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翻译

古代文论翻译

《毛诗序》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

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

(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

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

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

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

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

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论选译《论语》选录译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行礼仪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懂音乐呢?”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打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打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古代文论选翻译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古代文论选翻译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庄子》简况。

《庄子》52篇,今存33篇。

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它的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把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庄子》是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文论选段先秦:佚名《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选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中国文论的萌芽和产生第一节先秦文论概述及古代文论的萌芽《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二、“诗言志”《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三、“美刺”《大雅·嵩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大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四、“陈诗观风”《吕氏春秋·音初》: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故曰:乐为之观也深矣。

(审音知人)《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弥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这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宣泄作用;讽谏作用)季札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yōng》、《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上)部分翻译集录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上)部分翻译集录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部分翻译集录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查看文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2007年06月28日星期四 09:22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清代近代)一、名词解释:1. “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

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

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

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

“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 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譬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这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

在情感和物象二者之间,王士禛认为物象应该完全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如王维画“雪里芭蕉”,王士禛称其为“兴会神到”,正是上乘之作。

“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所谓“清”,是一种超脱尘俗的审美情怀;“远”则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

这种情怀和精神最宜于寄托在山水之中。

3. “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

”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

4.王国维“境界”说:1.他总结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这和宋代严羽的“兴趣”、清代王土禛的“神韵”一样,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

选修(三)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古代文论选段》

选修(三)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古代文论选段》
√B.本文通过对梅尧臣坎坷仕途的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提出了“穷
而后工”的论点,即诗人只有经历了坎坷才能写出好诗。 C.本文擅长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充分肯定了梅尧臣诗歌方面的高度成
就,用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深挚感情。 D.本文符合序文的文体特色,既交代了《梅圣俞诗集》的基本情况,也
介绍了该书的有关思想,还包含欧阳修“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
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 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 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 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 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 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译文:_我__曾__经__酷__爱__圣__俞__的__诗__作__,__担__心__不__能__全__部__得__到__它__,__十__分__高__兴__谢__氏__能__ _为_它__分__类__编__排__,__就__为__之__作__序__并__保__存__起__来__。__(_得__分__点__:__嗜__、__患__、__类__次__、__序__)__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
为“跋”或“后序”。 B.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
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C.六经,即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

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

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

'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

《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

'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

'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

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

(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

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

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

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

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

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

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

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

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

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

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提示:曹丕在文章中肯定了文章是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批判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了初步的文体论的"四科八体"说,特别重要的是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的"文气"说有重大影响。

陆机《文赋》(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

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

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

(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

(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

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提示:在创作前,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观察社会、自然的能力。

(写作)开始的时候,把视觉和听觉收拢起来,深沉地思考,广泛地搜求。

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飞腾于九霄,(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反倒更加鲜明,外界的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

群书中的精华像涓涓醇酒随笔倾吐,《诗》、《书》等经典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

想像的活动,有时上浮天际,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洗濯,尽受浸润;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云端坠落。

(于是就会)收获历代古籍中从来没有过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从未写出过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

(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的历史,能在眨眼间接触天下的时事。

提示:进入创作活动之后,首先要进入"虚静"的状态,然后才能灵感活跃,文思奔涌,创作出清新独创的佳作。

(动笔写作时)然后按部就班,依照立意内容,构思布局,考究语言词汇,安排布置。

有影之物必(运用恰切的语言)寻其形象,有声之物必(运用切当的言辞)绘其声响(务使其状貌和声响穷形尽相)。

有时候(描摹事物追寻形象)就像因树枝(摇动)而振动了树叶,有时候就像沿着水波而探到了水源。

有时候,状写隐晦的事物,却很容易就使之明白显豁,而本以为容易显现的,却反而置辞艰难。

有时候(文思飞动)像猛虎变色而百兽受扰骚动,有时候(文思突出)像龙鳞显现而群鸟飞散。

有时候造语妥帖顺利流畅,有时候置辞滞涩而达意艰难。

(作者)竭尽努力去澄清思想,静心思考,超越各种(庞杂的)思虑,造语成文,把天地囊括在作者的胸中,让万物都镕铸在作者的笔端。

开始时(往往)文思滞涩,出语枯燥,到末了(又常常会)文思通达,笔墨顺畅。

(为文之)"理"在于把思想内容作为文章的主干,而文辞好比是主干枝条上纷繁的花果。

真正做到(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文辞一致,所以尽管(文章中情感)千变万化,外在的文辞上都能有所反映(与内心的情感保持一致)。

(作者的)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

有时候(文思敏捷)很顺利就能执笔写作,有时候(文思枯涩)执笔就感到茫然无措。

提示:说明构思有难易,置辞有顺涩。

构思时要进入"虚静"状态,执笔时要立意正确,然后才能文思顺畅,"义"、"辞" 相符。

写作是(人生)一大乐事,所以被古来的圣人贤士所钦慕。

把虚无的抽象赋予它具体的形象,追寻无声的虚寂赋予它有音的声响,把藐远的事物涵写在尺幅的锦素之上,把丰沛的情思倾吐于寸心之间。

语言越是恢弘扩大,构思就越是深沉隐微。

(写作好比春风)传播草木的馥郁芬芳,(又好像春风)催动青青的枝条发育壮大。

(文思奔涌)粲然像风起飚立,(落笔挥洒)郁然如云起文林。

提示:为文之乐,在于赋无形于有形,赋无声于有声。

只要文思本涌,就会辞随意起,如沐春风。

文体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各种文章的体裁)就像庞杂的万事万物没有同一的量度可以衡量,(它们)纷纭变幻,难以描绘成固定的形像。

(作者的)语言才能衡量着(作者的)写作技巧。

辞意切合(描写的对象),才称得上是匠心独运。

无论(描写的)是抽象或是具体(的事物),都努力追求,尽力为之,无论是面对浅深难易(的事物),都不要抛弃,当仁不让。

虽然(可能会)偏离(某些)规矩尺度(也浑然不顾),希望能(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