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分裂选择:指淘汰中间值而选择极端值的选择。在新种的形成中或许有作用,但目前人们对其了解不多。

9、最小可存活种群(MVP),指的是一个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环境冲击而继续存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最小生物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的任一物种的隔离种群,即使是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0年(Shaffer 1981)。

10、物种绝灭的非人为因素:天体运动;地质活动;气候变化

物种灭绝的人为因素:栖息地(生境)的破坏;过度开发;外来种的入侵;化学污染;疾病的传播:11、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盐沼生态系、河口生态系、红树林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统

上升流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

12、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

灭绝(extinct EX)、野生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 EW)、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E)濒危(endangered EN)易危(vulnerabld VU)低危(low risk LR)

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 DD)未评估(not evaluated NE)

13、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自然保护区是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理想模式(结构)

•核心区: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除供观测、

研究外,实行绝对保护,不得进行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活动。

•缓冲区(半保护区):位于核心区的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

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地段。其有两个作用:一可

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与破坏,起一定的缓冲作用;二可用于某

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可从中划出一些地方做薪材、采

药和观光旅游的基地。

•实验区(过渡区):可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

参观考察、驯养繁殖和多种经济活动。

14、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一般分为大陆自然地带性规律的自然保护区和特殊水域型自然保护区。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珍贵、濒危的动植物。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自然历史遗迹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一些化石产地、火山、熔岩、冰川等自然历史遗迹。

•自然风景型自然保护区:目前这些区域大多已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公园)。•养殖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一些人们正在开发利用的重要动植物资源。保护手段是通过人工养殖和种植来发展其种群。如锡林格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带鱼幼鱼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保存基地

·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所·监测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良好的基地

·良好的科研基地

·宣传教育基地

15、迁地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支持濒危物种种群在其自然栖息地的生存。

·能使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其生境完全丧失后不会立即灭绝

·为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种群,以寻找到保护自然种群或重建自然种群的有效措施·为重建自然种群提供种源

·提供进行公众保护意识教育的场所

16收养:将野生动物从其自然环境中转移到人工环境中的过程称为收养。

再引入: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某濒危动物重新引入到它们早已灭绝的地方,挽救濒临灭绝的珍贵野生动物。利用再引入的方法挽救濒危动物。再引入的工作还有助于加强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工作。使有重要经济价值种群复壮,为人类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