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情

合集下载

池州

池州

池州池州市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 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 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 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 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别名: 别名: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面积: 面积: 池州 Chizhou 贵池、秋浦 地级市 中国华东 1市辖区,3县 池州市贵池区百牙中路1号 0566 247000 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8271.7平方公里 机场: 机场: 火车站: 火车站: 车牌代码: 车牌代码: 市树: 市树: 市花: 市花: 行政区划代 码: 341700 人口: 人口: 方言: 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著名景点: 著名景点: 158万(2008年) 江淮官话、吴语、赣语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九华山风景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杏花村等 池州九华山机场 池州站等 皖R 樟树 杏花目录 1 1.基本市情1.1 地理 1 1.2 历史 1 1.3 资源 1 1.4 发展 1 1.5 旅游 1 2.行政区划2.1 市辖区 1 2.2 县1 3.历史沿革3.1 境域变迁 1 3.2 建置沿革 1 4.综合经济4.1 综述 1 4.2 园区 1 5.交通运输5.1 综述 1 5.2 水运 1 5.3 公路 1 5.4 铁路 1 5.5 航空 1 6.自然资源6.1 矿产资源 1 6.2 生物资源 1 6.3 野生资源 1 6.4 水利资源 1 6.5 土地资源 1 6.6 旅游资源 7.历史文化 1 8.特色文化8.1 池州傩 1 8.2 文南词 1 8.3 青阳腔 9.历史名人 10.风景名胜10.1 九华山风景区 10.2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3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4 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10.5 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 10.6 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10.7 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 10.8 秋浦河 10.9 杏花村 10.10 九子岩风景区 11.教育概况11.1 综述 11.2 基础教育 11.3 职业教育 11.4 成人教育 11.5 民办教育11.6 高等教育 11.7 师资力量 11.8 主要初、高中学校 12.重点企业 池州市 - 野生动物 池州大渡口至安庆公交专线开通展开1.基本市情 基本市情1.1 地理池州市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 长江,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 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

池州市情

池州市情

池州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南接徽杭,北濒长江,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一方古老神奇之地。

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融汇流转,千年文脉、古老戏曲、大愿精神绵延传承,文化厚积,风采勃发,灿然闪耀于大江之滨。

池州历史悠久。

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池州为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置36郡,池州属扬州之鄣郡;西汉元封二年置石城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州,迄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池州山川秀丽。

叠峰翠岭,连绵千里;奇构异形,牯牛天降;清荣峻茂,林木萧森。

悬泉瀑布,飞濑绿潭,碧破万顷。

鲂鲤跃鳞于晨曦,群鹤翻飞于碧空。

古人叹之,谓此地有潇湘之色、琅琊之气、苏扬之风、秦淮之韵。

尤其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天河绿水,钟灵嵯峨,人称“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之美誉。

池州文化灿烂。

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南北时尚”青阳腔,皆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周时代,青铜文化兴盛,汉代至两宋,池州为江南铸币重地。

历史文化滋润,灵山秀水哺育,遂使英才辈出,群贤纷至。

陶渊明、金乔觉、李白、杜牧、苏东坡、王安石、包拯、岳飞、王阳明、姚鼐、弘一、黄宾虹、张大千等历代文坛巨擘、哲人政要、丹青名家,皆曾游历寓居于此,呤哦禅修于斯,或探佛学真味,究理学要义;或纵情放歌,徜徉山水;或挥毫泼墨,存形丹青,留下无计名篇秀作。

历代名家大作,金声玉振,灿若玑珠,酿就“千载诗人地”之美誉;一应仙踪圣迹,文化瑰宝,历经摩娑荡涤,光华愈显,卓然于今。

山水与古迹交融,自然与文化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之灿然风韵昭然于世。

1、池州市区位、面积、人口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池州介绍

池州介绍

二.自然风景
九华山
九华山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 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 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 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 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 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 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 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 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方圆120 公里, 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 坐标为东经 117°,北纬30°。
牯牛降
牯牛降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 风景区。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 ,奇幻中见优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 且,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有明末复社领袖、 文学家、爱国诗人 吴应箕的遗迹、古 雪山民钓石,以及 折射着中国大半个 世纪历史风云的标 语墙……牯牛降共分 为五大景区:主峰 景区、龙门景区、 奇峰景区、双河口 景区和观音堂景区 。
大王洞
升 金 湖 百丈崖
仙寓山
万罗山
三.文化艺术
戏曲文化——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 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源于远古时代,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 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 堂戏、端公戏。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 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 傩戏贵池、石台和青 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 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 2005年5月 ,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 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池州市区域概况

