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背景资料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 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
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背景资料
2009 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 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 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并命 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初步确认该 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 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 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 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 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 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 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个人防护措施 —防蜱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 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 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驱避剂进行防 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原则是减轻症状、控制病因、提高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 素、输血、免疫调节剂等。但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定制。
预后和并发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病因、治疗及早与否和并发症的出现。 及时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一些并发症可能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培训
欢迎参加我们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将深入 了解这个综合征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措施。让我们一起探 索这个重要的医学主题。
概念和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和血小板减少。它 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继发性的。准确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措施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措施包括提高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合 理用药等。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保护个人健康。
总结和建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预防。在结束培训之后,请考虑这些信息, 将其运用到您的临床实践中,并帮助更多的患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多种病因,包括感染、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等。了解这些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找 到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持续发热、瘀斑、疲劳 等。准确的诊断方法,如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该症状可能是由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这些感染会导致机体内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肿瘤也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特别是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抗生素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因此,在培训中,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医护人员迅速识别病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医护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的检查。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血常规、骨髓穿刺、凝血功能检查、病原体检测等。

针对这些诊断方法,培训需要重点培训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检查手段,并对结果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治疗包括对病因的处理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对于感染性疾病,需要积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等。

对于药物反应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要停止使用引起症状的药物,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还需要考虑输注血小板、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

在培训中,需要对这些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强调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患者的饮食、卫生、心理护理等方面。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患者受伤,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疼痛评估等护理工作。

在培训中,我们需要对这些护理工作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ppt45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ppt45张)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 案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 ,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 、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 、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 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 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 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 预后较差。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 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
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 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
病相鉴别。

出院标准
实验室检测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 验室检测方案》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 ,并进行实验室检测。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 抗体滴度对比检测。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 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 工作。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 ,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检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 构反馈检测结果。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 毒(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 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 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 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 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 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 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 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 ,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 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 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 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 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 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 成锅柄状结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试题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主要的传播途径为?A.蟀虫叮咬,B.性传播C.接触传播D.呼吸道传播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重要的传染源是?A.感染者B.感染动物C.感染者接触物D.感染者未经处理的医疗废物3•确诊病例时,按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Z24B.丙48C.其他24DZ48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一般为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5-6周D.7-8周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体温多在()C以上。

A.37.5B.38 !IC.37.8D.37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以及()为主要临床特征?A.发热B.血小板减少,iC.白细胞减少7D.消化道症状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包括以下哪些?A.指导疫点村组织村民开展环境灭虫卑及环境卫生整治。

UB.指导牛、羊'犬等家畜家禽的养殖户和村民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防蟀施。

I答案)C.定期杀灭家养动物身上的蟀,降低家养动物感染率,降低传染风险。

'D.重点区域流行季节前组织一次灭婢。

38.组织举办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TS)三早()()()一防(),提高疾病防治能力,维持监测敏感性,降低病死率。

A.早发现B.早报告C.早治疗D.防重症意识,:9∙发热伴血小板治疗包括哪些?A.隔离收治IB.-般治疗C.抗病毒治疗D.糖皮质激素E.免疫球蛋白与血浆置换10.对病人的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等应采用()消毒处理。

A.高温B.高压IC.含氯消毒剂D.加强个人防护11.按照新版防控方案动态分区管理,目前我市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U类县。

[判断题]对错1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潜伏期2-16天,多由JW虫叮咬人引起。

[判断题1对一错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判断题]对错14.直接接触发热伴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感染风险更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了解 病情和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等,有助于了解多脏器功能 损害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0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感染,采用抗病 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 轻病情。
病例分享与讨论
分享典型病例,分析诊疗过程,总结经验 教训。
问题与答疑
针对培训内容提问, 解答学员疑惑。
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 问,分享实践经验。
针对病例分享提问, 深入探讨诊疗思路。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培训 效果。
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 提供参考。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培训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
0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 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发热、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 机构和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的敏感 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病例和疫情。
疫情分析研判
对上报的疫情数据进行及时分析研判, 评估疫情态势和风险,为防控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预警与响应
根据疫情分析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 施。
鉴别诊断
与其发热性疾病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 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622例 • 其中临床诊断58例 • 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 • 疑似病例338例
全国病例分布
省份 河南省 湖北省 山东省 安徽省 辽宁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广 西 江西省 云南省 重庆市 北京市 福建省 广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 报告病例数 256 149 104 52 23 14 10 3 2 2 2 1 1 1 1 1 临床诊断 8 17 8 23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实验室诊断 72 45 53 23 7 14 9 0 0 2 0 1 0 0 0 0 疑似病例 176 87 43 6 15 0 1 2 2 0 2 0 1 1 1 1
83.7
41.3 78.9 19.6 7.7 11.8 73.6 2.6 32.22 16
83.7
58.0 21.1 80.4 92.3 45 5.7 94.9 59.5 45.7 11 1 3 88.2 20.8 2.6 8.1
引自中国CDC病毒所李德新所长会议交流材料
—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 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 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 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诊断标准
•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 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 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 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011年浙江省报告9例病例
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
• 郑**,吴** • ……………… •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科,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4个 属,印布尼亚病毒、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背景简介
• 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 女出现高烧39.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 诊所治疗。
• 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 • 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
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 • 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
流行病学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
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 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 行检测。
ALT升高,3例LDH升高 转归:痊愈,无后遗症
BMC Infect Dis. 2014 Jul 3;14(1):366.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
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背景简介
病例的定义标准 诊断和报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健康教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健康教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健康教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常见于感染性
疾病和病毒感染后。

