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019版)

临床营养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营养支持的正确实施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也能使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目前我院不同科室对营养代谢的认识还不一致,同一科室内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的认识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也存在营养支持的不规范现象。不恰当的营养支持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并发症较多。现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我院《胃肠外营养临床使用管理办法》(2013)的基础上,修订新版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和一般原则,旨在提供适合的参照标准,规范我院临床营养支持的医疗行为,提高我院肠外营养合理使用水平。

一、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管理体系

设立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人员包括: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肠外营养的临床管理

1、使用肠外营养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营养风险

筛查2002),大于等于3分者根据临床需要决定是否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使用指征、用药方案。

2、本院主治及以上级别医生可根据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开具肠外营

养医嘱。

3、营养干预后一周内应及时进行再评估。再评估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请营养科会诊。每次再评估周期不超过一周。

三、肠外营养的药学管理

1、肠外营养支持要求全合一,碳水化合物、脂肪乳作为双能源提

供能量需求,氨基酸提供氮源,根据需要提供必需的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

不建议单独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进行能量支持。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制剂,丙氨酰谷氨酰胺也仅限于全胃肠外营养使用。

如特殊患者因病情需要需单品种使用肠外营养制剂,如单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各类品种,审方药师加强审核,必要时可作医嘱退回处理。

2、肠外营养新医嘱应在16:30前录入并发送至静配中心。

3、药师审核肠外营养医嘱:审核肠外营养是否有适应症,审核各营养组分的完整性、各成分配比的合理性,审核电解质浓度对肠外营养稳定性的影响等。

4、肠外营养液必须在洁净环境中集中配置,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四、肠外营养的监督管理

1、临床科室、营养科、药剂科应按照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附1)开展营养支持相关工作。

2、药剂科负责定期对肠外营养临床合理应用进行分析评价、点评,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反馈,并将分析结果汇总交医务部。医务部将存在问题反馈给临床科室,督促临床科室对相关问题持续改进;协调信息科等部门予以技术支持。不合理合规使用情况纳入医疗质量历考核体系。

3、医务部、药剂科、营养科定期对全院营养支持治疗状况进行讨论分析改进。

4、对于无肠外营养适应证或适应证不符、有明确禁忌证、无合理理由使用单品种肠外营养制剂、无合理理由超长时间使用等不合理使用病例,一经查实,对当事医师按违规用药金额的全额扣罚。对病

历记录不完善、再评估和用药方案调整不足、肠外营养方案明显不合理等情况,经反馈、公示后仍反复出现,无明显改善的,在医院内网进行通报,对责任人进行约谈,必要时停止肠外营养(含相关药品品种)处方权限3-6个月。

5、相关责任医师对分析评价、点评结果有异议者,可以在公示后一周内提出申诉。申诉理由及相关证据提交医务部,由医务部安排人员进行讨论,申诉成功者免于扣罚。

附1:

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肠外营养前营养评定

完整的营养状况评定方法一般分为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指标。主观指标主要指与患者或家属接触时所获取的主观性信息,如与营养相关的进食习惯及能力,近期内体重变化、近期内膳食形态及数量变化等;客观指标指有准确来源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人体测量及体成分分析、生化及实验室检查等。

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可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评定方法包括体重丢失量、体重指数、去脂肪体重指数、主观综合评价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通用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MUST) 、简易营养评定(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 risk index,NRI)等,血生化指标可作为辅助的评价指标。

通过营养评定并结合临床,决定是否进行营养支持,并对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制订营养支持计划。

二、肠外营养适应证

(一)、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3、大剂量放化疗后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4、中重急性胰腺炎;

5、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3—5天可恢复者无须肠外营养);

6、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利用者)。

(二)、中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和复合性外伤(5~7天内胃肠道无法利用者于手

术后48小时内开始);

2、中度应激状态;

3、肠瘘;

4、肠道炎性疾病;

5、妊娠剧吐或神经性拒食;

