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合集下载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调控和管理的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进行现代化的发展,为加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和农田灌溉等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从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两个方面来探讨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一、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1.1保障国家经济发展水资源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利工程管理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保障,以满足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的需要。

1.2保障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灌溉是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农田灌溉水源的供应,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1.3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1.4应对气候变化和水灾风险气候变化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水资源管理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少水灾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1信息化与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开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采集、储存和传输,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水利设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运行品质。

2.2生态与环保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水利工程管理也要向生态与环保方向发展。

通过生态工程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现代化发展。

水利工程是指由人工修建、改造、利用水资源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综合性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是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各项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

本文将从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探讨。

1.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应用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监测和管理效率,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共享,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2.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模式的引入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科学化、综合化和规范化。

现代管理模式倡导科学决策、全面规划、精细管理,注重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

还提倡合作共赢、多方参与的管理理念,实现社会化管理和公众参与。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并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道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单一的管理主体、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决策失衡等。

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协调性和高效性,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2.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水利工程管理中,但其普及和应用程度还不够高。

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使得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3.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_车伍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_车伍
Key words: updated stormwater management; stormwater management idea; stormwater management method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10ZX07320 - 002) ; “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生态技术学 术创新团队”项目( PHR201106124)
·46·
www. watergasheat. com
车 伍,等: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第 30 卷 第 18 期
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 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2007 年 4 月,美 国环保局发布了“GI 意向声明”,此后又连续发布了 “2008GI 行动策略”及“2011GI 战略议程”,宣传和 推广 GI。但由于并未明确与 LID 的区别,其概念及 一些技术措施又和 LID 相似,极易混淆,甚至有人认 为 GI / GSI 就是 LID 的代名词,最先提出 GSI 的西雅 图公共事务局的官网上,也解释 GSI 是用于以 LID 为基础的雨水管理措施的专用名词。
发展至今,BMPs 已被许多国家借鉴和引用,且 其涵义已不局限于原有非点源污染的末端控制,控 制目标也延伸到水量、水质和生态等多方面[1]。例 如在 2008 年—2009 年年度,“国际 BMP 雨洪管理 数据库工程”将源头 LID 措施也纳入到 BMP 数据库 中。另外,北美一些地方 BMP 手册中甚至也有 LID - BMPs 的提法。由于 BMPs 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 自其概念提出之后,其内涵和措施种类已有不少补 充,因此,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 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关键词: 现代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理念; 雨洪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4602( 2014) 18 - 0045 - 07

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

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

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作者:贾续来源:《职业时空》2013年第07期摘要: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城市雨洪、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经过数十年研究和工程应用已逐渐形成系统的雨洪管理体系,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关键词:城市洪涝;雨水径流污染;城市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在我国城市雨水系统设计中一直坚持以排为主的设计理念,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中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径流污染严重、城市防洪压力增大及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问题,传统的城市雨水设计理念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雨洪问题。

发达国家采取的一些雨洪控制利用理念和技术措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雨洪控制方面的发展,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城市洪涝等突出问题。

一、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体系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是由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及其后来的修正案中提出来的。

最初最佳管理措施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非点源污染问题,而发展到现在,最佳管理措施强调利用综合措施解决水量、水质和生态等问题。

1.最佳管理措施的分类最佳管理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类。

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雨水池(塘)、雨水湿地、渗透设施、生物滞留和过滤设施等;非工程性措施则主要指雨洪控制与管理有关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2.最佳管理措施的管理目标最佳管理措施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雨洪峰流量及城市雨洪总量的控制,而总量控制主要的对象是年均径流量而非偶然的暴雨事件;(2)对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控制;(3)对地下水回灌与接纳水体保护;(4)生态敏感性雨洪管理,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包括以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标准来确定最佳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城市长期高强度开发、扩张模式带来的自然蓄、排系统和水文循环及生物栖 息地的显著破坏,导致大量灾难性后果,给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敲 响了警钟。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 要汲取民间的传统智慧,仓U 造性地吸纳国际现代雨洪管理经验, 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发展。

国 际上能列举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有美国的最佳管理 措施(BMPs )、低影响开发(LID )、绿色基础设施(GI )、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 系统(SUDS )、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等。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U 用起M 小柑罔上」t T 评简30 meTO n 马甲i 押韩塩賣出UD -19 I :;配 A ) II 址 仙『I <1 70 U f\ 抽 1 ft 加-I ft?l Hltl 咛〉图1美国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的典型特征经历30多年的发展,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性和非工程 性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LID 的理 念,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或场地开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强调利用小型、分 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 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地 解决雨水系统综合问题。

美国环保局的定义 是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结合生态化 措施在源头管理雨水径流的理念与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主要针对高频次、小降 雨事件的分散型措施一般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弥补了传统灰色措施在径流 减排、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

