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概念

资本论的概念

资本论的概念资本论,或称《资本论》或《资本批判》(原名《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所著的经济学著作,被誉为现代经济学基石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资本论的概念,分别是:一、主要内容资本论是一部由三卷组成的著作,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商品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与劳动力的关系。

其中,《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对商品、货币、资本等基本经济概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第二卷聚焦于剩余价值问题,阐述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和过程;第三卷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崩溃,并提出劳动者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二、影响资本论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其洞察力和深刻程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资本论使经济学从被动地描写经济现象转变为理性地分析和研究经济现象,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原因;另一方面,资本论理论支持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念,成为了苏联、中国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依据。

三、争议尽管资本论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

其中,最主要的争议在于它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行和正确。

一些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认为,资本论的社会主义理论过于简化和理想化,而且也未能满足人类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资本论对于人类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视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资本论是一部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尤其是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资本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继续反思和完善。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分为一、二卷。

该著作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资本论一二卷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资本主义(Capitalism):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是私人所有制和货币交换。

在资本主义中,生产手段掌握在私人手中,目的是追求利润。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剥削特征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

2. 资本(Capital):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货币或财富。

它通过生产过程增值,并积累更多的资本。

资本的存在和运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工资之外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价值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远远高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4. 劳动力(Labour Power):劳动力是劳动者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即他们用于创造商品价值的能力。

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可以被资本家购买,而劳动者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

5. 无产阶级(Proletariat):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私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阶级。

他们唯一的财富来源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资本家的剥削。

6. 资产阶级(Bourgeoisie):资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

他们通过占有和控制资本来获取利润,并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

7. 商品(Commodity):商品是生产出来用于交换的物品或服务,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劳动价值来决定的。

8. 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指能够与其他商品交换的价值。

它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9. 使用价值(Use Value):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

一种商品有价值并且能够被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

10. 剥削(Exploitation):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的行为。

简述资本论

简述资本论

简述资本论摘要:1.资本论的概述2.资本论的主要内容3.资本论的意义和影响4.资本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5.总结正文:一、资本论的概述《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

这部作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尝试,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与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的平均生产率。

同时,他还分析了货币的起源、职能和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2.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部分后剩余的部分。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3.资本的循环与增长: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包括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固定资本等。

同时,他指出资本的增长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积累和投资。

4.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不断提高生产率,但利润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率上升,导致资本家追求更高的利润,进而加大剥削力度。

5.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周期性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周期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如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

三、资本论的意义和影响《资本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矛盾,为劳动者争取权益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资本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科学原理,积极探索适应国情的发展道路。

如我国在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都体现了对资本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五、总结《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完整的资本论名词解释

完整的资本论名词解释

完整的资本论名词解释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著作。

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资本、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释。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对资本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资本。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是指雇佣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财富。

简单来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或资源,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进行生产活动,从中获取利润。

资本的核心特征在于它具有自我增殖的能力,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加。

与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支付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以购买并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通过掌握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剧烈对抗的结果,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无产阶级是被剥削的阶级。

无产阶级指的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的劳动者阶级。

他们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掌握者,即资产阶级的对立面。

无产阶级的贫困与资产阶级的剥削息息相关,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矛盾的重要体现。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商品。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是指用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任何物品或劳务。

马克思将商品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层面。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实际使用功能,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所能换取的其他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资本论还涉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指的是马克思揭示的商品交换中价值量与价值比例的规律,即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规律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资本论

资本论

(一)名词解释1.交换价值:是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此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资本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

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

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

这样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

3. 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虚拟资本是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它其实是一种索取权的体现,是实体的虚拟化。

4.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等量资本引起的资本生产率的差别性而形成的级差地租5.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生产资本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

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7. 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是资本有机构成。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简答1.资本周转原理: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1. 商品:商品是指可以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或服务,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

2. 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

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它是社会劳动的凝结物。

3.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实际使用的需要。

4.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能力。

5.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

即交换比例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6. 劳动力:劳动力是劳动者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决定。

7.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创造自身生活资料所必需的价值之外,创造出来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8.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的度量。

9. 资本:资本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获得剩余价值的货币和物质财富。

资本是社会生产的驱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10. 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

11. 增殖资本:增殖资本是指资本家通过再投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增殖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12.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劳动者创造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13.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14.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建筑物、设备和设施。

基础设施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15.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争夺财富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著名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
典文献之一。

它包含三卷共计近2000页的
篇幅,是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资
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产物。

资本论主要是以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为核
心来展开思考的,马克思从资本的本质、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交换与货币体系、
竞争和垄断、工资、利润等方面对资本主义
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阐述了资本主义经
济基础的本质和构成,即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随后,他又探究了产生和维持资本主义经济
结构的各种因素,如价值、货币、利润等。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市场经济中的单向流动、谷物贸易、资本扩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如工时、工资、稀缺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总结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资本论(删节版)