池州市区域概况

年平均气温:167C 。

年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3.1~35C,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7.9~2 8。

第二章区域概况2.1地理位置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 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

主城区位于池州市北部,北隔长江与安 庆市相望。

其中东北的江口区属于江口镇的一部分,东邻梅龙镇;主城中信片区东隔白沙毗 邻马衙镇,西隔秋浦河与高岭镇、乌沙镇相邻;火车站地区的城南片区属于里山镇的一部分, 西南靠近涓桥镇。

贵铜公路从东北向进城, 318国道在城区南部包绕而过。

阪利寸 言.电;77IS4 r?lLA 迪恢七丸中遷云鼎大 H /帀舉耐 1冷泄严1服业'邑技术字疋I©三台山£园A 星期大甲亢霁山口罠生甘 牛栏曲2.1.1气象条件$卜療村图2-1池州地理位置示意图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 沛,雨热同季,植物生长期长。

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年均日照时数:1730~2100小时之间。

7C 。

极端最低气温为-16C ,极端最高气温为409C 。

平均年无霜期:220天。

最长286天,最短189天。

年均降水量:1400--2200m m ,大多年份超过1000mm 。

2.1.2地形地貌池州市地貌变化较大,分为丘陵与圩区两种地貌类型。

主城中心片区的西侧与城南片区 均为堆积港岗地,秋浦河水系呈脉络状延伸其间,地形较破碎,中心片区东侧白洋河以西地 区地形相对完整,有微坡起伏,白洋河以东主要为圩区。

东部经济园片区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雨 50米,相对高差小于10米,建设条件 好,水利条件优越。

2.1.3水文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以地表水资源为主。

(1) 地表水该市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长江过境径流量、区域内各支流径流量、湖泊和水库四部 分组成。

•河川径流该市多年平均径流深500~1000mm 。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较佳,整体气候较为温和,人居环境比较舒适。

以下是对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的评价:一、气候特点: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相对较短而夏季较长。

夏季温暖湿润,日照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最高达到30摄氏度以上;冬季较冷,但相对较短暂,最低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

二、降水情况:池州市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降雨较为集中。

降雨量在700-1300毫米之间,较多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舒适度评价:1. 温度适宜:池州市在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在舒适范围内,楚州市炎热的夏季温度也相对较低。

居民们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都能享受到较为舒适的气候条件。

2. 降雨充沛:池州市年降水量较多,农田灌溉条件良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水源条件,也使得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湿度合适。

这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很有帮助。

3. 空气质量较好:池州市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较好,天然植被较多,氧气含量相对较高。

市内污染源较少,空气污染较轻,居民得以呼吸到较为清新的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4. 自然环境优美:池州市山水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市区周边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景色优美,环境幽静,可以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和度假胜地。

5. 城市设施完善:池州市城市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达各个主要城市。

居民生活所需的医疗、教育、商业等设施也相对齐全,便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

该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空气质量好,自然环境优美,城市设施完善,给居民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池州市市情简介

池州市市情简介

池州市市情简介池州市位于皖西南,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全市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自唐武德四年设州址府以来,距今已有1385年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池州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有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区齐山——秋浦仙境,神奇的地下溶洞群及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名胜古迹。

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距今示范区。

全市森林覆盖绿57%,生态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池州地处皖江经济带。

长江流经池州162公里,池州港是皖江五大港口之一,岸线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40余种。

其中铅、锑、锌、锰等有色金属矿藏储量居全省首位。

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优,全市石灰石储量250亿吨,白云石10亿吨,方解石5亿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开放,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经济与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亿元,增长13.3%。

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3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增长1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1亿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进入“十一五”,池州立足于加快追赶、立足于务实基础、立足于彰显特色,确立以追赶全是恒和沿江城市平均水平为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上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工业突破的工作主调,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池州建成皖江经济带上具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快速发展的地区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池州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0

池州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0

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0)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年财政收入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8亿元,增长21.2%。

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2.8亿元,增长21.1%;营业税13.9亿元,增长33.1%;消费税0.8亿元,增长4.3%;企业所得税7.5亿元,增长25.1%;个人所得税2.2亿元,增长18.9%。

财政支出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6.6%,教育支出增长30.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6.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6.3%,农林水事务支出15.9%,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5.8%。

全市33项民生工程和12件惠民实事共投入资金22.8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50万余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

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9%、4.6%、2.8%、1.3%、0.7%和0.2%;交通和通信、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0.1%和0.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3%。

年末从业人员112.1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45.5万人, 增加0.4万人;第二产业27.7万人, 增加0.2万人;第三产业38.9万人,增加0.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8万人。

