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学案

高中语文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学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鉴赏要点。

2. 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背诵《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X九龄望月怀人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识记字音怆()然滟滟()霰()纤()尘扁()舟砧()碣()石3. 理解词义古人、来者:怆然:竟夕:怜: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读《即景抒情诗四首》三遍以上,背诵《登幽州台歌》和《望月怀远》。

二、学习·研讨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简介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某某)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主X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其为诗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

陈子昂存诗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4即景抒情诗四首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4即景抒情诗四首

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r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f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f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f蕴藉悠远•情丰意密I 深切动人。

------------- 温馨晨读自主学习赏美文听春江花月夜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庆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

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廬,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r金波浩淼。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新淡雅的春江花月图徐徐展开。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渚之上,浩瀚无垠的江潮与波涛汹涌的海浪相连处•一轮明月随潮冉冉而生。

古筝清脆的丝弦牵引着荡漾的水波低回起伏•漫溢起月的音阶•从东山的一隅慢慢地向群星璀璨的夜空蔓延,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春、江、花.月、夜的朦胧意境•恍惚间•流动多变的韵律断而复续,飞丝相接r月色与浪潮相约于一江春水之上•优美的丝弦和婀娜多情的春江花月发生了共鸣•让人痴迷在与月的古风古韵之中。

月照江心F波心荡月r一叶小舟,披一身清辉,摇曳着娇羞的月影,在平静的春江上拍水而来•舟上的游子伫立于船头,看渺渺轻雾.花林似霰,在这浩无际涯■清明空远的春江花月夜里,对月遥想I哲思如潮,一缕淡淡的惆怅借月色涌上心头•征鸿带来亘古的思念I散落在梦里。

轻缓的筝音时断时续由轻变重,如老者深沉的低吟,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怅怅的筝音伴着明月轻风•再现人生苦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相似的是月,不相似的是人,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透过这千年的琴韵能否找到生命与宇宙的永恒?月上中天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缠绵。

古筝悠悠的清音,穿过花影层叠r泻玉泼银r浅浅淡淡地错落在楼台香榭间,沉浸在如怨.如墓、如泣.如诉的弦韵里,将一腔难耐难消的孤独与寂寞向着春江花月尽情地倾诉古筝行云流水股的吟唱,温柔地绵延着f这曲远古飘飞的清歌, 收藏了多少流逝的华年,勾起了多少如烟的往事,装点了多少梦境, 平添了多少悲愁。

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4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

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4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

栏 目
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 链

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主旨——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栏 目 链 接
1.注音
汀.(tīnɡ ) 怆.然(chuànɡ )
扁.舟(piān ) 滟.滟( yàn )
捣衣砧.(zhēn )

霰.(xiàn )
目 链

2.写对字形
《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 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的壮丽景象。“江流宛转绕
栏 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 目
链 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 接 问和对人生的思索。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
思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此时相望
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昨夜
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
栏 目
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 链

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链 接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
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3)《望月怀远》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 好在哪里?“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
(2)《春江花月夜》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3(精)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3(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了解作者陈子昂、张九龄。

过程与方法: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扩展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登幽州台歌【导入语】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陈子昂年轻时到京城长安闯荡,才学出众,却籍籍无名,心情十分郁闷。

这一天,陈子昂在街上闲逛,忽然看见前面围了一群人,就凑上前去看热闹。

原来是一个卖胡琴的,开价少于一百缗(mín)钱免谈。

围观的人大都是“音乐发烧友”,他们议论纷纷,都说这把胡琴绝对是把好琴,只是价格贵得离谱,大家只能望“琴”兴叹。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陈子昂灵机一动,对卖琴人说:“我出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了!”这时,围观的人纷纷咋舌,有人问陈子昂:“公子,您怎么出这么大的价钱买琴,看样子您一定是位乐坛高手,能否为我等演奏一曲呢?”陈子昂笑道:“这儿太吵闹了,想听我演奏乐曲的,明天中午到宣阳里陈府我的住处来吧。

我在那里恭候各位大驾光临!”陈子昂说完,目不斜视地带着卖琴人走了。

第二天中午,宣阳里胡同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其中有许多长安的文人雅士、社会名流。

陈子昂这才对众人说:“我乃四川陈子昂,从小就能诗善文,在家乡颇负盛名。

然而到了京城之后,却不为人所知。

我买的这个胡琴,只不过是乐工演奏的乐器罢了,根本就不是我的兴趣!”。

说完,陈子昂在一片惊讶声中,将名贵的胡琴摔得粉碎,随即拿出自己的诗词文章,散发给客人们看。

大家看看他的诗文,才思敏捷,工整巧妙,于是争相传诵。

当天京城里所有茶馆和酒楼的客人都在议论着这件事,一夜之间,陈子昂便享誉京师,家喻户晓。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doc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doc

1.4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度荆门望楚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梦来。

【内容赏析】陈子昂这首诗写于他二十一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

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

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壮的五言律诗。

江雾迷茫,烟波浩渺。

两岸风光,极目远望,楚天辽阔。

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一代新人又举步重来,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著名隐士陆通,字接舆。

他才学很高,不肯入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

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登幽州台歌直言谏臣——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所用。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有汉魏风骨,此诗作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此诗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高中语文4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4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4即景抒情诗四首“尾大”就“去不掉”了吗2013年4月号《特别文摘》载有一篇题为《诸葛亮昏招害关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故意让关羽死,害怕他不好驾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

