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格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德勒的人生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

卑感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

虚构目的论即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

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感、超越、完美。个体追求优越感的原因,在于所有

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个人处

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利益。一个高尚、高贵的行为,应该是对自身和社会都有益处的。因此,

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

阿德勒提出过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对社会有益型。

自卑情结所激发的追求优越性会走错方向,这些人会把追求优

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湎于自我想象的

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而这些错误正是教育应该加

以注意的地方。

阿德勒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分析病者的生活风格,帮助病者提

高社会兴趣,面对现实,做出新的生活选择,这是个体心理学的独

特性。

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的三条途径:看他的出生顺序;对早期

的回忆;对梦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

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

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心理

学关于人的行为的所有陈述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些行为间的互相关系,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感情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

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关系;个体如何投入和运用自己的一生,

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性别问题。

了解个体某一行为表达的意义的前提是,我们要有方法能够认

识他的整体人格。

因此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

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

能丧失勇气,而要把挫折当做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即个体的人格(包括成人和儿童)是

一个统一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

致的。

学校总试图按照各个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今天

的理想是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

有必要教育儿童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一系列互不关联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贯穿所有相关关联的线索。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

自卑感阻碍了我们对优越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

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才会是心理问题。这时我们就会

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

人去寻找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比如懒惰、口吃、等等。

个体追求优越感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认可和肯定的根本表现,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

个体追求优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设是,个体不必依赖于群体,而渴望

社会感情的人性假设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

儿童的行为并不是客观的反应,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早期经验

的无意识的理解。如果他对某一情况或应付某一情境的能力产生错

误理解,那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只要这

种原始的、童年时期形成的看法没有被矫正过来,那么任何数量的

逻辑或常识都不会改变他后来的成人行为。

仅仅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是

愚蠢的。我们倒是应该把学校成绩报告视为孩子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

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

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

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

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

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

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

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

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

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

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阿德勒解释人为什么有社会性时,认为‘人相对于其他动物是

极度的无能,他没有尖爪利牙,无毛皮翅膀,几乎毫无进攻能力。

人只能选择过社会生活。过社会生活是人的根本出路。’人为什么要追求优越感,阿德勒认为动力是我们本身不优越,

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早期他受尼采的影响,认为是

对权力和统治的追求。

阿德勒说‘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

‘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

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力量的结果。儿童在某

种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

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儿童便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

到更好的水平,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孩子这种向上的

愿望越强烈,他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不

过这些目标常常超过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少时能够获得来自不

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未来会成为一种类

似上帝的人物。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

物的想法所控制。这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儿童身上。

阿德勒认为‘身体缺陷而造成自卑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动力’。可为什么在相同境况,有的人会奋起直追,从而光彩夺目,充分地

活岀来;有的人会自怨自艾,没有勇气抗争呢?我想,在幼年开始

看世界时,就该同时看见自己----自己的力量,有足够多“我可以

做到”的体验和感受,在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大脑会走已建立

好的通道,认为“我可以做到”,就像大雨时,水会从前次大雨时

形成的沟渠中流走一样。一次又一次,信心得到正强化,不会在困

难面前失去勇气。对于儿童,我觉得运动是培养“我可以做到”最

容易的方法。运动对于成人在情绪的帮助众所周知,对儿童,学会

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学会了某项运动技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具

体而深刻,不需要大人的帮助,自己就能发现和体会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