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鲁教版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95cb28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1.png)
4.作业辅导:对于在作业中出现较多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辅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信心。
(4)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对实验步骤、仪器的使用以及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存在困难。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通过示例、实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刻理解水分子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验操作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3)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水分子的研究项目,可以选择水分子的性质、水分子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4)参加科学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5)进行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结合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全面了解水分子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水分子的组成:介绍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以及水分子的化学式H2O。
2.水分子的性质:讲解水分子的极性、溶解性、沸点等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
3.水分子的变化:介绍水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水的蒸发、沸腾、凝固等物理变化,以及水的化学反应,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4.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讨论效果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讨论效果较差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91ce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5.png)
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认识水的组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中从水的循环图中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二、新课讲授(一)水的分解1.水的分解【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猜想与假设: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大,可能是产生某种气体。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1)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导学案2(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导学案2(新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3a121e10661ed9ad51f338.png)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导学案2(新版)鲁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水;2、理解化合反应的含义;3、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在实验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看到了电视上播放的有关神州六号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了吧,你知道它使用的燃料是什么吗?这些燃料有哪些优点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一、自主学习提纲:★知识点一:水的合成1、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通过实验请同学们总结出该实验的现象有哪些?(2)请同学们写出该实验的文字表达式:(3)讨论该反应与上节学过的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4)你能否根据教材P32的图示画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图示?★知识点二:化合反应3、阅读教材:(1)识记化合反应的定义.(2)镁和氧气燃烧生成氧化镁、碳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以上三个反应的特点是有哪些?4、有人说像食盐溶于水变成食盐水是化合反应,你同意吗?○知识拓展:(1)氢气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2)你还知道哪些新型能源?5.化学反应的本质:。
★知识点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346.识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跟踪练习:1、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水原子B、水分子C、氢、氧原子D、氢、氧分子2、鉴别氢气和氧气,可选用简便的化学方法是()A、分别通入水B、取同体积称质量C、用燃着的木条D、通过颜色观察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⑴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_______,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 .⑵氢气作为一种新型燃料,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3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3 (新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6c4fef76eeaeaad1f330c8.png)
1、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吗?为什么?
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
B、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
2、完成3个问题,归纳结论,由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展示。
1、课前将微视频拷给每一个小组从而利用预设资源可以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情景,也为实验起到导航指向。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再次利用虚拟动画模拟过程,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3、教师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教师积极引导。
根据视频的观看,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1、开放实验室,学生准备仪器,备上课之需。
2、准备硬币或分子模型。
情景导入
视频播放:水的故事
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水的三态变化
1、水故事flash视频;网络下载,也可以做成微课播放。
2、生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探究,并自然地进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探究。
问题导入
问题展示:
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变了吗?属于什么变化?
如果往水中通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引出:电解水的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研究方向,提出问题
问题1:水在通电时,两个电极上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时观察
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搜索工具,可以采用网络,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泛在资源。
问题2:怎样检验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水分子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水分子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6c6843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6.png)
初中化学教案《水分子的变化》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了解水的三态和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
3. 了解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水的三态和变化及温度与压强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形象化工具,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和变化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1. 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1) 水分子的结构和组成1)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2) 水分子的分子式为H2O。
3) 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连,形成一个角度为104.5度的三角形结构。
(2) 水分子的性质1) 水具有极性,因为氢原子的电子云向着氧原子倾斜,使得氧原子带有负电荷,氢原子带有正电荷。
2) 水具有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因为氧原子带有负电荷,而氢原子带有正电荷,所以它们之间会形成氢键作用力;同时,由于氢键作用力比较弱,所以水分子之间也会有相对稳定的氢键作用力。
2. 水的三态和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1) 水的三态1) 水的三态是指液态、固态和气态。
2) 当温度低于0℃时,水分子会凝固成为固态,形成冰。
3) 当温度在0℃至100℃之间时,水分子处于液态。
4) 当温度超过100℃时,水分子会逐渐蒸发成为气态。
(2) 水的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1) 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水分子会融化成为液态,液态的水分子会蒸发成为气态。
