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合集下载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这节课是刘老师在天坛公园发现其很多设施与9有关,并据此拓展很多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听刘老师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一、要努力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环丘坛中有三个台阶每层都有9个台阶,为什么?天有九层、九层天的知识;9是一位数中最大的数……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祁年门上有很多门钉可以怎样数呢?每行9个门钉,每竖9个门钉,九九八十一;斜着数1+2+3+4+5+6+7+8+9+8+7+6+5+4+3+2+1前面四个9加后面四个9加中间一个9,共9个9;拐着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整节课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规律的学习积极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刘老师抓住了找规律的本质“一组、重复、用规律”,把本课在不知不觉中讲得通俗易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深含韵律。

找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每一个环节都用规律的语言描述。

从颜色变化的规律,到位置变换的规律,在学生惊奇的眼中发现规律,让学生“读规律”。

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韵味,这种有序的表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找到规律,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数学可以“读”出来,“读”中出新知,“读”中学数学,对于低年级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充分尊重低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于是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使课堂紧密有序地进行。

刘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课堂练习以及关键性的提问,不仅借学生之口揭示“规律”二字,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找规律”和“用规律”的方法,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们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要学会延伸,学会拓展,另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应用价值。

这样数学才显示出它五彩纷呈的魅力。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心得体会10月12、13日,首届“谁的青春谁做主”教育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教育大咖刘德武老先生和我们身边的专家、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德武老先生的课堂。

刘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学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数学教学研究,仍然深入一线上课,令人敬佩!课堂上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

对于负数的认识,老师们更多的是从经验层面的认识,从生活现象出发加以叙述和理解。

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沟通,从经验改造中初步认识负数。

今天,刘老师打破这种认识从经验走向数学本质层面的直观认识,实践着直观感性对抽象理性的言说。

在数学内部,我们知道引入负数是为了减法封闭性的需要。

于是,刘老师在对于负数这一新数的导入中,让学生通过多次计算:4-1=3,3-1=2,2-1=1,1-1=0,0-1=-1......在从大到小的连续自然数依次减去1的过程中,渐渐展露出一些新的数——负数。

一方面,展现了负数基于减法结果的表达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在解决减法计算过程中,负数的表达是学生的自述行动,这种行动既是对数学认知的感悟,又是对负数认识的经验直觉的再现,同时,也为负号(减号)的出现和运用提供依据。

更可喜的是,刘老师精心设计所建立起来的数列:4、3、2、1、0、-1、-2、-3、-4不仅为负数与正数的认识载体,更将成为负数教学展开的重要线索。

由于负数的抽象性,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儿童还处于直观形象向逻辑抽象的转变阶段。

为此,数学的抽象理解需要通过直观感性的素材加以阐述。

为此,刘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间所叙述的断断续续遗言:“我留下了200万块钱……的债。

”将孩子们打入了200万元与200万元的债的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表述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数据,于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的知识200万元和-200万元来表述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刘德武教授讲座 听课体会

刘德武教授讲座 听课体会

《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这个周末读完了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以前就读过他的《浪潮之颠》,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

读他的书真的收获好多,不仅能够欣赏历史,而且涵盖了许多天文、物理、数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只能感概一声好厉害。

果然俗人才说自己的专业是什么,优秀的人什么都专业。

《智能时代》这本书通俗易懂的介绍了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智能时代。

这里讲下我得到的一些知识,如果要知道这本书讲了啥还是自己看书比较好。

机械思维: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可以被大规模应用,就像我们老是说的提炼类的通用性让其可以被很多地方用。

应用到工业上来说,就是比如说制造一个通用的机器解决一类问题,从而提高效率、生产率。

它的核心思想是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就是说这个事情的产生一定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因有过。

以前我们所有的事情讲究的是证据,数学中也是这样讲究例证,都是这种思维方式。

熵:这个词以前听说过就是不怎么理解,现在明白了就是表示不确定性,熵值越大表明不确定性越大。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我们发现很多事情是不能找到原因的,也就是说以前的机械思维方式根本行不通,只能利用大数据自己寻找出一系列都不知道为什么的结果。

