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
什么是子午流注
什么是中医的子午流注(转载文章)·从子午流注的含义、子午流注理论的渊源及子午流注的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叙述,以阐明子午流注与时间医学的关系。
·子午流注的含义:·子午:子午是对立的两个词,古人曾用它表示水火、南北等。
它是代表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
同时子午又是时间的两个极点,表示相对关系。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萌于子”,“子”就是“籽”的意思,犹如种子开始萌芽。
以自然界来说,子象征着地下初阳渐生,生物的育芽已经开始萌动。
相反,“午”恰与“子”相对。
据《运气论奥》所载,它是“长也”“大也”,意思是一岁之中,五月建午,此时禾苗丰满盛壮,开花结果。
这就是子午的本意。
·中医认为:“子午”有以下含义:·1、子午代表十二个地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时,人们常把子午二字看作是代表十二地支的全数,古人计时,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作为代表符号,十二地支代表一昼夜,子午是第一数和第七数。
如一日之中,子为夜半,为23时至凌晨1时;午为午中。
就一年而言,子为冬至,午为夏至,对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人用地支配合天干来记述年、月、日、时,所以子午也就成了一种记事符号。
“干支”相配,如今日为甲子日,明日即为乙丑日,依次类推。
紫金山天文台新编《万年历》(修订本),可以查明一百年内的年月日“干支”。
·2、子午流注代表阴阳。
子代表阳生、午代表阴生。
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平衡圆道的运动规律。
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意思是白天阳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
黑夜阴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
机体通过阴阳消长的不断平衡,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十二子午流注
十二子午流注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详细: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子时是阴极生阳承前启后,最忌酒色!凡房事不宜此时进行,此时适合睡眠重整阴阳。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为回血之地,此时肝脏排毒化瘀,此时不安息脸色难好,长久之下难免生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因此时肺经旺盛,故有肺病者多此时咳嗽惊醒,这也是为什么吸烟等长期损害肺部者,早起喉咙疼肺疼的原因。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大肠经旺盛宜排便,分享一个解决便秘的方法,睡前准备蜂蜜水五百到八百毫升,早起饮下,多能通畅。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
(胃开始做事了!要吃早餐,不然容易胖哦!旧时中国人吃二餐,其中必定要吃的就是早餐。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思,此时适合做脑力劳动,适合做一天之中最难的工作。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此时适合吃饭休息,身体差的要午睡一会哦。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
(此时适合放松,少许进食有助于晚饭少吃,利于养生。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晚饭不宜多吃,在申时进食后,晚饭可以少吃,多吃晚饭容易营养过旺。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娱乐放松之时)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
(此时人三焦经旺盛,不宜做太过兴奋的事,宜做洗漱等放松之事准备安眠。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直接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生病,也会因时空变化而产生“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病情变化。
子午流注针法,便是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每天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进行针灸治疗。
它的理论,早在.《内经》时期已有萌芽。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素问.刺法论》说:“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当刺包络之荥……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这些都是待时取穴最早运用的经验总结。
《灵枢.本输》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这是“阴井木,阳井金"五行刚柔相济的最早依据,在《难经.第六十四难》已作了全面的说明。
子午流注针法,完善于金元以后。
窦汉卿所著《标幽赋》中的“一日取六十六穴,方见幽微’’,是“纳支法"的具体提出。
徐凤的“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是“纳干法"的具体推法。
