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编译原理编译器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编译器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编译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编译器各阶段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2. 学会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如C、Java等)编写简单的编译器程序;3. 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及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技术和策略;4. 了解优化技术在编译器中的应用,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2. 培养学生运用编译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和编译器开发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遵循职业道德,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程旨在通过编译原理编译器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高编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内容将逐步深入,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编译器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编译器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和组成部分,使学生了解编译器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2. 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器的功能、设计方法,以及正则表达式和有限自动机等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器的作用、设计方法,以及上下文无关文法、LL(1)、LR(1)等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4. 语义分析:讲解语义分析器的任务、属性文法、语法制导翻译等概念,以及类型检查和符号表管理方法。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编译原理概述1.1 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解释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强调编译器在软件开发中的关键角色1.2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编译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器、目标代码器和代码优化器等解释源程序、目标程序和中间代码的概念1.3 编译过程的阶段详细介绍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强调每个阶段的目标和重要性第二章:词法分析2.1 词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词法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词法单位的概念,如标识符、关键字、常量和符号等2.2 词法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词法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有限自动机、正则表达式和词法规则等解释词法分析过程中的扫描线和词法单元的产生过程2.3 词法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包括词法规则的定义和词法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词法分析功能第三章:语法分析3.1 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语法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语法规则和语法树的概念3.2 语法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语法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递归下降分析法、LL分析法、LR分析法等解释语法分析过程中的分析表和状态机的概念3.3 语法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包括语法规则的定义和语法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语法分析功能第四章:语义分析4.1 语义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语义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语义规则和语义错误的概念4.2 语义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语义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类型检查、上下文无关文法分析、语义规则等解释语义分析过程中的语义规则和语义冲突的解决方法4.3 语义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语义分析器,包括语义规则的定义和语义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语义分析功能第五章:中间代码5.1 中间代码的基本概念解释中间代码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中间代码的概念和中间代码的原则5.2 中间代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中间代码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三地址代码、静态单赋值代码等解释中间代码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符的转换5.3 中间代码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中间代码器,包括中间代码的定义和中间代码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中间代码功能第六章:代码优化6.1 代码优化的基本概念解释代码优化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代码优化的目标和常见的优化技术6.2 常见代码优化技术详细介绍各种代码优化技术,如常量折叠、死代码消除、循环优化、表达式简化等强调优化技术对提高程序性能的重要性6.3 代码优化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代码优化器,包括优化规则的定义和代码优化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代码优化功能第七章:目标代码7.1 目标代码的基本概念解释目标代码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目标代码的概念和目标代码的原则7.2 目标代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目标代码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寄存器分配、指令调度等解释目标代码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符的转换7.3 目标代码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目标代码器,包括目标代码的定义和目标代码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目标代码功能第八章:调试技术8.1 调试技术的基本概念解释调试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调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调试技术8.2 调试器的结构和原理详细介绍调试器的结构和原理,如断点、单步执行、查看变量等功能强调调试技术对发现和修复程序错误的重要性8.3 调试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调试器,包括断点的设置、单步执行、变量查看等功能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调试功能第九章:编译器性能评价9.1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编译器性能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9.2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详细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如执行速度、内存占用、编译时间等介绍常用的编译器性能评价方法和工具9.3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实践介绍如何进行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实践,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实施提供相关的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评价编译器的性能第十章:编译原理应用与发展趋势10.1 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介绍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领域,如解释器设计、即时编译、程序分析等强调编译原理在提高程序性能和开发效率方面的重要性10.2 编译原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介绍编译原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探讨编译原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编译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编译原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如开源编译器项目、商业编译器产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编译原理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中的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编译器作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不可忽视。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内容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内容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内容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能够理解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简单的程序进行编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和编译器的基本结构;掌握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对简单的程序进行编译;能够使用至少一种编译器进行程序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编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编译过程;2.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基本方法;3.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4.简单程序的编译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和编译器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程序的编译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使用编译器进行程序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编译原理》;2.参考书:相关编译原理的专著和论文;3.多媒体资料:关于编译原理的PPT、视频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编译器。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在编译原理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编程作业,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考试: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学期的编译原理课程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编译原理》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2.教学时间: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共计18周;3.教学地点:计算机实验室,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步骤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编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掌握源程序的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等基本过程;(3)熟悉编译器的优化技术和实现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编译原理相关工具和框架进行程序设计;(2)具备阅读和理解编译器源代码的能力;(3)具备编写简单编译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编程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原理概述:编译器的定义、功能、分类和组成部分;2.词法分析:词法规则、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3.语法分析:语法规则、语法分析树、分析算法(递归下降分析、LL分析、LR分析等);4.语义分析:类型检查、 symbol table、语义错误处理;5.中间代码生成:三地址码、静态单赋值代码等;6.目标代码生成:机器码生成、优化技术;7.编译器实现:编译器框架、代码调试与优化。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编译原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编译器案例,让学生了解编译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编写代码,体验编译原理的实际操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编译原理》(作者: Alfred V. Aho et al.);2.参考书:《现代编译原理》(作者:Andrew W. Appel);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4.实验设备:计算机、编程环境。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流程;2. 学会使用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简单程序进行编译过程分析;3. 掌握程序语言中的类型系统、作用域规则和中间代码生成等关键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编译原理知识,编写简单的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2. 具备分析并优化程序代码的能力,提高程序运行效率;3. 能够运用调试工具对编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位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探索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3. 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信,培养他们勇于挑战困难、持续学习的优良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过程,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熟悉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但可能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编程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及编译器的结构;- 教材章节:第1章 编译原理概述2. 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基本任务、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及相关算法;- 教材章节:第2章 词法分析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语法分析器的构造方法及递归下降分析法等;- 教材章节:第3章 语法分析4. 语义分析:讲述语义分析的任务、类型检查、符号表管理及语义分析器的实现;- 教材章节:第4章 语义分析5. 中间代码生成:解析中间代码的概念、中间代码表示形式及中间代码生成方法;- 教材章节:第5章 中间代码生成6. 代码优化与生成:介绍代码优化的目的、方法及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过程;- 教材章节:第6章 代码优化与生成7.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的编写和调试,分析并优化给定程序;- 教材章节: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环节6学时。

