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赏析]苏轼《浣溪沙·渔父》赏析

合集下载

【精】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精】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精】浣溪沙原文及赏析【精】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原文:浣溪沙·春情宋代:苏轼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译文: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

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注释:道字娇讹(é)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huán)倾。

“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

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yīng)。

困人天气近清明。

趁燕:追上飞燕。

这句写荡秋千。

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

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赏析: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

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

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

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

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这首词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表现了他在被贬的过程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的全文注释和赏析。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译文: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浣溪沙》苏轼简析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

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

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渔父》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当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翻译、赏析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渔父》翻译赏析,欢迎阅读!《渔父》翻译赏析 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开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

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

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

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渔父》翻译赏析 2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阙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阙阙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苏轼〔北宋〕原文: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

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

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谢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妙愿望。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其一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

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珠宝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身居异地,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看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举,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惋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款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渔父》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渔父》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浣溪沙·渔父》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浣溪沙·渔父》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浣溪沙·渔父》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初二语文: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初二语文: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初二语文: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初二语文: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诗词原文】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译文二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诗词赏析】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原文、赏析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原文、赏析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渔父》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浣溪沙》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苏轼浣溪沙诗词及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词及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词及赏析苏轼浣溪沙诗词及赏析浣溪沙苏轼北宋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泗州,今安徽泗县。

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

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⑤蒿笋,莴苣笋。

⑥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赏析】: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

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野人:农夫。

作品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作品赏析: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在学习当中,学会赏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赏析是什么意思,到底该怎么写吧。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作鉴赏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词作鉴赏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的古诗文翻译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的古诗文翻译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的古诗文翻译及赏析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的古诗文翻译及赏析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1]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2]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3]缲车(sāo骚),抽思之具。

缲,通缫。

[4]牛衣: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5]谩思茶:很想喝茶。

谩,泛,满,一作漫。

【赏析】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苏轼《浣溪沙》解读赏析

苏轼《浣溪沙》解读赏析

原文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前言苏轼是天才的文学家,写诗二千多首,作词三百多首,写文四千多篇。

他是公选的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所写《黄州寒食诗帖》是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自称:“我书易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书无定法,就随便写写,太凡尔赛了!苏轼还是“段子手”,“造梗”无数:“河东狮吼”、“俗不可医”、“蝇头微利”、“胸有成竹”、“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

他是一个绝对的全才!出色的水利专家,疏浚西湖,兴修水利,“苏堤”是西湖永远的风景线;他是仁慈的医生,治病防疫,筹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他是“吃货”们的鼻祖,经苏轼改造过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响誉天下,流传至今,据称现有66道菜受到苏轼的影响……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假如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跟杜甫一起,他太苦了,恐怕太严肃。

可是苏东坡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苏轼的《浣溪沙》,跟随苏东坡旅行“南山”,喝“午盏”,品“春盘”,体会“人间有味是清欢”。

二、鉴赏久贬谪黄州的苏轼,依旧让宋神宗念念不忘,“人材实难,弗忍终弃”,毕竟是个难得的天才,不用实在可惜啊!于是元丰七年(1084)初,被贬整整四年之久的苏轼,安置地从黄州改为汝州,“贬谪”也转为“赋闲”。

处于待用之际的苏轼,开始放飞自我,游山玩水,玩得不亦乐哉!先去筠州(江西高安)造访弟弟苏辙,五月接受佛印之邀,庐山访禅。

在苏轼十二月抵达京都高升为起居舍人(皇帝侍从官)之前,他还在跟朋友刘倩叔泗州南山游玩。

《浣溪沙》这首词,即写于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

记录了他随同朋友泗州刘倩叔,一起游玩南山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游历南山之景,共有三句。

“细雨斜风作晓寒”,点出游玩天气:有雨,有风,还有点寒冷。

简直是不利出行,但这能挡得住“大玩家”苏轼的游兴吗?NO,有雨,但可喜是蒙蒙细雨;有风,胜在偶尔刮一刮,有时甚或刮不到,是谓“斜风”嘛!风与雨交加,也只是加诸身上一点点寒意罢了。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古诗《浣溪沙》原文及鉴赏

古诗《浣溪沙》原文及鉴赏

古诗《浣溪沙》原文及鉴赏古诗《浣溪沙》原文及鉴赏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

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

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

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其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其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其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苏轼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清泉寺,寺庙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被雨水冲洗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飞逝啊!注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

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帮助,亲朋故旧关心,州郡长官礼遇,山川风物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心扉。

这首乐观呼唤青春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娇嫩幼芽。

松林间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啼声。

这一派画意光景,涤去官场恶浊,没有市朝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情趣,春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作鉴赏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词作鉴赏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这首词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表现了他在被贬的过程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的全文注释和赏析。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译文: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浣溪沙》苏轼简析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

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

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苏轼赏析]苏轼《浣溪沙·渔父》赏析
导语:《浣溪沙·渔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上阙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光,下阙写渔父的生活景象。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渔父》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浣溪沙·渔父
宋代: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阙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阙阙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④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⑤庇:遮盖。

⑥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上阙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阙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阙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阙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