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大全良方》中乌梅的应用特点《妇人
浅议宋代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当代中医妇科学的贡献
浅议宋代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当代中医妇科学的贡献发表时间:2016-09-06T09:35:28.2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朱兆华王志杰[导读] 《妇人大全良方》中无明确的“优生优育”提法,但其内容却散见于许多篇章。
山东省安丘市妇幼保健院 262100陈自明,字良甫,宋代临川人,深得《内经》要旨,博览历代医家著述,结合临证经验和家传验方,于嘉熙元年(1237年)撰成《妇人大全良方》。
该书计二十四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等八门,每门列述若干病证,总共二百六十九论,论后附方及治验。
陈氏对各种妇产科病证,按照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调、房室不节等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用气血、冲任二脉和脏腑理论解释病变机制,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较完整地体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构成了理法方药的证治体系,对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就该书学习心得分享。
1 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陈氏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论及气血关系时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其不先伤其气血者”。
充分强调了气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妇人月经、胎孕、产育、哺乳期都以血为用,同时又易于耗损阴血,使机体处于血分不足、气分偏盛的状态,故曰“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
根据以上理论,陈氏提出妇人病的病因大多是劳伤气血、感受风冷;病机或为气血逆乱,月水不循常道;或为五脏不能相生,生化之源耗竭;或为荣血亏损、冲任失养和肝气上逆。
陈氏论治妇人之病,临证以治血名方四物汤化裁,有加减四物汤专篇,曰:“夫通用方者,盖产前、产后皆可用也。
或一方而治数十证,不可入于专门,皆是名贤所处,世之常用有效之方”;“加减四物汤治妇人经病,或先或后,或多或少,疼痛不一。
腰、足、腹中痛.或崩中漏下,或半产恶露多,或停留不出,妊娠腹痛下血,胎不安,产后块不散,或亡血过多,或恶露不下,服之如神”。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的功效与作用(乌梅)【点击放大】乌梅功效-《中国药典》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性状本品呈类环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
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
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
气微,味极酸。
炮制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
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皮肉鼓起。
性味酸、涩,平。
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6~12g。
(乌梅图片)乌梅的功效与作用1、缓解口舌干燥:乌梅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用来泡水、煮汤或直接含化食用,都能起到口齿生津的作用。
2、缓解口舌干燥:乌梅与甘草以4:1的比例煮水,开锅后煮15分钟左右即可(干品煮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可缓解口干口渴的症状。
(乌梅图)乌梅的食用方法乌梅汤的做法(一)【食材做法】乌梅(7~8颗)、水1000毫升左右、冰糖适量。
将乌梅放入水中煮开15分钟左右,出锅前加入冰糖,化开即可。
【功效作用】乌梅为酸性可以刺激人分泌唾液。
中医认为,乌梅有养胃阴的作用,所以可以起到开胃消食的作用。
【适应症状】乌梅汤适于夏季开胃消食。
【注意事项】在煮制乌梅汤时,乌梅至少要煮15分钟以上。
冰镇乌梅汤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对于肠胃不太好的、月经期女性、老年人最好不要太凉。
乌梅汤的做法(二)【食材配料】乌梅25g、山楂15g、甘草3g、陈皮5g、桂花适量、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1、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在沥篮中,用清水冲去灰尘,放进清水中泡10分钟。
2、陈皮泡软后取出,用刀刮去里面的橘络,也就是陈皮里面白色的衣,切成丝。
3、把泡好的乌梅、山楂、甘草倒出来,沥干水分。
4、锅中注入适量清水。
5、加入乌梅、山楂、甘草、陈皮,盖上锅盖,泡浸20分钟。
妇人大全良方简介
妇人大全良方简介
《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妇人良方》,古代汉族医学名著。
作者为陈自明,成书1237年。
本书24卷,原分8门,共260多篇论述。
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增删了部分内容,分为10门,每论之下,都加按语,并大多附以治验和新方。
本书引述了多种医书,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中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陈自明,出身于世医家庭,精于妇产科,他认为妇科病最为难治,尤其产科诸证多有危险,他收集各家的长处,再加上家传验方,编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三痹汤原文:《妇人大全良方》: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歌诀:三痹断杜牛参芪,炙草苓芍归芎地,防独细桂艽姜煎,手足拘挛正虚痹。
组成用法: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方解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久入深,留而不去,势必化热化燥,未免耗气伤血。
故治痹症日久邪入血络者,须标本兼顾此法。
此方独活、防风、细辛辛温散寒,祛邪外出;归、芍、地、芎、参、芪、苓、草,乃十全大补汤之制,旨在补养气血;牛膝、杜仲、续断,补益肝肾,壮筋健骨。
痹症日久,气血耗伤者,用之最为合辙。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
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三痹汤医案1、肩关节周围炎案李某某,女,60岁。
