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集释札记

合集下载

读《论语集释》札记

读《论语集释》札记

译注 云 :“ 焉 ,何处 ;度 ,音搜 ,隐藏 ,藏匿 ,这句话机
械 的翻译便是 ‘ 这个人到哪里去藏呢 ’ 。 ” 孔注侧 重言 “ 匿其情 ” ;朱熹集注则点到 “ 匿”为止 ,
其 所重 者 ,在于 发明圣蕴 ,故其注重重言一句 ;杨注则 “ 人
焉 度哉”一句 的主谓宾补全 。纵观三家之 言 , 窃 以为孔注最 为妥帖 。 从 论语 产生时代的语言环境 来看 , 当时 已有 “ 度 辞”之说 , 国语 - 晋语五 > )日:“ 有秦客度辞于朝 ,大夫莫 能对也” ,( < 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将 “ 度辞 ”释为 “ 隐语 ,谜 语” ;此后又 有汉 刘向 九叹 ・ 忧苦 > ) “ 步从容于 山度” ,则 此处之 “ 度”为 “ 山水弯 曲之处” 。另外 新唐书 ・ 苏壤传
来无甚 大异 ,其 所异者在于 “ 所匿为何” 。孔注云 “ 安所匿
其情也” ;杨注云 “ 这个人到哪里去藏 呢” 。 论语 ・ 公 冶长 有 “ 宰 予昼 寝,子 日 :‘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 不可枵也 ; 于 予与何诛 ?”其后又有 “ 子 日 :‘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 信 其行 ;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孔子 由宰予昼寝
关键 词 :程 树 德 ; 论语 集释 》 ;札 记 中 图 分 类号 :G 2 5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0 2 — 0 0 2 8 — 0 3
人焉 度哉
论语集释 卷三 为政上 :“ 子 日:‘ 视其所 以,观
之 匪人 ” ,在 此语境 中,因与 “ 匪人”连 用 ,故有贬义之解 ,
之意 。“ ”字 , 说 文 解 日 “ 不行而进谓之寿” 。则可佐

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

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

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读物,《论语》深入人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通过对《论语》的集释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经典之处,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思考与共鸣。

首先,读完《论语》集释后,我对其中孔子的言行备感敬佩。

孔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卓越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

他不仅不畏艰辛,时刻保持谦虚与奉献的态度,还透过自己言行的灵光点拨,教导后人,成为了一位至高无上的导师。

他的胸襟广阔、礼貌待人、正直笃信、以身作则等品质,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其次,通过《论语》集释,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孝道、友爱、忠诚等美德,倡导为人处事应当真诚待人、知恩图报、恪守道义。

这些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深受启发和思考。

此外,《论语》集释让我对人生的价值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孔子在书中的言行中强调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维护社会和谐的平衡。

他提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要做到内外兼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深刻指出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与精神追求,同时也要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反思孔子的理念,我感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平衡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价值。

在读完《论语》集释的同时,我也思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状况的关系。

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明白个人的修养与道德品质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会对家庭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有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追求道德与智慧的提升,以个人的努力来改善整个社会的状况。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9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9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此刻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思考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能够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十分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思考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思考两次就能够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思考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思考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就应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但是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剩余了。

这种状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

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

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但是还就应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

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0054读论语札记二则

0054读论语札记二则

读论语札记二则(首发)王连成《论语·为政第二》:“温故而知新”另解——孔子:孜孜不懈的文字训诂大师去年二、三月份,笔者对于《论语》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研读,在总共500多个章节当中发现有130多个章节被误读。

《论语•述而第七》7•1、7•20章本来是夫子讲述他喜欢训诂(“好古”),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被误解为他是一个“信古主义者”。

为此,笔者曾经写了“孔子是‘信古’还是‘疑古’者”一文。

[1]最近,笔者对《大学》的部分内容发生了兴趣,对“新”字的本义有了新的发现,但是,因为《大学》引用了不少《尚书》和《诗经》的内容,由于手头资料不足,一时难以形成文字。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笔者意外地发现《论语·为政第二》中的第11章是一个“漏网之鱼”,其中的“新”字是笔者“逮住”这条“漏网之鱼”的重要线索。

