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地名
![陕西地名](https://img.taocdn.com/s3/m/126657380912a2161479290d.png)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149c4d69b84ae45c3b358c97.png)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
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
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
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
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
隋时又因宫名县。
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
即今乾县的来历。
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
豳为山名。
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
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扶风:汉置美阳县,属右扶风。
“扶风”为官名,意为辅助京师,推行风化。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扶风县,以汉朝的官名作了县名。
★凤翔:先秦时为秦都。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各地地名](https://img.taocdn.com/s3/m/2691ec030740be1e650e9a97.png)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中国各省简称由来
![中国各省简称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a4ec3ad06f1aff00bfd51e0c.png)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名的来历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 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国。
周至县传说典故
![周至县传说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2ce842a647d27284b73514d.png)
周至县传说典故:周至县名称的由来【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2010-3-3 17:58:21 编辑:千秋点击: 444 次周至在尧舜代时,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
”如今更名“周至”,简则简矣,而其“山环水复”之义顿失,岂非大谬不然?解读“盩厔”○毛敏毅查新华字典,“盩厔”为专用县名,在陕西省,即今“周至县”。
《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种说法对“盩厔”的意思是一种曲解。
疑当时作者没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实证据而以此地山好水好,来解读“盩厔”二字。
今天为了探索“周至”历史源流,还“周至”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又把“盩厔”请出来同大家见面。
一、盩字出现在典籍史书中的记载《旅鼎》青铜器载:公在“盩”这个地方的军营赐给旅十串贝,旅用来作父亲的祭器。
《害夫簋》有铭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样。
纵说周至县名——有关“盩厔”的来历的考证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
“盩厔”二字十分古老,历史与文化含义也十分厚重,只是远隔时日被历史完全淡出,由此而发生的误解与歧说都在情理之中。
要说清“盩厔”来历,还得从早周、西周的相关史料和近代以来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说起,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扰,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从豳地,今彬县、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
周原以渭河一衣带水,分北原与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边都是他的领地。
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实力实施灭商大业。
《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
古公经营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挂一漏万,有这几件: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
陕西礼泉县
![陕西礼泉县](https://img.taocdn.com/s3/m/06e8b7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4.png)
陕西礼泉县陕西礼泉县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属于咸阳市管辖。
礼泉县地处秦巴山脉的中段,地势北高南低,属于黄土高原地貌。
礼泉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被誉为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县之一。
礼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这里是秦国的一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泉县成为秦国的郡县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礼泉县定为郡县,成为秦朝治理陕西地区的重要据点。
礼泉县的名字来源于当时所建的礼泉宫,这也是当地的一处重要遗址。
礼泉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繁荣之地,这里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史记》的作者,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
司马迁出生在礼泉县,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当地的一位官员。
司马迁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被人们所赞赏,他的作品《史记》成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除了司马迁之外,礼泉县还出产了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化人物。
这里有古代文学家和诗人杨衡、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等等。
这些文化名人的出现使礼泉县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文化底蕴丰富外,礼泉县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里地势起伏,山川交错,景色变化多样。
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就是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这是一个集山水风光、古迹文物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可以欣赏到秀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此外,礼泉县还有一些其他的旅游景点,如礼泉宫、司马迁纪念馆等。
这些景点都是礼泉县独特的文化符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到礼泉县,欣赏这里的风景和探索这里的文化。
