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勘查测绘(填图)
2019年12月4日4时15分
§ 3 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勘察
(2)岩石的产出条件直接决定着含水层的类型(埋藏条件)。 块状产出的岩浆岩,地下水多呈脉带状分布;层状产出的岩石,通常有层
状含水层分布,才能构成承压水盆地(或斜地);结晶的岩石,常有风化裂 隙水分布。 (3)岩性常常决定着岩石的富水性(或含水性)。
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
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
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
依据。
提 交 成 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
绘报告等。
2019年12月4日4时15分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水文地质勘察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 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 动态变化规律; (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2019年12月4日4时15分
§ 3 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勘察
2.测绘中对岩性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松散岩石中,对地下水赋存条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岩石的孔隙性。因 此,要着重观测研究岩石组成的颗粒大小、排列及级配,其次是岩石的 结构与构造,再次是岩石的矿物与化学成分。
岩溶发育部位等; 地貌点:布置在地形控制点、地貌成因类型控制点、各种地貌
分界线等; 水文地质点:布置在泉、井、钻孔、地表水体、地表水渗漏地
段等重要的水文地质点上。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调查区主要涉及人工填土、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粉、细、中、粗砂)等。
编录时按回次进行编录,然后分层。
一、分层原则:
(1)对同一土层中相同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2)当土层厚度大于0.5 m 时,宜单独分层。
(3)目标含水层应重点关注。
二、野外描述要求:
土的现场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三、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1)砂类土
(2)粘性土
水文水井地质地质钻探规程。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路线布置必须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即必须将已有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包括区域资料、 地、物、化、遥等。
首先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然后熟悉工作 区已知化探异常、物探异常、矿点、矿化点基本 特征及遥感初步解译成果(环形构造、线形构造 及各类构造交汇部位)等,同时,要经野外实地 踏勘(选择主干路线,进一步了解主要地质体出 露及分布情况、主构造线方向、交通、露头分 布)。
填图单元的确定
正式进行野外路线调查前,首先确定工 作区填图单元。
经充分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和野外实地 踏勘后,初步确定工作区基本填图单元后, 通过测制剖面最终确定填图单元。即每个填 图单元都要有1-2条剖面控制。
通过测制剖面,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
岩石组合、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 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和含(控)矿性质、 时空分布变化等。
地质填图 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专题
地质图
概念: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
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 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种类
(1) 比例尺:小比例尺(<50万)、 中比例尺(5-20万)、 大比例尺(>2.5万)。
(2)性质:区域地质图(中、小比例尺): 矿产图、 地形地质图。
地点:
地质手图:
点号:D2001,“2001”中的“2”代表组号,后三位当点号。
点位:GPS坐标(写全):4220251,18240225。
点性: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点、脉岩点、矿化点、化
石点、控制点、露头点、碎石点。
描述:从宏观到微观,要求层次清楚、写真写实、描述详
细、文理通顺、整洁美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产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旳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旳物理地质现象等旳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旳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规定:调查记录格式规定统一,点位精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测点观测要仔细,描述要精确,记录内容尽量详细,要有详细旳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旳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性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旳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理解水质并取样,同步访问泉(井)旳动态特性,记录井旳口径、构造及抽水设施。
多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顿完毕,发既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改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识精确,记录和图件互相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旳观测与描述地质观测点旳布置,以能控制多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状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旳界线;不一样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旳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旳或具有代表性旳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他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旳观测与描述对各类岩层旳观测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旳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构造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性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性、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状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旳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水文地质钻探野外编录作业指导书
调查区主要涉及人工填土、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粉、细、中、粗砂)等。
编录时按回次进行编录,然后分层。
一、分层原则:
(1)对同一土层中相同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2)当土层厚度大于0.5 m 时,宜单独分层。
(3)目标含水层应重点关注。
二、野外描述要求:
土的现场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三、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1)砂类土
(2)粘性土
水文水井地质地质钻探规程。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一、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二、地下水露头调查 三、地表水体调查
调查小组人员组成及精度要求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野外填图)
野外调查组成 员:一般3人
掌图 记录 观测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以地表观查为主,并辅 以必要的轻型勘探和抽水试验
图片来自网络
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2012年2月,益阳岳家桥岩溶地面塌陷,河水注入塌陷洞
课程总结:水文地质测绘之野外调查
1、调查工作方法 2、调查内容:地质调查、地下水露点调查、地表水体 调查、有关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泉 的 调 查
地下水露头调查是水文地 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地下水露头按成因分为哪两 类?每一类例举两种露头?