一、原文和现有释义[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语译] 孔子说:“能够温习旧日所学,增知新学,就可以做人之师了。

” [2]由于出国时行李重量限制,笔者连一本《论语》也没有带来。

《四书读本》是笔者在多伦多一家书店“淘”到的一个宝贝,因此,在这里只能引用这一个例证。

不过,“温故知新”已经成为一个成语,这说明了这种观点的普及性。

在网络成语网页上,解释基本是一样的:wēn gù zhī xīn成语:温故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近义词】:忆苦思甜【反义词】:数典忘祖【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现有的成语都是在对典故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应用的吗?道理上应该是这样,但是,遗憾的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在笔者已经形成文字的130多个章节当中,笔者已经证明几个出于《论语》的成语被错误地理解和使用,比如:“片言折狱”、“难兄难弟”和“难能可贵”等。

《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素材摘抄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素材摘抄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素材摘抄五篇《论语》就像一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心而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人,如何尽孝,如何学习。

这个暑假大家值得认真阅读这本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大家来参阅。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学习札记

《论语》学习札记

:〈论语〉一书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一: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而实际意义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

人们习惯讽刺的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都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

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当下的人们没有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这世界充满生命的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竟自由。

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想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缤纷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是当下追求的和谐。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孔子。

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当下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当下的我们也欢迎这样的孔子!二:《论语》的温度学习后感觉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是“畏”;还有就是朴素而温暖。

是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

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这个世界上简单的真理之所以深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未完待续。

读《论语》札记三则

读《论语》札记三则

说, 就是 这样 一个 大 问询 : 我 们 人 类 的“ 礼 ”、 只有 我们 人 类 才 有 的文 明 ,
从 哪 里 来 ?孔 子 的 回答 还 局 限 在 语 义 学 范 畴 , 子 夏 的继 续 追 问 , 则 上 升到 哲学 层 次 , 即人类 之所 以有 文 明的理 由何在 的哲 学 问题 。
特定情 形 , 引用《 诗 经 》的 句 子 , 传 达 自 己 当 下 的 意 思 。其 实 就 是 有 话 不
直说 , 而是借 用诗 篇成 句来 婉转地 、 象 征 性 地 传 情 达 意 。这 是 春 秋 以来 有
修养 的人 讲 究 的 一 点 文 雅 。子 夏 问 “ 美 目盼 兮 , 巧 笑 倩 兮 ”的 诗 句 “ 何 谓 ”, 应 理解 为 : 从 这样 的诗句 里 , 应能 看 出点儿 什么样 的象 征意 义 呢?
以借 之联 络感情 ( 群) , 读 诗 可 以了解 社会 ( 观 ), 还 可 以兴 发 生 命 ( 兴) 。
《 诗》 有 认识 世界 、 表达情感 、 美 育 心 灵 的 诸 多 功 能 。孔 子 对 文 学 价值 做
的论 定 , 可 谓 全 面 深 入 。这 里 最 不 易 理 会 的 是 “ 兴 ”, 读 诗 篇可 以“ 兴 ”, 在 《 论语 ・ 八 佾 》中 就 有 生 动 的 例 子 :
读《 论语 》 札记 三则
◇李 山①
读《 论语》 偶有 所 感 , 辄写成短文 , 算不得什么学术 , 愚者一得而已。
兹 选数 则 , 以求方 家哂 正 。


美质的人性观
孔 夫 子一辈 子做 的最本 行 的事是 整 理 经 典 , 并 以之 教 书育 人 。就 如

读《论语》札记两则

读《论语》札记两则

郑风
“ ”
大叔 于 田 》



檀 裼 暴 虎 献 于公


” 。

诗 毛 氏 传 疏 》 和 朱 熹 《 诗集 传 》 都 认 为 暴 虎 的 意 思 是 徒 空 手 搏 虎
( )