下面从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组成、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等三个方面作概要介绍。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二字,其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十二时辰,用子午以分昼夜,子时是夜半,午时是中午;从一年看,子是一年中农历的十一月,为冬至节所在,代表一年的冬季,午是农历五月,是夏至节所在,代表一年的夏季。
中医养生子午流注课件
• 通常长在额头和脸颊的痤疮,这都是胃经的问题, 治疗痤疮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从胃经治。痤疮大多 是由胃寒造成,这种人往往特别喜欢冷饮以及精 神郁闷,而这两者都会造成胃寒。人体是一个恒 温机制,假如你喝了大量的冷水,慢慢的就会形 成胃寒,而人体是有自保功能,它自身会攻出热 来驱散胃里的寒气,它攻出来的热就是燥火,这 时候你就会感到更渴。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会继续 在喝冷饮,这样人体就会散发出更多的热来驱逐 胃内的寒气,反反复复的恶性循环,慢慢的这个 燥火就会表现在脸上,形成痤疮皮肤。
中医养生子午流注
心经当令
• 午时11---13点 心经当令 • 解析:这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也就是
心、肾相交的时间,心、肾相交的能力越 强,人就显得越精神。心的神明为神,肾 的神明为志。这个时间段心肾相交,就是 要心火沉下去,让肾水上来。古代人练武 时,就要借助天地阴阳转换的时间,去利 用天机的运行来获取对身体有益的能量。
中医养生子午流注
• 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因头 痛去看中医的话,医生一定会问你哪里痛:是两 边痛,还是前额痛?是后脑痛,还是里面中空痛? 这是几种完全的头痛。如果两边痛,是胆经出现 问题了。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 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 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就有可能是肺气 的问题。前额痛就是胃经出现问题了。痤疮也是 胃经出现问题了。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了,而 后脑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了。所以不同的头痛, 它的原因不同,用药上也有所不同
中医养生子午流注
胃经当令
• 辰时;7---9点 胃经当令 • 解析:经脉气血从子时阳气初生,到卯时
的时候阳气已经全生起来了,这个时间吃 东西就像贵如油的春雨,人体需要补充一 些阴,而食物就属于阴,上午是阳气最充 足的时候,可以将食物消化并被人体吸收。
子午流注详解与研究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流注是五行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经穴开阖的一种针法.为什麼叫子午流注呢因为子时一刻一阳生,午时一刻一阴生,从子到午阳升阴降,从午到子阴升阳降,一升一降构成了人体气血循环交流.再说「子」在地支属阳,阳在人体属「气」;「午」在地支属阴,阴在人体属「血」.阳日气先行,血后随;阴日血先行,气后随.气注於腑,血归於脏.气血交互流注,谁先谁后是以阴阳来分的,也就是以阳日,阴日以及从子到午从午到子的时间来分的,所以用此「子午」二字.「流」就是去,「注」就是灌注.经脉的气血一直流去,如环无端,生生不息,但因为五行生旺的关系,就会在某经穴特别旺盛,试看我们在针灸临床上,对於同一病人同一经穴,上下午时间不同,入针后得气松紧就有不同,就可证明气血在一日中是有盛衰不同的. 二,何谓「开穴」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内经说:「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碰头的机会了麼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於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麼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於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尅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尅,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气旺盛,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麼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三,天干阴阳与十二经脉的配合天干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其相合的道理,因为限於时间篇幅,只好从略,但决不是时下针灸书籍中所说的:「甲畏庚尅,故将乙妹嫁与庚金,而乙和庚所以就相合了」.如要详细知道请参阅拙著「针灸秘要」),甲配胆经,乙配肝经,丙配小肠经,丁配心经,戊配胃经,己配脾经,庚配大肠经,辛配肺经,壬配膀胱经,癸配肾经.另外心包络经寄配在肾经癸水,三焦经寄配在膀胱经壬水.归纳一下:甲木(阳)―胆经(阳).乙木(阴)―肝经(阴).丙火(阳)―小肠经(阳).丁火(阴)―心经(阴).戊土(阳)―胃经(阳).己土(阴)―脾经(阴).庚金(阳)―大肠经(阳).辛金(阴)―肺经(阴).壬水(阳)―膀胱经(阳).癸水(阴)―肾经(阴).寄配壬水(阳)―三焦经(阳).寄配癸水(阴)―心包经(阴).