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共2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共2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efcf08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0.png)
标题:《恐龙无处不有》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恐龙 ),所以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对吗?
本文根据__南___极__恐__龙__化___石___发现,证明了 “板__块__构__造__”___理__论__或_“___大__陆__漂__移___”__说__。所以本文
是一篇__事___理___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 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拓展延伸
请你任选一种猜测,并据此展开想像和联 想,将陆地上恐龙灭绝时的情景,作一下口 头表达。
在距今约2.3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 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 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 它们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 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 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研读课文
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外星撞 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在 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 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 分析。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 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 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 认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引起的,使得说明更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能 力著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 键词语的运用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研读课文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 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 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 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 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https://img.taocdn.com/s3/m/13bbbce10029bd64783e2ca9.png)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一、内容简介: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
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7fe49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a.png)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文化自信: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梳理两篇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法。
(重点)◎审美创造:体会事理说明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难点)第1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导入新课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褶皱”“两栖”“天衣无缝”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艺术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其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文体知识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初看题目,猜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介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灭绝、恐龙化石等。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d4398a6bd97f192379e96a.png)
蒹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写作 学写读后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 社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2 春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3*安塞腰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恐龙无处不有
9 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0 小石潭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1*核舟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4*庆祝旧历元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写作 学习仿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3 最后一次讲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2《诗经》二首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https://img.taocdn.com/s3/m/ee633556964bcf84b9d57b78.png)
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 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 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 许多智慧。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
•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 相传有一年,鲁班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
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 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 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 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 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 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 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 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 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 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 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 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 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 锯就这样发明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2a371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c.png)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2022/1/2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 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 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难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重点)
2022/1/25
第二部分(4-30)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 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 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 “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2022/1/25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 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 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022/1/25
戏的内容是否很吸引人呢?从哪里可以 看出来?
戏的内容很无趣。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 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 心情)结合起来。
2022/1/25
“支撑着仍然看”“年纪小 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 各管自己谈话”,表明戏的 内容大家并不感兴趣。就连 那“最好的一折”也不过只 是“笑着看”,其余节目可 想而知。
2022/1/25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戏台的?
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整 体印象到局部细节来写戏台。 先从远处写月下露天戏台的朦 胧美。“仙境”这一比喻生动 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胡” 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 情的愉悦。
2022/1/25
“红红绿绿的动”既与“仙 境”的比喻相合,又表示位 置近了一些。停船的位置更 近了,所以把台上人物的容 貌、服饰、演唱动作都描写 得清清楚楚、细腻传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16355026fff705cc170ab0.png)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89389b55270722182ef71c.png)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状元成才路
恐龙不会迁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大陆漂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 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 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 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 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 神。(重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三、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
状元成才路
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
龙生活。 状元成才路
由此推断“泛大陆” 分裂成四部分。
(__恐__龙__)__、__地__质__学__(__板__块__理__论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68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68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443065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e.png)
1、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 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 的思维。
(1)联想、想象。 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 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 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 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 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
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 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 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 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 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 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 的假设。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 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 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 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 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②分类别:这里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分门别 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更清楚更明确)。 ③作比较:这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 ④作诠释:这里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 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这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 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 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 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明确概念:“板块构造”“泛大陆”。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 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 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 面俯冲。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0c73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e.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b883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2.png)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 “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 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 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疑难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精读细研
5.现在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话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 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精读细研
6.下列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上下 文,说说它的作用。
精读细研
2.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
恐龙化石的 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
精读细研
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 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 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 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自然界中的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必须受到巨大压力。
精读细研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
只能来自陨石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 争论不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f64c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5.png)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恐龙化石的分布
古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今天,让我们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 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 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 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 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 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 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合作探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 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 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可能用 确定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 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 恐龙的生存。