是 我 们 再来 看 《 大 叔 于 田 》 这 首 诗 的 前 两 句

叔于


乘乘马
小雅

执 辔 如组 两 骖 如
实 际上


暴 虎 的 暴 应该 是个 假借 字




郝懿 行《 尔
读 《 论语 》 札 记 两 则
雅义疏》
氏 传 疏》


暴者 搏 也


暴搏 古音 相 近
语之 转



匡 谬 正俗 》 云 暴 有 搏 音 是 也


” 。
陈 奂《 诗 毛
‘ ’


暴 搏 缚





裘 锡 圭 先 生 也 在 《 文 字学 概 要 》 中 说 暴 虎 之 暴 是
, ,
那么 对
暴 虎 的最 早 释义 是 什 么 ?

毛 诗 正 义 》 在 《 大 叔 于 田 》 章传 曰



徒搏 曰暴虎
” 。
郝 懿行
尔雅 义 疏 》



小旻 》 传 徒 搏 曰 暴 虎 即 用 《 尔 雅 》 文


论语札记2000字

论语札记2000字

论语札记2000字论语札记2000字范文 1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人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此中最为经典的,即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到现在,人生向来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叹息岁月的流逝,庄子就以前说过 : 人生天地之间,若光阴似箭,忽但是已。

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

杜甫说 :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刘禹锡人生几回伤旧事,山形仍旧枕寒流。

白居易,曹操也有近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迅速如过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比如朝露,去日苦多。

等等。

更有春联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旧事,汪到心头。

从先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片刻即逝的生命。

因此,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当去合理的区规划他。

就在孔子叹息岁月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代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 : 我十五岁的时候发奋研究学问,三十岁确定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诱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例,六十岁时不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虑,都能领悟此中的意思,并是非分明。

七十岁我的道德涵养到了必定的程度便能够为所欲为地做事,而不超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概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边。

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重申了出来。

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相同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以前说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是说,自己其实不是生下来便认识好多事情的,只可是是对先人的经历与事情特别感兴趣,而向来不停的学习。

对于今日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

此刻很多的孩子其实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少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

但我感觉这样其实不必定管用,其实不必定对孩子的未来实用。

孔子说过 :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虑,还要去应用。

读《于丹论语心得札记》心得札记

读《于丹论语心得札记》心得札记

读《于丹论语心得》心得札记许多学生都认为《论语》是一本难理解且拗口的古书,我也不例外。

暑假期间,老师布置了“读一本好书”的任务,于是乎,在某一天,爸爸拿给我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一开始,我的心里是有些抵触情绪的,但当我认真翻看了一页又一页后,最终却喜欢上了它。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古往今来,许多统治者以它为道德思想来治理国家,奉之为经典。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现代人更应从这部儒家经典中吸收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于《论语》,于丹老师把它的内容解读为七大道,即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最让人受益匪浅的便是心灵之道。

于丹老师说:“人这一辈子都有错过,都有遗憾,关键在于对待这种情况是否仍安之若素。

”这也正应了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这就好比你高考少了一分而上不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你在苦恼,自怨自艾,可生活仍在继续,正如地球少了你仍会转动,天空少了颗星星也仍会明亮,所以我们不应沉浸在遗憾之中,有句活说得好:“因为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所以更要心无旁鹜地向前走。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再畸形岂不更糟糕了?《沦语》有云:“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于丹老师对其的解释是:“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

”即为人处事应有分寸,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而以怨抱怨更是伤人害己的方式,人在社会中相接触正如大冬天的刺猬,太近会伤害彼此,太远又会被寒冷侵染,只有保持在适当范围才能双方受益。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最离不开的便是与朋友之间的相处。

《论语》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矣,损矣。

”于丹教授说这是我们交友的标准。

“益三友”是指那些在你害怕时给予你勇敢的人,即友直;是那些在你犯错时给予你宽容的人,即友谅;是那些在你盲目时指引你方向的人,即友多闻。

读《论语》札记两则

读《论语》札记两则

读《论语》札记两则
《论语》是中国儒家哲学家孔子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话语和教诲。