但它对流域大暴雨事件峰流量控制能力的局 限性也显而易见。

1972野展卯*旳堅桂立 施■正戛首衣创卅W-用陆2一 .……=1ft®H< ? V勺BMPtt 广IIH 捕封' 门前推广CS]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GSI或GI)的概念。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实现项目的高效、高质、安全、节能、环保建设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现代化发展和方向两个方面来论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首先是数字化管理,采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将项目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测,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是智能化管理,利用智能传感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智能监控和分析,实现精确预测和精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还要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协同和集成,如与气象、环境、土地利用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实现全局性的管理和决策。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是绿色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安全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要加强对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的监控和控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

水利工程管理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维水平。

四是国际化合作。

水利工程管理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项目的合作,汇集各国的智慧和经验,推动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水利工程管理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不断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试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

试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

试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管理活动,包括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监测等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使其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路径进行分析。

一、现代化路径现代化是指在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上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来说,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快速获取。

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水库和河流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资源状况;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还应建立水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2.自动化控制自动化控制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操作,提高施工和运行效率,减少人工干预的可能性,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

可以利用遥控技术对水闸、泵站等进行精确控制,实现对水流的调控和水位的监测。

3.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智能化决策和优化。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水资源调度和预测,优化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高抗灾能力和安全性。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洪水预测进行精确预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精细化路径精细化是指水利工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细节,追求精确性和高效性的管理方式。

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精细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采取细化的管理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责任,避免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不畅,减少管理中的漏洞和失误。

通过建立详细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2.优化资源配置精细化管理还需要优化水资源的配置,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摘要: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都领先于我国,通过研究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有极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洪管理雨水利用雨水收集引言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比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领先于我国,经历过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雨洪问题。

研究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历程,是我国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

在一些发达国家,雨水被认为是一种被消费的水,也就是说雨水不是废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因此雨水利用的起步较早,也较为完善。

日本水资源缺乏,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了形式多样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洪池,将积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绿地灌溉等,当作城市杂用水使用。

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来临可来蓄洪,平时可作为运动场使用。

199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代城市排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改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雨水下渗设施。

近年来,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迅速发展,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在楼前屋后,将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少洪峰流量的同时,使地下水得到补给,使遭到破坏的水环境得以恢复,同时也起到阻止地面沉降的作用[2,3]。

美国80年代中期就已编制了大量雨洪管理总体规划。

在有效的总体规划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雨洪问题在相邻的区域内或流域尺度被缓解或避免,因此,由水量导致的城市雨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随后美国雨洪管理的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

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发展比较

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发展比较

山东林业科技2019年第2期总241期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No.2文章编号:1002-2724(2019)02-0110-07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发展比较李兴泰(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发展之本:人们往往栖水而居,依水而筑,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与水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土地景观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透水面的迅速增加破坏了自然排水系统处理暴雨洪水的能力。

再加上传统以“快速排放”为主要目标的市政排水基础设施体制不健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导致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雨洪问题"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具备雨洪管理的巨大潜力,但目前我国城市在雨洪管理方面普遍能力不足。

2()世纪7()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已开始研究城市暴雨洪水的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必须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理念和雨洪管理技术,找寻一个适合国情的可持续的雨水管理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雨水资源;雨水管理体系;低影响开发中图分类号:TV992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Comparison of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LI Xingtai(Construction planning institute,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Shandong Jinan250101) Abst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People often live in water and are built according to water.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city are inseparable with the water.In recent years,in particular,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industry,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s made great changes in the original land landscape.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water surface has destroyed the ability of the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to deal with heavy rain and flood.Coupled with the traditional"drainage"as the main goal of the municipal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system is not perfe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many cities in China are facing severe rain and Hood problems.As the main concentr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citi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rain and flood,but at present,the cities in our country are not generally able to manage the rain and flood.Since the70s of last century,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urban rainstorm and flood.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ties must study and introduce advanced ideas and rain flood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find a sustainable rainwater management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national conditions.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urban rainwater resources;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low impact development一座城市最灵动的元素、最宝贵的资源便是水,水更是生命之源。

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

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

5、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5、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对于实现有 效雨洪管理至关重要。我国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雨洪灾害的认识和 防范意识。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雨洪管理,提高社会各界对雨洪管理的度和支持 度。
5、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总之,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为我国雨洪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 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政策、法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创 新,以实现城市雨洪管理的新局面。
3、健全预警机制
3、健全预警机制
我国应建立健全的雨洪预警机制,加强气象、水文等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预 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制定科学的预警发布和传播策略,确保公众在第 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4、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我国应建立健全的雨洪应急处置体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明 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同时,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灾后重建工 作有序开展。此外,还要加强应急处置人员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和水平。
1、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通过制定完善的政 策和法律体系,为雨洪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例如,美国《清洁水法》明确了各州、 地方政府和公民在雨洪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英国通过《水法》、《防洪法》 等法律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雨洪管理体系。
2、机构设置
2、机构设置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体系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协调行动和监 督执行。例如,美国设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英国设立了水务署 (DW)和排水管理署(DWA),日本设立了国土交通省和地方自治体等。
谢谢观看

