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王国政包荣广(搜集整理)

微创外科从起步构想以至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从零星仪器、器材的凑合以至成套设备的供应与不断改进,从个别动物实验和临床尝试以至在广大外科领域各个专科内的普遍应用,持续逶迤不下一百余年。1901年德Kelling首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1910年瑞典Jacobaeus用腹镜检查人的腹腔。1928年俄Ott以额镜为光源,用陷凹镜观察孕妇腹腔。1928年德Kalk用之作肝穿活检。1938年匈Veress 发明安全气腹针。二战期间,阻难频频,进展缓慢。50年代,英Hopkin 发明柱状透镜,提高了光导效率。60-70年代,德Semm配套设计了气腹机、冷光源、热凝装臵及其他专用器材,施行大量妇科手术。1983年,英Wickham一位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泌尿外科医生,首次提出了显微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的概念[1]。使MIS 的诞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条件均告具备。至1987年,法Mouret成功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1988年法Dubois连续完成了LC36例,并在翌年结合录像公布于世,引起哄动。1990年以后,MIS发展迅猛,在普外、胸外、妇产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科领域内遍获开花、增华。整个90年代可称是MIS得到全盛发展的时代:初期,MIS 已在外科各个领域中有所施展;中期,MIS进入相对成熟期;后期,开始探索肿瘤的微创治疗。一时间,彻底改变了外科界毫不问津内镜诊断治疗的局面,对长期统治外科医师头脑的:"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手术范围扩大,则治疗更彻底"的传统理念提出了质疑。于今,MIS

已无愧地成为外科发展史中,继麻醉、抗菌无菌、临床营养治疗学、器官移植后的又个伟大里程碑[2]。

微创外科在普外科中的应用

MIS本身不能被视作一门专科,而更代表一种外科新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工作手段,其主导思想是在保证获得最佳外科手术效果的同时,将病人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创伤降至最低的程度。简言之,MIS的内涵是以腔镜外科及/或内镜外科来替代传统外科,以兼收微创、保效、省时、节用之利;广义地说,它还包括一切利用微小切口和微小创伤的外科治疗手段,如B超或CT引导下的穿刺/注射、射频、冷冻、热凝及微波等治疗技术,以及各种放射介入治疗等。MIS 之应用于外科领域内的各大、小专科,又转而促进了大量专用器械如内镜超声仪、超声刀、微型穿刺设备和手术、器械、各类腔内切割/吻合器等的涌现[3],使MIS技术得以迅猛壮大;在有些医疗单位,微创的手术例数已达手术总数的50%,或更高。在获成功开展MIS的普外、妇产、泌尿、小儿、脑外及眼科等外科专业中,前二者无疑地在病种和病例数字上占有领先的地位。就普外而言,除LC已被公认为治疗胆囊结石症的金标准术式外,近5年来绝大部分隶属普外范围的手术均已在腹腔镜下做过尝试,包括一些难度很高的,如胰腺切除术、肝段叶切除术和大血管微创手术等。介乎这两类难度相差悬殊的手术之间,已有许多病谱被腹腔镜外科界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简单列表说明如下(表):可用或已试用MIS治疗的病谱几乎已覆盖整个普通外科,且其范围尚在不断扩张之中,在我国开展腹腔镜手术已有11年历史,几乎与欧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LC手术方面,无论从手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居国际领先,但在胃肠手术等方面的开展尚有一定距离,主要是观念、培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方面的差距。因而另一个

重要任务就是应从制订标准操作规范、统一解剖和手术命名、筹备进行随机研究、重视费用~效应此情况,使接受治疗的群体,能确实地得益于MIS。现就这些要求,认真介绍和评估MIS在一些普外常用领域中之地位。肝胆疾病胆道结石胆道结石的治疗是微创技术应用最成功的范例,迄今至少有70%以上的手术是在微创下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目前已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术式,应用在90%以上的胆囊切除术中,传统开腹手术已成为辅助手段,LC胆管损伤的表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

表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

A.已被普遍接受的手术

B.将可被普遍接受的手术

C.探索阶段中的手术

胆囊切除术结直肠切除术(恶性肿瘤) Child手术

腹腔镜诊断胰腺尾部切除术标准肝段叶切除术

结肠切除(良性肿瘤或早期癌肿)胃空肠吻合术

阑尾切除术胆囊空肠吻合术

食管反流手术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

小肠切除术胃切除术

腹疝修补术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腹部创伤的探查(血液动力学稳定)

