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PPT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PPT
反射弧结构只有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
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 位—神经元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髓鞘
模式图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一定刺激
----++++---- ++++++++++++ ++++----++++ ------------ ----++++---- ++++----++++ ------------ ----++++---- ++++----++++ ++++++++++++ ++++----++++ ----++++----
性 卵巢 腺 睾丸 肾上腺
胰腺 胸腺
血糖平衡的调节
B细胞
胰岛素 作 用
升血糖
A细胞 分泌 胰高血糖素 作用
降血糖
食物中 的糖类 消化,吸收 肝糖原 脂肪等 非糖物质
氧化分解
血糖
合成
CO2+H2O +能量
分解
0.8~1.2 g/L
肝糖原 肌糖原
脂肪、某些 氨基酸等
转化
转变
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正常情况下)
必修3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内液 占2/3
体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内环境
细胞外液
占1/3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 淋 巴 血 浆 组织处的 毛细血管
3.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特性:
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
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组织
• 概念:
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 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 特点:
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一般不具破坏性; 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胞的低 D.不能观察到红细胞,因为每个装片中的红细胞都已经
破裂了
解答提示:①生理盐水为红细胞的等渗溶液——红细胞保 持正常形态;②10% NaCl 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皱缩;③蒸馏水的渗透压小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破裂。
答案:C
1.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_7_.3_5_~__7_._4_5_。 (2)血浆的 pH 保持稳定与 HCO- 3 、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3_7__℃____左右(人体)。 [探究与学习] 人的血浆渗透压为什么要等于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 提示: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若细胞内液与细 胞外液浓度不同,会发生细胞失水或吸水,只有维持细胞内液 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等,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有关物质进入细胞需经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①确定具体的运输途径。 ②切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结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 ③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 2 次细胞膜。
【例 3】 下图 1-1-4 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1-4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 交换
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C.①③
名师点拨: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
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
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C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环境直接相 通,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课件(共26张PPT)
再次说明物质循环具有___全__球__性__的特点
低碳生活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生 二、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态 系 统 的 物 质 循 环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后检测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c 错误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化学元素
任务一:构建一个碳循环简图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2
分解者
碳循环的过程
分 解 者 的
光 合 作 用


捕食


硝化细菌
大气中的CO2库

能光


合合 吸

分 解 作 用
成作用 作用
作 用
作 用
生产者 摄食 消费者
燃 烧
分解者
化石燃料
思考: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 以有机物为载体
化学元素

(以CO2的形式)
特 单向流动、 点 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范 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圈联 ①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系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②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若碳循环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环境
4、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归大气圈的的途径?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主要形式? 6、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
碳循环要点小结: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课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课件【完整版】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
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 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例2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 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 共同构成内环境
解 析 : 血 液 中 有 缓 冲 对 (NaHCO3/H2CO3 , NaH2PO4/Na2HPO4),可以缓冲进入人体内的弱碱,所以 对内环境的pH影响不大。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 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B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导学 1.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血红蛋白是内环 境的组成成分吗? 提示: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 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 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 的少? 提示: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 透过性,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不 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出。
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调节
过程如图所示:
注:本图是以H2CO3/NaHCO3为例说明调节过程 的
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3)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体温失调——发烧、中暑等。
(NaHCO3等)发挥缓冲作用,维持pH的稳定。 答案:B

高中生物必修三ppt课件ppt

高中生物必修三ppt课件ppt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中储存着遗传物质DNA,控制 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生命活 动的控制中心。
03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的概念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通过一系列 化学反应,将摄入的物质转化为 自身组成成分或释放能量的过程
学习意义
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环境 保护意识,为后续学习奠 定基础。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物种群、群落、生 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 际问题,具备初步的实验 设计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物质代谢的型
根据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的参 与,物质代谢可以分为有氧代谢和 无氧代谢。
物质代谢的过程
物质代谢的过程包括消化、吸收、 运输、合成、分解等阶段,其中合 成与分解是物质代谢的核心环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生命活动 中,通过化学反应将能量从一种 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绪论 •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 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 • 实验与实践
01 绪论
课程简介
01
02
03
生物学
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 、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
高中生物必修三
高中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主要涉及生物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 观层面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 例2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等材料制作了2个生态 瓶(如图所示),并用凡士林将广口瓶密封,观察其稳定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 生态系统
• (1)每个生态瓶构甲成一个 甲瓶有光,其照,中植各物种能生进物行存光合活作用
• 时间更长的是 是
CO2等瓶无,机原物因
物质循环 。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的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 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 多,个体不宜太大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 防止O2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分析下列生态缸设计的相关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 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
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动物和人体的 生命活动,如甲状腺激素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免疫调节的主要内容
免疫调节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和维持自身健康的重要机 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种类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高效的有机分子,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 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 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对于 生物的繁殖、觅食和避难等行为具 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种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保持其原状 的能力,而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是非专一性、高效性和微量性,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植物激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生长素与赤霉素的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的协同 作用等,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04 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统一整体。
遗传的基本规律
总结词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 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分离定
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分离定律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 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 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 个子细胞中。

