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一、基本概念1.社会行动答:社会行动,韦伯指出,应该称作这样一种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

作为社会行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①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②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行动者主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

只有具备这样两个条件时,个人的行动才可以称为社会行动。

2.理想类型答: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

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①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②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又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

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权力答:权力,在韦伯看来,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突出的是互动关系中的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

4.统治答:统治,是指在所属人员那里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着重表现互动双方中的一种“机会”重合,即作为统治一方的统治心理与作为服从一方的服从心理的一种会合。

5.纪律答:纪律,是指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强调群体中统治关系的固定化、制度化和无障碍地得以贯彻实施的现象。

6.传统型统治答:传统型统治,是指那种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统治类型。

韦伯勾画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

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

在这里,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

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交换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交换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一、基本概念1.活动答:活动,指群体成员具有的行为表现,其特点是逃避惩罚,追求报酬。

2.报酬(奖赏)答:报酬(或奖赏),指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求的强化物。

报酬既有物质性的,如金钱,也有非物质性的,如感激。

3.价值答:价值,指刺激提供报酬的程度。

4.情感答:情感,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致,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

在交换中,情感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

5.互助答:互动,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通过它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活动变成以追求报酬或逃避惩罚为目的的行动。

6.规范答:规范,指群体中公认的行为准则,人们以它为标准调整自己的行为,明确哪些行为方式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

7.代价(费用)答:代价(费用),指人在进行活动时失去的报酬或受到的惩罚。

8.投资答: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身等,在社会交换中,资源被用作投资。

9.利润答:利润,指人的行动结果中,报酬部分减去代价(费用)部分后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0.公正性期待答:公正性期待,指由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个人在当前或今后的行动中仍然期待着这一比例关系在同样情况下的再现。

若他实际获得少于这一期待时,就会感到不公正,产生相对剥夺感。

公正性期待普遍存在于社会交换过程中。

11.成功命题答: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这个命题主要涉及行为和奖赏的次数关系,即人最可能从事那些经常获得酬赏的活动。

霍曼斯指出:这个命题所讲的是,不论一个人是因何种原因或理由而活动,如果他的活动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这个人就会重复该活动。

12.刺激命题答: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刺激命题的基本意义是用过去所发生的情况,来预测目前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某人在过去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报酬,那么,出现相同的情况时,就会使他重复出现那种活动,刺激实际上是指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这个命题也就是在预测周围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结构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结构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一、基本概念1.结构功能主义答: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首先提出来的。

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结构功能主义由他的学生作了进一步发挥,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特征有:①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③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系统的维持问题;④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2.社会行动答: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社会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构成行动的各个要素。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①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②帕森斯称之为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③规范取向。

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3.社会系统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

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

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4.子系统答:子系统,是行动系统的附属系统,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系统,例如,社会系统就属于行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5.模式变量答:模式变量,指的是行动者在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要要面临的五队范围的抉择。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一、基本概念1.社会冲突论答:社会冲突理论在美国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来的,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期里流行于美国和个别西欧国家。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社会思潮中激进派别的代表。

代表人物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等。

2.外部冲突答:外部冲突是指一个社会系统与其外部的矛盾和对抗。

外部冲突有助于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加强群体内部的整合。

具体来说,外部冲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是确立群体认同感的基础,是形成群体的必要因素。

②外部冲突还能使群体发展、壮大、坚强。

3.内部冲突答:内部冲突是指一个社会系统内群体之间的不和。

内部冲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内部矛盾、冲突或斗争有界定群体和增强群体认同的功能,能使群体成员认同于规范所定义的正确行为,使人们推崇社会所赞许的价值。

②内部冲突作用的具体方面:a.群体内部冲突可重新导致团结和平衡。

b.内部冲突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4.安全阀制度答: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

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

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5.现实冲突答:现实冲突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只是运用冲突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确定的目的。

科塞认为,绝大多数冲突都可以看做是现实性的或理性型的,尤其是以组织形态出现的社会冲突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

因为人们不过是想经过一场斗争,促进对话或谈判,引起当权者的注意,求得问题的解决。

现实冲突产生于特定要求受到挫折。

6.非现实冲突答:非现实的冲突源出于某种难以捕捉的外在因素,其对象不是冲突的根源,冲突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宣泄敌对情绪。

