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升学机电一体化概论重点(简答)
机电一体化重点及复习资料

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综合,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化。
2.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A机械本体、B动力单元、C传感检测单元、D执行单元、E驱动单元、F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这六部分组成。
各成分的功能如下:1、机械本体: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装配连接)在一定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
2、动力单元: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传感检测单元: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4、执行单元: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驱动单元:在控制信息作用下,在动力单元的支持下,驱动各种执行机构(执行单元)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6、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
3.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哪些设计方法?分别举例。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以下三种设计方法:A.取代法,如用电气调速系统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等;B.整体设计法,如某些激光打印机的激光扫描镜;C.组合法,如设计数控机床时使各个单元有机组合融为一体。
4. 转动惯量、刚度、阻尼的折算公式。
另附资料。
5. 传动链精度对开环伺服系统、闭环伺服系统精度的影响。
开环伺服系统中,传动链的传动精度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的单个传动件的精度,还取决于传动链的系统精度。
闭环伺服系统中的传动链,虽然对单个传动件的精度要求可以降低,但对系统精度仍有相当高的要求,以免在控制时因误差随机性太大不能补偿。
6. 举例说明缩短传动链的三种方式。
机电一体化概论复习资料

机电系统设计提纲第1章概述1 机电一体化概念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2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1)精密机械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检测传感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3 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及目的作用:(1)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为改造传统设备开辟新的发展途径(2)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加快机电工业赶超国际水平的步伐(3)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加速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4)机电一体化可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目的: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产品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智能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的结构向轻、薄、细、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要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第三章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设计1 精度(静刚度、动刚度、定位精度等)、误差概念精度的概念(1)准确度:用系统误差大小来表示,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程度。
(2)精密度:用随机误差大小来表示,反映了测量值与真值的离散程度。
(3)精确度: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大小的综合反映。
(4)设计精度:指在设计时要求达到的精度。
(5)零件精度:包括零件制造的几何尺寸误差和形状位置误差。
(6)运动精度:指设备主要零部件在以工作速度运动时的精度,常用运动误差来表示。
(7)装配精度:指零部件装配后零部件或设备的尺寸和相对位置误差,包括外形尺寸、作业位置尺寸。
(8)定位精度:指机床或仪器重要部件在运动终点所能达到的实际位置的精度,是一个评价综合性能的精度指标。
(9)重复定位精度:指运动部件沿某个坐标轴向规定位置移动,作多次双向或单向定位时,其实际位置和规定位置的偏差。
(10)几何精度:指机床、仪器在不运动或运动速度较低时的精度。
综合反映零部件和组装后设备的几何形状误差和相对位置误差。
机电一体化 知识点总结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总结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总结一、概述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设计、制造和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知识点总结1、机械部分(1)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传动系统、导向系统、支撑系统等的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结构的设计应考虑精度、刚度、耐磨性等要求,同时要考虑制造、装配、调试和维护的便利性。
(2)材料选择:选择适合于机电一体化应用的材料,如铝合金、钢材、工程塑料等。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2、电子部分(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用于信息的采集,如位移、速度、力矩、温度等。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2)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编程和系统调试等。
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3、机电一体化应用(1)工业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现高效、精确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2)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应用,具有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3)汽车技术:在汽车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的性能更加完善,如自动驾驶、智能泊车等。
