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控制_新版_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和输出的各阶导数,这就降低了自适应对干扰 的抑制能力)。 (印度)学者纳朗特兰(K.S.Narendra)和其他 学者提出各自的不同方案。 (法)兰道(I.D.Landau)把现代稳定理论应用 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中来,用超稳定理论设计的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是全局渐进稳定的。 1973,(瑞典)阿斯特罗姆(K.J.Astrom)和 威特马克(B.Whitemank)首先提出自校正调节器。 1975,克拉开(D.W.Clark)等提出自校正控制器。
例1.1 前馈增益的自适应控制 设模型的传递函数: Gm = θ 0G ( s ) 过程的传递函数已知,假设为: G (s ) 误差为:
e = y − y m = G ( p )θr − Gm ( p ) r = G ( p )(θ − θ 0 ) r
灵敏度导数: ∂e = G ( p )r = ym / θ 0 ∂θ MIT律为: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预备知识 第三章 连续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第四章 自校正控制 PID自整定调节器 第五章 PID自整定调节器
第一章
■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自适应控制的任务 自适应控制的相关定义 自适应控制的发展概况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 自适应控制的主要理论问题
联系:⑴都有两个反馈回路; ⑵在参数更新机理上的差 别是非本质的。 总之: 两类自适应控制系统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五节 自适应控制的主要理论问题 和应用概况
5.1 自适应控制的主要理论问题 5.2 应用概况
也可以进行参数辨识,还可以设计自适应状态观测器。
例1.2 最小二乘估计
假定过程由下列差分方程描述: y (t + 1) = θ 0 y (t ) + u (t )
ˆ θ 0 是未知参数,考虑模型: y (t + 1) = θy (t ) + u (t ) ˆ
最小二乘的损失函数定义为: 1 t V (t ) = ∑ e(k ) 2 2 k =0 ˆ e(t + 1) = y (t ) − y (t ) ˆ = θ 0 y (t − 1) − θy (t − 1)
ym (t) = y(t), e(t) = 0为止,调整过程结束。
(2)运行中:扰动引起对象参数变化 )运行中: (调整过程一样) 调整过程一样) Ⅰ、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 包括梯度法和递推参数优化的算法 2 性能指标: J = e (t)dt → m in
∫
缺点:不能保证总体稳定性。 Ⅱ、基于稳定性理论的方法: 优点:保证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过程稳定(更为有效) 主要基础:Lyapunov稳定性理论; Popov超稳定性理论。 三个主要方面 可用来设计自适应模型跟随控制系统,
e = θ r − θ 0 r = r (θ − θ 0 )
dθ = −γ ⋅ r ⋅ (θ − θ 0 ) dt
如果使参数 θ 的变化率正比于误差,有
只有当 γ ⋅ r > 0 时这个解才是稳定的。 采用固定增益是不可能的,必须采用非线性调整律。
自校正控制中,递推参数估计器的工作条件: 输入信号充分丰富或持续激励(输入信号充分变化 输入信号充分变化) 输入信号充分变化 例1.5 参数收敛性 考虑例1.1的简单自适应系统,令 G ( s ) = 1 ,有参数调整律为
内环
估计器 过程
y(t )
自校正调节器(STR)的结构图
特点:①STR方案灵活
a.调节器控制律 b.参数估计 自动校正
②参数更新方式灵活 ③在线辨识,在线求解
例1.3 简单的直接自适应调节器
考虑离散系统
y (t + 1) + ay (t ) = bu (t ) + e(t + 1) + ce(t )
5.1 自适应控制的主要理论问题 特点:本质非线性的系统。 理论发展:仍未达到合理和完整的程度。 理论基础:非线性系统理论/稳定性理论/系统辨识/ 递推参数估计/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等。 理论研究课题:1.稳定性 2.收敛性 3.鲁棒性 4.性 能指标
例1.4 自适应系统是非线性的 例1.1要解决的问题仅是如何调整增益,假设 G ( s ) = 1 误差为:
■
■
■
■
第一节
自适应控制的任务
1.1 现代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必须基于系统的参数模型 ●实施效果不理想和模型不确定性等特点 ●现有理论不适于工业系统的控制;如反 馈控制和最优控制系统中,均假设被控 对象的数学模型已知而且确定,例如其 差分方程通常描述为:
− ∑a y(t−i)= ∑b u(t−τ i)+ ∑cζ(t−i)
基本特征 ① 被控对象均有某种不确定性 a.内部结构和参数的不确定性; b.干扰的不确定性。 ② 不确定性要求系统具备学习(或自调整)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
以保证性能指标最优或次优。 本质上决定了自适应系统是一个非线性时变系统。
2.2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1.在线辨识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或系统性能指标的
学 型 变化。精确建立 数 模 性 指 能 标
1.2 自适应控制的任务 设计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 设计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它能够自动 地补偿在模型阶次、 地补偿在模型阶次、参数和输入信号方 面非预知的变化。 面非预知的变化。
第二节
什么是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 2.1 “自适应”的定义 2.2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2.3 自适应控制问题与自控理论中其他 分支的关系
2.1 “自适应”的定义 自适应”
●1974年,Landau :“自适应控制”的含义是:利 用可调系统(通过修改它的参数或结构,或通过 修改它的输入信号来调节它的性能)的输入、状 态和输出来测量某个性能指标,将其与规定的性 能指标进行比较,然后由自适应机构修改可调系 统的参数或产生一个辅助信号,以保持系统的性 能指标接近于规定的性能指标。
{e(t )}是均值为零的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序列
如果a,b,c已知,则比例控制
u ( t ) = −θ y ( t ) = − c−a y (t ) b
可将输出的方差极小化,这时输出变为
