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心理学之公众的心理倾向
公关心理学(修改篇)自考专用
![公关心理学(修改篇)自考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4c11d676eeaeaad1f330b2.png)
★服从行为: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P90★★群体公众心理定势:是处于准备状态的心理活动,指公众群体心理的定向趋势,它决定着后继心理活动的取向,对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行为活动起着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P113★目标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
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欲意影响的重点对象。
P142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之的心理过程。
P49★印象管理:是指交往者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塑和修饰,以期在他人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P135★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P12★组织凝聚力:也叫组织内聚力,它既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P18★★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公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与某一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P29★★枪弹论:二三十年代之间,美国的一些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把读者、听众看作是毫无防御能力的“靶子”,只要大众传播工具对准他们“射击”,他们就会应声倒地。
这就是所谓的“枪弹论”或“靶子论”。
P146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印象对人造成的影响,它往往会冲淡过去获得的有关印象,对优先效应形成冲击。
★★公众逆反心理:就是公共关系传播作用于公众的信息超过了其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心理体验,是公众有意脱离公众关系传播信息的思维轨道,进行反向思维的心理倾向。
P185关系障碍:关系障碍因交际双方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而形成。
这种特殊关系往往带有利害性,且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交际者本身。
P205★★★公众态度:是指公众对组织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公关第六章公众特点与心理
![公关第六章公众特点与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c7dde581c758f5f61f6727.png)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五种需要的排列顺序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 低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中间层次需要,尊重的需 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 3、优势需要决定人的行为: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只 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一种优势需要 获得满足后,其驱动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优势需 要,由此驱动人的新的行为。公共关系活动要注意不断满足 公众新的需要 。 六、公众态度心理: (一)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所固有的一种心理倾 向。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第六章 公众的特点与心理 第一节 目标公众分析
企业公众关系包括:员工关系、股东关系、消 费者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媒介关系、名 流关系、国际公众关系等。 一、员工关系:(P133)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一)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 内聚力。 (二)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
(三)流言与公众行为: 1、流言是一种公众情绪的反映。 2、流言是一种公众愿望的反映。 八、公众心理的认知: (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 1、通过外部特征认知个体公众心理; 2、通过言谈举止了解个体公众心理。 (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1、通过考察组织内部凝聚力来认识内部公众心理: 2、通过区分公众群体来认知外部公众心理: 与组织相关的外部公众群体有社区公众、媒介公众、政 府公众、消费者公众及其他一些相关公众等。 (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 1、客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 2、舆论导向和教育引起的心理变化。
(二)态度与公众行为: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公众行为有以下影响: 1、通过公众知觉的选择性和判断性影响公众的行为 。 2、预测着公众的行为方式。 3、决定人的行为效果的差异。 七、社会流行和流言: (一)社会流行: 社会流行(或时尚)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 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 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二)流言: 流言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社会成员中传播的有关大家 共同关心问题的新闻。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https://img.taocdn.com/s3/m/0a4aee0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a.png)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公众心理定势概述•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的应用•公众心理定势的识别与分类•公众心理定势的突破与应对•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公众心理定势概述定义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公众在面对某一特定群体或事件时,形成的相对稳定和一致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要点一要点二特点公众心理定势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排他性和可诱导性等特点。
普遍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在面对相似情境时具有广泛适用性;相对稳定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在一定时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排他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可能影响他们对其他群体或事件的评价和态度;可诱导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在一定外部因素影响下可发生改变。