哈工程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哈工程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哈工程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流程和组成部分,理解编译器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 使学生熟悉编译过程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关键环节。

3. 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编译技术、算法和数据结构,提高编程实践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对程序语言进行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和实现简单编译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编译器优化技巧。

3. 提高学生运用编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编写解释器、静态分析工具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编译原理和技术产生浓厚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使学生认识到编译技术在国家战略、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编译原理知识,提高编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具备进一步深入研究编译技术的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作用、编译过程的基本概念,以及编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关教材章节:第1章 编译原理概述2. 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任务、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以及正则表达式和有限自动机等基本概念。

相关教材章节:第2章 词法分析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任务、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以及LL(1)、LR(1)等语法分析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3章 语法分析4. 语义分析:讲解语义分析的任务、语义分析器的设计,以及类型检查、符号表等关键技术。

相关教材章节:第4章 语义分析5. 中间代码生成和目标代码生成:介绍中间代码的表示、目标代码生成方法,以及代码优化技术。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和依据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编译器设计和实现能力。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编译器,对学生掌握的编译原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加深对编译原理的理解。

设计依据主要包括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1.设计一个简单的编译器,要求实现从源程序到目标汇编语言的完整编译过程。

2.编译器要支持基本的语法解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功能。

3.编译器要求能够把源程序编译成可执行的目标程序,能够在特定的计算机系统上运行。

三、设计步骤和方法1.确定语言和文法:选择一种简单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作为源语言,设计对应的文法。

例如,可以选择类C语言作为源语言,设计相应的文法规则。

2.构建词法分析器:根据语言的词法规则,设计并实现词法分析器,将源程序分割成一系列的单词符号。

3.设计语法解析器:根据文法规则,设计并实现语法解析器,将词法分析器输出的单词流转化为语法树。

4.进行语义分析:根据语义规则,对语法树进行语义分析,并生成中间代码。

5.进行代码生成:根据目标机器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代码生成器,将中间代码翻译成目标机器的汇编语言。

6.进行代码优化:对生成的目标代码进行优化,提高代码的运行效率。

7.进行目标代码的装配:将生成的目标代码和运行库函数进行链接,生成可执行的目标程序。

四、实施过程和方案1.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实现:可以选择使用C/C++等传统的编程语言进行实现,也可以使用较新的编程语言如Python等。

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LEX/YACC等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解析器的实现。