6、需接受大手术或强烈化疗的中度营养不良(大手术前7~10天开始);

7、入院后7~10天内不能建立充足的肠内营养;

8、炎性粘连性肠梗阻。

(三)、弱适应证

1、营养良好的患者于轻度应激或创伤情况下,消化道功能10

天内可恢复;

2、肝脏、小肠等脏器移植后功能尚未恢复期间。

三、肠外营养禁忌证

对于生命体征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是肠外营养的绝对禁忌证。

1、无明确的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无复活希望而继

续盲目延长治疗者。

2、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期间需要控制或纠正者。

3、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可适应肠内营养者当胃肠道功能正

常或可利用时,肠外营养支持较肠内营养支持并无优越之处。

4、患者一般情况好,只需短期肠外营养、预计需要的时间少于5

天者。

5、原发病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不宜强求于术前行肠外营

养支持,以免延误对原发病的治疗。

6、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

四、能量需求计算

1、一般成人能量总需求为25~30kcal/,包括氨基酸提供的能量。

2、能量的计算:Harris-Bendeict公式(临床上计算机体基础能量消耗(BEE)的经典公式):

男:BEE(kcal/d)=++ 女:BEE(kcal/d)=++ :体重,Kg;H:身高, cm;A:年龄,年)

近年来多数研究结果表明,Harris-Benedict公式较我国正常成人实际测量值高出了10%左右。因此在估计正常人体的能量消耗时需要注意。

我国成人的BMI 指数为~24kg/㎡,可据此判断患者处于何种营养状态,>28kg/m2为肥胖,<kg/m2 为潜在营养不良或体重偏低。肥胖患者应使用校正体重,透析患者应使用干体重。在肠外营养中,计算出患者总能量需求后,减去氨基酸提供的热量即为非蛋白质热量NPC。

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于2005年出版的第3版《临床营养基础》提出,即使是肠瘘、烧伤等患者,每天能量摄入量通常不超过2000kcal。允许性低摄入(permissive under feeding)围手术期相对低热卡[15-20kcal/(kg·d) ]有利于减少感染并发症与

费用支出,缩短住院时间。

3、各成分需求量

(1)液体量需求

成人人体水分生理需要量约2000~2500ml,一般工作量的成人总液体量约为40~60ml/。

ml/d=1500ml+20ml/kg×(体重kg-20kg)

肠外营养液量≤当日所需总液量-治疗药物所需液量-电解质所占液量。

水份占成人体重的50%~70%,分布于细胞内液、细胞间质、血浆、去脂组织和脂肪中。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一系列反应过程都离不开水,保持水份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根

本条件。除了生理需要量,临床患者往往存在各种因素导致水、电解质额外丢失,因此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提供50%~70%非蛋白质热卡NPC。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应超过7g/kg。如果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肠外营养,葡萄糖浓度应小于10%,如果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葡萄糖浓度应小于23%。葡萄糖是循环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能源,可被机体大部分细胞利用。虽然在应激情况下葡萄糖的转换率增加,但氧化代谢率并不以相同比例增加。大量葡萄糖负荷可导致糖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血糖、糖尿和渗透性利尿。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最常见的原因是葡萄糖输入速度过快。

(3)脂肪

成人脂肪常用剂量为~()。脂肪供能可占非蛋白热卡

30-50%,一般不超过60%,糖脂供能比一般在7:3~6:4左右,呼吸系统疾病或肿瘤恶液质病可为1:1。

成人患者肠外营养配方中常规推荐使用脂肪乳,为了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完全禁食患者的脂肪乳剂应当不低于。对于高脂患者(甘油三酯﹥L)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脂肪乳摄入应减量,重度高甘油三脂血症(﹥L)应避免使用脂肪乳。无脂代谢障碍的创伤和危重症患者建议高脂肪乳配方,可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或鱼油脂肪乳替代部分普通长链脂肪乳。鱼油脂肪乳有益于减少腹部大手术患者的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4)氨基酸