资本论(删节版)

资本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价格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工资就是劳动力价格或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条件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人格的物化:指人依赖一定的物质性存在而具有其对应的属性。

如资本化下的资本家,资本竞争使资本投资行为的矛盾必然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人格。

①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

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4、物的人格化:价值这个概念就是产品经交易而具有的人格化。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

②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5、资本主义占有规律:①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来继续无偿占有雇佣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使原来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家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

②它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资本论》原著选读

《资本论》原著选读

一、名词解释: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他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原有的价值量并没有改变。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使用过程中,不经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常战友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表现。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资:是指雇主或用人单位依据法律法规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本质上市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从自身或公国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部分不变资本。

社会总资本: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总和。

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他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等于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全部价值。

利息:马克思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而获得的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来自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之间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论》第一、二卷名词解释

《资本论》第一、二卷名词解释

《资本论》第一、二卷名词解释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1卷第52页,以下同卷的只注页码)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243)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66)4、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之为超额剩余价值。

(370)5、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有机构成: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把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量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707)6、资本积累和集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668)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积聚,资本个体性的消灭,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被马克思称之为资本集中。

(721—722)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在流通中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的,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保持着自己的独立,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其他资本,包括预付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其价值流通与此相反,是一次性进行的,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马克思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第2卷第177页,)8、社会资本及其运动:社会资本即总资本,各个单个资本只是它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单个的运动,是总资本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435)它们的运动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卷第一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社会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属性;同一物品也可能有多种属性,因而有多种使用价值。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和比例。

例如:一尺布=二斤米。

商品之所以可以互相交换,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但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其它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力有二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与劳动生产率同义,指劳动者的劳动效果或能力。

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

劳动生产力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前者指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后者指由劳动的社会条件所引起的劳动生产力,如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

另一种情况是指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即人们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

不同的生产力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常用"社会劳动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

不同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有多有少,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三个因素,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撰写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资本论一二卷》是这部巨著的前两卷,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对《资本论一二卷》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资本资本是指生产资料的集合体,主要由生产工具、原材料和货币组成。

资本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具有两重性,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剥削的工具。

资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公有化的趋势,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则是私人占有和积累的对象。

2. 商品商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能力,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交换的价格。

马克思强调,商品经济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 价值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商品交换时的一种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层面,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交换的价格。

4.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支付给他们的工资所产生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利润的源泉。

5. 劳动力劳动力指的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和资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换取工资。

6.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能力和效率。

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的基础。

7.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交往和相互关系的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分工等。

8. 普遍等价物普遍等价物,即货币,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必要媒介。

资本论(热销)

资本论(热销)

资本论(热销)
资本论(Capitalism)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专注于放弃对经济
增长、外国贸易、集体支出等问题的解释。

它坚信市场经济的自由活动是促进财富增长、生活水平提升和贫富差距缩小的最佳方式。

资本论是西方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基础,其商业原则有助于政府为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受益者和创造者之间引入竞争。

资本论中最常见的理论是资本主义利润机制,它说明允许企业家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确保他们的成功。

换句话说,资本论认为企业家将赚取奖励以激励他们创新和升级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技术,从而使市场更有效地运作,从而改善购买者的生活。

此外,资本主义理论认为,允许和鼓励企业家创新、开发新技术和服务,从而允许他们在竞争中获胜,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改善了经济的增长。

资本论的另一个理论是多样性资本主义,它认为,允许和赞同多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财富的总量,并提高经济的富裕程度。

多样性资本主义强调,多样性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特质和技能,从而提高职业生涯的机会。

另外,多样性资本主义强调允许多个行业都能拥有足够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来发展,而不受政府干预或控制。

最后,资本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文化多样性,它支持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有助于减少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壁垒,改善国际关系,促进和平与繁荣。

资本论支持民主社会的发展,认为人们有权利获得正当的待遇,同时也有责任担负至少部分的责任,以及进行合理的经济行为。

资本论

资本论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然而今天我们来单独研究宏观经济存量核算时,“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在中世纪的欧洲,以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就已经产生,只不过在这一时期的资本,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而缺少了如今的商业资本的领域。

相对于我国在明清时代,已然有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等。

我国在这一时期虽然也属于自给自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过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本才使我们能够生产丝绸、陶瓷、茶叶,我国在那一时期所创造的财富,据计算是全世界GDP总量的40%到50%,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中国所创造的财富远远高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就现代企业而言,一个企业它要生产产品,才能维持自己企业的生存。

企业,除了有,厂房、机器等固定的成本之外,还有一些流动资本。

马克思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进行不断的资本流动,最后将会达到利润的平均化。

当然就现在的观点看来,马克思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现实的。

沉淀成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都不可能最终达到利润平均化。

一个资本家,在逐利的情况下,他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实际上他是为我们这个国家,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了财富。