2.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提高编译器的效率和性能。

如采用符号表、语法树、中间代码等数据结构来辅助编译器的实现。

3.进行测试和调试:在实现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调试,保证编译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2010年3月
目 设 遵 明 设 一 法 培 掌 现 “ 通
的 计 循 确 立 次 ; 养 握 技 编 过
、基 分 开 真
大 ;术译实
编本 工 发 正

”程际
码的 、 小 的

更序设
、软 协 组 实

进的计
集件 作 ; 践

一设和
成开 ;


步计开
和发


的方发
测过


了法,
试程

解和对


和实
SNL Pascal
语 语 法语 词 四 言
言设 总 内
义 法 )法 法 个
分分
分分模
析析
析析块
模模
模模:
块块
块块


LL(1)


方 法 )
下 降 方

语 言 , 即 嵌 套 式 语
言 是 自 定 义 的 一 种 类
的计 编并 译实 程现 序 ;程
序 设 计 语
SNL
体 目 标
代码,自己设计并实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模块; (C语言)
高级
在掌握已有的编译原理方法和实现技术基础上,自己设计并 实现,特别是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想;(Java)
时间安排
01 下午1:00-4:00,请牢记,勿迟 到!
02 上机时间:第3周至第10周
(共8周,3月29日~5月21日)
(P7)
字母:{a..zA..Z} 数字:{0..9} 运算符:{+,-,*,/,<,=} 格式符:{(,),[,],{,},.,EOF,;,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编译过程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及目标代码生成等核心环节。

2. 学会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如C、Java等)编写简单的编译程序,实现对简单程序语言的编译功能。

3. 了解编译器优化和代码生成的基本策略,能够对编译程序进行初步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编译原理知识分析程序语言、设计编译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调试工具(如GDB、JDB等)调试编译程序,找出并修复程序错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编译器的编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待编译原理学科的严谨态度,激发对编译技术的研究兴趣。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项目实践中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

3.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编程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编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熟悉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对编译原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编译器开发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知识,提高编程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编译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1章 编译原理概述内容安排:1课时2. 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及实现方法。

教材章节:第2章 词法分析内容安排:2课时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语法分析器的构造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3章 语法分析内容安排:3课时4. 语义分析:讲解语义分析的基本任务、语义分析器的实现方法、类型检查等内容。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编译原理概述1.1 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解释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强调编译器在软件开发中的关键角色1.2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源程序、目标程序、抽象语法树等基本概念解释编译过程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等阶段1.3 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概述编译器的设计原则与实现方法介绍编译器的架构和各个阶段的功能划分第二章:词法分析2.1 词法分析的基本任务解释词法分析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词法分析过程中的词法规则识别和词素提取等任务2.2 词法分析器的实现讲解实现词法分析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词法分析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状态机和正则表达式等2.3 词法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介绍词法分析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讲解词法分析器的优化技巧和策略第三章:语法分析3.1 语法分析的基本任务解释语法分析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语法分析过程中的语法规则识别和句子构建等任务3.2 语法分析器的实现讲解实现语法分析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语法分析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递归下降分析和LL/LR分析等3.3 语法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介绍语法分析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讲解语法分析器的优化技巧和策略第四章:语义分析4.1 语义分析的基本任务解释语义分析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语义分析过程中的类型检查、变量作用域处理等任务4.2 语义分析器的实现讲解实现语义分析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语义分析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类型系统、符号表等4.3 语义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介绍语义分析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讲解语义分析器的优化技巧和策略第五章:中间代码与优化5.1 中间代码的基本任务解释中间代码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中间代码的过程和目标5.2 中间代码器的实现讲解实现中间代码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中间代码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三地址码、四地址码等5.3 代码优化解释代码优化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代码优化技术和方法,如常数折叠、循环展开等第六章:目标代码6.1 目标代码的基本任务解释目标代码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目标代码的过程和目标6.2 目标代码器的实现讲解实现目标代码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目标代码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等6.3 目标代码的优化解释目标代码优化的重要性介绍目标代码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如指令重排、代码压缩等第七章:符号表管理7.1 符号表的作用和管理解释符号表在编译过程中的作用和管理方法介绍符号表的存储结构和相关操作,如插入、查找和删除等7.2 符号表的实现讲解实现符号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符号表实现方式,如哈希表、有序表等7.3 符号表的优化和策略解释符号表优化的重要性介绍符号表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如名称替换、变量提升等第八章:错误处理与调试8.1 错误处理的基本任务解释错误处理在编译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错误处理的流程和策略,如错误报告、错误恢复等8.2 错误处理的实现讲解实现错误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错误处理实现方式,如错误码、错误栈等8.3 调试与测试解释调试和测试在编译器开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调试和测试的方法和技巧,如断点调试、测试用例设计等第九章:编译器性能评估9.1 编译器性能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编译器性能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执行时间、代码大小等9.2 编译器性能评估的实现讲解实现编译器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编译器性能评估工具和技术,如性能分析器、性能模型等9.3 编译器性能优化解释编译器性能优化的重要性介绍编译器性能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如并行计算、指令调度等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编译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编译器设计案例,如C编译器、Java编译器等讲解编译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10.2 编译器实践项目介绍编译器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指导学生完成编译器实践项目,提高编译原理应用能力10.3 编译器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编译器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动态编译、云编译等激发学生对编译器设计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与优化、目标代码:这些章节涵盖了编译器设计的核心部分,即编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于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c语言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c语言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c语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编译原理,包括语法分析、词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

