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频率法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频率法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校正网络的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
改善系统瞬态响应。
校正装置分类
校正装置按 控制规律分
超前校正(PD) 滞后校正(PI)
滞后超前校正(PID)
校正装置按 实现方式分
有源校正装置(网络) 无源校正装置(网络)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u r (t)
i 2 (t)
R1
i1(t)
(aTa s
1)(Tb a
s
1)
滞后--超前网络
L'()
20db / dec
20 lg K c
1 1/ T1 2 1/ T2
设相角为零时的角频率
1
()
a)
20db / dec
5
1 T1T2
90
5 校正网络具有相
5
位滞后特性。
90
b)
5 校正网络具有相位
超前特性。
G( j)
Kc
( jT1
G1 (s)
N (s) C(s)
G2 (s)
性能指标
时域:
超调量 σ%
调节时间 ts
上升时间 tr 稳态误差 ess
开环增益 K
常用频域指标:
开环频域 指标
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c
幅值裕度:
h
闭环频域 指标
峰值 : M p
峰值频率: r
带宽: B
复数域指标 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
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的。
解:由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 v 1应00 有
G( j)
100
j( j0.1 1)( j0.01 1)
100 A()
1 0.012 1 0.00012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
16
10 3) 预选Gc(s)=τs+1,则 Gk ( s ) = (τs + 1) s ( s + 1)
′ 要求τ使系统满足 γ ′′ 和 ω c′ 的要求。 ′ 选择 ω c′=4.4dB/dec,求τ,则:
" L( wc ) = 20 lg 10 − 20 lg 4.4 − 20 lg 4.4 + 20 lg 4.4τ
1 / 2T 则 Gk ( s ) = s (Ts + 1)
其相频特性为: ϕ (ω ) = −90o − arctan Tω
1 = 63.5o γ (ωc ) = 180 + ϕ (ωc ) = 180 − 90 − arctan T ⋅ 2T
o o o
h=∞
21
∴由 ξ = 0.707 得性能指标为:
2
N R E
串联 校正 控制器 对象
已知被控对象数学模型 G p (s),即根据生产要求而 得到的系统数学模型,称为 固有部分数学模型,在工程 实际中是不能改变的。
C
反馈 校正
根据固有数学模型和性能要求进行分析,若现有闭环情况 下没有满足的性能指标或部分没有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则人 为的在固有数学模型基础上,另加一些环节,使系统全面满足 性能指标要求,这个方法或过程称为校正,也称为系统设计。 所附加的环节被称为控制器,其物理装置称为校正装置。 通常记为Gc(s)
2 2 典型二阶系统可表示为: ωn ωn Φ(s) = 2 Gk ( s) = 2 s ( s + 2ξω n ) s + 2ξω n s + ω n
ξ
19
2 ωn C ( jω ) Φ ( jω ) = = =1 2 2 R ( jω ) ( jω ) + 2ξωn ⋅ jω + ωn 2 ωn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频率响应法校正步骤如下:
(1)根据给定系统的稳态性能或其他指标求出原系 统的开环增益K
33
一、超前校正 34
一、超前校正
(7)画出超前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验证系统的相 角裕量是否满足要求。
35
超前校正
例6-1 已知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0 (s)
k s(s 1)
若要求系统在 r(t ) t 时,ess 0.083, 400 ,
27
第二节频率响应法校正
1.校正作用
曲线Ⅰ: K小,稳态性能不好.暂态性能满足,稳定性好. 曲线Ⅱ: K大,稳态性能好.暂态性能不满足,稳态性能差. 曲线Ⅲ: 加校正后,稳态、暂态稳定性均满足要求。
2.频率特性法校正的指标
闭环: r,M r, B
3.频率特性的分段讨论
初频段: 反映稳态特性.
中频段: 反映暂态特性, c附近.
t 0
u1
t
dt
K pTd
du1 t
dt
Gs K p
KI d
KDs
()
L()/dB
-20dB/dec
90
20lgKp
20dB/dec
0
0
90
26
第三节 频率响应法校正
用频率响应法对系统进行校正,就是把设计的校正装置串 接到原系统中,使校正后的系统具有满意的开环频率特性和闭 环频率特性。
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H(s),在K较小时,闭环系统稳定,而且 有良好的暂态性能,但稳态性能却不能 满足设计要求(如曲线I)。在K较大时。 虽然稳态性能满足要求,但闭环系统却 不稳定(如曲线II)。可见调整K还不能 使闭环系统有满足的性能,还需要加入 串联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性能如曲 线Ⅲ。该曲线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有 良好的暂态性能。

