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6 老山界 教案(2课时)
部编语文七下《6老山界》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七下《6老山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e8d4c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5d.png)
部编语文七下《6老山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2. 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 体会长征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五、教学方法:默读法批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同学们,小学我们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关于长征的诗《七律•长征》,课件出示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齐读)那时我们就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
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设计意图】借助《七律•长征》引入,激活学生之势储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概括文章内容教师语言:本文记述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学生活动:阅读文章,圈点勾画六要素信息,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2 - 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33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活动:一句话概括事件。
预设: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记叙文六要素信息,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5f09057cd184254b353556.png)
《老山界》第二课时一、走入《老山界》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二、品味鉴赏再读课文,从事件、段落、句子、细节四个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2、品段落,反复吟诵,感知形象。
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理解其内容,并揣摩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我最欣赏第段,理由是:3、品句子,仔细体会,触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质朴自然,如同红军战士纯朴的内心世界;有些则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例:“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毫无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气战胜困难。
“横着心”朴素自然地写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顽强意志。
我喜欢的一个句子是:我喜欢的理由是:4、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
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它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四、拓展延伸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
2、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篇目见后。
课后反思: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回答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
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
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
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
《老山界》教学设计.(两课时)
![《老山界》教学设计.(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d4d7b1e804d2b160b4ec0a2.png)
《老山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老山界》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课文按照顺叙的写作手法,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镇定自若,乐观自信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思路清晰,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全文描写绘声绘色,刻画细致入微,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长征不是很了解(这段中国近代史在八年级下册),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应先查找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者观看中央电视台2001 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长征》,从中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红军给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学生才更容易进入课文意境。
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 体会朴实优美的语言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 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法学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师生共同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跨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
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了解老山界老山界也称猫儿山,号称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主峰海拔2142.5米,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最高峰。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 阅读 6 老山界》教案_3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 阅读 6 老山界》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fdd06c2f6edb6f1afe001f1a.png)
《老山界》教学设计一、课题:《老山界》是人教版部编2011版七年级(下)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二、课时:2三、教材分析:1.本单元的特点及教学价值: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渗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出作品的抒情方式;本单元应开始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和思维导图指导,学会这种阅读方式,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2.本课的教学价值:《老山界》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叙事,线索清晰,详略得当,是叙事散文的典范。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中许多富于抒情气息的描写,生动细腻,读来充满感染力,令人振奋。
本课课后习题的设计极为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采用朗读,批注,思维导图,合作探究法教学,适合我们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四、学情分析:从第一单元开始我们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指导,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阅读方式,并能够合理应用。
学生借助本课,通过朗读批注,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体会到作者是怎样严密、清晰、中心突出地安排叙事,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叙事、描写、抒情是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本文景物描写中朴实优美的语言,体会其中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采用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方法赏析景物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六、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朴实优美的语言和真挚情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87251e4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2.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老山界》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过渡:万里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作者是怎样把红军征服老山界的经过叙述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是怎样把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沉潜文本,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展开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老山界》一文中,有些词语初读奇怪,但却暗含深意;有些词语看似普通,但却意味深长。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在旁边做批注,谈谈你的理解。
2.探究方法(1)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2)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含义,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并在旁边做批注。
(3)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字初读时感觉很奇怪。
通过分析,我发现“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不是说去抢别人的饭。
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顾不得别的了。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设计 (2)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b85bddc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1.png)
《老山界》教学设计说教材:《老山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这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
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教学目标: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体会红军爬山时的艰难,了解“难”的具体内涵。
品味文中生动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红军爬山时的艰难的具体内容。
2、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老山界》,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精神价值都值得讲,而且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讲。
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真正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这正是我讲授此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探究3、圈点批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直接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红军长征中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二、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体会红军爬山时的艰难,了解“难”的具体内涵。
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08e218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1.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军事术语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氛围。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加强词汇积累。
4. 分析课文: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深入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研究课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观和战斗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6 《老山界》 教案
![6 《老山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d31d3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5.png)
《老山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理解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老山界》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作者通过课文所传达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老山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书写练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概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书写练习。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指导和讲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山界的图片和革命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024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6.老山界 第2课时