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使得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4、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未来,机电一体化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融合,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和制造。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节能减排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如采用新型材料、优化设计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是指在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完全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无缝集成为一个整体。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在制造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生产技术,它结合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候,自动化生产线一度兴起,为生产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集成性、智能化、基于网络、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向智能化、网络化、高可靠性、低能耗等方向发展。
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加普及,带来更多的应用和创新。
二、传感器技术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感知和采集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可用电信号的设备。
按照测量物理量分类,传感器可分为: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取决于其测量物理量的不同。
常见的传感器工作原理有: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磁感应等。
3. 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指标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指标包括:静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分辨率、稳定性)、动态特性(响应时间、过载能力、动态误差)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温度、湿度、抗干扰能力)等。
机电一体化考试重点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

1、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两层含义。
3、4、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另一种是变换、调整。
5、接口性能就成为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6、根据接口的变换、调整功能,可将接口分成以下四种: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
7、根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可将接口分成以下四种: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8、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操作。
9、现代计算机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等。
10、与一般机械系统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响应要快、稳定性要好。
11、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 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2) 缩短传动链、3) 选用最佳传动比、4) 缩小反向死区误差、5) 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
12、常用的机械传动部件: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同步带传动、高速带传动、各种非线性传动部件等;主要功能:传递转矩和转速。
特点: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传递转矩大。
13、丝杠螺母机构分为:滑动摩擦机构和滚动摩擦机构。
其中滑动摩擦机构具有自锁功能,但其摩擦阻力矩大、传动效率低(30%~40%);而滚动摩擦机构摩擦阻力矩小、传动效率高(92%~98%)。
14、我国生产的滚珠丝杠副的螺纹滚道有单圆弧型和双圆弧型。
15、滚珠丝杠副的特点:轴向刚度高、运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不能自锁,具有传动的可逆性。
16、接触角一般为45度,并随载荷大小的变化而变化,且滚道圆弧半径R稍大于滚珠圆弧半径rb,成型简单,加工精度较高。
17、滚珠丝杠副中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
机电一体化系统考试重点

0.总论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它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的科学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系统两方面的内容。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等。
2、机和电的关系: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指机械部分,包括结构、执行机构、传感器机构等。
“电”指电子部分,包括控制电路和电气连线等。
二者关系是,“机”是基础,“电”是核心。
机电系统在电的控制下,协调各机械部件(传感器、电机、结构等)完成各种指令及功能。
3、机电一体化的范畴:凡是由各种现代高新技术与机械和电子技术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各种技术、产品以及系统都属于机电一体化的范畴。
例如:机电液一体化。
如液压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种液压系统;机电气一体化:如电子血压计、气动夹具等;机电光一体化:如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机电仪一体化:如各种自动化仪器仪表等。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3)层次上,向系统化、复合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系统结构采用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并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如RS232、RS485、CAN等;4)机电一体化单元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利用标准模块解决系统集成中的不匹配、不兼容问题;5)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意义重大。
5、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级综合技术。