2017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右肩部疼痛2月,加重1日”来诊。
患者 2月来右肩部疼痛不适,无法抬起,口服止痛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但是右臂日感沉重,日常起居以及家务活都难以正常进行,昨日阴雨天气,气温下降,自觉疼痛加剧遂来就诊。
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近 2月来纳差乏力,夜寐不安,二便可。
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辨证为素体亏虚,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
治以温补肝肾,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用三痹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细辛 3g,独活 6g,防风 6g,川芎 6g,熟地黄15g,茯苓12g,杜仲12g,秦艽12g,全当归12g,炒白芍10g,桂心 6g,川牛膝 6g,甘草 3g。
乌梅的药理偏方与功效
乌梅的药理偏⽅与功效 乌梅是⼀味中草药,炮制⽅法是⽤未成熟的青梅烟熏熏⽽成。
性温味酸,归肝、脾、肺、⼤肠经,有敛肺、开胃、⽣津⽌咳、清热等功能。
下⾯店铺给⼤家介绍乌梅的药理偏⽅吧。
乌梅的药理偏⽅ 1、⽤于肺虚久咳。
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咳。
适⽤於肺虚久咳少痰或乾咳⽆痰之症。
常与罂婴壳、杏仁等同⽤,如《世医得效⽅》⼀服散。
2、⽤于乾咳⽆痰,急、慢性咽喉炎。
乌梅⼀个,洗净含服,上、下午各⼀次。
3、⽤于久泻,久痢。
乌梅⼜能涩肠⽌泻痢。
治久泻、久痢者,常与罂婴壳、诃⼦等同⽤,如《症治准绳》固肠丸。
或乌梅炭15克,捣碎後⽔煎服,每天三次。
4、⽤于蛔厥腹痛,呕吐。
蛔⾍得酸则伏,乌梅极酸,具有安蛔⽌痛,和胃⽌呕的功效。
适⽤於蛔⾍引起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症。
常与细⾟、川椒、黄连、附⼦等同⽤,如乌梅丸。
或乌梅7个,苦楝树⽪(⽩⾊、较薄⽽软的⼀层)6克,⽢草 6克,⽔煎,睡前服,⼩⼉酌减。
5、⽤于虚热消渴。
乌梅味酸⽣津,故有⽣津⽌渴之功。
治虚热消渴,可单⽤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叁等同⽤,如⽟泉散。
6、⽤於胆囊炎、胆结⽯。
乌梅7个,五味⼦、四川⾦钱草各30克,⽔煎服。
7、⽤於鸡眼、疣(鱼鳞⼦)。
乌梅250克⽤⽔煮烂,去核後浓煎成膏,加适量⾷盐、⾷醋调成稀糊,敷患处,每天⼀次。
8、⽤于⽜⽪癣:乌梅500克,⽩糖少许。
乌梅去核加⽔熬成膏状,每⽇3次,每次9克。
9、、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附12克,加⽔150毫升⽂⽕煎熬,俟药液浓缩⾄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
治疗50⼈,治愈48⼈。
服药后⼤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呕吐、腹痛,⾥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对个别病⼈加⼤剂量(乌梅、⾹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乌梅的功效 1、乌梅⽌渴 乌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津⽌渴。
常⽤来治疗⼝渴多饮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热病⼝渴、咽⼲等。
本草纲目对乌梅的解释
本草纲目对乌梅的解释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它对各种药物的性质、功效、用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本文将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为您详细解释乌梅的相关信息。
一、乌梅的来源与性状
乌梅,又名酸梅、熏梅,来源于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成熟果实。
其性状为圆形或扁圆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有细小的白色斑点。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二、乌梅的功效与应用
1.敛肺止咳:乌梅具有收敛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虚久咳、干咳少痰等症状。
2.涩肠止泻:乌梅能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久痢、大便稀溏等症状。
3.生津止渴:乌梅能生津液、止口渴,适用于消渴、口干舌燥等症状。
4.安蛔止痛:乌梅具有安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5.健脾消食:乌梅能健脾开胃、消食化积,适用于食积、消化不良等症状。
6.解酒毒:乌梅能解酒毒,适用于酒后不适、头痛、恶心等症状。
三、乌梅的用法与用量
乌梅可煎汤内服,用量一般为5~10克。
也可制作成乌梅丸、乌梅汤等剂型使用。
四、注意事项
1.乌梅性酸涩,内有实热、积滞、蛔虫者不宜使用。
2.孕妇慎用。
3.服用乌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综上所述,《本草纲目》对乌梅的解释涵盖了来源、性状、功效、应用、用法与用量等方面,为我们了解和运用乌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补肝猛将话乌梅乌梅最能补肝,敛肝
补肝猛将话乌梅乌梅最能补肝,敛肝乌梅因其味酸涩,有收敛之功,而被录入固涩药的队伍中,局限于治久泻久痢、便血。
观历代中医明家活用乌梅,有取其补肝胆,入肺脾血分,定久嗽,生津液,止消喝,敛肺之勋,止血痢,涩肠安蛔屡取卓效。
1、温补肝木称第一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辩录》指出:“梅花苞于盛冬,梅实成于初夏。
得木气之全而味酸,谓之肝药。
”《笔花医镜》和《本草害利》均将列入肝部药队,喻为猛将。
民国医家彭子益在《药性提纲篇?肝胆木气药》中说:“温补木气,乌梅第一,发热、舌无黄胎而尿短者极效。
发热则胆经逆,相火虚,乌梅补胆经相火而降之使下也。
”他在《暑厥》文中还说:“乌梅善收相火,大补木气。
暑热极盛,气升不降之时,为补益妙方。
如秋凉服之,少腹顿胀。
盖相火已降,木气业已得根,不宜再事敛补也。
热极之时,心慌皮热,小便短赤,一服乌梅汤,小便清长,亦相火下降,肺气清收,木气复疏泄之力也。
惟舌有腻苔,不宜服用,将湿敛住,必增胀满,病有恶寒者,亦不宜服用”。
2、厥阴肝病乌梅丸临床多以乌梅丸入胆驱蛔良方。
乌梅丸实乃厥阴肝病本病方。
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
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
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
下寒蚘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蚘。
蚘动即是阳动,故烦。
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
