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一体,诗禅融合

合集下载

古诗诗画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及实践

古诗诗画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及实践

古诗诗画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及实践作者:逄锦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2期逄锦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小学。

一方面,学生要背诵古诗;另一方面,学生还要理解古诗的内容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所以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认为其太过抽象,不好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积极地研究古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经过总结和提炼,教师们发现采用诗画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古诗教学的困境,全面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所以对诗画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与讨论,这对于语文教学实践指导而言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

一、诗画一体化教学的意义诗画一体化教学是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等做全面的分析,这对于教学的具体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从概念分析来看,诗画一体化具体指的是将古诗和图画进行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就这种教学方式的具体应用来看,其具有两个突出的特性:1.互补性。

所谓的互补性指的是图画和文字可以实现互补。

一方面,学生在文字阅读的时候可以基于图画从而准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基于图画学生可以联想古诗所写的内容并记忆相关的文字,这种互补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是很有价值的。

2.直观性和具象性,所谓的直观性和具象性具体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图画直观地了解古诗的文字内容,这会极大地简化学生的文字理解难度。

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学生无论是进行古诗内容的理解还是记忆背诵都会更加的简单。

二、诗画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从上文的具体分析来看,诗画一体化教学对于学生古诗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帮助,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推广诗画一体化教学具有显著的价值。

就目前的分析来看,诗画一体化教学在具体利用的时候会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是教学设计。

所谓的教学设计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和安排。

在诗画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了如下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

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面上并 与画合二为一, 不仅 要求诗 画的意境 相 通, 更要求书风和画风的一致。 在 画面上直接题
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 王宰始 肯留真迹。 …‘ 十
日画一水, 五 日画一石” , 如不是对画家艺术创作
画与诗在 艺术精神和创作意境 上的完全 融
文 人画的发展 密不可分。 文 人 画的绘 画主体为
中有诗”的审美标准, 大力倡 导诗 画的融合。 另
如“ 诗 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古来 画师非俗
士, 摹 写物象略与诗 人同” “ 诗不能尽, 溢而为
画家借以表达感情、 抒发个性、 增强绘 画艺术感
染 力的重要 手段之一。 这 种具 有鲜 明的民族特
融为一体。 这 种画与诗的结合, 虽然还不是画家
自 题自 画“ 诗 画一体” 的完全形态, 但画与诗的不 解之缘到北宋已经完成。
谈到此, 我们不能不说如果 没有书法这一
媒 介,画和诗 的融合是达不 到水 乳交融的境 界
的, 书法实 际上成为了 诗 画在画面上结合 的一个 关键 因素。画有 画风 , 书有书风 , 把诗 书写到 画
具代表性。 清人杨昌际就有旬 日:“ 题画诗 沉郁 淋漓, 少陵独步, 自后作者, 凡遇珍玩碑碣, 多师 其意。 ” 杜甫的题 画名篇 《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就深受后人推 崇, 其诗 曰:“ 十日画一水。 五 日画

马蹄香” 等。 从 当时的标准来 看, 乃是注重画家 对诗的体 会是否真切, 画的意境能否与诗的意境
诘之 画, 画中有诗。 ” 对绘画明确提 出了 一个 “ 画
的综合性艺术, 这 是中国画独特 的艺术魅 力。 中
国画与诗 的结 合, 不仅丰富 了画面的艺术 表现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作者:李白荣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8期王维以诗闻名,而且擅长书法、音乐、绘画,曾师法画家吴道子,又融合李思训的画法,创造了萧疏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被称为南宗画派之祖。

他的山水诗创作,继承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谢灵运的创作风格,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以禅宗的审美观去聆听自然界的音响,他的诗中充满画意、禅趣,那究竟其山水诗中诗、画、禅的关系如何呢?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他与孟浩然共同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后人常将两人相提并论,称为“王孟”。

对比两人的创作,“王以高华精警胜,孟以自然奇逸胜”(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诗中无我”,而孟浩然的山水诗是“诗中无画”“诗中有我”。