掌握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消除不确定性,越能降低熵值。

所以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获取财富。

数据就是信息,从大数据中训练出各种有用的规则帮助进行商业决策。

大数据的特征:数据量大、多维度(多样性)和完备性。

仅仅量大是不够的,还要丰富而且涵盖要全,这样才能发现有效的特征(规律)。

从以前的寻找因果关系到现在从大数据中寻找相关性。

在生产能力低下的时候,是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工业革命后,生产越来越剩,就变成刺激消费,让你不断的买买买,从而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吕晓东的刘德武老师的《位置与顺序》听课体会

吕晓东的刘德武老师的《位置与顺序》听课体会

刘德武老师的《位置与顺序》听课体会大郑镇新兴小学吕晓东听完刘老师的课,我的收获很大,特别是他执教的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位置与顺序》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培养了学生审题、推理、语言表达三方面能力。

刘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有时会说不全或遗漏表示方位的关键词。

尤其,“左右”的相对性在学生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

于是他安排了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子上摆放着几样文具,学生在说这些文具的位置时,就可以有多种的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刘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可以根据当地的习惯,因地制宜地补充一些适应当的活动内容。

如在设计动物赛跑这道题时,他看到书中的问题太简单,于是通过改变题目,在标准量未知的情况下培养了学生通过分析标准量,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老师还利用小朋友带着头饰现场表演,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等。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学生对物体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在创设大客车练习题时,通过一题多变式使学生由静态观察发展到动态推理。

在设计运动员赛跑这道题,反观察的对象由一幅图增加为两幅图,培养了学生对比性观察和选择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小猴捞月这道练习题时,使学生在分析和推理过程,鼓励学生发现不合理的信息即自相矛盾的信息,进而改正或取消矛盾信息,提高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听了刘老师的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大郑镇中心小学赵丹
有幸现场观摩刘德武老师指教一年级的数学课。

活跃的课堂气
氛让我羡慕不已,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成就感的气氛是我每每备
课时希望出现的场景,可实际我的课堂总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老师指教的这节课《找规律》习题设计并不简单,但刘老师由简入
难步步引导,让孩子在通过思考争论之后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对下
一题又充满了期待。

刘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真是“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中一堂趣味十足的数学课结束了。

我能感觉出孩子们意犹未尽,相信刘老师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理种下
了一颗“数学有趣,我爱数学”的种子。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相比刘老师的数学课我给孩子们呈现
的数学课是多么的乏味,设计之初怕提出的问题太难孩子打不出来,又怕课件制作的太“花”让孩子们只顾着看热闹,更怕课堂活动太
多进度不好把控……就这样数学课还怎么会有趣?刘老师说应该相
信学生虽然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不能小瞧了他们,适当的启发
会激发他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刘老师的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之中,我愿意改正,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数学课。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听刘德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我有幸于2011年3月8日至3月10日在石油一中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特级教师刘德武的两场专题讲座和几节数学课。

在听课和听讲座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听了刘老师讲座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匠心独具。

每一教学环节,老师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敲的。

细节体现了超凡的智慧。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善于倾听和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评价,且能将这些即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是最难做到的。

情境的创设要用足,不能只把它作为上课的敲门砖,在整堂课甚至以后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的、反复的利用,让情境充分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者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对照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我深有所感。

许多时候为了吸引学生,课前我都会绞尽脑汁的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当完成导课或者本节课后就置之不理了,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丧失了很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机会。

作为青年教师,我很认真,每次备课都认真的制定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

每当遇到教学目标任务重、知识点多、结构零碎的课例时,我都觉得无从下手。

刘老师明确在设计一节课时要有舍有得,看哪部分对学生的收益更大,再做取舍。

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突出,教师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总之,在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合理分散过重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练习,练习题自然分担教学任务。

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迁移类推等能力,许多数学老师不经意间会忽视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刘德武老师指出,学生语言的完整也是学生思维的完整。

这一点引起我的重视,这也是我教学中做的不足的地方。

面对大师,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叹: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大师,成在自觉、自修。

要成功自己要有成功的愿望,更要有成功的打算,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规划、自我打造。

大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不断磨砺之路。

没有人是生来成功的!。

刘德武老师的学习感悟---四

刘德武老师的学习感悟---四

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学习感悟“案例展示”之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的教学情境设计对我启发最大,因为找规律教学是所有数学老师所教授的众多知识内容中的一点点,内容相同但教法却不相同,今天,刘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年级的《找规律》,整节课,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的主动权完全把握,收放自如、不着痕迹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学习,受益良多,刘老师这节课太精彩了,把我也吸引进去了。

我听了这节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有几点体会:一、趣味性的导入刘老师的导入简单明了,但抓到重点。