6、机电一体技术的主要特征:1)整体结构最优化2)系统控制智能化3)操作性能柔性化7、机电一体化的目的功能:1)变换功能2)传递功能3)存储功能8、机电一体化的内部功能:产品的目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功能实现的。
机电一体化概论(答案)

机电一体化概论答案
一、填空题
1.内循环、外循环
2.性能指标、系统功能、使用条件、经济效益。
3. PLC
4. 20mm
5. 位置和速度
6. 0.02
7. 增加而减小
8. 2个工作条件。
9.前馈控制器。
10.简单的直线运动控制
11. 变压器隔离光电隔离。
12. 电力源、液压源和气压源。
13. 电感
14. 增量式和绝对式。
二、判断题
1——5:对错对对错
6——10:对对对对对
三、选择题。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6. B
7. A
8. C
9. C
10 D
四、问答题。
1.答:软件滤波用软件来识别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并滤除干扰信号的方法,称为软件滤波
软件“陷井”
软件“看门狗”(WATCHDOG)就是用硬件(或软件)的办法要求使用监控定时器定时检查某段程序或接口,当超过一定时间系统没有检查这段程序或接口时,可以认定系统运行出错(干扰发生),可通过软件进行系统复位或按事先预定方式运行。
2.答:如果滚珠螺旋副中有轴向间隙或在载荷作用下滚珠与滚道接触处有弹性变形,则当螺杆反向转动时,将产生空回误差。
为了消除空回误差,在螺杆上装配两个螺母1和2,调整两个螺母的轴向位置,使两个螺母中的滚珠在承受载荷之前就以一定的压力分别压向螺杆螺纹滚道相反的侧面,使其产生一定的变形,从而消除了轴向间隙,也提高了轴向刚度。
常用的调整预紧方法有下列三种。
垫片调隙式螺纹调隙式齿差调隙式。
机电一体化重点复习版

一、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相结合的技术,以及应用这些技术的机械电子装置。
二、(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将这些部分归纳为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
(2)四个发展方向: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微型化方向发展三、(2)转动惯量随级数的增加而减少四、等效力矩的计算:P35 式2-21 (2)加速力矩计算公司:2-11五、滚珠丝杠预紧的目的是消除间隙,增大刚度。
六、不同微动机构的频率响应特性不同,最高的是磁伸缩材料。
七、存储器的种类与接口:对存储容量较小的系统,采用双极性RAM,需要调试和经常修改的程序,采用EOROM(紫外线擦除)或EEPPROM(电擦除)/接口电路设计时注意的问题1、电源分布2、时钟线路的具体布置3、MOS器件的使用。
八、光电耦合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分类:三极管型、单向可控硅型、双向可控硅型。
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电-光-电这种信号转换,利用光信号的传送不受电磁场的干扰而完成隔离功能的。
典型的光电耦合隔离电路有数字传递与数字量反向传递两种。
作用:利用光耦隔离器的开关特性(可传送数字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简称对数字信号进行隔离,用来传递信号而有效地隔离电磁场的电干扰。
满足计算机控制系统需要九、常见功率输出驱动器件特点及应用场合。
(1)三极管驱动电路:低压情况下的小电流开关量,十几几十用普通,几百的克林顿(2)继电器驱动电路外界交流或直流的高电压、大电流设备(3)晶闸管驱动电路交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调功系统、随动系统中(4)固态继电器驱动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十ADC0809转换芯片与单片机的连接方法,完成一次转换需要100us;放大电路以及分辨率的计算公式;(P82-85)。
机电一体化重点

1. 机电一体化的含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2. 机电一体化五大子系统及其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由机械系统(机构)、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与驱动系统(如电动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其各部分功能是:(1)机械系统是系统所有功能元素的机械支承结构(2)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其功能是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储存、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3)动力系统可以按照系统控制的要求为系统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动力,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4)传感检测系统其功能是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生成相应的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5)执行元件与驱动系统起能量放大作用,可将系统的控制决策转化为系统具体的机械行为。
3.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产品)高附加价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4. 五大功能:(!)主功能: 实现系统“目的功能”直接必需的功能,主要对物质、能量、信息及其相互结合进行变换传递和存储。
(2) 动力功能: 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3) 检测功能与控制功能:根据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转,实施“目的功能”(4)构造功能: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功能。
5. 六大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伺服驱动技术 ,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6. 接口概念: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就可称为接口。
对口升学机电一体化概论重点(填空)

机电一体化概论重点(填空)1、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20世纪70年)起源于日本。
2、区分机电一体化和非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是计算机控制的伺服系统。
3、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4、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的勃勃生机;可编程控制器、电工电子技术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使机电一体化跃上了新的台阶。
5、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有五个本质不同的基本要求,即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
6、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
7、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执行装置可分为液压式、气动式、电动式三大类。