自控原理第六章

自控原理第六章

ui(t)
R2 C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无源滞后网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极点分布如图所示,极点总位于零点的右边,具体位置与 β有关。若T值够大,则构成一对开环偶极子,提高了系统 的稳态性能。
1 1 滞后网络的零点 zc ,极点 pc ,零、 T T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5
第二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一、超前校正装置 C
又称微分校正,分为无源超 前网络和有源超前网络
+
R1 R2
+
U 0 ( s) R2 Gc ( s ) U i ( s) R1 R2
R2 R1 R2
(a 1) T R1C
R1Cs 1 ui(t) R2 R1Cs 1 R1 R2 -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7
另外从校正装置的表达式来看,采用无源超前校正 装置进行串联校正时,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倍,为了 补偿超前网络带来的幅值衰减,通常在采用无源RC超前 校正装置的同时串入一个放大倍数Kc=1/ 的放大器。超 前校正网络加放大器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
第一节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其性能指标 设计:根据各项性能指标来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和结构形式 系统的校正 用添加新的环节去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称为系统的 校正,所添加的环节称为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随参考信号变化而进行的。

它是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也是实现系统优化性能的重要步骤。

本章主要讨论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和常见的校正技术。

一、校正方法1.引导校正:引导校正是通过给系统输入一系列特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确定系统的参数。

最常用的引导校正方法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扫描法。

阶跃响应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输出曲线的形状和响应时间,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频率扫描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频率不断变化的信号,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响应曲线的峰值、带宽等参数,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阻尼比等。

2.通用校正:通用校正是利用已知的校准装置,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整,使系统能够输出符合要求的信号。

通用校正的步骤通常包括系统的全面测试、参数的调整和校准装置的校准。

二、校正技术1.PID控制器的校正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之一,它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校正主要包括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参数选择:比例参数决定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积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稳态误差的响应能力,微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突变干扰的响应能力。

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性能。

参数调整: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见的参数调整方法有经验法、试错法和优化算法等。

2.校正装置的使用校正装置是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校正装置有标准电压源、标准电阻箱、标准电流源等。

标准电压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参考电压,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压测量装置。

标准电阻箱: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阻,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标准电流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流,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校正装置的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希望对数法校正

希望对数法校正

20 lg
L
K p2 20
T
1
3
1
4
,
1 T
2c
优模型和高阶最 20 lg K p1
40
优模型都是指的 中频段;低频段
20
1
T3 4
0 1 2 c
则分为 0型、I型、II型系统
40 60
如图,0型系统二阶最优模型
0型系统高阶最优模型,K p2 K p1,essp2 essp1
一般选1 0.12 ,
使1、