下面是《论语》中的两则札记:
1.《论语》第十四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练习,不是很美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吗?人不知道但不愤怒,不是君子吗?”
2.《论语》第二十五章:子曰:“君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孔子说:“君子广学而真心努力,善于询问并虔诚思考。

仁爱是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要吗?死亡是未来的事情,不是很遥远吗?”。

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论语的读书笔记1《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论语的读书笔记2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8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8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欢送大家分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快乐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

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快乐吗?”“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

“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

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

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札记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札记

《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札记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
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过错,
就不要怕改正。


【按】这段孔子主要从四个细节方面综合阐述了儒家的修身为人
之道.
1)不重不威,庄重沉稳这是君子的为人处事气度目标.尤其是在企
业团队管理实践中,部分团队成员里“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资金
投入一味放在窥探领导隐私及爱好,以便投其所好走终南捷径(不计
其数无数的中国艺术史充分证明这些人在所有团队中都存在)。

保持
距离感的度,是LEADER亲贤远小人的必须。

2)学习力,人与人的差别不同之处就在终身学习、格物致知上。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修正理论。

日格一物,日致一知,累计
起来,通过3万、5万、8万小时的积累后,人与人的差别差别就是不
同凡响了。

3)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矛盾,表象上为是利益
分歧,出身直觉上实际上是不同出身背景、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与阅历、方法论认知模式所决定的价值观的分歧(对人、事、物、金钱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关键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的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宁愿慢点来慎重选择也不要贪快求全!
4)知错能改,不讳言忌医。

反省及自我纠正是伟大企业家与一般
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根本差异。

、。

读了论语后的读书笔记5篇

读了论语后的读书笔记5篇

读了论语后的读书笔记5篇读了论语后的读书笔记1《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身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读了论语后的读书笔记2孔子认为,人,个性聪明和个性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

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样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透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身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

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身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能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

定州汉简本《论语》校读札记

定州汉简本《论语》校读札记

定州汉简本《论语》校读札记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县的《论语》残简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论语》白文抄本,也是《论语》出土文献的代表。

定州本《论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于进一步探明《论语》的编纂、成书、版本变迁具有重大的意义。

将简本与传世本的文字进行对校,发现简本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字形。

我们认为,简本《论语》是在三家《论语》形成之前的各家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标签:定州汉简《论语》校勘1973年,在河北定县城关西南十公里的八角廊村第40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论语》残简,共计620余枚,录成释文的共7576字,将近传世本《论语》的二分之一。

其中保存最少的为《学而》,只有20字;最多的《卫灵公》有694字,可达今本的百分之七十七。

定州本《论语》是现存已知最早的《论语》白文抄本,其年代比熹平石经残片的石刻本《论语》也要早两百余年。

作为为数不多的《论语》出土文献的代表,定州本《论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出土对于进一步研究《论语》的编纂、成书、版本变迁以及孔子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性质、文献价值以及与传世本《论语》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总结了诸位学者对于简本《论语》性质的讨论,并通过对《十三经注疏》本与简本进行对校,对文字相异之处进行考证,展现了简本与三家《论》尤其是《鲁论》的关系,以使定州简本《论语》的性质进一步得以明确。

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文中定多舛误之处,望诸位老师不吝指正。

一、定州汉简本《论语》的性质(一)关于简本《论语》性质的众说纷纭定州本《论语》的性质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

这部《论语》出土于西汉中山怀王刘修之墓。

李学勤先生认为,在竹简所处的年代,张禹刚刚以其经学著称,《张侯论》彼时则尚未形成,且简本与传世本文字差异颇多,考虑到《古论》流传不广,因而认为其属于《齐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单承彬先生曾多次撰文讨论简本《论语》的性质问题,通过将简本与《说文》中所载《古论》残篇以及郑玄的注本进行比对后得出结论,认为简本属于《鲁论》系统,是一部重要的《鲁论》抄本。

