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概论.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止,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正气: 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虚证: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证: 是指以邪气抗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药学概论》课件
3
身心健康
拔罐可以减轻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 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艾灸疗法
1 热力疗法
艾灸使用灸炙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2 温暖舒适
艾灸有温暖的感觉,可以缓解寒冷、湿气和肌肉酸痛。
3 气血调理
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疲劳、月经问题和肠胃不适。
2 阴阳互补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养,维持人体健康与平衡。
3 五行运行
五行理论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在人体中运动和相互转化。
气血津液
气
气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元素,代表 人体生命力和能量。
血
血液在中药学中扮演着运输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角色。
津液
津液负责润滑和滋润身体组织,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中药治疗原理
1
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辩证
药食同源
2
理论,了解病症及体质,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饮食的治疗作用,合理搭配食
物和草药以达到疗效。
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不仅关注病症, 还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
针灸疗法基于经络理论,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促 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复方草药
中草药的复方配方是根据病情和 体质,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来治 疗疾病。
现代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作为替代疗 法或与现代药物一起使用得到广 泛应用。
拔罐疗法
1
脏腑理论
拔罐通过刺激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起
疏通经络
2
到祛邪、通络、调节痛,促进康复和放松。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key concep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of TCM.
中药学(一)概论
•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 (一)洗 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 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 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 (二)漂 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 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 ,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 气味或减少毒性。 • (三)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 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 (四)渍 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 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 走失的,宜用此法。
中药学(一) 概论
工艺员:吴洁群
日 期:2018年11月02日
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
中药能做什么?
• 中药美容 • 中药强身 • 中药治病
一、什么是中药?
•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 的天然药物及其简单的加工品。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药含义的内涵
• 理论指导:中医理论 • 用途:防病、治病 • 物料来源: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 简单加工品(物理、化学、生物)
二、什么是中药学?
•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史记》载:“神农 氏以赭鞭鞭草木,始 尝百草。” 中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 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 按人名命名
• 以最早发现和应用该药的人来命名,带有纪念性 质。如“徐长卿”为徐氏最早发现的一种药用植 物;其他还有使君子、杜仲、刘寄奴、何首乌等 ,都是以人名命名。
• 按进口地命名
7中药学概论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作用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 因势导利 有助祛邪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咸——主沉降 2、与质地有关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3、与炮制、配伍有关 酒、姜汁炒——升浮 醋、盐水炒——沉降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相同点: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四
性
一、含义 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泄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知母、泽泻)
燥湿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 淡:渗、利(渗湿利水) 涩:与酸味相似
四、气与味的关系 1.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解表,散寒 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
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中药材概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_首页
D 【水火共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焯、淬等。 1)煮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
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黄芩。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
法。不加辅料者,称为清蒸,何首乌;加辅料者,称 为辅料蒸。加热的时间,视炮制的目的而定。
加固体辅料法: 可拌如土、麸、米炒。如土炒白术、麸炒
枳壳、米炒斑蝥等。 作用: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2)炙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 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炙法分类:蜜炙、酒炙、醋炙、盐水炙、
甘草、当归、延胡索、杜仲、
姜汁炙、鳖血、淘米水 炙的作用: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 用。 炒法与炙法的区别
重点
C.【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 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 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1) 炒 清炒:不加辅料。程度不同的清炒法 炒黄: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的气味。 炒焦:较强火力加热,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微黄。 炒炭:武火加热,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炒黄、炒焦作用:增加疗效,易煎出有效成分,易粉碎。 炒炭作用:产生或增强止血功能。
中药材概论-北京联合大学生 物化学工程学院_首页
➢ 中药材概论的特点及地位 ➢ 教材特点 ➢ 授课特点 ➢ 学习特点
参考书: ➢ 中药鉴定学 ➢ 药用植物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药化学
总论
▲中药发展过程 ▲产地与采集 ▲基本药性理论 ▲ 中药研究进展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发展
一.中药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预 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 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 向外的作用趋向。
中药学概论题及答案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一、概念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盐酸—镁粉反应:将黄酮类化合物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
3、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
4、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5、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3‘4’ 邻二OH黄酮二、填空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C3 )链相连,具有(2 –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4.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
如果(双健)氢化,则(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
黄酮类化合物在4/7—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
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
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5.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
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 )时显蓝色,(等于8.5 )时显紫色。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非平面型分子。
例如(二氢黄酮)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
7.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8.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强)。
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减弱)。
9.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10.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5%NAHCO3)>7-或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0.2%NAOH)>5-OH(4%NAOH) 1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色。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 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作者: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 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 成。 2. 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安
骥
集
》
(四)宋金元时期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本草图经》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年代】宋代 • 【著者】唐慎微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 • 2、每药均有药图和图经。
这部分内容以重要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 内容介绍: 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 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西
西汉
五帝→夏→ 商→周 →春秋时代→ 秦→汉
中药学概论
中药能做什么?