定义与特点公众心理定势的重要性影响公众对组织和个人的评价和态度01公众心理定势对公众的认知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组织和个人的评价和态度。
决定公众的行为模式02公众心理定势决定着公众在面对特定群体或事件时的行为反应和表现,从而影响组织和个人的公关效果。
公关策略的重要依据03公众心理定势是制定有效公关策略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文化背景是公众心理定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众心理定势存在差异。
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氛围等都会对公众心理定势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历史事件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长远影响,如重大历史事件可能会改变公众的心理定势。
历史事件个人经历也会对公众心理定势产生影响,如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和遭遇等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定势。
个人经历公众心理定势的形成因素02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的应用心理定势公众在面对新闻、广告等传播信息时,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判断,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
公关人员可以利用公众的心理定势,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引导公众对特定话题或事件形成积极的看法和态度。
公众心理定势课件
![公众心理定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83ebf84693daef5ef73d31.png)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 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 ,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 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 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 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32
在公关活动中,要利用好公众的晕轮效 应,就要投公众所好,要强化公众能够 喜欢的因素。 例如,穿戴和谈吐得体能让人产生有教 养的印象;包装精美容易让人产生购买 的欲望;企业的服务理念如果能得到公 众的赞同,也可能在公众中产生该企业 理念和行为相一致的晕轮效应。 但是,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欺骗公众 是不道德的。
24
第三,谈谈爱好。
有相同的爱好自然更容易熟悉起来,人 们常说“志趣相投”。自我介绍时可以 提到个人爱好,如集邮或集纪念币、旅 游、养花等等。总之,对于自己的喜好 或兴趣,虽然只是一两句话轻轻带过, 但是让对方有连接性的感受,有时能成 为互动的题材,也是很好的用来交换信 息的方法。
25Leabharlann 第四,说出你的优缺点。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 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 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 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 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 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 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 个人的相貌。
9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
27
案例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 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 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 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 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 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 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 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 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 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 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公众心理与分析
![公众心理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39d678168884868762d627.png)
公众心理与分析公关是社会组织以现代传播沟通为手段,以建立互利合作的公众关系为重点,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为目标的管理科学与经营艺术。
从其定义可看出,它以公众为客体对象,要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必须了解公众的需要,掌握公众的心理。
所以说,对公众了解程度,对公众心理规律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关系到公关活动的成败,公关界无数实例也无不证明“公关战”即“心理战”。
一、公众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长期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在以脑的活动过程表现出来时,就是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它们体现着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性。
但是,人的现实的心理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个体身上发生的,个体的心理活动既体现着一般规律,又具有个别特点。
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当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时,就使其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
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就是个性心理特征。
因此,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整体特性。
具体来讲,它包括人的能力、性格和气质。
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或者是完成一项活动的本领。
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但是,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单凭某一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只有多种能力的综合才能完成。
人们把在活动中多种能力的结合叫才能。
