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三章解析
电极过程动力学Chaper 3 - Mass transfer
A stagnant layer of thickness exists in the vicinity the electrode surface, while the natural or forced convection maintains the concentration uniformly equal to its bulk value beyond x = id
第三章 稳态研究方法
搅拌溶液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电极材料及表面状态对反应速 率的影响
不改变电流密度 有显著的影响
i ∝ 搅拌速度
无影响
改变界面电势分布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
有影响
无影响
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
一般比较高(活化能高)
较低,2%/℃
电极真实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 反应速率与电极的真实表 反应速率正比于表观面积,与
影响
面积成正比
真实表面积无关
电化学测量技术
34
(3)欧姆极化ηR
¾影响因素
ηR = −iRL
① 溶液的电导率;
② 浓度———影响电导率;
③ 温度(主要对弱电解质),影响扩散过程和离子导电过程。 ④ 电极间距 ¾特点 ① 跟随性;
② ηR与i成正比。
电化学测量技术
35
三、控制电流法与控制电位法(稳态测量)
控制电流(电位)法:控制流经研究电极的电流(研究 电极的电位),按人为规律发生变化,同时测量极化电位 (电流)的方法。
i0→∞
理想不极化 电极 完全“可逆”
电极电势不 会改变
电化学测量技术
20
实际稳态极化曲线与其特征区域划分:
EF—新反应区
DE—扩散控制区
CD—混合控制区 BC—强极化区(Tafel区)
AB—弱极化区 OA—线性区
电极过程动力学(全套课件)
§1.1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发展
电化学科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电化学热 力学、电化学动力和现代电化学。 电化学热力学研究的是处在平衡状态的电化学体系, 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的规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热力学基本原理被牢固地 确立后,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现象成了电化学研 究的主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电化学热力学” 这部分内容趋于成熟,成为物理化学课程的经典组成 部分。
3.
电极过程动力学主要形成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
始:
前苏联Φ р у м к и н 学派抓住电极和溶液净化对电极反应
动力学数据重现性有重大影响这一关键问题,首先从实验技
术上开辟了新局面。证实了迟缓放电理论,研究了双电层结 构和各类吸附现象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
英国Bockris,Parsons,Conway等人也在同一领域作出了奠基性的
§1.1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发展
电化学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过 来它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化工、冶金、化学电 源、金属腐蚀和保护、电化学加工和电化学分析等工 业部门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近30年来,它在高新技术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 微电子技术、生物化学等等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与 此同时,由于电化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在与其他学 科边缘地域形成了融盐电化学、半导体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腐蚀电化学、金属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新 兴学科。电化学应用已远远超出了化学领域,在国民 经济许多部门发挥了巨大作用。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化学实验技术仍然不断发展。
线性电势扫描方法(循环伏安法)成了后起之秀,交流阻 抗方法以及一系列更复杂灵巧的极化程序控制方法在很大 程度上取代了经典极化曲线测量和极谱方法。界面波谱技 术对电化学研究的影响日益显著。许多重要进展通过对新 材料、新体系研究而取得。
电极上氢析出反应规律初步分析_胡军福
电极上氢析出反应规律初步分析胡军福(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分析氢在不同电极上析出时基本实验规律,讨论氢析出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可能进行的反应机理,简要介绍利用氢超电势在生产和科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析氢反应;超电势;机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8-6072.2013.03.001 [中图分类号]O64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13)03—0001—03 在许多电极上氢的析出反应都具有较大的超电势.所谓超电势是指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与之相对应的电极电势就是其平衡电极电势,当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势将偏离其在平衡状态时电极电势的值,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电极的极化.