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
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及其 简单的加工品。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医学课件
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 • 【著 者】陶弘景 (公元456~536)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 • 2、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特点:
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
果) 按药物的用途分类(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
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2类。 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类(目) 。 4、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
中药概论
药性理论
• 五味 作用
能散-解表、透疹、通经脉、祛风邪
辛味
能行-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药性理论
麻黄
荆芥
药性理论
川穹
延胡索
药性理论
• 五味 • 作用
甘味
能补-补益气血阴阳 能缓-缓和急迫 能和-协调、调和药性
药性理论
地黄
人参
药性理论
• 白芍能缓
药性理论
山药
甘草
药性理论
中药的制剂
• 制剂的目的 1、适应医疗的需要 2、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
中药的制剂
• 中药的剂型 以“丸散膏丹”为代表,称为传统制剂 1、汤剂 应用最早最广泛,它能适应中医 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2、丸剂 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 物,作用持久,对毒、烈、刺激性药物 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应。
知母
药性理论
• 五味 作用 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
能下-泻下通便 淡味-渗湿利水 涩味-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芳香-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 神
药性理论
• 归经
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意义 1、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3、同时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理论,恰当选择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煎煮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入药方法(先煮、后下、包煎、另煎、
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二、服药法
1、服药时间
2、服药方法
参考数目
作者: 高学敏 主编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09-01
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
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中草药总论PPT课件
2024/7/10
17
四、剂 量
剂量:是指每一药物常用的治疗量,其确定原则: 1.根据药物的性能(毒、轻、易煎性); 2.根据配伍与剂型(多、单味,汤酒或丸散剂); 3.根据病情的轻量; 4.根据动物种类和体重、年龄、性别及地区、季节;
1.四气(四性):即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机 体的反应和治疗效果的高度概括,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 性质相对而言的。
凡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攻下等作用,用于治 疗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药,如石膏、薄荷等;
凡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用于治 疗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药,如肉桂、干姜等。
2024/7/10
3
2.植物类药材的采集时间表
根类(根茎、块根、根皮) 应在深秋或初春
叶类
应在生长全盛时
花类
应在含苞或初放时
果类
应在初成熟或老熟时
种子核仁类
应在完全成熟时
全草
应在盛花时
皮类
应在春末或初麦时
树脂及树胶
应在干燥季节
2024/7/10
4
3. 加工 采集的药材,经必要的洗刷、修整后,都
必须进行干燥处理。其干燥方法是影响生药质量的又 一重要环节。
中药在配合应用的情况下,相互间会产生一定的 配伍效应,有的药效加强,有的药效降低。古人将 其归纳为七种,即“药物七情” 。所谓“七情”, 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2024/7/10
15
2.禁 忌
古人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本草记载,总结出用药 时需要留心的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十九畏” 和“胎娠禁忌”。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的学科,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代表,包括中草药、针灸、经络等治疗方法。
下面是药学中医药概论的一些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药材的性质、功效、组成及药用和药效等方面。
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的分类、名称、来源、药效及药用部位等。
1. 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质、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等;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
2. 中药的名称与来源中药的名称通常是由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药材的功效等综合考虑而来。
中药的来源可以是野生或人工种植,也可以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3. 中药的药效与药用部位中药的药效指的是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清热、祛湿、活血等作用。
而药用部位则是指药材的哪个部位可以作为药用,如根、叶、果实等。
二、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式,将药材炮制成适宜临床应用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有煎煮法、炭制法、酒制法等。
1. 煎煮法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煮沸,然后继续保持沸腾一段时间,使药材中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水溶性较好或煮后不易挥发的情况。
2. 炭制法炭制法是将药材置于火上烘烤,使其成为炭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毒性物质的药材,通过炭制可以去除或减少毒性,同时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和药效。
3. 酒制法酒制法是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液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油溶性较好,或者需要通过酒液的温热作用来促进药物的吸收。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和病症。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四诊合参进行,即望、闻、问、切。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草药概论-化学成分-1
单糖(Monosaccharides)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 多糖(Polysaccharides)