能力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有才能者其活动激烈而准确、敏捷而深入;低能者其活动迟钝而贫乏、无力而肤浅。
2、性格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性格是表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果断、耐心等。
对于从属品质的评价,通常要看它依从于哪些核心品质而定。
其次,性格包含许多具体内容,是多侧面的复合体。
具体来说:(1)性格具有态度特征。
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方,有爱集体、正直、诚实、有同情心、礼貌、善交际;或者相反,对集体漠不关心、阿谀奉承、弄虚作假、没有同情心、傲慢、孤僻等。
公众心理分析
![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7b99cc81c758f5f61f67d0.pn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 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 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 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 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 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 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在公共关系方面经验效应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怀疑。有些企业 和商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但 是公众的反应却很冷淡,企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往往 在于事前没有做好消除公众疑虑的工作。比如:商家的微笑服 务赢得了一部分公众的好感,但是有些公众对笑脸“斩”客 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戒备心理,这样的活动对他们起不了作 用。由此可见,忽视公众的经验效应,光凭良好的愿望是达 不到公共关系的目的的。 将10只蜜蜂和同样数量的苍蝇同时放入一长颈瓶中,然后 把瓶子放倒,让瓶底朝着窗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二、知觉的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各种偏见的影响而造 成歪曲的社会知觉,做出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判断。在心理 学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有积极的作 用,但也有消极的作用,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处理好这种心 理定势,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心理定势有: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次进入一家商场,或第一次购买某厂家的产 品等都会给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 影响他今后的行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3章 公众的心理倾向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第3章 公众的心理倾向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73c7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7.png)
公关心理学中讲的价值,是指周围事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人心目中的轻重、主次地 位。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的判断和评价,属于认识的范畴。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和范 围不一样,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一样,其价值评价的倾向也就不一样。在一些 人看来很有价值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不一定有价值;在一些人看来很重要、值得去 做的事情,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不以为然。比如,有的人喜欢“及时行乐”,有的人 则崇尚“勤俭节约”;有的人信奉“金钱至上”,有的人则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有 意义的生活要比赚很多钱更重要等。
3.2.1 兴趣的定义和种类
2)兴趣的种类
按兴趣的 内容,可 分为物质 兴趣和精 神兴趣。
按兴趣和 对象的关 系,可分 为直接兴 趣和间接 兴趣。
根据兴趣
按人们的
按兴趣的
和本职工
意识对兴
主体范围,
作的关系,
趣的参与
可分为个
可分为专
性质,可
人兴趣和
业兴趣和
分为情趣
团体兴趣。
业余兴趣。
和志趣。
3.2 公众的兴趣 3.2.2 兴趣的个别差异
01
按需要的觉醒状态,可分为
06 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
按需要的作用,可
分为生存需要、享 02
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类别
按需要的范围,可
05 分为个人需要和公
共需要。
按需要的性质,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03
按需要的社会属性,可分为
04 权力需要、交际需要和成就
需要。
3.1 公众的需要
3.1.2 需要的类别和层次
公众心理、公众角色心理与公众群体心理
![公众心理、公众角色心理与公众群体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8a28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3.1 公众心理概述
3.1.1 公众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2)公众心理的特点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神州专车BEAT U :证明了三句营销真理 神州专车发起了与Uber之间的撕逼营销大 战,明星代言“我怕”直指黑专车,突出 强调自身的安全性,虽然舆论反扑的很厉 害,但骂得越狠,安全概念在用户心里印 刻得也就越深,而当日晚上神州专车发的 道歉信+优惠券所带来的其APP下载量暴增, 就证明了三句在现在互联网营销很实用的 话: 1.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视; 2.A和B打架,C死了; 3.用户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却不放过。
春节微信摇红包算是改变了人们看春晚的习
惯,抱着5台手机刷一晚上的大有人在。红
包有广告主买单,企业营销场景也在微信中
立足,而微信借此将微信支付向二三线市场
做了进一步渗透。曾经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
支付习惯,而如今微信支付将人们的支付习
惯又刷新了一遍。
3.1 公众心理概述
3.1.1 公众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3.1 公众心理概述
3.1.1 公众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2)公众心理的特点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借势不新鲜,可这阵容略屌
此话比已经被说烂了的“来场说走就走的 旅行”要更有情怀,借势嘛一定会有的, 但亮点在于其中有一大波央企,大家伙们 一起玩也是够HIGH的了。 中国石化:同意!你带上我,我带上卡,你 负责精彩,我为你护驾。 中国海油:同意!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脚下 的土地。广袤的蓝色国土更值得探索!不如, 小螺号带你登上981看看吧! 中国移动:同意!“和”你一起看世界。 中国联航:同意!才8块,跟联航飞吧!