首先,在景物描写中,注重构图。

中国的绘画,特别注重画面的层次感,画家用自己的灵感来组合画中出现的景物,创造出和谐一体的画面效果。

绘画中,还存在视角的变换,由不同的视角观看同一物体,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宗白华所说:“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物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因此,在一幅画中,对同一景物,既可以从下仰视,也可由上俯视,从而形成“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

王维的诗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

其次,色彩鲜明,光和影的搭配和谐。

绘画中,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渲染出绚丽的景物,再现自然的美丽。

诗歌创作中,也同样有色彩的出现。

作为一位画家兼诗人,王维善于捕捉山水景物中的色彩,并将这些色彩调和,使它们共同呈现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中,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具有鲜明色彩的风景画。

一幅好的绘画,不仅有色彩的搭配,而且还应注意表现光与影对画面的影响。

王维的诗中,也有明与暗,光与影的差别。

对于绘画来说,不同的光影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而光线的强和弱,又使景物的颜色或深或浅,变化不一,同一幅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中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诗人王维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光与影的搭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艺术,e墙I A rt s c i r d o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T E X T/王望总论“诗中有l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诗与J母I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足语言和时间艺术,I田i是造型和空间艺术。

二者各具特点和短长。

“诗画一体.诗画一律”人们大多是从形象意义卜谈论的。

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最早提出“画是静默的诗,涛是语言的画”。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诗与l田I的联系,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

所谓I田j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嘲补足,从而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画统一的境界。

历史上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发展情况有两种形式。

第一,因观画而成诗。

屈原四言诗《天问》所吟咏的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就是根据壁硒内容描述而成。

第■,囚诗I『|j作』田I。

顾恺之《洛神赋》以曹植的I司名诗篇演绎而成画。

这种情况在唐代更为常见,像王维、皎然、杜牧等诗人兼画家的人物在艺术实践中都注重加强诗与画的融合。

在北宋时期,曾以官方的形式i殳市画院,专门培养绘画人才,考试以写景的诗作为题日,让厕家学会运用诗的情思米塑造画境。

但是小论是因为绘画可以表达诗的情思而受重视。

还是因为官府的大力提倡,人们都末能真正从理论上对绘画与诗的关系作m解释,直到宋代苏尔坡称“味摩诘诗,诗中自.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的话说出后。

在意识形念上才清楚地表明r这一美学命题。

但足诗与画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它们相覃包容而,j己妨碍。

诗与画的相融性1.形式卜的相融性这种相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境界的交融,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上并无题诗。

却有诗的意境。

所谓“画中诗”。

“画是有形诗”。

另一方面,借助书法这一媒介,在画的空白处补涛,对主题进行补充的和阐发。

从而发挥语言艺术之特长而补造型艺术之不足.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引导观众充分理解作品的象外之意。

比如宋徽宗在《腊梅山禽图》中一株梅花由右向E。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就是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通过诗歌的表现和绘画的表现来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鉴赏绘画作品的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诗歌的表现来感受绘画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入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情趣。

通过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感悟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升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使他们更加专注和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拓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往往以解读绘画作品为主,而忽略了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而通过“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可以将文学与美术结合起来,拓展鉴赏对象的范围,丰富鉴赏内容的多样性。

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鉴赏方式和角度,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和绘画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和比较。

通过诗歌和绘画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诗画合一的创作任务,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创作和绘画作品的制作来感受诗歌与绘画的结合之美。

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画合一的意义,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层面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诗画结合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认知层面的引导和启发,通过诗画合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艺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够拓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丰富教学的多样性。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

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

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

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

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

"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

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人们中国佛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内容、创作的群体以及诗歌的形式、题材、创作境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古代诗歌影响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80-01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即形成人们称之为的中国佛教。

从南北朝后,佛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汉文化主要思想支柱之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之,佛教也对中国传统诗歌带来了重要影响。

一、佛教中的时空观对诗歌的影响在我们所运用的语言中,其实有许多是来自佛教用语,比如"大千世界"、"劫难"、"地狱"、"刹那"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在时空概念上用的。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辽远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

把空间无限度地放大,让有情众生看到了摆脱生死轮回的美好希望。

在时间观念里,佛教认为宇宙中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它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世俗经验世界的时间概念。