![2024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6.老山界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c634c7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1.png)
课文细读品味
6.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 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 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课文最后说的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这里 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表现出红军不 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强调了长征胜利的之不 易,引发读者对红军战士更大的敬意。
课文细读品味
3.怎样理解第⑫段中“从山脚向上望……生平没见过的 奇观”的含义?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一直连到天 上,与星光连接,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 说明红军人数之多,队伍之长。
课文细读品味
4.联系语境,赏析第㉒段的内容。 第㉒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
6 老山界
第 二 课 时
课文细读品味
1.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概括介绍老山界。“三十里高”表
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为下文蓄势。
课文细读品味
2.联系语境,品析第⑨段中“生怕”和“显眼”两词的表达效果。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 易被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 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当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 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课文全篇探究
3.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文中写翻山过程中,“我” 一边攀登,一边完成宣传任务。不仅“我”如此,红军 队伍的全体成员也都坚定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这里不 仅有坚强的意志,更展现了高度的自觉。再如“我们还 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 下去”展现了红军的组织纪律性。
归纳总结
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烘托了山谷的寂静。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 表现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半夜山上的 寂静,侧面反映了红军所处环境之恶劣。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 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山上,却能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 欣赏中,忘记了寒冷和危险,这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精 神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d63ff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b.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老山界》。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学生讨论并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三、解读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文学作品(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五、深入理解文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课堂讨论与分享(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七、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课文解析(20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七、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八、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210d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b.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老山界(第2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
【学习方法】阅读法探究法【学习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初步体会了红军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我们通过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继续感受红军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新课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红军翻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的丈夫躲了起来,从“按照习惯"和“躲”可以看出什么?从“按照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2.瑶民大嫂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她看到红军,先是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渐渐了解了红军;当红军战士讲到她的苦难时,她不由“哭”了。
当红军送她粮食,她“欢喜"地接受了。
变化的原因:一是红军的宣传,使她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而不是欺压百姓的军阀;二是红军战士对穷苦百姓的关心和帮助使她感动。
3.本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写瑶民大嫂呢?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播种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从而丰富了课文的中心。
活动二:品味精彩语句体会蕴含情感文章以记叙为主体,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
这些描写包含两方面的意蕴,一方面是写“物”写“事",也就是写山势的险峻和翻山的困难,另一方面写“人”,也就是写出红军的豪迈情怀。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一些描写体会到了红军翻山的困难,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找出精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d650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f.png)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字词抽查: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歇.脚(xiē)惊惶.(huáng)攀.谈(pān)苛.娟杂税(kē)B.峭.壁(qiào)骨碌.(lǜ)咀.嚼(jǔ)酣.然入梦(hān)C.鸣咽.(yān)灌.输(guàn)军阀.(fá)不可捉.摸(zhuō)D.欺侮.(fǔ)道歉.(qiàn)米汤.(tāng)寒气逼.人(bī)2.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的一项是()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C.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1.A(B项,“碌”读“lù”;C项,“咽”读“yè”;D项,“侮”读“wǔ”。
)2.A(A项是描写。
B项是借代;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排比。
)3.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红军究竟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读课文,答问题。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明确: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全体红军动身;傍晚瑶民家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天黑山脚,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夜里,红军露宿山腰;第二天黎明,山顶途中,翻越雷公岩,继续爬山。
⑵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①吃饭难—→忍饥挨饿,继续前行。
第6课《老山界》教案
![第6课《老山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ef0a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途中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党的政教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2.背景链接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3.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才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4.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题《老山界》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能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课前准备教学案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阅读学案,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
设计目标达成反馈
串设计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
雄伟险峻的五岭,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
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
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
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了这段历史的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撰写的回忆录《老山
界》。
聆听,回忆回顾第一课,
激发新课学习
兴趣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先请大家在课文上标上小节号然后仔细阅读课文,
要求做到:①划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有关词句;②按
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别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完成下表。
时间地点事情
第
一
天
下午瑶民家与瑶民攀
谈
天黑山脚下爬山
半夜山腰半夜露宿
第
二
天
黎明以
后
雷公岩翻越雷公
岩
下午两
点
山顶登上山顶
两点以
后
山下下山、征服
老山界
小结:全文写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除首尾两段
外,中间一大部分都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
顺序来写的。
全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本文可说是一篇
非常规范的记叙文,文章共34段:
第1段是事情的起因,交代了红军要翻越老山界。
“三
十里高的瑶山”,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
按要求在书
上做相关批
注,并思考整
理表格
学生按要求完
成表格,
教师巡视,指
出问题,
全班交流,达
成共识。
全文按“决定
翻山——翻
山经过——
翻山后”的时
间顺序和“山
脚——山腰
——山顶—
—山脚”的空
间顺序安排。
难。
第2-33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34段是事情的结局,呼应开头,小结全文。
三、感知困难,领会精神
刚才,我们具体感知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
程,作者在文章最后说,“老山界是我们在长征中所
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
写翻山之难的?面对这些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
度?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请大家再次研
读课文,针对这3个问题,在课文中划出关键信息,
然后展开小组讨论,仿照示例,完成下面表格。
翻山之难描述对待红军精神
走路难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的坚强意
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
精神
睡觉难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
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
继续前进
按要求在书
上做相关批
注,并思考整
理表格
学生按要求完
成表格,
教师巡视,指
出问题,
全班交流,达
成共识。
处境难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四、课后作业1、文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课后习题二、三、
四自行体会,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书上。
2、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一段
课后思考完
成
下堂课交流反
馈
课题《老山界》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朴实生动而又凝练细腻的语言。
2、反复推敲用词,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课前准备;教学案
课前预习2、文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课后习题二、三、四自行体会,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书上。
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设计目标达成反馈串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