3.1 公众心理概述
公关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定势)(谷风教学)
![公关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定势)(谷风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9b8f4aa5f0e7cd185253663.png)
沐风教育
3
二、心理定势的特点
心理定势的潜在性(不自觉性)
沐风教育
4
心理定势的固着性
沐风教育
5
心理定势的综合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
烈的情感色彩。
沐风教育
6
三、心理定势的类别
1.微观心理定势
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反映当 事人心理素养的心理定势,其特点是易受暗 示、情感性强,理智往往被情感所抑制。主 要包括: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 移情效应。
穿衣 吃饭 学习 娱乐
沐风教育
29
二、流言表现的心理定势
流言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传
播的有关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新闻。
流言的传播内容的分类:
1.与人们
2.与人们有着间接关系的
国家的人事变动、国籍新闻、外星人来访
3.与一般人没有直接关系的奇闻趣事
明星丑闻、特异功能、野人等
沐风教育
14
公共关系活动中晕轮效应的利弊
利 企业、商家装修门面 “名片效应”
弊 精包装,烂内容 以貌取人
沐风教育
15
三、经验效应
经验效应指的是公众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 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 式。
经验效应在公关关系领域中最典型的表现 是怀疑。因为以前有过上当受骗的教训,在 遇到同类对象、同类事物的时候就迟疑不 决,生怕再次上当。
“爱屋及乌”
沐风教育
18
移情效应的表现
人情效应 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物情效应 高俅踢球
事情效应 喜欢喝茶—茶具,茶文化
沐风教育
19
移情效应的应用
广告中的 “名人效应”。
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1393713e87101f69e319594.png)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主客体及其在传播沟通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是:主体心理、客体心理、沟通与传播心理。
2、公众舆论: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在涉及共同利益的有争议问题上所持有的带评价性意见的总和,是公众对组织实态及特征的基本一致的评价。
3、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简而言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4、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状态与一般的行为倾向。
5、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社会群体或事物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会表现出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相似性。
比如:普遍认为广东人有钱。
6、社会助长: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就叫做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
包括两种情况,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
实验:法国,特里普莱特。
相反的:社会惰化或社会阻抑。
7、从众:是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
8、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
9、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感情共鸣,它是十分普遍的人际间情感的同化反应方式,是情感的传递和传染。
10、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公众自然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4eb7e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e.png)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40页
攀比心理
人们往往经过与他人比较来选择、确定 自己行为和观念,这显示了人们追求高层 需求愿望。与自己相当人攀比,会产生满 足感;与自己理想中人攀比会让人感受到 差距,产生努力冲动。这就要求公共关系 人员在开展公共关
系工作时注意将公众往组织需要
理念上引导。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公众一词起源于英文“Public”,指(特定)人 群,又称为“公关公众”。 公共关系中公众
公众是指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 组织运行发生一定关系个人、组织或社会群体, 是公共关系主体传输沟通对象总称。公关公众与 特定组织职能和任务相关。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页
第一节 公共关系对象—公众
第31页
一、公关公众个体心理
性格
气质
个体心理 特征
能力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2页
气质 指一些心理活动(认识、情感)发生
时力量强弱、改变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动力特 征。
心理学家依据人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表现出特点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灵敏性、情绪兴奋性、 内向或外向性、可塑性等)不一样程度结合,把 人气质分为胆汁质(不可压制型)、多血质(活 泼型)、粘液质(平静型)和抑郁质(弱型)。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其主动一面 ,也有其消极一面。气质特点普通经过人与人之 间相互交往显示出来。气质对于人实践行为有一 定影响。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3页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4页
性格