”这里对“尾大不掉”的理解有误。

“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力过大或机构组织庞大臃肿,以致指挥失灵,调度不动。

典出《左转·昭公十一年》。

楚灵王想任命弃疾为蔡公去管辖蔡地,征询申无宇意见,申无宇对楚灵王论述了国内国外的情况之后,说了两句带有结论性的话:“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思是说:树梢粗大了,必定会被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摆动不了。

这里的“掉”应该理解为“摆动”;“不掉”,就是调转不灵、摆动不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董鸿毅走近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4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任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作品陈子昂,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其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张九龄,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有《题李凝幽居》。

相关知识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四单元诗歌鉴赏方略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四单元诗歌鉴赏方略

诗歌鉴赏方略(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应学生用书P80]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一、(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联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的旷达、闲淡之情。

中间两联寒山、斜阳、新月、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选择,表达了诗人忧伤、落寞的心情。

由尾联中“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可见诗人为排遣心中的惆怅,饮酒时间的长久和内心的苦闷。

参考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二、(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含答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有《长江集》.《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望月怀远》写情人相思.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于明月.《题李凝幽居》写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小事。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4即景抒情诗四首
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上游子的相思之情和
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
自主预习
走进作品
合作探究
基础练习
《望月怀远》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而想起了与自己千
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于。
《题李凝幽居》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虽然还俗,但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内心独幽,对世俗生活
提示:所谓宇宙意识,指诗中那个“念”字句,想象宇宙时空的无限,一方面表现出
诗人抱负之特殊,另一方面又在这无限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出人的微小、人生的短
暂。而所谓社会意识,当指诗中两个“见”字句,联想起古代那个思贤若渴的燕昭王,
自己便油然而生一种生不逢时的不遇之感,并由此估计未来,更显出对今人的不屑。
诗人期望积极参与政事,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担忧,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社
自主预习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类似。
点评: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诗人很自然地就产生了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
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
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类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
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类似”的得以
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
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
不伤”,使我们得以凝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2.海上生,天涯共此时。
点评:首联既是对诗人眼前所见之景的描画,又是对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4即景抒情诗四首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4即景抒情诗四首

◆4即景抒情诗四首轿夫的快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

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

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

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

”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和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赏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一、作者视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课件: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登幽州台歌 (1)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课件: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登幽州台歌 (1)
2、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 的“人”“者”是指什么人?抒发了 一种怎样的情感?
3、赏析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来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研读诗歌
4、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一句。
5、“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 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 涕下”?
6、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 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追溯背景——了解背景,助解课文
《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 已三十五岁。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 北征。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 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 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最 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所以陈子 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 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
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 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 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 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 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研读诗歌
7、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8、《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
陈登
子 昂
幽 州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 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 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难点:感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景抒情的表 达效果。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即景抒情诗四首

◆4即景抒情诗四首轿夫的快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

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

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

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2.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写情人相思。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于明月。

《题李凝幽居》写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小事。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虽然还俗,但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内心独幽,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常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

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P131.怆.然(chuàng) 2.滟滟..(yàn yàn) 3.芳甸.(diàn) 4.霰.(xiàn) 5.汀.上(tīng) 6.纤.尘(xiān)7.皎皎..(jiǎo jiǎo) 8.青枫浦.(pǔ) 9.扁.舟(piān) 10.捣衣砧.(zhēn) 11.阆.仙(làng)1.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感伤的样子涕:眼泪2.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3.江流宛转..宛转:曲折..绕芳甸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4.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5.谁家今夜扁舟..子扁舟:孤舟6.愿逐月华...流照君逐:追随月华:月光7.鸿雁长飞..光不度长飞:远飞8.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9.情人..怨遥夜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10.灭烛怜.光满怜:爱惜11.移石动云根..云根:云脚12.幽期..不负.言幽期:归隐的约期负:违背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7.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温馨提示:不要把“怆”写为“创”,不要把“生”写为“升”,不要把“宛转”写为“婉转”等。

对应学生用书P14一、阅读《登幽州台歌》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是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怀才不遇、感到孤独以及渴盼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2.诗的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①后二句着眼于空间,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难抑,涕泪交横。

②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提示: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这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比,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古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1.对比的方式(1) 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

(2)虚与实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出现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3)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

(4)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2.对比手法运用的注意事项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比手法的作用(1)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2)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阅读《春江花月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本诗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提示:①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②以“月”为主体。

“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

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

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深邃而优美。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①运用了托物寓情、象征和设问的手法。

②“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6.《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哪几句?该如何理解?提示: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②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不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抒发了诗人由大自然的美景而发出的感慨,人生虽然短暂,却也能与明月绵久长存,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三、阅读《望月怀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的多情之人。

8.有人说,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是“升”之误。

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①并非误用,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②“升”仅写出了升起之状,而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③“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9.前人曾评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歌也讲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

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予情人满把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

四、阅读《题李凝幽居》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0.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出李凝怎样的身份?提示:①诗人用很经济的笔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②淡淡两笔,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11.你认为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提示:①“敲”用得好。

②因为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

用“敲”,以动衬静,很好地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空灵,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1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P86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陈子昂①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①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