肾上腺切除术诊疗室中腹腔镜急腹症探查与手术

淋巴清扫术腔内血管外科,PTA、支架成形等介入技术

肝锲形切除

注:因MIS发展神速,又由于内镜/腔镜医师的经验及体会各异,每一疾病列入表中A、B或C项的地位随时可变。

并发症较初期已大大降低(<0.2%)。LC的手术指征与开腹手术相同,

绝对反指证较少,相对反指证包括肝硬化、凝血障碍、胰腺炎、妊娠、病理性肥胖、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安全的手术取决于手术者的经验和处理意外发生问题的能力。对于术前明确同时有胆管结石的,则行术前EST取石,再行LC;仅怀疑有结石的,则在行LC的同时经胆囊管行胆道造影或腹腔镜术中超声,以明确诊断,并在术后行EST取石。由于EST有85-90%的取石成功率,所以LC+EST是目前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首选的方法,当然LC+术中胆道镜取石的方法也是可取的。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德Kalk于1928年开始用腹腔镜来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并作肝活检。但嗣后数十年,罕有用作肝脏疾病治疗者。随着LC的成功,腹镜技术与手术设备不断更新、完善,乃逐渐地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借助腹腔镜,手术医师可观察到70%以上的肝脏表面情况并作活检,且能在直视下做更明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手术治疗。肝脏良性疾病大多可在腹镜下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使诊治一体化,包括肝包虫病、肝囊肿、肝脓肿等。

腹腔镜下细针穿刺或组织钳点活检,及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均有助于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分期。这些微创技术与剖腹探查术相比,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和正确率高的优点(可达80-90%)。目前认为,在局限性肝脏小病灶或疑有腹膜转移之小病灶者,适用腹腔镜方式;若需在肝脏右后叶靠近膈顶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则选用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更为恰当;对位在肝脏深部病灶,则宜采用腹腔镜术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早在1989年,已有报导用腹腔镜作结肠肿瘤的肝转灶切除。总的说来,对局限性肝肘小肿瘤,尤其是位于近肝左或右叶边缘者,技术要求不高;一般可用电凝钩或电凝剪在离病灶边缘2cm处分出断离沟隙,小出血电凝处理,大血管

用金属夹双道钳夹后离断。左外侧叶和右叶锲形切除操作相对较简单,但须遵开腹手术相同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肝实质内的血管和胆管。左、右半肝切除由于手术范围较大,要求具丰富腹腔镜和肝脏手术经验者主刀,遵循的原则与步骤同开腹手术。腹部疝

腹外疝的发病率不低,全国每年行疝修补术者数以百万计。为普外科范围内最多见手术之一,国家为之支出的费用相当可观。十八世纪以来,各国解剖学家总竞相研究腹股沟疝的解剖,著名而留下姓名的包括英Pott、德Richeter、英Cooper、德Hasselbach、意Scarpa 等。相应的改良腹股沟疝修补术也层出不已,产生一时影响者有意Bassin、美Halsted、奥Lothaissen、美McVay、美Nyhus、加Shouldice 等,构成了数代年轻外科医师费时而又难懂的外科课程内容,惜就直接反映手术质量的复发率而言,仍高居5%-10%而不下。1989年,美Lich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新概念,二年后,初期的腹腔镜疝修补术问世。随后数年中,所提出的具体手术方法不下6种之多,其中2种原理合理、操作便捷、复发率低,被迅速推广:(1)为Dion 和Morin于1992年创用之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atch technique, TAPP)。(2)为McKernan于同年发表的经腹腔外途径补片植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 patch technique, TEP)。TAPP和TEP的原理相仿,结果接近;若将补片大小从初用时的12×8cm改为15×10cm,则复发率可降至1%以下。此三型手术最适用于双侧性疝和复发性疝。可用同一术式治疗腹外斜疝、直疝或股疝;也能在一次手术中兼治两个并存的疝或双侧性疝。按相仿原理,可用腹镜技术,结合具体的解剖位臵和条件,未作腹白线疝(有症状者)和任何部位的切口疝修补。腹外伤和急腹症

腹外伤随着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社会治安的复杂化,外伤事故日增,而腹外伤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价格、效应比观念和诊断正确率的需求,诊断性腹腔冲洗术(diagnostic peritoneal lavage, DPL)乃于1965年应运而生,操作安全、简便,检查结果迅速和高达95%的诊断正确率是其优点,但诊断特异性低及可能误导至某些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术,如腹膜后血肿及肝、脾小撕裂伤等则是其缺点。相比之下,腹腔镜探查术虽然费用高,却可弥补DPL之不足,兼可于特需时在急诊室条件下施行治疗。然而腹腔镜探查术也有:①不能见到脾脏全貌,尤其是后侧部分;②难以见到右肝的膈顶后方部分;③不易查遍全部小肠;④排除血块困难等短处。另外,在严重的复合伤时,也应顾及有气胸、气栓等并发症之可能。急腹症按同样原理,有些急腹症及妇科疾病,也可借助于微型腹腔镜及器械,在门、急诊手术室中局麻条件下,完成探查手术;既及时做好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和病情加重,也节约了费用。