白沙井
补给区
水井调查
①井孔位置、标高、地形、地貌、地质环 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
②调查和收集井孔的地质剖面和开凿时的 水文地质观测资料
③测量井孔的水位埋深、井深,收集或测 量井孔的出水量、水质、水温等
F10断层:为强含、导水断层。切割了茅口、吴家坪、长兴组灰岩,据桠 杉坡一号井和中溪井揭露,该断层已往北西延伸孝坪溪以西。1978年6月 24日,中溪井-50m平巷靠近F10处突水,水量达2700m3/h;桠杉坡一号 井过10断层带时,均出现涌水征兆,采用快速堵水穿过。
(4)地貌调查
二、地下水露头调查
水文地质测绘时的 地层确定主要是依据实 测地质剖面时建立的地 层层序及标志层。
地层层位的确定方法: 地层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 切割律和穿插关系 同位素年龄
(2)岩性调查 松散岩(土)
基岩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一)剖面的测制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
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
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
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地质构造图、
精品课件
地质填图
地质图是由地质人员经野外实地填制而成。 方法:主要是路线地质调查。 首先确定填图单元:根据区内已有地质资料,通过综 合分析、研究、对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经野外实地踏 勘及剖面控制划分和厘定测区填图单元,并确定各填图单 元特征、主要标志及相互接触关系等。
大致查明侵入岩体、脉岩的形态与规模、产状 、主要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地 球化学特征、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现象、同 化混染现象、分异现象特征及接触带产状等。
对火山岩要划分火山岩相,研究火山机构、 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 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再系统布置路线,异常区 、成矿有利地段(部位)要有目的地加密路线, 做到每条路线都要目的性很强,带着问题去跑路 线,这样才能使每条路线真正达到目的和解决地 质问题,并能有新的发现。
精品课件
总结归纳
尽量垂直测区主构造线、穿过 已知异常区及矿(化)点、尽可能多 的观察到基岩或残坡积露头、目的性 强、有疏有密,不能等间距同方向机 械地布置。
地质填图 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专题
地质图
概念: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
纹将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 定的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 图件。
种类
(1) 比例尺:小比例尺(<50万)、 中比例尺(5-20万)、 大比例尺(>2.5万)。
(2)性质:区域地质图(中、小比例尺): 矿产图、
对中、深变质岩系要划分构造--地层单位、 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研究变质岩内的含 矿层、含矿建造、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 矿化的控制作用等。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
山东省沣水泉域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填图实施细则一、地质概况工作区在区域大地构造上属华北板块鲁西地块鲁西隆起北部,其北与济阳坳陷交接,属华北型地层鲁西地层。
在淄博向斜东翼,盖层总体走向为NE ,倾向NW;在向斜西翼,盖层走向主要为近EW,倾向N。
基岩地层分布在胶济铁路以南广大的中低山区及丘陵区,胶济铁路以北则广泛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及海相之松散堆积物。
(一)地层工作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布有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二叠纪石盒子组,三叠纪石千峰群、第四纪大站组及山前组,分述如下:(1)奥陶纪马家沟组(O M )在工作区中东部自西南向东北大面积分布出露,向北西方向的山前地带隐伏于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之下。
与九龙群三山子组呈整合接触,是一套碳酸盐岩类沉积地层,地层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10°左右,断裂构造附近产状变化较大。
在山东省淄博市沣水泉域涉及6段,为淄博市淄河岩溶水子系统及孝妇河岩溶水子系统的主要含水岩层及淄博市地下水的主要供水层位。
各段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由老到新依次为:I •东黄山段(OM d):主要岩性为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灰岩、角砾状灰岩夹薄层灰岩,厚约17〜75m。
π•北庵庄段(OM b):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白云岩,厚约110〜250m。
川.土峪段(OM t):主要岩性为薄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厚度30〜50m。
IV .五阳山段(OM W):为灰色中厚层质纯灰岩,厚度大于200m。
v•阁庄段(OM g):主要为黄灰色中薄层泥晶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白云岩,厚度50〜130m。
W .八陡段(O M bd):主要为厚层泥晶-细晶质纯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厚度119-143m°(2)石炭一二叠纪地层(C-P)在工作区条带状出露于马家沟组地层的西北部。
①月门沟群(C-P y):自下而上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
任务一水文地质测绘五、水文地质测绘野外调查(一)岩性与地层调查研究1、岩性调查岩石是地下水的赋存介质。
岩性常常决定着岩石的区域含水性。
岩石的区域含水性:是指某种岩石中地下水的分布广泛程度和有水地段的平均富水程度,一般以水井在某一降深下的出水量(q)表示,单位L/s.m。
岩石的矿物类型和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对松散岩石,要重点查明其成因类型、厚度、物质来源及分布规律。
对基岩,查明岩石类型、可溶性、层厚和层序组合。
自然界岩石按力学性质分为三大类:脆性岩石、半脆性岩石和塑性岩石。
自然界岩石按可溶性分为三大类:可溶岩、半可溶岩和非可溶岩。
岩石的层厚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层厚直接影响岩石变形破坏的程度,一般薄层岩受力易弯曲,厚层岩石受力后易破裂,产生大的、张开状的裂隙,比薄层岩含水性好。
层序组合:如脆性、半脆性或可溶岩分布连续且厚大时,有利形成贯通程度好的裂隙网,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和运移,形成规模较大的含水系统。
软硬互层的岩层形成含、隔水层互层的含水系统。
(岩性观测、描述内容?)2、地层确定地层是构成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的最基本要素,在地质测绘时,地层是最基本的填图单位。
层状含水层,总是与地层层位相吻合。