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
上热下寒,中土必败。
木气化风,木气必伤。
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
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
临床上用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屡收奇效,此乃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风寒客之可成厥阴头痛。
本《内经》木生酸,酸入肝,乌梅之大酸,伏其所主也。
取乌梅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酸收温通收效。
3、生津消暑降相水夏暑伤人,必因人身相水之气不降为患。
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坐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胎,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
乌梅
乌梅(《本经》)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
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需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酸,性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临床用名有乌梅、乌梅炭。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名医别录》:无毒。
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拾遗》:本功外,止渴,令人膈上热。
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除劳,治骨蒸,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开宝本草》:味酸,平,无毒。
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图经》:除痰。
《本草衍义》: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
津液泄,故伤齿。
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府。
此语虽鄙,然理存焉。
《药类法象》: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
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中用。
《药性赋》:味酸,平,性温,无毒。
可升可降,阴也。
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
《汤液本草》:气平,味酸。
酸温,阳也,无毒。
《象》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
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
《心》云:收肺气。
《本草》云:主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
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去骨间热。
又方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
仲景治吐蛔下利,乌梅丸。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肺主气。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
《本草纲目》:所主诸病,皆取酸收之义。
惟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匿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
大丞梁庄肃公痢血,应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
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
其蚀恶疮胬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
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
乌梅丸用治妇科疾病
乌梅丸用治妇科疾病1.慢性盆腔炎徐某,女,30岁,1987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于1986年11月施行人流手术后,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伴有畏寒肢冷,少腹及腰膝酸痛。
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可触及索条状物,活动度差,移动时有痛感。
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因用抗菌素治疗未效,改用中药治疗。
证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腰膝痛,舌质淡、体瘦,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证属肝肾素亏,复受外邪。
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干姜各20克,制附片、党参各30克,当归、桂枝各15克,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10克。
上方连服九剂,带下已少,腰腹疼痛减轻。
继上方再进五剂,诸症消失。
妇科检查:左侧附件索条状物消失。
? 按:肝肾亏损,复受外邪,致使带下腹痛,故以乌梅丸扶正疏邪,虽未专为止带,而带证自除。
2.闭经何某,女,34岁,1986年10月2日诊。
主诉闭经三年,曾多次运用西药及人工周期治疗未效。
妇科检查:子宫发育正常,诊为继发性闭经。
证见形体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肢冷,腰膝酸软,形体瘦,质淡红而干,脉细数。
此属肝肾亏损,化源不足。
拟投乌梅丸加减:党参30克,乌梅、干姜、制附片各20克,桂枝、当归各12克,鹿角胶(烊化)、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10克。
上方连服6剂,头晕、心悸等症减轻,睡眠改善。
依上方再进十剂,月汛已至,但色淡、量少。
继上方加减调治月余。
停药至今,经汛如常。
? 按:继发性闭经因虚而致者,多责之于肝肾,投以乌梅丸治疗,每获良效。
3.更年期综合征张某,女,46岁,1987年8月8日初诊。
自诉:两年来月经紊乱,面部烘热,时而汗出,时而四肢发冷,头晕心悸,心烦失眠,纳差,体质瘦弱。
舌体瘦,质淡红,苔薄黄,脉濡细。
此为肝肾不足,邪热内扰,冲任失调所致。
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20克,党参30克,制附片、干姜、当归各15克,桂枝、川椒、黄连、地骨皮、甘草各10克。
守方连服四剂,已愈大半。
上方去黄连,再进四剂,诸症悉除。
《妇人大全良方》辅导试题(六)
D 知母汤 .