0

c
,
动态特性仍可用典型高阶最优模型计算。
L
20 lg Kv2 20
20 lg Kv1
40
1
20
1
T3 4
1 2
c
如图:I型系统二阶最优模型 I型系统高阶最优模型
40 60
只要2 201 ,
性能指标仍可用典型高阶最优模型公式计算。
I型系统
K
K
v2
P
, 对于阶跃输入,essp Kv1 , 对于斜坡输入,essv2
G j
Kv
j jT 1
G j Kv T 2 1
90 arctgT
L
20
0
c
c
1
T
40
令:G j 1 c Kv
2开环频域指标
c Kv
精确
c
c
arctg
2
1 4 4 2 2
1 4 4 2 2 n
3闭环频域指标
不谐振
0.707 0.707
Mr 1 r 0
于是可根据和T或Kv等已知参数计算出下述指标:
1时域指标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的一般步骤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的一般步骤
b 2
100 50
0dB 0
-50 -100
10-2
100 0
-100
180
-200 -300
-2
10
-20dB/dec
-40dB/dec c0 12.6rad / s
-60dB/dec
10-1
2 100
6 101
102
0 55.5
-1
0
1
2
10
10
10
10
Mr
1
sin
2
K 2 1.5(M r 1) 2.5(M r 1)2 3.05
j )
6
a
100
c
180 arctg c a
90 arctg c
6
arctg 50c a
arctg c
100
接上页
c
180 arctg c a
90 arctg c
6
arctg 50c a
arctg c
100
57.7 arctg 3.5 arctg 175
a
a
a 0.78rad / s
这种校正方法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即已校正 系统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较好。 当未校正系统不稳定,且对校正后的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 (响应速度、相位裕度和稳态误差)均有较高要求时,显然, 仅采用上述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均难以达到预期的校正效 果。此时宜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这种选法可以降低已校正系统的阶次,且可保证中频区斜率 为-20dB/dec,并占据较宽的频带。
(1 s )(1 s )
Gc (s)
(Ta s 1)(Tb s 1)
(aTa s

自动控制原理简答题

自动控制原理简答题

自动控制原理简答题自动控制原理简答题47、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式变换与系统输入量的拉式变换之比。

48、系统校正:为了使系统达到我们的要求,给系统加入特定的环节,使系统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个过程叫系统校正。

49、主导极点:如果系统闭环极点中有一个极点或一对复数极点据虚轴最近且附近没有其他闭环零点,则它在响应中起主导作用称为主导极点。

51、状态转移矩阵:,描述系统从某一初始时刻向任一时刻的转移。

52、峰值时间:系统输出超过稳态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为峰值时间。

53、动态结构图:把系统中所有环节或元件的传递函数填在系统原理方块图的方块中,并把相应的输入输出信号分别以拉氏变换来表示从而得到的传递函数方块图就称为动态结构图。

54、根轨迹的渐近线:当开环极点数n 大于开环零点数m 时,系统有n-m 条根轨迹终止于S 平面的无穷远处,且它们交于实轴上的一点,这n-m 条根轨迹变化趋向的直线叫做根轨迹的渐近线。

55、脉冲传递函数:零初始条件下,输出离散时间信号的z变换与输入离散信号的变换之比,即。

56、Nyquist判据(或奈氏判据):当ω由-∞变化到+∞时,Nyquist曲线(极坐标图)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圈数N,等于系统G(s)H(s)位于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P ,即N=P,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N≠P)闭环系统不稳定,且闭环系统位于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Z为:Z=∣P-N∣ 57、程序控制系统: 输入信号是一个已知的函数,系统的控制过程按预定的程序进行,要求被控量能迅速准确地复现输入,这样的自动控制系统称为程序控制系统。

58、稳态误差:对单位负反馈系统,当时间t趋于无穷大时,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实际值与期望值(即输入量)之差的极限值,称为稳态误差,它反映系统复现输入信号的(稳态)精度。

59、尼柯尔斯图(Nichocls图):将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画在一个图上,即以(度)为线性分度的横轴,以l(ω)=20lgA(ω)(db)为线性分度的纵轴,以ω为参变量绘制的φ(ω) 曲线,称为对数幅相频率特性,或称作尼柯尔斯图(Nichols图)60、零阶保持器:零阶保持器是将离散信号恢复到相应的连续信号的环节,它把采样时刻的采样值恒定不变地保持(或外推)到下一采样时刻。

