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合集下载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

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性质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题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16、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2、古文字介入法3、画图法4、体态语教学法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7、部件分合法8、笔顺展示法9、韵语教学法10、信息化教学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六章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除了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学校设施等其他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若干种类型。

按照开放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从范围上,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

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与评价者;教学条件与学校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社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背景,也是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依赖的基本条件。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一般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的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研究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四是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五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1、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1)文化对语言具有决定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对文化的从属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3)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2、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文学审美之所以能够实现向语言审美的转化,前提是语言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可能,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它的世界图景的,这个世界是怎样一幅图景,语言为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文学审美性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种审美化的表达方式的选择的成果。

3、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4、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5、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学审美教学+文学知识教学6、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科(三个阶段)(1)前哨站:梁启超、康有为反科举(2)奠基作用:洋务运动(3)重要标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现代教育标志)8、“语文”课程名称:由叶圣陶最早提出的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9、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鼻祖:桑代克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接。

(3)认为有机体的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或归结)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11、行为主义语文课程观(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位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12、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4)低错误率原则13、课程测量(p12)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2)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3)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15、人本主义课程观(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2)语文课程内容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3)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16、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1)文言(国文)与白话(国语)之争(20世纪50年代):产生《红领巾》教学法(2)①“文”与“道”之争(新中国成立后17年):1959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讨论引发了到底以文学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②刘培坤老师《“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本来就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通了道’是自然的结果”“语文教学必须兼取其文,而且以文为前提”18、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名词解释):三主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四种基本课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9、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20、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特征(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21、国务院2001年6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导与保障2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23、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

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

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一)课程与生活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课程概述解释语文课程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语文课程的性质分析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如语言性、人文性、工具性等讨论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第二章: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2.1 教学目标的确立阐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和方法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选择标准讨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第三章: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3.2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分析教学策略的含义和作用讨论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第四章: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阐述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如客观性、发展性、全面性等探讨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考试、测验、观察等4.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与方法强调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含义和种类,如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自编资源等讨论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5.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介绍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第六章:语文课堂教学设计6.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探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学习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6.2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如引入新知识、开展讨论、进行练习等分析如何将教学活动与语文课程目标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第七章:语文课外活动与实践7.1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类型讨论课外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如阅读俱乐部、写作工作坊、语文角等7.2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阐述如何有效组织课外活动探讨实施课外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活动评价等第八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8.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8.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介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途径,如培训、教研、学术交流等分析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第九章: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9.1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特点9.2 课程创新的理念与实践阐述课程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讨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十章: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0.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10.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讨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重点解析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全面覆盖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外活动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与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整合等关键领域。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12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校长(%) 74 46 19 17 15 3 3 3 2
1
教师(%) 62 33 17 12
11 8 3 4 4 3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10
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 方面的选项目标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是 校长与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 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 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 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 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 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
13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14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15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 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 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 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 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 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的论述都注意与时俱进 。书中就专门 用一章来讨论 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 课 程的整 合 ,在论 述二 者整 合 的原
因、 理论基础及其带来的教学转型和 可发展性 的基础上 ,以期增强教师在 语文教学 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由内容组织可看出编者是按照一 定的逻辑顺序 来设计 和编写本 书的 ,
进 我国的语文教育 。这就要 求我们 要
有 ,编者 注意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
求, 无论是在课程还是教学内容方面
意识 到,虽然母语教育有其 鲜明的民
族性 ,但是各 国的母语教育还是有相 通之处 的。如在 “ 阅读教学 ”一章中 编者专 门陈述 了国际上关于阅读及 阅 读 能力 的研究 ,给读者呈现 出多样 的
的说 ,本书是这样贯穿起来的 :由宏
观 到微 观 ,先抽 象 后具 体 ,由远 及
近 ,由静 到动 ,由理论 到实 践来 层 层 论证 的 ,在 章节 的安 排上 ,也 是
Hale Waihona Puke 本 书 力求 给读 者 提供 结构 清 晰
的、 最基础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 论的
本 书注意把体系 的铺陈与论点 的
即按照一个未来语文教师需掌握和发
展的语 文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
阅读观 。同样 ,在语文考试 与评价 的
论述 中列举 了英 、法和美国的语 文考
力的实 际过程来安排序列的 ,其实也
是语文科 “ 教什么”和 “ 怎么教”这

试体系 ,这使我们从侧面认 清我国语
文考试评价的不足之处 , 从而启发 我 们要更好地完善语文考试评价 , 及 时 推进其改革 。这样的纵横向比较就在 多层次 、多方面 、多角度 的陈述 中给 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把握 ,同 时编者不止于罗列现象 , 而是 注意在 通过对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 践 的分 析梳 理基 础上 提 出 自己的 观 点 ,如此达到为我所用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精编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

目录绪论 (5)一、名词解释 (5)1、课程 (5)2、教学 (5)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5)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5)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5)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6)一、名词解释 (6)1、语文 (6)2、工具性 (6)3、人文性 (6)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6)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7)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7)二.语文课程目标 (7)一、名词解释。

(7)1、课程目标 (7)2、语文课程目标 (7)3、语文素养 (8)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8)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8)三.语文课程目标 (8)一、名词解释。

(8)1、语文教学大纲 (8)2、语文课程标准 (9)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9)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9)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9)一、名词解释。

(9)1、语文课程内容 (9)2、语文知识 (10)3、语文能力 (10)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10)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0)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1)一、名词解释。