胃、食管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鉴于近年来溃疡病的总体发病率明显下降和对溃疡病发病机制的再认识,数十年来轮番风行的各型外科手术如胃部分切除、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及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均已被H-2受体拮抗剂和抗幽门螺旋菌抗生素等内科治疗所替代。与开腹手术相同,显微技术之用武之地已局限于溃疡病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且在急诊手术时多不主张加作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胃食管反流症即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为食管下端生理性括约机制失调所致之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常伴有胃排空迟延。1956年,Nissen首创用360°的胃底折术(fundoplication)治疗本症,效果满意。1963年,Toupet改而采用240°胃底折术。1991年,

Geagea首用腹腔镜技术完成Nissen手术。至1997年,各国学者竞用微创技术治疗GERD的已数千例,总结获创伤小、手术时间快、住院日程短及86%至95%远期疗效佳的成绩。对此微创Nissen与微创Toupet 之效果,总体相仿;有部分学者认为后者术后饮食恢复较快,远期嗳气、吞咽痛及吞咽困难等发生率略低。贲门失驰缓症另食管下端括约(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不能完全松驰和食管蠕动减退,所致之吞咽困难和胸痛;诊断须经钡餐摄片及食管侧压证实。传统的Heller食管下端肌层切开术已证实可由微创技术替代而又具创伤小、食管解剖简便、肌层切开长度足够、容易加作Nissen手术及便于中转传统手术等优点。欧美主张经腹或经胸完成此手术者参半。

结直肠疾病

结直肠手术是微创外科发展较快、累积病例数较多的领域之一。几乎所有结趄怕疾病都可作为显微外科的适应证,其中2/3左右的病例是结直肠恶性肿瘤,蓁为肠道炎性疾病。

自1991年Jacob与Fowler各自开展了首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乙结肠切除术以来,手术设备与各类腔内切割、吻合器不断得到改进,手术技术日臻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来谐波超声切割刀的应用,使得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不断缩短、并发症降低,促使更多的外科医生采用此技术。应用的目的可分为诊断与治疗两个部分:①诊断方法,对影象学无法明确肿瘤局部的侵犯情况者,腹腔镜结合腹腔镜超声可对肿瘤进行分期及术前评估能否行根治性手术,必要时可在局麻下用微型腹腔镜完成此检查。②手术方式有全腹腔镜肠段切除与吻合术,腹腔镜辅助下肠段切除与吻合术及手助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方式,但目前选择后两种者居多。手术涉及的范围有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直肠前切除术(包括TME),直乙结肠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

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全结肠切除术,Hartmann手术,乙结肠固定术和盲肠固定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手术的死亡率很低,一般报道在1%左右,较开腹手术为低。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有二,其一是有报告谓微创手术有略高的肿瘤切口种植率,其二是需要开展远期疗效对此来肯定微创技术的优点。对此,欧美诸国已有一些前瞻性研究在进行之中,同时要求手术医生加强预防切口种植和肿瘤复发的措施。

其它

血管外科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概念的诞生,血管镜、PTA、支架成形、腔内隔绝等技术的应用,整个血管外科也呈向微创方向转化的趋势。

内分泌外科微创肾上腺手术深得患者和医生的赞赏。内镜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手术也在摸索开展之中。

微创外科展望

微创外科是有创手术争取走向无创的过渡阶段。当今,一方面希望广大普外科医师能重视起微创的基本概念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制订计划培养一批既有扎实基础理论,又能熟练地掌握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的开拓者。这样,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断开革创新,认真管理好各种记录,定时做好总结,推动制订新的计划。微创外科作为外科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已为大多数外科医师所公认,但也不应无视于一些目前已露端睨的新事物,如:(1)利用人的自然孔道如口、鼻、耳、肛门、尿道、阴道等,以及血管内进行的内腔镜技术;(2)电脑机器人的应用,包括纳米技术带动下的微型机器人,以作诊断、治疗之用;(3)微伤技术的电脑模拟器,包括借助CT、MRI 和其他成像技术所获的信息,再现患者的解剖模拟结构,以供外科医生在体外进行反复而逼真的操作练习;(4)新一代的宽频因特网用于

远程诊断、讨论和远程手术;(5)基因工程,物理、化学等治疗手段的不断掺入整体治疗计划。发挥团队工作和学习精神并持之以恒,将会帮助我们迎接高度微伤,甚至直至无创时代的来临。