或者说,它是一种不求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即可自行结束,而只求以此消除心理紧张,或用来证实人们原有认同感的方式。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答: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可作如下理解:(1)知识考古学的概念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福柯力图通过“停在表面”的方法去把握那些流变的、断层的、随机的具体现实。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2.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1.三阶段规律(孔德)2.社会价值3.文化社会学4.方法论个体主义5.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杜尔克姆)6.芝加哥学派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1.如何评价齐美尔在文化问题上的悲观主义观点?2.为什么说杜尔克姆对“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是社会学实证研究的范本? 3.简述T.帕森斯的社会均衡理论。

4.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小题,共60分)1.试析韦伯与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

2.试论科塞冲突论与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思想的联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1.三阶段规律(孔德)答: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①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②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③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

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2.社会价值答:社会价值是指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

滕尼斯指出,我们把这种现实的或理想的对象理解为价值,这些对象由于为人们所肯定,从而获得价值。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圣才出品】
2.实证主义 答:孔德强调实证主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的;②实证意味着有用的;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的;④实证意味着精确的;⑤实证意味着相对的。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 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 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第 2 页 共 11理性主义中的科 学理性。
2.简述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称“社会学之父”。其社会学思 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概念,以及他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思想。 (1)实证社会学 ①实证的含义:现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相对而非 绝对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社会学方法得出的知识具有相对性,关于社会事实,不追求终 极本质和普遍规律(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②原则:a.方法论上追求自然科学主义倾向,社会学应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依据自然 规律解释社会现象;b.认识论上追求经验主义,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它可实 验性的知识或材料;c.追求价值中立。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 “应该是什么”。 ③个体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a.个体有机体一成不变,而社会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可 改变;b.社会有机体可进行广泛分工和高度合作,个体有机体则不具备。 ④智力发展三段律: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 证阶段)。 贡献在于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努力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按实证主义思想设计的社会学 受历史时代和思想传统影响,概念比较抽象,带有浓厚思辨色彩。 (2)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各部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7章)】【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7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一、基本概念1.实证主义答:实证主义,孔德强调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的;②实证意味着有用的;③实证意味着肯定的;④实证意味着精确的;⑤实证意味着相对的。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2.科学分类答: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

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①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③化学,研究化学现象;④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⑤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3.社会静力学答:社会静力学,是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成分,组成整体社会或集体有机体;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起到中介作用;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劳动分工又把人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4.社会动力学答:社会动力学,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是: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5.观察法答:孔德认为,观察法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孔德把在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

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杜尔克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一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2.《劳动分工论》答:《劳动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一部代表作。

在书中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分工有正常的分工和变态的分工。

正常的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面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工有:速度过快的分工(导致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工(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工(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分工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容量、物质密度(人口密度)和精神密度(互动强度)的加强。

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人们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②相互合作与依赖的程度加强。

3.《自杀论》答:《自杀论》是杜尔克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杜尔克姆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杜尔克姆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在该书中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

杜尔克姆讨论了四种自杀类型:①利他型自杀,即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

②利己型自杀,利己性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条件下发生的。

③失范型自杀。

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交换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交换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还原论答: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或行为——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

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2.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答: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是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概念。

在这种网络交换关系里,行动者A的报酬来源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从B1、B2、B3那里得到报酬。

相反,行动者B1、B2、B3却只能从A那里得到报酬,这种交换关系是垄断的,是不均衡的。

二、简答题1.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

答:(1)理论来源①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②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19世纪末2O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

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

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③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基本概念1.早期苏联社会学答:早期苏联社会学,是指从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即1917年至1938年这20年左右的历史。

在这段时期里,从沙皇俄国沿袭下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开始出现,但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最终导致这门学科在这一阶段的末期被否定和取消。

苏联社会学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上有两个特点:(1)形成和发展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这一时期的社会经验研究尚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知识有机组成部分被包括进来,因二者的关系尚不明确,各自保持着独立。

由于对社会学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社会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夭折。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学的研究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关于这样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它们不是并列的三个部分,而是一种有序的即具有高低之分的“等级结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这样三个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门理论或局部理论的中间层次;第三,作为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是它的第三层次。

3.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4.等同论答: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和退出历史舞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便尖锐地提了出来。

这时苏联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这一时期里“等同论”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一、名词解释1.合作对抗论答:将社会视为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的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萨姆纳认为,为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会导致有益的结果:既可以消灭不适者,又可以保持种族兴盛和文化繁荣。