礼泉县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县之一,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里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地方,它蕴藏着无数的宝藏,等待着探索者去发现。
只有亲自去感受礼泉县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里的美好和价值。
各省名称来历
![各省名称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7db9f41552d380eb62946dde.png)
北京市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传说叫燕都,最早叫蓟,西汉时叫广阳,后曾称幽州.辽时称为南京,后改为燕京,元代统一全国后,命名为大都.明代初废大都,改称北平,明永乐时改北平为北京,以后并出现过顺天府,京师,京兆等名称.以后年代,曾先后出现过北平特别市和北平市的名称.解放后,改北平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津市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出现"天津卫"名称.因明代永乐帝朱棣在此出兵渡河南下,取得天下后,为了颂扬自己"圣迹"命名为"天津",是"天子渡口"的意思.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称河北.唐代时,在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清代称直隶省,1928年改河北省.省境于<禹贡>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元代建都今北京市,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省境内春秋时为晋地,故简称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地处辽河流域,自战国至明代,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用"辽"字作为政区名.1928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简称辽.吉林省清初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之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为吉林将军驻地.清末光绪时(1907年)将吉林将军驻地建为吉林省.简称吉.黑龙江省黑龙江名称最早于<辽史>,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初(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清末光绪时(1907年)建为黑龙江省.简称黑.上海市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最早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宋代时上海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小镇,小镇名上海.鸦片战争后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28年设市,简称沪.相传境内的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因得名.上海西部地区是战国时代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为此,又曾称"申".江苏省以江宁和府苏州府的首字为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为江南右布政司为江苏布政司,江苏之名始此.简称苏.浙江省因钱塘江流盘回曲折得名.明初建为浙江省.简称浙.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为名.清顺治初改为设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始此。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f901de87d0d233d4b14e69a1.png)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这次真长知识了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大国,其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让我们见识它的博大精深,那么你是不是知道中国各省名字背后的由来呢?你又是否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省份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呢?今天笔者就带你了解中国34省名字的由来!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https://img.taocdn.com/s3/m/8d7f00fc26fff705cc170a8f.png)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
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
![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cfb1b7e3aeaad1f346933f6a.png)
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中国各省会简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会简称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de5a653c3968011ca300917c.png)
中国各省会简称的由来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
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以及常见节日(2)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以及常见节日(2)](https://img.taocdn.com/s3/m/f7633de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78.png)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陕西各地县城名字的来历
![陕西各地县城名字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d27f821c79563c1ec5da71df.png)
户 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安 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其二,安康盛产丹漆。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西 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
江南岸,故叫汉阴。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岐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县城在嘴头镇。
黄龙县: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
【科普】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
![【科普】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fe18a011a300a6c30c229f7b.png)
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34个省级行政区名字由来
![34个省级行政区名字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07c26151804d2b160b4ec0fc.png)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来由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中国各省会简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会简称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91862bd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6.png)