对于肠外营养来说,正常成人氨基酸~可能即可,但个体差异大,疾病和恢复期需要~,有些患者须达到2g/,非蛋白质热量(kcal)与氮量(g)的比例一般应保持在100~200:1。丙氨酰谷氨酰胺与氨基酸量之比一般≤20%。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浓度、不同配方的氨基酸溶液。市售的成人平衡氨基酸溶液中含有l3~20种氨基酸,包括所有必需氨基酸。目前缺乏有效证据确定最佳的氨基酸组成配方。对于有重度营养风险、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代谢限制的话,推荐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的平衡氨基酸溶液。对于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和危重患者,推荐在肠外营养配方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

(5)电解质

电解质是维持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维护各种酶的活性和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以及营养代谢正常的一类重要物质,临床多应用单一性制剂,如10%NaC1、10%KC1、25%MgSO等注射液。除参考一般推荐量,临床实际需要量根据丢失量加以补充,按“平衡”的原则确定,尤其是磷的补充,可预防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

表一每日正常人电解质的推荐营养素摄取量或适宜摄取量(mmol)

(6)维生素

维生素主要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B族、C和生物素等,后者包括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无储备,长期肠外营养时,常规提供多种维生素可预防其缺乏,不能直接静脉注射,否则可引起不良反应。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的储备,短期禁食者不致缺乏。在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下,人体对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 等的需要量增加。

(7)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或日需求量在

100mg以下的元素。对临床较具实际意义的微量元素包括锌、铜、铁、硒等。这些元素均参与酶的组成、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生理过程。由于机体的微量元素需要量甚微,因此短期禁食者并不需补充,也不会产生微量元素缺乏症。

(8)其他

①肝素钠

肝素钠1000-3000单位/袋。

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减少静脉输注管道堵管发生率;并有促进肝脏蛋白酯酶活性的作用,具有减少肠外营养相关胆淤的发生率的潜在作用。

②胰岛素

根据患者胰岛素情况,糖∶胰岛素为4~20g∶1单位。

通过添加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大多数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

(9)肠外营养每日推荐量总结

五、肠外营养液稳定性

肠外营养液中成分复杂,容易出现破乳,沉淀,变色等现象,其中破乳现象最常见。

如果组方不合理,肠外营养液会出现破乳现象,将脂肪乳加入到肠外营养液中后,有多种因素可能使脂肪乳的油滴相互融合,粒径增大,继而析出肉眼可见的黄色油滴,发生明显的两相分离。由于“破乳”不仅使患者不能很好地利用脂肪酸,还可能损害其健康,所以近来《美国药典》对经过药师混合后肠外营养液中油滴的直径作出限定:粒径超过5μm的脂肪乳的百分比(PFAT5)不超过%。

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如下:

(1)pH 值

肠外营养液中pH值主要由氨基酸和葡萄糖决定,混合液中葡萄糖的最终浓度为%~23%时有利于混合液的稳定。肠外营养液中pH偏高可对微量元素产生沉淀,对葡萄糖及氨基酸产生褐变反应,也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不稳定;pH 值偏低(pH<5),会降低脂肪乳滴表面负电位,减弱乳滴间的排斥力,乳剂将趋于不稳定。肠外营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容量及不同厂家的生产工艺也会对乳剂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葡萄糖分子中的羧基与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会发生Mailland 反应,导致氨基酸的利用率下降,使混合液变棕黄色;50%葡萄糖为高渗液可使脂肪颗粒产生凝聚,致使部分脂肪颗粒表层受破坏。因此配置时不能将葡萄糖溶液与脂肪乳剂直接混合,以免酸性的葡萄糖溶液直接“破乳”。

(2)氨基酸溶液

氨基酸分子是两性分子,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所以对脂肪乳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般氨基酸的最终浓度不低于%。(3)电解质

阳离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将影响脂肪乳剂的稳定性,尤其是多价的金属离子。一般控制一价阳离子浓度<130~150mmol/L,二价阳离子浓度<5~8mmol/L。