维普资讯
1. 治产后蓐劳 , 致头 目、 0 遂 四肢疼痛, 寒热如疟状 , 宜服 : ) ( A熟地黄散 B黄芪丸 C 白茯苓丸 . . . D人参散 . 1. 1佛手散治疗产后血虚 劳倦 , 盗汗咳嗽 , 煎时还入桃柳枝 、 在 姜枣、 乌梅等, 若有痰应去: ) ( A 桃柳枝 B 大枣 C 生姜 . . . D 乌梅 . 1 . 良姜散用 于治疗产后 霍乱吐利 , 中疗痛, 高 2 腹 其组成有三味, 下列有一项不是其 组成 药物 , 其是 : ) ( A 良姜 B 砂仁 C 当归 . . . D 草豆蔻 . 1. 三物黄芩汤是治疗妇人草蓐 中伤风, 3 四肢苦烦热的主方 , 下列哪味药物不是该 方的组成药物: ) ( A黄芩 B苦参 C 干地黄 . . . D柴 胡 . 1. 4 由桂枝、 芍药各 三两, 炙甘草, 黄芩各 二两组成的方子, 治妇人产后伤风数十 日不解 , 寒热汗出, 方名是: ) 其 ( A桂枝芍药汤 . B芍药甘草汤 C桂枝加黄芩汤 . . D 阳旦汤 . 1.I 川 芎散治疗产后 头痛 , 5 其组成是 川芎与下列哪项药物: ) ( A 天 台乌药皮 B 佛手 C 白芷 . . . D 细辛 . 1. 6 二母散用于治疗产后严露上攻、 咳嗽等, 下列哪项药物是 其组成 药物: ) ( A 白术 山药 B 桃仁杏仁 C 桑皮苏叶 . . . D 桑叶桔梗 . 1. 疗产后 四肢浮肿, 7 宜用行血消肿, 当选下列哪项方剂 : ) ( A 琥珀散 B 姜黄丸 C枳术汤 . . . D小调经散 . 1. 必效 8 方疗产后痢 , 而渴饮无度数, 方选下列哪项服之: ) ( A秦皮元参 B麦冬乌梅 C葛根黄连 . . . D天冬银花 . 1. 茅根 汤治产后诸 淋, 9 无问冷 热等悉主之。其 白茅根用量为: ) (
浅探《妇人大全良方》中妇人症瘕的论治特色
3、清热凉血:对于血热型崩漏,主张清热凉血,采用黄芩、黄连等清热药 物,配以生地黄、牡丹皮等凉血药物,以达到止血作用。
4、活血化瘀:对于血瘀型崩漏,书中提出活血化瘀的方法,采用桃仁、红 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配以止血药如三七、仙鹤草等,以消散瘀血达到止血 效果。
谢谢观看
论治特点之一:重视整体观念。在《妇人大全良方》中,陈自明强调妇产科 疾病的治疗必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妇女的生理和病理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他 主张从体质、情志、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论治特点之二:因人制宜。陈自明在论治中非常注重个体差异,认为不同的 体质、年龄、症状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产后抑郁的治疗,他提出 应根据产妇的不同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最后,现代医生还应注重调护与预防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除了给予 患者适当的治疗外,还应指导其如何进行调护和预防,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 方式,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妇人大全良方》的论治特点对现代中医妇科诊疗具有很高的借鉴价 值和指导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医学经验,为保障广大女性 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论治特点之三:用药灵活。在《妇人大全良方》中,陈自明总结了许多独特 的药方,这些药方针对不同病症有不同的药物组成和剂量。他强调用药需灵活变 通,可根据病情加减药物和剂量。这种用药方法为后世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论治特点之四:内外兼治。《妇人大全良方》主张采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相 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疾病。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熏洗等,陈自明强调根据不 同病症选择合适的外治法,以达到快速见效的目的。
除了中药方剂外,《妇人大全良方》还强调了针灸在治疗血证中的应用。书 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穴位、针刺深度以及针灸后的调理方法。针灸可以刺激穴位,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血证的目的。
乌梅的应用及药用价值
果品食疗--梅一、药用功效主要以乌梅入药。
乌梅性温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有敛肺止咳、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安蛔的作用,可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久痢、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钩虫病、牛皮癣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乌梅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粘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去庳,利筋脉,止下痢,好睡口干。
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
止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
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
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
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磺毒。
"另据《本草术原》记载,乌梅能"治澳血、下血、诸血症、自汗、口燥、咽干"。
故乌梅的功效甚广。
乌梅果实中含有柠檬酸19%、苹果酸15%,及琥珀酸等,果实成熟时还含有氢氰酸,故味极酸。
乌梅有强抗菌作用,如,据体外试验,1:1水煎液对炭瘟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以及对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水煎液对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乌梅有较好的治痢治虫效果。