12
单糖类(Monosaccharides)
单糖的定义
具有多羟基的醛糖类(aldoses)或酮糖类(ketoses),通式(CH2O)n,n=5-8;
植物体内以六碳糖(C6H12O6)和五碳糖(C5H10O5)及其衍生物为主。
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菊糖、树胶、黏液质 动物多糖:肝素、硫酸软骨素、甲壳素、透明质酸
16
多糖的性质:
多糖大多为无定型物; 无甜味和还原性; 难溶于水,在水中溶解度随分子量增大而降低; 多糖被酶或酸水解,产生低聚糖或单糖; 多糖具有明确的三维空间结构,可用一、二、三、 四级结构来描述;
中草药的质量因产地、采收季节、加工方式等不同 麻黄:麻黄碱含量随季节变化
4
为中药炮制提供现代科学根据
乌 头
生品:有毒—乌头碱
制品:毒性降低—乌头碱水解
OH OCH3 OCH3
OR1
O
O
R1=
C 2H 5
C
C 6H 5
R 1=
C
C 6H 5
R 1= H
N
OR2
O
HO
R 2=
CH2 OCH3
C
CH3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
6
为新药研发提供候选化合物
天然化合物资源
药物发现
Discovery
分子生物学 分子药理学 活性筛选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计算机辅助 药物设计 半合成
药物候选化合物
药物开发
Development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
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含义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 的药材。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为宜; 树皮类,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 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 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矫臭,便于服用。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例证
性味: 生地(寒)——凉血 熟地(微温)——补血 功效: 荆芥——解表;荆芥炭——止血 石膏——泻火;煅石膏——收敛
第二节
修治
炮制的方法
目的:纯净药材 方法:纯净、粉碎、切制 。
水制
含义: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清洁药材、软化药材。 方法:洗、淋、泡、润、漂、水飞。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取细粉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 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火制
含义: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炒、炙、 煅、煨、烘焙 。 炒黄、炒焦——易于缓和药性。 清炒 炒 炒炭——缓和烈性、增强止血。 辅料炒:(土、麦麸、米)——减少刺 激,增强疗效
中药材概论
《中药材概论》讲义(草稿)中药材概论写作提纲总论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1.1 中药材相关的定义和任务1.2 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1.3我国中药材的研究进展1.4 我国近期内中药材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中药材的分类与记载大纲2.1中药材的分类法2.2中药材的记载大纲与拉丁名第三章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生产1.中药材的生产2.中药起作用的有效成分第四章中药的炮制4.1中药炮制的目的。
4.2常用的炮制方法第五章中药的性能、配伍5.1四气5.2五味5.3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六章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6.1 中药新药的研制6.2 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6.3中药新药的初步稳定性试验第七章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1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2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内部结构、分类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各论药材的来源、产地、鉴定、功效、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八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材8.1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概论8.2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各论品种:人参、西洋参、大黄、何首乌、牛膝、商陆、太子参、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板蓝根、延胡索、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巴戟天、党参、桔梗、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石菖蒲、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郁金、天麻、广防己、虎杖、川牛膝、银柴胡、白头翁、赤芍、升麻、北豆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西洋参、独活、北沙参、秦艽、白薇、天花粉、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南星、天冬、知母、莪术、姜黄、骨碎补、草乌、乌药、夏天无、常山、远志、甘遂、羌活、藁本、明党参、白前、徐长卿、胡黄连、茜草、红大戟、续断、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搂、干姜、高良姜、山慈姑、白及第九章茎木类中药9.1茎木类中药概论9.2茎木类中药各论品种:关木通、鸡血藤、沉香、钩藤、槲寄生、通草、苏木、桑寄生、川木通、大血藤、小通草第十章皮类中药10.1皮类中药概论10.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苦楝皮第十一章叶类中药11.1叶类中药概论11.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第十二章花类中药12.1花类概论12.2花类各论品种: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蒲黄、西红花、槐花、菊花、款冬花、芫花、密蒙花、夏枯草、旋覆花第十三章果实种子类中药13.1果实种子类概论13.2果实种子类各论品种: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豆蔻、葶苈子、桃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陈皮、酸枣仁、使君子、菟丝子、牵牛子、薏苡仁、筚拨、马兜铃、地肤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覆盆子、香橼、化橘红、鸦胆子、胖大海、柯子、女贞子、牛蒡子、苍耳子、蔓荆子、草豆蔻、益智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14.1全草类中药概论14.2全草类中药各论品种:麻黄、细辛、金钱草、藿香、荆芥、薄荷、穿心莲、青蒿、石斛、石韦、淫羊藿、紫花地丁、益母草、肉苁蓉、茵陈、淡竹叶、鱼腥草、垂盆草、仙鹤草、广金钱草、紫苏梗、车前草、佩兰、稀签草、蒲公英第十五章藻菌地衣类中药15.1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论15.2藻菌地衣类中药各论品种:冬虫夏草、茯苓、猪苓、松萝、灵芝、海藻、马勃、雷丸第十六章树脂类中药16.1树脂类中药概论16.2树脂类各论品种: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苏合香、阿魏第十八章动物类中药18.1动物类中药概论18.2动物类中药各论品种:石决明、珍珠、全蝎、土鳖虫、斑蝥、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地龙、水蛭、牡蛎、僵蚕、蜂蜜、龟甲、鳖甲、熊胆、海螵蛸、蜈蚣、桑螵蛸、海马、海龙、蛤蟆油、鸡内金、穿山甲、五灵脂、阿胶第十九章矿物类中19.1矿物类中药概论19.2矿物类中药各论品种:雄黄、赭石、芒硝、红粉、轻粉、炉甘石中药材概论讲义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引言关于教材:与中药材概论相关的教材书主要有(参考书)《药用植物学》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两部分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植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