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 ④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6
• 实验设计: 4.单侧光照射,植物会表现出向光 性.已知该特性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请 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两组实验方案证 明尖端存在着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 要求:用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展示〔只画 出实验开始时的状态.
D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对照试验: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某位同学 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 <1>方法步骤
装置 1
3
• <3>部分1实验结果2的分析与推论:
• ①根据
号和
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
说明玉米1幼苗产生4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 ②根据
号与
号装置之间生长实素验分记布不录均的造对成尖照端分的析弯曲,可生以长
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系.
•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
• 实验材料:玉米胚芽若干、光源、琼脂块、 云母片、刀片等.
方案一:
方案二: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思考
一段时间以后,如何生长?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资料1 促

芽B
生 长
A
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复习(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复习(共32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解旋酶、 RNA聚 DNA聚合 合酶 酶
还需
逆转录
要 tRNA。酶
RNA复 制酶
【通关典例】
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密切接触
三.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 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 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 通过 通道 进入另一个细胞。
实例: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
【通关典例】
5.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A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1、通过激素的传递(激素调节):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激素,随 血液 到达 全身各处,与靶细 胞上的 受体 结合, 将信息传递给靶细 胞,而激素起作用 后将被 灭活 。
2、通过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 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时的信息转化因子 是 神经递质 ,结构基础是 突触 。
①兴奋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通过 胞吐 运 输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 组织液 扩散通 过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特异性受体结合,引 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 法则
【通关典例】
2、如下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 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循环过程
进:
主要是绿色植物 的光合作用 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出: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碳循环的文字图解
化石燃料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生产者

呼光

吸合 作作 用用
分 解 作
摄食作用 无机环境 用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呼 吸

消费者 用
呼 吸 作
用 分解者
分解作用
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是?
注意: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
2.范围: 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
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元素
3.循环: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4.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实例分析:碳循环
阅读课本101页图5-11 思考: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主要CO2和碳酸盐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 CO2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途径? 食物链(网) 5、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6、碳出生物群落的途径?
图瓦卢速写 大潮时随便一个海浪扑过来,就会直接冲过
整个海岛流到另外一边,整个人都会被海水 打湿。
在图瓦卢,人们已经目睹了海平面上升和极 端气候事件频发带来的影响——整个国家沉 浸在汪洋之中,图瓦卢人走在海里,他们还 必须保护自己不被涨潮的海浪冲走。
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C
C
辨图要点:
D
D
A
BA
B
• 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
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
单向的。
• 2、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和分解者(传递),而 消费者和分解者则指向无机环境(传递)。
• 3、消费者指向分解者(传递)。
生C产者
右图为生态系统各组成 成分的关系图解示意图,
请分别回答如下问题: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一部
分则化石燃以料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
主要以
CO2形和式碳存酸在盐。碳在生物群落间的流
动形式是
。 有机物
(5)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流结动合在一起。
C
D
A
B
2.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 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 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 间反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特点 联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
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能量流动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生产者
消费者
泥炭、 煤、石油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本节小结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途径?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6、什么是物质循环?特点?什么是生物地化循环? 7、试用字母与箭头设计物质循环的模式图? 8、什么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 9、讨论降低温室效用的主要措施? 10、概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③①


1、图中A、B、C、
无机D环境
D各指什么?


2、 图中①~⑦又分
别指什么生理作用?
消A费者 ⑥
分B解者
• ①是光合作用,②是捕食关系。③、④、⑤呼吸作用。 ⑥、⑦则表示分解者对各营养级的分解作用。
生C产者
③①


无机D环境
右图为生态系统各组成 成分的关系图解示意图, 请分别回答如下问题:
巩固练习
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C]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
C之间的流动是以 CO2形
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D
A为 消费者,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D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B→D过程是通 过 分作解用实现的


消A费者 ⑥
分B解者
线粒体、叶绿体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分解作用
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 、 碳酸盐
小结
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 主要以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C作O2用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5、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 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 者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等,大 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来源=去路
关注社会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 环的平衡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温室效应 请阅读101页“与社会的联系”思考与讨论
1、概念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主要原因) 2、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3、危害
气温升高
极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 海平面上升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4.缓解措施 开发新能源
保护植被,增大绿化面积
将何去何从?
我们还能活多久?
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好吗?
图瓦卢-----即将沉入海底的国家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 总能量
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 机物的形式进行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 机碳来自于⑥过程
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特点:具有全球性,往复循环。
实例:碳循环
大气中的 CO2库
分解者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 五章第三节
讨论: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 水 、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为什么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
阅读教材101页,讨论: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含义是什么? 2、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