随着佛典的翻译,佛教拥有的这些高维时空观念也进入了中国,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儒家文化长期压抑文学创作中自由表现的局面,激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佛教的微观时间概念如刹那、须臾、一瞬、瞬息等也被中古文人吸收到文学创作之中,如"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诗》,;"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萧纲《十空诗》第一首《如幻》。

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诗的本体是一种思维的情感,读者在赏诗时,当 然也不能用常态思辨,而是只能用“体验”。所谓“体 验”,即是泯灭物我的分别,自然涵泳与诗中所提供 的具体情境之中。诗的本体是脱离语言,不可表达的 一种“沉默”,所以当读者达到欣赏的极致,即以全部 身心体会到诗人传达给他的诗情之后, 他自然也会 陷于沉默之中,感到他的体验无法以言语来形容。
禅作为古代佛教中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特别 法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特别的意义。那些出家 离俗的大德大智之高僧,他们所作的禅诗多是指借 诗指禅,以开悟诗、警示句、示法诗、述怀诗、辞世偈、 禅门偈等抒发他们对禅意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禅虽然是一种修行方法,但通过禅定之修炼,我们可 以理解禅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超越自我、回归自 我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生命的体悟,是一种审美的 情趣和艺术的意境。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受到禅宗思想影响比较深 刻,反映到他的山水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对禅 意的这一特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曾有所反映。如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 照青苔上。”句中的“返景”,“复照”,看似写出静中有 动、动中有静之景,其实正好拓展了诗的意境—— —返 照,体现了禅家极重视的内省功夫。又如他的“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见,明月来相照”等 诗句,都含有浓重的禅味,达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与 王维同时或较晚的诗人,如李白、储光羲、韦应物、白 居易、元稹等,他们的诗也曾受到禅的影响,仅仅是 数量有多有少,程度有深有浅罢了。到了宋代,以禅 入诗,蔚为风气。诗人与高僧为友,论诗谈禅,互相切 磋,互相启发,诗情禅理,各臻其妙。如苏轼与佛印的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朱俊海(广西梧州学院中文系, 广西 梧州 543002)

诗画合一魅力无限——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有机融合的探究

诗画合一魅力无限——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有机融合的探究

诗画合一魅力无限——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有机融合的探究【摘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促使学生走进古诗情境之中,领悟其中的文本内涵和文本情感。

其中,诗画合一教学法就是一种诗画交融的教学方法,将其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古诗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培养小学生的诗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诗画合一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孩子们的课业学习增添一抹新色,就成了老师们的挑战。

现今,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讲、读、背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枯燥乏味的演讲式、一板一眼的翻译法、一问一答的讲解法等。

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打开古诗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秉承苏轼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念,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

通过“诗画合一”的方法,将绘画引入倒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去感知诗意,能丰富学生的内心的文化底蕴,提升内在的审美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诗画合一”教学的意义中国古诗词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又相同。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了极致。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合,既能够普及美术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又能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使学生思维活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为诗配画,诗画一体,诗画互动——浅谈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为诗配画,诗画一体,诗画互动——浅谈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为诗配画,诗画一体,诗画互动——浅谈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教学古诗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种方法无可厚非的,但采用不论是范读、领读还是轮读、齐读等形式,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这样,时间长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减弱,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会降低。

怎样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习兴趣不减,学习气氛始终浓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从学生对音乐、美术课非常感兴趣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对古诗教学作了大胆的探索——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诗特点,融朗读、绘画于一体,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上学习古诗,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云:“诗堪入画乃称妙。

”这就告诉我们,好诗应该有鲜明的形象性,就像一幅好画一样。

我们认为:诗是画的升华,画是诗的形象;画是诗的形式,诗是画的内涵。

诗画一体,画诗合一。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在朗读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对精彩句子的点拨等,学生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展开了联想、想象,感受到了诗的意境,接着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诗的形象进行绘画式的展现,以感受诗的形象美。

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可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出画面。

当然,这种绘画和美术课上要求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

美术课上的绘画有素描、色彩等具体要求,每种画法都有一定的规则。

为诗作画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一般来说,只要学生能用铅笔、圆珠笔或钢笔等,通过粗略线条简便快捷地将诗的意象勾画出来即可。