学生应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并理解编译器如何将源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

2.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3.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

4.能够使用编译器对C语言程序进行编译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

具体安排如下:1.C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语句等。

2.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C语言程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的概念。

3.实验法:通过编写和调试C语言程序,使学生掌握C语言编程技巧,并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C语言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编译原理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提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编程实践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是对编译原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来加深学生对编译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

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2. 掌握编译器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生成器、代码优化器和目标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3.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词法分析器是编译器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源程序中的字符流转换为单词流。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是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正规文法、有限自动机等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

2. 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语法分析器是编译器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负责将词法分析器输出的单词流转换为语法树。

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是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文法、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分析等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

3. 语义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语义分析器是编译器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它负责对语法树进行语义分析,并生成中间代码。

语义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是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语义动作、类型检查、中间代码生成等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语义分析器。

4. 中间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中间代码生成器是编译器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它负责将语义分析器生成的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编译器设计和实现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构造方法和实现技巧。

1.2 课程目标(1)理解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2)熟悉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目标代码和优化等基本过程;(3)掌握常用的编译器构造方法和技术;(4)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

二、教学内容2.1 词法分析(1)词法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3)词法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2 语法分析(1)语法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语法分析树的构建方法;(3)常用的语法分析算法及其特点。

2.3 语义分析(1)语义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语义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语义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4 中间代码(1)中间代码的定义和表示;(2)中间代码的方法和策略;(3)中间代码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5 目标代码和优化(1)目标代码的方法和技巧;(2)代码优化的方法和策略;(3)目标代码和优化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技巧。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的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组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评的30%。

4.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演示,占总评的30%。

4.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编译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5.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编译原理课设

编译原理课设

编译原理课设一、概述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的是程序语言的设计和实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编译器。

编译器是将高级语言转换成机器语言的程序,它可以分为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

前端主要负责对源代码进行分析和转换,生成中间代码;后端则负责将中间代码转换成目标代码。

本文将介绍编译原理中常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及编译器的实现原理。

二、词法分析1. 什么是词法分析?词法分析是将源代码中的字符序列转换成有意义的单词序列(Token Sequence)的过程。

单词序列包括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界符等。

2. 如何进行词法分析?通常采用有限自动机(DFA)来实现词法分析。

DFA 是一个五元组 (Q, Σ, δ, q0, F),其中 Q 是状态集合,Σ 是输入字符集合,δ 是状态转移函数,q0 是初始状态,F 是接受状态集合。

3. 举例说明以 C 语言为例:源代码:int a = 1;Token Sequence:int identifier = integer constant ;其中 int 为关键字,a 为标识符,= 为运算符,1 为整型常量。

三、语法分析1. 什么是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是将 Token Sequence 转换成抽象语法树(AST)的过程。

AST 是一种树状结构,它描述了程序的语法结构。

2. 如何进行语法分析?通常采用上下文无关文法(CFG)和 LL(1) 分析方法来实现语法分析。

CFG 是一个四元组(V, Σ, R, S),其中 V 是非终结符集合,Σ 是终结符集合,R 是产生式集合,S 是起始符号。

3. 举例说明以 C 语言为例:源代码:int a = 1;AST:Program -> Declaration -> TypeSpecifier -> int-> Identifier -> a-> AssignmentExpression -> =-> IntegerLiteral -> 1四、中间代码生成1. 什么是中间代码?中间代码是一种介于源代码和目标代码之间的代码表示形式。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编译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编译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编译原理的相关工具和框架进行简单的编译器设计和实现,具备分析和调试编译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器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编译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2.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正则表达式、有限自动机和词法分析器的实现。