2) 当温度降低时,气态的水分子会凝结成为液态,液态的水分子会冷却成为固态。
3) 当压强升高时,水的沸点会升高;当压强降低时,水的沸点会降低。
3. 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1) 水分子的溶解能力1) 水分子是一种非常强的极性溶剂,可以溶解很多有机物质和无机盐。
2.2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2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7a896415901020207409cca.png)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实验探究,能准确描述出现象,通过现象得到结论,并能用文字或符号表达反应。
2、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变化。
3、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4、通过对变化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进一步认识分子与原子,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重难点:水的电解与合成反应的微观实质及表达式板书设计:2.2水分子的变化(1)粒子分子原子定义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表示方法符号:模型图:符号:模型图:相同点(1)都可以直接构成,(2)很,(3)永远在不停地,(4)之间有。
根本区别在变化中分子可以,而原子不可以联系再分组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巩固:1、水净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2、纯净物和混合物各举出5个实例。
3、如何区别软水和硬水?生活中如何软化硬水?一、水的电解导入: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不会发生改变,改变的是。
有没有能把水分子拆开的变化?观看实验:电解水引导学生归纳1:水的电解1、条件:组内互答,组长反馈1、沉降、过滤、吸附、杀菌、蒸馏等2、纯净物:蒸馏水、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混合物:自来水、茶水、雨水、空气、饮料等3、肥皂水煮沸仔细观看电解水实验完成:1、反应条件:。
(通直流电、加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观察现象,由现象你可以得到什么结水的电解水的合成反应条件现象能量变化结论表达式实质2、结论:(1)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了两种物质:和。
(2)水是由和组成的。
3、表达式:(1)文字表达式:(2)符号表达式:4、微观实质:水分子被破坏变成了和和重新组合新的分子即分子和分子。
在此变化过程中的种类、、没有改变。
归纳2:分子与原子粒子分子原子定义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最小微粒是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表示方法符号:模型图:符号:模型图:相同点(1)都可以直接构成,(2)很,(3)永远在不停地,(4)之间有。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3c27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b.png)
1.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水分子微观结构的认识。
2.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水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4.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的变化。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家长协助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
4.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以下实践任务:调查家庭用水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的用水习惯,分析家庭用水的节约潜力,提出合理的节水措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调查报告。
2.作业提交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分子的组成、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
2.掌握水的相关实验操作,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章节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5.创设合作学习机会,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1 (新版)鲁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1 (新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ddd30c767f5acfa0c7cd0b.png)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32b3ff78a6529647d53f9.png)
初中化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3.认识分解反应,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三、教学过程(教师手拿一杯水)教师: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教师:很好!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学生沉思教师:让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实验2-2水的电解实验(教师边实验边说明实验方法)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教师:水可不可以分解,为什么?大家观察的真细致!化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不过,正如大家所想的,判断水是否分解还得找出实验中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生成的气体会是水蒸汽吗?强化问题: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教师: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演示生成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木条复燃。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水通电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2节 水分子的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2节 水分子的变](https://img.taocdn.com/s3/m/ed9f3b58195f312b3069a517.png)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水的电解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通过水的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解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电解认识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对比,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分解反应。
(3)通过水的电解微观过程了解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水的组成;分解反应。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键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电解水反应的特点。
师生总结得出:特点:“一变多”。
教师指出: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分解反应。
字母表达式:A→B+C+?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吗?为什么?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B、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3.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教师演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动画,提问并指明学生回答: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什么?保持不变的粒子是什么?生成的新粒子是什么?教师提问:结合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分析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教师指出:正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所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组。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鲁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鲁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53ff3519e8b8f67d1cb9b6.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新版)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新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新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知识点一水的分解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实验现象通直流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a、b两玻璃管内产生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小,经检验证明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经检验证明是氢气.氢气、氧气体积比约为2∶1。
3.气体验证b玻璃管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推断该气体为氢气.a玻璃管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能复燃,推断该气体为氧气。
状元笔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可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反应表达式水错误!氢气+氧气H2O H2O25。