腹腔镜手术发展史

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历史,腹腔镜手术从1901年就已在俄罗斯被应用,到1991年我国才成功完成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 1901年,俄罗斯彼得堡的妇科医师Ott在腹前壁作一小切口,插入窥阴器到腹腔内,用头镜将光线反射进入腹腔,对腹腔进行检查。同年德国的外科医师Kelling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使用腹腔镜检查这一名词,他用一种套管针制造气腹。 1911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的外科医师Bernhein经腹壁的切口把直肠镜插入腹腔,用发射光做光源。 1924年美国堪萨斯的内科医师Stone用鼻咽镜插入狗的腹腔,并推荐用一种橡胶垫圈帮助封闭穿刺套管避免操作中漏气。 1938年匈牙利的外科医师Veress介绍了一种注气针,可以安全地做成气胸;在做气腹时,可以防止针尖损伤针下的内脏。用折中安全穿刺针制作气腹的主张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真正针对性腹腔检查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胃肠病学家Kalk,他发明了一种直前斜视135°的透镜系统。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检查术的奠基人。他于1929年首先提倡用双套管穿刺针技术。 1972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计划在以后几年中要完成近50万例的腹腔检查,这种检查法已被妇科医师广泛接受。洛杉矶的Cedars-Sniai医学中心有近1/3的妇科手术使用了诊断或治疗的腹腔镜技术。 1986年Cuschieri开始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动物实验,1988年首届世界外科内镜代表会议上他报告了一例实验动物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于1989年2月应用于临床。在人身上首次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的法国外科医师Philipe Mouret,1987年他在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给同一个病人做了病变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但未报告。 1988年5月,巴黎的Dubois在开展猪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验基础上也应用于临床,其结果在法国首先发表并在1989年4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的年会上放映了手术录像,一举轰动了世界。它首先震动了美国的外科界,在美国兴起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热潮,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动物实验、临床探索阶段进行到临床发展阶段。 1991年2月,荀祖武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 1993年,第二军医大学刘彦教授进行了国内第1例子宫切除术,并率先进行巨大卵巢肿瘤切除、休克性宫外孕、重度子宫内异症等腹腔镜下手术。

外科学总论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手术室的发展史

手术室的发展历史 (2008-12-14 17:37:01) 转载▼ 分类:净化知识 标签: m2 手术器械 平面流 洁净区 美国 杂谈 外科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进化,外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外科学的发展又带动了无菌法和消毒法的发展。到了19世纪,麻醉学诞生,首例麻醉下的手术诞生于1846年的美国一位齿科医生。 尽管当时的场地设在图书馆的教室内,尽管没有一个人身着白大衣,但是这的确揭开了手术室历史的序幕。 手术室的进化第一代手术室我们称之为创世纪简易型手术室。医学在进步,1886年,细菌学的发达、蒸气灭菌法诞生;1887年,手术时的洗手法成立;1897年,手术时开始使用口罩;1898年,开始使用手术衣,至今均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 20世纪的欧洲,医院分散的各个病房内,开始各自配置相关的手术室,手术室开始进入了第二代,我们称之为分散型手术室(Pavilion Type)。1937年,召开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现代模式的手术室在那个时期正式创立。 20世纪中期,病房开始集中化,手术室也进入了第三个时代:集中型手术室(Central Type OPR)。1955年,日本东京大学集中型中心手术部正式开设,揭开了日本集中型手术室的帷幕;1963年,中央供应型手术室平面布局在美国诞生;1966年,世界上第一间层流洁净手术室在美国的巴顿纪念医院设立;1969年,英国卫生部推荐的手术室平面布局,就是今天被广泛使用的污物回收型的雏形。今天我们跨入了新的世纪,医学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医疗环境,第四代手术室开始步入了我们的时代。 21世纪的手术室什么是21世纪的手术室,尽管尚难定论,我们认为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①混合型手术室(Hybrid Type)。②手术室相对集中,但功能完全独立。③既具有普遍性,能对应各种类型的手术,提高手术室的效率,又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特殊手术。如:移植手术、放疗手术、当日手术等。④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⑤安全性。包括空调系统安全、电气安全、医疗气体安全、放射线安全等等。⑥经济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⑦ E.B.D(Evidence Based Design)进行有科学依据的设计。 手术室设计的目的手术室,作为外科领域反映高度治疗医学水平的工作环境,应该满足下述要求:①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②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创伤感染。③要求为医务人员创造最有利于工作的舒适环境。 手术室设计的要点:①手术室在医院中的最佳位置。它与中心供应室、外科病房、集中治疗室、急诊、临床检验室、病理科、放射科等都有密切的联系。②洁净区域的划分。在平面上根据其功能要求,大致可分成高度洁净区域、洁净区、亚洁净区和非洁净区。③维持洁净度。出

