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引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提升旅游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课程大纲
1.课程导论
–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探讨旅游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兴趣
2.国内旅游文化
–介绍中国各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
–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国际旅游文化
–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
–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4.旅游管理与服务
–探讨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旅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分析旅游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的案例
5.旅游创意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旅游策划和营销能力
–探索旅游产品和行程的创新设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旅游创意
6.旅游文化教育实践
–安排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旅游文化经验
–开展旅游文化调研和报告撰写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题
•期末项目:设计旅游产品或行程方案
结论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素养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打下基础。

旅游文化说课稿

旅游文化说课稿

旅游文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文化》。

下面就本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程选自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旅游文化》,主要介绍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及其他因素的关系,并从总体上阐述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意识日益增强,而旅游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愿意去了解各地的旅游文化,欣赏当地的旅游风光。

本课程从原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这两个较狭隘的概念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使得中职生更易于接受。

根据中职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中职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各地的旅游文化,从而丰富中职生的知识。

另外,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旅游文化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明确旅游文化的概念1.描述旅游文化的含义; 2.简单叙述旅游文化的分类; 3.举例说明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了解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的关系。

(三)了解旅游文化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四)理解旅游文化的重要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操。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能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来认识旅游文化。

2、知道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的关系。

3、知道旅游文化的重要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操。

4、能分析说明旅游文化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把握的。

鉴于此,我将其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扩展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而旅游文化课程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具备掌握和应用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课程。

为了确保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标准。

一、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内容1、旅游文化概述:介绍旅游的基本定义、特点、功能、影响等;2、旅游文化资源:涵盖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开发与保护等;3、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涵盖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影响等;4、旅游文化历史:介绍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影响等;5、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介绍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旨、对象、措施等;6、旅游文化文艺:涵盖旅游文化文艺的类型、特点、表现形式、影响等;7、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介绍旅游文化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法、合作形式等。

二、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资源地理及其环境、相关制度与政策和文艺表现形式等;2、技能目标: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同感、爱好力、保护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三、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介绍旅游与文化的概念定义、相互作用、影响机理等,使学生认识旅游文化的重要性;2、旅游资源概述: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开发利用、保护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3、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介绍旅游地区的地理位置、景点、气候、地形地貌等情况,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4、旅游文化历史: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为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历史支撑;5、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介绍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旨、对象、措施等,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6、旅游文化表演:学习旅游文化各种表演形式,掌握旅游文化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7、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介绍旅游文化交流的规律和方式,加强与旅游文化交流合作的策略思考和实践操作等内容。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文化二、对象:三年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三、课时:144四、学分:8五、课程目标《旅游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知识,理解旅游的内涵,发掘旅游文化的价值,从而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古代园林建筑文化、地理知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学等知识,使学生具备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基本文化常识。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收集资料掌握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识别我国主要的古代建筑,具有必备的旅游历史、地理知识。

·熟练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识,能辨别宗教供奉对象。

·能熟练运用诗词名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框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要求,从岗位任务层面对服务人员所需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观念、行为进行分析,立足浙江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专题进行内容的组织和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七、内容纲要八、教学方法与建议1.旅游文化面广,但各部分都涉及不深。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针对班级的不同情况,展开具有特色的教学。

2.教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以每章节的活动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一些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4.在教学工作中,及时结合社会情况,融合新情况,新动态,新理念,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指给予学生旅游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标准。

以下是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
1. 旅游概论: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重要性。

2. 旅游目的地:学习各个目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

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介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4. 旅游行业管理:讲解旅游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服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5.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营销能力,学习如何设计和推广旅游产品。

6. 旅游文化交流与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传播本国文化。

7. 旅游规划和策划:学习如何进行旅游规划和策划,包括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预算管理等。

8. 旅游教育与导游服务: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导游人员,学习导游服务技巧、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9. 旅游安全与应急处理:教授旅游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10. 旅游法律法规:介绍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旅游管理技能,为未来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的人才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标准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标准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编码:
开设时间:第3学期课时数:18
一、课程性质
《中国民俗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旅游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了解民俗、民俗学、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及种类。

2、社会目标: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及任务,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类型。

3、专业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该课程的知识解决旅游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章中国酒水民俗(2学时)
五、教学资源的选用
课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播放教学视频、PPT等)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六、教师要求
本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具备导游基础知识、协调与沟通能力、教育教学等方法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本课程所需的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
八、考核标准与方式
1、考核标准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见表1,各部分的具体考核方式见表2。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考试分数综合的考核方法。

具体见表2
九、教学组织设计
本课程将采取章节教学组织模式,以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为驱动,按照“导学案”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64(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导游、酒店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可作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学生开设。

作为一门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方面,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专业支撑性课程。