实验结论(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6.注意事项(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3)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认为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7.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1.电解水实验的误差分析在理论上,水通电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实验开始时体积比大于2∶1,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积之比会越来越接近2∶1,原因是反应生成的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2.用微粒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分子(或原子)的种类没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f07c44d5bbfd0a795673bb.png)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水的电解实验三、教学过程【教师】水受热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学生】回答【教师】如果给水通电,水分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课本31页)1.现象:①.两个电极的表面都有气泡产生;②.两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约为1:2。
③.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正极产生的气体,木条复燃;用点燃的火柴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电极产生的气体成分。
2.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注:a.氢氧化钠的作用,增加水的导电性b实测值小于1:2,可能原因:氧气溶解性大;将电极氧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水通电分解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判断,回答通电【教师】这个化学变化过程,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水→氢气+氧气(教师同时介绍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学生】聆听【教师】水在受热时只变成水蒸气,没有生成新物质,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却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学生】聆听【教师】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水分子本身变了吗?【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并板书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聆听【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化学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1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2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学生】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学生】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教师】很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如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等,但更重要的是大家不仅加强了对“物质是变化”的观念的认识,还进一步形成了“变化是条件的”、“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等观念,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变化观。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新版鲁教版 .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新版鲁教版 .doc](https://img.taocdn.com/s3/m/37e753150722192e4436f626.png)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新版鲁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2 (新版)鲁教版-(新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2 (新版)鲁教版-(新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3ca0e4fad6195f302ba6c6.png)
本节知识结构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题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 键 点
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通式
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
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氦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区别分子和原子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水的合成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燃烧与点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发烫。
讨论:
氢能源的优点
P40交流共享
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的反应。
上网查询
练习
生活在线:
有一种水叫“纳米水”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 水分子的变化 教案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 水分子的变化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2e1f6b2f60ddccda38a0cd.png)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第周1课时教学内容水分子的变化教与学的反思教学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分解反应的概念;2.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3.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表示化学反应的分子模型表示法。
教学难点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分解反应的概念;2.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3.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表示化学反应的分子模型表示法。
教学目标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
2.通过对水的分解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的含义,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4.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5.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导入【情景示标】1.投影水分子循环图2.提出问题,投影揭示目标水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水分子是否发生变化?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问题提出后及时投影目标)教与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水的分解【实验探究2-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环节一:通过实物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环节二: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水在通入直流电的作用下的变化,要求仔细观察现象,同时将观察的实验现象填写到课本31页相应位置。
[由于水电解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学生等待气体产生的过程中老师提出思考问题:水通直流电后得到的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用点燃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环节三:1.组织学生按实验探究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化学《水分子的变化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水分子的变化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6d6112ed630b1c59eeb5c3.png)
水分子的变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2、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或微观动画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微观上解释水的分解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结论。
3、进一步从分子变化的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并初步形成微粒观。
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就,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做好电解水的实验,知道水分解的产物;2、通过水电解这一事实,理解分解反应;难点:1、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2、如何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创设情境】: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
而水分子本身始终没变。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学生思考问题,进行猜测)活动天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多媒体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记录实验现象,并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分析通电后,产物分别是什么?【动画模拟】微观世界--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的微观解释(各抒己见,或口述,或通过实物演示,或画图说明等多种形式向学生阐释这是一个化学变化)【提问】你知道在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之后,氢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微观动画。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转变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转变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97df2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6.png)