结构梳理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6 恐龙无处不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
![《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d1d7a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3.png)
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 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再读课文,分析其思 路。
温馨提示: 1.可以把前面梳理的材料排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安排顺序,分 析其思路。 2.可以抓住文中关键句、设问句等句子(如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 间点:“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 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 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理清文章 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 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 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 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 ”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也指非常寒冷的地 方。 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 象。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 地。 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 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https://img.taocdn.com/s3/m/b78ca56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4.png)
板块构造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 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 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 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 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 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 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三角龙 霸王龙
导入新知 偷蛋龙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 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 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 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 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来自《点拨》
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 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 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 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 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 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 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对比阅读
思路提示:1.文体 2.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 4.说明方法 5.思维理念 6.说明语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共27张PPT)(1)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共27张PPT)(1)](https://img.taocdn.com/s3/m/164a69eb02768e9951e738da.png)
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思维方法
大雁归来
科学观察
记录雁群生活习性和季节性迁徙
时间的脚印 追踪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科学推断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连翘 字 流逝 褶皱 两栖 彗星 陨石 音 雾霭 缄默 迁徙 狩猎 枯燥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龟裂 帷幕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风雪载zài途:载,满。形容气候恶劣,旅途艰难。 成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语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目空一切: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
理 贰清
顺 序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大自然的语言》
方位、立足点:远—近 前—后 左—右 高—低 南—北 ……
•逻辑顺序 按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
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从主到次……
事理说明文,往往都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顺序
比如:课文《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
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大雁联合
报春使 者
春雁 —— 辩论低语
孤雁 —— 忧郁伤心
群雁 ——喧闹谈论 全球一体
保护动物 热爱自然
精细的科学观察,深切的科学思考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 《时间的脚印》
生活与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详解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岩 石 的 各 种 现 象
岩现(生 石象空物 毁及气、 灭原、人 的因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0d9ee6ca216147916112863.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臀tún 骨骼gǔ gé漂移piāo yí流逝liú shì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dài 两栖liǎng qī彗星huì x īng潮汐cháo xī劫难jié nàn 致密zhì mì陨石yǔn shí追溯zhuī sù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骨骼[gé]: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qiān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地壳[qiào]: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岛屿链[liàn]: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深渊[yuān]:指很深的水。
驮[tuó]:用背负载。
流逝[shì]:形容迅速消逝。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带[xié]:随身带着。
遗骸[hái]:遗骨(遗留的残骨)。
两栖[qī]: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彗星[huì]: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cháo xī]: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劫难[jié]: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排斥[chì]: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势[qū] 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石[yǔn]: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膨胀[péng zhàng]:物体受热胀大。
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e4f3c058fafab068dc02ad.png)
3.文章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课文,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文章主要说明的问题 是什么?
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大陆漂 移学说”,进而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 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 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 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 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论的? (恐龙是如何出现在南极大陆上的?)
①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不可能在南极 地区生存,也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块大 陆上,所以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 在迁移。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 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每隔一段时间 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板块继 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
携带 xié
两栖 qī 潮汐 xī
陨石 yǔn 骨骼 gé
臀 tún
1.文章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课文,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文章主要说明的问题 是什么?
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大陆漂 移学说”,进而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无处不有
阿 西 莫 夫
阿西莫夫,俄裔美国作家,毕 业于哥伦毕业大学,他一生充满了 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 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 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 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褶皱 zhě 彗星 huì
劫难 jié 追溯 sù
恐龙化石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
联系的依据
1.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 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 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 大陆的各个地方”。 2.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624a01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d.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恐龙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生活过。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激发了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恐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假设、验证等,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的分布情况,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科学原理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化石模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恐龙的分布情况,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内容,解释专业术语,阐述科学原理。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模型,模拟科学家研究恐龙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分布的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分布•地球各个角落•海洋、陆地、空中2.科学探究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普文章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艾萨克·阿西莫夫
预习检测
读一读,写一写
D
骨骼(gé)
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A
深渊(yuān) 两栖(qī)
驮着(tuó)
a 岛屿链(yǔ liàn)
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鸟臀目(tún) 覆盖(fù)
自主学习
现在的大陆成了——
D
A a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
整体把握
逻辑 顺序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极气候— —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A 分析问题: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大陆板块构造
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生活——“泛大
a 陆”分离,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预习检测
读一读,记一记
D
俯冲: 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A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a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预习检测
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
否就是恐龙呢?
D
A
a
整体把握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强有力的 证据。
D
从现 象到 本质
整体把握
课文说明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D
A “不同科a学领域之间是
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他领域产生影响。”
语言品析
小组讨论:短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D
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句子品析。 A a
语言品析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打比方D
A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a
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
举例子
语言品析
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太自信,如“在一个科学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 D
A “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 a 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
了哪些启示? 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
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
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能找出作
者思考问题的轨迹吗?
D
A
a
自主学习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D
A a
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自主学习
好冷啊! 冻死我了!
恐龙是怎么 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D
A a
自主学习 大陆漂移
D
A a
自主学习
那时的恐龙——
D
A a
2.25亿年前的大陆是——
D
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A同
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
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a
作业布置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 D
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A给
大家。
a
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D
A 有时又显得很不自信,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
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
a 与亚洲相碰撞”“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来吗?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巩固提升
A a
D
恐龙无处不在
部编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请同学们猜猜以下图片中恐龙的名称!
D
A
剑龙
a
三角龙
冠龙
霸王龙
导入新知
偷蛋龙
D
A a
导入新知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 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D。
A 最重的可达90吨。但这个曾“称霸”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却
在6500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
a 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 小说家阿西莫夫怎样为我们解答。
了解作者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
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 是位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基地》,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