他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于是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看似紧密却又活动充分;一开始就出现有规律的各种颜色的球,让学生猜,跟着是没有规律的,让学生在猜一猜中明白什么叫“规律”。

从而导入新课为下面的学习新课作了铺垫。

二、根据孩子年龄特征来认知新课程刘老师的《找规律》抓住了规律的本质——“一组、重复、用规律”,把本课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讲得通彻易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节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深含韵律,尤其是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由简单“红球篮球”挖陷阱到“红球篮球篮球红球红球篮球篮球红球”重新认识异同,发现“一组、重复出现”,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层层推进。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听了刘老师的课,发现刘老师的课注重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找规律》这节课为例,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形象的图形,到复杂一些的组图,最后是抽象的数字。

最后那练习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精彩,环环相扣,单题拓展为多题,横纵连贯,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开发。

我们从刘老师的课和讲座中学到很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活,这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区分性练习:让学生拥有选择权——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有感

区分性练习:让学生拥有选择权——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有感

程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211100)数学练习设计如何体现区分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近日,有幸听了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让我受益匪浅。

课始,为了不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刘老师没有在投影屏幕上呈现常见的标题,而只出示了4道算式:32÷8、45÷9、29÷4、56÷7,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感知这4道算式相同中的不同之处。

由于这些算式中的数据较小,干扰因素也少,因此,大多数学生通过口算很快找到了答案,从而发现:29÷4的结果有余数,而其他3道没有。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中,刘老师揭示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接着,刘老师设计了3个环节的练习。

第1个环节,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算式32÷5、19÷4、47÷8和50÷7的商和余数。

这4道题是基础练习,关注的是班级中的学习潜能生,既可以让他们巩固计算方法,更可以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2个环节,针对多数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个性,刘老师安排了如下抢答练习:43÷7=6……();()÷5=6……4;66÷()=9……3;41÷()=()……6。

同样是4道题,但这里的每道题所蕴含的意图却大不相同。

第1题,由被除数、除数、商填余数,思维层次较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2题,根据除数、商、余数填写被除数,虽也属于基础练习,但相比于第1题,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

第3题,根据被除数、商和余数填写除数,顺逆思维交叉,难度系数明显加大;一开始难住了不少学生,但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补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

第4题,看似是一道开放题,实则是一道“陷阱题”;在讨论、纠错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又涉及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3个环节的练习尤为精彩:“青蛙跳水”、“抢桃子”、“数珠子”、“划船过河”、“刨根问底”,5道练习,仅从名称上看,就十分吸引眼球,让人浮想联翩,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刘德武老师示范课 观课心得

刘德武老师示范课 观课心得

观摩课堂大赛心得体会今天有幸参加《谁的成长谁作主》首届青年数学教师成长研讨会。

昨天有幸观摩了来北京的名师--刘德武老师的示范课:《负数的认识》和《可能性》。

在《负数的认识》这一课中刘老师给他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认识新数》。

刘老师从具体事例:一个病危的父亲临终前父子的对话这一有趣而又令人深思。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

由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他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

而刘老师则用了一个幽默而又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证书表示相反的意义。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

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

刘老师在教学的后半段,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确定基准点。

根据实际的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

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

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这节课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听了几位专家的专题讲座。

几位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深入的讲解了课课堂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对“三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在老师的关于主题教研的分享中,我看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将资源充分地利用,对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沈老师在《古人计数》这一课中很好的利用了数线和计数器两种模型,进行模型化陈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什么四舍五入到十万位看的是万位的数,再概括出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它后一位的数,使表征型知识更加直观明了。

刘德武教授 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  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10月12日上午,听了北京名师刘德武老师的课,印象深刻,对我影响致远。

它引发了我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思考——如何让课堂学习成为这样的过程:既发自学生内心自然探索又有序而不乱,自然的流程和深度,而不是教师安排既定的机械活动;学习的环节之间、知识的联系间不留缝隙,衔接自然。

远离这种现实:学生把数学学科视为一种只能在“数学课堂”这个特殊的地方来使用的“密码”。

刘德武老师的《认识新数》一课,让学生们认识了负数,从浅入深,结合现实生活,探索负数的意义,让学生以生活事物为背景学习负数的加减法。

第一个环节是探讨“负”,让孩子们了解负数的含义,它表示与正数相反,还明白了0的意义。

第二个环节,用一个故事,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负数的应用。

第三个环节,给负数加上“背景”,形成温度计,学生认识了“度”,紧接着,刘老师呈现关于“摄氏度”的来源,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解知识,通过直观的“温度计”,自然而然地,学生学会了负数的加减法。