所以,查清了地层的时代和层序,也就查清了含水层的时代和埋藏、分布条件。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以岩性作为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水文地质测绘要填绘出地层界线,调查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含水性、岩相变化、地层的接触面等。
(二)地质构造的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的调查。
1、褶皱:构成承压水含水结构,向斜构造往往构成自流盆地。
水文地质测绘着重查明褶皱的形态类型、规模及展布特征、与地形的组合关系;查明含水层在褶皱构造中的部位,查明断裂、裂隙与褶皱的组合关系。
2、断层:储水场所、导水通道,断层破碎带有较大的储水空间,是地下水主要聚集场所,形成地下水强径流带;断层可以错断含水层,构造含水系统边界。
铁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细则制度
铁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细则制度1 各勘测阶段的水文地质勘察1.1 踏勘阶段(1)广泛收集、研究既有线的水文地质资料,必要时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和绕行地段,应进行现场踏勘,为编制“予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2)补充了解线路各方案,控制性工程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可能遭受地下水危害的部位。
(3)踏勘阶段,不单独编制水文地质资料和图件,仅在工程地质说明素材中说明水文地质条件。
1.2 初测阶段应在充分利用既有线和踏勘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查明绕行地段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工程和基础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方案比选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1)沿线收集和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划分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必要时,应提出线路通过的合理走向和位置;对线路工程可能受地下水影响的地下工程或基础工程场地,应开展勘探、测试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含水体的位置、水力特性、水位、水文地质参数和边界条件,预测涌水量。
(2)水文地质勘察可与工程地质勘察同步进行,当工程场地需要进行专门性水文地质勘察时,应单独进行。
对排出地下水的工程,应初步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3)初测资料编制;除在全线地质综合资料中包括水文地质内容外,工点资料,应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将水文地质资料附入各专业图件中;进行专门性水文地质勘察的工点,宜单独编制水文地质成果资料。
1.3定测阶段应根据“可研报告” 审查意见,在充分利用既有线和初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详细查明改建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初步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1)对受地下水影响的地下工程和基础工程,补充收集资料、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工作,修正、充实初测水文地质资料,预测涌水地段和涌水量。
(2)对排出地下水的工程,应进一步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3)定测资料编制:应在初测资料的基础上修正、补充。
完善。
1.4 补充定测阶段:与定测阶段相同。
地下水资源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地下水资源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附件8水文地质勘探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一、野外工作基本要求1.现场调查(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貌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已有研究(资料)程度,地质体出露情况以及通行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野外调查路线,调查路线应布设在露头条件良好,能观测较多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的地段。
重要的地质、地貌界线均应有观察点控制。
(2)测点布设应遵循控制区内地质、地貌、构造、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的原则。
测量记录格式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
对各调查点的观察应仔细,描述应准确,记录内容应尽可能详细。
应该有相应的照片或草图。
除岩性描述外,各地质测点还应详细描述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
各地下水测点应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确定泉或井(观测井)的成因和类型,测量流量、涌水量和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参观泉(井)的动态特征,并记录井的直径、结构和泵送设施。
施工图、清理图、实物图齐全,绘制内容和方案符合图纸原则,标记准确,记录与图纸一致。
2.水文地质物探根据勘查区的具体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工作目标,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
合理使用工作量,一般在研究程度较高区,可采用控制性物探剖面勘测为主;在研究程度较低地区,可先进行物探扫面,初步了解地层及地质构造,在此基础上,布置了控制地球物理剖面。
钻井施工时,配合勘探孔的位置选择,并在当地安排更详细的物探工作,为勘探孔的位置选择提供依据。
地球物理剖面线应尽可能穿过已知点,并通过孔侧测试正确建模,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水文地质钻探钻孔定位合理、有创意。
钻孔设计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尽可能获取更多的资料,解决更多的水文地质问题。
施工中严格按批准的设计书执行,各类原档资料记录真实、准确。
施工结束,钻孔要有单孔施工总结。
4.样品采集及测试各种样品采集要求合理、具有代表性和目的性;准确可靠的分析、测试和鉴定数据;各种测试成果及时登记汇总。
水文地质勘查测绘(填图)
地貌调查,一般是和水文地质测绘同时进行的,故在布置 测绘路线时要考虑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并将其分界线填绘在 地形图上。 要求:把所得的资料,绘制成地貌剖面图和平面地貌图。
2019年12月4日4时15分
§5 地下水露头的调查研究
水文地质勘察
对于寻找和认识地下水来说,地质、地貌的调查仅是一种间接的手段 (方法),对地下水露头的调查研究,则是直接可靠的方法,是整个水文地 质测绘的核心工作。 地下水露头的种类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的出流表明地下水的存在。 泉的调查研究内容有: (1)查明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出露的地层层位和构造部位)、补 给的含水层,确定泉的成因类型和出露的高程。 (2)观测泉水的流量、水质及泉水的动态特征;现场测定泉水的物理特性, 包括水温、沉淀物、色、味及有无气体逸出等; (3)泉水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居民长期饮用后的反映; (4)对矿泉和温泉,在研究上述各项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查明其特殊组分 及其出露条件与周围地下水的关系,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作出评价。