在《民族风尚》这部著作中,萨姆纳从风尚、习俗的角度论证“合作对抗论”,将风尚最终视为人的生理需要的产物。

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在个人层面上被称之为习惯,而在群体层面上就叫做风尚。

2.类意识答:“类意识”,即意识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一切生物,不管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什么地位,都承认其他有意识的生物与自己属于同一类。

吉丁斯从亚当·斯密的人类情感说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类意识”概念。

他认为,由于人们以相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环境刺激加以反应,所以,人们意识到大家是同类。

二、简答题1.简述美国社区研究的发展。

答:社区研究是美国第三代社会学家的研究主题。

(1)社区属性①区域性;②与社会的相互作用;③成员间的持续性联系。

(2)美国社区研究的理论由于美国经验社会学的实用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美国进行的社区研究,很少采用某一确定的社会学理论。

然而,在对直接观察对象所做的说明中,我们仍可发现某些共同的理论倾向,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学的、生物学的和结构功能主义的。

①类型学取向的特点把社区看作是更为广泛的关系或群体类型的体现。

这一认识通常与在一定范围内所标定的社区位置结合起来,如乡村和城镇。

并从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地方性和普遍性、社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加以考察。

②生态学取向的特点在社区研究中自然环境对社区结构和演化的影响占有突出的地位。

生态学取向的研究始于盖宾,由芝加哥学派予以特别的发展。

生态学取向的研究者们假定:人类社区的演进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的开放是遵循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可重复模式进行的。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详解(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详解(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2.1复习笔记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西方社会学史上另一位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以社会有机体学说而著称,所以人们通常把他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

一、生平与著述1.生平斯宾塞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地区一个普通教师的家庭。

父亲乔治·斯宾塞以教学为职业,关心政治,爱好科学,是当地贵格教的坚定信徒,反对英国国教,反对教权主义,是边沁激进主义的拥护者,笃信个人主义。

幼年的斯宾塞因体弱不能正常上学,他的知识主要来自父亲的家教,并经常参加父亲和叔父定期举行的学术讨论会。

1833年,斯宾塞离家到叔父家继续求学。

他的叔父维列德·斯宾塞是一名牧师,也是一名进步的社会改良家、宪章运动的支持者,叔父向斯宾塞传授了哲学激进主义和与英国国教相背离的新教思想。

1837年,他被录取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

1841年工程完毕回家,此后他常在激进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先是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后来涉及社会与政治问题。

1848年底,斯宾塞担任了英国最有声望的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结识了当时的著名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生物学家赫胥黎和著名的物理学家廷德耳。

斯宾塞死于1903年。

他是一位多产的著作家,在世时获得许多荣誉,受到国内外的赞扬和尊重。

他先后得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布达佩斯大学、波伦亚大学、圣安德鲁大学授予的博士头衔,并被委任为国外许多著名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斯宾塞在英国被誉为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作为英国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对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著述1851年,斯宾塞发表了第一部社会学专著《社会静力学》,该书宗旨是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活动领域,要求给予个人充分活动的自由。

1852年出版了《进化的假说》,依据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提出了发展进化的思想。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1.价值无涉2.帕森斯3.中层理论4.社会学想象力5.交换6.情境定义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1.理解论的研究方法同实证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区别?如何评价二者的分歧?2.简要阐述科塞关于社会冲突的功能思想。

3.布劳怎样把微观的交换行为研究同宏观社会结构研究联系起来?4.简述“我看人看我”(费孝通语)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小题,共60分)1.评述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三种社会学理论视角。

2.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趋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1.价值无涉答: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由韦伯提出来的。

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即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

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2.帕森斯答: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

他前期倡导一种“唯意志的行动论”,以《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代表作;后期则转向了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

他对社会进化作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3.中层理论答:中层理论是指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4.社会学想象力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提出的。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一、名词解释“现代化”答:“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政治体系、政治结构的功能分离或分化,即人们常讲的工业化和民主化。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

这种社会变革过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变革都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二、简答题1.什么是“人格现代化”理论?答:(1)英克尔斯认为,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往往只注意了经济的发展,以为只要解决了经济现代化,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现代化问题。

他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如果人民没有实现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再完善的技术、管理方式和制度,也会在传统人手里变成一堆废物。

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去时,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英克尔斯对人的现代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什么是现代人、促成个人现代化的因素与环境、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及未来等几方面的内容。