8、用尽可能小的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输出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显著特征。
9、控制系统一般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0、接口的基本功能:交换、传递、放大。
11、机电一体化的两大分支:一是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二是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12、计算机辅助绘图是CAD中计算机应用最成熟的领域,几何建模技术是CAD系统的核心技术。
13、CAPP系统按其工作原理来分有检索式、派生式、创成式、半成式、广义综合式、柔性化开发平台式、智能式等7种类型。
14、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概念是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之间的一切生产准备活动,到今天进一步缩小为NC编程的同义词。
15、并行工程是集成的,并行的设计产品及其部件和相关各种过程的一种系统工作模式。
16、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7、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有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机器人。
18、机器人的三个功能:思维、感知、行动。
19、社会需求是机器人产生的原动力,机器人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20、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英格伯格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实验样机。
机器人产品问世与60年代,是美国Unimation公司的名为Unimate的工业机器人,它以汽车工业为机器人的工作对象,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入使用,标志着第一代机器人诞生。
机电一体化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1. 电动执行装置【优点】以电源为能源,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得到容易控制可靠性、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好与计算机等控制装置的接口简单【缺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旋转运动或直线运动,必须使用齿轮等运动传递和变换机构容易受载荷的影响获得大功率比较困难2. 液压执行装置【优点】容易获得大功率功率 /重量比大,可以减小执行装置的体积刚度高,能够实现高速、高精度的位置控制通过流量控制可以实现无级变速【缺点】必须对油的温度和污染进行控制,稳定性较差有因漏油而发生火灾的危险液压油源和进油、回油管路等附属设备占空间较大3. 气动执行装置【优点】利用气缸可以实现高速直线运动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容易实现力控制和缓冲控制无火灾危险和环境污染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低【缺点】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高精度的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都比较困难虽然撞停等简单动作速度较高,但在任意位置上停止的动作速度很慢能量效率较低4. 同步电机工作原理:将永磁体装在转子上,面定子上装有能够产生旋转磁场的线圈(定子绕组。
让三相或者三相交流电流通过定子绕组,在定子上产生旋转磁场。
旋转磁场与转子磁场相互作用驱动转子转动。
异步电机工作原理:假设磁场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为了分析方便,假设旋转磁场固定不动,面相对的定子绕组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根据右手定则转子绕组中将产生感应电动势,有感应电流流动。
于是,当磁场中的转子绕组上有电流流动时,就会在左手定则确定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上产生电磁力矩,使转子沿旋转磁场的相同方向旋转。
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机械部分(机构要素 :像机器人的机械手那样实现目标动作。
执行装置(能量转换要素 :将信息转换为力和能量,以驱动机械部分动作。
传感器(检测要素 :用于对输出端的机械运动结果进行测量、监控和反馈。
控制装置(控制要素: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信息和来自传感器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向执行装置发出动作指令。
1. 执行装置:将电信号转换成流体或机械能,驱动机械部分进行运动。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与电子相结合,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技术。
它的发展使得机器设备更加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关于机电一体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技术模式,它将机械结构、电气传动与控制、传感器与信号处理以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整体化的系统。
通过这种方式,机电一体化将传统的机械结构转化为具备智能控制能力的现代机电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过程。
二、机电一体化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自动执行任务,减少了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提高产品的质量:机电一体化系统具备高精度的控制和检测能力,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3. 降低生产成本: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减少了设备停机和维修的时间和费用。
4. 增强设备的灵活性: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适应不同的生产任务。
三、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1. 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如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产品制造等。
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 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自动化喷灌系统、智能化养殖设备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果。
3. 交通运输: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如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4. 医疗保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智能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等,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
