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率水平低,致使农业发展缓慢,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农业经济的落后又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

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 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 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 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 公顷,是中国的200 多倍。

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 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 吨,墨西哥只有69吨,印度129 吨,巴西137 吨,日本270 吨,美国110 吨,澳大利亚仅44.8 吨。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例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例
“ 十二 五 ” 规 划 的 制 定 ,探 讨 中 国 特 色 农 业 现 代 榆 林市 城镇化 率为 4 ,从 人 口结构 上看,榆 0 化发展道路 。
林 地区 还是以农村人 口为主 的地区 ; 业增加值 农 为 7 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5 %,农 业发展 0l 4 水 平还 相 当落后。榆 林只有发 展现 代特 色农 业 , 通 过变 目前农 业粗放 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 ,依托 郭 红 莲 , 京 商 学 院博 北 资 源优 势和 其他优 势,充分 利用 现代 科技 手段 , 士 后
城 乡经济 1 9
中国特 色农 业 现代化 道 路 探 讨
— —
以 陕西省 榆 林 市 现代 特 色农 业发 展 为例
文 / 晓 东 郭 红 莲 杨
摘要 : 的十七届 五中全会通过 的 《 党 中共 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规 划 的建议 》 ,明确 提 出要 “ 快发 展现代 农业 ,坚持走 中 国 加 特 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 ,这 为我 国现代农 业发展指 明了方 向 。本文 以陕 西省 榆林 市现 代特色农 业发展为案例 ,结合 国家 “ 十二五 ”规 划的制定 ,探讨 中 国特 色农业现 代化发 展道路 。 关键词: 西榆林 ; 陕 农业现代化 ; 现代农业 ; 十二五 ”规划 “


榆 林 发 展 现 代 特 色 农 业 的
意 义
( ) 林 发 展 现代 特 色 农 业 是 我 国 “ 一 榆 西 才 能提升农业 的经济 效益 ,实 现农业现 代化 ,并 部大 开 发 ” 战 略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与 二 三 产 业 协 调 发 展 ,形 成 和 谐 的 生 态 、经 济 和
西 部 大 开 发 是 我 国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 支 社会 结构。 因此 ,榆林发 展现代 特色农 业是 “ 新 百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其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中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污染等。

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影响了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健康利用,应对这些问题亟待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

二、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存在一些不合理和滞后的方面,如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存在着着耕作面积小、低产低效、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过度的粮食生产导致农产品的低价化问题,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难等。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导致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滞后和农业产业的不断落后。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严重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也亟待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解决。
关 键 词 : 业 特 色农 业 农 业现 代化 农 业现 代 化 道 路 农
Chi s ha c e itca r c lu e m o e nia i n pa h qu s in e e c ne ec ra t rs i g i u tr d r z to t e to r s a h r Li
融、 科技 等 不 同 领 域 相 互 融 合 , 乡 经 济 城
党的十七 大 报告在 阐 述如何 统 筹城
家 先 后 实现 农 业 机 械 化 、 电气 化 、 合 化 。 城 乡 界 限 明显 等 局 限性 , 遍 通 过 农 业 公 联 普
乡发 展 ,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时 , 推 强 目前 , 农业 机 械 与 计 算 机 、 星 遥 感 等 技 卫 调 要 走 中 国 特 色 农 业 现 代 化 道 路 。 这 是 术结 合 , 型 材 料 、 水 设 备 和 自动 化 设 新 节 党 中 央准 确 分 析 世 界 农 业 发 展 趋 势 与 我
国 农业 发 展 的 现 状 , 面 把 握 国 民经 济 与 全
备 应 用 于 农业 生 产 , 田水 利 化 、 地 园 农 农
艺化、 农业 设 施 化 以 及 交 通 运 输 、 源 传 能
社 会 发展 对 农 业 的新 要 求 , 出的 重 大 战 作 略决 策 , 加 快 农 业 农 村 发 展 、 实 推 进 是 扎 新农 村 建 设 的 科 学 选 择 。
中国径济 与管理科 学……… 一
28经建8 0村2第 01 设 农 济 期 年月
中 国特 色 农业 现 代化 道 路 问题 研究
文/ 李跃 军
中 共 永 州 市 委 党 校 永 州 4 5 0 2 00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近百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经验,也形成了多样的现代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不断取得进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对农民、农业的支持保护,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从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的视角,可以概括划分为人多地少、人少地多、人地适中三种类型。

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有荷兰、以色列等。

荷兰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但由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园艺作物和畜产品生产,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以色列缺水少土,但由于大力发展水、肥集约利用,土地产出率雄踞世界前列。

人少地多国家的代表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350万人,农场平均耕种面积高达4000英亩,大力推动资本集约,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代表的特色模式。

