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学生的答案
•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 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 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呀’,说明他对同学、 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 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 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韩麦尔的神情、手势、语言、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 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来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 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实际上存在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 静态的语言相当于科学意义上的“语 言”,动态的语言则包括科学意义上的 “言语”。 •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 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 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 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 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 理解和运用。 • “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 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 结果。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与言语的辨析 • 强调言语性:实践活动 ;应用过程;生活 化、个性化。 • ——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 言语是活跃的,发展的,运态的。语言则 在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调整。 • ——读不懂的语言 :“I服了U!”;“恐 龙”;“青蛙”;“灌水”;“蛋白质 ” ; “PPMM”、 “TMD,7456,我恨不得一 脚TST”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 一、语文课程 • 1、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 2、语文课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从学科角度) • 1、工具性: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2、人文性:语言不仅是用作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 更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 • (于漪、王荣生)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做到什么?①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②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③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二)课程理念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①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②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①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②强调内容的典范性性,选取有内含、有价值的文化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①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④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⑤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小学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难点】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从整体上把握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理论问题。

【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讲授法、合作学习两课时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一)语文和语文课程1.语文的含义语文应该包括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作品。

2.语文课程的内涵从狭义上讲,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全部经验。

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不仅包含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包含对学生各种课内外活动做出明确的安排,以不断的促进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结合。

(2)语文课程的含义现代课程论认为,语文课程需要解决“为什么学语文”、“学语文什么”、“怎么学语文”、“学到语文什么”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学语文”是相对于语文课程目标而言的。

它回答的是语文课程要为怎样的目的而服务的问题。

“学语文什么”是指课程内容。

现代语文课程论主张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号召师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怎样学语文”是指教与学的方法。

现代语文课程论强调为儿童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服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到语文的什么”是指语文课程评价。

现代语文课程论则强调评价的出发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张多元评价。

评价的范围,评价的方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1.小学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结构调整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主要表现在:(1)《标准》对小学语文学习领域的界定体现了课程综合性的思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为三部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为三部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定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包含四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共有十个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三、教学建议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4、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

二、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历程 (一)课程名称“语文”的内涵 “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探讨“语文”的含义,须把它区分为普通语词和学科术语。 作为普通语词,它可以是多义的;而作为学科术语,它应该是单义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现代语言学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言语是人们说话或写作的行为 和结果。语文课实质上由学习言语作品和训练言语行为入手,进而掌握语言文字,提高言语能力,这应该是语 文课程的核心内涵。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分歧 人们给语文学科定的“性”,归纳起来不下20种:工具性和思想性,民族性和基础性,知识性和技能性, 文学性和移情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螺旋性和直线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层级的模糊性,人文 性和综合性,言语性和交际性,等等。下面择引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以见一斑。
1、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学科。 2、中学语文科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1)工具性和思想性;(2)知识性和技能性;(3)语言和思维;(4) 语言和文学;(5)艺术性和科学性;(6)螺旋性和直线性;(7)综合性。 3、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 4、工具性是语文科的基本属性。思想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文学性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还有知识性, 以及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5、就其最终目的论,语文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就其突出特点论,语文科具有深刻的移情性;就其重 要地位论,语文科具有全面的基础性 6、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其从语言出发,从语言是工具这个比喻出发,还不如着眼于言语和言语 能力,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肯定语文学科绝不是一门工具学科,而是一门人文学科。 7、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8、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体现为互相有联系的三个方面:符号性,工具性,社会性。语文学科作为以训练学生 正确掌握语文工具为己任的学科,它的性质还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基础性,人文性,技能性。

初中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以初中语文新课标主要包含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几个部分。

在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程理念方面,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同时,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课程目标方面,初中语文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并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实施建议方面,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同时强调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评价建议方面,初中语文新课标主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小组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总体来说,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这些理念和要求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
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
一、“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 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 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四个具体理念
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 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 于漪)
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 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 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第三讲 语文课程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语文
发端于上世纪末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 语文课 程标准 为主要标志,由一批语文教师和语文 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 语文教育观 及与其相 适应的 语文教育改革 为“新语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举例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二、语文的目标
读\写\听\说 人文精神的培养: 养成读书习惯 传承文化 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书与思考
1.观览第一章。 2.思考:1.语文的性质。2.性质与目标的关系。 谢谢!
思想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片面强 调思想性,忽视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中学),文 学课突出文学性,汉语可偏重知识性; “大跃进时期”只提思想性,置语文知识、 能力教育不顾;六十年代初期,又走向另 一极端,只提工具性、知识性,不提思想 性。
人文性
n 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 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 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 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 人类自我关怀,
案例分析
另一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国的军队,渡 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 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 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 个话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 意思。”
点评
张志公先生认为三位教师的修养都好,讲得都对;然而,又 觉得第一二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都不见得有多大的 好处。从测验的结果看,也证实了他的看法。于是,他委婉 地表示:第三种讲法可能好一些,话虽说得比较少,可是把 知识、道理结合在一起了。接着,张志公先生论述了“语文 是一个什么工具,怎样掌握它?”这一问题,又从理论概括 上分析了三位教师讲法上质的差异性:第一种讲法着重于讲 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而且发挥得有点过分,不注意语言这个 物质外壳本身;第二种讲法,只注意了语言这个物质外壳, 忘掉了它所负载的思想内容。以上这两种讲法从不同的侧面 忽略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第三种讲法之所以比较可取, 正是由于其讲法大体上符合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三种对应关系。

