃主情感的⼤写的“⼈”,杜丽娘出于天性的对于⾃然春光的喜爱、出于本能的对于美好情爱的强烈追求,以及建⽴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终于使她由⼀位淑静温顺的娇⼩姐,转变成⼀位勇于同封建礼教决裂、敢于为爱情献⾝的深情⼥⼦。

汤显祖至情论名词解释

汤显祖至情论名词解释

汤显祖至情论名词解释
摘要:
一、汤显祖至情论的背景与影响
二、汤显祖至情论的主要内容
1.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三、至情论在《牡丹亭》中的体现
四、至情论的意义与价值
正文:
一、汤显祖至情论的背景与影响
汤显祖的至情论诞生于明代,受王学左派的影响,他大胆提出“情”字,以与宋明之理对抗。

他的至情论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汤显祖至情论的主要内容
1.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汤显祖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生下来就带有情感。

他在《耳伯麻姑游诗序》中写道:“世总为情”,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人生而有情”。

他主张,万物之情,各有其志。

2.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汤显祖认为,有情感的人生有高低境界之分,至情是最高境界。

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这段话描绘了至情的强大力量。

三、至情论在《牡丹亭》中的体现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论的最好诠释。

在剧中,主人公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展现了至情的强大力量。

这部剧不仅揭示了人性的深处,也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四、至情论的意义与价值
汤显祖的至情论是对传统理学的一种挑战,它强调情感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启示人们,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情感,追求真实的自我,这也是至情论的价值所在。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牡丹亭》是元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越剧,被誉为越剧中的经典之作。

至情论是《牡丹亭》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关于至情论的简答题。

1. 请简要解释何为至情论?
至情论是指剧中女主角李师师对于悲剧的直接表达和宣泄,通过她的言辞和情感的挥洒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挚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2. 至情论在《牡丹亭》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至情论在剧中起到了凸显主题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通过李师师的至情论,剧中悲剧的情感得以充分展现,观众得以真切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苦闷,加深了观众对悲剧中人物的同情和共鸣。

3. 请举例说明李师师在《牡丹亭》中的至情论?
在剧中,李师师的至情论体现在她对于爱情的呼唤和悲伤的表达上。

比如第二本《玉镜台》中,她对柳梧的追思和对自己爱情的渴望都在至情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4. 至情论有何特点?
至情论具有直接表达、慷慨激昂、情感深沉的特点。

它不拘于形式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对于情感的抑制和隐藏,通过剧中人物的真情流露和言辞的发泄,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世界。

5. 为什么至情论在《牡丹亭》中被广泛运用?
至情论在《牡丹亭》中被广泛运用,首先是因为汤显祖希望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强调女性角色的主题,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她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至情论在情感宣泄和表达上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加深他们的代入感。

汤显祖情至论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汤显祖情至论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J an 12006Vol 18No.1汤显祖情至论对儒家思想的扬弃邹元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关键词]情至论;儒家思想;扬弃[摘 要]六经“贵生”、“深情”、“爱人”之“道心”几绝而大义不尽明的根本原因,是汉儒、宋儒牵合拟附之罪造成的。

汤显祖的“道心”、“深情”说与朱熹的“道心”、“人心”说是大相悖谬的。

根源在汤氏讲道气,而朱子讲理气;汤氏言情至、至情(即朱子所说的“形下之私”),朱子却言性命之正;朱子道心人心截然两分,汤氏则道心至情(人心)两相涵咏;朱子是人心听命于道心,汤氏却是道心具含至情(人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6)0120109206[收稿日期]2005-08-26[作者简介]邹元江(1957-)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与哲学。

汤显祖一生“贞于孔阜”,其情至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1]。

但汤显祖在吸纳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与汉儒、宋儒多有辩难。

这是学界过去很少注意的。

一汤显祖对汉儒和宋儒,尤其是对张载、程颐、朱熹等“牵合”、“拟附”儒家经典有颇多微辞,认为他们“逊心圣道”。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十四岁的汤显祖任浙江遂昌知县。

就在这次任上(四十四~四十九岁),汤显祖建射堂和书院(合称“相圃书院”),又修尊经阁(图书馆)、启明楼,并常常亲自为诸生讲授儒学经典。

与此同时,又遍访学博林鹤之士,力倡尊儒家经义,开启民心民风。

当听说右族有包子昭氏,虽一辈子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却崇仰儒学经义,传授其子,其长厚声名传于乡邑,汤显祖深为钦慕,亲自将这位老先生延请到书院宾礼之。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的一个杰出戏曲家,其代表作品《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在戏曲创作中,汤显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深层次,并且在其作品中不断地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而“至情”思想则是汤显祖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汤显祖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其思想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2.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应用和影响。

3.分析汤显祖“至情”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该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四、研究展望
本文对汤显祖“至情”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旨在进一步挖掘汤显祖思想的丰富内涵,探讨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由于研究的深入与广泛性,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论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至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至情”的感悟。