人地适中国家以法国为主要代表。

法国多年坚持推动农业制度变革,实行以工养农政策,一方面防止农地经营分散,一方面引导农民分流,使法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简单照搬。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家庭经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

实践证明,家庭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容纳现代生产力。

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农户的数量多、分布散、生产经营规模小。

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鼓励、重点推进社会化服务。

这种社会化服务,应当以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主,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市场,营造商业性组织开展营利性服务的环境。

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 农业发展 l
农业经济 2 0 1 4 / 3
特 色农业 现 代 发展 问题 嘶 琵
— —
以 河 南 省 为 例
◎王 芳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河南省特 色现代农业取得 了巨大发展 ,但仍然存在 着很 多问题 亟待 解决。河南省应加快推 进农
村 土地流转 ,实现特 色农 业经营规 模化 ;加快农产品 市场 建构, 实现特 色农业流通现代化 ;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实现特 色农
业生产科技 化等 , 全 面推进 河南省特 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 键 词 源自河 南省 特 色农 业 现 代 化
特 色农 业现代化 ,是指 利用现代化的物质 手段和区域 内 按 市场规律进行指导 。 独 特的优势农 业资源 ,开发和 生产出品质优 、价值高 、市场
第 三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 低。一是上规模 的龙 头企 业不

河 南省 特 色农 业 现代 化 发 展 中 面 临 的 主要
问题 第一 ,农 业生产经营规模 较小 。目前 ,河 南省的耕地是 按 各村人 口进行分摊 的 ,人均耕 地只有不 足 2 亩 ,分散在千
家 万户 ,规模种 植和标准化生产发 展缓慢 ,一是造 成了人工 及 生产资料 的浪 费 ,农业成本加 大 ,效益难以提高 ;二是科 学 技术利用率低 ,影响了农业 现代化程度 的提高 ,标准化生

主要农副产 品产 区和消费 区的地位 不相匹配 。二是农产 品生 产 纵向联系不够 ,目前 ,河南 省农 业 、工业服务业 的结构 还 不 能满足农业产 业化发展 的要 求 ,…方面 ,农产品研 究开发
能力不高 , 开发 的新产品不多 , 农 产品专业化程度和产 品质
量 的稳定程度加 工业的要求还有一 定差距 ,另一方面 ,产 品 加 工深度不高 ,转化加工增值 幅度 不高。三是产业化 的市场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

表 1 所 示的 一些 数据 , 从一 个侧 面说 明了 这一 点 。美 国、 法国 、荷兰 、日本 和 以色 列 , 都是 发 达国 家 。就 农 业人 口 比重 看, 都低 于 3% 。全 国人 均耕 地面 积代 表着 农业 土地 资源 禀赋 情况 , 美 国 与法 国 远远 为 多, 而 其 他三 国 很少 , 甚 至比 我 国还 少。 农业 人均 耕 地面 积 代表 着 农 业生 产 经营 规 模, 美 国 与法 国较 大, 而其 他三 国较 小, 但是 却显 著多 于我 国。农 业人 均农 产品 生产 情 况代 表着 农 业劳 动 生 产率 水 平: 谷 物 生产 的 比较 关系 与 农 业 人 均耕 地 面 积 相 同 , 这是 因 为 谷 物 生 产 依赖 耕 地; 农 业人 均肉 类 生产 水 平, 以 美 国与 荷 兰的 水 平 为高 , 法国 和以 色列 次 之, 日 本比 较 低, 而 我 国就 更 低了 ; 粮 食单 产 水平 代表 着 土 地 生产 率 , 是 土 地 条 件、资本 投 入 与 技 术 投 入共 同 作用 的结 果 , 各 种 产 品有 所 差别 。美 国 玉 米和 稻 谷单 产 水平 名列 前茅 , 小麦 单 产 水平 却 最低 。荷 兰 与 法国 小 麦单 产 水平 较高 , 日本 稻谷 单 产也 比 较 高。 就奶 牛 单 产来 看 , 美 国 最 高, 荷兰 与日 本 次之 , 以色 列 与 法国 较 低。 我国 的 粮 食单 产 与奶 牛单 产水 平 , 与 发 达国 家 相比 较 , 都有 较 大差 距 , 其中 水 稻差 距较 小。最 后, 从人 口规 模看 , 美国 与日 本比 较大 , 法 国次 之, 而荷 兰和 以 色列 比 较小 。 人口 规 模、人 地 关系 与 农产 品 国际 贸易 地位 和战 略有 关。美 国、法国 、荷 兰是 农产 品食 品净 出口 国, 而日 本与 以色 列则 是净 进口 国。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渠道。