y (t ) = e(t )
下面分成两种类型: 1、估计a,b,c三个参数,计算控制器(间接自校正控制) 2、直接估计参数 θ (直接自校正控制)
线性化,离散化:
x(k +1) = Φ(θ, k)x(k) + P(θ, k)u(k) + w(k) y(k) = Η(θ, k)x(k) + v(k)
目标: 计 制 列 (0), u(1),L, u(n), 使 →min 设 控 序 u J
条件 系统
矩阵Φ.P.H
已知 已知
扰动ω.v
确定性 随机 已知) (已知) 随机 未知) (未知) 未知
初值x ( 0)
已知 常向量) (常向量) 已知 随机向量) (随机向量) 未知 随机向量) (随机向量) 未知 随机向量) (随机向量)
性能指标
确定性 最优控制 随机最 优控制 自适应控制 智能控制
J → min
J → min
参数未知 未知
J → min
人工智能
相同点: 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 不同点: ①关于模型和扰动的先验知识知道的较少; ②快慢时间尺度的过程并存,增加分析难度。 适用范围: 对象特性、扰动特性变化范围大,又对性能指 标要求高的系统。
1979,威尔斯特德(P.E.Wellstead)和Astrom提出极点 配置自校正调节器。 80年代,主要增进了人们对于自适应控制的理解,同时, 计算机、微处理器的广泛普及,为自适应后来的实际应用创 造了条件。 目前,自适应已应用到很多领域(提高稳态和跟踪精 度)。 发展到现阶段,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 度来看,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有下述两大类。
4.3 两类自适应系统的比较
模 型参 考自 适应 : () 1 .源于确定性的伺服问题; .调 器参 (2) 节 数是 接更 直 新的 ; 自 正调 校 节器 : 区 () 于 别 1 .源 随机 调节 题 问 ; ( ) 节器 2 .调 参数 经由 是 参数 计和 估 控制 器的 设计 算间 计 接更 ; 新 3 .一 ( ) 般采 用离 模型 散 。 ( 由于 识参数 于离 ) 辨 基 散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王印松 授课学时:32学时 授课学时:3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构 成原理,实际工程系统中应用自适应控制的现状及 国内外研究动态; 2、掌握两类比较基本和成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模 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基于确定性、连续时间系统的 辨识和控制问题)和自校正控制(基于确定性、离 散时间系统的参数估计和控制问题); 3、应用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作为计算机仿真实 验工具,进行简单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非线性系统 采样系统 稳定性理论
控制设计 自适应控制
随机系统
计算机控制 线性系统 最优化
参数估计
第三节 自适应控制的发展概况
对于自适应控制的兴趣,最早是由航空问题引起的。 50年代末,由于飞行的需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怀 特克(Whiteaker)教授首次提出飞机自动驾驶仪的模型参考自 适应控制方案,称为MIT方案(局部优化理论,但没有得到应 用),需检验稳定性。 1957,1961:Bellman引入了动态规则。 1960,1961,1965:Feldbaum 引入了对偶控制。 1966,(德)帕克斯(P.C. Panks)提出采用A.M.Lyapunov 第二法来推导自适应算法,以保证自适应系统全局渐近稳定。 (在用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构成自适应律时,其中包含了
2.综合出一种控制策略或控制律,以便确保 J→最优 3.在线自动修正控制器的参数或可调系统的输入信号 →保证控制策略的实施。
2.3 自适应控制问题与自控理论中其它分 支的关系
被控对象: x(t) = f [x(t), u(t),θ , t] &
y(t) = h[x(t), u(t),θ , t]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谢新民,《自适应控制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韩曾晋,《自适应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金以慧:《过程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4.K.J.Astrom[瑞典]:《自适应控制》,李清泉译(瑞 典Lund理工学院教材),科学出版社,1992
i=0 i i=0 i i=0 i
na
nb
nc
其中a b c 为已知的定常参数。 其中ai, i, i为已知的定常参数。
实际被控对象常常呈现模型未知,非线性,参数时 实际被控对象常常呈现模型未知,非线性, 变,多干扰,大迟延等特性。 多干扰,大迟延等特性。 “确定的”线性系统 控制难以解决的。 非线性系统→一般反馈与最优
第四节 两类重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4.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4.2 自校正调节器 4.3 两类自适应系统的比较
4.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参考模型
ym
-
r(t )
e(t ) = y − ym
+ -
控制器
u
被控对象
内环
+
y
外环
控制器参数
自适应机构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组成:参考模型,被控对象,反馈控制器和自适应机构 内环:普通反馈回路。 外环:自适应控制回路。 参考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其输出直接表示系统希望的动 态响应。 主要课题:设计一个稳定的具有较高性能的自适应算法
dθ ∂e = −γe = −γeym dt ∂t
θ G(s)
0
ym
−
γ s
r
θ
⊗
y
e
⊕
−
+
⊗
u
G (s )
自适应调整过程: (1)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
对象的初始参数未知,可调参数不恰当, 对象的初始参数未知,可调参数不恰当,
→e(t) = y(t) − ym (t)
自适应机构调整控制器的参数, 自适应机构调整控制器的参数,直到
ˆ = y (t ) − u (t − 1) − θy (t − 1) 令 ∂V (t ) ˆ = 0, 得:θ (t ) = ˆ ∂θ (t )
∑ y(k )( y(k + 1) − u (k ))
k =0
t −1
y 2 (k ) ∑
k =0
t −1
4.2
自校正调节器
过程参数 外环
r(t )
设计机构 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