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及思考

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及思考

洪管 理提 出了完善排 水 系统 、 转 变雨 洪 管理 理 念 、 加 强相 关法律 建设 和政 策 支持 等建议 。
关键 词 : 雨 洪管理 ; 最佳 管理措施 ; 低影 响度 开发 ; 雨水利 用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i n k i n g o f u r b a n r a i n f a l l lo f o d ma n a g e me nt / / Z h a n g Ho n g we i
防汛 与 抗 旱
C H I N A WA T E R R E S OU R CE S 2 0 1 5 . 1 1
城 市 雨洪 管理 发展及 思考
张宏伟
( 中国水 利水 电科 学研 究 院 , 1 0 0 0 3 8 , 北 京)
摘 要: 回 顾 了发 达 国 家 现 代 城 市 雨 洪 管 理 的 理 念 和 模 式 , 以最 佳 管理 措 施 ( B MP s ) 和低 影响 度 开 发 ( L I D) 为 重 点介 绍 了国外主 流 的雨 洪管理 理念 、 技 术 和制度 措施 。 结 合 我 国 城 市 雨 洪 管 理 现 状 和 存 在 的 主要 问 题 , 对 我 国 雨
中图 分类 号 : T V2 1 3 . 9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1 1 2 3 ( 2 0 1 5 ) 1 1 - 0 0 1 0 — 0 4 念 和 成 功 经 验 .结 合 市 雨 洪 管 理 研 究 的
部 分 缺 水 城 市 因 超 采 导 致 地 下 水 水 位
Ab s t r a c t : T h e c o n c e p t s a n d mo d e l s o f mo d e m u r b a n r a i n f a l l l f o o d ma n a g e me n t a r e r e v i e w e d . A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s ma d e

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当中的重要构成成分,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针对现代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目标、内含以及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希望可以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

标签: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分析;现阶段1、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在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当中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步让传统型管理模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争取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构建出来适应性比较强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及运营机制,以便于可以让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一定保证。

使用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模式,逐步落实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制度,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我国水利单位进行考核,以便于可以让管理法规以及技术标准当中的要求得以实现,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水利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运行管理以及组织管理力度都应当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便于可以对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做出保证。

因为现阶段我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当中,所以各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各项创新型技术得到应用的背景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水平也应当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便于可以迅速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对水工建筑的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做出保证,对工程设计能力做出保证,逐步提升工程项目的正常使用寿命,充分的将工程项目综合性效益发挥出来,妥善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稳定的提供质量上乘的水资源,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2、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管理理念现代化。

养成以人为本的观念,之所以要对水利工程项目整体性质量及管理效果做出保证,是为了可以让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得到保证,为人民群众提供可行性较强的防洪保证以及供水保证。

培养一定公共安全意识,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保证,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应当得到保证。

国内外雨洪控制方法分析及案例研究

国内外雨洪控制方法分析及案例研究

国内外雨洪控制方法分析及案例研究国内外雨洪控制方法分析及案例研究就是要探讨如何有效的控制雨洪问题,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

国内外控制雨洪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分析和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从自然工程来看雨洪控制,其包括湖泊开发、河道灌溉和治理、拦河坝来控制水流,建立水库对突发洪水作贮存,开垦沙漠,采用土石堤等堤防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的管理。

这些方法有助于减少洪涝灾害和损失,从而改善当地气候环境,同时有助于土地湿润,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此外,在国外,土壤改良工程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洪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洪水对土壤的影响,以及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洪水。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社会技术的雨洪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管理性技术,包括预防性措施,比如地质勘测、降雨监测、水文监测等,以及突发洪水应急措施,比如采取警报、撤离等措施,使民众及时获取洪水警报信息,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二是经济性技术,比如经济型洪水抗旱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保洪基金,实行科学分级价格。

最后,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雨洪控制的有效方法。

比如,我国浙江省的雨洪控制项目,该项目利用地质勘查和降雨监测,加强突发洪水的预警和应急处置,通过河道调整、水库调度、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枢纽改造、土地填平、水质改善等,最终有效控制了洪水,减少了洪涝灾害发生。

此外,江苏省也采用了涵洞系统进行雨洪控制,能够有效缓解洪水压力,提高雨洪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采取的洪涝防治技术和案例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自然工程配合社会技术,有利于更加有效的防治洪涝灾害,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雨水管理系统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分析

雨水管理系统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分析

雨水管理系统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管理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雨水管理系统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备受关注。

一、雨水管理系统的类型及工作原理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和雨水调蓄系统等。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屋顶、道路和广场等收集雨水,经过过滤和净化处理后储存起来,用于非饮用用途,如灌溉、冲厕等。