最后,通过游戏做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训练了他们正负数的加减计算。

一节课,学生始终是中心,不断发言,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活泼,知识的教授变得那么“轻而易举、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刘老师的教学效果值得我深深反思自己。

刘老师的教学使我明白,数学不只是数学学科本身的东西,它包含的东西可以很丰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始终追寻和思索的方向。

没有小组合作,但不乏“学生是课堂中心”的灵魂,学生思考问题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探索,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过度自然,学生兴趣不减。

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结合课程目标知识类型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如何用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握好学生中心思想。

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只是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更多有趣的呈现形式,比如讲故事、智力游戏等。

一些告知性的知识放在最恰当的时机告诉给学生,并不断强化记忆,并与和它相关的知识形成联系,共同理解。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 (1)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 (1)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本次培训有幸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数学课,感慨颇多。

刘老师以自己对数学教学深刻的见解、精湛的设计、信手拈来的“点子”,以及他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态度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深深地令折服。

下面谈谈自己看完刘老师的两节课的点滴体会。

一、跳出“课堂”教数学----融入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刘老师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跳出“知识”教数学—感悟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年龄小,教学内容更相对简单,但积极的,又能够适时、适度的由浅入深的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也是非常必要的。

刘老师授课过程中始终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其一就是我们使用动态的方法解决了静态的问题,即使知识动起来,这样就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看起来难的问题变得简单。

三、跳出教材教数学—创造性自编教刘老师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均是自己结合看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自己潜心编排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好处。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的讲话中提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听刘德武老师《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有感10月19日上午有幸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课和讲座,刘老师那种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名师风采,至今仍是让我回味无穷。

见到了刘老师首先是感动,被他的敬业而感动,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教育研究,仍然深入一线听课、上课,令人自惭形秽!令人敬佩!其次还是感动,被他的和蔼可亲而感动,课堂上、讲座中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

他关注细节,关爱学生,注重人文教育,他每时每刻都面带微笑,给人以淳朴又极具有亲和力。

我们常常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烦恼,然而刘老师一堂二年级的《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却让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舒服,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轻松。

本节课,刘德武老师设计五个教学环节:“口算”、“笔算”、“拔萝卜”、“水果盖住的数是几”以及“比一比谁的得数大”。

练习生动有趣,环环紧扣,有层次、有梯度。

其中“拔萝卜”这部分内容设计得尤为趣味性,学生们扮演小白兔、小灰兔边做动作边喊“我们要”、“他们要”,学得起劲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的是人人参与!而“水果盖住的数是几”这部分练习题设计巧妙,把矛盾冲突抛给学生,学生思维发生强烈碰撞,在争论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

自始至终学习内容成为了学生们由衷的需求,故而他们学得积极性、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后,刘老师紧接着是一个关于《我怎样修改课堂练习》的讲座,从中让我看到了一位投身教育数十年的老教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与追求。

每一道习题的修改都希望给学生更多层次的锻炼和提升。

刘老师给教师们解读了数学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动力;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四个方面。

提出“练习由只关注知识到既关注知识又关注思维。

”的理念,并从下面两方面列举了大量修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例,将很多一线教师的练习设计原题一一呈现,并将修改后的练习题与原题进行对比,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如何将“低水平的练习”修改成“有思维价值的练习”。

听刘德武老师的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讲座有感上周五我和同事们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

听了各位专家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刘德武老师,简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首先是刘老师的为人让我佩服。

在我的印象中,专家都是坐在办公室搞理论,在背后指点工作,但刘老师六十有几了,还能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亲身示范课堂教学,这种精神让我佩服。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刘老师上完一节课连休息都不用,马上上第二节,他的体力也让我佩服。

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刘老师真是宝刀未老!其次是刘老师的课让我折服。

首先是他的语言,那地道的北京话,不紧不慢,不温不火,让人一听就会入迷。

他的课,没有扣人心弦的情景引入,没有华丽、夸张的动画,就凭朴实又不单调,冷静又不乏幽默的开始,把学生,甚至把我们听课的老师一步一步引进了新课,是那么自然,那么的舒服。