水分子的转变学习目标:1、明白水在直流电作用下能够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2、初步熟悉化学反映的实质。
了解分解反映与化合反映的概念,能对学过的反映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物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4、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学过的化学反映。
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熟悉水的分解与合成。
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化学转变的实质。
学法指导:一、以实验探讨法为主,以教学法为辅。
二、小组合作学习。
预习案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氢气和氧气的有关性质及查验方式(1)氢气的有关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氧气的有关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氢气的查验方式: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4)氧气的查验方式: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探讨案实验探讨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转变实验: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溶液),接通直流电源,观看现象。
问题试探接通电源后两个电极上有何现象?一段时刻后,两个玻璃管内液面有何转变?依照体会猜想,两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查验?总结两个电极产生(),负极产生()气,能();正极产生()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这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文字表达是()实验探讨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观看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问题试探点燃可燃烧气体前,应先()如何查验氢气?总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色,干燥冷却的烧杯内壁有()显现,说明有()生成,用手触摸烧杯感到(),说明反映放出()。
该反映的文字表达式()对标自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成?还有哪些疑惑?达标测评:一、以下反映中属于分解反映的是()A、硫+氧气→二氧化硫B、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C、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D、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硫二、电解水的反映属于()A、化合反映B、分解反映C、物理转变D、化学转变3、分子和原子的全然区别在于()A 、大小不同B 、是不是组成物质的粒子C 、质量不同D 、在化学反映中是不是可分4、以下关于水的组成,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5.以下现象或操作与分子对应的性质不一致的选项( ) 选项现象与操作 分子的性质 A 铁轨中间留有空隙分子间有间隔B10mL 水和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具有一定质量 C打开酒瓶会闻到特殊气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给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以再分 6.以下反映属于化合反映的是( )A.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B. 水→氢气+氧气C. 锌+硫酸→硫酸锌+氢气D. 镁+氧气→氧化镁7、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以后理想的燃料是( )A 、煤B 、氢气C 、天然气D 、汽油八、能维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水原子B 、水分子C 、氢、氧原子D 、氢、氧分子九、氧化汞 → 汞 + 氧气,能够用以下图来表示:由该图示能够得出的结论有:氧化汞受热分解,那个转变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金属汞是由________________直接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
鲁教版
1.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
通直流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a 、b 两玻璃管内产生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小,经检验证明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经检验证明是氢气。
氢气、氧气体积比约为2∶1。
3.气体验证
b 玻璃管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推断该气体为氢气。
a 玻璃管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能复燃,推断该气体为氧气。
状元笔记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可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反应表达式 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 H 2 O 2 5.实验结论
(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6.注意事项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3)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认为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7.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1.电解水实验的误差分析
在理论上,水通电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实验开始时体积比大于2∶1,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积之比会越来越接近2∶1,原因是反应生成的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用微粒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或原子)的种类没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无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3.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直接结合成新物质)。
4.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二水的合成——氢气的可燃性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
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发
烫,内壁有水雾。
2.氢气与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因此,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1.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①来源广泛,可由水分解制得;②燃烧时放热量高,其热量是相同条件下
汽油燃烧放出热量的3倍;③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因此,氢气是“最清洁的高能燃料”。
(2)推广氢能源需解决的问题:
①如何方便、廉价地从水中获取氢气;②如何储存并运输氢气;③科学家正在研制特种催化剂,在水中加入该催化剂后,在阳光照射下,利用光化学反应分解水,可以廉价地获取大量氢气。
2.氢气的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
3.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如右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并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知识点三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比较
2.
1.化学反应分类
(1)依据反应的形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以后章节中学习);④复分解反应(以后章节中学习)。
(2)依据反应是否放出热量分为释放能量的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
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的释放或吸收。
①释放能量的反应:如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热;
②吸收能量的反应:水通电时,消耗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只适用于物质的化学变化
不要把一些物理变化当成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例如,食盐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不是化合反应;将黄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也不是分解反应。
知识点四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水分子所表现的化学性质和氢分子、氧分子所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
1.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
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由于叙述的语言很相似,在判断时易混淆,应注意区分。
(1)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常用“能”“易”“会”“可以”等词语加以区别。
描述性质时通常使用这些词,描述变化时不使用这些词。
如:
铁丝能弯曲——物理性质,铁丝受外力弯曲——物理变化;
木条易燃烧——化学性质,木条燃烧——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酒精能燃烧,因此酒精可作燃料;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金刚石能切割玻璃反映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