我们把在某一电流密度下的电极电势与平衡电极电势之差的绝对值称为超电势[1].1905年,塔菲尔(Tafel)在研究氢超电势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超电势(η)与电流密度(i)有如下关系:η=a+b*log|i|.此式称为塔菲尔公式,a、b称为塔菲尔常数,它们决定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态、温度和溶液组成等.公式中经验常数a的物理意义是指当通过电极上电流密度为1A/cm2时电极上超电势的值.在不同材料制备的电极上经验常数a的数值很不相同,表示不同电极表面对氢在电极上析出过程有着很不同的反应能力.而经验常数b主要表征电极表面电场对氢在电极上析出时的活化效应,经验常数b在大多数金属电极的纯净表面上几乎都具有比较接近的数值,这就说明电极表面电场对氢析出时的活化效应大致相同.测定a、b值是研究电极反应动力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电解工业推算槽电压与电极电流密度关系的依据之一.塔菲尔公式只适用于电流密度较高的区域.在i非常小时,此式不适用.在i很小时氢在电极上析出时的超电势也很小(η<±0.03伏)时,超电势与电流密度呈线性关系,即η=ki.k为比例常数.1 氢析出过程可能进行的反应历程 从氢在大多数电极上析出反应时电极电势与通过电极的电流密度呈半对数关系的基本动力学特征来看,则整个电极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只可能是电化学过程或随后转化过程所控制.那么,在氢的整个析出过程中到底包含着那些可能的步骤呢?氢在电极上析出反应其最终的产物为分子态的氢,我们可以想象,两个水化的质子在电极表面的同一个位置同时进行放电而生成分子态的氢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此,在电化学步骤中可能的情况应该首先是水化质子在电极上放电生成活性很高的游离态的氢原子而吸附在电极的表面上,然后氢原子以某种方式进行脱附而相互作用形成氢分子.由于分子态的氢分子化学键已经饱和,常温下氢分子在电极上的吸附过程就可以忽略不计.其具体过程可表示如下[2]:电化学过程 H+(H2O)+M+e→ MH(1)复合脱附过程MH+MH→H2(2)电化学脱附过程H+(H2O)+M+e→H2(3)2013年6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un.2013第33卷第3期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Vol.33No.3[收稿日期]2013-03-20[作者简介]胡军福(1964-),男,湖北武穴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和电分析化学教学与研究.YYSZXB1从上述三种可能的过程来看,其中任何一部都含有电化学过程和至少一种脱附过程.因为在氢析出过程中的每一步过程都有可能成为反应的控制步骤,那么反应历程就可能出现下列四种组合方案:电化学过程(快)+复合脱附过程(慢)A电化学过程(慢)+复合脱附过程(快)B电化学过程(快)+电化学脱附过程(慢)C电化学过程(慢)+电化学脱附过程(快)D在上述A、B、C、D四种机理方案中,B和D方案称为缓慢放电机理;A方案为复合机理;C方案为电化学脱附机理.在上述四种方案中控制步骤都是电化学步骤或随后步骤控制,任何一种方案其极化曲线中电极电位对电流密度的关系都为半对数关系.而到底氢在电极上析出过程按哪一种具体方案来进行,就要看电化学过程、复合脱附过程和电化学脱附过程三个步骤进行的相对速度.2 氢原子在电极上的吸附 常温下,在某些金属表面发生氢原子吸附情况,这种吸附不同于一般的气体在金属表面的物理吸附,这时氢原子与电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与电极表面形成化学键.氢分子解离为氢原子的热效应大约为427KJ/mol,因此,只有在电极表面对氢原子具有很大的亲和力,在理论上要求氢原子在电极上的吸附热大于213.5千焦/摩尔时,才可能实现氢原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大量实验证实,这种吸附过程主要发生在pt、pd、Fe、Ni等过渡元素表面上,而在如Hg、Pb、Cd、Zn等金属表面上很难发现氢原子的大量吸附.为何氢原子发生吸附只选择过渡金属,这可能与过渡金属的的电子构型具有莫大关系.我们知道,在过渡金属的价电子构型中具有未充满的d轨道,而氢原子则利用过渡金属的空d轨道与之形成吸附键.有人曾经测得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金属镍随着氢吸附量的增加而其磁化率呈线性下降,这就证实了上述推测的正确性.3 电极材料对氢析出超电势的影响 塔菲尔(Tafel)公式中的两个经验常数a、b值的大小往往影响氢在不同电极上析出时超电势值的大小.对于b参数而言,其值的大小表征该电极电场对氢在该电极上析出时活化效应贡献的大小,对于大多数电极而言,电极电场对氢析出时活化效应大致相同.而对于不同的电极,塔菲尔(Tafel)公式中的经验常数a的值往往大相径庭,这些不同的a值,表明不同的电极表面对氢的析出具有完全不同的催化能力.超电势的高低在不同的电化学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必要对电极材料进行分类.按a值的大小,可将常见的电极材料分成三类:高超电势金属(a值范围在1.0~1.5V),主要有:Pb、Cd、Hg、Tl、Zn、Ga、Bi、Sn等;中超电势金属(a值范围在0.5~0.7V),,主要有:Fe、Co、Ni、Cu、W、Au等;低超电势金属(a值范围在0.1~0.3V),主要是Pt和Pd等铂系金属.4 氢过电位的应用4.1 具有高氢过电位的金属电极的应用4.1.1 在离子分析中的应用 极谱分析法[3]是捷克物理化学家海洛夫斯基1922年首先提出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由于其在发明和发展极谱分析过程的突出贡献而荣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自1925年海洛夫斯基和方志益三制造出全世界第一台极谱仪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极谱仪器和分析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了.