自动控制原理--基于频率特性法的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基于频率特性法的串联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会使系统瞬态响应的速度变快。校正后系统的截 止频率增大。这表明校正后,系统的频带变宽,瞬态响应 速度变快;但系统抗高频噪声的能力变差。对此,在校正 装置设计时必须注意。
超前校正一般虽能较有效地改善动态性能,但未校正系统 的相频特性在截止频率附近急剧下降时,若用单级超前校 正网络去校正,收效不大。因为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向 高频段移动。在新的截止频率处,由于未校正系统的相角 滞后量过大,因而用单级的超前校正网络难于获得较大的 相位裕量。
前 180 90 tan1(0.8 3.54) 19.4
计算超前网络参数α和T:方法一 选取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
G(s) K s(0.8s 1)
m c 5rad / s
在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处原系统的幅值与校正 装置的幅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Lo (c)
20
lg
10
c 0.8c
开环对数渐进幅频特性如伯特图中红线所示。校正后系 统的相位裕量为
" 180 90 tan1 4 tan1 2 tan1 0.5 50.9
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串联超前校正有如下特点:
这种校正主要对未校正系统中频段进行校正,使校正后中 频段幅值的斜率为-20dB/dec,且有足够大的相位裕量。
根据对截止频率 c的要求,计算超前网络参数α和T;
关键是选择最大超前角频率等于要求的系统截止频率,即
m c 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相角超前特性。显然,
m c成立的条件是 Lo (c) 10 lg

m
T
1
求出T
求出α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特图并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调节方法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调节方法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调节方法一、引言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调节方法是现代工程领域中重要的技术问题。

在制造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性能稳定性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调节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控制系统技术。

二、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1. 传感器校正传感器是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整个系统的控制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传感器校正是指通过对传感器进行实验或者理论推导,调整其输出信号以使之达到预期的准确性。

常见的传感器校正方法包括零点校正、放大倍数校正和线性度校正等。

2. 信号处理器的校正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从传感器获取的信号,将其转化为系统所需的控制信号。

为确保信号处理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进行校正。

常见的信号处理器校正方法包括电压校准、频率校准和相位校准等。

三、控制系统的调节方法1. 反馈控制调节反馈控制调节是指根据系统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之间的差异,通过控制器对系统进行调节的方法。

该方法在工程领域被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常见的反馈控制调节方法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2. 前馈控制调节前馈控制调节是一种预先根据系统模型设计的控制器,通过输入信号的预测值来实现对系统的调节。

与反馈控制调节相比,前馈控制调节更快速、精确,适用于对系统动态特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常见的前馈控制调节方法包括前馈增益调节和前馈补偿调节等。

3. 模糊控制调节模糊控制调节是一种利用模糊逻辑推理来实现对系统的调节的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控制方法,模糊控制调节更适用于复杂、非线性的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常见的模糊控制调节方法包括模糊推理规则的设计和隶属度函数的确定等。

四、结论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调节方法是实现高效、稳定控制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的校正,可以确保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选择合适的调节方法,如反馈控制调节、前馈控制调节和模糊控制调节等,可根据系统需求来提高控制的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详解-基于频率法的串联分析法校正3个例题详细步骤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详解-基于频率法的串联分析法校正3个例题详细步骤

结论: 设计的超前校正装置 Gc ( s ) =
α Ts + 1
Ts + 1
=
0.0198s + 1 ( 【注】 :一定要有结论) 。 0.0019s + 1
三、基于频率法的串联滞后校正
例 2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0 ( s ) =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得设计指标: 1)ν = 1 3) γ ≥ 40 解: 1.根据ν = 1 满足要求。要求 K v = 25s ,则直接取 K = K v = 25s 。
0 0
−1
联超前校正。 综上,因此滞后超前校正。 3.确定超前校正装置参数:
ϕm = γ − γ 0 ( jωc ) + (50 − 100 ) = 450 − 20 + 70 = 500
则 α1 =
1 + sin ϕm = 7.55(α1 > 1) ; 1 − sin ϕ m 1 = 0.0243 0.183s + 1 0.0243s + 1
求值,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因此必须采用滞后校正。 2)把 ωc = 2.5 代入 ∠G0 ( jωc ) ,
γ 0 (ωc ) = 1800 + ∠G0 ( jωc ) = 90° − arctg(0.1ωc ) − arctg(0.2ωc ) = 49.40 > 400 ,动态性能
满足。 综上,只需要用滞后校正。 3. 求 α : 根据 α =
4.确定滞后校正装置参数:
在 G ( s ) 基础上确立滞后参数。也就是把在要求的 ωc 处的幅值通过滞后来往下拉,使得最
'
终过 ωc 幅值=0,即 20 lg G | ( jωc ) |= 0 。因此,

