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伤寒论--阳明病七

合集下载

《伤寒论》卷第七

《伤寒论》卷第七

《伤寒论》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

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

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针对性问题提出及解决方案探讨
问题一
如何准确判断阳明病的病情轻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 综合判断。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问题二
针对阳明病的不同证型,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剂?解决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 方剂。例如,对于阳明热盛证可选用白虎汤;对于阳明实热证可选用承气汤类方剂等。同时,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方剂的加减化裁。
白虎汤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炎等,通过 清热生津的作用,有效缓解病情。
其他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小 柴胡汤等也在现代临床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外感疾病和内 伤杂病的治疗中。
承气汤在现代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种 里热实证,如肠梗阻、胰腺炎等,通 过攻下热结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反恶热等。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包括无形 热邪亢盛和有形燥热内结两类。
阳明病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邪热内传入里;或因少阳病误发汗,伤津化燥而成;或因三阴病阳气恢复太过,转为阳 明病;或因失治、误治,伤津化燥所致。
发病机制
阳明病以燥热亢盛为主,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形成燥热实证。若燥热之邪弥漫全身,充斥表里,则见大 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结成实,阻滞肠道,则见潮热、谵语、便 秘、腹满而痛、脉沉实有力等阳明腑证。
医案二
患者李某,女性,32岁,因反复发作性口 腔溃疡、便秘就诊。诊断为阳明病兼有阴虚 ,给予竹叶石膏汤合增液汤治疗,症状逐渐 改善。分析:本例患者除阳明病症状外,还 伴有阴虚表现。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养阴的 作用,增液汤则可润肠通便,二者合用针对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6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伤寒论中的阳明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阳明病

伤寒论中的阳明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阳明病

伤寒论中的阳明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阳明病一、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具体指的是什么“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简称,是一个独立的医药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在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

笔者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

阳明病实质经方六经来自八纲。

人体患病后,基于正邪相争所产生的症状反应,在病位上不外表、里与半表半里,病性上总赅阴、阳两类,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证的六种基本模型:表阳证的太阳病,里阳证的阳明病,半表半里阳证的少阳病,表阴证的少阴病,里阴证的太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的厥阴病。

阳明病实质为里阳证,即病位在里,病性属实属热的一类阳性证候。

阳明病依据经方六经病辨证的依据主要是《伤寒论》记载的六经病提纲。

阳明病辨证的主提纲是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辅助提纲是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分别提示了阳明病的两种情况,即热结成实的腹证(腑实证)反应与热而不实,只可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

阳明病来路《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一般认为本条讲阳明病的成因,实际上是讲三阳合病并病的情况,太阳阳明者,即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

若以成因讲,阳明病来路错综复杂,非仅此三类。

阳明病为病位在里的阳实热证,可从太阳病、少阳病传变而来。

亦可由其他的阴证转阳变化而致。

二、阳明病与三阴病的关系是什么阳明病与三阴病的关系是什么《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为表阴证,津血本虚,若入里传至阳明见燥结异常迅速,阳明里实,更灼伤津液,恐其交相为患,终成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与大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 气与津液,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内经》“小肠大肠皆属于胃”及《素 问》,“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 肠主传导,变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殊系统实 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 说,故胃肠为阳明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阳 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忌下 胃热虽盛 但腑实未成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而喘、谵语
、脉浮紧
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异 饥不能食 热邪重 头汗出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外证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一、临床表现简介《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伤寒论背诵阳明病

伤寒论背诵阳明病
14
第十四页,共37页。
夫实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 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重发汗211、发汗多,假设重发汗者,亡其 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15
第十五页,共37页。
独语212、伤寒,假设吐假设下后,不解,不 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 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假设剧者,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 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假设一服利,则止后服。
11
第十一页,共37页。
呕多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 之。
心下鞕满20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 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面合色赤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 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12
第十二页,共37页。
不吐不下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 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宿食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 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8
第二十八页,共37页。
乍难乍易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 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宜大承气汤。
食谷欲呕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 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3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睛不和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 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汗多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
34
第三十四页,共37页。
腹满不减255、腹满不减,减缺乏言,当下 之,宜大承气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家 实
2020/11/29
伤寒论 7
(179)阳明病的成因
“太阳阳明”——太阳转属阳明
太阳病 发汗太过 误吐下利 津伤胃肠干燥——大便硬
伤津化燥 脾 胃热肠燥 约
津液旁渗膀胱——小便数
2020/11/29
伤寒论 8
(179)阳明病的成因
“正阳阳明”—— 外邪直犯阳明 胃阳素盛、宿食积滞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胃家实
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病病因病机(179、181、185) 阳明病脉证(182、183、184、186 )
(180)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外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阳明病 外证
2020/11/29
伤寒论 15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型