外科学的发展史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 [摘要]面对医学的挑战,如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史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史 腹腔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主要作为腹腔疾病的诊断手段。直到1985年德国的MUhe和1987年法国的Mouret分别成功地完成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后,腹腔镜才真正进入了以干预性治疗为主的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现代外科腹腔镜时代。LC的成功引发了普通外科在手术技术上的革命,目前几乎所有的普通外科手术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外科造就的内镜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以外的其他领域,如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科、骨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等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以腹腔镜外科为主的微创外科,连同器官移植和重症医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三大重点课题,必将在新的世纪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从事腹腔镜外科专业的同仁们深知自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因此.认真复习腹腔镜的发展历史,对于把握腹腔镜外科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经历了诊断性腹腔镜、治疗性腹腔镜以及现代腹腔镜三个时代。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渐进式和跳跃式的交替是腹腔镜外科发展的趋势,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构成了腹腔镜外科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腹腔镜的起源 1804年,德国人Bozzini首先提出了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构想,并于1806年制造了第一台他自己称之为“Lichtleiter”的器械。他

也因此被称为第一个内窥镜的发明者。但由于这一器械使用蜡烛作为光源,因而从未在人体上使用过。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发明的意义,倒是Vienna医学委员会在评估后,认为其有“不适当的求知欲”对他进行了惩罚。 1853年,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第一个将Bozzini的“Lichtleiter”改进后用于患者。因此有人称他为“内镜之父”。他使用的仪器是一个由镜面和透镜组成的系统,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光源为燃油的火焰,烧伤也成为了当然的主要并发症。 1877年Nitze与人合作设计了直接插入膀胱的内镜,并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采用了Idison发明的灯泡后,1879年,膀胱镜正式问世。 1901年9月,在Hamburg的德国生理和医学会会议上,Kelling 报告了他为观察腹腔内注入了过滤空气的反应而将膀胱镜插入密闭的狗的腹腔做的研究结果。他称这一方法为Koelioskopie。这种首先在腹腔内注入气体制造气腹,然后插入膀胱镜进行观察的方法与我们现在的腹腔镜操作非常接近。但是Kelling并没有机会将其用于人体。尽管如此,这一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腹腔镜检查,连同其发明着Kelling(图1-1)的名字,永远载入医学史册。 二、诊断性腹腔镜时代 虽然Kelling是用腹腔镜观察狗的腹腔的第一人,但第一次在人身上使用这种方法的却是瑞典的Jacobaus(图1-2)。在1911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王国政包荣广(搜集整理) 微创外科从起步构想以至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从零星仪器、器材的凑合以至成套设备的供应与不断改进,从个别动物实验和临床尝试以至在广大外科领域各个专科内的普遍应用,持续逶迤不下一百余年。1901年德Kelling首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1910年瑞典Jacobaeus用腹镜检查人的腹腔。1928年俄Ott以额镜为光源,用陷凹镜观察孕妇腹腔。1928年德Kalk用之作肝穿活检。1938年匈Veress发明安全气腹针。二战期间,阻难频频,进展缓慢。50年代,英Hopkin发明柱状透镜,提高了光导效率。60-70年代,德Semm 配套设计了气腹机、冷光源、热凝装置及其他专用器材,施行大量妇科手术。1983年,英Wickham一位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泌尿外科医生,首次提出了显微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的概念[1]。使MIS的诞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条件均告具备。至1987年,法Mouret成功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1988年法Dubois连续完成了LC36例,并在翌年结合录像公布于世,引起哄动。1990年以后,MIS发展迅猛,在普外、胸外、妇产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科领域内遍获开花、增华。整个90年代可称是MIS得到全盛发展的时代:初期,MIS已在外科各个领域中有所施展;中期,MIS进入相对成熟期;后期,开始探索肿瘤的微创治疗。一时间,彻底改变了外科界毫不问津内镜诊断治疗的局面,对长期统治外科医师头脑的:"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手术范围扩大,则治疗更彻底"的传统理念提出了质疑。于今,

外科学授课教案

第一篇外科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 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古代外科学和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外科学的范畴 四、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①外科学简史 ②外科学范畴 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2.讲授要点: 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 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 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 裘法祖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 六、复习思考题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三基”指什么?如何抓好坚实的外科基础? 我国在外科领域中有哪些成就?如何学习外科? 第二章无菌术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掌握基本概念。 掌握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术中无菌原则。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灌输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2、难点是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三、教学内容 1、无菌术的发展史。 2、有关无菌、消毒、抗菌的基本概念。 3、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4、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无菌术,消毒,灭菌法。 试述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试述术中无菌原则。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内容 1.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体液代谢失调。 3.酸碱平衡的失调。 4.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试述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完整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 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 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 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七.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囊肿和小肿瘤 脑内血肿 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斜坡胆脂瘤) 内窥镜活检和脑内寄生虫病 动脉瘤夹闭、垂体瘤 八. γ-刀手术适应症 <2.5cm 的听神经瘤 动静脉畸形 <3cm 的转移瘤,包括多发转移瘤 颅底肿瘤术后残留 垂体微腺瘤(ACTH除外) <2.5cm其他颅内肿瘤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吕生辉 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中医外科学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走向专科化,甚至有发展至专病专治的趋势。如中医皮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泌尿男科、中医疮疡科等等。在其诊治方面,临床特色鲜明,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其区别于西医外科学的显著特点。 西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去除病灶,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现就中医外科学近5年来的学科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哲学思辨:当前中医外科学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病种结构严重分化。对中医外科学现状进行哲学层次上的分,有益于完善中医外科学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临床实践中整体观的表现,其立论依据不但包含有整体辨证思想,亦具有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观念融合的影子,充分体现了中医传统外科学重视由表及里、以里达表的外科学术思想,与哲学系统论中的联系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内治法依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施治。例如外科疾病病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相应的局部辨证病灶为肿疡、脓疡、溃疡,而结合整体辨证立有