以下是几个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学习和适应生产环境,实现智能决策和自主控制。
2. 大数据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生产数据,实时监测和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复习知识总结(ML制作)第一章绪论1 Mechatronics机电一体化,由机械学与电子学组合而成。
2 机电一体化含有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3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系统的附加值,即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
4 机电一体化系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有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
5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电动机)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6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的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类型有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与变异性设计。
8 确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目的功能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为“机电一体化工程”。
9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产品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网络合作设计。
第二章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1 机械系统部件的设计要求低摩擦、短传动链、最佳传动比、反向死去误差少、高刚性。
2 机械传动部件实质上是一种转矩、转速变换器,其目的是使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在转矩与转速方面得到最佳匹配。
3 机电一体化发展要求传动机构不断适应精密化,高速化,小型、轻量化要求。
4 滚珠丝杠四种基本类型(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3)螺母移动、丝杠移动,(4)丝杠固定、螺母移动并转动。
5 滚珠丝杠副中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内循环方式的滚珠在循环过程中始终与丝杠表面接触。
6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与预紧(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3)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式,(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5)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6)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电大机电一体化1118历年简答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

机电一体化简答试题汇总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五大组成要素。
[1]2.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答:机械本体、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部件、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五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所规定的目的功能。
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对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对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的基本要求:信息处理速度和可靠性,增强抗干扰能力,完善系统自诊断功能,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化和小型化,轻量,标准化等。
4.试述直流电机伺服系统中脉宽调制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答:脉宽调制放大器是直流伺服电机常用的晶体管驱动电路。
利用大功率晶体管的开关作用,将直流电源电压转换成一定频率的方波电压,施加于直流电机的电枢,通过对方波脉冲宽度的控制,改变电枢的平均电压,使电机的转速得到调节。
5.简述直流伺服电动机脉宽调制的工作原理。
[2]6.交流伺服电机有哪些类型?交流伺服驱动的主要特点是什麽?答:交流伺服电机有永磁式交流同步电机和笼型开步电机两类。
交流伺服驱动的丰要特点有:(1)调速范围大;(2)适合大、中功率伺服系统;(3)运行平稳,转速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4)输出转矩较人,而转矩脉动小。
7.步进电机是如何实现速度控制的?答:步进电机的运动是由输人的电脉冲信号控制的,每当电机绕组接收一个脉冲,转子就转过一个相应的角度,其角位移量与输入脉冲的个数严格成正比,在时间上与输入脉冲同步。
因而,只要控制输入脉冲的数量、频率和电机绕组的相序,即可得到所需转动的速度和方向。
8.步进电动机的输入信号是什么?如何实现对其转速和旋转方向的控制?答:步进电机的输入信号是脉冲序列。
步进电机的步矩角α与运行拍数m、通电方式k(m=kN,单拍时k=1,双拍时k=2,N为定子绕组的相数)、转子的齿数z有关。
步进电机定子绕组通电状态的改变速度越快,其转子旋转的速度越快,即通电状态的变化频率越高,转子的转速越高。
对口高考机电知识点总结

对口高考机电知识点总结1. 机械基础知识机械基础知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也是学习机电知识的前提。
包括机械结构、机械传动、机械加工、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考中,可能涉及到机械原理、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机械加工工艺等方面的题目。
2. 电气基础知识电气基础知识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原理、电气设备、电气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考中,可能涉及到简单的电路分析、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电气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题目。
3. 自动控制知识自动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学习自动控制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感器、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考中,可能涉及到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方案的设计、控制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的题目。