在肠外营养液实际配制过程中,如果一份肠外营养液中氨基酸溶液只有250ml,一般建议减少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的常规用量。如患者确实需要,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输液可通过另外静脉通路进行。

六、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及储存

肠外营养液必须在百级净化空间内配制,配制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配制流程:

1)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氨基酸或葡萄糖溶液。

2)含磷制剂加入葡萄糖溶液。钙、镁制剂不能加在同一输液中。

3)脂溶性维生素溶解水溶性维生素后加入脂肪乳;无脂溶性维生素时,水溶性维生素用葡萄糖或脂肪乳溶解并加入其中。

4)其他成分加入剩余的氨基酸或葡萄糖。

5)打开静脉营养输液袋,加入水溶性组份,最后加入脂肪乳,边混合边振摇。

6)将配置完的肠外营养液排气并封口,至少上下翻转三次以便混合均匀,贴上标签。

7)检查药品乳化是否完好、有否渗漏,并检查装量是否准确。

8)将配置完毕的药物通过传递窗送出。

肠外营养液使用前可在冰箱冷藏(2-8℃),冷藏时间≤12小时,使用前1小时取出,自然复温。

七、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导管

(PV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输液港(Port)。在成人患者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可能需要的营养液输注天数、操作者的资质与技术数量熟练程度,谨慎决定置管方式。若静脉置管单纯为输注肠外营养,通常不推荐采用输液港。

经周围静脉缓慢均匀输注能够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不建议连续数注时间超过10~14天。如果经周围静脉输入出现3次以上静脉炎,考虑是药物所致,应采用CVC或PICC置管。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预计﹥10~14天建议采用CVC或PICC置管。为避免高渗引起的静脉炎,在选择外周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时,渗透压不应超过800~900 mOsm·L-1。

成人患者周围静脉穿刺常规首选上肢远端部位。PICC穿刺常规首选肘窝区,应尽可能避免选择接收乳房切除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侧上肢。CVC穿刺部位首选锁骨下静脉。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显着高于体表标志法,而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高于超声引导置管法。中心静脉置管(包括PICC)后应常规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导管尖端部位,并排除气胸。PICC导管必须位于腔静脉内。中心静脉置管须严格按照静脉操作规范进行。辅料一旦发生潮湿、松动,需要及时更换。PICC置管及置管护理应由经专门培训、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

八、说明

肠外营养中组分的换算:

1g 葡萄糖对应4 Kcal 热量、1g 脂肪对应9 Kcal 热量、1g 蛋白质(氨基酸)对应 4 Kcal热量。蛋白质(氨基酸)与含氮量的换算公式为:蛋白质(氨基酸)(g)=含氮量(g)×6.25。

医院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XX医院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

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禁忌症:(1)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 五、胃肠外营养配制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各级人员的岗位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细菌学监测制度、操作规程、物器材管理制度等,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 (二)成立配制中心:肠外营养液是直接由营养科配制,每天由营养师到病房会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肠外营养液处方的,再由护士进行配制,她们的资格职称都是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预防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配制室的要求:配制室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配制室是空气洁净室,洁净等级为1万级,配备双人层流洁净工作台,洁净等级为100级,设有传递窗及缓冲间。 (四)设备:所有一次性物品均到设备科和供应室领取。 (五)配制中的管理:配液前开紫外线消毒40min,净化系统开启30min以上,进入配制间前更换洗手衣裤、戴口罩、帽,按7个步骤洗手,换鞋进入配制室,先开启层流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一、总则 1、肠外营养药物ICU临床应用较广。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 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B) 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D) 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C) 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A) 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A) 6、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A) 7、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量,目前无确定性结论。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参照美国FDA推荐剂量,根据医生的判断,结合患者需求,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应用剂量。(D) 三、对于住院患者可行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2002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大会推出,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见附表二)。 对于总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住院患者结合临床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对评分暂时低于3分者,可以定时进行再次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如下: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1肠内营养的历史 虽然营养支持被认为是一些XXXX人几年前已经研究过的当时,营养液是直肠给药,主要是乳制品、动物血、葡萄酒和牛肉的混合物。由于营养制剂的限制,肠内营养在XXXX之前并不常见二战后,由于鼻胃管的出现,开始了上消化道肠内营养的尝试。1957年,格林斯坦等人开发了一种具有明确化学成分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开发宇航员的肠内营养。该制剂能维持大鼠的正常生长、繁殖和泌乳。1965年,Winitz等人将其应用于人体。1973年,Relany等人报道了腹部手术后导管针空肠造口术的应用,1980年,Hoover等人证实了术后早期空肠喂养的营养益处。随着20世纪80年代对肠功能的重新认识,特别是肠黏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理论、技术和制剂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应用于临床时,临床医生以极大的热情接受和推广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缺点逐渐显现。特别是当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屏障、肠道细菌移位、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建立,以及对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认识,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增加,国外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比例已从8:2变为2:8。