消、托、补三法,这种内治法体现了哲学系统里有序性原理,这是中医外科这一系统科学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但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运用以上治法,又是极其灵活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外科病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有明显界限的,病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取决于疾病病程的变化和发展。 2.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 “煨脓长肉”首见于《外科启玄》,“在凡疮毒已平,脓水来少…… 肌肉未生……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煨脓长肉机制研究逐渐深人,逐渐从伤口局部变化向分子水平进展。研究证实,经外用中药“煨”出之“脓”,主要由机体血液内各种物质自血管内向血管外渗出而形成,其中包括不同细胞、炎症介质及多种生长因子,并包含创面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锰等)。另外文献报道在应用某些祛腐药物后可使坏死组织液化,与创面中的白细胞及微生物碎片共同形成所“煨”之脓。上述因素共同“脓”在形成时段作用为创面愈合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湿润的、微酸性的、富含基质的环境,为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研究进一步证实,外用中药可显著提髙创面纤维蛋白原、透明质酸、溶菌酶含量,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转化、刺激内皮细胞生长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在创面愈合后期目前常应用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太乙膏、煨脓长肉膏、生肌散、复黄生肌愈创油联合红油膏、石香膏、正阳膏等实现惯脓长肉作用。上述外用中

腹腔镜发展的历史

腹腔镜发展的历史 文章来源: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属生殖专科医院发布时间:2008-3-13 【关闭】 核心提示: 1901年,俄罗斯彼得堡的妇科医师Ott在腹前壁作一小切口,插入窥阴器到腹腔内,用头镜将光线反射进入腹腔,对腹腔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检查。 同年德国的外科医师Kelling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使用腹腔镜检查这一名词,他用一种套管针制造气腹。 1911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的外科医师Bernhein经腹壁的切口把直肠镜插入腹腔,用发射光做光源。 1924年美国堪萨斯的内科医师Stone用鼻咽镜插入狗的腹腔,并推荐用一种橡胶垫圈帮助封闭穿刺套管避免操作中漏气。1938年匈牙利的外科医师Veress介绍了一种注气针,可以安全地做成气胸;在做气腹时,可以防止针尖损伤针下的内脏。用折中安全穿刺针制作气腹的主张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真正针对性腹腔检查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胃肠病学家Kalk,他发明了一种直前斜视135°的透镜系统。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检查术的奠基人。他于1929年首先提倡用双套管穿刺针技术。 1972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计划在以后几年中要完成近50万例的腹腔检查,这种检查法已被妇科医师广泛接受。洛杉矶的Cedars-Sniai医学中心有近1/3的妇科手术使用了诊断或治疗的腹腔镜技术。 1986年Cuschieri开始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动物实验,1988年首届世界外科内镜代表会议上他报告了一例实验动物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于1989年2月应用于临床。 在人身上首次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的法国外科医师Philipe Mouret,1987年他在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给同一个病人做了病变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但未报告。 1988年5月,巴黎的Dubois在开展猪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验基础上也应用于临床,其结果在法国首先发表并在1989年4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的年会上放映了手术录像,一举轰动了世界。它首先震动了美国的外科界,在美国兴起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热潮,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动物实验、临床探索阶段进行到临床发展阶段。 1991年2月,荀祖武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10年来,我国已开展40多类腹腔镜外科手术,病例已超过100多万。术前吃一些清淡的,提前一天住院,遵医嘱进术前准备。 术后的调养: 一、伤口护理: 通常腹腔镜的伤口在肚脐处是一公分长,在下腹部侧则各为0.5公分的伤口,在手术完后,一公分的伤口通常或做简单的缝合,此时可能使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缝合,若使用不可吸收线缝合,则应于手术后七天予以拆线,若用吸收线缝合则不需拆线;至于0.5公分的伤口,使用透气的胶布贴合就可,但有时为增加伤口愈合的整齐性,也可能用缝针、简单的缝合。对于这些伤口的护理,要注意的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等伤口完全愈合后(约十天),方可淋浴或弄湿。最重要的是,因腹腔镜的患者,住院天数极短,所以患者返家后,每天一定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的现象,以防感染发炎的发生,不过腹腔镜术后伤口的发炎相当少见。 二、阴道出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 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着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年。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第一章 内镜外科发展史