他很容易让人亲近,从开始的谈话:你觉得我像你心目中的特级教师吗?学生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认为特级教师都是很年轻,很帅的,刘老师听完开怀大笑,让学生有一种亲切,似曾相识的感觉。

关于刘老师的课,我就简单说到这里。

刘老师的报告《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同样精彩。

他根据理论列举了大量鲜活生动、贴近实际的案例。

其中,《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动物尾巴绕身子转动多少圈方可回到原状的情境,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持久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厘米》刘老师将一把好端端的尺子,用打火机先烧后端,再烧前端,问孩子们还能量吗?帮助孩子们克服了思维定式,培养了学生的变通意识;《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提出“小数点对齐”是关键,是否对齐要让学生有一个对比,要强调对的过程。

刘老师早在二十年前就用动态的纸条,帮助孩子们攻破了难关。

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现在他把小数放在一辆大卡车上,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学会对齐,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听了讲座使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感到刘老师语言亲切、幽默,同时也感到刘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听后感

听后感

作数学课堂的领航者---------听刘德武老师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的体会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李振武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和精彩的自我解读之后,感触颇深,对于数学课堂上,要成为怎样的老师,有了新的认识。

一、跳出数学学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节数学练习课,出现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与计算、数对与直线、数对与轴对称图形、数对与正方形、数对与三角形,同一点在直线、平面、空间如何描述等内容。

可见老师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前沿和后续以及知识的整合掌握的很完美。

刘老师层次清晰和梯度明显的教学设计、机智幽默和富有内涵的数学语言,引领着学生在思维的交锋、碰撞中,积极思考,高效学习,让学生大脑逐渐“克服思维定势,扩大想象空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牢记许多模式。

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符合这些模式的数学问题就会解决。

然而,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养成一种机械、呆板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成为束缚学生解决问题的绊脚石。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比喻教师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激励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真才实学,才能不误人子弟。

在当今科技飞跃的社会,教师更要成为长流水在互联网时代,也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都成几何级数在扩增。

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很多是教师不知晓和没有掌握的。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

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几十年如一日,用陈旧的方法教授陈旧的知识,那确确实实是在误人子弟了。

我们有的老师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没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行动,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吃着老本,唱着老调,所以人们会说“教什么(年级)最后就是什么(年级)水平”。

刘德武乘除法练课观后感

刘德武乘除法练课观后感

刘德武乘除法练课观后感今天看了刘德武老师的乘除法练习课,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一开场,刘老师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一下子就把枯燥的乘除法练习变得超级有趣。

他没有一上来就咔咔咔地讲那些干巴巴的算式,而是用特别巧妙的方式把同学们引进乘除法的奇妙世界。

比如说吧,他举的那些例子,就像是从生活这个大超市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一样。

什么分苹果啦,排座位啦,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儿,在他嘴里一说,就变成了乘除法的大舞台。

同学们那眼睛啊,一下子就亮了,感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我就想啊,这才是真正的教学高手呢,能把数学这么巧妙地跟生活联系起来,让那些抽象的数字和运算符号都变得鲜活起来。

再看他跟同学们的互动,那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对话秀。

他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一个劲儿地自己在台上讲,把学生当听众。

他呀,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同学们,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导着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同学们呢,就像一群被点燃了小宇宙的探险家,纷纷举手,抢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种课堂氛围,热热闹闹的,可和谐了。

我都恨不得钻进屏幕里,跟那些小朋友一起回答问题呢!还有啊,刘老师在讲解乘除法关系的时候,就像是在给同学们讲一个神秘的故事。

他把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讲得清清楚楚,就像把两根分开的绳子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

我原本觉得乘除法关系有点绕,但是经过他这么一讲,就像拨云见日一样,一下子就通透了。

而且他还会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就像带着他们在数学的花园里寻找宝藏一样,等同学们找到规律的时候,那小脸上的自豪啊,都快溢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觉得,原来乘除法练习课可以这么有意思。

它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折磨,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乐趣的冒险。

我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好多呢,以后要是我有机会教别人乘除法,也要像他这样,把数学课变成一个充满魔法和欢乐的地方。

总之啊,这堂课就像一道美味的数学大餐,让我吃得饱饱的,还回味无穷呢!。

刘德武学习心得2014518

刘德武学习心得2014518

学习心得古城乡刘村小学赵浩静5月中旬,在第七届黄河之声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两节观摩课,并聆听了他对我市四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评课。