该法不仅在痕量组分的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在电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上也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在极谱分析法中采用滴汞电极正是利用了汞的氢过电位高的特点,使之成为接近于理想的可极化电极.因此,许多平衡电势较负的离子如Fe2+、Ca2+、Pb2+、Zn2+、Na+等都能利用此方法进行电化学分析[4].有些有机物的还原,如草酸、水杨酸等也可用极谱法进行研究.另外由于氢在汞上的过电位比较高,使极谱测定有可能在微酸性溶液中进行.4.1.2 在有色金属冶炼和提纯中的应用 对于有色金属冶金,诸如锌、铜等的水溶液电解,较高的氢过电位对金属的析出是有利的.在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和H+都将趋向于YYSZXB2阴极.在阴极上,还原电势愈正者,其氧化态愈先析出.所以可以说,正因为氢具有较高的过电位,这些金属才有可能采用水溶液电解质电解的方法来提取.例如,在铜的电解精炼中,阳极、阴极和电解液成分以及电解过程条件控制是提高纯阴极铜产率的重要因素.当这些条件相对稳定或部分条件变化的时候,要提高铜的质量关键取决于添加剂的浓度对电解通过对阴极过电位的控制,可得出在不同电解条件下添加剂的最佳量,从而在复杂铜电解过程中稳定了高纯阴极铜的生产,并获得更高的电流效率.4.2 具有低氢过电位的金属电极的应用 对于电解工业而言,降低能耗是提高电解效率最好的办法.例如,在氯碱工业中,为更多地降低能耗而研究的氢过电位低的阴极材料,就是其应用之一.在氯碱工业中,电能的消耗占成本的第一位,主要用于电解法制烧碱.而电解设备的关键是电极,电极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槽电压的大小,从而决定着成本的高低.尺寸稳定阳极(SSA)及离子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阳极超电位、槽电压,节约了大量的电能,但阴极耗能过高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因此,对于活性阴极的研究是解决高能耗问题的关键.对此,许多化学工作者为之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氯碱工业中阴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金属镍合金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6],有效的降低了阴极氢超电势.[参考文献][1]付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查全性,等.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赵藻藩,周性尧,张悟铭,等.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李吉学,李新岗,叶青,等.2.5次微分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人脑中铜、铅、镉、锌[J].分析试验室,1994,(3).[5]胡伟康.非晶态Ni-Mo-Fe合金作电解水析氢反应电极[J].功能材料,l995,(5).[6]谢原寿,蒋文斌,柳全丰.氯化钠电解槽新阴极材料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2).【编校:饶咬成】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Mechanism on ElectrodeHU Jun-fu(Department of Ecology,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Yunyang Teachers’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Abstract:Basic experimental rules of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different electrodes have been studied to study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The applications of hydrogen overpotential in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research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Key words: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overpotential;mechanism;applicationYYSZXB3。
第三章(3)__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解析
nF
R
c
s R
1.反应产物生成独立相
s R
cRs
s R
1
∴
= 0+ RT
nF
ln
cs
0O
由于:
cOs
1
i id
cO0
∴
= 0+ RT
nF
ln
0 cO0 1
i id
平+
RT nF
ln 1
i id
反应产物生成独立相时的极化曲线
2.当反应产物可溶时
有时,阴极电极反应的产物可溶于电解液,或者生成汞齐Ji CiVx
xl
Ji
Di
dci dx
电极表面传质区域的划分
c
cs
c
双电层区
x0
x1
d
扩散区
c c0 c0 cs
对流区
x2 x
3.3.2 稳态扩散过程
一. 理想条件下的稳态扩散
c c 0
s
Ag
Ag
强烈搅拌
管径极小
dc c0 c s 常数 dx l
K
Ag
NO3
大量局外 电解质
ln oo DR R R Do
常数
(3.15)
由于在一定对流条件下的稳态扩散中,o与R均为常数; 又由于在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的电解液和稀汞齐中,
o R Do DR均随浓度co和cR变化很小,也可以将它们看 作常数,因此可以将1/2看作是只与电极反应性质(反 应物与反应产物的特性)有关、而与浓度无关的常数。
通过控制转速,模拟不同 值的扩散控
制的电极过程 。
四.电迁移对稳态扩散的影响
以 AgNO3 溶液为例
i 2FD
电极过程动力学
Grahame 开创了用滴汞电极研究 “电极/溶液” 界面的系统工作。
4.