(11)1、语文教材 (11)2、分编型语文教材 (11)3、合编型语文教材 (11)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1)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13)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13)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14)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 (14)一、名词解释 (14)1、课程资源 (14)2、地方课程 (15)3、校本课程 (15)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5)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15)第八章识字写字教学 (16)一、名词解释。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事实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那么必需“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全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积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探究、语文教学探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大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淆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淆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支配。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造就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打算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看法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答复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到达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看法、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答复“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1)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第8页/共18页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 例文 样本 用 件
• 1、“定篇”应该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 课程必学的篇目,这在国外也是通例,据了解,国外对“定篇”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作为考试的范围,并不编进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 编进教材。 •2 、 “ 例 文 ” 是 采 用 了 夏 丏 尊 的 含 义 。 夏 先 生 提 出 , 语 文 教 学 就 是 明 里 探 讨 那 些 “ 共 同 的 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 “例子”。“例子说”目前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被绝对和曲解化了。王荣生教授认为,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 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 补经验性的感知,并通过感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文有可能是成篇的,也有可能 是片段。
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 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 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度熟练状态,以至于 能无意识地对之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从语识转化而来,因为有的语感永远无法言 传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3)语感远比语识丰富;(4)语识是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5)语感与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 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 塔的特征;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 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 度熟练状态,以至于能无意识地对之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从语 识转化而来,因为有的语感永远无法言传出来。
再次,这一章还提到了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富有创新精神 返回 ② 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③ 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

相关内容的辨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 1.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 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 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2.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的传递、显 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例 文”以及“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3. 教学内容包括(1)对于学生的引导激发作用。(2)同 (即课程内容)相应的素材内容(包括教材内容)。(3) 不属于学科教材内容的掌握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建议、 指导或指引。(4)教师的教育性价值判断与学生集体成 员的接受或批判性指示。(5)与上述的因素相应,教师 的指导作用于学生的规范行为。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 语文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概述 国际上关于阅读及阅读能力的研究 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写作教学 问题的提出 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与写作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反思的特性,摆脱了教育仅仅向外的指向, 而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内部需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

对话式教学并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但最终的目的 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对话的最终目的不 是外在的知识与能力,更不是附着在学习者身上的知识与能 力,而是学习者本人的发展与自我认同、自我实现。通过人 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2、“例文”是采用了夏丏尊的含义。夏先生提出,语文教学就是明
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说明 “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子说”目前被广 泛的接受和认可,但被绝对和曲解化了。王荣生教授认为,“例文” 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 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 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经验性的感知,并通过感知,更好的 理解和掌握知识。例文有可能是成篇的,也有可能是片段。
4、如果说“定篇”、“例文”、“样本”可以作为语文学科中的“学件”
的话,那么,“用件”则体现在“用”上,“用件”类选文的目的主要是提供 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
语文知识与语感养成

语文知识的含义(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 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 态度;(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 语感、语识及其关系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和对话范式出现的必然
传统语文教学即接受范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 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利中心地位,教师居于无 可置疑的“独白者”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 教师就是真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他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向 “无知”的或“少知”的被动接受者的姿态存在,不允许对教师 的“无所不知”提出质疑。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 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是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整体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被忽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指出“通过对话 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 段。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 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以为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 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 话的过程”。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十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返回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基本含义包括: ①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 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 求; ②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③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其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① 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 ② 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 ③ 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 例文 样本 用件
1、“定篇”应该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教学大纲或 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必学的篇目,这在国外也是通例,据了解, 国外对“定篇”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作为考 试的范围,并不编进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编进教 材。
总之,对话式教学是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的。教师和学生通 过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 发展和自我解放、自我实现。源自二、教学合作观
在教师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的 主角,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配角。教学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 而是学生配合教师教学的进行。许多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取 得好的效果,领着学生反复操练,就是这种学生配合教师教 学的一种典型表现。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不是传递已有的知识与信息,教学是 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教师和 学生教学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 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 教学是师生共同面对教学组织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合作而解 决问题。
第二部分 课程篇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定篇”与文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 语文知识与语感养成 第五章 语文教材 第一节 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 第二节 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练习 第六章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 锡山高中“语文阅览”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第二节 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 第三节 国外语文考试举隅

主要框架

本书主要有十五章四十七节内容,根据自己的 理解,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础篇,二是课程 篇,三是教学篇。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第二节 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第三节 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四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 第十五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倪文锦,男,上海市人,1948年9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 所所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中国大陆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首位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高 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主任;上 海市考试院考试研究室语文学科组成员。 谢锡金,1948年出生,现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 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总监。曾出任本地及海外多间学府及机构 顾问委员,包括担任荷兰政府中文教学顾问,新加坡中文教 育改革委员会顾问,新加坡教育部小学华文课程顾问,香港 语文教育及研究委员会委员,香港教育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 文领域委员会委员。谢教授亦担任“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 研究”香港特区研究代表。此外,谢教授亦曾担任五所亚洲 大学的校外考试委员。在语文教学方面,他出版的书籍更多 于四十本,发表过百篇研究论文。
3、“样本”说在我国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他说:“教材的性质等于样
品,熟悉了样品,也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 就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其中最首要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是学 习者在选文阅读和揣摩中实现的,离开了特点的选文,知识无法生成。“知 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生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 助);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说的课程内 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而是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因此课程内容 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