雨水渗透系统则是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调蓄系统主要用于在暴雨期间储存多余的雨水,以减少洪水灾害,并在需要时将储存的雨水缓慢释放。

二、雨水管理系统的经济性分析1、初期投资成本建设雨水管理系统需要一定的初期投资,包括收集设施、储存设施、过滤设备、输送管道等的建设费用。

这部分投资可能会因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所采用的技术而有所不同。

对于大型商业和工业建筑,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的初期投资可能较高,但从长期来看,通过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可以降低用水成本。

在住宅小区中,建设雨水渗透系统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能够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增加房产价值。

2、运营和维护成本雨水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维护,如清理过滤器、检查管道、维护储存设施等,这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然而,与传统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系统相比,雨水管理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通常较低。

3、长期经济效益从长期来看,雨水管理系统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先,减少对市政供水的需求,可以降低用水费用。

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费较高,通过雨水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

其次,雨水管理系统有助于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降低洪水风险可以减少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以及相关的保险费用。

此外,合理的雨水管理可以改善土壤湿度,减少灌溉需求,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三、雨水管理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1、水资源保护雨水是一种天然的水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浅析洪水管理体制的建立

浅析洪水管理体制的建立
工 程 科 技
・ 2 0 9 ・
浅析洪 水管理体制 的建立
王爱 华 王 甜 ( 黑龙 江省 水 利 水 电勘 测 设 计研 究 院 ,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本文从 理论层 面阐述 了洪水管理的科学 内涵 , 并结合 防洪和减 灾从各方 面分析洪水管理的对策。对未来可进 行的洪水管理 进行 归纳, 比较洪 灾和涝灾, 对科学的洪水管理提供 了理论保 障。 关键词 :, 是人类 千百年来 的共 同追求 。 随着经 1 . 3 . 1 尽 管形成 了庞大 的防洪工程体系 , 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 济、 技术 的高速发展 , 世界各 国相继开展 了以控制洪水 、 消除洪水灾 积减少 了 7 0 %以上 , 但 水灾损失绝对值仍 在上升 , 其 中除了因河道 害为 目标 的大规模 防洪工程建设 ; 随后又相继认识 到 , 工程措施难 洪水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 , 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 以完全控制洪水 ,洪水 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可能消除 。 素 。其 中城市 内涝设计城 市规 划等方面问题 , 研究起来牵动部 门众 中 国防洪减 灾的行政 主管部门是水利部 , 在汛期 , 由国家防汛抗 旱 多 , 使研究进展缓慢 。1 . 3 . 2 兴建具有控制 性调控作用的水利枢纽 , 总指 挥部领 导 、 组织 、 协 调全 国的防汛抗洪工作 。 兼具 防洪和发 电等多重 身份 。为有效控制干支 流洪 水起到关键 作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 、 整治江湖 、 兴修水利 的若 干意 用 。1 . 3 . 3兴建防洪水库 。对防汛和抗旱有见效快 , 收益高等作用的 见》 ( 中法[ 1 9 8 8 1 1 5号文 ) 提出了“ 封 山植树 , 退 田还湖 ; 平垸行 洪 , 退 水库建设受 到经济 、 移 民安置 、 公平性和对环境生态 系统 的影 响等 田还 湖 ; 以工代赈 , 移 民建镇 ; 加固干堤 , 疏 浚河 湖” 的3 2字方针 , 标 方 面影响 。 使许多水库 的建设变得十分艰难甚至不可行 。1 . 3 . 4对洪 志着我 国防洪减 灾事业开始 由单纯的河湖治 理向全面洪 水管理转 水灾害 的控制性策略研究转 向非工程的社会机制策 略研究正成 为 折。 目前对洪水应 急响应机制 的研究新方向。 1洪水灾害的社会影响及策 略研究 2洪水管理的原则和对 策分析 1 . 1 洪水灾害对 社会 各方面的影响 。