20世纪50年代是电化学学科的重要成熟期
经典电化学方法蓬勃发展和电化学队伍迅速扩大
各种快速暂态方法,旋转圆盘电极系统,研究许多电化学
测量方法在这一阶段建立。这些方法在当代电化学实验室 中仍然是基本测试手段。
§1.1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发展
§1.1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发展
电化学科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电化学热 力学、电化学动力和现代电化学。 电化学热力学研究的是处在平衡状态的电化学体系, 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的规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热力学基本原理被牢固地 确立后,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现象成了电化学研 究的主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电化学热力学” 这部分内容趋于成熟,成为物理化学课程的经典组成 部分。
§1.1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发展
电化学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过 来它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化工、冶金、化学电 源、金属腐蚀和保护、电化学加工和电化学分析等工 业部门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近30年来,它在高新技术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 微电子技术、生物化学等等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与 此同时,由于电化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在与其他学 科边缘地域形成了融盐电化学、半导体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腐蚀电化学、金属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新 兴学科。电化学应用已远远超出了化学领域,在国民 经济许多部门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六章 交流阻抗方法
§6.1 电解池的等效阻抗 §6.2 表面浓度波动和电极反应完全可逆 时的电解阻抗 §6.3 电化学步骤和表面转化步骤对电解 阻抗的影响 §6.4 电极交流阻抗的复数阻抗图 §6.5 交流阻抗的测量方法 §6.6 电化学阻抗谱数据处理的若干问题
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
计时电流法
通过测量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推算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电极过程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通过实验数据拟合,确定电极反应的 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活化 能等。
电极过程的机理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电极反应的机理 和中间产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电极过程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的电子转移和相关化学反应的动态 过程。
涉及内容
电极电位、电流密度、反应速率等。
电极过程分类
可逆电极过程
电极反应速率相对较慢,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相差较小,电极表面附近无显著的物质积累或减少。
不可逆电极过程
电极反应速率相对较快,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相差较大,电极表面附近有显著的物质积累或减少。
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 电极反应速率理论 • 电极过程动力学模型 • 电极过程动力学实验研究 • 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电极过程动力学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在 电极表面进行的速率和机理的学科, 涉及到电子转移、传质、化学反应等 多个方面。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理论模型的完善,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 多重要的成果,为电化学工业、能源存储和转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撑。
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日益增 长,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将更加注重 高效、环保和可持续性,研究领域将 进一步拓展到新型电极材料、电化学 反应新机制和高效能量转化与存储等 方面。