(2)现代人格的特征英克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多种性质的综合体。

英克尔斯从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给出了现代人格的特征:①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②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③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④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⑤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⑥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⑦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⑧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⑨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⑩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⑪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⑫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名词解释“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答:“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这样三个组成部分:①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②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门理论或局部理论,这是中间层次;③作为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这是第三层次。

苏联《社会学手册》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二、简答题1.如何看待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答:对于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有三种不同的表现:(1)回避含糊的态度对于30年代至50年代这段历史情况,苏联社会学界一般人持回避态度,不公开表示意见。

在许多苏联社会学的文献中,在回顾苏联社会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时,通常是这样写道:遵循列宁的指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们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对年轻苏维埃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忽视它们的科学价值,它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作了贡献,并为苏联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去便谈到苏联社会学最近几十年来在苏联共产党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

不用作任何解释,一般读者都会明白,这里所说的“最近几十年”是指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苏联社会学重新恢复以后的这段时期,不包括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这段历史。

有时,在个别的社会学文献中,在非涉及40年代和50年代这段历史不可时,通常也是含糊其辞,不作明确表态,使读者有一种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感觉。

欲要弄清苏联社会学的这段历史,对于身置其中的苏联社会学界的许多人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当中有许多忌讳和难点,因为它既关系到对早期苏联社会学的评价,又涉及对当前苏联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圣才出品】

绪论一、基本概念1.工业革命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

英国具备的条件:①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丧失了土地,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力资源。

③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和与日俱增的商品需求,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④英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且内部有精细的劳动分工。

这些都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创造了条件,使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最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飞梭”的发明,手摇纺织机的投入使用,水力织布机产生,特别是80年代中期经过改进的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劳动生产效率空前地大幅度地提高,这时大型的纺织厂开始出现。

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

英国的工业革命运动迅速地扩及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这场革命引起了整个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

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迅速地扩大着自己的阵地。

2.无产阶级答: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中资本主要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

现代无产阶级由于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并同现代的大工业生产相联系,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所以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工人相比,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12-17章)【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12-17章)【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12-17章)【圣才出品】第⼗⼆章符号互动论⼀、名词解释1.“镜中之我”答:“镜中之我”是指每个⼈都是通过观察其他⼈对⾃⼰⾏动的反应,了解别⼈对⾃⼰的评价,从⽽获得对⾃我的认识。

“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的⾃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库利将⾃我概念的形成过程称为“反射的⾃我”或“镜中之我”。

2.⾃我答:⾃我亦称⾃我意识或⾃我概念,在⼼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进⾏⾃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的⼀切⽽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这就是⾃我。

⼤致包括三⽅⾯的内容:①个体对⾃⾝⽣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②对⾃⾝⼼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③对⾃⼰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3.印象管理理论(⼽夫曼)答:印象管理,是将社会机构⽐作⼀个舞台,认为⼈们都在这⾥登台表演。

这种表演中,我们都⾮常关⼼和试图控制⾃⼰留给他⼈的印象,即如何在他⼈⼼中塑造⼀个⾃⼰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或者说当⼈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

⼽夫曼主要从以下⼏个⽅⾯论述: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等。

⼆、简答题1.简述⽶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1)⽶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①⼈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进⾏协作是为了谋求⽣存,克服⾃⾝弱点;②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类⽣存或适应的⾏动将会被保存下来。

从这两个假设出发,⽶德认为⼼智、⾃我与社会通过互动⽽产⽣和发展。

(2)⼼智:⽶德认识到⼈类⼼智具有理解和运⽤象征符号的能⼒。

其中他将运⽤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作想象性预演。

想象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动⽅案,扮演他⼈的⾓⾊。

当⼀种姿态在它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应时,它才获得了社会意义,⽶德称这种姿态为常规姿态。

当⼀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尤其是语⾔)的含义,承担他⼈⾓⾊,并想象性预演可选择的⾏动⽅案,那么,⽶德就相信这⼀有机体具有了“⼼智”。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冲突答:科塞认为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相互关联里一定会存在紧张、失调和冲突等现象。

冲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及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怀疑和否定。

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冲突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功能。

其中包括:冲突可以促进群体的形成、可以促进团体界限的确立、可以促进团体的团结。

冲突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冲突产生于其中的结构类型等许多因素。

2.权力精英答: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

他指出,社会中那些经济、军事和政治机构中占据高位的财阀、军阀和政客组成了或多或少结合在一起的、或统一起来的权力精英,他们的重要决策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趋向,左右着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