4.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融合,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商品的完整生产过程。
在高考中,学生需要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功能、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5. 机电一体化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方面。
在高考中,可能会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6. 机电一体化实践技能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机械加工、电路调试、控制系统搭建等方面的技能。
在高考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实操类的题目,比如装配实操、电路调试实操等。
在高考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能会出现在物理、工程综合、技术与工程应用、实验与创新等多个考试科目中,因此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操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以上对于高考机电知识点总结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机电一体化原理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简答)

机电一体化原理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简答)第二章 机械系统设计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机械系统的组成包括传动机构、导向机构、执行机构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消除侧隙的方法有偏心轴套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加预紧力的方法有垫片调隙式、螺纹调隙式、齿差调隙式 滚珠丝杠副的支承方式有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一端固定、一端游动;两端固定三种 滚珠丝杠副的设计计算(会用公式、图表)谐波齿轮减速器由刚轮、柔轮和波发生器构成谐波齿轮减速器传动比的计算 工业机器人的机械夹持器可分为圆弧开合型、圆弧平行开合型、直线平行开合型三种 滚动导轨的设计计算(会用公式、图表)第三章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直流电动机的优缺点直流电动机与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发电机内部的电磁感应公式:电磁转矩T=K t ΦI a 、电枢感应电动势E=K e Φn 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分别由两个直流电源供电,调速性能最好;直流并励电动机的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并联,由一个直流电源供电。
机械特性是指电动机转速与电磁转矩间的关系已知直流他励电动机机械特性公式,会推导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调速方法:串电阻调速、降压调速、弱磁调速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降压调速的原理、特点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串电阻调速的原理、特点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弱磁调速的原理、特点大直流电动机为什么不允许在额定电压下直接启动?直流电动机启动方法有电枢串电阻启动、降压启动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反馈制动的原理、特点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电源反接制动的原理、特点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倒拉制动的原理、特点结合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能耗制动的原理、特点计算题第四章 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及特性交流电动机的优缺点交流异步电动机分为三相电动机与单相电动机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按转子分为鼠笼式与绕线式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转速公式 )/( pf 60n 10分转=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转差率公式转子电流频率 转子电流、功率因数同转差率(转速)间的关系,P59图5.20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降压调速的原理、特点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绕线式)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转子电路串电阻调速的原理、特点 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变频调速(额定频率以下)的原理、特点 负载常分为恒转矩负载、恒功率负载、风机类负载,电动机多工作在恒转矩方式(额定转矩) 为什么说异步电动机启动性能差?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反馈制动的原理、特点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电源反接制动的原理、特点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倒拉制动的原理、特点结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简述能耗制动的原理、特点 同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有异步启动、利用变频调速装置低频启动计算题第五章 步进电动机传动控制系统步进电动机的优缺点 步进电动机常分为反应式步进电动机、永磁式步进电动机、混合式步进电动机根据P408图13.3简述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对于三相步进电机,当A 相定子齿与转子齿对齐时,B 相定子齿与转子齿顺时针方向错开1/3转子齿距角,对于五相步进电机则错开1/5转子齿距角通电相序A →B →C →A 、A →AB →B →BC →C → CA →A 等一个通电循环,转子转1个齿步进电动机的计算步进电机驱动系统框图:环形分配器:用于将步进脉冲转换成通电相序。
【New】机电一体化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资料(背诵)

第〇章概述1.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包括技术基础和技术原理在内的,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3.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产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或设备。