电极过程动力学
电极过程动力学电极过程动力学是电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研究电极电荷转移过程和相关的动力学机制。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电化学反应速率、电极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等。
本文将从电极反应速率、电位调控机理以及实际应用方面对电极过程动力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电极反应速率1. 项里反应速率常数项里反应速率常数是衡量电极反应速率的重要参数。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数量变化率。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根据电荷转移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来确定项里反应速率常数。
通常情况下,项里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活化能和电荷转移系数有关。
一般来说,项里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 泊松分布模型泊松分布模型是一种根据电子传输动力学研究电极反应速率的经典方法。
泊松分布模型假设电子从电极表面进入液相中的分布满足泊松分布。
据此,可以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电极反应速率以及与之相关的电极化学反应机理。
然而,实际情况中,由于电极表面可能存在着非均匀性和多孔性等特征,泊松分布模型过于理想化,难以准确预测电极反应速率。
3. 热力学因素对电极反应速率的影响热力学因素对电极反应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热力学定律,电位差和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会影响电子传输和离子转移速率。
当电极电位愈高,电位差就愈大,因此,电子和离子的传输速率就变得更快。
此外,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吸附现象也会影响电极反应速率。
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条件和反应机理来进行考虑。
二、电位调控机理1. 电位和电场电位是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所具有的势能差。
由于电场力是由电荷带来的,因此,电位和电场强度是密切相关的。
在电极过程动力学中,电位的变化会影响电子传输过程,进而影响电极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2. 离子选择电位离子选择电位可以影响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速率。
当电极表面存在多种离子时,离子选择电位会决定电极表面上离子种类的比例。
因此,在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时,需要对离子选择电位进行分析和控制。
循环伏安法
富集时间较长时,氧化峰和还原 峰峰电流ip与v呈线性关系,峰电 流iPc与v 呈线性关系,而与v1/2则 成偏离直线向上弯曲,表白电极 过程主要受动力学反应速率控制。
一种常用旳电化学研究措施。该法控制电极电势 以不同旳速率,随时间以三角波形一次或屡次反复扫 描,电势范围是使电极上能交替发生不同旳还原和氧 化反应,并统计电流-电势曲线。属于线性扫描伏安 法一种,循环伏安法旳原理与线性扫描伏安法相同, 只是比线性扫描伏安法多了一种回扫。
关键词:电势(鼓励信号);线性变化;三角波扫描; 电流(响应信号);电流-电势曲线
判断其控制环节
顺铂氧化峰还原峰峰电流与扫描速率旳1/2方成线性 关系,阐明电极过程主要受扩散控制。
一般低扫描 速度下,电 极受到动力 学反应控制 影响,高扫 描速度下电 极受到扩散 控制旳影响。
不同浓度控制环节不同,一般高浓度下,电 极受到动力学反应控制影响,低浓度下电极 受到扩散控制旳影响。
高斯法:合用于差示脉冲等具有高斯分布特征旳 曲线。措施:从起峰前一点向峰后一点拉直线,得 到峰电位Ep、峰电流ip和峰面积Ap数据。起峰前后 旳点一样能够调整。
CV图形解析
CV图形解析
1.3 循环伏安法研究电极旳可逆性
电极反应可逆指某个电极反应旳正向速度和逆向速度相等
Zn2 2e
Zn
对于Zn׀Zn2+电极,平衡指该状态下Zn2+还原速度与 n氧化速度相等,两个方向旳电子和物质互换速度相等。 意味着此时经过电极旳电流接近零。即所谓旳平衡状态,
两个连续过程那一种慢就是受那个控制 扩散控制:扩散过程速度较慢,为整个反应旳控制过
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电极反应的分部步骤:界面附近传质过程,化学转化过程,界面上转化过程,电子转移过程.对于发生在电极/溶液异相界面的电极过程,除了电子转移过程之外,还涉及传质过程及各种表面效应,后者甚至可以成为速控步骤。
一般认为总的电极反应由一系列分步骤所组成。
电极反应的速率由这一系列分步骤的一个控制或若干个混合控制。
这些步骤包括以下几种。
物质传递:反应物从溶液本体相传递到电极表面和产物从电极表面相传递到分布到本体溶液.。
电荷转移: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子传递耦联化学反应:电子传递反应前置或后续的化学转化,这些过程可能是均相也可能是异相过程。
表面转化反应:反应物或产物的吸脱附过程及新相生成(表面沉积、沉淀形成、气体放出)等其他的表面反应。