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

3.辩证冲突答:辩证冲突是指冲突是辩证的一种冲突,通过产生一系列新的对抗利益而得到解决,而这些新的敌对利益是在某些条件下将产生进一步的冲突,是达伦多夫提出来的。

达伦多夫提出辩证冲突论与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密切联系的。

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评是辩证冲突论的理论前提。

达伦多夫的冲突论基本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冲突思想批判、吸收和改造基础上,他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状态之中,并假定这种冲突因利益对抗而产生,认为利益对抗倾向于分裂为两个冲突群体,是一种辩证冲突。

4.社会冲突论答:社会冲突理论在美国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来的,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期里流行于美国和个别西欧国家。

社会冲突论指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社会思潮中激进派别的代表。

代表人物有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等。

二、简答题1.简述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主要贡献:(1)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不但是现代社会冲突论的先驱,也是最早对帕森斯功能主义进行批评的人。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一、基本概念1.现代化答:“现代化”是一个外来词。

在英语里,所谓“现代”的基本含义,是泛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代的特征。

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

因此,现代化理论所讲的“现代”,与我们通常所讲的“近代”、“现代”有一定的区别。

2.现代化理论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会发展问题。

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它从现代化的角度人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方面;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社会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3.人格现代化理论答: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的现代性的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被称作“人格现代化”理论。

他提出衡量人的现代性的14个特征指标,从横向和纵向对于影响人的现代性环境进行了分析,一个时期内成为颇为风行的现代化理论。

4.现代社会结构理论答:马里奥·列维是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对中、日、美三国的现代化问题作了比较研究。

为分析和鉴定社会发展,他制定了包括六个方面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

列维认为,运用这六个模式变量可以对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类型的关系、不同社会里的类似关系、不同社会里的不同类型关系进行分析比较。

5.依附理论答:该理论认为,低度发展的国家也将经历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类似的发展过程。

由于这一假设的错误,它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制约,或依赖于后者,造成了“依附”地位,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摆脱依附状态。

6.后工业社会理论答:美国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一、基本概念
1.综合哲学
答:综合哲学,就是指斯宾塞的哲学体系,社会学概念就是在他的综合哲学的框架内制定出来的。

斯宾塞无所不包的进化论思想,由此被称作万能进化论,是斯宾塞综合哲学理论的杠杆。

斯宾塞综合哲学的基本原则在他的《基本原理》中得到详尽的论述。

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的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且遵循着如因果关系等一般规律。

进化所反映的是物质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从没有联系向建立联系方向发展。

2.社会有机体
答:社会有机体是指,社会是一个有机实体,它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整体。

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

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是: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

3.社会进化
答:社会进化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直线的运行、转化的过程。

这是他早期的思想。

斯宾塞后来在他成熟时期指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因而社会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必然的,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倒退不是落后,而是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4.结构进化
答: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以工业社会和原始社会为例:在结构简单的原始社会里,它的各部分基本相似,其中一部分很容易被另一部分所代替,社会内部缺少分化,因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复杂的工业社会里,其情形已有根本的不同。

这时,先前简单社会的那种单一性和同质性特征已不复存在,社会组织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社会里,一部分活动遭到破坏时,另一部分已无法取代它的活动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5.功能分化
答:功能分化,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例如,在一个原始的狩猎部落里,猎手和武士是由同一部分人担任,没有发生彼此分离的现象。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变得复杂,其社会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现了自然分化的现象。

在定居的农业社会里,耕作者和武士的角色已不再由同一部分人担任,逐步形成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人。

在一个小的部落联盟里已开始出现初步的政治设施,随着一个更大的政治单位的形成,社会结构的进化和功能的分化更为明显。

这时开始出现领袖、统治者和国王。

他们成为与普通群众、被统治者和臣民们对立的阶级或阶层,执行着与后者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

6.工业社会
答: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

工业社会始终是以个人具有同样的自由,包括商业活动的自由为其特征的。

社会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所进行的合作是一种志愿的合作。

就像一个具有发达给养系统的动物获得分散的和非集中化的调节器官那
样,有着发达给养系统的社会机体,当它取得了工业类型时,也趋向于借助从众多的阶级当中产生出它的抵抗力量,使其基本的调节器官分散。

7.军事社会
答:军事社会,是指以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防御和进攻活动为主要功能或活动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类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制。

军事结构的典型特征始终是强迫它的各个单位进行各种联合行动。

公民的意志无论是在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所有事务中,同样要由政府的意志作裁决。