读《论语》随笔

读《论语》随笔

读《论语》随笔《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核心思想的集大成者。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了他们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的思考和探讨,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为世界古代文化瑰宝”。

读《论语》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在古代就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在当代社会,它依然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对于我们而言,读《论语》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能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处事立身有所启发。

孔子最著名的言论莫过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观。

我们常常说,待人要像待己一样,这也正是孔子这句话的内涵所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

而《论语》中的这句话则告诉我们,待人之道就是先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然后再去关心他人,去尊重他人。

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大的善心去对待他人,少一些争执,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孔子还曾说过“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被视作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告诉我们,人应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一个在社会上的一席之地。

这句话既是对求学者的鼓励,也是对社会价值的诠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成功,而孔子这句话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在《论语》中,孔子还有很多关于人生和处世的教诲。

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在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更加在意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要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个性和思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自己观点和立场不同的人,甚至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矛盾和纷争。

而孔子这句话则告诉我们,关注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需要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

读《论语·学而篇》札记

读《论语·学而篇》札记

读《论语·学而篇》札记熊枫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已经开始就可以在课堂上自学《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识,然而深入细致钻研之后才辨认出,虽然每句都就是那么意味深长,但是意义多样,深入细致体会之后真的以前显然就没读过《论语》。

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出者,句句而谋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极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知矣。

"经典之所以抵挡时间考验千古历久不衰,是因为其蕴藏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须要一丝不苟深入细致钻研,将这种自学沦为一种习惯带入生活,昼诵开卷常常思索就可以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

"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读《论语集释》札记石强(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读廋程树德《论语集释》,得若干条。

“人焉哉”,廋“”当解作“匿”;“君子周而不比”,“比”当解作“密”;“造次必于是”,“造次”当解作“居于高位”;“君子怀刑”,“怀刑”当解作“思刑罚之中节与否”。

关键词:程树德;《论语集释》;札记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028-03人焉廋哉《论语集释》卷三《为政上》:“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程氏“集解”下引孔安国:“廋,匿也。

言观人始终,安所匿其情也。

”朱熹《论语集注》曰:“焉,于虔反;廋,所留反。

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

程子曰:‘在 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云:“焉,何处;廋,音搜,隐藏,藏匿,这句话机械的翻译便是‘这个人到哪里去藏呢’。

”孔注侧重言“匿其情”;朱熹集注则点到“匿”为止,其所重者,在于发明圣蕴,故其注重重言一句;杨注则“人焉廋哉”一句的主谓宾补全。

纵观三家之言,窃以为孔注最为妥帖。

从《论语》产生时代的语言环境来看,当时已有“廋辞”之说,《国语・晋语五》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能对也”,《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将“廋辞”释为“隐语,谜语”;此后又有汉刘向《九叹・忧苦》“步从容于山廋”,则此处之“廋”为“山水弯曲之处”。

另外《新唐书・苏瓌传》亦有“更相廋蔽”,其“廋”亦释为“隐匿,隐藏”。

以此而观,释“廋”为“匿”,则确为不刊之论。

以此而观,“大焉廋哉”一句之“廋”字释为“匿”,历来无甚大异,其所异者在于“所匿为何”。

孔注云“安所匿其情也”;杨注云“这个人到哪里去藏呢”。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其后又有“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由宰予昼寝而有“朽木不可雕也”之叹,则其所据者,盖由“察其所安”。

收稿日期:2012-07-16作者简介:石强(1989-),男,山东新泰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由昼寝到有朽木之叹,孔子看到了宰予所不能“廋”者,不能“匿”者处,即宰予为人之本性。

稍后《孟子・离娄上》有:“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的言语,然后观察他的眼睛,则必见其真伪。

则由人知眼睛所见亦人之本性也。

《论语集释》卷三《为政上》中引《容斋四笔》云:“说者谓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则神精而明,不正则神散而昏。