据报道,取乌梅18克压碎,加香附12克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服,对菌痢的治疗率达96%;取乌梅25~50克,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服,二煎午餐前服,治钩虫病的有效率达70%以上。
用马梅配成复方,可治胆道蛔虫。
中药乌梅丸是取乌梅之酸,川椒、细辛之辣,黄连、黄柏之苦,配成中药成方,驱蛔颇有成效,也可用以治疗蛔虫引起的呕吐、腹痛、心下灼热、泛恶等症。
乌梅去核浓缩成膏,每服半匙,治牛皮癣也有较好疗效。
乌梅常与婴粟壳、半夏、杏仁、阿胶等配伍,制成一服散,能收敛肺气,治久咳。
乌梅与肉豆莞、柯黎勒、罂粟壳、苍术、茯苓等制成固肠丸,治久痢滑泻。
《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
《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展开全文《妇人大全良方》 > 卷之九求嗣门疾病既无,须知求嗣,故以次之。
陈无择求子论第一夫有夫妇则有父子,婚姻之后,必求嗣续。
故圣人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者,言嗣续之至重也。
凡欲求子,当先察夫妇有无劳伤、痼害之属。
根据方调治,使内外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褚尚书澄求男论第二建平孝王妃姬寺,皆丽,无子。
择良家未笄女入御,又无子。
问曰∶求男有道乎?澄对曰∶合男女必当其年。
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此王之所以无子也。
然妇人有所产皆女者,有所产皆男者,大王诚能访求多男妇人,媒之官府,有男之道也。
王曰∶善。
未再期生六男。
夫老阳遇少阴,老阴遇少阳,亦有子之道也。
妇人无子论第三疹夫妇人无子者,其事有三也。
一者,坟墓不嗣;二者,夫妇年命相克;三者,夫病妇疹,皆令无子。
若是坟墓不嗣,年命相克,此二者非药能益。
若夫病妇疹,须将药饵,故得有效也。
然妇人挟疾无子,皆由劳伤血气生病;或月经闭涩,或崩漏带下,致阴阳之气不和,经血之行乖候,故无子也。
诊其右手关后尺脉浮,浮则为阳。
阳脉绝,无子也。
尺脉微涩,中年得此,为绝产也。
少阴脉如浮紧则绝产。
恶寒,脉尺寸俱微弱者,则绝产也。
又有因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令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得冷,故令无子也。
《千金翼》求子方论第四《千金》论曰∶夫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血气不调,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
是以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
经曰∶妇人者,众阴所集,常与湿居。
十四岁以上,阴气浮溢,百想经心,内伤五脏,外损姿颜,月水去留,前后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断绝。
其中伤堕,不可具论。
生熟二脏,虚实交错,恶肉内漏,气脉损竭。
或饮食无度,损伤非一;或胎疮未愈,而合阴阳;或行步风来,便利于悬厕之上,风从下入,便成十二痼疾。
治咽喉肿痛,睡眠多梦,用的一个中药
治咽喉肿痛,睡眠多梦,用的一个中药【中药名】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类别】收涩药。
【药用部位】以近成熟果实、花蕾入药。
以个大、肉厚、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产地分布】主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福建、广东等地。
【性味归经】平,酸、涩。
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
【功效】收敛生津,安蛔驱虫。
【主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成分药理】含有机酸类,萜类,甾醇类,胺基酸类,多糖类和挥发性成分等。
驱蛔虫,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用量】6~12克。
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
【使用禁忌】感冒发热、肠炎、儿童慎用。
女性经期及产前、后慎用【文献】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③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
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
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④《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配伍选方】①治咯血:乌梅不以多少,煎汤,调百草霜。
一服愈。
(《朱氏集验方》)②治鸡眼:乌梅肉、荔枝肉各等分,捣膏敷贴。
(《疡医大全》)③果实治久咳不已: 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
每服6克,睡时蜜汤调下。
(本草纲目)④花蕾治妊娠呕吐: 梅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浙江药用植物志)⑤治咽喉肿痛:乌梅一两,金银花二两,雄黄四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
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⑥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
每天一味中药乌梅
每天一味中药乌梅乌梅篇◎乌梅消恶肉《神农本草经》记载,乌梅去死肌恶肉,清黑痣。
有个病人,腿上长了一个疮,这疮既不溃脓,也不红肿,日久后变成一块死肉,几个月都消不了。
爷爷说试试外用乌梅,古人认为,梅能消肉。
病人说,怎么用乌梅呢?爷爷便找出《刘涓子鬼遗方》,里面记载,乌梅烧为灰,打粉敷,治疗一切恶肉、疮痍。
这病人用了几次后,果然恶肉消尽,足见此外用方之灵验。
爷爷说,用乌梅治疗疮痈死肉,古代用的很多。
有个叫杨起的人,患疮疡,久治不愈,后来经人介绍,用乌梅就治好了。
后来杨起就潜心研究本草,著有《简便方》一书,非常出名。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简便方》记载,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
因阅《神农本草经》得此方,用乌梅肉烧灰存性,研敷恶肉上,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干,乃知世有奇方如此。
◎消暑解渴的中药饮料酸梅汤夏日炎炎,烦渴的病人多,冰冻饮料就卖得很好,可贪凉饮冷,虽然能图- -时之口快,但随后腹痛拉肚子的病人比比皆是。
这个病人就反复尝到贪凉饮冷的害处,但他又不得不喝些解渴的饮料。