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作用1、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是前后续课程的文化支撑,共同构成旅游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共同构成加强专业素养系列课程,从而实现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本课程为职业技能提供旅游文化方面的支撑,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提供相关知识支撑作用。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实施体例模块化,内容专题化教学,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实践性、职业性,开展探索性、协作性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特点,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及理解、介绍、欣赏旅游文化资源的能力。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化文化为素养,化知识为行动,推动知行合一理念的实施。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2、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生敬岗爱业精神的培育;3、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旅游文化知识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本课程是对《旅游概论》课程内容的补充、提升和深入,是在《旅游概论》这门课程所学习的各种景观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深入挖掘各种景观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旅游业务流程原理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3) 进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质;(4) 从而具备细心、周密、热情的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宽容的合作意识,灵活、克制、诚信的职业意识。

2.能力目标应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旅游文化背景知识,深入分析各种类型旅游景观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具备个案分析能力。

通过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旅游文化资源所蕴藏的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结合导游业务,能把握不同性质旅游文化景点的讲解侧重点;中西旅游文化比较分析。

结合中国旅游文化传统背景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中西旅游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分析。

3.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旅游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掌握旅游历史、宗教、园林、古代建筑、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把握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本质;熟悉各种典型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背景讲解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课程类别:核心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我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开设。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突出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理念,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人文教育思想的平台上,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技能由经验层面相策略层面的提升。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2.了解旅游建筑文化。

3.掌握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文学。

技能目标:1.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

2. 具备逻辑分析、自主学习延伸能力。

3.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素养目标:1.使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知识对专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3. 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四)后续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内容标准(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三、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教学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根据导游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设计了七大学习领域,《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要打破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讲解、导游服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突出对讲解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展开,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1.前言课程代码、名称课程代码:TM2ZY3101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学时与适用对象学时:32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地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普通课程,该课程使同学在把握和堆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学问水平与综合文化素质,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办法训练,特殊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触,以及须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熟悉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盛的文化内涵,并且希翼同学在课余时光拓展学问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与社会活动,堆积阅历,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富强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1、办法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具备旅游文化学问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扬能力。

(2)培养同学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3)培养同学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观赏的能力;(4)培养同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5)培养同学对工作结果举行自我评估的能力;(6)培养学同学具备制定工作方案步骤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2)培养同学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3)培养同学的沟通与商议能力;(4)培养同学的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纪律性;(5)培养同学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专业能力目标(1)学问能力:使同学能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学问应用到旅游活动实践中,能胜任导游服务、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工作中对旅游文化应用的要求。

详细包括:把握我国主要的历史、山岳、水域旅游文化;把握我国主要的建造、园林旅游文化;把握我国主要的饮食旅游文化;把握我国主要的民俗旅游文化。

(2)素养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娴熟讲解旅游文化相关学问;能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能分析探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中国旅游地理”培养同学对我国主要地理资源的赏析,为本课程文化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文化课程学问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需体现广而择重,博而求精,彰显中华,兼顾地域。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引言旅游文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观景点、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参与传统活动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旅游文化课程旨在为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文化教育,使其在旅行中不仅能欣赏自然风景,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课程目标旅游文化课程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培养旅游者的文化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文化场所,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供实际的旅游文化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艺术表演等,让学生深度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

课程内容1. 地理和历史本课程模块旨在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让学生对目的地的地理条件有基本了解。

•地形地貌: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山脉、河流、湖泊等,让学生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有基本了解。

•历史背景: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对目的地的历史有基本了解。

2. 传统文化本课程模块旨在介绍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民俗风情、艺术表演等。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传统习俗:介绍旅游目的地的传统节日、民俗习俗,让学生了解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民俗风情: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民间文艺、民间音乐和舞蹈等表演形式,让学生欣赏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艺术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当地的艺术演出,如京剧、民族舞蹈等,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当地的艺术表演形式。

3. 文化遗产保护本课程模块旨在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相关政策。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化遗产: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建筑、古迹、文物等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

•保护工作: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20200814153814)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20200814153814)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1. 前言课程代码、名称课程代码:TM2ZY3101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学时与适用对象学时:32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地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 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旅游策划》课程标准

《旅游策划》课程标准

八、《旅游策划》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旅游策划(Tourist Plotting)●课程学时:64,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2,实践教学学时32●课程学分:4●适用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第三学期(二)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景区专业教学资源库各共建院校景区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

本课程要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标准知识》、《市场调查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SU)》和《旅游规划》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平行课程可包括《景点导游》、《服务接待礼仪(双语)》、《旅游服务心理》等,后续课程可包括《景区运营与管理实务》和《旅游经济学》等及相关岗位选修模块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景区营销策划类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当前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项目任务的真实性原则、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原则、学生反思的主动性原则、教学主体的平等性原则、项目团队的协作性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课程进行中通过宋城演艺、浙旅院国际教育旅游体验区等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内实训基地,结合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式创造真实的项目情境,有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能力,推进旅游产品策划、旅游节事活动策划、旅游项目策划能力、旅游形象策划与旅游营销策划等核心技能的培养。