衡量洪水灾害社会影 响的 2 . 1 洪水管理原则。与其他公共政策一样 , 制定洪水管理政策需 主要指标包括死亡 、 流离 失所 和失业等 。 遵循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 影响洪水伤亡 的主要因素有 : a . 居住条件 . 洪水预警报及预警 2 . 1 . 1 效率原则。作 为担负 防洪减灾主要责任的水管理部门 , 要 报 的提前量 ; ( : . 避洪转移系统 ; d . 紧急救援 措施 I e . 卫生防疫措施 ; £ 灾 在争取 国家更 多的投入基础上 , 平衡各风 险区的利 益 , 力 求在整体 后社会救济与援助 擤灾 区居 民经济实力 ; h . 洪水 风险信息及防洪知 上尽可能减轻洪水风 险。以保障 国民经济发展为衡量标准 , 有效率 识普及程度等 。 的资源配置应是 用于防洪与用 于其他领 域的社会资源分 配较为合 分析洪水造成的原因可知 , 洪 水风险区的居 民若预先对洪水风 理 , 防洪工程的建设 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 相协调。经济方面 , 可 险特性信息( 洪水 到达 时间、 淹没水深 、 淹没历 时等 ) 有所 了解 , 则有 行的防洪措施在其实施期 内, 收益 的现值应不小 于费用 的现值 。社 可能在住 宅建设 、 简易 自救设 备等方面作 出相 应的安排 , 以应 付可 会 资源方面 , 减轻洪水灾 害风 险应使 防洪投入适 当。虽然伴 随着大 能 的紧急情况 。普及洪水风险信息有多种方法 , 公开发行洪水风险 洪水的发生 , 经济发展受 到一定的影响 , 但从社会经济发 展的总进 图和在洪水风险 区设置洪水特性标志被证 明是行之有效 的 , 黑龙江 程看 , 仍能持续 、 平稳上升 。 2 . 1 。 2 公平性原则。 防洪是国家介入性建 设 还是地 区资 源投入 建设 , 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 的各个 方面 , 具体 省在这些方面 的工作 尚在起步阶段。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 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所 占的 比重较 体现在效益公平 、 税 务公平 、 生命价值公平和 区域公平上 。 在具体实 大, 粮食生产 在 国民经济 中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 洪 水灾害损失 的主 施 方案制定及计划制定上 , 必须综合多方情 况考虑 。 要部分为农作物损失 , 因此在进行洪水灾害统计 时 , 农 田淹没 面积 、 2 . 2洪水管理对策分析 。基于 以上认识 和我 国当前的防洪减灾 收成的减少成为最重要的指标。 由黑龙江省 民政厅消息显示 , 据不 形 势 , 作者认为 , 我 国防洪减灾对策应以流域的统一规划为基 础 , 统 完全统计 ,黑龙江省 2 0 1 3年 因洪 涝 、风雹灾 害共造成 8人死亡 , 筹 考虑洪涝 和干旱问题 , 落实综合管理措施 。 我国洪水 灾害发生频繁 , 所 以探索适合 我国国情 的防洪减灾对 4 3 3 . 5 万人受灾 , 农作物受灾面积 2 4 1 . 8万公顷 , 农 作物绝收面积 6 1 万公顷 , 直接经济损失 1 l 1 亿元人 民币 。 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 综合各方因素 , 要从治水理念 、 借鉴国外成功经 分 区分流域治理 、 非工程行 的治水策 略和鼓励多方参 与等至少 1 . 2 洪灾与涝灾 的关系 。 按水灾成 因划分 , 洪灾通常指河道洪水 验 、 泛滥造成的损失 , 涝灾则是 由于当地 降雨积水 不能及 时排出造成的 5个 方 面 分 析 。 综合本文所述 , 在灾情发生前 , 如何未雨绸缪 , 如何有效利用社 淹没损失 。 洪灾与涝灾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 相互制 约 、 相互叠加 的关 系 : 河 会 资源进行 防洪减灾设计 。 在改造河川的同时又注意适 应洪水 的 自 发扬 “ 不 畏艰 难 、 勇挑重 道洪水 水位 高 , 则涝水 难 以排出 ; 排涝 能力强 , 则增加 河道洪水 流 然性情 。用最优 的方法找到应对洪水策略 , 敢 打硬仗 、 无 私奉献 ” 的龙江水利行业精神 , 努力捍卫人 民群众 量, 抬 高河道水位 , 加大防洪压力和洪水泛滥 的可能性 ; 当出现流域 担 、 性洪水灾害时 , 平原发生洪水泛滥 的地 区通 常已积涝成灾 。流域防 的 生命 和财 产 安 全 。 参 考 文 献 洪工程体系的建设 、 防洪标准 的提高和洪水调 度能力的增强将会有 1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标 准. 堤 防工程设计规 范( G B 5 0 2 8 6 - 9 8 ) [ S ] . 北京 : 效地减少河道洪水泛滥的几率和淹没的面积 , 但工程保 护面积的增 [ 1 9 9 9 . 加通常伴随着 同等降雨条件下河道流量的增加和水位 的抬高 , 使得 中 国水 利 水 电 出版 社 , [ 2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标准. 堤 防工程施 工规 范( S L 2 6 0 — 9 8 ) [ S ] . 北 京: 中 排涝人河更为 困难 ( 开挖分洪道例外 ) 。 1 9 9 9 . 当洪水风险程度高到危及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或生命安全 时 , 任 国水 利 水 电 出版 社 , 3 1 董哲仁. 水利 工程 对河流生态 系统的胁迫 与补偿【 M 】 . 北京: 水利水 何措施 的采取 , 无论 是工程 的还是非工程 的、 民间行 为还是政 府行 『