一般电极反应的基本步骤电极反应的速率大小取决于上述系列反应中受阻最大而进行最慢的步骤,最慢的步骤称速度控制步骤,其动力学特征就反应了整个电极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基础电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识别电极过程包括的各分步骤,确定速度控制步骤,阐明反应机理和速率方程,从而掌握该电极过程的反应规律。
§3.1 研究液相中传质动力学的意义和方法(1)液相传质步骤是整个电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电极反应的基本历程(2)液相传质步骤可能成为许多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由它来决定整个电极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a 电子传递过程(法拉第过程,电化学过程)进行的很快。
(热力学上)b可以增加过电位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从而使电子传递过程大大加快,导致液相传质过程成为决速步骤。
(动力学)(3) 了解液相中的传质动力学规律有助于寻求提高这一步骤进行速度的方法,并消除由于这一步骤进行缓慢而带来的各种限制作用。
a由于液相中传质速度的限制,致使我们无法观测一些快速分布步骤(特例是电子传递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和参数。
b电极反应处于混合区时,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校正液相传质步骤的影响。
如何研究液相传质动力学?电极过程各个分部步骤是串联进行的,要想单独研究某一分部步骤,必须首先假定其它步骤进行的速度非常快,处于准平衡态,这样才能使问题得以简化。
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
• 影响:改变电极上双电层的分布,从而影 响反应粒子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和活化能, 使反应速率发生变化
一、无机离子的吸附
• 1.大多数无机阴离子是表面活性物质,而无 机阳离子的表面活性很小,只有少数离子 才表面活性。
表面张力变化原因
• 无论双电层是带正电还是带负电,由于同 性电荷的相互排除使界面有扩大的趋势, 与表面张力使界面缩小的趋势相反。因此, 带电界面比不带电界面表面张力下。而剩 余电荷密度与电势有关,故表面张力与电 势有关。
二、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 根据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
d id i
i
电子的表面吸附量 e q / F
• 常用的方法: • 充电曲线法
• 电位扫描法
氢原子的吸附
• 氢的吸附过程伴随有氢分子的分解,分解 生成的氢原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而形成 吸附键。吸附氢原子与吸附自由氢原子是 不同的,吸附过程放出大量吸附热,吸附 氢原子的能量低得多。
氧原子的吸附
• 在常温下,主要是氧原子和含氧粒子的吸 附。这些含氧粒子是在逐步还原或OH-逐步 氧化过程形成并吸附的。
若保持电位恒定,并保持i组分外的化学势不变
i
(
i
) ,ki
负离子可逆,正离子表面剩余电荷量
(
Ina
)
1
正离子离子可逆,负离子表面剩余电荷量
( Ina
)
1
求解表面剩余电荷量的步骤
• 1.测量不同电解质浓度的电毛细曲线 • 2.从各条电毛细曲线下取同一相对电位下的
• 值,做出 ~ Ina 关系曲线。
双电层电位由紧密层电位差和分散层电位差
大学化学专业第三章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表 2.1 一些电化学反应的标准速率常数
电极反应 Bi3+ + 3eCd2+ + 2eCe4+ + eCr3+ + eCs+ + eFe3+ + eHg+ + eNi2+ + 2ePb2+ + 2eTl+ + eZn2+ + 2eZn2+ + 2eZn2+ + 2e-1
Bi Cd Ce3+ Cr2+ Cs Fe2+ Hg Ni Pb Tl Zn Zn
将以上两式带回到公式
得到: i ic ia nFA k f cOs kbcRs
Butler-Voluner方程
也称为电化学反应的基本方程
这一表达式是首先由Butler和Voluner 推出的,所以这一表达式以及其相关的动力 学表达式都称为Butler-Voluner方程,以纪 念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
假定电极电位在0 V时的阴极反应活化能和阳 极反应活化能各为G0,c <G0,a,若电极电位从0 V向正方向移动到+ ,则电极上电子的能量将改 变-nF(能量下降),
O ne R
Ga Go,a 1 nF Gc Go,c nF 1 nF
2. 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表明,溶液中的大多数反应,其速率常数随温度
的变化符合Arrhenius公式。事实上任何形式的电极反应,
其活化焓 式:
与速H率常数之间的关系也符合Arrhenius公
k Aexp H / RT
A是指前因子。在电子转移反应中,离子氛重排是基本步 骤,这步骤包含活化熵ΔS≠(activation entropy)。重新
【电化学】第三章 电极过程动力学及有关电化学测量方法
当溶液组成一定时,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有:
Hale Waihona Puke q ddE此式是Lippman 公式。界面张力对电位微商得到了电荷密度。
有Lippman公式和Cd的定义可获得、q 和Cd的关系式
Cd
dq dE
d 2
dE 2
如果发生特性吸附,电毛细曲线有三种类型。
a) 阴离子吸附 b) 阳离子吸附 c) 有机分子吸附