第一章内镜外科发展史 近十余年来,随着内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外科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小创伤和美观成为当代外科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内镜外科技术已经渗透到外科学领域几乎所有盼分支学科。然而,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无数学者长期锲而不舍地努力的结果。守镜外科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的古代内镜发展到能进行各种手术操作、具有电子摄像装置的现代内镜手术系统。 第一节内镜发展的早期阶段 一、古代原始的内镜 最早用于窥视深部器官的器械是肛门镜。希波克拉底在有关瘘管的论述中提到了最原始的内镜,肛门镜的应用。要想清楚地看到深部器官,必须要有导光系统。德国的Philipp Bozzini最早发明了将烛光导引至深部器官的设备。他将蜡烛放在一个小室中,一端是目镜,另一端连接不同尺寸的镜管。在这套设备中还安装有反光镜,可以用于观察诸如口腔、声带和肛门等管腔。蜡烛燃烧时会产热,同时会产生黑烟。在光源室的上方还要有通气孔。尽管 Bozzini的发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毕竟是第一个照亮和观察深部器官的人。Pierre Segalas发明了一系列类似的实验仪器用于观察膀胱。1853年,Desormeaux介绍了检查生殖泌尿系统的内镜系统。其光源是酒精和松节油的混合物。光束由反射镜反射后进人镜管。他是第一个用带有反射镜的透镜来增加光照强度的学者。l860年牙科医师Julius Bruck将炽热的白金丝放在水封套中,从而实现了远距离照明系统,这也是第一只用电流来照明的内镜。这个装置可以被看作爱迪生所发明的白炽灯泡的前驱。其后Kussmul利用反射的日光取出食管异物。Bevan用反射的烛光取出食管异物,并对食管狭窄进行了描述。 二、具有放大作用的内镜 毫无疑问,用照明不良和仅具有钥匙孔样视野的内镜来观察深部器官具有极大的局限性。Max Nitze认识到要想方便、相对安全,并且疼痛较轻的导入内镜,检查者需要把眼放在内镜的目镜上,同时这支内镜需要远距离光源;目标区需要适当放大。当他在清洁显微镜时,用手拿着镜头向窗外看去。这时发现对面的教堂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他的视野中。Nitze 立刻找到了仪器制造者和光学专家,制造了第一只膀胱镜。 这种早期的内镜是将白金丝放在玻璃套中,并用水进行冷却。灯丝用电池烧热、点亮用于照明。当然,这种内镜十分笨重、使用不便。爱迪生发明了灯丝灯泡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观。Nitze把爱迪生式的灯泡做得很小,足以放进膀胱镜的头端。Johann von Mikulicz 后来设计了直管胃镜。这支胃镜长650mm,直径13mm,其远端呈角,并有一个灯泡用于照明,中间有一个通道用于注入空气。毫无疑问,接受这种胃镜检查的病人是非常不舒服的。 三、上消化道内镜 由于硬性内窥镜使用起来十分不舒服,病人非常痛苦,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Kellin9于1898年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胃镜。这种胃镜下三分之一可以弯曲45。,物镜窗可以旋转360。。微型灯泡和棱镜做在一起,顶端可以在一个平面向两侧弯曲l35°Albright根据尸体胃的形态作了大量的模型,终于在19世纪末完成了这件光学和机械学的杰作。Schindler被称之为胃镜之父之一。1936年他介绍了由光学物理学家Wolf设计的可部分弯曲的胃镜。这种胃镜在工作端有一橡胶头,便于插入胃内。其可曲部分的直径为l2mm,用电灯泡进行照明。整个系统由48个透镜组成,并可提供侧面的视野。尽管这种胃镜已经十分精确,技术上已