4.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是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按目标产品的要求组成的一个高生产率、高柔性、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生产系统。
5.开放性:是指以一组标准、规范或约定的原则来统一这个系统的接口、通信和与外部的连接,使系统能容纳不同厂家制造的设备及软件产品,同时又能适应未来新技术的发展。
6.开发性设计:是在既没有参考样板又没有具体设计方案的情形下,仅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对新系统的性能要求进行设计方法。
7.适应性设计:是指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系统进行局部更改的设计方法。
8.变异性设计:是指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系统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某种量值变化的要求的设计方法。
第一章机械系统设计1.失动量:指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
2.等效负载转矩:将机电传动系统中各运动件的负载力矩或负载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总功所需要的负载转矩。
3.死区误差:指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
4.丝杠副的轴向间隙:是承载时在滚珠与滚道型面接触点的弹性变形所引起的螺母位移量和螺母原有间隙的总和。
5.载荷的类比法:是参照同类或相近的机械,根据经验或简单的计算确定所设计机械载荷的方法。
6.载荷的计算法:根据机械的功率和结构特点运用各种力学原理、经验公式或图表等计算确定载荷的方法。
7.等效负载转动惯量:是将机电传动系统中各运动件的转动惯量按动能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重点(简答)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与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和传统的电气机械的区别:机械工程技术从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于传统机械,起主要功能依然是放大和代替体力。
电气机械的操作大都基于电磁学原理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机械本体和电器驱动部件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微机和软件。
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和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3、机电一体化和并行工程的区别:前者将各种技术在设计和制造阶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十分注意机械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并行工程是将机械、微电子、计算机、控制和电工技术等尽量在各自的范围内齐头并进,独立运作,在不同技术和内部的设计和制造之间紧密结合,最后完成整体装置。
4、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的区别:自动控制侧重于讨论控制原理,控制规律,分析方法和自控系统的构造等。
机电一体化将自动控制作为重要的支撑技术,自控部件是其重要的部件,应该用自控原理和方法,对机电一体化装置进行系统分析和性能评估。
但它强调的是电子机械本身。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但并非所有的自动控制系统都是机电一体化系统。
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
(2)速度快、精度高。
(3)可靠性高。
(4)柔性好。
6、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1)产品开发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快;(2)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高;(3)市场竞争能力强;(4)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5)操作简便。
使用安全可靠;(6)节约能源。
7、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初级阶段;(2)20世纪70到8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3)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8、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微型化、网络化、绿色化、系统化。
9、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程系统,它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种类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的有机整体。
10、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功能(5个):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功能、结构功能。
11、金属切削数控机床的功能原理构成:主功能:金属切削机构;动力功能:交流伺服电机;信息处理功能:数控系统;控制功能:液压、气动系统和传感器;结构功能:床身。
12、以数控机床为例,其五大组成要素为:床身(机械本体),数控系统,传感器,切削加工机构,步进电机。
13、机电一体化的组成要素(6个):机械本体、动力部分、检测部分、驱动机构、控制器和接口。
1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1)机械部分(机构要素);(2)执行装置(能量转换要素);(3)动力部分(能量要素);(4)传感器(检测要素);(5)计算机控制装置(控制要素);(6)接口。
15、先进制造技术:从广义上来说,先进制造技术就是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
先进制造技术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用于制造产品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
16、生产过程机电一体化所包含的内容:(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2)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划(CAPP);(3)计算机辅助制造(CAM);(4)计算机辅助工程(CAE);(5)并行工程(CE);(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17、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定义:在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设计师进行设计的一切实用技术的总和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
18、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的定义: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是通过向计算机输入被加工零件的几个信息和加工工艺信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输出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等工艺文件的过程。