相对朗读而言,它是理解诗意、感受意象的另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因为学生绘画时,必然会进一步理解诗意,进一步想象意境,要考虑如何用线条将诗的形象表现出来。

他们会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绘画是多数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枯燥的学习中注入绘画的元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掌握诗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及实践情况。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

通过古诗鉴赏与诗画艺术相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意境,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意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诗画创作,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在实施该教学方式时需要注重教学策略的探讨,并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展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成效。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研究、鉴赏、艺术、实践、效果评价、策略、案例分析、优势、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将古诗诗歌赏析和书画艺术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意境与绘画的表现技巧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对古诗和文化艺术的全面理解和欣赏。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文化教育的重视,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颖有趣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文字的书写和理解,忽视了诗歌背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而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绘制诗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审美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诗画结合的形式,学生还能够培养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研究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小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提升,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实施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的意义在于丰富小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其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而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则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诗词的魅力,将其与绘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会诗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诗词内涵。

这种全方位的多感官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结合了语文、文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语言、文学、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将古诗与绘画相结合,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内容通过图画形象化呈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诗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诗意表达出来,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4. 丰富教学内容: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3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部分,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我们将设计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对古诗诗画一体教学方式的看法和意见,了解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和实际应用情况,为改进和优化该教学方式提供实际依据。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诗歌和绘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对诗歌和绘画产生兴趣,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教学任务。

下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经典诗歌和名画进行教学。

通过赏析诗歌和观看绘画,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和绘画的美,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引导学生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诗歌和绘画的特点,包括声音、图像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和绘画。

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演示和小组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先讲解诗歌和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观看、欣赏、分析和评论诗歌和绘画。

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创造力,选择一首诗歌或一幅绘画进行表演或模仿,并进行创作和改编。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展示和互动,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中学习和成长。

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和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美术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和领略诗歌和绘画的魅力。

可以开展校园诗歌和绘画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引导他们用心和感情去欣赏和理解诗歌和绘画。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诗歌和绘画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需要结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实践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用心和感情去欣赏和理解诗歌和绘画。

通过教学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论诗书画一体的嬗变

论诗书画一体的嬗变

论诗书画一体的嬗变
自古以来,诗歌、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直并存、融合,参杂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嬗变。

诗歌给书画带来了意象和抒情,以审美的视角把人的情感、遐想诉诸文字,书画则以形与色生动的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理想的思想,也融入了诗歌的气势,共同唤起人们对美的认知与体悟。

而随着艺术技术不断创新,当今社会更是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诗书画一体的作品。

比如,新文艺主义画家戴望舒便将诗歌技巧运用到绘画之中,书法和诗歌的完美结合丰富了表现形式。

又比如,国画家李永中用寓言诗融入纲峥田园画,结合诗歌与象征主义、写意的元素,将自然的态度唤起古代的景观感受。

让观众不仅回味唐诗宋词中的古风美景,也能在唯美的图绘之中体验到怅惘和伤感!还有画家苏轼,以其精湛的诗词表达精神,拓宽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新边界,他有一首《凉州词》就非常典型,他将故乡的历史赋予了新的色彩,将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到一个完美的水平。

总之,诗歌与书画之间的互动早已在历史中发挥过深远的影响,也催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而未来它们之间的嬗变潜力更大,只要创作者坚持体彩深入的钻研,就有可能出现超越时空、穿越历史的伟大作品。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诗画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瑰宝。

如何将诗画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们探索的课题。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的新路径。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诗画融合的理论依据1. 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诗画是中华文化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凝聚了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语文教学本身也具备丰富的文学艺术性,这就为诗画融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诗画融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感悟诗词和书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增强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2. 多元智能的发展需求诗画融合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在诗词赏析和书画鉴赏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感官、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等多种智能,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诗画融合的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通过诗画融合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诗画融合的教学实践1. 以诗激发画境在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默写、诗词朗诵、诗词歌曲、诗词情境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表达欲望。

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思出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再以书画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能力。