中药概论-中药概论(101页)
枸杞於本經之記載
· 味甘、苦,氣微寒。無毒 · 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
骨。風濕,下胸肋氣,客熱頭痛,補內傷, 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久服耐寒暑
杜仲於本經之記載
· 又名思仲、思仙、木棉
· 本經:辛,平。別錄:甘,溫,無毒 · 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
(2)集集解解:記記產產地地,,採採集集時時期期及及方方法法,,乾乾燥燥法法,,藥藥之之形形狀狀,,性性質質或或良良否否之之鑑鑑別別,,如如為為植植物物則則記記其其原原植植物物之之形形態態等等,,而而集集錄錄群書之記敘
(3)正正誤誤:記記同同名名異異物物、、同同物物異異名名之之考考證證(4)修修 治治:記記使使用用部部分分之之選選擇擇方方法法 (5)氣氣味味:味味、、寒寒溫溫,,有有毒毒無無毒毒及及有有關關諸諸說說(6)
· 中藥學理論認為,不同的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會 作用於不同的臟腑經絡,也就是歸到一定的臟腑 經絡,所以稱為歸經,如同樣的清熱藥,有的可 清胃熱,有的可清膽熱,有的可清肺熱,有的可 清大腸熱等;同樣的補益藥,有的補心,有是補 肺,有的補脾,有的補肝,有的補腎…
證類本草
· 全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為北宋唐慎微,成書 於1083年。
· 此書共32卷,載藥物1558 種,對藥物主治、採集、 炮製詳加討論和考證,每 藥均有附圖。此書總結了 北宋以前中藥學的成就, 也是宋代以前保存最完整 的本草學巨著,具有承先 啟後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釋釋名名:舉舉標標題題之之別別名名,,記記其其名名稱稱之之由由來來
· 書中按照藥物在自然界中的 屬性分為六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
二.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3.《海药本草》 作 者:李珣。 主要成就: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 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唐代对外来药物引进的情 况和认识水平。可见,唐至五代时期对某些食物及外 来药都已有专门的研究,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4.《药性论》[《药性本草》] 作 者:甄权。 主要内容: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11
【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2.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 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 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 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 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 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 药之长”。
【隋唐时期】
二.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遗》 作 者:陈藏器。 成书年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 主要成就:作者深入实践,不仅增补了大量民间 药物,而且辨识品类也极审慎;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 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 湿十种。“十剂”分类法为中草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 发端。 2.《食疗本草》 作 者:由孟诜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 主要成就: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 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21
【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 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家药局: 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 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 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 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 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其它 “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 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苏沈良方》,《宝庆本草 折衷》则有“猪胆合为牛黄”的记载;宋代用升华 法制取龙脑、樟脑,蒸馏法制酒等,皆反映出这一 时期中药制剂所取得的成就。
22
【金元时期】 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这一时期 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 特征。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 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 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 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草药的药理内 容,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后 果。 食疗专著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 著,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 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外医药交流 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 贸易中,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 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 的交流。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 表 作: 《本草经集注》 作 者:梁· 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 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 高的学术水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 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 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 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 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 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 顺序。
12
【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3.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 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 文中,已有“药”字出现。 《说文解字》明确指出了“药”即
