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与静止

合集下载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开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1)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成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成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互相浸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
久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运动与静止(共24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运动与静止(共24张PPT)

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呢?
你发现了什么?
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
6、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①பைடு நூலகம்④⑤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
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
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
④在同一种均匀物质里光的运动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31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2021/8/312021/8/312021/8/31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312021/8/31August 31,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312021/8/312021/8/312021/8/31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的里 呢的这 ?人幅
是图 静中 止的 还观 是光 运电 动梯
飞机在向前运动吗?
这是训练驾驶员模拟着陆的情景.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教案章节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物。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观察窗外的景物。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教案章节三:运动和静止的转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换。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转换原理。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推动一辆停车的汽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转换现象。

教案章节四:运动和静止的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测量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测量。

4.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测量方法。

教案章节五:运动和静止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应用的理解。

1.运动与静止

1.运动与静止

1. 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 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本质与现象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6. 原因与结果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一、引言静止和运动是哲学上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静止和运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二、静止与运动的定义1. 静止:物体在空间中不发生位置变化,即不具有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移动状态。

2.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即具有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移动状态。

三、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1. 静止是运动的基础: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位置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运动。

实际上,所有物质都处于不断振动之中,这种振动虽然微小却是无休无止的。

因此,静止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完全割裂与运动之间的联系。

2. 运动推进着事物发展:运动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自然界中,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旋转等等都是常见的例子;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社会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些变化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实现的。

3. 静止与运动相互转化:静止与运动之间并非划分明确的界限,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一个球静止在地上,但当有人用力踢了它一脚后,它就开始运动了;又比如,在物理学中,静电场和磁场都是由静止的电荷和磁荷产生的,但这些场又会影响电荷和磁荷的运动。

4. 运动包含着静止:虽然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基于某个参考系而言的。

因此,在某个参考系下看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在另一个参考系下则可能被视为在运动。

例如,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处于静止状态,但在宇宙中却可以看到太阳在公转。

四、结论静止和运动是哲学上和自然界、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推进着事物发展、静止与运动相互转化、运动包含着静止。

了解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相对状态。

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有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没有位置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在某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静止的,在另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在运动中。

因此,运动和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考系。

2. 运动可以导致静止,静止也可以导致运动: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它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停止并回到原来的静止状态。

反过来,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受到力的影响而运动起来,它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而停下来。

3. 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可以相互转换: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外力的影响会开始运动。

而当一个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或其他形式的外力会逐渐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最终停下来并处于静止状态。

4. 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在物理学中,没有绝对的静止状态,即使看似静止的物体也有微小的运动。

因此,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对立。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 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0讲《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0讲《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 10 讲《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会选择参照物并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4、能够用实例来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要点梳理】要点一、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3.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曲线运动。

要点二、参照物(高清课堂《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典型例题】类型一、机械运动1、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小鸟在空中飞行B、河水流动C、水凝固成冰D、雨滴下落【答案】C【解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关于运动和静止有趣哲学命题的解析

关于运动和静止有趣哲学命题的解析

标题:运动与静止:哲学命题的解析1. 引言在哲学领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讨论由来已久。

这一对看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涉及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2. 定义让我们来定义一下运动和静止的意义。

运动一般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而静止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中不发生位置变化。

这是我们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但在哲学层面,这两个概念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3. 运动的本质运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在哲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运动是相对的,即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系而言的。

这种相对论的观点让我们开始思考运动的意义和存在的深层含义。

4. 运动与时间运动还与时间密不可分。

时间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没有时间的存在,运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些哲学家认为时间是由运动产生的,这引发了对时间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5. 静止的哲学意义静止作为运动的对立面,同样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很多哲学家认为,静止是一种对运动的抵抗,它象征着安宁、宁静和恒定。

而在宇宙的层面上,静止可能更多地指向一种深层次的宇宙稳定和秩序。

6. 主体的角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运动和静止也有着不同的解读。

在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运动,因为运动带来了变化和活力。

但在某些情况下,静止也许更能带来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运动与静止是宇宙和生命共同存在的两种状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平衡。

在追求繁华和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不应忘记静止的价值,它给予我们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8. 总结运动与静止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命题。

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也能够找到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和价值。

9. 结语在追求无尽的运动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只有在运动和静止的平衡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运动与静止这一哲学命题的一些深入思考和解析,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和思考。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导语:通过知识点总结,同学们可以更好知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一、运动和静止1、机械运动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①、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Ⅰ 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Ⅱ 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Ⅲ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Ⅳ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的快,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v=s/t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S→路程→米m 、千米km;t→时间→秒s 、小时h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③、公式的变形:s=vt ; t=s/v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 m/s;1m/s>1km/h。

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Ⅰ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Ⅱ 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Ⅲ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动与静止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本质与现象
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
6.原因与结果
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关系: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另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7.必然与偶然
概念: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关系: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

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
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中,包含有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