指人对现实一个稳定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 它表达了个人全部品质和特点,包含怎样影响他 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个人可被认识内在和外显 品质全貌。性格是由后天生活以及个人实践长久 塑造而成。已形成性格含有相对稳定性。性格和 公众关系及其亲密,它不但能够用来解释公众现 在行为,还能够预测公众未来行动。性格又含有 可变性,客观环境改变和主观调整也会使其产生 改变。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1caf0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4.png)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公众心理是指公众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信息和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公众心理的研究对象是大众群体,而不是个人。
公众心理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的相似性,即大众具有类似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其次是公众心理的可塑性,即社会环境和信息对公众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公众心理的灵活性,即公众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是多样的,随着环境和信息的变化而变化。
公众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等。
人们的需求和动机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而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评价和判断。
其次是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规范、社会认同和社会压力等。
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接受的准则和规范,它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社会认同是人们对他人和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它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社会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受到的来自他人和集体的压力,它会对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是文化心理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
公众心理在公关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了解公众心理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准确地制定公关策略和目标。
其次,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预测公众的反应和行为,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反应和行为。
第三,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从而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最后,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和措施。
总之,公众心理是公关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公众心理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预测公众的反应和行为,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以及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
在实践中,公关人员应该根据公众心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更好地进行公关活动。
同时,公关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公众心理,以不断提高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公关心理学》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
![《公关心理学》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ed20580fb52acfc789ebc9f2.png)
义务宣传者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的内部公众; 2、和组织有较多接触的外部公众; 3、组织成员的家属; 4、喜爱表现自己的人; 5、妇女; 6、和组织具有某种显见的或潜在的供求关系 的人; 7、组织的竞争对手。
赢取高品质正面宣传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
四、对政府公众心理的认知
政府公众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 国家法律、方阵、政策的监护者。 政府公众的工作具有比较明显的三个 特点: 1、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上的社会性; 2、和被管理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关 系; 3、工作的绩效难以准确评估。
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 知
公共关系心理是在公共关系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心理,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的人在和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打交道, 应该掌握在公共关系实践中认知公众 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在不同场合、 不同情况下识别和预见公众的特定的 心理活动的内容。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是和公众心理 进行沟通、对公众心理施加影响的前 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离脸部越远发生的动作越为真实; 2、越不自觉的动作越为真实; 3、越不明确的动作越为真实; 4、越不自然的动作越为真实。
第二节 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01
内部公众群体 社区公众群体 媒介公众群体 政府公众群体 购买公众群体
02
03
04
05
一、对内部公众心理的认知
组织内部的公众,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 本力量。 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组织得以维持 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因此,认知组织内部的公众心理主要是认知组 织内部的凝聚力问题和向心力问题。