心之所发,并此而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也”,其论甚明。

故“人焉廋哉”宜取孔注,而其意深明于《容斋四笔》所论。

君子周而不比《论语集释》卷三《为政上》:“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字在此章中与“周”对言,而其主语又为小人,因而历代注家均从此语境出发来解释“比”字,因而关于“比”字的解释因此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贬义的色彩,观“比”字本,其实不然。

《说文》曰:“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

”段玉裁注:“要密义足以括之,其本意谓相亲密也,余义备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之也,阿党也,皆其所引申。

”笔者认为段注是合理的,“比”作为“阿党”之义,只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一种引申之意。

关于这一点,在程书中此章下“音读”中引《朱子文集・欧阳希逊》有问:“不知比字为偏党义者,当作必二反何如?”这里已经提出“比”字作此意解,或可能从音读上加以区分,实一灼见。

“比”字词义的变化其实与各家注《论语》此章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先秦语言使用来看,《诗经・周颂・良耜》有“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此用其本意;《周易・比卦》有“比之匪人”,在此语境中,因与“匪人”连用,故有贬义之解,“小人称比”说盖源于此也。

在稍后的使用中亦是杂用本意与引申意,程书“考证”条有二例:《周礼・夏官》“比小事大,以和邦国”,郑玄注:“比,犹亲也”;《国语・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韦昭注:“比,合也”。

《说文》云:“周,密也,从用口。

”“周”与“比”在本义上差别并不大。

如《国语・晋语》所记叔向所言“君子比而不别,以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此处所用之“比”即与《论语》此章所用之“周”意同。

故以此可见,“比”意之用,即一时语境相别故也。

此章中“周”“比”对举,而主语分别为君子小人,因而在这个具体语境之下,“周”与“比”的区别才能如此分明。

程书此章下“集解”条列孔注云“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此注将儒家伦理中有关君子小人的理解注入其中,因而使儒生更容易理解两者之区别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此注亦是一功绩。

程书“唐以前古注”条,皇侃《论语义疏》云“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之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之阿党耳”,其后皇疏又有“若互而言,周名亦有恶,比名亦有善者”,又是一灼见。

“馀论”条引《朱子语类》,朱熹更是将“六经皆注我”的观念嵌入其中,着重从义理上阐发,其论曰“君子小人即是公私之间,皆是与人亲厚。

君子意思自然广大,小人便生计较。

周与比相去不远,要须分别得大相远处,君子与人相亲亦有轻重有厚薄,但意思自公”。

“比”字,本义“密也”,经历代名家宿儒注释疏解《论语・为政》中此章,其引申意越来越多,几有掩其本义之势,故于其本义,吾辈切不可不明也。

造次必于是《论语集释》卷七《里仁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程书此章下“集解”引马融说“马曰:造次,急遽。

颠沛,偃仆。

虽急遽偃仆不违仁”,以“急遽”释“造次”;“唐以前古注”条,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注“造次,仓卒也”。

朱熹集注:“造次急遽苟且之时。

”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造次”为“仓猝匆忙”。

观此四说,实则大同小异,但是于“造次”一词本义或未尽焉。

《说文》:“造,艁,古文造,从舟。

”段玉裁注:“《释水》:天子造舟,毛传同。

陆氏云:《广雅》作艁。

按:艁者,谓并舟成梁,后引申为凡成就之意。

”据此则“造”有“成就”之意。

另《说文》“造,就也,从辵,告声,谭长说造,上士也”,段玉裁注:“《王制》: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注:造,成也,能习礼则为成士,按:依郑则与就同义”。

据此则“造”亦有习礼有所成之意。

“次”字,《说文》解曰“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声”。

段玉裁注认为“前”当作“歬”,“不精不歬”都是“居次”之意。

“歬”字,《说文》解曰“不行而进谓之歬”。

则可佐证“次”本义为“居次”之意。

从当时的语言使用来看,《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有“师陈楚次”,“次”解为军队的住所;《国语・鲁语》“五刑三次”,次亦为处也,亦是用本义。

