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下面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方面看,一些特殊家庭,如离异或者单亲家庭,导致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再加上家长对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的排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和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
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不健康信息泛滥,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曾经教过的一位男学生,入学时成绩优秀,入学后成绩一直下降,我找他谈话,他保证要好好学习,我对他的决心表示了肯定并给予鼓励。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表现非常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有疑问及时向老师请教。然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却发现他的状态开始发生变化。精神不振,每天闷闷不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成绩明显下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问题是出在他的父亲身上!在跟他的交谈中,他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家里我跟我妈最好,我爸跟我没话说。在我的记忆中,他很少表扬我,都是批评,我就是想不明白他怎么跟我就没话说,有时候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他亲生的。”在之后的谈话中他又跟我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其实我特别想让我爸肯定我,我记得他就鼓励过我一次,那就是在考高中的时候,我考上了重点高中,并且在班级中排第一。那次爸爸挺高兴,连说好好,这都是听亲戚说的,我也没有亲耳听到。现在我学习不好了,心里觉得挺给他丢人的”。听了这样一番话以后,我找到了他心理问题根源是来自于家庭,是他与父亲关系紧张所引起的。而这种紧张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维持了几年之久,这种紧张导致了他心里的压抑。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一种压抑低落的情绪持续时间较短,是可以慢慢调整消除的,而如果这种压抑低落的心理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那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疾病,严重的甚至形成精神病症。对于他来说,长时间的压抑已经对他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是导致他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尤其重要。首先,应该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就拿刚才的案例来讲,我主动联系了他的家长,把家长请到学校来,非常诚恳地告诉他们孩子心理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与他们交换了意见。我们相互商量,找到了一些缓解的办法,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经过共同努力,孩子的精神状态好转了很多。
其次,架起爱的桥梁,使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的信任与温暖。老师的关爱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当我们发现某些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时,不要正面点破,而是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谈心,在交谈的过程,让他们觉得我们就象他们的朋友一样,只有这样才听到他们心中许多的心里话。针对他们心里的困惑和压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开解,帮他们找到正确的调节方法,针对他们学习成绩的下降,要及时帮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课堂上给他们更多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的语言或者肯定的微笑,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
第三,让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感受美好生活。心理上的压抑和郁闷,以及敏感的同学关系,让他们与同学们的接触减少,感觉到很孤独,因此,同学之间的关心对他们来讲是一剂良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组织心理互助小组,让同学帮助同学。同时在班会课期间,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到前面表演节目,参与班级集体活动,让他们感觉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只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如果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因此,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