课程有效依托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智慧职教的职教云平台,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主开放式教学及旅游策划师等证书体系建设,力求使之成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核心品牌课程。

(三)课程学习目标根据景区专业教学资源库各共建院校景区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高等职业学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综合素质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和。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所属系部:旅游艺术系学时:30 编写执笔人: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2013年8月10日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旅游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

后续课程:《旅游美学》。

1.2课程基本理念《旅游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注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导游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3课程设计思路《旅游民俗文化》采用以任务驱动并参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来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主要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2.课程目标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1)掌握民俗与旅游主要概念、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2)掌握中国各民族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旅游文化课程是教给旅游从业人员的一种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旨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旅游业和旅游文化,并能够有效地向游客传达这些信息。

旅游文化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这些课程,学习者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比如历史、社会、宗教、经济、文化和环境等等,以了解游客及目的地游客间的文化差异,并做好针对文化差异的应对措施。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有助于确保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旅游文化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真正的工作中应用它们。

这些标准中包括哪些主题,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以及如何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等等。

下面是一些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例子:1. 地理知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于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知道全球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景点。

2.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括了历史、宗教、艺术、音乐和食品等方面的知识。

在一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旅游时,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当地的文化知识,以便于与当地居民沟通,并给旅游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

3. 语言技能: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有能力使用流利的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解,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4. 安全常识:安全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如何避免灾难性事件,怎样进行紧急情况的响应,如何提供一些紧急的救援服务等等。

5. 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涵盖了法律、社交礼仪、商业行为等方面。

当涉及到商业交易时,了解交易的基本法律和监管方面的知识,学习者将能够进行更高效的业务交流和合作。

同时,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促进交互,加强客户服务和客户忠诚度。

这种知识有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服务。

总之,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旅游业的核心基础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支柱。

只有在掌握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后,学习者才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业中获得长期发展的成功。

三年制中职旅游管理课程标准《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中职

三年制中职旅游管理课程标准《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中职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代码:4043211 建议课时数:68 学分:4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先修课程:《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后续课程:顶岗实习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江苏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

导游人员是旅游行业的形象大使。

那么,什么是导游呢?有人说:导游是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山山和水水。

不错,作为导游人员,不仅带领游客走遍大江南北,而且祖国山河美不美,也全靠导游这一张嘴。

由此可见,旅游景区景点的内涵与底蕴,客人能够领悟多少,很大程度上依靠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

因此,该课程的任务是:力求以旅游景区景点中常见的一花一叶、一亭一台等为切入点,普及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里通过对一花一木、一亭一台的导游讲解,提升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激发旅游者的旅游热情。

2.设计思路目前市场上的《旅游文化》教材,与导游人员考证教材《导游基础知识》,在体例上有相似之处、在内容上也有大量雷同。

因此,改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导游基础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旅游专业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模拟导游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旅游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导游的相关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一花一叶一世界、山花山鸟好兄弟、好花还需好楼台、国朝工艺美无双以及四时佳节更尚礼五个板块,力求以旅游景区景点中常见的一花一叶、一亭一台等为切入点,通过从自然属性到人文属性以及在导游中的应用三个层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可以说,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导游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
(6)培养学学生具备制定工作计划步骤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商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纪律性;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专业能力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能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应用到旅游活动实践中,能胜任导游服务、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工作中对旅游文化应用的要求。

具体包括:
掌握我国主要的历史、山岳、水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建筑、园林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饮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民俗旅游文化。

(2)素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讲解旅游文化相关知识;
能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
能分析探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中国旅游地理”培养学生对我国主要地理资源的赏析,为本课程文化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广而择重,博而求精,彰显中华,兼顾地域。

使学生掌握旅游工作中的文化知识与讲解技能,本课程以类型为载体,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四大情境,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表10-1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教材深入浅出,概念讲解透彻,习题涉及面广,并配有大量实例,适宜高职学生学习。

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2、推荐教材
中国旅游文化(全国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规划教材) 刘秀峰人民邮电出版社
3、参考的教学资料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黄昌霞.化学工业出版社
旅游文化(高职高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尹华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文化学.章海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旅游文化.张文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旅游文化.喻学才.中国林业出版社
旅游文化.周斅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旅游文化学.姚昆遗,贡小妹.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文化学.李伟.科学出版社
旅游文化纵览.崔进.中国旅游出版社
六、教师要求
1、具有娴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2、掌握旅游文化和导游带团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3、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本课程要求具备黑板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具体见表10-2。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涵盖任务全过程,主要从项目操作实施等进行考核,见表10-3。

表10-3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特殊说明:
1、文字材料在小组内部评比后,成绩第一名者代表小组参与第二环节的讲解,讲解者的成绩即为本人在讲解中的成绩,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为该组讲解者成绩的1/2,以达到鼓励学生认真撰写文字材料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总评成绩上需要有教师的盖章,以便存档。

九、学习情境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