疾病会导致体内血小板数量下降,血液凝固能力
降低,容易出现出血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
健康教育内容:
1.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通常表现为高烧,应及时测量体温,如超过38℃应该及时就医。

2. 避免感染。

本病大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因此要注意个人
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或被感染物品。

3.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

本病患者需要增加蛋白质、
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血小板生产量。

4. 避免服用预防性阿司匹林。

预防性地服用阿司匹林是常见的防
治血小板减少的方法,但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服用容易引
起出血。

5. 严格遵守医嘱。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如口服药
物或输液治疗,严格遵守治疗方案,不自行更改。

综上所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一种稍有危险的疾病,需
要引起足够重视。

患者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避免感染,保持良好饮
食习惯,避免预防性阿司匹林,严格遵守医嘱,如有疑问及时就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件

1 免疫反应
发热时,免疫系统会受激 活,导致血小板减少。
2 病毒侵袭
某些病毒直接影响骨髓中 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3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会干扰血小板的 生产或增加其破坏。
常规检查和筛查其 他细胞的比例。
骨髓穿刺
通过取得骨髓样本检查血小板 的生成情况。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课 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定义:在发热的同时,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下降。
常见原因
感染
各类病毒和细菌感染,如登革热和流感。
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如阿司匹林和 非甾体类抗炎药。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异常
骨髓疾病如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病因分析
控制免疫系统的活动,减少免疫 反应。
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
促进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
预防与管理建议
1 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重手部清洁。
2 避免使用可疑药物
在服用药物之前咨询医生并告知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3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 小板减少。
处理方法
1
寻找潜在病因
通过医学检查和详细病史了解患者发热
对症治疗
2
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抗感染药物或免疫
调节剂。
3
支持治疗
提供血小板输注和对症支持,如控制出 血风险。
治疗方法与药物介绍
血小板输注
通过输注他人的血小板来增加患 者的血小板数量。
免疫调节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防控感染和保护患者安全
学习如何防控感染、保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患者的安全。
V. 临床案例解析
1
典型病例分析与诊治思路
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诊治思路,加深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理解。
2
复杂病例处理和困难问题解决
研究复杂病例的处理方法和解决困难问题的策略。
3
经验分享和学习笔记
与他人分享工作中的经验与学习笔记,促进交流与合作。
VI. 知识问答与展望
1 知识问答环节
参与知识问答环节,巩固学习成果并互相交流。
2 临床发展趋势与展望
讨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3 结束语
总结培训课件内容并给予鼓励和祝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I. 疾病介绍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定义和症状 2. 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I. 疾病介绍 (续)
1
诊断标准与指南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各类指南。
2
病和体格检查要点。
3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
学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III.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了解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的治疗 原则和策略。
支持性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学习如何提供支持性治疗和处理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了解可选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随访管理
掌握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的随 访管理和评估。
IV. 护理管理
病例的评估、观察和记录
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教育
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评估、 观察和记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 课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研究进展与展望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其特征为发 热、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症状
03
02
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不留后 遗症。
04
康复指导
注意休息:康复期间应充分休息,遵医嘱 治疗和护理。
05
06
定期复查:康复后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4
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诊断标准的建立
目前已经建立了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 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提
病例分析与讨论
病例特点
该病例与其他病例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如病情严重程度、并发 症等。
诊断难点
在诊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针对该病例的治疗方案和用药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经验教训与启示
1 2
预防措施
针对该病例,医生应该如何预防类似疾病的发生。
临床意义
该病例对于提高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 意义。
供了依据。
病原学研究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研 究,深入了解了病毒的 分子特征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研究
揭示了该病的流行病学 特征,为防控策略的制
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的探索
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进 行了多种尝试,包括抗 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和
支持治疗等。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和鉴别诊疗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和鉴别诊疗培训课件
诊断
•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工作、生活或旅游等或2周 内有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
疑似病例:疫源地、蜱咬史(或相关高危职业); 发热(或近期发热史); 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或伴白细胞减少,尿蛋白(+~+++); 伴或不伴有头痛、肌肉疼痛、精神倦怠等中毒症状; 纳差、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鼻腔、牙龈、皮下瘀斑等出血症状
流行过程
• 传播媒介:蜱、牛虻、螨等介质动物 • 宿主动物:在山东省的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3576份家养动物血液SFTSV
抗体总阳性率为40.24%,其中羊、牛、鸡、犬、猪的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45.56%、8.73%、1.45%。 • 传播途径:
• 媒介传播,蜱虫叮咬 • 接触传播,据报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被污染的衣物可能是造成人传人的重要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分型
具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中的必备条件
• 普通型(轻型): • 年龄<60岁 • 无基础疾病 • 无精神萎靡 • 消化道症状轻 • 无出血症状 • PLT>30×109/L,WBC>2.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 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
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少数存在肾功能不全。 • 骨髓检查:三系增生正常,部分粒系活跃 • 脑脊液检查:WBC正常或轻度升高,糖、蛋白、氯化物正常。部分可检测出
SFTSV核酸 • 病原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调查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 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并录入至EpiData数据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下载),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月底 收集汇总本省(区、市)数据库,并及时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 箱cdczfb@。
蜱的处理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
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2、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
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3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 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 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 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 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 蜱后立即清除。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 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 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 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驱避剂等。
诊断、治疗和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和《中医诊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 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
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条目下的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 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 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 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河南蜱虫咬人事件
河南事件病情严重原因
多重原因致河南信阳病情严重