1.“属于”关系课程内容属于课程目标,因而是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

比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在这里,课程内容是“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学习好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课程目标。

当课程目标是“内容目标”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同义词语。

换言之,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目标。

语文课程“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听说读写的态度、规则和策略等,一般与课程目标是“属于”关系。

一些与听说读写态度、规则和策略直接相关的语言学和文学等相关知识,与课程目标也是“属于”关系。

换言之,它们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内容。

2.“达到”关系学习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比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可能涉及一些概念,如“观点”、“话题”、“连贯”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些内容(陈述性知识)本身并不是目标所在——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养成合适的话语行为,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概念。

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时,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

“能力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达到这条目标该“教什么”、“学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语言学、文学理论、文章学等知识,一般与课程目标是“达到”关系,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较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

3.“相符”关系课程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符合。

比如:独立撰写一份小课题研究报告,就是与“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指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4。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课程充满活力。

培养综合素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放而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语文所独有的。

那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教学法课本的第54页到65页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

其深层原因就是由于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这在前面已经讲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语文性质的演变过程。

(一)特殊历史时期(1949——1966)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

在教育中,表现在语文上,认为应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造,认为语文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要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要求既不能超脱政治,讲究单纯的语文,也不能超越语文单纯进行政治教育,认为语文教养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统一过程,思想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语言本身。

2、但是、1958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虽然,1959年,中央的“二月会议”批判了大跃进的浮夸,开始重视语文的落实和加强基础知识,认为教学生学会了文,学通道是自然的结果。

这时候,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讨论。

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非常笼统地承认,文、道不可分割(文以载道)但是,在1965年开始,语文教学开始显现“极端政治化”倾向,强调语文是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

政治是灵魂,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不可思议的十年动乱,什么都颠倒了。

(二)19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这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交替的时期1、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发表了很多文章,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汉语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

《汉语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

《汉语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一、教学性质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指语文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后者指语文是认知工具。

语文课程应该强调其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人文性指汉语文的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同时实现两种目标。

(2)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汉语课程的性质(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汉语文的特点对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加强综合性学习,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语文课程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具有资源意识、现代意识、氛围意识。

2.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获得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汉语学习科学和文化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请简要说明语文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请简要说明语文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请简要说明语文
语文课程体现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

语文课程培养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和迁移性强的课程。

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对培养学习者实践技能、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跨文化交流、国际视野等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探索生活,揭示学科特有的本质,体现经典内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当以实践性强的活动和实践教学为载体,既要突出语文文本的传授和训练,同时也要落实文本的实践探究。

将文本作为学习起点,将学习实践作为文本的延伸,以实践活动、主题讨论以及剧情创编等活动和形式,走出教室、突破时空,将课堂教学实践向生活中拓展。

通过语文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文化熏陶力,做到学以致用,灌输有思想的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通过文本分析、语文习作、赏析、记叙等形式活动,学生才能了解经典文本的历史性、情理性,把握文本的审美性,理解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意义,培养具有交流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两大问题: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
一、课程定义:
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课程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活动的总和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二、语文课程的定性
(一)“语文”内涵的理解 国文、国语→语文 叶圣陶: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 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 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 ,就称为“语文”。
西方“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对立,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王国 回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
“人文精神”演绎为: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 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中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 灵魂与生命。
岑根卓朗(日本著名文化家): 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
第二节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即信念、思想观念(《现代汉语词典》新版) “理念”,参照“观念”词条解释。(《辞海》缩印本)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集中在四大方面: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总目标五大方面(高中阶段)
1.积累•整合 全 面 2.感受•鉴赏 发 展 3.思考•领悟 目 标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的前提:基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程度 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高中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一)总目标10条(义务阶段)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宏
2.文化价值取向; 观
3.习惯与方法;
目 4.思维与创造、科学态度与思维方法;
标 5.主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能力
只重视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而不 能自拔;两者统一起来,就整合为语文课程的整体。
三、语文课程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育“人文性”内涵:强调语文学习的文 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 情感培养、人格完 善,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 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 民族文化的血脉。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如何理解?
只重视人文性,语文学科将沦为人文主义的虚幻世界 中;
(三) 探究学习 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 发展的 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 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二)吸收现代意识,与时代脉搏共振。 (三)构建新语文课程体系,善于利用课程资 源,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其它性质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民族母语情结 (二)言语交际技能 (三)言语行为风格 (四)良好的语文习惯 (五)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与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与文学课、语言课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 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 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 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同时也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地位:
两个基础: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个重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学者们如是说: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母语是一个民族的 重要语言,它是这个民族的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也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因此,每个国家都把母语教 学放在课程最重要的位置。
1950年,《初中语文》编辑大意: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
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 教学应该是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 名称,改称 “语文课本”。
学术界“界说”:语文=语言+文章 语文=语言+文学 语文=语言+文化 语文=语言+文字
普遍接受:语文=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总和
“语文”课程定性的重心:听、说、读、写四大目标
(二)语文课程性质:“工具说”基本格调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本质属性)
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从语文课程功能看,必须承认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工具性”内涵: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脑思维的工具; 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传承文明的工具; 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 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汉语“人文”:①指人事 ②指人类各种文化现象 《易·贲》“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文学性:情感、审美、鉴赏 二、综合性:教学内容综合,能力培养综合 三、社会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
语文是社会现象,语言习得脱离不了社会环境。 语文学习途径:自然习得与专门教育
本 章 结பைடு நூலகம்束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三、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
(一)注重情感熏陶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 握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学习 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式 ;
(二) 合作学习 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 、 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