因为-到夏天,他就要干各种重体力劳动,汗出如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中暑生病。
他问,大夫,有没有可以消暑解渴的中药饮料?爷爷说,你问对了,中医古籍里有个古老的酸梅汤,是以前进贡给皇帝的消暑解渴饮料,由御膳房特制,专门用于夏日烦渴汗多。
后来这古老的方子便流传到了民间。
这病人说,大夫,那你快告诉我这饮料怎么配制,我那工程队里很多工友都需要。
他们长期喝冷饮,喝得拉肚子,反而没力气干活。
爷爷说,放心吧,这酸梅汤喝了不仅不会拉肚子,还能健胃消食,生津止渴,除烦解暑。
随后爷爷便教他熬酸梅汤,用乌梅、桂花(或山楂)、甘草,三味药比例为3 :2: 1。
这酸酸甜甜的酸梅汤,能够收敛浮热,引气归原,生津止渴,是夏天最:健康的消暑解渴饮料,比冰箱里的各类凉饮,对身体健康要有益得多了。
自从这人得到酸梅汤的配方后,炎炎夏日,工友们都能喝到可口的药汤,吃后神清气爽,干活更有劲,而且中暑的人也少了。
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大全良方<篇名>妇人大全良方书名:妇人大全良方作者:陈自明朝代:南宋·嘉熙元年年份:公元1237年<目录><篇名>《妇人良方》序属性:世之医者,于妇人一科,有《专治妇人方》、有《产宝方》。
治以“专”言,何专攻也;方以“宝”言,爱重之也。
盖医之术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体则又险而难。
彼其所谓《专治》者、《产宝》者,非不可用也。
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
医者尽于简易,不能深求遍览。
有才进一方不效,辄束手者;有无方可据,揣摩臆度者;有富贵家鄙药贱,而不服者;有贫乏人惮药贵,而无可得服者;有医之贪利以贱代贵,失其正方者。
古云∶ 看方三年,无病可治;治病三季,无药可疗。
又云∶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此之谓也。
仆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
既又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
暇时闭关净室,翻阅涵泳,究极未合,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秤而成编。
始自调经,讫于产后,凡八门,门数十余体,总二百六十余论。
论后有药,药不惟其贵贱,惟其效。
纲领节目,灿然可观。
庶几病者随索随见,随试随愈。
仆于此编,非敢求异昔人也,盖亦补其偏而会其全,聚于散而敛于约,期更无憾云。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君子毋以人废言。
\x时嘉熙元年八月良日建康府明道书院医谕临川陈自明良父序\x <目录><篇名>识别修制药物法度属性:凡药有宜火、宜酒者,有用子、用皮者,有去子、去皮者,有去苗、芦者,有别研入药者,有煎成汤去滓后入者,若此之类,各各不同。
今备于前,无复更注于逐方之下。
辰砂(如镜面粉,旋者为上。
)雄黄(如鸡冠,通明者为上。
)雌黄(无夹石者为上。
)石硫黄(如鹅儿黄色为上,赤者名石亭脂)伏龙肝(正对釜月下土是也。
)太阴玄精石以上并研,令极细如面、无声为妙。
禹余粮代赭石磁石(极细者妙)自然铜紫石英(有紫色如箭簇者为上)云母石太乙余粮以上并用火,令通赤,酽醋淬,如此七次或十次,方可研令极细如面,或用水飞尤妙。
乌梅这味药,不可小视之(三)
乌梅这味药,不可小视之(三)首先感谢一位姓杨的论坛前辈,他对药物的研究思路和风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篇小玩意对其笔法的模仿还很拙,主要是不严谨,而且本人功底、积淀太浅,一年年终了,我接触论坛也半年了,以此篇向其真诚致敬。
玩票之作,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分享交流更多关于乌梅的经验。
这个帖子也是我对前两个帖子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大家可以参照前两帖的内容。
在尝试整理关于乌梅的过程中,社区卫生站的吕医生给了我一些现代医学角度的看法,很好很感谢。
本帖为个人观点,难免偏颇,欢迎指教。
综合前面的古代文献(包括汤一笑前辈提供的宝贵资料)和查到的现代药理研究。
乌梅对人体的作用有如下几个大的靶点1 消化系统乌梅对下利/久痢效果明显。
“下利”可以考虑为乌梅的药证之一。
乌梅对胃肠道有调整作用,其有效成分能调整胃肠道菌群环境,能并且能促进食物消化,即消食物之积滞。
乌梅丸有治疗肠道息肉的案例,古今文献记载乌梅能治恶疮,消恶肉(《本经》,《别录》,葛洪之《肘后方》等多有记载,矢数道明/大冢敬节氏也有医案报道)或许乌梅对消化之增生如肠息肉甚至肿瘤,有抑制和消融的作用。
古之所谓“恶肉”笔者以为是恶性的组织增生如肿瘤等,这种“恶肉”多能威胁生命或产生严重后果,故称之恶肉。
笔者发现乌梅和葛根有一定的类似。
乌梅能解酒、止泻、治渴,乌梅有一定的滋阴效果,而葛根也能。
而且乌梅能治消渴,这让我想到了葛根芩连汤,这张方能用于糖尿病,葛根芩连汤加乌梅,值得尝试。
乌梅丸治糖尿病,也值得尝试。
2 神经系统日华子本草提到乌梅服之令人得睡,乌梅能调神,治失眠,这点和半夏很像,延伸开来,乌梅也能治疗身心疾病,抑郁焦虑等,乌梅能治咽炎,这让我想到了半夏厚朴汤。
或许乌梅能和调神经方配伍运用,温胆汤加乌梅,半夏厚朴汤加乌梅,柴龙牡加乌梅,酸枣仁加乌梅,解郁汤加乌梅,除烦汤加乌梅。
大家可以试试。
传统理论认为乌梅味酸入肝经,笔花医镜认为乌梅为治肝之猛将。
乌梅或许是半夏之后又一味“调神”要药。
乌梅的作用与功效
乌梅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1.《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2.《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
利筋脉,去痹。
3.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4.盂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
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
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6.《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7.《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赢,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8.《用药心法》:收肺气。
9.《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11.王好古:乌梅,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12.《纲目》: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
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NI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