基层诊所设备简陋,容易误诊:商城县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初发病时 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其中一名死亡患者先后被诊断 为感冒、精神病和脑膜炎等。 基层医生被指为牟利故意“误诊”:商城县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农 民想省钱,只好去找村医;而输液是村医赚钱的主要项目,不排除有村 医为了赚钱“先挂几天水再说”。一名雷姓村名病亡前镇卫生院诊断为 “肠炎”需住院,但其家属表示此前曾做过肠炎监测,无任何问题。 当地政府被指瞒报:信阳市一官员透露,市领导没有及时公布疫情,是 因为“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尚未弄清,大规模宣传容易造成群众恐慌”。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基础知识培训班
远安县人民医院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培训目的
初步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为开展病例的监测、报告、诊断、治疗以及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提供指导。 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控 制和公众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背 景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均与蜱虫有关, 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其中一些 病例被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另有一些病例无人粒细胞无 形体感染证据;在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 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初步认为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今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规范其名 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发现病原可能是人粒 细胞无形体或者新型布尼亚病毒。卫生部相继出台了《防治指 南》、《诊疗指南》、《监测方案》等相关文件。

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

1、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 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 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撤杀蜱药物, 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 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 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 人群。

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 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 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 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 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蜱的危害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 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 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 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 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虫咬伤可致以下疾病
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 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 病,病因尚不明确,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结果, 人粒细胞无形体、布尼亚病毒可能是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的主要致病病原,该类疾病主要经蜱传 播,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区,散发,以农民居多,为 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理分布。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 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 度散发(河南信阳商城一村一个病例)。 发病季节。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 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 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 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 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集
各单位发现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病人抗凝血和非抗凝血标本各5ml。要 求使用枸椽酸纳抗凝管采集抗凝血,使用无菌真空采血管采集非抗凝血, 并在采样管上标记,均放置4℃冰箱暂存。同时填写“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征病例采样登记表”。抗凝血应在病人急性期(尽量在发病后1 周内)采集,血清标本应在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发病后30 天左右)各 采集1 次。病人在医院就诊时的血液标本由各单位负责采集,出院后标 本(恢复期标本)由疾控中心负责采集(恢复期标本无需再保留血凝 块)。白细胞分离液、冻存液和冻存管由疾控中心统一提供,其它常规 耗材由各单位自备。
出现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由省级及 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蜱的处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 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 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 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 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 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 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 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 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 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病例的定义



具有以下“1”项中的任何一项和“2”、“3”项。 1、流行病学 (1)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有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 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 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 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可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外,还可传播一下疾病: 森林脑炎: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我国主要病媒蜱种为全 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多代。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除经 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 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 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 莱姆病: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我 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Q热:感染方式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在蜱体 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能传播。病原体可通 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细菌性疾病: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 蜱成虫体内可存509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