• 1、认知者有没有认知公众心理的愿望和 积极性,是影响认知的主观方面的首要 因素; • 2、认知者的认知能力是影响认知的主观 方面的第二个因素; • 3、认知者的偏见是影响认知公众心理的 第三个主观方面的因素。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ed11c343323968001c920b.png)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要点•难点解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一、需要理论的要点(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二、需要的五个层级(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一、态度及其与结构(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公关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定势)](https://img.taocdn.com/s3/m/dc38a0224b35eefdc8d333f5.png)
第一印象不仅 来自直接的接触, 也可能来自于传播 媒介的间接介绍。 (广告战) 我想去…… 武当山, 看介绍很不错啊, 还可以练功夫呢!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指的是从对象的 某种特征推及对 象的总体特征, 从而产生美化或 丑化对象的印象。
移情效应的表现
人情效应 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物情效应 高俅踢球 事情效应 喜欢喝茶—茶具,茶文化
移情效应的应用
广告中的 “名人效应”。 将对葛优的 喜爱迁移到神州 行上来。
第三节 宏观心理定势
宏观心理定势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群共有 的、积淀深厚而作用广阔的心理定势。 宏观心理定势的主要内容: 社会刻板印象、地域文化心理、民族文 化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心理定势的固着性
心理定势的综合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 烈的情感色彩。
三、心理定势的类别
1.微观心理定势
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反映当 事人心理素养的心理定势,其特点是易受暗 示、情感性强,理智往往被情感所抑制。主 要包括: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 移情效应。
一、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一部分成员对 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 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 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 识”。 刻板即呆板没有变通。
特点
1.社会刻板印象首先表现为对某类人物的固定看法。
2.除了籍贯、地位、职业以外, 年龄和性别也往往成为社会刻板印象的媒介。
公共关系活动中晕轮效应的利弊
利 企业、商家装修门面 “名片效应”
弊 精包装,烂内容 以貌取人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https://img.taocdn.com/s3/m/704880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0.png)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3-12-05
目录
• 公众心理定势概述 • 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的应用 • 公众心理定势的突破与应对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建议
01
公众心理定势概述
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定义
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公众在面对某一特定群体或事件时,形 成的相对稳定和一致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确品牌的定位和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定势和偏好。
心理定势的融入
将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融入产品或服务中,利用公众的心理定势 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的维护
在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公众心理的变化,及时调整 策略,维护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拓展研究领域
进一步拓展公关心理学的研究 领域,探究公众心理定势的形 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实际工
作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02
加强实证研究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关策 略与公众心理定势的关系进行 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和有效性。
03
关注新兴领域
关注新兴领域如社交媒体、人 工智能等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影 响,探究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改
案例二:某政府公共关系事件
01
心理定势
公众对于政府的行为和政策通常持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认为政府应该为民服务,代表公共利益。
02
描述
某地方政府在实施某项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利 益和需求,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和不满。
03
分析
公众对政府公共关系事件的期望和要求主要是基于对政府 职责的理解和以往的经验。如果政府长期未能履行职责或 政策不合理,公众容易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反之,如果 政府表现良好,公众可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决策。
公关心理学课后答案
![公关心理学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d2dcf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49.png)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它有哪些特点?(1)公共关系心理是指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2)公共关系心理学具有四大特点:公共关系心理的可知性,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公共关系心理的广泛性。