3.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递归下降分析法、LL分析法和LR分析法。

4.中间代码生成:讲解中间代码生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实现抽象语法树到中间代码的转换。

5.代码优化:介绍代码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包括常量折叠、 deadcode elimination 和循环优化等。

6.目标代码生成:讲解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方法,包括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和代码生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实现简单的编译器组件,加深对编译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编译原理》(第四版)作为主要教材,辅助以相关参考书籍。

c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c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c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C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编译。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

2.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编译过程。

3.了解编译器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

4.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

5.能够使用编译器对C语言程序进行编译和调试。

6.能够理解和使用编译器的一些基本优化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基本语法、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编译过程、编译器的各个阶段以及编译器的一些基本优化技术。

具体安排如下:1.C语言的基本语法:介绍C语言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语句等基本语法知识。

2.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编译过程:讲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和编译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

3.编译器的各个阶段:详细讲解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实现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编译器的基本优化技术:介绍一些常见的编译器优化技术,如常量折叠、死代码消除、循环优化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使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译器的基本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编译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编译器的各个阶段和优化技术。

3.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编写C语言程序和使用编译器进行编译和调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选择如下:1.教材:选择一本适合本课程的教材,如《C编译原理》。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如《编译原理》和《C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编译器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理解。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源程序、目标程序、编译器等。

2.掌握编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等。

3.了解编译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如有限自动机、抽象语法树、中间代码表示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使用编译器开发工具,如lex、yacc等,编写简单的编译器组件。

2.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完成基本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功能。

3.能够对编译器进行性能优化,提高编译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编译器设计和实现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项目中有效合作,共同完成编译器的开发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编译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第一章: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和编译过程的阶段。

2.第二章: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有限自动机的构建。

3.第三章: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抽象语法树的处理。

4.第四章:语义分析,讲解语义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5.第五章:中间代码生成,介绍中间代码的表示和生成方法。

6.第六章: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讲解目标代码的生成和优化技巧。

教材选用《编译原理》(作者:Alfred V. Aho et al.),该教材是编译原理领域的经典著作,内容系统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1. 引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从而实现程序的执行。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是这门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个小型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一个基于编译原理的课程设计的要求、流程和一些实现细节,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

2. 课程设计要求2.1 设计目标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设计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简单语言的编译器,能够将该语言的源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并能正确运行。

2.2 设计任务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并实现一个编译器,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和目标代码生成等模块。

具体任务包括:•设计并实现词法分析模块,将源代码转换为词法单元序列。

•设计并实现语法分析模块,根据语法规则将词法单元序列转换为语法树。

•设计并实现语义分析模块,对语法树进行语义检查,并生成中间代码。

•设计并实现中间代码生成模块,将语法树转换为中间代码。

•设计并实现目标代码生成模块,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

2.3 设计要求•设计的编译器语言可以是一种简单的面向过程语言,或是自行设计的一种简化语言,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要符合编译原理的基本原理。

•要求设计的编译器能处理基本的数据类型、变量定义、运算符和控制语句等。

•要求课程设计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调试,确保编译器能正确识别语法错误、类型错误等,并能生成正确的目标代码。

•要求课程设计实现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如Lex和Yacc等。

3. 设计流程3.1 概述设计一个编译器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进行多个步骤的设计与实现。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设计流程:1.确定设计目标,确定设计任务。

2.设计词法分析器。

3.设计语法分析器。

4.设计语义分析器。

5.设计中间代码生成器。

6.设计目标代码生成器。

7.测试、调试和优化。

3.2 设计步骤详解3.2.1 确定设计目标,确定设计任务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确定设计的编译器语言和功能要求。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掌握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基本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应用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掌握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基本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3)熟悉各种编译器设计和实现技术。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编译原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编写简单编译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兴趣,认识到编译原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基本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3.各种编译器设计和实现技术。