四,子午流注推算法(一)歌诀甲日戊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辛日卯时少商木,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是的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庚戊大肠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穴过,乙丑商邱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二)开穴表甲日(胆经)(属阳木) 甲己合(胆合脾)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甲子乙丑肝荥行间大肠荥二间膀胱荥通谷肾荥然谷小肠荥前谷心荥少府丙寅丁卯心俞神门膀胱俞束骨胆俞临泣肝俞太冲胃俞陷谷脾俞太白肾俞原穴太溪心包络俞原穴大陵戊辰己巳脾 (经)商邱胆 (经)阳辅小肠经)阳谷心(经)灵道大肠(经)阳溪肺(经)经渠庚午辛未肺合尺泽小肠合小海胃合足三里脾谷阴陵泉膀胱合委中肾合阴谷壬申癸酉心包络井中冲甲戌胆井窍阴脾井隐白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小肠井少泽心井少冲乙亥乙日(肝经)(属阴木) 乙庚合(肝合大肠)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丙子小肠荥前谷肺荥鱼际胆荥侠溪肝荥行间胃荥内庭大都丁丑戊寅胃俞陷谷肾俞太溪小肠俞后溪心俞神门大肠俞三间肺俞太渊胆原邱墟己卯庚辰大肠经阳溪肝经中封胃经解溪脾经商邱膀胱经昆仑肾经复溜辛巳壬午膀胱合委中心合少海大肠合曲池肺合尺泽胆合阳陵泉肝合癸未甲申三焦荥液门乙酉肝井大敦大肠井商阳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小肠井少泽心井少冲丙戌丁亥心荥少府膀胱荥通谷胆荥侠溪肝荥行间胃荥内庭脾荥大都丙日(小肠经)(属阳火) 丙辛合(小肠合肺)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戊子己丑太白胆俞临泣小肠俞后溪心俞神门大肠俞三间肺俞太渊肝俞(原穴) 太冲庚寅辛卯肺经经渠小肠经阳谷胃经解溪脾经商邱膀胱经昆仑肾经复溜壬辰癸巳肾合阴谷胃合三里大肠合曲池肺合尺泽胆合阳陵泉肝合曲泉甲午乙未心包荥劳宫丙申小肠井少泽肺井少商胆井窍阴肝井大敦胃井厉兑脾井隐白丁酉戊戌胃荥内庭肾荥然谷小肠荥前谷心荥少府大肠荥二间肺荥鱼际己亥丁日(心经)(属阴火) 丁壬合(心合膀胱)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庚子大肠俞三间肝俞胃俞陷谷脾俞太白膀胱俞束骨肾俞太溪小肠原腕骨辛丑壬寅膀胱经昆仑心经灵道大肠道阳溪肺经经渠胆经阳辅肝经中封癸卯甲辰胆合阳陵泉脾合阴陵泉膀胱合委中肾合阴谷小肠合小海心合少海乙巳丙午三焦俞中渚丁未少冲膀胱井至阴胆井足窍阴肝井大敦胃井厉兑脾井隐白戊申己酉脾荥大都胆荥侠溪小肠荥前谷心荥少府大肠荥二间肺荥鱼际庚戌辛亥肺俞太渊小肠俞后溪胃俞陷谷脾俞太白膀胱俞束骨肾俞太溪心俞(原穴)神门戊日(胃经)(属阳土) 戊癸合(胃合肾)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 生我之母穴(阴) 我生之子穴(阳) 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壬子癸丑肾经复溜胃经解溪大肠经阳溪肺经经渠胆经阳辅肝经中封甲寅乙卯肝合曲泉大肠合曲池膀胱合委中肾合阴谷小肠谷小海心合少海丙辰丁巳心包俞大陵戊午胃井厉兑肾井涌泉小肠井少泽心井少冲大肠井商阳肺井少商己未庚申大肠荥二间肝荥行间胃荥内庭脾荥大都膀胱荥通谷肾荥然谷辛酉壬戌膀胱俞束骨心俞神门大肠俞三间肺俞太渊胆俞临泣肝俞太冲胃原冲阳癸亥己日(脾经)(属阴土) 己甲合(脾合胆)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 生我之母穴(阴) 我生之子穴(阳) 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甲子胆经阳辅脾经商邱膀胱经昆仑肾经复溜小肠经阳谷心经灵道乙丑丙寅小肠合小海肺合尺泽胆合阳陵泉肝合曲泉胃合足三里脾合阴陵泉丁卯戊辰三焦经支沟己巳脾井隐白胆井窍阴小肠井少泽少冲大肠井商阳肺井少商庚午辛未肺荥鱼际小肠荥前谷胃荥内庭脾荥大都膀胱荥通谷肾荥然谷壬申癸酉肾俞太溪胃俞陷谷大肠俞三间肺俞太渊胆俞临泣肝俞太冲脾俞(原穴) 太白甲戌乙亥肝经中封大肠经阳溪膀胱经昆仑复溜小肠经阳谷心经灵道庚日(大肠经)(属阳金) 庚乙合(大肠合肝)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丙子丁丑心合少海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肝合曲泉胃合足三里脾合阴陵泉戊寅己卯心包经间使庚辰大肠井商阳肝井大敦胃井厉兑脾井隐白膀胱井肾井涌泉辛巳壬午膀胱荥通谷心荥少府大肠荥二间肺荥鱼际胆荥侠溪肝荥行间癸未甲申胆俞临泣脾俞太白膀胱俞束骨肾俞太溪小肠俞后溪心俞神门大肠原合谷乙酉丙戌小肠经阳谷肺经经渠胆经阳辅肝经中封胃经脾经商邱丁亥辛日(肺经)(属阴金) 辛丙合(肺合小肠)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戊子胃合足三里肾合阴谷小肠合小海心合少海大肠合曲池肺合尺泽己丑庚寅三焦合天井辛卯肺井少商小肠井少泽胃井厉兑脾井隐白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癸巳肾荥然谷胃荥内庭大肠荥二间肺荥鱼际胆荥临泣肝荥行间甲午乙未肝俞太冲大肠俞三间膀胱俞束骨肾俞太溪小肠俞后溪心俞神门肺俞(原穴) 太渊丙申丁酉心经灵道膀胱经昆仑胆经阳辅肝经中封胃经解溪脾经商邱己亥脾合阴陵泉胆合阳陵泉小肠合小海心合少海大肠合曲池肺合尺泽壬日(膀胱经)(属阳水) 壬丁合(膀胱合心) 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生我之母穴(阴)我生之子穴(阳)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庚子辛丑心包合曲泽壬寅膀胱井至阴心井少冲大肠井商阳肺井少商胆井窍阴肝井大敦癸卯甲辰胆荥脾荥大都膀胱泉通谷肾荥然谷小肠荥前谷心荥少府乙巳丙午小肠俞后溪肺俞太渊胆俞临泣肝俞太冲胃俞陷谷脾俞太白膀光原京骨三焦原阳池丁未戊申胃经解溪肾经复溜小肠经阳谷心经灵道大肠经阳溪肺经经渠己酉庚戌大肠合肝合曲泉胃合足三里脾合阴陵泉膀胱合委中肾合阴谷辛亥时本经开穴合穴生我之母穴(阳) 生我之母穴(阴) 我生之子穴(阳) 我生之子穴(阴)返本还元穴壬子三焦井关冲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肾井涌泉胃井厉兑大肠井商阳肺井少商胆井肝井大敦表上所列各穴,横看只有第一行本经开穴以及最后一行返本还原穴才是真正的开穴,其他只是相生穴,是客穴,用来作补泻施行以及单独选穴之用.