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的课,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设计严谨、幽默的语言,学生更是积极主动参与,乐学善思,真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指引,将是我未来的追求。

见微才能知著,我结合着刘老师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细节说说我的感受。

一、怎样让抽象的数学更现实?刘老师根据生活现实设置数学问题,通过有趣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感受数学奥妙,学生似乎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找规律》这节课刘老师设置了一个“读规律”环节,要求是是一组的连贯读,读完后稍微停顿一下后接着读下一组。

这样把看不见的规律读出来,让孩子带着好奇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学习数学,似乎规律是可以抓住的。

另外还有一个“休息”环节,先让孩子趴在桌子上休息,然后做起来。

老师数数,孩子做趴的动作和坐起来的动作(这些动作用手势表示)。

之后,刘老师问题摆出来:那么数到十,你是什么姿势?显然,这难不倒孩子,因为在他们做动作的当下,亲自感受了这个过程,体会到了其中的规律。

数学其实不是抽象的,学数学的目的还是解决现实问题。

刘老师设置问题生活化,引导孩子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活动性,拉近了孩子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摸得到,看的见。

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刘老师不赞同许多老师设计的“创造规律”环节,他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被创造的。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找规律问题呢,我觉得这样立意更高,让孩子实际参与,有成就感,不是更好吗?二、谁给了孩子自信心和兴趣?想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的首先要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就是导课环节,比如《密铺》这节课,首先通过一幅神奇的图片吸引学生,让他们带着好奇心思考,从而引出主题;第二是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接着出示图形观察让孩子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那些图形可以密铺;然后观察、分析、拼摆图形并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密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密铺图形;最后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践发现密铺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听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画正方形》有感

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听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画正方形》有感
●墨 鐾 : _
用 “ 数 学 的 魅 力 " 吸 引 学 生
听特级教 师刘德武执教的《 画正方形》 有 感
施 庆 伟
( 扬 中市 八 桥 中心 小 学 , 江苏 扬 中 2 1 2 2 0 0 )
我有幸聆 听了特级教师刘 德武执教 的《 画正方形》 , 为 之
折服 . 认为是“ 沉稳 、 淡定 、 睿智” 的一种艺术享受 , 充满 “ 数 学 的魅 力 ” 。 层在 数 学 学 习过 程 中 , 要 让 学 生 经 历 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 , 经 历 数 学 思 维 的发 展 过 程 , 经 历 应 用 数 学 能 力 解 决 问 题 的 过 程 ,从 而 形 成 积 极 的 数 学 情 感 与
刘 德 武 老 师 的《 画 正 方形 》 让 我 们 意 识 到 一 个 简 单 的 动 手
操 作 却 可 以 引发 深 层 次 的探 究 。他 在 上 课 前 给 每 人 发 了一 张 网格 纸 . 问学 生 : “ 画 正 方 形 你 有 什 么感 觉 ? ” 学 生 的 回答 当 然 是简单。 学 生 很快 画 出 了面 积 是 1 、 4 、 1 6 、 2 5 、 3 6 的正 方 形 , 都 是 以原 有 小方 格 的边 长 为所 画正 方 形 的边 长 。接 着 教 师 话 锋 一 转. 不 能 画之 前 已经 画 过 的 正 方 形 , 学 生 又经 过 努 力 斜 着 画 出 了面 积 是2 、 8 、 1 8 等 面 积 的 正方 形 ,即 以原 小 方 格 的或 若 干 小 方 块 组 成 的 正方 形 的对 角 线 为 所 画正 方 形 的边 长 ,学 生 觉 得 有 一 定 的难 度 。 紧 接 着 刘 老 师让 学 生 再 次 画 正 方 形 , 这 次 的 面 积 不 能 与 前 两 次 相 同 。在他 的指 导下 学 生 叉 画 出 了面 积 为 5 、 1 0 、 l 7 的正 方 形 。即 以 原 若 干 小 方 块 组 成 的长 方 形 的 对 角 线 为所 画 正 方 形 的 边 长 。最 后 , 刘 老 师 把 学 生 画 出 的 正 方 形 的 面积 一 一 写 在 黑 板 上 , 经 过 整 理 最 后 得 出结 论 , 正方 形 的 面 积不 但 可 以用S = 来 求 。 还可 以用 S = a ‘ + b ‘ ( a ≥2 ) 来 求 。这 样 安 排 , 促使 了学 生动 手探 究 , 教 师适 时点拨 , 学 生 打 破 思 维 定 势 .激 活 了 思 维 ,让 貌 似 简 单 的 画 正 方 形 的 问 题 变 得 深 邃 。 “ 以 原 正 方 形 的 边 长 为 边 长 — — 以 原 正 方 形 的 对 角 线 为 边 长— — 以 原 长 方 形 的 对 角 线 为 边 长 ” 逐渐 深入 , 把 原 本 不 简 得好 、 导得巧” 上 多 下 工夫 。 四、 教 师 恰 当 的提 醒 , 促进 学生 习惯 的 养 成 教 师在 重 视 学 生 数 学 知 识 教 学 和 技 能 训 练 的 同时 ,却 在 无 意 之 间忽 视 了学 生 良好 学 习 习惯 的养 成 教 育 。教 师 应 结 合 数 学 教 学 活动 情 境 对 这 些 看 似 细 小 的 习惯 进 行 潜 移 默 化 的熏 陶。 从 而 提 高 学 习效 率 。 比如 当学 生 板 演 时 . 要 提醒学生 : “ 请 你把字写得大一些 , 让 同 学 们都 能看 清 楚 你 是 怎样 做 的 。 ” 学生解题前 , 要 提 醒 学 生: “ 先 把题 目默 读 一 遍 . 看 清 楚 题 目的 要 求 , 再进行解答。 ” 当 学 生 独 立解 题结 束 时 ,提 醒 学 生 : “ 做 好 的 同 学请 用 你 的 动 作 来告诉老师。” 当动手操作结束时 , 提 醒学生 : “ 把 学 具 先 放 在 桌子旁边。”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话 , 能促 使 学 生 学 习 习 惯 的 养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第一篇: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王凌雁学校组织我们到实验一小的报告厅中观看了刘德武老师的数学课《有余数除法复习课》、《位置与顺序》,让我感受颇深。