资本是剥削至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单纯的商品交换中,一方取得的不会比另一方多,双方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取多予少只有在不发达或垄断的市场中才会存在。

如果资本家不能在交换中取得更多,生产的规模又如何过大?这当然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贬值来达到,可是资本的贬值尽管可以使原有资本获得更大的购买力,使生产扩大,可是它却不能产生利润。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

资本论一、二卷所有名词解释

P38商品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等价形式: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中同相对价值形式相对立的一极。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

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苏州大学资本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苏州大学资本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资本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价值实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2抽象劳动: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3商品流通: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

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训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6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并因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7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8不变资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马克思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9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本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10可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称中改变自己的价值。

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

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

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简称可变资本。

11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12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物的有用性使物称为使用价值。

资本论名解

资本论名解

《资本论》学习与解读名词解释商品性(P10) 商品的二因素(P10) 劳动的二重性(P12)等价形式(P15) 价值量(P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1)商品拜物教(P19) 价值尺度(P25) 流通手段(P28)贮藏手段(P32) 支付手段(P33) 世界货币(P34)劳动力(P42)剩余价值(P46)不变资本(P50)可变资本(P50)剩余价值率(P51)必要劳动时间(P51)剩余劳动时间P51)绝对剩余价值(P53)相当剩余价值(P58)协作(P59)工资(P84)名义工资(P86)实际工资(P86)再生产(P94)资本积累(P97)资本技术构成(P102)资本价值构成(P102)资本有机构成(P103)资本积聚(P105)资本集中(P105)相对过剩人口(P106)资本原始积累(P111)货币资本(P122)生产资本(P122)商品资本(P123)资本循环(P125)产业资本(P125)生产时间(P134)流通时间(P134)生产性流通费用(P137)纯粹流通费用(P136)保管费用(P137)运输费用(P139)资本周转(P142)周转时间(P142)周转次数(P143)固定资本(P143)流动资本(P144)有形磨损(P145)无形磨损(P145)外延扩大再生产(P146)内含扩大再生产(P146)生产时间(P151)流通时间(P152)社会总资本(P166)社会总产品(P168)生产消费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

生活消费: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也就是人们消耗生活资料或接受服务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价值补偿:是指社会的商品资本在出售之后以货币的形式回流,实现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过程。

实物补偿:就是指两大部类都能够买到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剩余价值和回收的预付资本能顺利购买到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现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过渡。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马克思根据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三个部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Ⅱ部类)两大部类的基本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

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

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

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

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

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9.等价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称。

②即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能够和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商品所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

③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10.一般等价物: ①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②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在交换中,充当价值现材料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是等价物;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共同构成价值表现形式。

最初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交换关系的扩大,形成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当交换发展到将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时,就形成了一般价值形式。

被分离出来的商品是唯一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因此成为一般等价物。

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①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进入交换过程之后就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

②一方面,商品生产者要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交换对他是个人过程;但另一方面,他又要通过交换实现自己的商品的价值,使其为社会所承认,因此交换对他又是一般社会的过程。

但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所有者既是个人的过程,又是一般的社会的过程。

③这就是交换过程的矛盾,它表明商品世界缺少一个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从而使一切商品的全面交换成为不可能。

12.价值尺度: ①货币的职能之一,为商品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

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这是货币的第一个职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有价值。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因此能够用一个特殊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个特殊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或货币形式。

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物体形式不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13.商品的形态变化: ①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

②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是第一形态变化,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是第二形态变化。

③商品形态的总变化表现为商品流通。

商品形态变化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

这个矛盾的发展最终外部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于是商品交换便采取了商品形态化变的形式。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①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②按这一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在信用关系普遍化的条件,需要用货币来媒介的商品价格总额是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减去廷期支付的总额,加上到期支付的总额,再减去互相抵消的债务总额。

④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量。

15.人格的物化: .①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形式。

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

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16.物的人格化: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

②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①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用劳动联系起来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③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

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①指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和社会等同性。

②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到即转化为抽象一般劳动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

③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反映在商品上就是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

19.劳动力商品: ①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廷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③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不变资本: ①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②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①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②资本家为进行生产,必须将其资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购买于劳动力。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不会改变。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被活劳动所替代,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它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一个可变量,能增殖自身的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

③从全部资本中划分出可变资本,揭示出不是全部资本而只是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

22.剩余价值率:①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②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增殖,带来剩余价值。

这部分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既然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可带来的,因此,考察资可增殖程度就只需考察剩余价值与可变资可的关系,这就是剩余价值率。

③它是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23.绝对剩余价值: ①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③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

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24.超额剩余价值: ①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由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形成的差额。

②剩余价值动机和竞争压力会迫使个别资本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然后按社会价值出售便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