利用MATLAB基于频率法实现系统串联校正

利用MATLAB基于频率法实现系统串联校正
o l d o i q _ ;
n y q u i s t ( G 木 k c 术 G o ) ; h o l d o f f ; t i t l e ( 奈 氏曲线对 比图 ) ; x l a b e l ( ( b ) ’ ) ;
c o n t e n t s o f t h e t e a c h i n g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t h r o u g h
1基于频率法的 串联校正
频率 法主 要是 利 用适 当的校 正 装置 的伯 德 图配合 开环 增益 的调 整 ,来 修改 原有 的开 环 系 统的 伯德 图 ,使开 环 系统 经校 正与 增益 调 整 后的 伯德 图符 合性 能指标 要 求 。 在 自动 控 制 中运 用频 率 法 进 行 串联 校 正 ,可以 改善 幅频 特性 ,截止 频率 前移 ,增 大 幅 值裕 量 ,从而 改善 系统 的动 态性 能 。 1 . 1基于 频率 法 串联超 前校 正 超 前 校正 的传 递 函数 为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3 . 0 1 . 0 7 8
利用MAT L AB 基于频率法 实现 系统串联 校正
梁 丽 娟 1 . 华 北 电力 大学 电子 与通 信 工 程 系 , 河 北保 定 0 7 1 0 0 3
GO= K。
b o d e ( G木 k c 半 G o ) ; h o l d o f f ; g r i d o n ; x l a b e l ( ’ ( C ) ) ;t i t I e ( 伯德 图对 比 图 ) ; s u b p l o t ( 2 , 2 , 3 ) ; n y q u i s t ( G* k c , ’ r : ) ; h

CH7_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校正(1)

CH7_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校正(1)

L(ω)
[− 40] [− 20]
ωc
高频区伯德图 呈很陡的斜率下降,有利于 降低高频躁声。 但高频段有多个小惯性环节, 将对高阶模型系统的相位裕度产生不利影响, 使原来的相角裕度
0 ω 2
高频区 ω3 ω4ω5ω6 小 参 数 区
ω
γ 2 =180 +ϕ(ωc ) = arctgωcT2 − arctgωcT3 变成 γ 2 = arctgωcT2 − arctgωcT3 − arctgωcT4 − arctgωcT5 − arctgωcT6
顺馈校正
Gr (s)
补偿器放在 系统回路之外
Xi (s)
-
E(s)
G(s)
Xo (s)
不影响特征方程,只补偿由于 输入造成的稳态误差。
干扰补偿
当干扰直接可测量时
Xi (s)
-
E(s)
Y (s)
Gn (s )
N(s)
G1(s)
G2 (s)
Xo (s)
不影响特征方程,只补偿由于 干扰造成的稳态误差。
L(ω)
[− 40] [− 20]
ωc
0 ω 2
1 TΣ
高频区 ω3 ω4ω5ω6 小 参 数 区
ω
当 足 ωcT3 < 1, ωcT4 << 1, 满 :
ωcT5 << 1, ωcT6 << 1
则 认 可 为
K(T2s + 1) 此时:G(s) ≈ 2 s (TΣs +1)
1 TΣ = (T3 + T4 + T5 + T6 ), 且 ≥ 2ωc TΣ
L(ω)
[− 40] [− 20]

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

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

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伺服控制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控制系统,其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和自动化等领域。

在进行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

一、闭环测试法闭环测试法是一种基于反馈机制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

闭环测试法通过将输出信号返回到控制器中,检测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并对系统进行校正。

闭环测试法可以精确地测试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闭环测试法的步骤如下:1.设置控制器参数:将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分别设置为合适的值。

2.设置测试信号:将测试信号设置为阶跃信号或正弦波信号。

3.打开闭环控制:将伺服控制系统的闭环控制打开,使输出信号返回到控制器中进行校正。

4.测试响应速度:通过检测响应速度,判断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闭环测试法的优点是可以精确地测试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缺点是测试过程比较繁琐。