太阳中风 阳明病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 断,不恶寒,反恶热
2020/11/29
伤寒论 16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阳明初起,阳郁不伸,热势未盛——不发热
时间短暂
而恶寒
邪热深入,燥热炽盛——身热,汗自出, 恶寒自罢,反恶热
2020/11/29
伤寒论 29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妄发其汗——津液外泄,里热愈炽
三阳合病
——谵语更甚
热归阳明 妄用攻下——阴竭于下,阳浮上越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2020/11/29
伤寒论 30
(168)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 治
伤寒表证
误用吐下,损伤津液,邪从燥化
一、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221)(228) ➢ 白虎汤证(176)(219) ➢ 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69) ➢ 猪苓汤证(223)(224)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脉浮——里热炽盛,内外充斥 脉紧——为邪气实,正邪相搏 咽燥口苦——里热炽盛,津液损伤 腹满而喘——热邪内壅,气机阻滞 热 身重——内热炽盛,耗气伤津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炽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 论)
一、成因:
传经:
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
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
直犯 : 胃阳素盛
内有蕴热
阳明病
外邪直接侵犯阳明
2020/11/29
伤寒论 2
二、病理:
胃热炽盛,伤津化燥(“胃家实”) 病位:胃、大肠 性质:里实热证
2020/11/29
伤寒论 3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提纲
【治则】清热宣郁除烦
【方药】 清热解郁除烦 栀子 导火下行,热从小便出
2020/11/29
宣散胸中郁结 香豉
和胃降气
伤寒论 25
(228)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邪热散漫于外——手足温
阳明病 邪热未与水结——不结胸
下后 邪热内扰心神——
清宣
热扰胃脘嘈杂——饥不能食 ——栀子 豉汤
邪热蒸腾于上——但头汗出
未治,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2020/11/29
伤寒论 13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广义)——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濈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2020/11/29
伤寒论 14
(182)阳明病外证
里热蒸腾于外——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汗自出 表解里热独盛——不恶寒 阳明里热炽盛——反恶热
2020/11/29
伤寒论 17
恶寒鉴别表
证 型 恶 寒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太阳病 重
持续不 能自罢
伴见太阳表证
阳明病

时间短暂 可以自罢
身灼热,汗出,目赤 鼻干,口渴,苔黄, 脉大等里热实见证
2020/11/29
伤寒论 18
(184)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胃为阳土,燥化迅速 初病恶寒,随其燥化,迅速自罢 自汗出而恶热
炙草、粳米——益气、护津、和药 生津止渴
2020/11/29
伤寒论 28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口不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2020/11/29
伤寒论 11
(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太阳病(表实)——伤寒发热无汗 汗出不彻 胃阳素旺或素蕴内热
外邪入里化燥伤津 燥热炽盛,胃气上逆——呕不能食
阳明病 燥热迫津外泄——汗出濈濈然
2020/11/29
伤寒论 12
(179、181、185)太阳病转属阳 明
过汗、误下、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2020/11/29
伤寒论 19
(186)阳明病的主脉
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 阳明热证—— 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勇 —— 洪大而数 阳明实证—— 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 —— 沉实而大
2020/11/29
伤寒论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阳明病热证 ➢ 阳明病实证 ➢ 阳明病寒证 ➢ 阳明病虚证
2020/11/29
伤寒论 26
(176)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浮——热盛于外——“表有热” 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滑——热炽于里——里有热 舌苔黄燥、烦渴等
表里俱热
2020/11/29
伤寒论 27Βιβλιοθήκη 白虎汤证【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生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津 清气泄热
2020/11/29
伤寒论 9
(179)阳明病的成因
“少阳阳明”—— 少阳转变而来 少阳病 误汗、下、利小便 伤津耗液,化燥成实 大便难
2020/11/29
伤寒论 10
(181)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太阳病 汗不如法,过汗 误下,妄利小便
津液损伤 胃肠干燥 阳明病
“不更衣”(脾约证) “内实”(胃家实) 大便难
辛寒清
2020/11/29
伤寒论 23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发汗——津伤热炽,热扰心神——躁,心愦愦,反谵 误治 温针——以火济热,心神被扰——怵惕、烦躁不得眠
攻下——邪热乘虚内犯胸膈——心中懊憹 ,舌上苔黄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2020/11/29
伤寒论 24
栀子豉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