阴离子吸附对左分支影响大,Ez向负移; 阳离子吸附对右分支影响大,Ez向正移; 中性有机分子吸附在Ez附近表面张力下降。
COHP = 7.23 103|z| Co0.5 cosh(19.46|z|1F)
用交流电桥法可测定双电桥的微分电容,其电容和溶液浓度有 关。下图是用汞电极测得在0.1M 和0.001M NaF溶液的微分电 容曲线。
用汞作为电极时,汞表面有较多负电荷,在较大的电位范围微 分电容值几乎与所用的阳离子种类以及水化半径无关。如0.1M LiCl 和0.1MAlCl3 溶液中, Li+ 和Al3+ 的水化半径约为0.34nm 和0.62nm,但在1伏的范围内,其微分电容值基本相同。可用 无特性吸附来解释。
到零,而电流达到最大。这种现象称为完全浓度极化。在完全 极化下的另一边界条件为:
t > 0 时,C(0,t)= 0 其Fick公式的解为:
C(x, t) Coerf x 2 Dt
erf 是误差函数,它等于
2 z eydy
0
。其电流为:
i nF C
nF Co
x x0
Dt
Cottrell方程
浓差愈大,过电位愈大; 活化能愈高,过电位也愈大。
§3.3 稳态扩散和浓差极化方程式 一、液相传质及电极表面附近浓度的分布 液相传质有三种方式:电迁移、扩散和对流
电极过程动力学第三章单电子转移-(2)
效应的实验事实(定性)
E
常数
RT
nF
ln
j
zO
n
n
1
nF 2.3RT
E 0
常数
lg
j
zO F 2.3RT
0
0为可按GCS模型计算的紧 密层中外层电势。
(1) 用0代替1只适合不含表 面特性吸附稀溶液体系。
(Bi电极)
(2)双电层中荷电粒子均有一 定几何尺寸。
(3)表面层中可形成离子偶。
1 nF
nF
j ja jc nFK cRe RT cOe RT
当 = eq : jc = ja = j0 , 则
nF
1 nF
cOe RT cRe RT
c e O
nF RT
( Eeq
Eeq0
)
cR
净电流有时也称为“外电流”;在 热力学极限,动力学方程与热力 学方程具有一致的表示形式。
cO
Ac
exp
Gc0
nFEeq
RT
cR
Aa
exp
Ga0
1
RT
nFEeq
Eeq
Ga0 Gc0 nF
2.3RT nF
lg
Ac Aa
2.3RT nF
lg
cO cR
Ee0q
2.3RT nF
lg
cO cR
Ee0q
Ga0 Gc0 nF
2.3RT nF
lg
Ac Aa
Ox + ne Red的平衡电位
1
jc
nFkc0cO
exp
nF
RT
jc
nFkc0cO*
exp
nF
第三章 电极过程概述
液相传质 前置转化
一、电极过程的 基本历程(例2)
双电子反应
并联进行
二、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 单元步骤的反应速度: v e
G 0 /( RT )
潜在的反应速度
• 速度控制步骤:当几个步骤串联时,实际反应速度
等于最慢的那个步骤,把控制整个电极过程速度的
单元步骤(既最慢的那个步骤)称之。
一、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二、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三、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四、准平衡态
一、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1、液相传质 2、前置转化:吸附、络合离子配位数改变等
3、电化学反应:得失电子、氧化还原
4、随后转化:脱附、复合、分解、歧化等 5、液相传质
一、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例1)
生成新相
液相传质 电子转移
极化作用>去极化作用 电荷在界面积累
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
三、理想极化电极和理想不极化电极
• 理想极化电极:电极上不发生电极反应,流入电
极的电荷全部都在电极表面积累,使电极电位发
生改变。如:滴汞电极。
• 理想不极化电极:电极反应速度很大,流入电极
的电荷全部都能通过电极反应消耗,不在电极表
面积累,电极电位不发生变化。如:饱和甘汞电 极。
电池电动势:E a平 c平 电池端电压: 与电动势
方向相同
正 极 负 极
V a c IR V a平 a) c平 c) IR ( ( E a c) IR (
极化后:V E
§3.3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5、测定非速度控制步骤的热力学平衡参数或其他
热力学参数。
§3.1 电极的极化现象 §3.2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图 §3.3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3.4 电极过程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扩散过程所引起的浓度变化
( ci t
)扩
Di
(
2ci x 2
2 ci y 2
2ci z 2
)
Di2ci
Dici (J扩,i ) Didiv(gradci )
在数学中定义Laplace算符
2
2 x 2
2 y 2
2 z 2
2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上式中div(gradci) 为浓度梯度向量的散度,是标量。
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
石油化工学院
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主要内容: 3.1 研究液相中传质动力学的意义 3.2 有关液相传质过程的若干基本概念 3.3 理想情况下的稳态过程 3.4 实际情况下的稳态对流扩散过程和旋转圆盘电极 3.5 液相传质步骤控制时的稳态极化曲线 3.6 扩散层中电场对传质速度和电流的影响 3.7 静止液体中平面电极上的非稳态扩散过程 3.8 线性电势扫描方法
Di