五,子午流注的说明在子午流注中,甲属木为胆,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穴,到乙亥时因为乙死於亥,甲乙阴阳不同,所以不能开乙木肝经的穴,也不能开甲木胆经的穴.乙亥下面是丙子时,丙是阳干,甲也是阳干,甲木生丙火是相生,阳日逢阳时又是相生,所以可以开穴.丙是小肠,井穴已开通,下面是荥穴,所以开小肠经荥穴前谷穴.丙子时下面是丁丑时,又是阴阳不同,所以胆经,小肠经,心经的穴都不开,(因为阳日主气,阴日主血,阴阳不同,气血不同,所以阳日不开阴经穴,阴日不开阳经穴.)以下同理类推.到壬午时开壬水膀胱经的合穴委中后,又逢甲,为甲申时,这时井,荥,俞,经,合,各穴都开过了气就归纳於三焦,三焦是阳经,荥穴属水,水生木,壬水(指寄配的三焦经)生甲木,所以就开三焦经的荥水液门穴,正好一气相生.但为何开荥水穴,而不开三焦经的俞木穴和胆经甲木同样是木不是更好吗须知相生可以转输,相同只是相并,不能转输就不灵活了.又三焦经寄於壬水,故可开三焦经的穴.甲日戊寅时气过胆经原穴邱墟,为何在寅时过呢须知六阳经的原穴都在俞穴之后,而且甲木本在於寅(地支寅属木),谓之专禄,所以要在寅时过原穴.丙日庚子时过小肠经原穴腕骨,丙属火,子为水;水火是同根(其理甚深,时间及篇幅关系,在此不赘,可阅拙著针灸秘要即知.)所以庚子时过小肠经原穴,同理壬日丙午时过膀胱经的原穴京骨穴,而且同时过三焦经的原穴阳池,因为壬日最后壬子时气纳三焦开其井穴关冲,壬丙为水火,子午亦为水火,水火相交,子午流注.六阴日乙日己丑时过肝经原穴太冲穴,丑为土,太冲本是俞土穴,所以过肝原太冲.丁日辛亥时过心经原穴神门穴,丁是火,亥是水,水火既济,所以过心经原穴神门.己日癸酉时过脾原太白穴,脾经己土生於酉,所以过脾原太白.辛日乙未时过肺原太渊,未为土,土生金,所以过肺原太渊.癸日丁卯时过肾原太溪穴,癸水生於卯,所以过肾原太溪,而且同时过心包络原穴大陵穴,因为癸日最后癸酉时血归心包络开井穴中冲,癸丁水火卯酉相交.前说的壬丙水火子午相交,子午为阳,气之流注,卯酉为阴,血之流注,子午卯酉气血流注,顺行不逆,这是天人合一的大道理.所谓原穴,乃三焦原气腠理会通之处,而返本是返该日属经之本,还元是还各该经原穴三焦之原气.六阳经都有原穴,六阴经无原穴,而以俞穴兼代原穴.子午流注中甲日再逢甲时有两次,一是甲子时,一是甲戌时,为何不在甲子时开胆经井穴,子水生甲木不是很对麼因为甲己合而化土,戌为土,所以在甲戌时开,就因为甲己合而化土,所以甲日甲戌时可刺脾井隐白穴,若在甲子时开,甲己之土尅子水,并且脾经井穴就不能刺,五门十变就不成了.癸日癸时也有两次,一是癸丑,一是癸亥,为何肾井不开於癸丑时而开於癸亥时呢因为亥是水癸也是水,井是木,水可生木,若是癸丑时,肾属水,丑属土,土可尅水,井属木,木又尅土,所以肾经井穴不能在癸丑时开.子午流注中,六阳日最后气纳三焦,所开三焦经的穴,其所属五行必能生该日的天干.如甲申时开三焦荥水穴液门,甲为木,三焦荥水生甲木,子母相生.六阴日最后血归包络,所开包络经穴所属的五行,必为该日天干所属五行所生.如乙日最后乙末时开心包络经荥火穴,乙为木,乙木生荥火,也是子母相生.阳为子,三焦生日干;阴为母,日干生心包络,正好完成一个气血交流的循环.子午流注中,阳逢阳,阴逢阴,同气或相生或相合,所以开穴.阳逢阴,阴逢阳,异气或相尅或不合,所以阖穴.如果阳日或阴日所开之穴时间已过,那就可以用该日所主各经脉的五行合化的经脉上的穴,如甲日甲戌时已过就可用甲己合土的己土脾经的井木穴,(己日也如此)其他各时如丙子时已过,丙辛合水,可刺辛金肺经的荥火穴.(其他各日各时依此类推.)又因为五行有相生,所以甲戌时可刺膀胱经井穴,壬水生甲木;又可刺肾(属癸水)井(属木),肾水生甲木;又可刺小肠井甲木生丙火;也可刺心经井穴,甲木生丁火.其中该时(第一次)所开为井穴,那麼无论天干的合化或相生,都要用井穴,其他荥俞经合也是如此.子午流注中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都是隔一个时辰(两小时)开一个穴(返本还元之穴及三焦包络所寄之穴例外),阳日流注到阴日的阳时,仍开该日阳经的穴,(阴日流注到阳日的阴时也如此).一日有十二时,十日一百二十时,一日开六穴计六时,间隔五时,共十一时,十日(天干十个)只有一百一十时;始於癸日亥时(天一生水,癸为天一之阴水,亥为天一之阳水.)终於癸日子时(子中有癸水,亥中有壬水.)终始循环,周流不息.其中就缺癸日十时辰(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等十时辰.)这是子午流注中天然的缺陷.癸为阴日应开阴穴,其中癸丑,乙卯,丁巳三时已在戊日开过,若在癸日再开,那就是一个流注中重复开两次了,其他各经只开一次,而肾经,肝经,心包络经却开两次,就没有道理了,而且己未,辛酉两时从不开穴,就出现了这种缺陷,也许上天造人不要造一个完全的人,好让他努力自己去做完全人吧!六阳经有原穴,只开一次,六阴经无原穴,以俞穴兼代原穴,所以开两次,一次是开俞穴,一次是过原穴.三焦,心包络本身寄於壬癸,所以在过膀胱经原穴,肾经原穴的时候也过三焦,心包络经的原穴,於是一日同一时就出现开三穴的情形,这也许是弥补前面所说的二时从不开穴的缺点吧!六,何谓井,荥,俞,经,合人身的气血譬如水流,内经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穴是营气所生之穴,所以「所出为井」.荥穴是经气流通之穴,所以「所流为荥」.注是驻的意思,驻就是停留,所以「所注为俞」.经是经过的意思,所以「所行为经」.合穴是经气入内合於脏腑之穴,所以「所入为合」.井荥俞经合各有所主: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为木,属肝,肝气上冲,所以病心下满,井穴治此.荥为火,属心,心火上炎,所以病身热,荥穴治此.俞是古时输字,是输送疏松的意思,俞为土,属脾,脾主肌肉四肢,所以病体重节痛,俞穴治此.经为金,属肺,肺司呼吸主皮毛,所以病喘咳寒热,经穴治此.合为水,属肾,肾气奔豚而为逆,寒水下溜而为泄,所以病逆气而泄,合穴治此.阴井为木,阳井为金;阴荥为火,阳荥为水,阴俞为土,阳俞为木;阴经为金,阳经为火;阴合为水,阳合为土.看来似乎都是阳尅阴的,其实不然,凡是井穴都是东方木,岁时为春;荥穴都是南方火,岁时为夏;俞穴都是中央土,岁时为四个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经是西方金,岁时为秋;合是北方水,岁时为冬.井荥俞经合的五行,自井开始顺次相生;阴经;井木生荥火,荥火生俞土,俞土生经金,经金生合水,合水生井木.阳经:井金生荥水,荥水生俞木,俞木生经火,经火生合土,合土生井金.万物都是生於春,长於夏,成於秋,藏於冬,土分配在四时之末,因为生长收藏都需要土.凡是井穴都是木.阴井为乙木,阳井是庚金,乙是木之柔性,庚是金之刚性;乙庚相合,阴井合阳井,就是刚柔相济,阴阳相合.其他荥俞经合各穴都是如此,所以不是阳尅阴,而是阴阳相合,刚柔相济.七,结论「子午流注」是古法中高深的针法,其道理深奥玄妙,完全是运用五行生尅的原理所创的一套针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对五行生尅的道理了解得十分透彻,才能运用自如.至於「子午流注」的应用方面,可以参考「针灸大成」上的东垣针法,及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随迎补泻等,当然不止这一点点而已,熟用五行生尅的原理,那就什麼病都可以用针灸去治疗了.。
