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家人,弘扬家庭亲情。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解读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2.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4. 课堂展示:(1)邀请各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2)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

五、教学资源1. 端午节相关视频资料。

2. 课文文本及其注释。

3. 学生作业样本。

4. 教学评价表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端午节氛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节日的现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化意义等。

(2)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日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端午日》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句子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3)对端午日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端午日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端午日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端午日经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日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搜集有关端午日的资料,了解各地端午日的习俗。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端午日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作品语言。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与传承。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端午日》2.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作品语言。

(3)理解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与传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习俗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基本知识。

(2)简介《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分享所找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点评并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品味等方面进行分析。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与传承。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后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端午日》文本。

2. 视频资源:端午节习俗视频。

3. 网络资源: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

4.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端午日》教学设计精品4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精品4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课前准备: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

(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

)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

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

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

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

(出示“沈从文档案”。

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二、让我先去看一看湘西民俗风情游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

(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

(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

)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及相关文化背景;(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介绍端午日的来源和习俗;(2)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重点:(1)端午日的文化背景和习俗;(2)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端午日的来源和习俗;(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2)要求学生标记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每组选取一个写作技巧进行展示和讲解;四、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端午日的短文;2. 选择一个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于端午日的了解和习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程度;3. 课后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端午日的了解和传承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端午日》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端午日的文化背景、习俗及相关故事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日的民俗活动视频,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端午日的氛围。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端午日》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培养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端午日》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端午佳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3.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端午节的寓意、人物命运的暗示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端午日》原文。

5.2 参考资料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传说、习俗介绍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准备分享端午节的故事或习俗。

6.2 课中活动1. 引导学生分享端午节的故事或习俗。

2. 教师通过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小组汇报: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6.3 课后活动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边城》、《长河》等,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1.2 教学内容:介绍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和意义分享端午节的各地习俗和活动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了解端午节,并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认知。

1.3.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1.3.3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经历。

1.3.4 观看视频或图片:播放有关端午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文学欣赏2.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端午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内容:分析《端午日》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3 教学步骤:2.3.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端午日》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3.2 教师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2.3.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理解。

2.3.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端午节相关诗歌或短文,培养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端午节的文化魅力3.2 教学内容:探索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参与制作端午节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3.3 教学步骤:3.3.1 教师讲解:介绍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如粽子、艾叶等。

3.3.2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制作粽子或艾叶等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的实践活动。

3.3.3 分享体验: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3.3.4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感受和理解4.2 教学内容:利用艺术形式创作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4.3 教学步骤:4.3.1 教师启发:提供端午节相关的艺术创作素材和灵感,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1.1.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1.1.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

1.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端午日》2.2 教学重点: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2.3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起源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讲解:详细讲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端午日的认识和体验。

3.4 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展示、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对端午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端午日》相关文本。

5.2 网络资源:端午日相关图片、视频、资讯等。

5.3 实物资源:端午日相关物品,如粽子、香囊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活动一:端午节知识抢答目的: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兴趣,检验对端午节的了解。

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答对者获得小奖品。

过程:教师准备与端午节相关的问题,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获得一定的分数,评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6.2 活动二:包粽子比赛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方法:分组进行,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粽叶、糯米、馅料等材料,看哪组包出的粽子数量多且质量好。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 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3.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4.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3)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 教学难点:(1)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的深入理解;(2)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运用;(3)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端午日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让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2)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深入了解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2.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情况;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情况。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2)掌握屈原的故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分析并欣赏《端午日》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端午日》的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与端午日的关联;(3)结合现代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2)屈原的故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端午日》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屈原的故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分析并欣赏《端午日》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屈原的故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采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端午日》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讨,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端午日的来源、习俗、文化意义,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日》这首诗的译文和解析;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端午日与屈原的关系,引出屈原的故事。

2. 学习屈原的故事(1)教师详细讲解屈原的故事,突出其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形象;(2)学生听讲并及时记录关键信息。

3. 探讨端午日与屈原的关联(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端午日与屈原的故事之间的联系;(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欣赏《端午日》这首诗(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端午日》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2)学生主动朗读诗歌,感受其艺术魅力。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导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写给《端午日》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出示。

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

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

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

(3处)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四、谈感受最深的场面(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2)掌握端午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端午日》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端午日的文化内涵;(3)学会搜集、整理、运用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端午日》的阅读与理解;2. 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介绍;3. 相关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搜集与分享;4. 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端午日》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掌握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教学难点:(1)解读《端午日》文本中的深层含义;(2)探讨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端午日》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 文本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端午日》文本中的深层含义;(2)学生合作探讨,总结端午日的文化内涵;(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相关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1)学生分组搜集、整理相关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2)各组分享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编写一篇关于端午日的短文;2. 搜集更多关于端午日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3. 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了解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日》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化意义等。

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表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面对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课文《端午日》2.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2.3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深入分析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引出对本课文的期待和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笔记形式,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情感变化以及故事背后的意义。

3.4 课文讲解与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表演等。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端午日》的读后感、分析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形象等。

5.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5.3 课堂讨论在下一堂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2019-04-17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
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

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

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

(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

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

(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

(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

(课件显示关键词)
(2)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

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
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

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