19、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划的意义:CAPP工艺过程设计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是整个制造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产品质量和制成成本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采用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现代化工艺设计和管理方式是企业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用CAPP技术,可以使工艺人员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迅速编制出完整而详细的工艺文件,缩短生产准备周期,提高产品制造质量,进而缩短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
20、数控机床的概念:数控机床是能够根据预先编好的一系列指令,实现对各种尺寸或各种形状的复杂工件进行锯、铣、刨、磨、钻、车等多种不同加工方式的大型机床。
2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①原来由机械实现动作的装置变为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动作的装置;②原来由人判断决定动作的装置变成无人操作的装置;③按照人编制的程序来实现灵活动作的装置。
22、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是:①机、电、仪一体化产品;②机、电、液一体化产品;③机、电、光一体化产品。
23、机器人产生的原因: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24、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由程序控制的,具有人或生物的某些功能,可以代替人进行工作的机器。
25、机器人发展经历的三代:第一代包括固定程序机器人、重复型机器人和示教再现机器人;第二代为自适应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第三代为智能机器人。
26、三种执行装置的性能比较:电动式:良好的可控性,稳定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液压式:输出功率大。
气动式:重量轻、价格低、速度快。
27、在开发和改进执行装置时要考虑的问题有:(1)功率/重量;(2)体积和重量;(3)响应速度和操作力;(4)能源及自身检测功能;(5)成本及寿命;(6)能量的效率。
28、电动传动的特点:优点:(1)以电源为能源,在大多数情况容易得到;(2)容易控制;(3)可靠性,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好;(4)与计算机等控制装置的接口简单。
缺点:(1)在多数情况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旋转或直线运动,必须使用齿轮等运动传递和变换机构;(2)容易受载荷影响;(3)获得交大的功率比较困难。
29、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驱动方式和组成部分:工作原理:液压传动以油液为工作介质,依靠密封容易得变化来传递运动,依靠油液内部压力来传递动力。
控制方式:一是通过改变液压泵的转速或者斜板角度来控制出口流量的泵控制方式;二是使液压泵的出口流量一定,用控制阀来改变油路的横截面积,从而控制执行装置的流量、压力等的阀控制方式。
阀控制方式具有系统结构简单,能量效率高等优点,阀控制方式在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价格方面有优势。
组成部分:动力部分:液压泵;执行部分:液压马达、液压缸;控制部分:各种控制阀;辅助部分:滤油器、油箱、管路等。
30、气动传动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和特点:工作原理:以压缩空气作为工作介质传递运动和力,利用空气压缩机把电动机或其他原动机输出的机械能转换为空气压力能,然后在控制元件的指挥之下,通过执行元件把压力能转换为直线运动或回转运动形式的机械能,从而完成动作并对外做功。
组成部分:动力部分:空气压缩机;执行部分:气缸;控制部分:控制阀;辅助部分:储气罐、干燥机、管道。
特点:优点:(1)以空气为介质,介质清洁,费用低,维护处理方便,不存在变质,管道不易堵塞;(2)空气粘度小,管道压力损失小,便于集中供应和长距离输送;(3)气压传动反应快,动作迅速,一般只需要0.02~0.3s 就可以建立起需要的压力和速度;(4)压缩空气的工作压力较低,一般为(4~8)×510Pa ,因此可降低对气动元件的材质和加工精度的要求,容易制造,成本低,所以气动元件大都已经标准化和系列化,容易购买。
(5)空气性质受温度影响小,高温下不会发生爆炸,故使用安全,温度变化时,其粘度变化极小,不会影响传动性能。
缺点:(1)由于空气的工作压力低,在输出相同的情况下,比液压装置结构尺寸大,因此气动装置的总推理不宜过大。
(2)空气的可压缩性,气动装置的动作稳定性差,当外载荷变化时,对速度影响更大。
(3)气动装置的噪声交大。
31、以常见数控机床为例,传感器的应用有:用光敏传感器监视检测车刀的位置,获得工作状态信息;用安装在车刀上的振动传感器检测车刀的磨钝程度信息;通过液面传感器监视车床液压系统的油量信息。
32、常见的传感器有哪些?并说明原理及适用场合:(1)光敏元件:电阻值随着环境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常被用于路灯自动亮熄的控制装置和照相机的自动曝光装置等。
(2)热敏元件:热敏元件的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减小,常用于自动温控系统中。
(3)电阻应变片:利用金属丝被拉长时电阻值会随之上升的特性做成的应变传感器常用于检测工件的变形程度。
(4)压电元件:半导体压力传感器是利用在硅半导体晶体上加上压力造成变形而产生电荷的压阻效应,也就是把压力变化成电信号的变化,能稳定的检测出反复的变形。
(5)电位器传感器:环状电阻A 、B 之间的电阻值会随着旋转轴的位置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环状电阻器可用来测定旋转轴的位置。
(6)电容式传感器:电容量的变化情况可知,极板间的位移变化情况,常用于微小位移的测量。
33、一个理想集成运放器具有以下特点:(1)开环电压放大倍数O V A =∞; (2)输入电阻:I r =∞; (3)输出电阻:o r =0;两个结论:1、理想运放的两输入端电位差趋近于0。
2、理想运放的输入电流趋近于零。
34、PLC 的含义:PLC 的含义是可编程逻辑控制,也就是说它是以通过编辑程序的形式来实现对相应的机械功能的控制。
PLC 是给机电系统提供控制和操作的一种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
35、处理器的组成部分:①控制单元:解释进入内存的程序,根据解释向运算单元或其它单元发出相应的命令,完成计算机所要完成的工作。
②运算单元:根据控制单元的命令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或作出判断等,是计算机主要工作部件。
③内存:内存相当于人脑的记忆部分,是不通过输入输出通道的存储器。
④总线:是多个装置之间相互连接用的信号线。
36、接口的功能:①电气条件的调整(分为电压的放大和变换和电流的放大);②信号变换(A/D 转换、D/A 转换、信号波形调整);③信号交接处理;④防止干扰。
37、接口的种类:人机通道及接口技术、检测通道及接口技术、控制通道及接口技术、系统间通道及接口技术。
38、列举常用的接口IC :8251:可用程序选择功能的串行数据通信IC ;8255:可用程序选择功能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IC;8259:中断控制用的IC;A-D转换IC:将来自传感器等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电路所用的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