子午流注)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概念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腧、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为推算工具,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1】。
它强调的是针刺治疗的时效性,属于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生物钟”。
其中“子午”指代时间,它们是地支中的第一位数和第七位数。
子为夜半的23~1点,阳气开始从弱变强。
午为日中的11~13点,此时阴气由弱变强,因此用子午代表阴阳两气相互转化的起始点。
“流注”中的“流”指流动,“注”指注入、输注。
古人以江河流水类比人身的气血运行,在人体经脉中流动不息。
腧穴分布于各条经脉之上,气血由一个腧穴到达另一个腧穴,就像江河之水,由小到大,犹涓涓细流到气势滂泊的大江、大河,最终汇入大海。
古人用井、荥、腧、经、合来表述经脉的气血运行。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子午流注是将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水流相类比,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各条经脉的气血盛衰也有其固定的时间。
对经脉来说气血迎时而为盛,气血过时而为衰。
对腧穴也是一样,逢时为开,过时为阖。
针刺治疗中如果结合气血运行的盛衰节律,就会针对性的对人体气血进行补泻,从而达到提高针刺疗效的目的。
此即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人体气血运行随着时间先后不同,阴阳各经脉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时间。
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取其衰。
逢时为开,过时为合,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是一种独特的针灸取穴方法,时间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深入研究中医针灸时间治疗学,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1]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第1版:195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学理论基础经脉气血循环理论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子午流注针法。
中医之子午流注 五行知识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解毒。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
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
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若睡醒要补充水。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起床喝杯温开水,清洗肠道排便。
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
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多喝水。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吃饭。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注
藿香露——外感暑热、发热无汗:藿香50克,加水煮沸20分钟后 取汁晾温,加蜂蜜饮服。
菊花露——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白菊花10克即可饮用。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四气调神
节是在气的基础上, 三气,四十五天为一 节,我们经常说四时 八节,即立春、立冬、 立夏、立秋,春分、 秋分、冬至、夏至。 这叫八个节。四十五 天,人的身体或者自 然界会有一个大的变 化。两节九十天是一 季,四季为一第年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春三月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夏三月
立夏的日子是在五月初,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大暑,小暑六个气,天气渐热,植物繁盛, 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 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 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 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 用。”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春三月
第三,“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 罚”。