2.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心理3.公共关系心理血担负着哪些研究任务?为什么说实践方面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任务?(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是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心理学;实践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公共关系的条件,为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心理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⑴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⑵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
⑶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
⑷创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2)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
既然我们承认在心理研究上比别人落后,既然我们想通过建立各种应用心理学来缩短和别人的差距,那么,就应该把应用领域的工作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拿公共关系心理学来说,就是要把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当作自己的目标。
公共关系心理学要为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根本任务。
4.进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必须遵循这些原则?(1)公共关系心理学应遵遁以下原则: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发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2)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也就是要以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指导公共关系活动为目标。
只有这样来理解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才能取得实际的意义和良好的实践。
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事物的形式为中心价值
唯美型 以权利和地位为中心价值
政治型 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价值
社会型
经宗济教型
以金钱和效益为中心价值
以道德和信仰为中心价值
在我国,价值评价体系较多地 是以社会化程度,以国家、集体、 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为参照 系来考察的。
(一)知识价值 (二)金钱价值 (三)生命价值 (四)爱情价值 (五)政治价值 (六)道德价值
总之,需要是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 动力,它在人的心理倾向和公共关系 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必须 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公众的需要倾向, 把它视为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一个重 要基础。
第三节 公众的价值观倾向
一、价值和价值观
心理学中讲的价值,是指对周 围事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人 的心目中的轻重、主次地位。
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上的这些变化都是
就社会成员整体上而言的,并非每个人的 价值评价都发生了如此变化。更进一步说, 这种变化也只是反映价值评价体系的部分 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建设的加强,人们的价值评价体系还 会变化和发展。价值评价体系的变化必然 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
研究公众的价值观倾向,除了研究公众 的价值评价体系以外,还要研究公众的价 值取向类型。
(一)功名型。以获取功名为价值取向; (二)安稳型。维持安稳太平的生活。 (三)享乐型。追求物质或精神享受。 (四)储蓄型。迷恋和积敛钱财。 (五)事业型。追求献身事业。 (六)模糊型。综合和多变,没有方向。
价值评价
概念阶段 重要
价值取向
行动阶段 更重要
一般来说,价值评价决定人的价值取向,二者具有一致 性。同时,价值取向也对价值评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三章 公众的心理倾向
公众在进行有选择的活动 时总是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 种思考是和四个问题相联系的: 喜欢与否? 需要与否? 值得与否? 能够与否?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思考以外,公 众在进行有选择的活动时,个人兴趣、 需要、价值取向、自我意识也对公众 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公众的 个性心理倾向。
(二)了解公众需要类别的意义
第一,公众的需要既有公共的需要,又有 个人的需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需要的双重 性;
第二,公众的需要既有眼前的需要,又有 将来的需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又一种需要 的双重性;
第三,公众的需要既有刚性的需要,又有 弹性的需要;
第四,公众的需要有能满足的需要,也有 不能满足的需要。
定向反射的强度不同,兴趣的浓 度也不同,定向反射越强,人们寻 求愉快感觉的欲望也越强。这时往 往就不是等待,而是迫不及待地寻 求、探究。而在定向反射强度不大 的情况下,人们只在特定事物出现 的时候才表现出兴趣。
大众传播学:选择性接触假说
兴趣的特点
1、兴趣指导人们的行为; 2、兴趣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是一种情感体验 和情感倾向; 3、兴趣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分 不开;兴趣一般和“新”、“奇”联系在一起, 平淡的东西不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4、兴趣是可以转化的。从喜欢某一个东西,到喜 欢发明某一种东西。 5、兴趣也具有团体性。一般与团体利益有关,主 动性、目的性强,更稳定更强烈,对象更广阔和 认识更清晰,具有选择性和迁移性。
足的需要。
四、公共需要与公共关系
(一)了解公众需要特点的意义
公众的需要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表现 为各类公众的需要,因此了解公众需要的特点 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具有普遍性。
公众的需要也同样具有广泛性和关联性, 反复性和竞争性,发展性和差异性。因此,开 展公共关系活动要有预见性、战略性和针对性, 要能切中具体公众的具体需要,防止盲目性和 被动性。
I
me
强调自身的主体地 强调环境的制约作
位
用
我想怎样,我要怎 我应该怎样,我能
样
够怎样
纯粹自我
经验自我
自我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生理 的自我