岩石的含水性是指岩石中地下水富水程度,一般以水井在单位降深下的出 水量表示(单位涌水量q:L/sm)。岩石的含水性能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空隙 的发育程度,而这些条件又和岩石类型有关。一般可溶岩类岩石的含水性为 最好,各种泥质岩石为最差。
2019年12月4日4时15分
§ 3 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勘察
(4)岩石的矿物类型和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 水的化学类型。 (5)岩石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有害环境地质作用。如在黄土地区易出现湿陷和坍塌, 在软性土层地区易出现地面沉降,在岩溶区易出现地面塌陷等。
2019年12月4日4时1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
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
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
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1.1.1.1.3 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
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
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1.1.2.1 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2.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2.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
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1平方米。
观测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1.1.2.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颜色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
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
特殊颜色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 岩性1.1.3.2.1 砾石类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表 1—1野外肉眼鉴定: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
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
见表1-11.1.3.2.2砂类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鉴定: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
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
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75㎜,在放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
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
见表1-21.1.3.2.3土类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含量等)。
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表1—2野外肉眼鉴定: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
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
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而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
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
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
见表1-3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表1—31.1.3.3 结构与构造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
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1.1.3.4 特殊夹层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
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内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 化石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1.3.6 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和砾石。
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
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
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 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 河谷地貌的调查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 河流阶地的调查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 冲沟的调查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调查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1.1.5 水点的观察与描述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
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 .5.1 水井、钻孔的调查1.1 .5.1.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分析。
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1.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1.1.5.1.5对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民井资料。
调查内容填在“民井调查记录表”上。
见附表11.1.5.1.6 “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要求(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