白居易:“劝君莫打 三春鸟,子在巢中待 母归”。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春三月
第四,“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 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夏三月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 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 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e)疟,奉收者 少,冬至重病。
第四讲法于阴阳四气调神与子午流 注
子午流注:干支五行四时方位之阴阳篇:
子午流注:干支五行四时方位之阴阳篇:接讲子午流注:干支五行四时方位之阴阳篇:甲乙属木为东方,丙丁属火为南方,戊己属士为中央,庚辛属金为西方,壬癸属水为北方。
寅卯辰属木,司春为东方;巳午未属火,司夏为南方;申酉戌属金,司秋为西方;亥子丑属水,司冬为北方;辰戌丑未四支属士为四季为维。
天干地支为什么这样定位呢?这是古人取类比象定为五行四方之名,《五行大意》曰:“夫万物自有本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体,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天地之母”。
就是说:在自然界很早以前,末定名的时候,乃为宇宙自然之始,物质定为五行之后,五行为万物之先,形资造化,先立其名,后明其体。
各家所言,分叙如下:东方木:《白虎通》曰:“少阳见于寅,盛于卯,衰于辰,其日甲乙属木”。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
许慎曰:“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山下象其根也,其时春”。
《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其位在东”。
《尸子》曰:“东者动也,震气故动”。
南方火:《白虎通》曰:“太阳见于已,盛于午,衰于末,其日丙丁属火,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时万物变化也”。
许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象形也,其时夏”。
《尚书大传》曰:“何以为夏?夏假也,假者呼万物而养之”。
《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其位南方”。
《尚书大传》曰:“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中央土:《白虎通》曰:“土为中宫,其日戊己”。
《元命苞》曰:“士之为言吐也,含土气精以生万物”。
许慎曰:“士者,士生者也,其(二),以象地下与士之中,4f一直划象物初出地也,其时夏季一老也,万物于此时成就方老,生于四时之季。
其位主内,内通也”。
王萧云:“士者,地之别字,以为五行也”。
《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士之德,能苞万物”。
西方金:《白虎通》曰:“太阴见于申,盛于酉,衰于戌,其日庚辛属金”。
许慎曰:“金者禁也,阳气始起,万物禁止也。
金生于土,字从左右注象金在士中之形也,其时秋”。
[转载](转)谈子午流注,溯干支渊源
[转载](转)谈子午流注,溯干支渊源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体系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理论体系相辅相成,如果脱离了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子午流注”学说的大致内容子午流注理论基础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内经》中就已经奠定。
分析“子午流注”学说的内容,追溯干支四柱渊源,可知,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科学性决定了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性、科学性,同时也决定了中华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有别于现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独特性、科学性。
“子午流注”学说狭义地讲,是针灸按时取穴治病的诊疗理论;广义地讲,是依据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互感应原理,来指导养生与诊断治疗,比如按照“子午流注”理论根据发病时段判断发病原因;按照“子午流注”理论选择服药时间;按照“子午流注”理论选择针灸或者按摩时间,等等中医时辰治疗学术理论。
在这里,仅举针刺按时取穴治疗为例。
(一)子午、日月、方位、阴阳,流注的释义“子午”,有时辰、月日、时段、阴阳、方位等含义。
“时辰”,是指一日一夜十二个时辰,子时为23:时至1时;午时为上午11时至13时。
“月”,是指用十二支所纪一岁十二个月,子为十一月,是冬至节气所在,代表一年的冬季;午为五月,是夏至节气所在,代表一年的夏季。
“日”,是指用干支60一周所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每一天。
“阴阳”是指:子、午这两个数将日夜平分为两个点,子为夜半,为阴气到达极点,阳气开始上升。
即子时为阴气极盛之时,阴气极盛而生阳气,故半夜子时也是一阳初生之时;午为日中,为阳气到达极点,阴气开始下降,即午时为阳气极盛之时,阳气极盛而生阴气,故午时也是一阴初生之时。
“方位”,是指子时是太阳下中天的时刻----北,午时是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南。
《灵枢·卫气行》指出:“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这里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不是指地平面的经纬,而是指地球的经纬。
子午流注是哪位中国古代科学家提出来的,和生物钟有关系吗?