中国各省会简称的由来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
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于右任为陕西宁羌改县名
![于右任为陕西宁羌改县名](https://img.taocdn.com/s3/m/d7c5e980fd0a79563c1e7244.png)
龙源期刊网 于右任为陕西宁羌改县名作者:秦晋来源:《钟山风雨》2018年第01期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北依秦岭,南枕巴山,襟陇带蜀,为汉江的发源地和古蜀道必经之地,素有“蜀道明珠”之美誉。
宁强县过去叫宁羌县,新县名还是民国大家于右任先生给改的,寓意为“安宁强固”。
据考证,于右任除了为一些饭庄题写过店名,给地方改名题词,还是唯一一次。
宁强文化最炫目的色彩,当数羌族文化。
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以“羌”命名的州、县,惟有宁羌。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陕南羌民田九成起事,据川陕险要,声势颇盛。
明廷遣武定侯郭英、长信侯耿炳文分两路进剿,田九成兵败宁羌马面山被擒。
后朝廷命指挥姜观在羊鹿坪筑城建署,并将置于徽州(今甘肃省徽县)的宁羌卫迁于此;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宁羌州,且州卫并存;清代废卫存州,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名宁羌县。
1941年秋,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从陪都重庆经川陕公路回西安。
路过宁羌县城,下榻中央银行,留宿一夜。
作为美食家,于右任非常喜欢品尝各地的平民化菜肴。
他对宁羌特色小吃麻辣鸡、核桃馍赞不绝口。
说麻辣鸡麻得够味,核桃馍酥香可口。
临走还让秘书买了几封核桃馍,说拿给家人品尝。
于右任酒酣之余,还饶有兴趣地向当地文化人询问宁羌县名的来历,认为这个县名有歧视少数民族之意,需改。
他略加思索,便索要笔墨,挥笔题写“安宁强固”四字匾额,写毕欣然说道:“此可作为新县名的解释。
”于右任随后又赋诗一首,题为《宁羌道中》:“大散关前雪已深,五丁关下雁来频。
清风峡接明月峡,山似英雄水美人。
”当时宁羌县文化名流黎琴南先生與于右任交好,抓住机会专门为宁强县图书馆向于右任索要墨宝。
于右任那晚非常开心,又挥毫泼墨,将明朝谋略家、文学家刘基的七言绝句书写,题为《赠宁羌图书馆》:“东海鲸鲵倒百川,西江波浪阻征舡。
谁能散发空山里,学取希夷石上眠。
”并特意说明古诗今用,“东海鲸鲵”指日本,西江泛指祖国江河。
于右任离开之后,宁羌县政府专文呈报,请求将“宁羌”改名“宁强”,得以批复同意。
陕西传说故事
![陕西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ced8fdbd64783e08122b45.png)
陕西传说故事丹凤县位于秦岭东南麓,秦时境内设商县,隋改名商洛县,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降为商洛镇,并入上洛县。
1949年6月1日,划出商县、商南县部分地区建立丹凤县,因县城位于丹江之滨,凤寇山下而得名。
出丹凤县城东15公里处有个地名叫桃花铺,过去叫“陶家铺”,说起来,还有段传说哩。
相传,郑子明跟随赵匡胤自清油河贩油运往长安,途经武关天险时,将一篓油倒到山下油篓沟,弄得没情没绪,且又烈日当头,饥渴难耐。
当他们寸步难行之时,望见前面一片瓜园,熟透的大西瓜滚了一地,老郑也不打问,拣起一个砸开就吞。
他一口瓜还未咽下,一个弹子飞来,将头打了个大青包。
他还未醒过神,一位柳眉倒竖、杏眼圆睁的姑娘已来到面前,口口声声骂他“偷瓜贼”,双方便打了起来。
原来,这姑娘是女中豪杰陶三春。
当他爹陶宏赶来与赵匡胤搭上话时,双方才歇手言好。
真是不打不成交,得知他们是揭竿起义的好汉,老人竟将三春嫁给了郑子明。
迄今,丹凤每年春节耍故事,都要演出一场“打瓜园”以怀念英雄。
这儿原叫陶家铺。
后人为纪念女豪杰陶三春而广植桃树,并取其谐音改称桃花铺。
陕西丹凤县桃花铺,素以盛产仙桃、核桃、西瓜、樱桃、沙果等瓜果闻名遐迩。
其后因河床升高,水位下降,其西瓜产地已转移到白宽坪梁那边丹江之湄的宝仓村。
而核桃产地东移武关,全国16省市曾在此召开核桃现场会。
秦始皇十分迷信神仙方术,曾多次派遣方士到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当然毫无结果。
于是乃退而求其次,在园林里面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的形象以满足他接近神仙的愿望,这就是“兰池宫”。
秦始皇引水为池,就近建筑兰池宫。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一项法令,让老百姓自己呈报土地的实际亩数。
这是废除领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确定土地个人私有制的一件大事。
那一年,秦始皇还给每一里二十五家为一里六石米、两只羊。
这样一来,大小地主和有土地的农民都得到了好处,可是从前六国的贵族更加气愤了。
他们总想趁着秦始皇出游的时候,行刺他,他们好恢复旧日的国家。
周至县传说典故
![周至县传说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3de1bc93169a4517623a366.png)
周至县传说典故:周至县名称的由来【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2010-3-3 17:58:21 编辑:千秋点击: 444 次周至在尧舜代时,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
”如今更名“周至”,简则简矣,而其“山环水复”之义顿失,岂非大谬不然?解读“盩厔”○毛敏毅查新华字典,“盩厔”为专用县名,在陕西省,即今“周至县”。
《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种说法对“盩厔”的意思是一种曲解。
疑当时作者没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实证据而以此地山好水好,来解读“盩厔”二字。
今天为了探索“周至”历史源流,还“周至”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又把“盩厔”请出来同大家见面。
一、盩字出现在典籍史书中的记载《旅鼎》青铜器载:公在“盩”这个地方的军营赐给旅十串贝,旅用来作父亲的祭器。
《害夫簋》有铭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样。
纵说周至县名——有关“盩厔”的来历的考证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
“盩厔”二字十分古老,历史与文化含义也十分厚重,只是远隔时日被历史完全淡出,由此而发生的误解与歧说都在情理之中。
要说清“盩厔”来历,还得从早周、西周的相关史料和近代以来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说起,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扰,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从豳地,今彬县、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
周原以渭河一衣带水,分北原与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边都是他的领地。
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实力实施灭商大业。
《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
古公经营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挂一漏万,有这几件: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县名的来历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
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
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岐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岐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岐山县。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
