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材背景谈国画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题材背景谈国画审美特征

对于题材,人们常常视作艺术品内容分类的一种依据而已。在传统的

中国画中,则可分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界画,等等。其实,

在题材方面,我们尤可看到更多的美学意味。

一、从题材不同角度国画艺术审美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看,艺术家对特定的表现内容总是有着自身的选

择倾向,而接受者也同样有相对应的偏爱眼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艺术家们显然对古典的题材情有独钟,痴迷不已,而批判写实主义

的画家则是更多地将眼光投向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艺术家之间的干

差万别往往就从他们首选的题材开始的。与之相对应,特定的题材会

构成艺术家的优势感受域,获得特殊的敏感和丰富的把握,从而对特

定的对象有得心应手的驾驭。同样,对某一题材的特别兴趣,也会造

就接受者的感悟深度。其次,如果再从艺术史本身的角度看,我们则

会发现:第一,特定题材的出现,遵循着一种几乎是具有普适性的顺序。例如,在原始时代的岩画上,大多都是动物类的题材,其表达的

生动水准令今天的艺术家也会赞叹不绝。原始人之所以首先选择动物,原因并非现代人能够猜测无误的。不过,这种偏重动物的现象多少是

与这些岩画可能所具有的巫术之类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相比之下,

人物形象的出现应该稍晚些。第二,题材其实曾有过等级上的区分意义,并且还有变异的情况。在唐代的《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就曾

依据顾恺之的说法,从艺术的难易方面分出题材的等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之。''''斯言得之。"不过,到了中国美学以及画论发展到在山水的世界里体会与自然的契

合甚至"畅神"与"比德"兼备的时候,山水画就成为了文人画家最为看

重的门类。第三,事实上,巡视美术史,我们能够看到一种题材趋于

丰富甚至难以区分或辨别的倾向。特定时代意识、美学观点乃至技术

手段的限定。以中国的文人画为例,艺术家既然属于文人阶层,因而

使用书法而完成的题跋就显得十分自然,而且水平高超;同样,与书

法比较接近的兰花、竹子等也就轻车熟路而能够从容驾驭了。所以,

清代的徐沁说:“顾文人写竹,原同书法,枝节宜学隶篆,布叶宜学

草书,苍苍莽莽,别具一种思致。”当然,题材经过不同艺术家之手

就会有不同的风采,没有一个艺术家愿意像别人那样表现一种特殊的

题材。同样是画竹,清代的郑板桥和五代南唐的徐熙是大不相同的。

总来说之,题材本身本无优劣之分,而艺术家在题材的选择与表现方

面是各擅胜场的,艺术的无限风光正与此相关。

二、不同类型题材国画的审美特征

神话与信仰的题材不但在古代具有特殊的魅力,而且也依然是现代人

心目中的一片神奇天地。这类题材因为总是想落天外,瑰丽多姿,因而,给艺术家带来了时空的超越感、表现的自由度以及抒发激情的特

殊天地。在中国美术史上,神话传说的表达有很多的精品。存世的传

晋代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卷》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此画可能为宋

代的摹本,共有4件,均绢本设色,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的《洛神赋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洛神赋图》第一卷相同,

仅仅首尾缺损稍多些。《洛神赋图卷》长近6米,是画家在阅读了三

国曹魏时建安文人、曹操的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个名篇后有

感而画的。少时曹植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但

甄逸之女嫁给其兄曹丕,后来甄后又遭谗致死。曹植感而生梦,写出

了回肠荡气的《感甄赋》(即《洛神赋》)后留传于世。洛神是传说

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将甄后比拟为洛神,实

为曹植对甄后的无尽感思。《洛神赋》中的神人之恋渲染得缠绵凄婉,动人心魄,兼之语词富华瑰丽,画家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于是挥笔

画就了《洛神赋图卷》。画中的曹植带着一队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

怅惘,依稀之中仿佛看到了梦中的洛神。一段神人相恋的故事恰好不

过地指涉了一段难以道白的现实恋情,不过画家笔下的情致依然是委

婉之至的表达,超越了凡俗的想象。

对于风景或者山水,中国人是有一种特殊的美学倾向的。完全不见人

物的山水画是从元代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风景或山水是

客观存有的观看对象或者是需要予以征服的对象,还不如说是一种能

够亲近、能够进入的特殊家园,所谓“畅神”或者“卧游”,都表明

了山水世界在中国文人与画家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在中国的山

水画里是不乏那种理想化的画面的。那些“仙境”,如元代王蒙的

《丹山瀛海图卷》以及有“双美图”之称的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和《玉洞仙源图》,都是带有理想化色彩的作品。即便是看起来具有

实景意味的山水画,其实也同样可能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隐逸之处。

分藏在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代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

图卷》又何尝不是画家心目中的美景呢?而且,此画是应禅师之请而作,当然不无委托人的愿景之义。

静物,顾名思义,是所谓“死的自然”(NgturMorte)的意思。那么,静物画就是以没有了生命的物件来反映生活的片断和寓意。中国画中

特设了花鸟画一类,反映了对花鸟题材的特殊兴趣。以花为例,早在

仰韶文化的彩陶上,豆荚、花瓣和花蕾之类的装饰纹样就已经出现了。在宋徽宗当朝时编纂的《宣和画谱》里,花鸟的意义已经极为明确,

所谓: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擎敛,则

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其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而羽虫有三

百六十,声音颜色,饮啄态度,远而巢居野处,眠沙泳浦,戏广浮深;近而穿屋贺厦,知岁司晨,啼春噪晚者,亦莫知其几何。此虽不预乎

人事,然上古采以为官称,圣人取以配象类,或以著为冠冕,或以画

于车服,岂无补于世哉?故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然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

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膈鹜,必见之幽闲。

与诗歌的比兴传统相对应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花鸟的含义也已经越

出了其本身的形态及其意义。牡丹、梅花、兰花、菊花、荷花等都有

着特定的象征意蕴,它们可能是某种人格操守的自况,也可能是某种

特殊心境的写照。譬如,空谷幽兰既是别致的景色,也可能是隐逸高

士的悄然化身。对于美术作品题材的讨论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而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