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 事”。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 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 《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 它们的医疗用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 方约300首,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 禁忌等均有记述,说明中草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 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最早涉及药物炮制、制剂等内 容的医药专著。
中草药学选论
教学要求与安排
1.学时:30学时(3-12周),12周(11月18日)考试 2.参考教材: 1)《中药学》 凌一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草纲目>>精要》 钱远铭 广东科技出版社 3)《药用植物学》 丁景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4) **《中医学》(第6版)之中药部分 李家邦 人民卫 生出版社
【清代】
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 《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 《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 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 等。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 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本 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 经疏证》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 新的内容。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6
第一章 中草药起源和中草药学的 发展
【有关概念】 一.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 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 是出产于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 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例:感 冒的种类(中医)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古代本草书籍所载中药已逾3000种,经目 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
三.其它 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19
【宋代】 *宋代官修本草 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 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 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 是我国现存最早雕版本草图谱。
13
【秦汉时期】 代 表 作: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它是我国现存 最早(第一部)的药学专著。 作 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 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 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 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 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 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
【宋代】 *代表作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 简称《证类本草》] 作 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082-1083年。 载药数目:1500余种。 学术价值: 1.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 证,医药紧密结合 2.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 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3.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 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7
【有关概念】
二.本草的含义 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及少量的加工品,其中植物药占80 %多。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 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 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 草”。
三.中草药的含义 即中药中的植物药,是中药的 重要组成部分
8
【有关概念】
23
【明代】 1. 代表作 《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 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 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 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 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 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 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 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2.《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 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 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 会最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 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六.中草药学的概念 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基 本理论和各种中草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 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1
中草药学选论 教学要求与安排
3.成绩评定:期末考占70%;平时 表现 20% ,笔记占 10%( 考完试 后交)。 4.考试方式:开卷
2
5.怎么考? 全部为主观题。四道问答题 ( 10X4=40 分)和一道论述题( 60 分)。[发现雷同试卷一律另外处理]
3
6.怎么答? 例1. 请分析说明中药,本草和中草药的区别。
10
【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1.中草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 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 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 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 甚至造成死亡,举例1 因而使人们懂得 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古人经过无 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 最初的药物知识。举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