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
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设安塞县。
兴平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设兴平军,后改兴平县,再未变过。
乾县,秦时为好峙县,因唐高宗的坟墓乾陵在县境内,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峙、礼泉置奉天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升为乾州,因乾州在长安西北,八卦中为乾卦方向,故叫乾县。
公元1913年降州为乾县。
永寿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8年)设广寿县,因广寿原得名。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永寿县。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淳化县,秦朝为云阳县,县北有甘泉宫是秦、汉时著名的离宫,秦始皇筑直道就是由甘泉宫向北沿子午岭直到九原(包头),宋朝淳化四年(公元994年)在梨园镇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三原县,因县境内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公元352年)设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设三原县沿袭至今。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
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韩城县,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
大荔县,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临晋县,西晋武帝改名大荔县,以后历代在此地建武乡县、冯翊县、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复大荔县。
华县,西周时郑桓公封地,筑有郑邑,秦设郑县,城南有小华山,城东有华山,北魏设华山郡,唐至清代沿用华州,1913年设立华县。
华阴县,县城在华山北面,所以,叫华阴县。
春秋时在这里设阴晋县,秦称宁秦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改为华阴县。
潼关县,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过关城旁,所以称潼关。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立潼关县。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设潼关卫,1913年改为潼关县。
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南郑县,县名由郑国演变而来。
郑国是西周时期关中诸侯国,故地在华县,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郑国一部分东迁河南新郑,一部分南迁汉水上游,为了纪念郑国,在郑国南边称南郑。
秦设南郑县,解放后,将南郑县迁至辅镇,后又迁到周家坪。
城固县,秦汉时就有城固县,张骞故乡,三国时期,蜀国称乐城,南北朝又改为城固县。
取“始城而冀其北固”之说,所以叫城固。
洋县,北魏设洋州,其地址在今西乡境内,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把洋州迁到兴通县即今洋县地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洋县。
佛坪县,清嘉靖年间在袁家庄设洋县丞(副县级)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洋县、周至划出部分地方设佛坪厅,当地有佛爷坪,叫佛坪。
1913年改佛坪县,1926年县城由周至厚珍子迁到今天的袁家庄。
西乡县,三国时期张飞封地,张飞封西乡侯,后改为南乡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恢复为西乡县,含西乡、镇巴两县地方,西乡与夔州(奉节)的东乡相对而称名的。
镇巴县,班超封地,定远侯,清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802年)设定远厅。
1913年改定远县,1914年改镇巴县,取“镇守巴山”之说。
留坝县,张良封地。
张良封留侯。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设留坝厅1913年改为留坝县。
略阳县,县城建在象山之南,山南为阳,险要为略,南宋开喜三年(公元1207年)设略阳县。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绥德城。
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镇坪县,原属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坪县。
岚皋县,原为砖坪营,1913年改为砖坪县,后改岚皋县。
因为,砖坪在岚河之滨,水泽之旁,故称岚皋县。
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紫阳堡。
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646年)移江西。
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
石泉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设石泉县。
因境内有石泉而得名。
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
1913年改为宁陕县,1936年县城迁到关口。
商县,秦商鞅封地。
春秋为上雒邑,汉代设上雒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改为商州,明代改为商县。
商本山名,故以县名。
山阳县,晋朝设半阳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为山阳县。
镇安县,唐嗣圣十三年(公元696年)设安业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更名乾元县,五代更名乾佑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更名镇安县。
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
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1914年改为柞水县。
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
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
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
耀县,县境内有宝鉴山,遇丰年山中光耀明如镜而得名。
唐天佑三年(公元904年)设州,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州立县。
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
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
唐朝为美原先,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
宜君县,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在今耀县沮水河设宜君护军,因沮河水原名宜君水而得名。
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宜君县。
后县城三次迁徙到今址。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
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
取“底定边疆”之意。
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
横山县,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1913年改为横山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