2.1肠粘膜屏障:①机械屏障:肠上皮及其细胞与粘膜上皮表面粘液的紧密联系;②化学屏障:主要指消化道内的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等。(3)生物屏障:肠道细菌和生物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④免疫屏障:十二指肠相关淋巴组织主要由帕耶氏斑、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上皮组织淋巴细胞组成。肠道通过S-IgA的体液免疫分泌和细胞毒性细胞免疫反应形成体内最有效的防御屏障 2.2提出细菌易位的概念。细菌移位是指寄生在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包括活的和不活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解剖学上完整的肠屏障进入正常的无菌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2.3肠内营养对肠粘膜代谢的意义肠上皮细胞具有代谢活性。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平均每3天左右更新一次,因此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相当大。Bergel等人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肠粘膜的营养30%来自肠系膜动脉的血液供应,70%来自肠腔内营养此外,大量数据证明肠内营养中包含的组织特异性营养因子如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对肠和结肠粘膜营养具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可以调节上皮细胞的更新,提供肠上皮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促进绒毛顶端细胞的脱落,并刺激对肠粘膜有营养作用的胃肠激素的分泌Thompson等发现,胃肠外营养组大鼠的体重、绒毛高度和小肠及粘液中血浆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正常受试者在肠饥饿36小时后,肠吸收功能显著下降,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实验证明,肠饥饿可导致幼猪胃、小肠和胰腺生长迟缓,小肠粘膜刷状缘寡糖酶活性降低,同时肠粘膜厚度、绒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总8页)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使用,落实我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特修订我院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一、组织管理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专项点评工作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的处方点评管理组负责组织,肠外营养药物专项点评组成员进行实施,医务处、药学部共同协调相关工作。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的依据 专项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等,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点评。 三、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组组成 专项点评组由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备丰富的合理用药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 四、点评要求 (一)每年不少于4次专项点评。 (二)抽样方法:面向全院使用肠外营养药物的住院患者,根据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按药物或按病区采用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评价。

(三)抽样率:每次不少于30例。 (四)专项点评组成员在点评后填写《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表》,双人复核并签名。点评表评价意见由小组集体讨论,专项点评组组长签名确认。 (五)专项点评组汇总点评意见,并向相关科室或处方医生、调剂药师反馈,反馈科室或人员接收后需签字确认。 (六)专项点评组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包括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及点评反馈情况汇总,提交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负责将评价意见提交医务部、药学部及相关临床科室。 (七)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情况,由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呈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 五、持续改进要求 持续改进一般采用分步运行模式,如遇涉及到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急待解决问题时,应限期整改。 (一)根据点评结果的评价意见与责任医生、药师进行有效沟通,不合理用药问题按要求整改。责任医生、药师对点评评价意见有异议,需说明理由或提供依据,与专项点评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达成共识。仍有待商榷问题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处方点评小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讨论论证。 (二)已确认待整改问题,仍在同一医生处方(医嘱)中再次出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 .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 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二.禁忌证

