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的译文

合集下载

荀子《劝学篇》全文与译文

荀子《劝学篇》全文与译文

荀子《劝学篇》全文与译文【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凝结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材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通"邗",音寒)、越、夷、貉(音莫)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通"供")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所以不登高山,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察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训,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这些君子,不要常常无所作为。

要安心尽到自己的职责,爱好正直的行为。

上天知道了这些,就会赐给你最大的福气。

"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得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瞭望,但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广阔。

《劝学》原文+译文

《劝学》原文+译文

【原文】《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跬(kuǐ)步生(xìng)非异骐骥(qíjì) 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槁,枯。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

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

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导读:本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一、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二、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高一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荀子《劝学》全文翻译(三篇)

荀子《劝学》全文翻译(三篇)

荀子《劝学》全文翻译(三篇)荀子《劝学》全文翻译篇一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2、解释1、乃:才。

2、元:原本、本来。

3、始:方才。

4、道:事物的法则、规律。

这里指各种知识。

5、非:不是。

6、自然:天然。

7、运:运用。

8、贤:才能。

9、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10、岂:难道。

11、长:长期。

荀子《劝学》全文翻译篇二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

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

被选入语文教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

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我多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天下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离别了。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劝学课文原文作者: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劝学白话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高一文言文《劝学》

高一文言文《劝学》

高一文言文《劝学》《劝学》的原文及翻译《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劝学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稿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i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词句注释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于:从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于:比。

5、中绳:(木材)合平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鞣以为轮:鞣: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以:把。

为:当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槁,枯。

暴,同“曝”,晒干。

槁枯干。

暴,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译文导读: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50岁才开始出名,算是大器晚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博学而重视实践,显得比其他思想家都更注重实效。

由于出生的年代比老子、孔孟、墨子、庄子等前辈晚,因此也就有机会比较各家的理论优劣,甚至说,荀子的思想综合了各家的长处又规避了各家的劣势。

其言之有理,听之有味,行之有用。

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李斯都是极其聪明的人才,但是韩非子口才不好,又被李斯整死,没有留下太多的精神财富。

李斯帮助秦国灭了六国,历来名声不好,被历史学家骂得很惨,结果导致荀子作为老师也被牵连。

由于他们师徒千古年来都没有什么好名声,结果导致研究荀子的人不是特别多,那么追随荀子思想的人也就比较少。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劝学》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高一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劝学》的译文

《劝学》的译文

《劝学》的译文《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下面是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1.1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4),其曲中规,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1)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2)已:停止,终止。

(3)蓝:即蓼(liao了音)篮,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4)糅(rou柔音):通“煣”,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

(5)有:通“又”。

槁(gao搞音):通“熇”,烤。

暴(pu)瀑音):古“曝”字,晒。

(6)参:检验。

省(xing醒音):考察。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原文】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1),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2):“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3),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4)。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1)干:同“邗”(han韩),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理解《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译文

理解《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译文

理解《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译文
原文摘录
劝学篇是《荀子》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以下是该篇的部分原文
摘录: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庶几无愆焉,而不偏劝也。

译文
以下是对劝学篇的译文:
>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如果用有限的生命追
随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追求知识,几乎就没有其他
追求了。

行善不是为了得到名声,行恶不是为了避免刑罚。

遵循督导,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育亲人,可以度
过一生。

只要没有过错,就没有偏向的劝诫。

总结
《荀子》的劝学篇讲述了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知识的无穷无尽,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知识。

同时,他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行善不是为了名声,行恶不是为了避罚。

通过遵循督导,人们可以保护自己、保全生命、养育亲人,并度过一生。

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学习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荀子》的思想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Word count: 196)。

《荀子》劝学文章原文及译文

《荀子》劝学文章原文及译文

《荀子》劝学文章原文及译文
荀子在这篇劝学文章中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戒之以修身,御之以齐家,齐家之时,修身其事少矣”,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言不及义,教不悔过,多怨多嗟,孝悌之至也而不改其本。

改是学也。

学是不离其宗,不改其本,君子也。

故学之,不可已也;好之,为之也不厌。

力不足,心不倦,才小,不躁,何有于我哉?今天而止,明日复始,今而后而往而往复反复,而未嘗有他也。

是故好学者,不求有功,无所不至者也。

既已至于此境,而又何人能夫胜者乎?力学而不如,才学而不贰,反覆相之而不厌其烦,吾日三省吾身矣。

译文:
人生而柔弱,死而为坚强。

万物生长时都是柔弱而脆弱的,死后就枯槁了。

所以善于追求坚强无畏的人,其生命往往很短暂;而只是柔弱有为的人,却能长久地健康生存。

这是因为,这种柔弱有为的人会不断地反省自己,努力研究,纠正错误,改正缺点。

因此,研究是永无止尽的;热爱研究也永不会感到倦怠。

无论才智大小、状态如何,都要全力以赴、不懈努力。

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之前,永不放弃。

这种精神就是君子精神。

好学的人会经常进行三省吾身的反思,不求有功完美,只求做到最好。

在求学的过程中,反复推敲琢磨。

但是,总有人认为学习的过程太繁琐、太无聊。

其实,只要认真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劝学》的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 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得它 弯曲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

即使再枯干了,也不会挺直,这是用人 力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可以使它变直,金属作的刀 斧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天天检查自己,就会 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我曾经整天冥思默想,却不如片刻工夫学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 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却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 脚并不比别人走得快,但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会游泳,却能横 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 那里生长; 积累善行养成美德, 精神、 智慧就会得到发展, 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所以不一步步积累,就不可能远达千里之外;不汇集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汇成江 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 地前进。

如果刻一下就停下,朽木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 刻。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强健的筋骨, 但它上吃地面的泥土, 下饮地底的泉水, 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夹,但没有蛇或鳝鱼的洞穴,它 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