“造次”二词连用盖自《论语》始。

此章强调的是君子处仁,处处不离。

从本章的语境来看,“终食之间”强调的是时间的纵向概念,那么就该依杨伯峻译注“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历代的名家大都从此而解。

马融的“急遽说”;郑玄的“仓卒说”都是如此。

朱熹的集注在“急遽”之外加“苟且”一词修饰,实则大同小异。

程书此章下“余论”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终食时暂,造次时遽,颠沛时危,君子无违仁,观其暂久可知也,观其变而常可知也,言为仁无间断之时也。

”黄氏从此章出发,阐发义理,将宋元以后“六经皆注我”之精神发挥至极。

但实际上结合“造次”二词的本义来看,从时间角度来解释此章恐怕不妥。

“造”据上论则为“就也”,“次”则为居次,二词合用,则盖为“居于有所成就”,结合“造士”之说,稍加引申,则为“居于高位”,若以此看,此指空间上的位置,依此则应解为“君子所行处处合于仁,即如吃饭亦如此,处于高位有所成就亦如此,颠沛流离亦如此”。

君子怀刑《论语集释》卷七《里仁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程氏“集解”引孔安国注:“怀,安也;怀土重迁也;怀刑,安于法也”,以“安于法也”释“怀刑”。

之后何晏、皇侃,刑昺等人都是承继此说,认为“怀”当作“安”解,则“怀刑”当解为“安于刑法”。

窃以为此说未妥。

《论语・为政篇》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章前后对比,很明显的是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并且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孔子是主张推行“仁”政的,况且还有“刑不上大夫”之说,细细思之,岂不与“君子怀刑”相悖?朱熹集注曰:“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念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朱熹将“怀”解为“思念”,盖化自《说文》。

《说文》云:“怀,念思也”,只是点到次序,但从后面的具体解释来看,朱熹并未能以此本义来解,其将“怀刑”释为“畏法”,恐怕不妥。

怀者,念往昔也,畏者惧时下也,且朱熹将君子小人不加辩解的释为道德意义上的区分,亦恐有失。

此处君子小人应是指的地位而言,关于这一点俞志慧在《〈论语・里仁〉“君子怀刑”章考辨》一文中解释的颇为详细,此不赘述。

俞樾《群经平议》“君子,谓在上者,小人,谓民也,怀者,归也”,其后又引《诗》佐证,《匪风》“怀之好音”,《皇矣》“予怀明德”,两篇中质“怀”,毛传皆解为“归也”,但实际上从本章的语境来看,将“怀”释为“归”并不妥,前者已言君子为在上位者,后又言“君子怀刑”,则是在上位者归于刑法,单单是从文意上来看,已是不甚通顺,何况深究。

《说文》云:“怀,念思也,从心不声”,段玉裁注曰:“念思者,不忘之思也,《释诂》、《方言》皆曰‘怀,思也’;《诗经・卷耳》、《野有死麕》、《棠棣》传同,若《终风》传曰‘怀,伤也’,《释诂》曰‘至也’,《匪风》、《皇矣》传曰‘归也’,《皇皇者华》、《板》传皆曰‘和也’,皆引申之义,可以意会者也。

”窃以为段注甚明,于本义与引申义之流变区分甚明,故此处当用“怀”字本义“念思也”。

再看“刑”字,俞志慧先生文中罗列大量的资料基本上证明在先秦时期“井”“刑”“型”三字“每有通作”,其后将“刑”解作“效法”,论证甚是严密。

先秦时期三字或可通作,但是将刑解为效法,或可再行商榷。

《说文》:“刑,罚罪也,从井从刀,《易》曰:‘井者,法也。

’”段玉裁注:“此引《易说》从井之意,井者,发也,盖出《易说》,司马彪《五行志》引《易说》同。

《风俗通》亦云‘井者,法也,节也’。

”以此可见“刑”之本义即为“法”也,俞志慧先生网罗资料以佐证“刑”字在此章之意,不知为何却未引《说文》,令人费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