4.编译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5.编译原理相关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讨论法:学生针对编译原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编译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的应用价值。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编译器设计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编译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 C-语言编译器设计(scanner和parser)提交文档学生姓名:提交文档学生学号:同组成员名单:无指导教师姓名:金军指导教师评阅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意见:..提交报告时间: 2011年 6 月 17 日1.课程设计目标设计C-Minus编译器分为scanner和parser两个部分。

scanner主要作用是对目标代码进行扫描,列出关键字,变量等内容;parser主要对语法进行分析并生成语法树。

2.分析与设计●实现方法:代码用C语言编译而成。

其中scanner为手工实现,主要采用switch-case结构实现状态转换;parser部分采用递归下降分析方法实现。

●扫描器:C-的词法如下:1、语言的关键字:i f el se i nt return void while2、专用符号:+ - * /< <= > >= == != =; , ( ) [ ] { } /* */3、其他标记是变量(ID)和数字(NUM),通过下列正则表达式定义:ID = letter letter* NUM = di git digi t* letter = a|..|z|A|..|Z digi t = 0|..|94、空格由空白、换行符和制表符组成。

空格通常被忽略,除了它必须分开ID、NUM关键字5. 注释用通常的C语言符号/ * . . . * /围起来。

注释可以放在任何空白出现的位置(即注释不能放在标记内)上,且可以超过一行。

注释不能嵌套其DFA图如下:分析器:以下为C-的语法规则BNF:代码设计说明:程序结构:本程序共有8个文件,分别为main.c ,globals.h , scan.h ,scan.c , util.h ,util.c ,parse.h ,parse.c。

其中main.c是主函数,实现打开文件等main函数的操作;globals.h里主要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功能;util.c和util.h提供了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以及构造分析树的相关函数;scan.c和scan.h主要对目标程序进行扫描和词法分析;parse.c和parse.h主要实现语法分析。

系统结构图如下:3.程序代码实现#include "globals.h"//#define NO_PARSE FALSE#include "util.h"//#if NO_PARSE#include "scan.h"//#else#include "parse.h"//#endif/* allocate global variables */int lineno = 0;FILE * source;FILE * listing;FILE * code;/* allocate and set tracing flags */int EchoSource = TRUE;int TraceScan = TRUE;int TraceParse = TRUE;int Error = FALSE;main( int argc, char * argv[] ){ TreeNode * syntaxTree;char pgm[120];printf("请输入文件名(本文件夹下的文件,如a.txt b.txt):");scanf("%s",pgm);source=fopen(pgm,"r");if (source==NULL){ fprintf(stderr,"File %s not found\n",pgm);exit(1);}listing = stdout;fprintf(listing,"\nCMINUS COMPILATION: %s\n",pgm); syntaxTree = parse();if (TraceParse) {fprintf(listing,"\nSyntax tree:\n");printTree(syntaxTree);}fclose(source);return 0;}#ifndef _GLOBALS_H_#define _GLOBALS_H_#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cty pe.h>#include <string.h>#ifndef FALSE#define FALSE 0#endif#ifndef TRUE#define TRUE 1#endif/* MAXRESERVED = the number of reserved words */ #define MAXRESERVED 6typedef enum/* book-keeping tokens */{ENDFILE,ERROR,/* reserved words */IF,ELSE,RETURN,WHILE,/* multicharacter tokens */ID,NUM,/* ty pe*/INT,VOID,/* special symbols + - * / < <= > >= == != = ; , ( ) [ ] { } */PLUS,MINUS,TIMES,OVER,LT,LTEQ,GT,GTEQ,EQ,NOEQ,ASSIGN,SEMI,COMMA,LP AREN,RPAREN,LBRA,RBRA,LBRACE,RBRACE} TokenType;extern FILE* source;extern FILE* listing;extern FILE* code;extern int lineno;typedef enum {StmtK,ExpK,DecK,Param K} NodeKind;typedef enum {CompoundK,SelectionK,IterationK,Return K,ExpressionK} StmtKind; typedef enum {OpK,ConstK,IdK,AssignK,CallK} ExpKind;typedef enum {V ar,Array,Null} ParamKind;typedef enum {Array K,V arK,Fun K} DecKind; //declaration kind treen ode ;#define MAXCHILDREN 3//定义树的结点结构,树是左孩子右兄弟结构。