年末城镇失业登记率为3.9%。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5.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3千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98.5千公顷,扩大0.4千公顷。

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

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

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池州市的气候养生适宜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地气候特点与养生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为当地居民的健康养生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池州市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池州市气候的养生特点,并评价其适宜性。

通过研究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为当地居民提供科学的养生指导,促进人们的健康与幸福。

通过分析影响气候养生适宜性的各种因素,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和管理建议,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池州市的气候特点,为推动气候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3 研究意义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是一个理想的养生之地。

本文旨在对池州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养生的适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于居住在池州市的人们,了解这里的气候特点和养生适宜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生活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外来游客和养生爱好者,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他们选择旅行目的地提供参考,享受到池州市独特的气候环境带来的益处。

通过对气候养生适宜性的评价,可以为池州市的养生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养生产业是当前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对于池州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池州市的气候环境特点,评价其养生适宜性,对养生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池州市的气候养生适宜性,对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养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池州市的养生产业发展和居民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池州市气候特点分析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摘要】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时间单位,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和农事的时节。

在池州市,二十四节气影响着当地的气候特征,如立春时寒潮频繁,谷雨时雨水充沛。

不同节气期间,池州市的气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立夏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气候变化对池州市经济和农业产生了影响,进一步研究气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总结了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地理位置、起源与意义、气候影响、节气期间气候特征、气候变化、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池州市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化,四季分明。

池州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了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关系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对地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关于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本文旨在对池州市的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二十四节气如何影响池州市的气候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提供参考。

中的内容就是这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其气候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的气候预测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池州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揭示其气候形成机制;2. 探讨二十四节气在池州市的起源与意义,分析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3. 研究二十四节气在池州市的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探讨其对气候波动的调节作用;4. 分析池州市不同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总结其气候变化规律;5. 探讨池州市气候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为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参考。

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

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

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转载自D.H转载于2010年04月15日 18:00 阅读(8) 评论(0) 分类:关于常识举报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省级池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市之一。

池州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品质优、储量丰,加工潜力巨大,已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地。

近年来,池州非金属新材料业蓬勃发展,比利时禄思伟公司、韩国欧米亚公司、法国英格瓷公司、香港韦确公司和宝钢、马钢、海螺等国内外大公司纷纷登陆池州投资兴业。

池州依江近港,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池州162公里。

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

318国道、206国道纵横穿越,沿江高速(毛竹园——大渡口段)西段、铜九铁路池州段已正式通车,贯穿池州的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也正在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铁路大桥以及宁宜城际客运铁路等都在积极筹建中。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摘要】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本文针对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展开研究。

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然后在对池州市二十四节气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池州市的气候特征,并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的主要特点,探讨了对池州市气候影响的因素,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池州市的气候特征,为当地气候预测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

由于地处江淮丘陵区,池州市的气候变化多样,季节分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池州市的气候特征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研究池州市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的规律。

池州市的气候总体上属于温暖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

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气候炎热潮湿,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二十四节气在池州市的气候特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该地区的天气变化、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气候规律,为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深入探讨池州市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池州市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研究池州市气候特征还有助于提高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池州市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

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

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就有“江南锁钥”之称。

池州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池州市的养生适宜性非常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池州市进行养生旅行。

本文将就池州市的气候特点、养生文化以及养生适宜性进行分析。

一、气候特点: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17摄氏度之间,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全年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春季温和,万物复苏;夏季炎热潮湿,雨水充沛;秋季凉爽,气候怡人;冬季寒冷干燥,阳光明媚。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池州市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养生胜地。

二、养生文化:池州市拥有悠久的养生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池州的养生文化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黄粱梦,汉代著名养生专家华佗亦曾在池州留下养生经典《黄粱一梦》。

池州市还拥有著名的养生资源————青龙山、九华山、池州山、齐云山等,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成为了觅幽寻胜、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

三、养生适宜性分析:1. 池州市气候适宜池州市的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和,适宜户外活动。

夏季雨水充沛,湿润的气候有益于滋润人体,有助于消除疲劳。

冬季阳光明媚,气候干燥,适合户外运动和阳光浴。

池州市的气候非常适宜养生。

2. 养生资源丰富池州市的养生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着众多的名山名泉,如青龙山、九华山等,这些地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进行养生修炼的绝佳之地。

池州市的温泉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养生。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养生修炼,将会事半功倍。

3. 养生地理位置优越池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以方便地前往。

市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达养生地点非常方便。

池州市的餐饮也非常注重养生饮食,对于想要进行养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池州市的气候养生适宜性非常高,适宜人们进行养生旅行。