子午流注是哪位中国古代科学家提出来的,和生物钟有关系吗?子午流注应早于春秋以前,源于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的五行休王,即是现代人称的“生物钟”。
五行体王,在春秋时代己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而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判断病势的进退、转归和预后。
五行休王,中医又称五行囚王。
休王,是休、王、相、死、囚的简称,是标志精气活动量的多少、盛衰、消长的符号。
五行的精气与时令相当的称为“王”,生王者称为“休”,王之所生者称为“相”,相之所克者称为“囚”,王之所克者称为“死”。
相,提示精气始升,王是精气盛极;休、囚则依次下降,死是精气衰极。
五行休王是我国古代医家认识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规律及人体五行精气活动节律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是由一切生物体内五行精气的盛衰消长来决定的,五行精气的盛衰消长,是由时间来制约的。
五行休王的节律,主要有一日或一昼夜、一旬(十日)和一年等节律周期。
子午流注源于“五行休王”,子午是地支的一和七两个数,十二地支为什么独取子与午呢?是因为“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流注是指体内气血运动变化的状态。
中医认为十二条经脉对应每日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随时而变,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不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所谓刺其去来,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随而济之,接这些原则取其穴,以获取其良好的疗效。
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法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五行休王的情况相配合。
在中医典籍《灵枢》、《难经》、《黄帝内经》都有详细的记载,《黄帝内经》还有十二时辰养生法等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包括因时取穴法,是根据气血流注,五行休王,盛衰开阖的道理,运用天支地支为演绎工具进行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取穴方法包括日干支推算法、时干支推算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指因时辨证取穴法中,以当日当时的天干所代表的相关腧穴为取穴原则的方法。
五行图、经络图和子午流注图(五行生克图、地支三合局图、地支六合图、地支相冲图、地支相害图)
五行图、经络图和子午流注图(五行生克图、地支三合局图、地支六合图、地支相冲图、地支相害图)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而“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为“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为“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为“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中医基础理论金的特性:为“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为“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子午流注打印
(五输穴与脏腑阴阳五行配合表)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可及。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见。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经,大陵间使曲泽应。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绕。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天干配脏腑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自当。
地支配脏腑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午从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五行与干支脏腑相配表
(时支子午流注)气血流注十二经时辰表
时支子午流注补泻腧穴表。
推开时间医学的大门——子午流注基础理论
推开时间医学的大门——子午流注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和五行,阴阳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属性,因为了解中医必须从阴阳开始,就不多做介绍了。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之所以没有用物质这个词就是想让大家区分开五行和五材。
“行”指的是运动和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如图五种属性各自有自己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墙”“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一切有疏发伸展特性的都属于木,并不是只有木材制作的东西才属木,比如春季升发属木,肝气舒发也属木。
其他四行一样,时间精力有限不多做赘述,见谅,重点在后文!!天干地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干,亦可形容为是树干;支,亦可形容为树枝。
我们就是用树干与树枝的关系,来形容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间的联系。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前主要用它来计算年、月、日、时,形容自然气候及万物的发生、繁华、衰老与死亡现象,亦即生旺死休的变化。
天干、地支还按其阴阳属性进行了划分,其依据主要是《周易》中所述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依此次序奇数划为阳,偶数划为阴。
天干中的奇数为阳:甲、丙、戊、庚、壬天干中的偶数为阴:乙、丁、己、辛、癸地支中的奇数为阳:子、寅、辰、午、申、戌地支中的双数为阴:丑、卯、巳、未、酉、亥。
此外,十天干还具有五行属性,在五行中可继续分阴阳: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十二地支中五行的分配是由寅至丑,每三个地支为一组,每组前两个数配一行。
即寅卯、已午、申酉、亥子,依次分属于五行木、火、金、水,再将每组3个地支数中的最后一个数,即辰、未、戌、丑配以土。
依地支次序数,单数划为阳,偶数划为阴。
为:寅阳木,卯阴木,午阳火,巳阴火,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申阳金,酉阴金,子阳水,亥阴水。
同理天干地支都遵循五行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和子午流注
第二章阴阳五行和子午流注第一节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分类和概括,神奇而精辟。
一旦掌握,一通百通。
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对阴阳五行和其相对应的人体五脏的关系,做以下五个方面的浅显解释。
一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木可做火的燃料。
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火生土古人形象地用太阳照射地面,经亿年之后化石为土作比喻。
心循环系统好,可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金属生于土中。
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古人观察自然界中有石就有水。
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
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
石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
肺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树木生长靠水滋润。
肾循环系统好,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二相克关系木克土古人用树的种子破土而出作比喻。
肝循环系统制约脾循环系统。
例如:土没有草木的制约,可能会沙漠化。
土克水古董人用土能阻挡水的运行作比喻。
脾循环系统制约肾循环系统。
例如:土克不住水,水就会泛滥。
水克火古人用水能灭火作比喻。
肾循环系统制约心循环系统。
例如:水不克火,火势会失控。
火克金古人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
心循环系统制约肺循环系统。
例如:火不克金,金失去制约,克木太重,使世界无生气。
金克木古人用金属可伤木作比喻。
肺循环系统制约肝循环系统。
