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
(一)注重情感熏陶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 握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学习 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式 ;
(二) 合作学习 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 、 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三) 探究学习 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 发展的 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 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二)吸收现代意识,与时代脉搏共振。 (三)构建新语文课程体系,善于利用课程资 源,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其它性质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本质属性)
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从语文课程功能看,必须承认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工具性”内涵: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脑思维的工具; 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传承文明的工具; 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 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汉语“人文”:①指人事 ②指人类各种文化现象 《易·贲》“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只重视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而不 能自拔;两者统一起来,就整合为语文课程的整体。
三、语文课程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民族母语情结 (二)言语交际技能 (三)言语行为风格 (四)良好的语文习惯 (五)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与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与文学课、语言课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 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 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 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同时也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两大问题: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
一、课程定义:
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课程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活动的总和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二、语文课程的定性
(一)“语文”内涵的理解 国文、国语→语文 叶圣陶: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 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 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 ,就称为“语文”。
岑根卓朗(日本著名文化家): 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
第二节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即信念、思想观念(《现代汉语词典》新版) “理念”,参照“观念”词条解释。(《辞海》缩印本)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集中在四大方面: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普遍接受:语文=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总和
“语文”课程定性的重心:听、说、读、写四大目标
(二)语文课程性质:“工具说”基本格调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总目标五大方面(高中阶段)
1.积累•整合 全 面 2.感受•鉴赏 发 展 3.思考•领悟 目 标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 )
一、文学性:情感、审美、鉴赏 二、综合性:教学内容综合,能力培养综合 三、社会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
语文是社会现象,语言习得脱离不了社会环境。 语文学习途径:自然习得与专门教育
本 章 结 束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三、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语文教育“人文性”内涵:强调语文学习的文 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 情感培养、人格完 善,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 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 民族文化的血脉。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如何理解?
只重视人文性,语文学科将沦为人文主义的虚幻世界 中;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的前提:基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程度 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高中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一源自文库总目标10条(义务阶段)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宏
2.文化价值取向; 观
3.习惯与方法;
目 4.思维与创造、科学态度与思维方法;
标 5.主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能力
西方“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对立,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王国 回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
“人文精神”演绎为: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 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中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 灵魂与生命。
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地位:
两个基础: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个重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学者们如是说: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母语是一个民族的 重要语言,它是这个民族的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也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因此,每个国家都把母语教 学放在课程最重要的位置。
1950年,《初中语文》编辑大意: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
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 教学应该是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 名称,改称 “语文课本”。
学术界“界说”:语文=语言+文章 语文=语言+文学 语文=语言+文化 语文=语言+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