外科学进展真题

外科学进展真题 1.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的条件?鞍区的显微解剖结构15分 2非选择性分流术,选择性分流术,限制性分流术和非限制性分流术10分 答:非选择性分流术是将入肝的门静脉血流完全转流入体循环,代表术式有:(1)门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 (2)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3)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桥式”(H行)分流术 (4)中心性脾-肾静脉分流术 选择性分流术旨在保存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同时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代表术式: (1)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限制性门体分流术的目的是充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制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同时保证部分入肝血流。代表术式: (1)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 (2)门—腔静脉“桥式”(H行)分流。 非限制性分流术即断流术:脾切,同时手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 应用较多的是食管下端横断术,胃底横断术,食管下端胃底切断术以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其中以脾切加贲门 周围血管离断术最为有效。 3原位肝移植,背驼式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和它们的优缺点15分 (1)原位全肝移植:这是一种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移植方法,首先由Starzl开始施行。其优点是操作相对较为方便,应用于恶性肝病对病灶的切除较为彻底。 但往往需要有静脉转流以策安全。 (2)背驼式肝移植:即保留腔静脉,将移植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肝静脉做吻合完成植入术,该移植术操作较为困难费时,术中病人的循环系统相对较为稳定。 (3)活体肝移植(LRT):该术式于1989 年由Raia和Strong首创,其手术是将亲属的肝脏一部分切下移给患者,大多来自父母的左外叶肝移给下一代。全球目前已达600多例。 4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病例选择,手术入路,术前准备15分 手术指征手术适应证包括所有直径小于6cm的有功能和无功能肾上腺肿瘤,以及部分体积较小的恶性肿瘤(包括转移瘤)与嗜铬细胞瘤。肿瘤的体积是患者是否适合施行腹腔镜手术的条件之一。通常直径>5cm的肿瘤,恶性或潜在恶性的概率大大提高。这种情况也不太适宜行腹腔镜手术。 以手术入路来分,包括经腹腔入路、经腹膜后入路和经胸腔入路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术等几种。 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应用较早,具有手术空间大,解剖标志清楚,视野清晰,可以同时处理双侧病变等优点,但对腹腔器官有一定的干扰。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简史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进展 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 我国医学史上外科开始很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疮”等字的 记载。在周代(公元前1066一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一门,外科医生称为“疡医”。秦汉时代的医学名著《内经》已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 佗(141^203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南北 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 反映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610年)中,叙及断肠缝连、 腹庙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 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的水质有关。唐代,孙思邀著《千金要方》(652 年)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领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类似。宋代,王怀隐著 《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 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中,记述勿U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房炎(孚L痈)和乳癌(乳岩)也 有较确切的描述。孙志宏著的《简明医殷》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者;《医宗金鉴》内的“正骨心法”专篇,总结了传统的正骨疗法。 清末高文晋著《外科图说》(1856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以上简短的叙述足以说明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手术疼痛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采用了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并协助Warren用乙醚麻醉施行了很多大手术。自此,乙醚麻醉就被普遍 地应用于外科。1892年德国Schleich首先倡用可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但由于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鲁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鲁卡因仍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药。 伤口“化脓”是10。余年前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之一,当时,截肢后的死 亡率竟高达400o^-50000 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遂使他所治疗的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00,这是抗菌技术的开端。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他所施行 的截肢术的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 mann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 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他认为,不能将所有的伤口都视为感染的,而不让伤口再被沽污更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他采用了蒸气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 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就使无菌术臻于完善。 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 ha拒巍鬓黔 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的创始者。1901年美国Land- !steine:发现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构椽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 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百浪多息(磺胺类

教案外科学

第一章绪论 1学时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发展简史。 2、怎样学习外科学 [讲课思路与手段] 1、科学的来源及发展 2、科学研究的五大内容: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肠梗阻,门脉高压,甲亢等)百年来未变,但目前研究手段大为先进,可能取得突破,创新性进展。 3、外科学发展简史,重点介绍近代突破手术疼痛,感染,抗菌,失血问题 4、我国外科学成就及新进展 5、怎样学习外科学 ①一切为病人着想,在为病人服务中学习 ②学习和处理服务与学习、目的与手段、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③培养时间观念,集体观念,无菌观念 ④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⑤加强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章无菌术(ASEPSIS) 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树立无菌概念 2、掌握无菌术及灭菌、消毒三概念 3、熟悉外科手术所应包括的无菌术内容 4、掌握手术人员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方法 5、学会对病人手术区域的皮肤(粘膜)消毒和铺无菌巾

6、掌握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7、了解手术室的管理 [讲课思路与手段] “讲”—“看”—“练”三结合方式教学,故方法和内容是: 一、大课教学(约1。5学时),授课内容是: (一)无菌术概念,无菌术在临床医学,尤其在外科领域中的重要性。 (二)无菌术组成:灭菌法、消毒法、无菌操作原则和管理制度。 (三)外科手术常涉及的无菌术内容: Ⅰ: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与消毒方法 1、灭菌法 ①高压蒸气法:(进行重点介绍)在工作原理一般性介绍后,重点强调灭菌条件、使用时注意事项以及灭菌效果检验方法。 ②煮沸法:简略介绍方法及应用范围。 ③火烧法:简介方法及用途。 ④电离辐射灭菌法:主要用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注射器,输液管、手术缝线灭菌和密闭;不耐热药物(抗生素、激素)的制造业有γ射线以及60CO加速器两种方法。(简单介绍,一般了解) 2、消毒法 ①化学药物浸泡法:介绍几种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各自用于浸泡消毒的器械、物品类别、浸泡消毒所需时间、条件或注意事项。 ②甲醛蒸气熏蒸法: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 Ⅱ: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 1、一般性准备 2、手臂的刷洗与消毒:重点介绍肥皂水刷手和碘伏涂擦消毒法,同时附带介绍传统的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