《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
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
盖血得酸即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
13.《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
《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
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
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
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14.《本草新编》: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
15.《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人大全良方》中乌梅的应用特点【摘要】从适应症、配伍、用法和剂量等方面整理总结宋代医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乌梅的临证用药特点。
乌梅适应症范围广,可用治月经、妊娠及产后诸症,其配伍、炮制和用法多样,对于现代妇科临床合理配伍用药诊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乌梅/治疗应用;《妇人大全良方》;陈0明;宋代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简称《良方》)总结了宋以前医家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提出了“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
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的基本观点,记述的妇人经带胎产病证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全书共有20余种疾病用到乌梅,大致出现40余次。
其用乌梅之道,遵古而不泥古。
笔者试从适应症、配伍、用法和剂量等方面对乌梅的应用进行探讨。
1乌梅的适应症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效,可治久泄久痢,尿血血崩,牛皮癣,蛔虫病,肺热久咳等疾病。
《良方》中还通过用乌梅与他药配伍,对闭经、妊娠腹痛、阴挺、乳痈等有较好疗效。
1 1室女经闭成劳《良方•室女经闭成劳方论》云:“世有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终致“女子月水先闭”,缘T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血逆竭则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此一种于劳中最难治” [1] 22 。
在治疗中强调:“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凉药。
医家多以为室女血热,故以凉药解之。
殊不知血得热则行,冷则凝”[1] 23,因此常用养心血健脾药,以补心、脾二脏之气,并佐清虚热药物。
乌梅与延胡索、木香和滋阴养血药物配伍,可提高整体疗效。
室女经闭成劳的病因为热扰神明。
心主神明,心安则神安,心火消,月事则至。
正如《素问•评热论》:“胞脉者,……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神农本草经》[2]注乌梅能“除热、烦满、安心”,《汤液本草》[3]记述其能“去骨间热”,《御制本草品汇精要4]记载其治“虚劳瘦羸”等,在《食疗本草》[5]中则有“食之除闷,安神”的记载。
可见乌梅有除心火、养心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1 2妇女崩暴下血不止妇人崩漏多为经旺血热型或是正气虚衰型,根据《良方》记载,虚实证中乌梅均可加减运用。
乌梅味酸,色黑,酸有收涩之功,且血见黑则止。
根据急治标、缓治本的原则,乌梅常烧炭存性,与棕榈炭、血余炭等均有止血作用。
亦可单独“用乌梅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
查《良方》中,唯独血崩症时乌梅用炭品。
《本草纲目》[6]有“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的记载,《本草易读》[7]中亦有用乌梅治“崩血不止”。
考《滇南本草》[8]在“遍地金”中记载了其与乌梅相伍治疗“日久水泻、久痢赤白”,遍地金味苦、涩,性寒,有收涩之功,但未说明遍地金有止血的功效,由此可测知乌梅有止血作用。
《本草纲目》[6]还有“肺痿咳血不止:用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为末”的记载,虽属于止肺之咳血,但栝蒌、杏仁无止血的功效,以资佐证乌梅能收涩止血。
1 3妇人阴肿陈氏认为“妇人阴肿者,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络虚而有风邪客之。
风气乘于阴,与血气相搏,令气否涩,腠理壅闭,不得泄越,故令肿也”。
[1]275从中可知阴肿是由于正气虚衰,又加外邪侵袭,二者相触而发病。
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使气机不畅,腠理壅闭,不得发越而肿。
故治宜攻补兼施,补益正气,解表行气,化湿消肿。
《良方•妇人阴肿方论》以“麻黄汤洗方”[1] 276治疗,该方中乌梅与麻黄、黄连、蛇床子、当归、艾叶配伍使用,其中麻黄解表利水消肿,当归、艾叶等补血温经以固本;蛇床子与黄连共用,可以解毒敛疮;乌梅亦奏消疮毒作用。
《本草易读》[7]和《本草备要》[9]有乌梅清痰涎、消肿痛的记载,与解表、清热、化痰、消肿药配伍可消阴肿。
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阴肿应为肝经受邪所致,乌梅归足厥阴经,有臣使作用,可引药直达病所。
1 4妇人阴挺妇人阴挺,多为气虚无力固涩子宫,致子宫脱出阴道的疾病。
陈氏认为“妇人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
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 [1] 280 。
由此可知,宋代医家对阴挺的认识已相当准确。
《良方•妇人阴挺出下脱方论》记载《广济方》有“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枚右锉,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热洗,日五次”;《本草纲目》[6] 记载:“产后阴脱: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
煎水,日洗五六次”。