二、开环测试法开环测试法是一种基于预设信号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

开环测试法通过将预设信号发送到伺服控制系统中,检测输出信号的变化,并对系统进行校正。

开环测试法可以快速测试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灵敏度。

开环测试法的步骤如下:1.设置测试信号:将测试信号设置为阶跃信号或正弦波信号。

2.关闭闭环控制:将伺服控制系统的闭环控制关闭。

3.测试响应速度:通过检测响应速度,判断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开环测试法的优点是测试过程简单,缺点是无法测试伺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频率扫描测试法频率扫描测试法是一种基于频域分析的动态响应测试方法。

频率扫描测试法通过对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频率扫描,分析其频率响应特性,并对系统进行校正。

频率扫描测试法可以快速测试伺服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频率扫描测试法的步骤如下:1.设置测试信号:将测试信号设置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1.基于试探法的校正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控制系统进行试探性的扰动,观察系统的响应来确定
调整参数的大小和方向。

常见的方法有阶跃响应法和斜坡响应法。

阶跃响
应法通过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调整参数使输出尽快
收敛到期望值。

斜坡响应法则是通过输入一个斜坡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
响应的斜率,根据斜率的大小和方向调整参数。

2.基于频域分析的校正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频域分析工具来分析系统的幅频特性,从而得到系统的
频率响应函数,进而调整参数使得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与期望值尽量接近。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曲线法。

根轨迹法通过画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进而调整参数。

频率响应曲线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观察曲线的形状、幅值和相位信息,从而
调整参数。

3.基于模型预测的校正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系统的校正。

常见的方法有
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

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
间的平方误差来调整参数。

极大似然法则是通过最大化实际输出的似然函
数来调整参数,从而使系统的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输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校正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系统和控
制目标。

在进行校正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根据实际
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校正过程中还需考虑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外界干扰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以实现系统的更好性能。

相角裕自动控制原理

相角裕自动控制原理

ε处的频率 。这里ε取5°-15° (考虑迟后网络在 处的相角迟后),γ则
是要求的相角裕度,将
(3) 确定原系统频率特性在ω= (4) 选择交接频率ω2 = 低于
处幅值,使其等于20lgβ由此确定β
一倍到十ω倍c频 程,即
,则另ω一c交 接频率可以由ω1 =
(5)ωc
(6)
ωc
ω2
ωc 2
~
ωc 10
(5)根 据未 校 正 的系 统 的开环 幅频 特 性
20lg G 0 (j m ) 10lg a 10(dB) 对 应 的 角 频 率 m 170rad / s.由 于 m c 165rad / sec, 故 可 暂 取 m 165rad / s
(6)计 算T值 应 用 公 式T 1 0.00192(s)
(1) 在相对稳定性不变的情况下,可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2) 可降低开环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了系统的暂态性能,抑制
(3)
串联迟后校正的步骤:
(1) 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系统的放大倍数。用这一放大倍数绘制原系
(2) 根据给定的相角裕度,找出未校正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上相角裕度为γ+

100
A(ω)
ωc
ωc 10
1

ωc 31.6
其相角裕度为
γ(ωc)
180
(90
t
an1
31.6 10
)
17.5
根据系统相位裕量 γ(ωc) 50的要求,微分校正电路最大相位
移应为
max 50 17.5 32.5
(3)考虑 c c,则原系统相角位移将更负些,故应相应地加
大。今取 max 40, 于是可写出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5
10
100
ω
[-60]
ϕ (ω )(°)
0 -90 -180 -270 0.01 0.1 1 10 100
ωc ' = 11.45rad / s
ω
γ ' = −25.3°
γ'
系统闭环不稳定
3)根据待校正系统的 性能及设计要求, 性能及设计要求,选 择串联滞后 滞后校正装置 择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例: K
G0 ( s ) = s(0.1s + 1)(0.2 s + 1)
设计指标: 设计指标: 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1)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 ;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截止频率ω (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ωc"≥2.3rad/s ; 相位裕量γ ≥40° (3)相位裕量γ"≥40°; 幅值裕量h (4)幅值裕量h"≥10dB ;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αTs + 1
ω
γ'
γ ''
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 4)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 裕度和幅值裕度是否满 足要求
G ( s ) = G0 ( s )Gc ( s )
= 10(0.456s + 1) s( s + 1)(0.114 s + 1)
L(ω )(dB )
ωc ' = 3.16rad / s
40 20 0
解: 稳态误差要求, 1)按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开环增益K 确定开环增益K
∵ν = 1
∴ K = 30
L(ω )( d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40 20
2
c
0
1 T
高频区 3 4 5 6