雨洪管理1

雨洪管理1
加强邻里联系 社区居民是日常景观的维护者,通过对共同环境的建造和维护加强 了社区居民的合作。
教育 道路边缘改造项目的成功为其它城市的雨洪管理提供了蓝本。可 以和其它社区及城市展开更广泛的交流。
低影响发展是一种新型的雨洪管理途径。它以分散、小型的 源头控制的理念取代了末端治理所带来的问题。低影响发展之 所以能够被广泛地推广,源于自身技术的有效性、灵活性以及低 成本。一个有效的低影响发展场地规划不但可以解决城市化给 水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供舒适的游憩场所,营造宜 人的景观。除此之外还能够加强公众之间的协作。如果在新场 地开发以及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合理地应用低影响发展策略,就可 以获得综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西雅图街道边缘改造项目 中的植被浅沟
改造前后的街区风貌
项目完成后, 不透水区域 比之前减少 了11%,新 种植了超过 100株乔木 和1000株 灌木。经过 两年的监测, 该地区由于 暴雨产生的 径流减少了 99%。
道路边缘改造项目同时实现了以下的功能:
排水 将道路的宽度减小,减少了不透水铺装的面积,这种做法一方面 可以减少径流量,另一方面给道路两侧留下了足够的绿化空间 和径流下渗空间,道路雨水可以流到土壤中被吸纳。
低影响发展是在最佳管理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雨洪管理措施。
案例分析
西雅图市自然排水系统规划
项目背景:
自然排水系统规划项目是西雅图雨水管理的一系列举措,其中道路 边缘改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项目之前,西雅图的雨水系统面 临着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将近三分之一的地区没有排水系统。降雨 过后,径流沿着街道,混杂着来自道路的污染物和来自周边社区的农药 化肥,一起进入了周边的湖泊和河流。河流周边的居民向政府施压,要 求控制雨水所带来的河床侵蚀和污染问题,因为这些已经破坏了鲑鱼 的产卵场所。传统的雨水管网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它依旧会 增加径流总量且不能很好地控制污染。除此之外,建立传统的雨水管 网需要一笔巨大的投资。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社区居民一直呼吁能 够得到良好的游憩空间。面对这样的需求西雅图决定建设一条完全 不同于以往的街道———路边形式多样的植被浅沟,在承担着排水,捕 获雨水功能的同时,浅沟内的植物健康地生长,净化着污染物,并给居 民提供良好的环境。

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导言•暴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为我们在应对暴雨灾害中提供有益启示。

•本文将分析国际经验在暴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暴雨灾害管理的国际经验1. 暴雨灾害预警系统•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暴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预测和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人们的灾害意识和自救能力。

•预警系统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全面覆盖的气象监测网和预警发布机制,提高暴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2. 基础设施建设•调查研究表明,国际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要高于我国,特别是在排水系统的建设上。

•国际经验表明,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轻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3. 技术创新与信息共享•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应对暴雨灾害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创新成果,包括水文模型、防洪工程等。

•在信息共享方面,国际间建立了灾害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各国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合作,加强全球防灾减灾能力。

4. 社区参与与民众教育•国际上重视社区参与和民众教育,通过开展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灾害认知和应对能力。

•在暴雨灾害管理中,国际经验表明,建立社区灾害管理委员会、成立志愿者队伍等可以有效提升社区的自救互救能力。

国际经验的启示与应用1.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在应对暴雨灾害中,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的暴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需要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国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特别是在排水系统和城市内涝治理方面,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用先进的排水技术和工程建设,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3. 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在水文模型、防洪工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

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探讨

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探讨

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探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是一种改革和创新的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必须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概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对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程、全要素的综合管理。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运、维护和修复等各个环节。

其目的是提高工程的效益和可持续性,降低灾害风险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无论是对工程建设、运行监测、数据分析、应急处理等方面,都需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而这些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将帮助管理人员更加了解和掌握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及时识别和解决问题,提升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1、提高工程效益。

现代化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协调各个环节的关系,保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运维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序。

在运营中,可以适时地掌握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隐患和病害,提高工程效益和质量。

2、降低灾害风险。

在灾害治理上,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可以减少因为设施不完善或管理不当造成的意外事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

3、保护水资源。

现代化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维护水资源的生态价值,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科学、保护性的利用。

4、促进城乡发展。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可以为城乡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为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三、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实践指导1、规范管理流程。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对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遵循规程规范操作,落实过程管理。

2、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探析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探析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探析水利工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水利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推动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方式中存在部分的弊端与漏洞,无法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想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就要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向着现代化方向持续稳定的展。

标签: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措施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建设,其施工环境与地形都较为复杂,导致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水利工程整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深化改革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与施工工艺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有效的减少了水利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将水利工程的整体价值与效果更好的發挥出来。

1、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水利工程管理是对我国已开发的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经营、利用与保护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由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改革成了现代化管理体系,也由传统的静态化管理模式发展成为了动态化管理模式,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建立了以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工程监控系统,可能通过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视频监控与远程监控等众多新型技术的优势,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中对地貌以及水文化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与处理,促进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自动控制与办公自动化进程。