3. 以诗画联合的方式在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诗画联展”、“诗画联赛”、“诗画联欣会”等方式,开展相关的诗画联合活动。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意到整合跨学科内容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诗歌和绘画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探索。

1.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诗歌和绘画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通过绘画来表达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诗画融合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创作乐趣。

3. 促进学科间的整合将诗歌和绘画融合起来,可以促进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4. 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文本阅读和书写训练为主,往往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

而诗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小学语文诗画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1. 选择适合的诗歌作为教学素材在小学语文诗画融合的教学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诗歌作为教学素材。

这些诗歌既要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观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画意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到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然后,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体会绘画中所呈现的意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和绘画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诗画创作在学生感悟诗画意境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画创作。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思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和诗歌的结合,表达自己对诗歌和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情感。

4. 展示和交流诗画作品在诗画创作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学生可以互相观摩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声明本论文是自己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的。

论文的完成经过了选题、查阅积累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拟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形成定稿等环节。

论文所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均已标明出处。

我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对本论文负责。

签名:年月日论王维山水诗诗画一体,诗禅合一的特色孙也涵(玉溪师院成教院13级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学号:1302022)【摘要】盛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以其清新自然、淡雅幽远的山水诗而传诵古今。

王维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隐逸思想及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即“诗画一体,诗禅合一”。

在他的诗中,山水景物描写注重构图,画面呈现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光影搭配和谐的特点;同时还融入禅宗思想,诗中动和静的描写都表现了一种空无意象,传达出一种淡远的意境,从而达到了诗画禅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诗画一体;诗禅合一王维以诗闻名,而且擅长书法、音乐、绘画,曾师法画家吴道子,又融合李思训的画法,创造了萧疏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被称为南宗画派之祖。

他的山水诗创作,继承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谢灵运的创作风格,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以禅宗的审美观去聆听自然界的音响,其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潘《河岳英灵集》⑴),沈德潜也称其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说诗啐语》),可见他的诗中充满画意、禅趣,那究竟其山水诗中诗、画、禅的关系如何呢?一、诗画一体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

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

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他与孟浩然共同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后人常将两人相提并论,称为“王孟”。

对比两人的创作,“王以高华精警胜,孟以自然奇逸胜”(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诗中无我”,而孟浩然的山水诗是“诗中无画”“诗中有我”。

这种区别是有原因的,在历史上,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2)他用画家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自然,把最具有画意的山水写入诗中,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⑶的独特意境。

同时,他还注重诗中景物搭配的层次感,最终使他的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首先,在景物描写中,注重构图。

中国的绘画,特别注重画面的层次感,画家用自己的灵感来组合画中出现的景物,创造出和谐一体的画面效果。

南朝谢赫的《画之六法》中就曾经提出过“经营位置”,并且还说“经营位置”是绘画的总的要求。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布局与层次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王维就是像这样来做的,在他的山水诗创作中,同样注重景物结构的和谐统一,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

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

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这首诗完全是一片画景,在这幅画景中,有山、有树、有水、有日、有人、有烟,所有的一切共同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鏊《震泽长语》)。

整首从柴门来写,站在柴门口,远远的看见秋天的河水,近处是渡头、村庄及炊烟,由远景写到近景,表现出布局的美,正如陆时雍《唐诗镜》中所评:“三四句意志犹夷。

五六句佳在布景,不在属词”。

诗中,有“渡头”,有“墟里”;有“落日”有“孤烟”,而且相映成趣。

后唐画家李成说过:“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

然后穿凿,摆布高低。

”(《山水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景物是主人公的陪衬物,主次分明,高低起伏,布局显得十分恰当,这种布局在《新晴野望》中也有表现:“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诗中先写雨过天晴,能看见很远的景物:渡头、溪口,由远而近,田野出现在眼前,由模糊的渡头转为清晰的田中的一片水田,接着写到“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近一远,一低一高,有着极强的空间层次感。

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终南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绘画构图的手法。

绘画中,还存在视角的变换,由不同的视角观看同一物体,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宗白华所说:“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物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⑷因此,在一幅画中,对同一景物,既可以从下仰视,也可由上俯视,从而形成“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

王维的诗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

诗人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嵩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