第二节-肠内营养的选择

第二节肠内营养的选择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需根据预期营养支持的时间、肠道功能的受损程度、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及病人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决定肠内营养方式和制剂。 一、病人的选择 If the GI tract is functional, it should be used for enteral nutrition (EN), even if only a small amount can be tolerated. Oral intake is encouraged once a speech pathologist has determined the patient is not at high risk for aspiration. Nasoenteric devices, preferably postpyloric, are preferred if EN is not expected to persist past 30 days.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or jejunostomy devices are placed if EN is expected beyond 30 days. 一般认为当病人胃肠道功能不健全、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时,肠外营养能迅速补充营养,改善营养状况,拯救病人的生命。但原则上讲,只要病人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并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就应该首选肠内营养。只有真性肠麻痹、机械性肠梗阻及严重腹腔感染时,才考虑采用肠外营养。 二、时机的选择 肠内营养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危重病人或严重创伤病人一旦血液动力学稳定,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就应立即开始肠内营养。一般严重创伤后24~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效果最佳。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如果存在营养不良,手术前就应该采用肠内营养,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 三、置管方式的选择 Access routes for enteral feeding vary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 In deciding which route to use, the anticipated length of feeding and the presence o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re two major considerations. Access to the GI tract via the nasal route such as nasogastric, nasoduodenal, or nasojejunal tubes are usually short term (less than 6-8 weeks). These tubes can be placed at the bedside. When enteral feeding is anticipate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 enterostomy tub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is a more invasive category of enteral feeding where the tube accesses the GI tract through the abdominal wall. This procedure can be carried out in an endoscopy unit, radiology department or in theatre. 1. 对病人的损伤程度损伤小、简单安全是置管最重要的原则。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经鼻置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对于有肠内营养指征,上消化道无梗阻,营养支持后仍可恢复自然经口进食者,应尽可能采用经鼻置管。只有口、咽、鼻、食管梗阻或因疾病原因不能恢复经口进食,或虽然能恢复经口进食但需时较长、发生吸入性肺炎危险性大的病人才考虑造瘘置管。 2. 营养支持所需时间需长期管饲者宜用胃造口或空肠造口置管,估计时间较短者宜采用经鼻置管。时间长短受病人疾病、营养状况、医疗监护条件和所用鼻饲管质地等影响。 3. 胃肠道功能胃肠道功能受损程度影响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严重受损者不能应用肠内营养。胃肠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完整版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 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 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 第五部分输注路径 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 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四.危重病 五.成人烧伤 六.胰腺炎 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八.炎性肠病 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 十.心血管疾病 十一.神经性疾病 十二.糖尿病 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

肠内营养液配方讲解

编辑时间:2010 修改时间:2013-11-19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肠内营养(TPF) 英文通用名称:Enteral Nutritional(TPF) 【组成成分】 本药混悬液每500ml含成分如下表: 本药混悬液每500ml成分表 组分含量(1.0kCal/ml) 含量(1.5kCal/ml) 蛋白质20.0g 30g 氮 3.15g 4.7g NPC:N 133:1 133:1 碳水化合物61.5g 92.5g 糖 5.0g 7.5g 多糖55.5g 83g 乳糖<0.125g <0.185g 脂肪19.45g 29.2g 饱和的 1.45g 2.2g 多不饱和的 6.15g 9.2g ω6:ω35:1 5:1 膳食纤维7.5g 7.5g 水425g 400g 钠500mg 670mg 钾750mg 1005mg 氯625mg 835mg 钙400mg 540mg