以方测症,乌梅治疗的阴挺程度较轻,如果病情较重,恐难有效。
在历代本草专书中并没有直接记载乌梅能治阴挺,《良方》用乌梅,可能取其收涩作用以助子宫收缩。
1 o妊娠腰腹及背痛《良方•妊娠腰腹及背痛方论》中有大地黄丸“治产前后腰腹痛,一切血疼。
《信效方》治血气虚,四肢不举,骨髓热疼。
熟地黄二两,乌梅肉,当归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圆如弹子大。
每服一圆,白汤嚼下,空心”[1] 373。
以药测症,应是产后血虚肾亏所引起的腰腹及背痛。
腰为肾之府,腰腹又为带脉所主,这些部位出现不适,应首先考虑肾与带脉的病变。
方中熟地归肾经,有滋肾阴、养阴血之功效;《得配本草•奇经药考》载“当归主……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10];乌梅归手足太阴经及足厥阴经,均与带脉相交,互为影响,带脉受损可影响脾、肝二经,用乌梅可引药入经,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神农本草经》[2]中有乌梅主“肢体痛”之记载;《本草纲目》[4] 记有:“闪损腰痛,趁痛丸: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
每嚼一圆,热酒下”;《名医别录》[11]言乌梅“利筋脉”,其收涩功能还可防止气脱。
1 6产后儿枕心腹刺痛及产后余血奔心烦闷《良方》言“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散与儿俱下,贝IJ无患也。
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曰儿枕也。
”[1] 550儿枕与产后余血奔心烦闷,虽属不同的病症,但均为瘀血阻滞导致经脉不通、气机不畅,在用药上体现了异病同治。
《良方》用蒲黄、五灵脂、琥珀、红花化瘀,延胡索、天仙藤行气,熟地养阴。
《良方》中用黑神散治疗产后儿枕心腹刺痛,金黄散治疗产后余血奔心烦闷。
二方中的乌梅虽只为使药,煎汤送服散剂,但乌梅确实具有通经脉、化瘀血的作用。
黑神散的加减中明确指出若“经脉不通,乌梅、荆芥酒调下。
”[1]551并且在《和剂局方》中也有黑神散疗新产后腹痛,恶血不尽的记载。
因瘀血入心可致心烦气躁的症状,乌梅可化经络的瘀血,故可治疗心烦。
在《汤液本草》[3]言“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说明乌梅能除瘀血。
1 7乳痈乳痈是一种急性化脓性乳房疾病。
因热毒壅积于内无法袪邪于外而成,或体质虚弱无力托毒丁•外而成,常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托毒通络方法治疗。
《良方•乳痈方论》记载有“《必效方》疗妇人乳痈。
丹参膏: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右口父咀,以苦酒淹经宿,以猪脂半斤,微火煎之。
白芷黄为度,膏成,去滓敷之。
治奶发痛不可忍。
(《先人国器经效方》)水杨柳根新采者一握,捶碎,以好酒同甘草、乌梅煎至七分,去滓,时时温服。
” [1]650乳痈主要病因为乳汁不出,壅积生热,需要运用通法治疗。
《本草蒙筌》[12] 明确记载“梅实,……杵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最效”,这为乌梅治疗乳痈提供依据。
2乌梅的配伍《良方》中乌梅之所以适应症较多,在于其与他药的合理配伍。
除上述几种疾病的治疗外,还有许多配伍组合。
如乌梅与止咳、养肺气、固肺气药配伍治疗妇人咳嗽;与收涩药配伍治疗妇人大便下血;与芳香化湿、理气除痰药配伍治疗妇人泄泻;与化痰健脾消食药配伍治疗妊娠痰逆不思食;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治疗血蛊;与解表、清热、化痰、消肿药配伍消阴肿等。
在荆芥煮散、如圣散、马鞭草散等方中使用乌梅时,临床表现常有寒热往来、五心烦热等虚热或似疟的症状,可见应用乌梅时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
《良方》一方面继承了乌梅的基本功效,如治疗妇人骨蒸,漏胎下血,乌梅温酒下;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不断扩大了乌梅的使用范围。
由《良方》可知乌梅较少单独使用,必须合理配伍其他药物才会有满意的疗效。
3乌梅的用法与剂量乌梅通过炮制可分为乌梅、乌梅肉、乌梅炭、醋制乌梅等,但《良方》中最常使用的是乌梅与乌梅肉,其次是乌梅与它药合用煎汤送服丸、散剂,这是乌梅应用的一大特色,如“五灵脂散……张氏云:亦治肠风下血。
如不能饮酒者,煎乌梅柏叶汤调下”及“大香甲圆散……空心,煎乌梅地黄汤下二、三十圆”[1] 162等均用此法。
《良方》中乌梅的用法与现代临床应用颇吻合,根据《中药炮制学》[13]的论述,生乌梅生津止渴作用是其他炮制品所不及的,同时兼有乌梅炭和醋乌梅的作用,故临床应用最广。
剂量方面,《良方》的乌梅用量随剂型的不同有所变化。
汤剂使用时,一般用量是半个到1个。
用于丸散剂时,用量就会有几十个至几两的变化。
现代临床乌梅用量一般是3~1(> g。
根据宋代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0钱的换算方法,《良方》中乌梅汤剂用量与现在用量相仿。
综上所述,《良方》中乌梅适应症范围广,可治疗月经、妊娠及产后诸症,并且炮制和用法多样,其中既有阐发古义,又有推陈出新,对于妇科临床合理配伍用药诊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 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1.[3]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59.[4] 明•刘文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086.[5] 唐•孟诜.食疗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8.[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8, 1269, 843, 1662.[7] 清•汪初庵.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70[8] 明•兰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86.[9] 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86.[10]清•严西亭,施詹宁,洪缉庵.得配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11]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97.[12]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10.[13] 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4-535. [[FL)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