这是一部最美的终南山风景片,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画面十分丰富。

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一问一答的唱和声,使画面中有音乐,有动感。

这首诗第一﹑二句描写终南山的高远广阔,“‘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这是整个终南山的全景。

先从山外看,仿佛连着海和天,进入山中细看,山中云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与从外面看迥然不同,就如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二者都是一样的意思。

整首诗描写终南山,采取视角的变换来最终定型,将山外远望,山中近看,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展现了终南山的景观,这种描写,在《过香积寺》一诗中也有体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先写外观,再转入内部“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样从多角度共同描写了香积寺的景色,留下了绘画中“散点透视”的痕迹。

其次,色彩鲜明,光和影的搭配和谐。

绘画中,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渲染出绚丽的景物,再现自然的美丽。

诗歌创作中,也同样有色彩的出现。

作为一位画家兼诗人,王维善于捕捉山水景物中的色彩,并将这些色彩调和,使它们共同呈现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中,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具有鲜明色彩的风景画,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青色的溪水,白色的石头,火红的叶子。

一青,二白,三红,三种对比鲜明的色彩跃然纸上,共同构成了一幅山中美景图。

在这幅图中,背景是翠绿的色彩,这绿色浓得似乎能将人的衣服弄湿,在这浓绿中点缀几点白,再渲染几点红,顿时整个画面扑面而来,不愧为苏轼所评“诗中有画”。

像这种颜色的搭配,在王维的许多山水诗中都有体现,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这些诗句中,有白绿的搭配,有白绿黄的搭配,也有绿粉红的搭配……使整个画面显得色彩鲜明,富有层次,栩栩如生。

一幅好的绘画,不仅有色彩的搭配,而且还应注意表现光与影对画面的影响。

王维的诗中,也有明与暗,光与影的差别,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山林的幽静,何以见得?山林非常深,很难见到阳光,显得阴冷黑暗,突然,一缕阳光照到青苔上,青苔的“绿”跃然纸上,阳光与密林形成鲜明对比:一暗一亮。

深林的暗衬托出这缕阳光的明亮,而阳光的明亮也显现出青苔的绿、树木的绿。

整幅画作中,光与影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对于绘画来说,不同的光影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而光线的强和弱,又使景物的颜色或深或浅,变化不一,同一幅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中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诗人王维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光与影的搭配:“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或是日光,或是月影,或是灯火,不同的光线,但却共同构成了光与影的统一,呈现出画面的明暗感。

第三,动静结合,共同描摹于画面上。

一般来说,绘画较多描绘静态的物体,而诗歌则更多书写动态的景物,但王维的山水诗打破了这一界限,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静态的尤为多,即便其中有声响、有动态,也是为了追求静,达到“以动衬静”“以声润色”的目的。

如《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钟惺云说:“竹喧,莲动,细极,静极”(《唐诗归》卷九)。

全诗以“空山”开头,描写了山林的空旷寂静:山中刚刚下过雨,而且没有一个人,渲染出诗作的氛围——静。

“竹喧”二字,在无声中加入有声,寂静的山林中听到竹子在喧哗,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正因为山静,所以能够听到竹喧,用声音之响衬托出山林的寂静,这和“花落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屈复云《唐诗成法》卷二)是同样的效果。

《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有人的出现,但却听到了人的说话声,而且那声音是从远处传来的,它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山林的寂静,相反却让山林更静了,就如同《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王维诗中,不仅有以声衬静,而且也有以动衬静的句子,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晚的山林,万籁俱静,连细微的桂花飘落这一状态都能被人察觉,可见周围的一切是何等的寂静。

正在此时,月亮升起,皎洁的月光竟惊动了山鸟,在寂静的山谷中鸣叫。

在这首诗中,“桂花落”与“月亮出”,都是极其细微的动作,但在此却被作家人为的夸大了,目的是以这夸大的局部的“动”来反衬整个山林的“静”。

再如《酬张少府》中:“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也是以动衬静的句子。

由此可见,王维的山水诗是一幅幅寂静清幽的优美图画,其中即使有动态,有声音,最终也是为达到静的目的服务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山水诗的确达到了“诗画一体”的境界,诗与画融二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