磷360mg 540mg 镁115mg 170mg 铁8mg 12mg 锌6mg 9mg 铜900μg1350μg 锰1650μg2500μg 氟0.5mg 750μg 钼50μg75μ 硒28.5μg42.8μg 铬33.4μg50μg 碘65μg100μg 维生素A 410μg615μg 类胡萝卜素 1.0mg 1.5mg 维生素D 3.5μg 5.3μg 维生素E 6.5mgα-TE 9.4mgα-TE 维生素K 26.5μg39.8μg 维生素B10.75mg 1.15mg 维生素B20.8mg 1.2mg 烟酸9mgNE 13.5mgNE 泛酸 2.65mg 4mg 维生素B60.85mg 1.3mg 叶酸133.5μg200μg 维生素B12 1.05μg 1.6μg 生物素20μg30μg 维生素C 50mg 75mg 胆碱185mg 275mg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 )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 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 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 ?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 %;②小肠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痿;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 ?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 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 ?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 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 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 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 ?肠外痿: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痿 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痿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 ?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痿、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 (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 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 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

肠外肠内营养指南汇总1

附录1 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美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 (摘自ASPEN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 前言 ASPEN(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曾在1993年出版了“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旨在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规范,1999年ASPEN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这个2002年修订版本。 临床营养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近些年来临床营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进步也相当快,而目前我们在基层临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能力的应用规范或原则,ASPEN发布的这个“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一个针对中国临床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营养应用原则”,希望本文,美国版的“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摘要译文,为广大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营养的参考指导的同时,能早日呼唤出相应的“中国版本”,以促进我国的临床营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3个目标: 1.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营养支持在目前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必须为临床医生及专业从事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提供表述清晰、具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建议指导; 3.将作为一种工具,为政策制定者、健康卫生机构、保险公司和从事临床营养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医疗体系及与临床营养支持相关的政策、规定。 指导原则所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标示在下文的括号内): A. 其可靠性根据前瞻的、随机的研究结果;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1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 ,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 PN )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 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禁忌症:(1) 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 规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为规范本院临床科室肠外营养液分散调配操作规程,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及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第2版),制定本规定。 一、全静脉营养又称肠外营养(PN),即从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其所用的营养液称为静脉营养液,即将机体所需的营养要素按一定的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输入体内的注射剂。它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热量及人体组织或组织修复所需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渡过危险病程。 二、全静脉营养有单瓶串输与“全合一”营养输注两种给药方式。鉴于“全合一”营养液有利于代谢、输入均匀、使用方便、可减少污染和避免单独输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诸多优点,应积极推广“全合一”营养药物治疗方式。 三、“全合一”营养液的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以及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四、“全合一”营养液的混合配制应设立专用的配制室,配制过程应在100级层流洁净台上进行。 五、要在洁净、无菌的环境中,由经过无菌和“全合一”营养液调配技术培训和取得资格认证的药学或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流程配制。 六、为了保证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各成分(尤其是脂肪乳剂中的乳糜微粒)的稳定性,避免配制过程中的污染,必须建立与遵循完善的配制规则与程序,包括处方规范化书写与核对,配制环境准备、配制药物准备、配制步骤等。

肠内、外营养使用规范

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 由于不良的营养状态直接影响了许多疾病的发展,并造成了各种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高,故需要对蛋白热量性营养不良的病人,或正发展为蛋白热量性抑扬 不良的病人的及时认识和评估,并加以适当的营养支持。在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时 要考虑以下因素: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目前的营养摄入方式是否能够供给足够的 营养;决定合适的总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发生营养性并发症的危险等。 一、成人营养不良的评估见表1 表1 成人营养不良程度估计指标 监测指标标准值正常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 100 >90 80~90 60~80 <60 血清白蛋白(g/L)45 35~45 30~35 25~30 <25 血清转铁蛋白(g/L) 2.5~3.0 >2.0 1.5~2.0 1.0~1.5 <1.0 前白蛋白 (mg/L) 150~300 >150 100~150 50~100 <50 氮平衡(g/d) ±1 ±1 -5~-10 -10~-15 <-15 淋巴细胞总数(×109/L) >1.7 >1.7 1.2~1.7 0.8~1.2 <0.8 二、营养不良的类型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消瘦型):总能量不足,内脏蛋白产生维持正常,体重下降。肿瘤病人。 (二)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分解代谢应激及营养素摄取量不足,内脏蛋白消耗,ALB、前白蛋白降低、免疫功能受损,人体测量值正常, 严重应激。 (三)混合型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由于高代谢应激导致饥饿状态的病人。 三、营养支持的途径: (一)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二)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 (三)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