军事社会生活所维持的合作,是一种强制性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密组织,对社会活动进行正面和反面的两种管理。

8.国家活动领域
答: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会限制个人的活动自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妨碍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诸如贸易法、国家宗教、破坏自然选择的慈善事业、国家教育、国家移民、卫生措施、货币管理和制造、邮电服务、港口改善和灯塔设置等,国家都不应予以干涉,应任其自由发展,由个人经营。

在国家事务中,斯宾塞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反对诉诸武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

他指出,国际仲裁的原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普遍方式。

二、思考题
1.斯宾塞关于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他关于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1)哲学基础: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的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关于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的概念就是在他的综合哲学的框架内制定出来的。

斯宾塞无所不包的进化论思想,由此被称作万能进化论,是斯宾塞哲学理论的杠杆。

(2)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有机体”实体,这是由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相似得出来的结论。

在他看来,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和增长的现象是一个不断生长、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包括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赖。

他说社会有机体的进化过程也是这样的一种过程。

同时斯宾塞又指出了彼此之间的不同,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具体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生物有机体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会中意识遍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一个个人身上;生物有机体中部分是为其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整体则是为其部分即成员的幸福服务。

斯宾塞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指出,“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进化。

(3)社会进化论:在斯宾塞早期的著述中,他把社会进化看做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过程,是永恒的现象。

成熟时期的斯宾塞,认为社会的进化是必然的,而具体来讲,社会的暂时倒退也是可能的。

社会的进步不是直线的,而是以一种分散和再分散的方式进行的。

但总的来看,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不能返回到先前的阶段上去,因为社会的发展要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斯宾塞认为,不断增殖的群众,总是倾向于获得新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差异,从而导致各种类型社会的产生。

2.如何评价斯宾塞对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特征的分析?
答: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进行分类,提出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基础的新的分类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斯宾塞把社会分作军事社会和工业
社会两大类型。

(1)斯宾塞这一新的分类方法,与他上面所讲的以社会的进化程度作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相矛盾。

因为新的分类标准与社会本身在进化阶梯中的位置及其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这种分类只着眼于一个社会同作为其主要环境的其他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由此对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的影响。

(2)斯宾塞通过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社会的对比,总结出它们相互对立的一些特征,不乏给人以启发。

(3)但是,他将现代社会内部并存的两种趋势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

它不是什么工业民主型社会与军事独裁型社会的对立,而是二者的统一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转换。

(4)他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二分法,则使他丧失了对人类及其未来所抱有的希望和信心。

可以看出,斯宾塞并非像人们经常描绘的那样只是社会直线进化或发展的忠实信徒。

3.斯宾塞认为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不正确的?
答:斯宾塞认为,社会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国家和政府权力的研究。

(1)基础:关于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问题,斯宾塞主要是从人的心理方面讨论这一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他提出了“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的观点,与此相应地还提出了“对死人的恐惧”是宗教权力基础的看法。

②就政权权力和宗教权力基础的相同点而言,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都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因素上面,人们的恐惧心理成了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存在的前提。

③就其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之基础的不同点来说,表现为恐惧的对象不同。

前者恐惧“活人”,后者恐惧“死人”。

斯宾塞指出,对“活人”和“死人”的“恐惧”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彼此间毫无联系的。

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政治统治不仅利用人们“对活人的恐惧”心理,有时也借助于人们“对死人的恐惧”的情绪加强其控制的力量。

(2)局限性:斯宾塞关于国家和政府及其权力基础的论述,明显地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政治权力基础的看法,是他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他不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国家的起源及其社会职能,而是从简单的生物类比来阐述这一问题。

无疑,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的。

②他把“对活人的恐惧”作为政治权力的基础的理论,更是本末倒置、不能成立的。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人们的“恐惧”或“惧怕”心理正是由于少数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镇压的结果,应当说国家和政治权力的真正基础是他们手中的武器——军队、警察和监狱等镇压手段和设施。

4.斯宾塞关于国家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何在?
答:斯宾塞关于国家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他关于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的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自然进化理论,从而推出社会的进化是一个不依赖于人们意志的自发过程,人们想以任何方式加速这一过程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阻碍或转移这一过程。

斯宾塞大力普及了社会自动进化的思想,并用来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理论依据。

(2)斯宾塞认为,国家的实际任务就是执法,所谓执法就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