本文将从政策、科技、市场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政策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扶持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农村改革发展纲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等,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权流转等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政府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支持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民逐步走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

二、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种植业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丰富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畜牧业和渔业方面,科技创新也带来了养殖技术的提升,提高了养殖效率和养殖品质。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三、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新鲜度、绿色健康等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消费、服务等附加值需求不断增加,这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四、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效果。

以下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落后。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劳动和自然资源,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利用率低,成本较高,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

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水平不高。

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受到了科技水平的制约。

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难以保障,降低了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长期以来以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水产业等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这导致了一些农产品的供需失衡,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政府的计划指导和农业生产大户,市场化程度不高。

这导致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严重。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限制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制约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构建多种经营、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克服这些问题,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更好地发展,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

本文对中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技术路线一个国家所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同样,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选择什么道路,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它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资源禀赋,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看好。

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较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生产力现状。

(一)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农业资源短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充裕与稀缺和人均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是1.301亿公顷,到2006年底已降为1.218公顷。

而在土地资源锐减的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却很快,尤其是农村人口增长很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多万人,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后即使采取各种措施保持耕地面积不再下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仍会呈现减少的趋势。

在耕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将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2、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经济力量单薄,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价格(Price)的不敏感挫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十分缓慢。

其次,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也难以使农业生产结构得以调整。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农业生产模式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传统的手工耕种和人力劳作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何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农业生产成本问题农业生产的成本一直是困扰着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这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如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

这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损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了当前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对违法者的威慑,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降低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主要目标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在实践中,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耕地资源匮乏中国的耕地资源一直都是短缺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不断被占用,导致农田占地减少,这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构成了制约。

由于耕地被过度开发和荒漠化、盐碱化等现象严重,导致了耕地质量下降。

解决方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土地肥力和保护耕地等措施,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恶化,确保耕地的持续利用。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一直较为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人工劳作。

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加了劳动强度,使得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

解决方法: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推广高效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由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质量差、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解决方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一些农产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过度使用,导致农产品含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二是由于生产加工环节缺乏监管和标准,导致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参杂有害物质。

解决方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的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形象。

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力作——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

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力作——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

研究 中 国特 色 农业现 代 化路 径 的力作
评 《中国特 色农 业现 代 化研 究》
祝 福 恩
( 黑龙 江省社会 主义学 院 , 哈尔滨 1 5 0 0 9 0 )
中 图分类 号 : F 3 2 0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8 5 2 0( 2 0 1 4) 0 2— 0 0 9 5— 0 l
的实施策略 。第六章分析研究 了培养新型农 民的 障碍因素和培养新型农 民的高加低策略。第七章
分 析研 究 了改革 开放 以来 的 中 国农 业 支 持 政 策 及 存 在 问题 , 提 出 了 政 府 支持 策 略 。这 七 章 全 面 概 括 了中国特 色 农 业 现代 化 的全 部 问题 , 特 别 值 得
时序 与趋势 预 测分 析 , 提 出 农 业 现 代 化 新 的 五 个 阶段划 分法 , 即 起 步 阶段 、 初 步 实 现 阶段 、 基 本 实
性概 括 , “ 八化 ” 囊 括 了 中 国特 色 农 业 现 代 化 的全
面 内容 和路径 选择 。
第二 , 研究 内容 的丰 富性 。该 书 由七 章 构 成 , 第 一 章研 究 了 现代 农 业 和 中 国 特 色 农 业 现代 化 , 界定 了现 代农 业 、 农 业 现代 化 、 中 国特 色农 业 现 代 化 的 内涵 。第 二章 研究 了 中国 国情 与 中 国特色 农 业现 代 化道 路 , 指 出 中 国 国情 决 定 了必 须 走 中 国
出发 , 在 家庭 承包经 营 的基 础 上 , 凭 借 市 场调 节 和 政 府 扶持 的双 重作用 , 以提 高 土地 产 出率 、 资源 利 用 率 和农业 劳 动 生 产 率 为 目的 , 实 现农 业 生 产 经 营 的科 技化 、 信息化 、 机械化、 标准化 、 水利化 、 产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

I从实际出发 , I , 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 , 废除人民公社 , 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实现了伟大的制度创新 。 并且当适 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 尽快缩短我国农业科技同 度规模经营在经济发达 的农村初露端倪之 时 , 邓小 平叉进一 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日现在一些发达 国家 , ‘ 已经把基因育种 步提出了“ 两个飞跃 ” 的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政 策和发 “
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 。
关 键 词 : 国 农 业现 代化 道路 内容 中