小 参 数 区
当满足: cT3 1, cT4 1,
cT5 1, cT6 1
则可认为 1 T T3 T4 T5 T6 , 且 2 c T
K T2 s 1 此时:G s 2 s T s 1
用频率法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
一、典型系统的希望对数频率特性 二、希望对数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指标的 关系 三、用希望对数频率特性进行校正装置的 设计
一、典型系统的希望对数频率特性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方 法是频率法。其他方法有根轨迹法、状 态变量法等。频率法的根本点就是根据 对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来确定系统的开 环对数频率特性(伯德图)。串联校正 实际上就是改变伯德图的形状,使之达 到足够的稳定储备和快速性。 工程上常采用的希望对数频率特 性有两种: 1、典型二阶最优模型
K T2 s 1 G s 2 s T s 1
这时,基本满足M r 最小原则, 此时, 180 c

180 180 arctg cT2 arctg cT arctg cT2 arctg cT


4、伯德图低频段与复现带宽的关系 无论是二阶最优模型还是高阶最优 模型,其低频段的增益都越来越高。

r 2 3 b 3
在设计时,应保证最佳 频比为 2h 3 c h 1 h1 c 2 2

Mr 1 h Mr 1
3 Mr 1 c Mr c Mr 2 Mr 1
179页表7-4 高阶最优模型 的闭环时域指标
二、希望对数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指标的 关系 希望对数频率特性所对应的动态特 性主要取决于中频段。 对于二阶最优模型: 性能指标参阅表7-2及前面讲过的公 式; 1 静态误差取决于静态增益 G 0 工作频段误差取决于工作频段增益
下面重点讨论高阶最优模型:
1 G j M
典型高阶最优模型开环 传递函数: hT3 s 1 K T2 s 1 h1 G s 2 2 2 2 s T3 s 1 2h T3 s T3 s 1 h1 其中:T2 hT3 , K 2 c , c 2 2
Kv T 1 2 1 K vT
n 2 2 s 2 n s n
2
于是可根据和T或Kv等已知参数计算出下述指标:
1时域指标

tr tp
n 1 2
1
2

cos
1
1 2
2T
6
2T
n
5
t s与关系曲线
3 当 0.9 n ts 4.7 当0.9 1 n MP e
L
0
当 0.707时 20 1 2 c T c
40
典型二阶最优模型特点:
I型系统,K p 快速性取决于 c , c 越大,系统反应越快。 使0.5 1。
教材174页,表7-2
稳定储备大, 中频段为 20dB / dec且范围很大;

L
40 20
2
c
0
高频区 3 4 5 6

高频区伯德图 小 参 呈很陡的斜率下降,有利于 数 降低高频躁声。 区 但高频段有多个小惯性环节, 将对高阶模型系统的相位裕度产生不利影响, 使原来的相角裕度

2 180 c arctg cT2 arctg cT3 变成 2 arctg cT2 arctg cT3 arctg cT4 arctg cT5 arctg cT6
90 arctgT

令: G j 1
c Kv
精确 c
2开环频域指标
c Kv arctg
c
1 4 4 2 2 n
2 1 4 2
4 2
3闭环频域指标
不谐振
0.707 M r 1 r 0 b n 0.707 M r b

n
4
2%
n
3
n
2

1 2
5%
100%
n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Kv G j j jT 1 Kv G j 2 T 1
L
20
0
c
c
1 T