2、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造成了影响,尤其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监理单位与政府缺乏重视度,未能将信息化技术充分的利用,导致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在出现突发情况时,未能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而且未能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递,影响了问题的解决速度,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导致人工在处理与分析问题时,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质量,缺乏健全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未能将各部门管理的职责与内容进行细化,导致部分细节工作得不到落实,缺乏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在问题发生时,出现了互相扯皮、相互埋怨的现象,影响了工程的施工工期,部分水利工程管理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又缺乏责任心,未能对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与检查,无法实现对施工人员的操作与技术的标准化,未能将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理念与方法融入到实际的管理当中,阻碍了水利工程的整体发展。

浅析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浅析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浅析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而在现在社会中,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是否成为完整体系,指引整个工作流程的运转,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成为当下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发展方向一、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1、是治水理念的必然需求。

水利工程管理主要是以水利工程为主进行的管理,不仅要做到水资源保护,还要适应民生生活、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最终的安全管理的效果,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保护生态环境荣升为现在治水理念的必然需求,否则水资源不断遭到破坏,非常不利于人类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2、能够适应水利工程的管理评测。

水利工程的管理有其行业自行的评测标准,只有符合其标准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评测标准通常由水库、水闸、河道和泵站等方面构成,而具体的内容还包括安全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所以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就是要符合此内容的具体实践要求才能最终适应水利工程的管理评测,保证水利工程的发展。

3、保证水利行业的平稳发展。

这不仅是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保证水利工程长久发展的核心内容。

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众多,在这些数量和种类繁多的水利工程中,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证其平稳发展运行,才是当前最重要的目标。

尤其是社会日益变化发展的今天,只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必须结合先进化的工程设备与专业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行业的平稳发展,也才能保证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二、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1、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上文中提到,现代化的治水管理理念是以环保、生态、民生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而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中,首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其次,就是公共安全意识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城市长期高强度开发、扩张模式带来的自然蓄、排系统和水文循环及生物栖息地的显著破坏,导致大量灾难性后果,给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敲响了警钟。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要汲取民间的传统智慧,创造性地吸纳国际现代雨洪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发展。

国际上能列举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绿色基础设施(GI)、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经历30多年的发展,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20世纪90年代初,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LID的理念,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或场地开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强调利用小型、分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地解决雨水系统综合问题。

美国环保局的定义是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结合生态化措施在源头管理雨水径流的理念与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主要针对高频次、小降雨事件的分散型措施一般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弥补了传统灰色措施在径流减排、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

但它对流域大暴雨事件峰流量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GSI或GI)的概念。

但事实上,笔者认为LID和GI虽有共通之处,但在应用尺度、控制目标、技术范畴等方面还是有显著不同。

相对于LID,GI可以包括一些更大规模的设施或方法,如景观水、绿色廊道、大型湿地等,并应用在多尺度场地/区域规划或设计中,控制不同频率的降雨,替代更多传统排水或灰色调蓄设施的使用,进而更有效地实现暴雨控制,对自然水文条件、生态系统的保护或修复等综合目标。

而且,GI 强调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和生物保护、道路交通等学科的结合和跨专业应用,采用较大尺度的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进行绿色网络系统布局和设施设计,保护与重建至少与灰色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自然系统。

在雨洪管理方面它要求各专业的大力协作,更广泛地设计雨水塘、湿地、景观水体、滞蓄洪区等自然设施,来维持良性水文循环,保障水环境的健康,同时保护自然物种,改善城市和社区环境质量等,这对于理解GI与LID之间的异同至关重要。

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英国的SUDS是20世纪90年代在借鉴美国BMPS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

国家河流管理局和环保局等认识到在控制地表径流过程中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及生态景观等问题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城市排水系统是影响水体水质、生物和生态的关键要素,并开始将可持续设计理念纳入到排水系统规划中来。

SUDS最初主要应用在商业公园、高速公路服务区、学校等这些土地所有者可以自主选择排水系统方式的地块。

后来在PPG25的推广下,SUDS被定位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现在规划层面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不断为城市规划者们所熟悉,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SUDS,要求城市开发者尽可能早地考虑使用它,因为这会影响到开发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和地产营销等方面的决策。

它涉及的关键词有:排水系统、水质、洪涝、水资源和生态栖息地。

突出的特征还是在“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

通过源头、传输和末端处理三类措施形成处理链,即从预防、源头到场地,再到区域的全过程,进行分级削减和控制。

其中,处理链各环节对应不同的控制措施和设计方法。

主要通过规划过程控制、雨水排放许可监管及建设维护管理三种机制来保障实施,这一点也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这一次起源于西澳大利亚,用来描述一种基于水循环敏感性来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城市,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不同出版物中被提及。