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气候的温润,感受山泉的清凉,感受阳光的明媚,感受自然的奇妙。

七年“堵心”沟 一朝变通畅——池州市人大代表视察活动让近两千户居民告别水淹历史

七年“堵心”沟 一朝变通畅——池州市人大代表视察活动让近两千户居民告别水淹历史
受很 深 。 说 : 由于过 去干 沟一 直没 他 “
志愿 者 进行 污染 物 打捞 。 做 的这 一 所
在 情在 理 , 声声 投诉 都 充 满期 待 。但 切 对 于 堵 塞 的 百 大 南 湖 于 沟 来 说 都 是 社 区居 委 会 凭 借 一 己之 力 根 本 无 是 杯 水 车 薪 , 本 无 济 于 事 , 题 还 根 问
理活 动专 题 培训 会 , 指 出 . 并 当前 全
国上 下 正在 开展 道 德领 域 突 出 问题
会 上 , 表 们 就 这一 问题 纷 纷 提 出 代
几 年受 淹 的地 带 要认 真查 找 原 因 . 同 样 的 问题 不 能 在 同一 地 点 再 次

对 策 和建 议 。江 浩代 表建 议 对连续 题 , 垃圾 得到 清理 , 干沟水 质 变好 让
全 面清淤 ,市住 建 委责 令开 发企 业
代 表 视 察 力解 七 年 疑 难
为进 一步促 进池 州 主城 区防汛
对 干沟进 行疏 通 ,由市 房管 局 现场
督 办 : 2 日, 大南 湖 干 沟全 线 7月 百
责任 制 的落实 。今 年 4月 2 日, 7 池 疏通 。市 城 防指办 公室 立 即组 织杏 州市人 大 常委会 组织 部分 市人 大代 村排 涝站 开机 换水 ,改 善百 大南 湖
从 早 、 严 、 细 、 实 做好 防汛 各 从 从 从 项 工作 , 群 众 的 期 盼 落 实好 回应 把
பைடு நூலகம்全
组织 了部分 食 品批 发 代理 商 、各 大 型超 市 、 糕 等 自制食 品经 营户 、 蛋 食 杂 店代 表参 加 。食 品经 营者 和 一线 执 法人 员 交 流发 言 ,共 同促 进 食 品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摘要】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本文旨在评价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通过分析地理气候特点和人居环境现状,采用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池州市的气候舒适度整体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潮湿。

建议改善池州市人居环境,包括加强绿化建设、改善建筑设计等措施。

综合评价池州市人居环境,展望未来改善方向,指出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为池州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地理气候特点、现状分析、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改善建议、评价、展望、不足、研究、环境改善、舒适度、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池州市作为安徽省一个重要的地级市,其人居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气候舒适度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评价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过高或者过低,空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还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有必要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全面评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情况,从而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探究池州市的地理气候特点,分析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为后续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对当前池州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合适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为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气候舒适度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旨在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深入了解池州市人居环境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实现城市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和谐共存。

【推荐下载】池州巿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word版本 (5页)

【推荐下载】池州巿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池州巿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池州巿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池州巿的气候特点池州地处东经116°38'--118°05',北纬29°33'--30°51';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5°C,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均日照率45%,年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

一、降水(一)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556.9毫米,呈南多北少,东西相当之分布。

降水量丰沛年达2200毫米以上,极大值为2716毫米(九华山、83年),干旱年950毫米左右,极小值888.7(贵池、78年)。

(二) 四季降水分布:夏季602毫米最多,春季511毫米次之,秋季270毫米再次,冬季180毫米为最少。

各季降水的地理分布:秋季东部青阳较多,其他三地相当;其他三季与年降水地域分布类似。

汛期(5-9月)雨量921毫米,占年雨量59%,大汛年1583毫米(96年),极少年405毫米(78年)。

(三) 各月、旬降水分布情况:以6月240毫米和6月下旬114毫米最多,月极值785毫米(石台96.6,旬极值407(贵池96.7中旬),12月43毫米和1月上旬10毫米最少。

(四) 日最大降水量:贵池250.3毫米(96年7月15日)、东至231.2毫米(95年5月25日)、石台190.4毫米(70年7月13日)、青阳180.7毫米(70年7月13日)。

东至东流镇95年5月25日出现342毫米的特大暴雨,为我市近40年的最大日降水量。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