typedef struct treeNode{ struct treeNode * child[MAXCHILDREN];struct treeNode * sibling;int lineno;NodeKind nodekind;union { StmtKind stmt; ExpKind exp; DecKind dec;ParamKind param;} kind;union { TokenType op;int val;char * ty pe;char * name; } attr;} TreeNode;extern int EchoSource;extern int TraceScan;extern int TraceParse;extern int Error;#endif#include "globals.h"#include "util.h"#include "scan.h"/* states in scanner DFA *//* comments */typedef enum{ START,INASSIGN,INCOMMENT,INOVER,INNUM,INID,INLT,INGT,INNOEQ,DONE } StateType;/* lexeme of identifier or reserved word */char token String[MAXTOKENLEN+1];/* BUFLEN = length of the input buffer forsource code lines */#define BUFLEN 256static char lineBuf[BUFLEN]; /* holds the current line */static int linepos = 0; /* current position in LineBuf */static int bufsize = 0; /* current size of buffer string */static int EOF_flag = FALSE; /* corrects ungetNextChar behavior on EOF *//* getNextChar fetches the next n on-blank characterfrom lineBuf, reading in a new line if lineBuf isexhausted */static int getNextChar(void){ if (!(linepos < bufsize)){ lineno++;if (fgets(lineBuf,BUFLEN-1,source)){ if (EchoSource)fprintf(listing,"%4d: %s",lineno,lineBuf);bufsize = (int)strlen(lineBuf);linepos = 0;return lineBuf[linepos++];}else{ EOF_flag = TRUE;return EOF;}}else return lineBuf[linepos++];}static v oid ungetNextChar(void){ if (!EOF_flag) linepos--;}static struct{ char* str;TokenType tok;} reservedW ords[MAXRESERVED]={{"if",IF},{"else",ELSE},{"while",WHILE},{"return",RETURN},{"int",INT},{"void",VOID} };static TokenType reservedLooku p (char * s){ int i;for (i=0;i<MAXRESERVED;i++)if (!strcmp(s,reservedWords[i].str))return reserv edWords[i].tok;return ID;}TokenType g etToken(void){int token StringIndex = 0;TokenType currentT oken;StateType state = START;int save;while (state != DONE){int c = getNextChar();save = TRUE;switch (state){case START:if (isdigit(c))state = INNUM;else if (isalpha(c))state = INID;else if (c == '=')state = INASSIGN;else if ((c == ' ') || (c == '\t') || (c == '\n'))save = FALSE;else if (c == '<')state = INLT;else if (c == '>')state = INGT;else if (c == '!')state = INNOEQ;else if (c == '/')state = INOVER;else{ state = DONE;switch (c){ case EOF:save = FALSE;currentToken = ENDFILE;break;case '+':currentToken = PLUS;break;case '-':currentToken = MINUS;break;case '*':currentToken = TIMES;break;case '(':currentToken = LPAREN;break;case ')':currentToken = RPAREN;break;case '[':currentToken = LBRA;break;case ']':currentToken = RBRA;break;case '{':currentToken = LBRACE;break;case '}':currentToken = RBRACE;break;case ';':currentToken = SEMI;break;case ',':currentToken = COMMA;break;default:currentToken = ERROR;break;}}break;case INCOMMENT:save = FALSE;if (c == EOF){ state = DONE;currentToken = ENDFILE;}else if ((c == '*') && (getNextChar( ) =='/')) { sav e = FALSE;state = START;}break;case INOVER:if (c == '*'){save = FALSE;tokenStringIndex --;state = INCOMMENT;}else{state = DONE;currentToken = OVER;ungetNextCh ar();}break;case INASSIGN:state = DONE;if (c == '=')currentToken = EQ;else{currentToken = ASSIGN;ungetNextChar();save = FALSE;}break;case INNUM:if (!isdigit(c)){ungetNextChar();save = FALSE;state = DONE;currentToken = NUM;}break;case INID:if (!isalpha(c)){ungetNextChar();save = FALSE;state = DONE;currentToken = ID;}break;case INLT:state = DONE;if (c == '=')currentToken = LTEQ;else {currentToken = LT;ungetNextCh ar();save = FALSE;}break;case INGT:state = DONE;if (c == '=')currentToken = GTEQ;else {currentToken = GT;ungetNextCh ar();save = FALSE;}break;case INNOEQ:state = DONE;if (c == '=')currentToken = NOEQ;else{ungetNextCh ar();save = FALSE;currentToken = ERROR;}break;case DONE:default:fprintf(listing,"Scanner Bug: state= %d\n",state);state = DONE;currentT oken = ERROR;break;}if ((save) && (token StringIndex <= MAXTOKENLEN))token String[token StringIndex++] = (char) c;if (state == DONE){ token String[tokenStringIndex] = '\0';if (currentToken == ID)currentT oken = reservedLooku p(tokenString);}}if (TraceScan) {fprintf(listing,"\t%d: ",lineno);printToken(currentT