40
2、典型高阶最优模型
1、典型二阶最优模型
X i s
Kv s Ts 1
L
X o s
20
0
c
1 T

40
X o s Kv T s 2 X i s Ts s K v s 2 1 s K v
Kv T T
式中, n 1 2 n T
又保证了低频段有高增 益准 ,准确度比二阶模型高 ,
为便于分析,再引入一 个变量h
3 T2 h 2 T3
改变 T2 以改变 h
或固定h改变K以改变c
K T2 s 1 G s 2 s T3 s 1
L
40 20
2
c
0
3
当 c时
B工
作 禁 区
L
A
40 20
3 4
B M 1 c 2 例如 M 10 rad , 0.01, s 1 则: G j M 100,如图中A点所示。

60
40
如在 M 的频段内,逐个频率区 给出误差的要求, 即可按上述原则求出各 个频率下最底的开环增 益 1 G j 这样,就可以画出工作 频段的增益禁区,即幅 频特性 应高于这个区域,才能 保证工作频段内的误差 。
1 2 1
4 2
r 1 2 2 n
2
4 4 2 2 1 n
2


当 0.707时 1 1 2 由 和 c K v 2 K vT 2 有 2 K vT 1, 2 K vT 1, 1 2 K v 2 c T
p1

1 T , 2 c 3 4 T
1
1

60
如图,0型系统二阶最优模型 0型系统高阶最优模型, K p 2 K p1 , essp2 essp1
一般选 1 0.1 2 , 使 1、 0远离 c ,
动态特性仍可用典型高 阶最优模型计算。
L
设在复现频率 M 处,系统的允许误差为 。 则根据频率特性的定义 ,在该频率下系统的 1 开环增益应满足: 1 G j M

M r
误差传递函数
Amax
A0
1 或 , G j M

1 G j M
0
1 G j M
20
当:xi t 1t 时 , 可求出xo t 的表达式, 从而求出各种指标间的 关系。
通过分析,可得高阶系统最优模型 性能指标间的经验公式如下:
100 M r 1% 当M r 1.25 3.5 1 ts 8 s c 2 c h1 Mr h1 1 Mr sin
从表面看,似乎 c 取在 2、 3几何中点最好, c 2 3 实际上,不能使M r 最小,取 c 靠近 3时,M r 最小 此时, tan 1 2h 2 1 h 2 6h 1
176页表7-3
初步设计时,可认为 1 Mr sin 同时, c 与 3的关系与典型二阶最优模型相似,
当然,保持 0.707也并不容易,工程上可适当选择,
2、典型高阶最优模型
L
K T2 s 1 G s 2 s T3 s 1
被控对象参数不能改变
40 20
2
c
0
3

40
h
该模型既保证了 c 附近的斜率为 20dB / dec 稳 , 因此,工程上常采用这 种模型。
中频段为高阶最优模型时,其闭环后 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是怎样的? 对一般的三阶或高阶系统而言,很难 确定这几种指标的关系。但对于典型高阶 最优模型,由于按 M r 最小原则设计参数, 则可推出三种指标的关系。
由于系统为单位反馈, 闭环传递函数: hT3 s 1 G s s 1 G s 2h 2 3 3 2h 2 2 2 T3 s T3 s hT3 s 1 h1 h1
K 2 c
c
K
2
显然,知道了 c、 2和h的
值,伯德图就完全确定了。
这里还有一个 c与 3的关系问题 当T3是系统固有时间常数时, 如给定h, 则 c随K增加而增加。
L
40 20
2
c
0
3

40 h h 1 当选择 c 3 2h 最佳频比公式,满足M r 最小原则 h 1 或 c 2时, 2 此时,M p %也最小
3 2 c
另外,一般可选h 7 ~ 12。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大 稳定储备,可取h 15 ~ 18足够。
3、希望对数频率特性的高频段 前面已经说明,无论是典型 二阶最优模型还是典型高阶最优模 型,高于 c 的幅频特性都呈现 -40dB/dec。但是,系统中各个部件 可能还存在一些小时间常数,致使 高频段呈现出 -60dB/dec~-100dB/dec的形状。
L
40 20
2
c
0
高频区 3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