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池州市的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华东季风和偏东季风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二十四节气在当地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风俗习惯。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池州市的气候模式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对当地农田灌溉、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对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机制,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池州市气候特征的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池州市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气候特征的城市,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池州市的地理气候特征,了解二十四节气在该地区的演变情况,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并探讨环境保护与气候调节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池州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池州市气候特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2. 正文2.1 池州市地理气候特征分析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江淮平原和南岳衡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其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分布成片,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

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春秋两季温暖宜人。

受地形影响,池州市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特征,山区气温明显低于平原,温差大。

池州市还受季风和海洋影响,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

山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气候多变,气温、降水和湿度均有较大差异。

池州市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了解和分析这些地理气候特征,对于研究池州市的气候变化趋势、农业生产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

池州市志简明读本

池州市志简明读本

池州市志简明读本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本文将为您介绍池州市的概况、历史名人、旅游景点和经济特色。

一、概况池州市是安徽省辖市之一,面积约为8,220平方千米,辖4个县级行政单位。

城市地势较为平坦,多山丘地貌。

池州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池州市境内有池河等重要水系,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历史名人池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唐代文学家杜牧、明代文学家聂隐娘、明代书法家张岱等。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池州市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

三、旅游景点池州市以其独特的风景名胜而闻名于世。

主要景点包括:1. 西递、宏村:这两个古村落是池州市的代表性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欣赏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感受古代中国的风情。

2. 西山:西山是池州市的一座著名风景名胜区,山势雄伟壮观,被誉为“南天柱”。

游客可以在这里登山、观景,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3. 池州古城:池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池州城市的繁华和历史的沉淀。

四、经济特色池州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在经济发展方面独具优势。

主要经济特色包括:1. 农业发展:池州市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此外,池州市还是产茶大市,池州茶以其独特的品质被广泛认可。

2. 工业发展:池州市也致力于发展工业,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等为主要产业。

近年来,池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 旅游业发展:池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撑池州市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特色的古村落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池州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池州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经济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最新关于安徽池州市的简介

最新关于安徽池州市的简介

1. 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山水相依,景色优美,拥有许多著
名的自然景观。
1
2. 池州市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安徽省内
2
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3. 池州市的自然风光不仅美丽,而且保护得非常好,是人们休闲度
3
假的好去处。
小主题2: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
1. 池州市拥有许
多著名的自然景观
最新关于安徽池州市的简介
目录 CONTENTS
01
大主题一:池州市的地理位置
02
大主题二:池州市的历史文化
03
大主题三:池州市的自然风光
04
大主题四省南部
02
01
1.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南 部,地理位置优越,是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城市 。
,如九华山、天柱
山等,这些山峰巍
1 峨壮观,景色优美

2. 池州市的自然景
3. 池州市还有许多
观以山水相依为特色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
,如池州大峡谷、池
园,如天堂寨国家森
州石林等,让人流连
林公园、龙源湖国家
2 忘返。
3 湿地公园等,是观赏
野生动植物和享受大
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小主题3: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小主题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池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 础设施不断完善。
2. 近年来,池州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升,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3. 在政府的扶持下,池州市的农村地区也实现了现代化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感谢观看!
小主题1: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迅速

池州历史文化概述及风俗

池州历史文化概述及风俗

池州历史文化概述及风俗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

它东北与铜陵市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

自古历史悠久,人文济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这里有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商周矿冶遗址,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时又是“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发祥地,并留下大量的历史名人足迹,如李白、杜牧、杜荀鹤、陶渊明等。

作为州县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

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

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情况(一)池州的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

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

吴灭,归越。

战国时期隶楚。

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

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

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

唐武德四年(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

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

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

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

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

清顺治二年(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州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

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

池州人文积淀深厚。

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诗仙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著名诗篇;晚唐杜牧曾任池州知府,所作的《清明》,让杏花村饮誉天下,清代贵池学者郎遂编撰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志》。

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

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享誉海内外。

池州生态环境优美。

素以生态闻名,有“天然大氧吧”之称。

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60%,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绿地率38.4%、人均公园绿地13.1m2,环境质量在中东部地区首屈一指,非常适宜人居,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池州交通区位优越。

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

16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铜九铁路和沪渝、济广、京台三条高速以及206、318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宁安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池州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皖南示范区的定点停靠码头,“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池州物产资源富集。

素称“江南鱼米之乡”,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茶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等名山名水,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藏的储量居安徽首位,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品位高、储量多、开发加工潜力大,为华东地区之首,已初步形成了非金属矿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具有池州特色的产业。

池州发展态势良好。

池州市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区”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550亿元、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95.8亿元、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增长1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9.5%;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池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六个翻番”,达到“一个赶上”、“一个同步”、“一个前列”,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六个翻番”;人均主要指标赶上皖江示范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把池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