[(
ci x
)i
( ci y
)
j
( ci z
)k ](3.4)
( )i ( ) j ( )k x y z
gradci ci J扩,i Dici Digradci
J 扩,x (dci )
dx
只考虑x方向:J 扩,i
Di
(
dci dx
)
(3.4a)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3.2 有关液相传质过程的若干基本概念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
1. 对流 溶液中物质的粒子随着流动的液体一起运动,此时液体与粒子之间没有相
对运动,这种传质方式叫做对流。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的密度不均一,以致溶 液各部分因受重力不平衡而发生的液体流动称为自然对流; 外部机械的作用下 产生的对流称为强制对流。
只考虑x方向: J迁,i Exui0ci
三种传质同时作用时:
Ji J对,i J扩,i J迁,i vci Di gradci Eui0ci
只考虑x方向:
J x,i
vxci
Di
(
dci dx
)
Exui0ci
(3.6)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传质过程引起的浓度变化:
可以理解为在传质过程中,移入某一单位体 积的i粒子总量与移出的总量不同而引起。
也可应用
( ci t
)迁
-▽J迁,i来计算由于电迁过程引起的浓度变化。
( ci t
)迁
J
迁,i
(Eui0ci )
[(Ex
Ey
Ez )ui0ci ]
ui0ci
(
Ex x
E y y
Ez z
) ui0 (Ex
ci x
Ey
ci y
Ez
ci z
)
ui0cidivE ui0Egradci
(3.11)
上式右方第一项为电场散度引起的浓度变化。第二项为电场作用下浓度梯度向量引起 的变化。这与扩散传质过程是不同的。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S·dx的体积内
J1
J
2
Di
(
2ci x2
)dx
单位体积内
J1 J2 dx
Di
(
2ci x2
)
J1 J2 dx
(
ci t
)扩
Di
(
2ci x2
)
上式就代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内积累的i粒子的摩尔数。即单位时间内摩尔浓度的 变化,即为Fick第二定律——非稳态扩散的基本方程。
同理,由对流过程引起的浓度变化为:
( ci t
)对
J 对,i
ci
(
vx x
[(vx vy vz )ci ]
v y y
vz z
) (vx
ci x
vy
ci y
vz
ci z
)
cidivv vgradci
(3.12)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一般地液体不可压缩的,所以在空间某体积元中流入的液体和流出的液体相等,该
物质守恒,称为连续方程式。即:divv o
( ci t
)对
vgradci
(3.12a)
当三种传质过程联合作用时,“液相传质基本方程”的通用形式:
( ci t
)
Ji
Didiv(gradci
)
ui0cidivE
ui0 Egradci
vgradci
(3.13)
上式中右端前两项,都涉及向量的散度div(grad ci)、divE因而是标量,后两项均为两种 向量的标量积,因而也是标量,所以右端则为标量。
当溶液中存在大量惰性电解质时,电迁项可以忽略:
(
ci t
)
Di
div
(gradci
)
vgradci
称为非稳态时的“对流扩散方程”。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
在电极反应的初始阶段,指向电极表面的扩散传质不足以完全补偿电极反 应所引起的反应粒子的消耗,因而随着电极反应的进行,将使浓度变化继续向深 处发展。这种扩散过程的初始发展阶段称为“非稳态阶段”或“暂态阶段”。
在S1处的流量(流进的)
J1
Di
(
ci x
)xx
在S2处的流量(流出的) J 2
Di
(
ci x
) x x dx
J
2
Di [(
ci x
)xx
x
( ci x
)dx]
Di [(
ci x
)xx
(
2ci x2
)dx]
J1-J2表示在S·dx的体积内(注意:虽然S=1 cm2,但Sdx并非单位体积),单位时 间中积累的i粒子的摩尔数。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3.1 研究液相中传质动力学的意义
•电极过程的各个分步骤中,液相中的传质步骤往往比较缓慢,常成为控制 整个电极过程的限制性步骤。 •电化学装置,液相传质步骤也常是反应速度的限制性步骤。 •研究电极附近传质过程的动力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寻求提高这一步 骤进行速度的方法, 消除或校正由于这一步骤缓慢而带来的各种限制作 用,无论在工业电化学生产中,还是在理论电化学研究中,都有意义。
i粒子的流量 J 对,i vci (vx vy vz )ci (3.3)
只考虑x方向:J 对,i v x ci vxci (3.3a)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附近液相中的传质过程
2. 扩散 在溶液中,若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而发生这一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的输运,
这种传质方式叫做扩散。
J 扩,i
3. 电迁移 带电粒子 (如离子) 由于液相中存在电场而引起位移称为电迁移。
J 迁,i Eui0ci (Ex Ey Ez )ui0ci (3.5)
其中,E的电场向量(V/cm);ui带电粒子i的淌度,即单位场强下带电粒 子的运动速度(cm2/sec·V),“+”号用于带正电的粒子,“-”号用于带负 电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