例如:金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
三相乘关系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
事物只有相生相克均衡,才能保持稳定状态。
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
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肝(木)太弱失常,肝(木)不能有效地制约脾(土),使脾(土)失去约束过旺等。
四反侮关系反侮是一种反克现象。
即侮辱之义。
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金的本性能伤木,木的本性不能伤金。
阴阳五行气机子午养生八卦[专业材料]
的脾太虚了,造成脾土克不了肾水,反而被肾水欺侮。造成脾土的
病程加重。
专业知识
15
3.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连累其子行也异常。这就是“母病累子”。
一般规律是:母虚
子虚
母子两虚
如,水不足,无力生木,则木干枯,结果水竭木枯。
(2).子病及母:是指子的一行异常,会影响母行也异常,结果母子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
(3).五行制化的规律:
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 克制中求发展。
中医中常说的“阴盛格阳”,“阳盛格专业阴知”识 就是制约不住所造成的危害。13
5.五行胜复(子复母仇)
五行胜复是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进行的自我调节。 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引起水盛, 水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金不足引起金盛,金盛克木引起木衰, 使得木盛得以平复,这里的木行亢盛是胜气,金行旺盛是复气,金 行旺盛是对木行亢盛的报复。 注:我为胜气时,克我者为复气。
专业知识
8
(三).事物的现象和五行归类
1.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取象”,就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到能 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 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火。如心的温热 升腾作用与火相似,我们就把心归属于火。以此类推。
先见于面部,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故立候气之法冠其 篇首焉。”
1.察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变 (握忧哕咳栗),五体(筋脉肉皮骨),看动静辨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时辰当地时十二正经脏腑走向五行中医寅时3-5 手太阴肺胸->手阴金肺阴卯时5-7 手阳明大肠手->头阳金肺阳辰时7—9 足阳明胃头->足阳土脾阳巳时9—11 足太阴脾足->胸阴土脾阴午时 11—13 手少阴心(脑) 胸->手阴火心阴未时 13—15 手太阳小肠手->头阳火心阳申时 15—17 足太阳膀胱头->足阳水肾阳酉时 17—19 足少阴肾足->胸阴水肾阴戌时 19—21 手厥阴心主胸->手阴火心阴亥时 21—23 手少阳三焦手->头阳火心阳子时 23—1 足少阳胆头->足阳木肝阳丑时1—3 足厥阴肝足->胸阴木肝阴注1 当地时中,太阳当顶,竖直杆无阴影时为12点。
注2 心(脑)是指心脑功能,对心经功能的一种合理的解释。
注3 手厥阴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手厥阴心主经。
注4 三焦在现代经常被解释为体腔。
注5 流注的时辰为此经和所属脏腑气旺的时辰。
六个子系统,六主气和二十四节气十二正经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因而在中医体系里,将脏腑和十二正经按表里关系分成六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由一脏,一腑,一阴经和一阳经组成。
还经常用脏来代表子系统,作为简称。
每年中,每个子系统连续四个节气旺,对应一主气。
在《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中对六主气的定义为: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
六主气,六个子系统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列表如下:顺序六主气名起始四个节气对应表里经简称五行初气, 厥阴风木, 始于大寒,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之气肝木二气,少阴君火, 始于春分,经春分、清明、谷雨、立夏,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气心火三气,少阳相火,始于小满,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旺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气心火四气,太阴脾土,始于大暑,经大暑、立秋、处暑、白露,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之气脾土五气,阳明燥金,始于秋分,经秋分、寒露、霜降、立冬,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气肺金终气,太阳寒水,始于小雪,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肾水中药治疗各类感冒简易图表网络真是个大学堂,要什么有什么--正当我想学学一些简单的方剂时,发现了下面的好东东!但是还不够完美,我把表中提到的所有方剂的用药和药量都补充在表后了,需要的时候便可抄下来直接去药店采购了。
当然感冒初起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取嚏法,不过像俺家先生那样鼻毛浓密又不愿意用塑料吸管的人,还是有备无患的好。
再有就是10岁以下的儿童由于鼻黏膜较薄不适宜用取嚏法,感冒后需要用以下汤剂时,草药的用量应该向药店坐堂的中医咨询一下:哪味药该减些、减多少。
製作簡易圖表者為加州張孟超中醫師(PS:所有觀念及內容依據則習自倪海廈醫師).張醫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讓願意相信中醫的所有人,都能夠以最簡單的判斷方法來自行治療簡易的感冒症狀,因此以圖表方式呈現,最終期盼能讓完全不懂中醫的人士,也能輕易看得懂。
也因為必須盡量簡化,因此較複雜的症狀及用藥方法無法一一詳述於簡表中,但大部分的感冒應該可以囊括。
這是張醫師的初版資料,希望大家能對這三張圖表提出各項建議(最終目的就是希望不論是否懂中醫概念的人都能看懂且自行治療感冒),集合大伙兒的智慧,或許可以改版得更簡單易懂!※ 漏了一個大柴胡湯, 應用時機就是小柴胡湯的症狀加上便秘.PS.歡迎大家轉載、下載,或有任何批評與建議皆可,希望最終能有更多人能因此免於西藥的迫害!小病不求人,真的有需要再去看醫生!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
上五味,切碎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现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
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
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 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以取微汗为度。
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
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
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
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
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
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
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
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
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
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
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
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
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
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12枚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
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