社会 的自我
精神 的自我
是对自身的生理属性、物质属 性以及外部世界中属于自己的 那一部分的认识、评价和态度。 如自己的外貌、体型等。
对社会关系中的自身地位、作 用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感 觉自己有影响力,得到信任、 肯定和尊重等。
世界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变了! 从一元变成多元…… 贪官为什么那么多? 再强的价值观,也禁不住利益的诱惑!
第四节 公众的自我倾向
一、自我的构成和境界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 指个体对自身及其自身与外 部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 态度等心理倾向。
不同的人对自身的认识、 评价、态度等都积极性的原动力。
★一般来说,需要越迫切,行动越积极; 行为越积极,产生的需要越多、速度越快、 层次越高。
需要和兴趣的区别与联系
兴趣反映的是人的认识和情感方面的心
理倾向,是由情感因素参与其中的积极认 识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而它和自我选 择相联系,而和自我保护没有必然联系; 兴趣一般被看作自我选择,并不是必须的。 需要一般被看做是和缺乏、危险相联系。
三、自我倾向和公共关系
(一)主我倾向明显的人。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己评价高,按自己的想法办事。 对于这类公众,不理睬可能会失去成为盟友 的机会,批评和惩罚又有可能会造成对立情 绪。 问题很复杂,要具体分析、研究。
(二)主体正确对待公众兴趣的任务
第一,承认公众兴趣的客观性,提高 认识公众兴趣的自觉性;
第二,利用公众兴趣的多样性,增强 公共关系主体的主动性;
第三,开发公众兴趣的潜能性,发挥 公共关系活动的创造性;
第四,注意公众兴趣的情感性,体现 公共关系过程的双向性。
第二节 公众的需要倾向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 或受到某种刺激、特别是受到强烈 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 有机体特有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和 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
2、社会自我的境界 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社会对人的制 约作用,以个人能否与周围的环境和睦相 处作为评价自己的依据。重要特点是关心 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行为谨慎, 具有多面性。
3、精神自我的境界 把精神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受自己精神 方面的信念、理想支配,不为一时的利害 得失所动摇。个性超脱,企及自我完善。 自觉性强,道德素质好,独善其身。
二、兴趣的个别差异
1、兴趣指向上的差异; 2、兴趣范围上的差异; 3、兴趣主导上的差异; 4、兴趣程度上的差异; 5、兴趣迁移上的差异。
三、公众兴趣和公共关系
(一)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
1、公众的兴趣对公共关系目标发挥导向作用; 2、公众的兴趣对公共关系过程发挥能动作用; 3、公众的兴趣对公共关系主体发挥启迪和诱导作 用。
但在外部压力或心理矛盾斗争激烈的情况下,表现出来 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会完全相反。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某种价值评价 的原有看法,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体系。
只有重视对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才能更有利于人 们对周围事物及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 值评价。
四、价值观和公共关系
4、统一的自我不仅对个体的成长 和发展有积极意义,也符合群体 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既要“以人为镜”,又要“以己为镜”。 (1)在他人和自我理想中找到和现实的差距; (2)个体活动的发动者、觉察者和调节者,使个 体的活动既有独立性、创造性,又具有和同类活 动的统一性。 (3)推动个体寻求自我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连接点, 推动个体为理想的实现而奋发努力。
4、和谐自我的境界
是一种个人和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理想的自 我境界。发掘自身潜质,了解社会期望,精 神上有寄托、有追求。与社会沟通相融,又 能动的与社会和谐的、自觉的、完美的自我 境界。
二、自我的分化和统一
1、自我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两重性要自觉 意识到,推动个性的发展和成熟。 2、主我和客我的两极分化从总体上来说都是 扭曲的、不健全的,但是主我意识强,有时又 有优势。在体育运动中,可能会超常发挥。 3、主我或客我的片面发展同自我境界有一定 的关系。生理自我和精神自我的主我倾向更重; 社会自我则带有客我的性质。
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状况、过程 和特征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 自己说话办事的态度,自己性 格的优点和缺点等。
自我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每一个 个体那里所占的比重不同,根据 倾向的不同,自我就显示出不同 的水平和层次,所以,自我又具 有四个境界。
1、生理自我的境界。 低水平、低层次的自我境界。注重自己
的生理属性,强调自己的物质要求。偏重 于自我表现。
(三)了解公众需要层次的意义
需要有不同层次,层次当中又有层次。公 共关系主体要调动内部公众的积极性,就要 发现、引导和满足不同的需要层次。
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满足处于低层 次需要的人的高层次需要。敬民工兄弟酒, 他们就会认为你很尊重他;二是满足处于高 层次需要的人的低层次需要。越是高层次的 人,在吃穿用这样的问题上越是讲究。你送 他土鸡土鸭,他也会感觉很有面子,比在市 场上买的要好。
本章我们从公众的心理特征的研究 转向了对公众心理倾向,即开始研究 公众的活动心理。
第一节 公众的兴趣倾向
一、兴趣的一般含义
兴趣是人脑对特定事物的特定反映。人们 在工作、学习、生活等社会活动中,对一些 事物印象特别深刻,这些事物带来的是愉快 的感觉和深入研究的愿望,于是形成一种定 向反射。每当这类事物重新出现的时候,人 们便又出现愉快的感觉,并把注意集中在这 类对象上。这,就是兴趣。
价值观就是人对事物的是非、 善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评价以 及行为取向。
价值在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价值评价的倾向 不一样,所以行为、活动的取向也不 一样。
评价对象和人的关系是因时因地 因人而异的,因而价值评价也是可变 的。
人们的价值评价不同,价值取向 也不同。
一般来说,人们的行为 和活动都是指向他们认为 有意义的方向和目标,虽 然这种指向有时以曲折、 隐晦的方式来表现,但仍 然是可以辨别的。所以, 价值评价决定价值取向, 通过价值取向的观察和分 析可以辨别和认识价值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