综述:肠内营养的临床合理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摘要:通过搜集近年来关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的文献,阐述肠内营养的概念、优点、分类、临床应用和并发症。结果发现,肠内营养无论在营养支持效果、费用、安全性和可行性都明显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并不只是单纯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基本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并发症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teral nutrition Student majoring in pharmacy yaqiong zhu Tutors: feng wang, lina shang ABSTRACT: Through collecting and searching documents and the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enteral nutr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advantages, categori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re clarified. The result is that no matter in the effect, cost, safety and feasibility, enteral nutrition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support of enteral nutrition is not only used in offering nutrition, but also maintaining basic function of cel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organs in patient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ir recovery. Key words: 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complication 前言: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极为常见,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肌力减退及心理障碍等多方问题,因而住院时间延长,比正常营养者延长至少五天,医药费用增加近50%[1]。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都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在救治外科患者、改善围手术期营养、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近代医学的一大进展。但由于PN 的长期应用引起肠粘膜萎缩,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胆道系统功能的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等风险发生,且PN治疗应用不方便,价格昂贵,使得肠内营养在临床应用中越显重要[2]。近几年,EN支持在国际上已被普遍使用,并有大量资料证明,EN在应激反应和危重症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1.肠内营养的概念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用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管饲即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从管内滴入要素饮食或流质饮食[4]。 2.肠内营养的优势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方式。EN与PN相比有以下优点[5,6]: (1)EN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增生、修复,维持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 (3)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4)在同样热量和氮水平的治疗下,应用EN患者体重的增长和氮潴留均优于PN;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标准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管理标准 1、用物准备齐全,洗手、戴口罩。配置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 则。操作前治疗室要做好消毒、保持清洁、避免人员流动。 2、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及 药物有效期。 3、严格检查静脉营养输液袋的有效期、外包装、输液袋、输液管道是否 密闭,有无破损等。 4、严格核查药物配伍禁忌。最大程度减少维生素C及其他还原性维生素 的氧化反应,在配置完成以后,要排尽营养袋中残存的空气。 5、在加入脂肪乳前,要仔细观察营养液中是否有沉淀或浑浊现象及加入 后有无沉淀或浑浊现象,如有此现象禁止使用。 6、已破乳的肠外营养液严禁使用。 7、要注意输液速度(特别是氨基酸、脂肪乳单独使用时),开始15-20 滴/分,维持速度35-50滴/分。 8、现用现配,24小时内输完,不用时放入4℃冰箱内保存。为减少光敏 感性维生素的降解,在储存和输注过程中,要注意避光。 9、部位:选择血流速度快,走向直且粗大,远离关节的静脉进行穿刺。首选上肢与远端,下肢静脉不作为优选,但儿童除外。应尽可能避免接受放射治疗侧或乳腺切除术等患侧手臂。 配制步骤: 1、营养液根据当日医嘱配制。 2、混合顺序: (1)将电解质溶液、微量元素、胰岛素先加入葡萄糖或氨基酸溶液中。(2)再将磷酸盐加入另一瓶氨基酸溶液中。 (3)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加入脂肪乳中。 (4)将氨基酸、磷酸盐、微量元素混合液加入脂肪乳中。 (5)最后将脂肪乳、维生素混合加入静脉输液袋中 (6)轻轻摇动三升袋中的混合物,排气后封闭备用。 (7)电解质不宜直接加入脂肪乳剂中。 (8)避免在肠外营养液中加入其它药物。 注:破乳定义:将脂肪乳加入到全胃肠道营养液中以后,有多种因素可能使脂肪乳的油滴相互融合,粒径增大,继而析出肉眼可见的黄色油滴,发生明显的两相分离,此称为脂肪乳的“破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