本文将拟对其至情论作简要论述。

一、“情”与“非情”
“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而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立鸡群,并在文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是人主动进取的一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在一定篇幅的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总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方方面面。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小到了男女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比“欲”的内涵要高,“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至真、至善、至美之物,如杜丽娘自身所言“一生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而“非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生与杜宝、陈最良三人始终围绕着“学而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一个“非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生以才自许,但一出场便堕入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一辈子诗书,最终不过是一介陋儒而已。

而杜宝对宦途生涯总是充满着一种忧患与疲倦感,又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一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子杨氏,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言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陈最良莫明其妙地寄了一封书,便得到了自己以为已经绝望的功名。

柳生的状元得来更莫名其妙,传奇将一个眼中毫无文字的苗舜宾拉来充当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他取中柳生,这才使得柳生取得状元之位。

这其中的讽刺意味就更浓了。

二、何谓“至情”
正如《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汤显祖认为那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感情不同于普通的男女恋情,而是“情之至”。

所谓“情不知所起”,是指这种“情”乃与生俱来,不需要任何具体缘由;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则是指这种“情”具有超越生死的绝对自由性。

这种不能“以理相格”的“情”,即是所谓“至情”。

事实上,“至情”说早在中国神话中便初见端倪,传说舜帝之二妃娥皇、女英之死是因为痛失丈夫、殉情而死,这便为“至情”提供了依据。

要做到“情之至”,就必须超越生死之间的界限,为了实现理想中的情,既应该为它而死,更应该为它起死回生,否则,就不是“情之至”。

为情而死,说明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真情,但如果梦见了却不为其而死,就不足以表现杜丽娘精神渴望的热切与强烈,作者展示主人公的出生入死,是为了表现杜丽娘理想实现的痛苦性和艰难性;为情再生,则是真正爱情呼唤的结果,“死而不至于复生,也不足以表现杜丽娘实际追求的果敢和坚决”,从而昭示了至情具有冲破一切束缚、连接人间地府的巨大力量。

其中由死亡引出的冥界、仙界是实现团圆的重要途径。

可见,死亡在情感这条主线上,不仅凸显了悲剧力度,还延续了情,改变了情的性质,同时也作为一种手段让情感结束在平凡的夫妻恋关系中,更重要的是死亡体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状态的深层思考,即表明“至情”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层次。

三、情与理的冲突
“人世之情,非人事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的这段话体现了他思想中情与理的冲突,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自古以来,能将情与理的关系处理得甚好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紧密相连的。

古代封建礼教盛行,“理”的存在是对既成教条的被动接受和扼杀人性的遵守。

作品中,情与理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梦中之情产生。

当时现实的社会,在程朱理学严酷的统治下,强调的是“灭人欲,存天理”,进步的作家、思想家正是看到了“理”的不合理性、理学家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以及普通百姓正常的自然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才敢于打出“情”字大旗;也正因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不但致力于情欲的追求,而且亵渎了情欲本身的纯洁性,他们才提倡合理的情欲。

然而,在当时提倡情欲解放并以鲜明的舞台形象现诸人们的视觉,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它要冒着不被人理解的风险。

但汤显祖却特别强调“情”的巨大作用,赋予了它起死回生的强大力量,并指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是的,普天之下,有良知的健康的血肉之躯,谁不需要生存的真情呢?谁没有生活上、情感上的欲望呢?但要实现这种真情和欲望,只有在梦中才行,既要有冲破“天理”规范的勇气,更要有超越生死界限的大胆行动,即使上天入地、生生死死都无所顾忌,因而才有了梦中之情。

其次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差异。

杜丽娘为情而死,为了与理想男性结为夫妇而不顾一切,死而复生,这无疑体现了这个女子的真性情。

然而,起死回生之后,当石道姑转告她说柳梦梅想成亲时,她竟一反前态:“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

”这与梦中的杜丽娘简直是判若两人。

柳梦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

”她则认真严肃,正色而道:“秀才,比前不同,前者鬼也,今者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人鬼之分、情礼之别,由此可见一斑。

就情本身来说,杜丽娘的所思所梦都已圆满实现,她与柳梦梅也成了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夫妻。

然而,一旦离开阴界来到现实社会之中,她竟自觉地实践曾将其压抑得窒息了的“礼”,这固然说明了当时封建理学对人们巨大的控制力量, 同时,这又说明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其情的个体实现必须转化为社会实现,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

情的个体实现是在没有束缚的梦中和阴间完成的,而社会实现则必须要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才有可能。

综上所述,汤显祖“至情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是其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体现。

“理”虽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但“情”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是望尘莫及的,汤显祖在作品中将“情”提升到了可以超越生死的高度:“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如果说一般的情不能与理抗衡,那么,至少“至情”是可以与理平起平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