先进 使农业的增长真 以 生物技 术 为 主 , 以机械 技 术 为辅 的土地 节 技攻 关、 实用技术推广和农 民科教培训 ,
正转移到依第 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பைடு நூலகம்上来 。”
江泽 民则进一步指出 ,实现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实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过程中一 次严重失误 。”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 体的核心 。 在十一届三 中 全会后 , 认真总结了过去农业发展道路正反两方面 的经验教
施科教兴农战略 ,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指 出,振兴 “
我国农村经济, 最终取决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租广
泛应用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 充 工程 、 电子信 息互联网络 、 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运用 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 , 是废除人民 于农业。 我们必须有紧迫感 , 陕迎头赶上。 尽 要切实抓好农业科 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 很大 的前
轻率地发动了人 民公社化运动 , 国农村建立 了人民公 在全 出路 , 最终要 由生物工程来解决 , 要靠尖端技术 。 “ ” 农业问 响 , a 实践证明 , 民公社由于忽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现状而片 人 题 也要研究 , 最终 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 ”‘ 样就把农业的根 社 。 ; 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导致 本 出路 , 从在于机械化 , 提升到了在于科学 , 于生 物工程 、 在 尖 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 农民的普遍贫 困。人 民公社化运动 ,是党在探索 中国自己的 “ 端技术 。

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_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_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02年9月第24卷 第5期当代经济科学M oder n Economic ScienceSep ,2002Vol 24 No 5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叶普万,白跃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争论及其重新界定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六种。

第一种观点为转变论。

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为此他们将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

第二种观点为过程论。

其核心思想是,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本身,它有着更为宽泛的内容。

它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

此外还应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张仲威,1994;梁荣,2000)。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普遍将农民现代化看作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标志。

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现代化了的农业,因此农业现代化必然包括农业劳动者 农民素质的现代化(马焕喜,1998)。

甚至有一部分学者直截了当地认为,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

第三种观点是制度论。

他们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引发的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定义农业现代化。

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需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了解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同时又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应该兼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政府支持”的主导模式和“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保护”的小农模式。

针对我国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经营方式、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适度规模经营;政府支持【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6―0118―06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

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特别强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①。

时隔30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

随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大判断。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研究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体系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其中,在经济建设部分,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从全局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近年来,我国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1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关系上看,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持、一个依法维护、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②,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前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化的国家,在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依据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从农业发展规律及特殊国情出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深层含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及国际经验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的过渡。

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呈现出市场化、集约化、工业化、制度化的显著特征。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西欧等部分发达国家实现了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的过渡。

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贸易冲突和食物风险日渐凸显。

农业呈现出信息化、生态化、订单化、工厂化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的显著特征。

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来看,美国采取的是“规模化专业化农场+经营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的资本密集土地密集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西欧采取的是“中小专业化农场+经营性和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的中间型发展模式,日本采取的是“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保护”的资本密集土地节约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

欧美的农场化农业可以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如果大范围推广这种模式,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失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日本虽然与我国农情相近,但我国农产品需求数量巨大,如果农民像日本那样大量兼业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将大幅降低,必将对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了解我国的特殊国情。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

2014年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6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8.6%,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巨大,专家估算大陆每天要消费40万吨以上的食品。

据初步测算,我国粮食、肉类、水产品的常年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相关产品总产量的27.2%、27.3%和45.2%。

近年来,我国大陆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人,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人,新增人口和城市化人口每年增加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大约是80亿斤粮食、80万吨肉类和50万吨植物油,再加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及能源用途的拓展,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

此外,当前全球粮食供给依然趋紧,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粮食年消费量的1/2。

所以,巨大的消费需求决定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绝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自给。

第二,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劳动力多且素质不高。

据统计,我国农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10亩,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日韩的1/3。

农业劳动力总量约为2.26亿人,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达到35%。

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而发达国家则为12-14年。

所以,我国农业生产受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集约化利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技术普及推广的制约因素。

第三,中国人均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之一。

全国耕地总量约为18.2亿亩,占全球210亿亩耕地的8.6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此外,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走过的道路,在成绩的背后,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

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的12%,而我们消耗的煤炭占全世界的46%、水泥占50%、钢材占45%,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非常突出。

第四,中国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城乡差距较大。

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成本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2014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亩均纯收益约为124.8元 [1],相当于农民当年工资性收入的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2.75:1,绝对差额为18356元。

第五,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农业发展参差不齐。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

气候、光照、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等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必定要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东北地区多平原,土壤肥沃,适宜于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雨热资源丰富,适宜走技术集约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

(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8年,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从绝对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突破。

第二阶段,1998-2004年,着力进行农业结构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党中央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四补贴”等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深刻阐释。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内生机制比较健全,面临的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信息化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

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时期,自我发展能力较强,面临的主要是如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

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属于“四化”中的短板、弱项。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目标、任务及发展模式我国已经进入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指明了“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