WSUD通过整合城市规划设计与整个水循环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来提高城市可持续性,同时提供和创造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生存环境。

出于雨水管理和规划的视角,WSUD 的关键原则包括:保护自然系统——在城市开发的同时保护和强化自然水系统(溪流、河流、湿地)、保护水质——提高城市开发后水环境的水质;整合雨洪管理和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使用多目标雨洪管理手段达到多重效益;减少径流和洪峰流量——通过场地滞蓄、调节措施减少城市开发带来的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同时使不透水面积最小化等。

显然,WUSD包含了水的多个子系统,但在许多学术交流和工程实践场合,雨洪管理往往作为WUSD中最重要的子系统,甚至在部分场合成为雨洪管理的同义词。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污水(再生水)、饮用水发展相对较早,技术体系、操作流程、建设和运营机制等比较成熟、独立和定型,制约因素较少,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道路等学科的交叉性相对较弱;而现代雨洪管理的发展较晚,不可控因素较多,对城市安全、水环境、生态系统、建筑与道路、土地开发和利用等影响显著,是其中最为复杂且涵盖面最广的一个子系统。

并通过雨水水量、水质、水资源、水生态及水景观的整合设计建立起城市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

其他国家雨洪管理体系新西兰:经过大约30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国际上属于领先行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文化底蕴和立法体系就格外强调生态、尊重自然,于2000年颁布了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指南(TP124),LIUDD是低影响开发/设计(LID)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组合,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澳大利亚WSUD。

LIUDD强调利用以自然系统和低影响为特征的规划'开发和设计方法来避免和尽量减少环境损害。

2013年发布的奥克兰统一规划草案已用WSUD替代了原有的LID,都不过分强调技术。

德国:也是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工程化实践较多的国家,但它并没有提出国际上有影响的雨洪管理体系,可能与德国人务实的性格有关。

事实上,德国在雨洪管理相关的政策立法、机制建设、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很早就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工程应用方面。

如仅绿色屋顶一项措施在德国的应用比例就达10%以上,雨水利用、减排、处理等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

2011年以德国为主导的一些欧盟国家的雨洪专家们专门实施了一项SWITCH项目,并通过调研、总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等国家的不同尺度典型的雨洪管理规划或设计案例,指出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未来方向——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充分认识到WSUD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汇编成书。

强调WSUD是城市水管理、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多学科之间的结合,包含了城市水循环的各个部分,并在城市设计原则中结合水管理功能,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

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现代雨洪管理特征的工程案例。

如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云南的“哈尼梯田”等。

遗憾的是,中国进入近、现代以来的较长时间主要停留在简单依赖雨水管渠系统解决雨洪问题的思路上,投入也较少,连传统的径流量调节池都很少应用,城市雨洪管理体系总体上明显落后,这也是近年来内涝等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特征:BMPs和LID建立在弥补和完善传统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与现有基础设施进行互补;SUDS立足于排水系统本身,而扩展解决传统设施无法解决的污染、生态和超标径流等问题;GI/GSI、WSUD及LIDD则超越传统排水专业范畴,突出顶层设计和综合规划,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专业交叉融合并广泛应用,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中国的“雨水(洪)控制利用”则借鉴了发达国家体系特征,针对国情,强调水质、水量、洪涝的综合控制及雨水资源利用(突出的缺水问题)以及跨专业结合的系统决策和专项规划。

体系的简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排水系统。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本质: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已成为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模拟自然,从峰值、径流总量、峰现时间、水质、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进行调控,改变以“排”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模式,合理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及径流污染防治体系,同时实现地下水补充、生态景观营造、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修复传统“快排”模式所破坏的“降水-下渗-径流-滞蓄-蒸腾(发)”自然水文循环链。

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水文循环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下渗、蒸腾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变脏、流速加快,峰值增大等。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现状与未来:20世纪80—90年代是一些发达国家雨洪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雨洪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现代雨洪管理在中国被重视的时间及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从整个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大体呈现局部与国际的接轨或跨越、整体落后的格局。

按国务院文件要求,各地城市将于2014年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拟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面对严峻'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挑战$和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及绿色城镇化的更高要求,利用后发优势,科学制定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战略、决策机制及管理体系,对实现雨洪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十分关键,对未来国内城市雨洪管理的格局、投入和成效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各城市在解决排水和洪涝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兼顾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平衡城市雨洪管理的战略目标与设施建设、资金安排、统筹近远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城市面临的各种雨洪问题。

根据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雨洪与水环境问题和发达城市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从城市(区)的角(尺)度,必须有明确而科学的整体战略模式为指导,避免顾此失彼和盲目,尽量少走弯路。

我国城市未来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不仅要更多地重视高效率的雨水蓄渗减排、综合利用和污染控制,更需要重视雨洪控制利用综合系统模式,妥善处理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构建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城市雨洪问题、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建筑体系、保护与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为构建和谐、生态和低碳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