一、教师语言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刘老师在教学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学和合作、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

深度知识由浅入深,精讲精练。

浅显知识点到为止。

努力使课堂形成轻重缓急,张驰结合,让学生始终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

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

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刘德武老师有感

学习刘德武老师有感

今天,我有幸在二小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学报告。

让我第二次受益匪浅。

今天他给我们做了《我怎样修改课堂练习》为主题的讲座。

他从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撷取部分授课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原题,通过逐一展示,再提出自己修改的建议与理由。

让我们在对比中感悟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向我们一线教师昭示了课堂练习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点的单一性应用,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思维多元性发展。

听了这些案例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的讲座形式新颖,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而不俗套。

让我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刘老师语言亲切、幽默的同时更感受到刘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功底。

更让我明白到,原来课堂练习并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部分,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勤思考,要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课前对学生要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出的每道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使课堂真正做到了教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公平的,不同的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乐,从而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愿望,让学生善学乐学。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思考。

而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着眼点。

刘老师独树一格的课堂练习设计理念,正是我们今后所秉承的。

听课虽然很累,但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从刘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课堂中,让学生学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

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

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

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

”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
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

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

”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

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刘德武老师属于理论专家,他的理论知识很多,正因为学识渊博,所以他的课,他的讲座能深入浅出地讲些我们似乎知道但不是真正懂并运用于实践中的理论。

他的一切教学、思考背后都有理论来支撑。

他在上课、报告中穿插的起点缀作用的语言,对我们能起到终生影响的启示作用,这些语言更令我们受益,引起我们的思考。

是比所学到的知识更令人回味、琢磨的东西。

所以两节课的学习,也告诉我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因为:读政治书,养大气;读业务书,养才气;读文学书,陶冶情操;读史书,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思圆行方。

两节课的学习也使我明白一节好课应做到:1、老师的一节课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更应能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起到一定影响。

无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还是兴趣等等各方面。

2、另外就是专家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再带着问题出去。

如果带着出去的问题与进来时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是教学的失败;如果带出去的问题比进来时的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则是教学的成功。

3、课堂上你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这样的课上起来才会心中有数。

4、老师设计的每个数学游戏、讲的故事等也要有一定数学思想的支撑,这样你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5、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

即提高他们的兴趣。

6、如果我们把每次教学、育人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实验,这样工作是不是充满乐趣呢,这样的工作一定会让人精力充沛地去完成。

总之,我很喜欢刘老师这样的课,喜欢看,喜欢学。

他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