oken,tokenString);}return currentToken;}#ifndef _SCAN_H_#define _SCAN_H_/* MAXTOKENLEN is the maximum size of a token */#define MAXTOKENLEN 40/* token String array stores the lexeme of each token */extern char token String[MAXTOKENLEN+1];/* function getToken returns the* next token in source file*/TokenType g etToken(void);TokenType g etNextToken(void);#endifvoid sort ( int a[], int low, int high ) { int i; int k;i = low;while (i < high-1){ int t;k = minloc (a,i,high);t =a[k];a[k] = a[i];a[i] = t;i = i + 1;}}void main (void){ int i;i = 0;while (i < 10){ x[i] = input;i = i + 1;}sort (x,0,10);i = 0;while (i < 10){ output(x[i]);i = i + 1;}}#include "globals.h"#include "util.h"/* Procedure printToken prints a token* and its lexeme to the listing file*///输出一个识别出来的关键字void printToken( TokenType token, const char* tokenString ) { switch (token){ case IF:case ELSE:case WHILE:case RETURN:case INT:case VOID:fprintf(listing,"reserved word: %s\n",tokenString);break;case PLUS: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MINUS: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TIMES: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OVER: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LT: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LTEQ: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GT: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GTEQ: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EQ: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NOEQ: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ASSIGN: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SEMI: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COMMA: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LPAREN: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RPAREN: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LBRA: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RBRA: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LBRACE: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RBRACE: fprintf(listing,"}\n"); break;case ENDFILE: fprintf(listing,"EOF\n"); break;case NUM:fprintf(listing,"NUM, val= %s\n",tokenString);break;case ID:fprintf(listing,"ID, name= %s\n",tokenString);break;case ERROR://报错处理fprintf(listing,"ERROR: %s\n",tokenString);break;default: /* should never happen */fprintf(listing,"Unknown token: %d\n",token);}}//新建一个stmtNode结点,与第三个实验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这里的参数是识别出来的tokenTreeNode * newStmtNode(StmtKind kind){ TreeNode * t = (TreeNode *) malloc(sizeof(TreeNode));int i;if (t==NULL)fprintf(listing,"Out of memory error at line %d\n",lineno); else {for (i=0;i<MAXCHILDREN;i++) t->child[i] = NULL;t->sibling = NULL;t->nodekind = StmtK;t->kind.stmt = kind;t->lineno = lineno;}return t;}TreeNode * newExpNode(ExpKind kind){ TreeNode * t = (TreeNode *) malloc(sizeof(TreeNode));int i;if (t==NULL)fprintf(listing,"Out of memory error at line %d\n",lineno); else {for (i=0;i<MAXCHILDREN;i++) t->child[i] = NULL;t->sibling = NULL;t->nodekind = ExpK;t->kind.exp = kind;t->lineno = lineno;}return t;}TreeNode * newParamNode(ParamKind kind){TreeNode * t = (TreeNode *) malloc(sizeof(TreeNode));int i;if (t == NULL)fprintf(listing,"Out of memory error at line %d\n",lineno); else{for (i = 0; i<MAXCHILDREN;i++) t->child[i] = NULL;t->sibling = NULL;t->nodekind = ParamK;t->kind.param = kind;t->lineno = lineno;}return t;}TreeNode * newDecNode(){TreeNode * t = (TreeNode *) malloc(sizeof(TreeNode));int i;if (t == NULL)fprintf(listing,"Out of memory error at line %d\n",lineno);else{for (i=0;i<MAXCHILDREN;i++) t->child[i] = NULL;t->sibling = NULL;t->nodekind = DecK;t->lineno = lineno;}return t;}char * copyString(char * s){ int n;char * t;if (s==NULL) return NULL;n = (int)strlen(s)+1;t = (char *)malloc(n);if (t==NULL)fprintf(listing,"Out of memory error at line %d\n",lineno);else strcpy(t,s);return t;}static indentno = 0;#define INDENT indentno+=2#define UNINDENT indentno-=2//输出每行前面的空格static void printSpaces(void){ int i;for (i=0;i<indentno;i++)fprintf(listing," ");}//输出整个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